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 背 影
《背影》中的情調是慘淡的、低沉的,作者白描的文字,也是極為素淡的,與全文的情調很和諧。但是,寫橘子,特別加了濃烈的修飾語——“朱紅的橘子”。這種不協調的朱紅色,與全文的情調形成強烈對比,當時是家遭不幸、父子離別,用這紅色更襯托出全文的基調,增加了凄涼的色彩。作者白描的手段極高,用對比加強了藝術效果,加強了文章的感染力。在文章中,兩次寫父親背影,用筆卻一詳一略,更見含蓄的力量。買橘子的背影,以白描的手法細細描繪;離別的一剎那的背影,卻是略寫,只一句帶過:“等他的背影混入來來往往的人里,再找不著了,我便進來坐下,我的眼淚又來了。”這個背影,作者沒有再加以描寫,但那“走了幾步,回過頭看見我”,和再三叮嚀,已把那舍不得和兒子分別的心情,但兒子為了謀生又不得不離去的苦況,活畫出了。幾筆之中,作者當時那種悲酸惆悵的心情,表現得含蓄而深沉。這都是作者文字的技巧和工夫。
讀《背影》后,給我的第三個感受是,文章的語言樸素、簡練。葉圣陶認為,朱自清早期散文,“都有點兒做作,太過于注重修辭,見得不怎么自然。”(《朱佩弦先生》)到了后來,才全寫口語,有了現代口語的韻味。這個看法,當然是對的,符合朱自清散文的實際。但是,《背影》這篇早期的散文,語言卻與其他有些不同,它沒有做作之氣,也不重修辭,而是用樸素自然的文字,表現了真切的內容。全文除了對父親背影的描寫外,全是敘事,敘述得清楚明白、自然懇切。全篇一千五百字,很少形容、修飾的東西,連生字難詞都很少
,回憶十年前的往事,老老實實地敘述,真情實感自然地流露出來。《背影》采用這樣的語言,是由內容決定的。同時,作者用白描的手法,也決定了語言的樸素自然。我們讀《背影》,能夠明顯地感到語言與《匆匆》《荷塘月色》《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等篇的不同,它顯示了朱自清早期散文的另一種文采和風格。
《背影》的語言很簡練,細讀全文,感到文字很干凈,沒有多余的話,沒有多余的字,文章寫得精粹。比如,全文有四處記載了父親的話,即:“不要緊,他們去不好!”“我買幾個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動。”“我走了,到那邊來信!”“進去吧,里邊沒人。”并不是那天父親只講了這么四句,而是這四句較為典型地代表了當時父親的心情。作者惜墨如金,只用簡單的幾句話,就反映了當時父親的體貼、愛憐、依依不舍之情,以少勝多,我們不僅體會了蘊含的意思,還仿佛聽見了父親當時的聲音。就此一例,也能說明朱自清語言的簡練、精粹。至于文章中的敘事、描寫、抒情種種,語言都非常簡潔,堪稱散文中的典范。《背影》一篇,是朱自清先生散文的代表作。我們雖不能用它代表朱自清散文的全部,卻的確表現了他散文風格的一些重要方面。人們提到朱自清的散文,往往以《背影》為代表,這不是沒有原因的。這篇小文,僅僅談了讀《背影》的片段感受,那是遠遠不能包括它的特點和優點的。過去有人評論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時曾說,他的散文“風華從樸素出來,幽默從忠厚出來,腴厚從平淡出來”。(楊振聲:《朱自清先生與現代散文》)這雖然是評論朱自清全部散文的話,但有些方面還是能在《背影》中得到印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