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 背 影
文章到此,首尾呼應,結構完整,戛然而止不是可以了嗎?然而,不忙,還有下文。
文章開頭難,組織高潮突出主題更不易,而最難難在煞尾。因為高潮掀起,主題已經揭示,再多說就會形成贅疣,沖淡讀者的情緒;離開主題,則狗尾續貂,不倫不類,又會斬斷了讀者的思緒。怎么辦好呢?請看朱自清沖到云霄,再上九天的筆力!
高潮之后,煞尾一段的開始,先安排了個“小過門”,降低調門形成低潮。他用凄涼的聲調交代了他們父子這幾年各為生計“東奔西走”,難以謀面,而家境更比昔年衰落的情況。做兒子的已經大學畢業做了事,既未能從經濟上幫助父親解脫困境,也未能在身邊給老父以精神的慰藉。曾經“早年出外謀生,獨立支持,做了許多大事”的父親,“哪知老境卻如此頹唐”,他大概再也無力掙扎了,再也難支持下去了,性情一反既往,“家庭瑣屑便往往觸他之怒”。而且“他待我漸漸不同往日”。這個過渡段既是情節的繼續與發展,又是一個變調,和前面父親的心境形成鮮明的對照。但是,老父畢竟還是那個老父,雖然他來信中說,“膀子疼痛厲害,舉箸提筆,諸多不便”,已感到自己“大去之期不遠矣”。但對于兒子的“不好”,還是很快就忘掉了,仍克制不住自己“只是惦記著我”,還又“惦記著我的兒子”。于是情節倏地一反,全文的基調又在新的基礎上,在變調的反襯的推動下高奏起來,把我們拉向又一個抒情的峰巔。“在晶瑩的淚光中,又看見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馬褂的背影。”
“背影”的再度出現,不是簡單的重復,它包含了更深重更濃烈的感激、自咎與思念的復雜情緒,不啻在我們心弦上五指齊下重重地一撥,撕心裂魄的訇然一聲之后,裊裊余音便久久不絕地縈繞于我們心頭!它有力地回扣了全文,又為我們留下了頗耐咀嚼的無窮韻味,誠如有的評論家所說,此乃神來之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