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叔叔于勒》人教九上19
《我的叔叔于勒》教學設計
[教材分析]
莫泊桑的小說,特別是短篇小說,在藝術手法上造詣很深。發表于1883年的《我的叔叔于勒》就是一篇體現他藝術風格,特色和功力的佳作。小說通過菲利普夫婦對其弟弟于勒態度的前后變化,清晰的生動地勾勒出一副19世紀后半葉法國小市民生活的剪影,也反映出那個時代法國社會的風尚. 而通過少年若瑟夫的視角來表現,也包含了若瑟夫對人生,社會的認識.
[學情分析]
本文篇幅教長,而表現的主題較為深刻.面對參加社會實踐較少這樣的現實情況,要在一堂課上觸及到文章主題難度較大.所以客觀上要把學習內容盡量貼近學生實際,讓學生用他們的慣常思維來考慮問題,由淺入深的達到教學目的.
[教學目標]
1. 喚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從整體上把握全文。
2. 抓住對"于勒"的不同評價,在比較中形成文章主題。
3. 體會文章主題的雙重性,理解課文的豐富內涵。
[教學重點]
通過對人物的不同評價,形成文章無題.
[教學難點]
理解課文的豐富內涵.
[教學方法]
探究討論法 續寫法
[教具準備]
打印好的講義資料 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曾有一位文化名人說過這樣一句話“人生是無常的,人的一生之中交錯著悲與喜,悲劇將人生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喜劇將那無價值的撕破給人看。”今天,就讓我們學習法國作家,世界短篇小說之王莫泊桑描述的一段人生,或喜或悲,等待著我們去評說。
二.出示課題,
三.整體感知
1.首先,我想請問同學們:“你讀完本文印象最深的一點是什么?”
(學生自由回答)
學生1:我們家窮困的生活狀況.
學生2:于勒的悲慘人生.
學生3:菲利普夫婦對于勒態度的前后巨變.
…………………
[教師語]同學們講得都很好,說明你們都很認真的看了這篇文章,我注意到有同學講到菲利普夫婦對于勒態度的巨變.那么,我想請問大家:"菲利蒲夫婦對于勒態度的變化最明顯體現在那里呢?
(學生自由回答)
[教師語]是菲利普夫婦口中對于勒稱呼的變化。
2. 請同學們歸納菲利普夫婦對于勒的稱呼
(學生自由回答)
[教師板書]
于勒↗壞蛋、流氓、無賴、賊、討飯的 ↖菲利蒲夫婦
↘正直的、有良心的、好心的、有辦法的↙
3. 質疑:菲利蒲夫婦對于于勒的稱謂為什么會發生這么大的變化,他們評論于勒的依據是什么呢?
(學生自由回答)
[教師板書]
于勒↗壞蛋、流氓、無賴、賊、討飯的 (貧) ↖菲利蒲夫婦
↘正直的、有良心的、好心的、有辦法的(富) ↙
四.合作探究
1. 質疑:你如何評價菲利普夫婦對待于勒的態度?
(學生自由回答)
學生1: 菲利普夫婦的這種看人的標準是不對的,是一種金錢至上的思想.
學生2: 菲利普夫婦的做法摒棄了親情而只看中金錢是一種錯誤的思想觀念.
…………………
[教師語]同學們都談了自己的看法,可我卻有個疑問:如果說于勒的遭遇是可憐的.那么, 菲利普夫婦的做法難道就沒有可憐之處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