六 背 影
(朱金順原載《語文教學研究》1980年3—4期合刊)
7.平藏曲 淡顯濃——《背影》的構思藝術
《背影》全文不足一千五百字,寫的是生活中一件瑣事:父親給兒子買了幾個橘子。但這樣一篇短文一發表即贏得了許多讀者的眼淚;朱自清在現代文壇上也由詩人而進一步確立了散文大家的地位。
那么,這件看來結構平實,語言素淡無奇的作品,怎樣取得如此巨大的藝術效果呢?他的藝術魅力究竟在什么地方呢?
除了感情真摯而外,就在于作者構思之妙。
全文的中心如題所示,自然是“背影”。開首一句:“我與父親不相見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記的是他的背影。”直截了當地破題之后,作者卻把筆遠遠蕩開了。讀者的好奇心急于了解的是“父親”的背影何以“不能忘記”,可作者偏偏不給我們展示父親的背影,卻領著我們由北京到徐州,由徐州回老家(揚州),由老家返南京,繞了個大圈子。一路上既不寫景也不狀物,只粗略直白地敘述了一下和父親回家奔祖母喪事的過程,平平淡淡。但是,我們卻不知不覺讓他撥動心弦了。
祖母的死給不當家的“我”帶來的多是情感上的悲痛,而對身負一家經濟重擔的父親來說,除悲痛而外更添了一層籌措喪費的困苦,何況現在又失了業呢?所以這“正是禍不單行的日子”,到徐州見著父親,“我”“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淚”。而處在這樣困境的父親還怕兒子為自己擔心、傷心,反過來安慰兒子:“事已如此,不必難過,好在天無絕人之路”。這至情的慈祥愛撫,開始吹破我們心湖的平靜,泛起一層漣漪。回到老家變賣家產,典當衣服,這只是償還舊債,輪到辦喪事,卻又借下新債;家庭經濟可見多么拮據了,因而“家中光景很是慘淡”。正是在這種情況下,父親也沒有想讓在北京上大學的“我”輟學謀職業的念頭,而是喪事一完便匆匆奔波到南京,自己去掙扎謀生,送兒子到北京繼續那需要花費好多錢的讀書。在這兩段里,打徐州——揚州——南京,由遠而近寫來,四次重復祖母的喪事和父親的事業、虧空,把“背影”出現的凄慘背景在讀者心頭皴染得深重起來,我們不由得可憐起這位老人家了。然而當“兒子”的“我”似乎還無動于衷。開始,父親為了趕緊謀求職業,決定“叫旅館里一個熟識的茶房”陪“我”上火車。“他再三囑咐茶房,甚是仔細”,但仍使他放心不下,“怕茶房不妥帖”,又“躊躇”,不覺遲疑開了。“他躊躇了一會,終于決定還是自己送我去。”對于老父這一片無微不至的關懷,“我”卻覺得無所謂,甚至覺得
多余。“其實我那年已二十歲,北京已來往過兩三次,是沒有甚么要緊的了。”閑閑的一筆插敘,父子的心情形成對照,反襯出老父的愛,愛而得不到應有的回報,攪得我們憐憫的心波蕩漾了。老人到車站忙著照看行李,又忙著和腳夫講價錢;上了車又親自為“我”選定座位,又囑托茶房好好照應“我”,老人把心都操碎了。可“我”呢?先是嫌他說話土氣“不大漂亮”,后來竟至“心里暗暗譏笑起他的迂”來了。其實,父親何嘗會不知道火車上的茶房“只認得錢,托他們只是白托”,只是愛子心切,情不能已的一種表現罷了。這一次比一次強烈的反襯,父親慈祥、敦厚、樸實的形象便凸現在我們的淚眼前了。那時,“我”畢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