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劌論戰》九下12
21、曹劌論戰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積累文言文常用的實詞、虛詞、特殊句式。
2.了解《左傳》及齊魯長勺之戰的背景,把握曹劌的戰略、戰術思想,理解魯軍以弱勝強的原因。
能力目標
1.把握本文以“論戰”為中心組織材料、詳略得當的特點。
2.分析曹劌和魯莊公兩個人物形象。體會作品的藝術魅力,理解課文的主旨。
德育目標
學習曹劌鐵肩擔道義、忠心獻祖國的愛國精神。
教學重點
1.理清行文思路。背誦課文。
2.體會課文剪裁得當的敘事特點。
教學難點
理解曹劌關于戰爭問題的論述。
教學方法
1.誦讀法
2.品讀法
教具準備:多媒體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過程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朗讀課文,整體感知;譯讀課文,把握文意;理清思路,背誦課文。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齊魯長勺之戰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弱勝強的戰例之一,讓我們通過長于記述戰爭的《左傳》去了解魯國取勝的原因。
二、解題
1.《左傳》
《左傳》又稱《春秋左氏傳》或《左氏春秋》,是記載春秋時期各諸侯國的政治、經濟、軍事、外交、文化等方面情況的一部編年體史書。《史記》和《漢書·藝文志》都認為它是孔子的同代人魯國史官左丘明所作。清代有的學者認為系劉歆改編。近人認為是戰國初年人根據各諸侯國史編成。記事起于魯隱公元年(前722年),終于魯哀公十四年(前454年)。書中保存了大量古代史料,文字簡練生動,尤其善于描寫戰爭及復雜事件,又善于通過對話和行動表現人物的性格特點,對后代散文的發展有很大影響。
2.關于歷史散文體例
歷史散文也稱史傳文,它有國別、編年、紀傳三體。
國別體:通過各國史事個別獨立地排列載述,以完成對某一歷史進程的敘述。國別體史書有《國語》和《戰國策》。《國語》是以記言為主,兼及記事;《戰國策》是以記事為主。
3.長勺之戰背景簡介
本篇選文又題作“齊魯長勺之戰”或“長勺之戰”。這一戰事發生在魯莊公十年(前684),是齊桓公即位后向魯國發動的第二次戰爭。
前此兩年,齊桓公(公子小白)與其庶兄公子糾曾進行過激烈的爭奪君位的斗爭。當時篡君奪位的公孫無知(齊襄公堂弟)已被殺,齊國一時無君,因此避難于魯國的公子糾和避難于莒國的公子小白都爭相趕回齊國。魯莊公支持公子糾主國,親自率軍護送公子糾返齊,并派管仲攔擊、刺殺公子小白。然而魯國的謀劃沒有成功,公子小白已出乎意料地搶先歸齊,取得了君位。
三、朗讀課文,整體感知
(一)教師播放示范朗讀磁帶。多媒體顯示重點字音
劌(guì) 又何間焉(jiàn) 鄙(bǐ)
弗敢專也(fú) 小惠未偏(b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