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 背 影
年輕不省事啊,“唉,我現在想想,那時真是太聰明了!”多少悔恨的自責,一句反語道出,從而又打正面加深了抒情色彩。似乎是平鋪直敘的一頁流水賬,卻真正做到了回腸蕩氣,一波三折,于是水到渠成地把情節推向高潮。——父親在開車的前夕給“我”買橘子。別說是幾個橘子,父親給兒子買只手表、買輛自行車或更貴重的東西,在生活中也是常事,可為什么這些事不感人,而僅僅買了幾個橘子就能催人淚下?即以本文中捎帶敘及的事來看,父親身穿布棉袍、布馬褂,而“他給我做的”是“紫毛大衣”,對此,作者為什么不大書特書呢?原來,事物不在大小,感人不感人主要還要看事物出現的具體背景。前面作者不惜用四段筆墨進行鋪墊,目的就在于渲染父親的困境。在這樣的困境中,他居然忘乎一切地把一個已經成長起來的兒子仍當小孩似的百般照顧,連兒子在路上需要吃點水果,他都考慮到了,還要親自去購買,所以,這小事便包蘊了豐富而動人的情意。然而,更重要的還在于方式,即怎么干的,要感人還必須進一步寫出父親買橘子時特定的具體情景。
首先,作者為父親買橘子設置了這樣一個特定的場景。“那邊月臺的柵欄外有幾個賣東西的等著顧客。走到那邊月臺,須穿過鐵道,須跳下去又爬上去。”這樣的道路,即便給了一個年輕人,跳下,爬上,爬上,跳下,也夠吃力的,更不消說一個上了年紀的人,而且“父親是一個胖子”了,“走過去自然費事些”。因此,買幾個橘子的平常事便變得不平常了。在構思上特別令我們驚嘆的是作者在設置這些場景時一刻也沒有離開人物的行動,割斷抒情的線索,相反,處處都在加濃加深人物之間的感情。本來,上了火車一切安頓就緒,單等汽笛長鳴,車開人去,沒有什么事了。于是,“我說道:‘爸爸,你走吧。’”這話很自然,自也平常,但從兒子催促父親走來看,便讓我們仿佛看見父親仍然遲遲不愿離開兒子,還覺著有什么不放心的事似的一種神態。他不答兒子的話,卻“望車外看了看,說:‘我買幾個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動。’”果然,他老人家是還有要為兒子辦的事呢,兒子也便自然順著父親“望車外”的眼光望去,場景便巧妙地從“我”的眼中展現出來,從而也涂上了“我”的情感色彩。我不再覺得父親多余了,也不嫌父親“土氣”“迂”了,由感到父親跋涉之難而開始體貼起父親,也不自覺地為父親的愛撫而動了心。所以,“我”要親自去,可父親只是“不肯”,“只好讓他去”了。
父親進入場景了,看作者怎樣描寫吧!父親“蹣跚地走到鐵道邊,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難”。先用遠鏡頭來粗寫,等到“他穿過鐵道,要爬上那邊月臺”時,作者便把鏡頭拉近,用特寫來著力刻畫父親吃力地“爬月臺”的細節。他用兩手攀著上面,兩腳向上一縮;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描繪得多準確啊!一般人活動都是右手出力的,右手在使勁往上撐身子時,上身自然往左傾;兩腳上縮又顯出老年人缺乏彈跳能力的笨重樣子,我們幾乎可以看到他右臂的顫抖,聽到他粗喘的氣息聲了。他這樣掙扎是為了什么?為什么他讓自己二十來歲的年輕力壯的兒子安坐在車上,自己卻滾上爬下地來買幾個橘子?問題似乎不言而喻,他有著海洋般的愛子深情啊!然而還不單單如此,從這特寫鏡頭中,我們仿佛還看到他被壓在高壘的債臺下的急喘,看到他身負一家生計的艱難,看到他在坎坷的人生征途上困苦地掙扎!這一幀近乎速寫的“背影”,成為整個文章的聚光點,它使文章的各個部分有機統一起來,使各個部分動人的光彩都凝集在一點,迸射出熾烈的穿透人心的光芒。這樣的“背影”怎能不溶化在我們的淚眼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