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劌論戰》教案設計(精選15篇)
《曹劌論戰》教案設計 篇1
教學目的
一、以毛澤東同志在《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一文中對此文內容的論述為指導,深入鉆研課文,了解曹劌的戰略、戰術思想,以及魯軍以弱勝強的原因。
二、學習本文以“論戰”為中心組織和選擇材料,詳略得當的特點。
三、了解判斷句、倒裝句和省略句的用法;解釋“犧牲”“獄”“間”等古今異義的詞。
教學重點和難點
1.抓住“論”的特點來記敘戰爭,論作戰前取信于民,戰爭中掌握戰機是本篇的重點。
2.因為我國古代記載史實常與史論結合起來,所以此文雖是一篇記敘文,但又以“論”為中心。這是教學中的難點。
教學時數 兩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布置學生熟讀課文,對照課文注釋,弄懂課文大意;給課文分段;分析講解課文第1段。
返回上級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新課。
齊魯長勺之戰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小勝大,以弱勝強的戰例之一。毛澤東同志在《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中曾就此戰例作了精辟分析。今天我們來學習記敘此戰的《曹劌論戰》一文。
二、檢查預習作業
1.給下面加點的字注音:
曹劌(guì)又何間焉(jiān)肉食者鄙(bǐ)犧牲玉帛(bó)小信未孚(fú)登軾而望之(shì)吾視其轍亂(zhé)夫戰,勇氣也(fú)望其旗靡(mǐ)
2.比較下面各組中加點字的意思。
(5)
(6)
三、研習新課
1.解題。指導學生讀課文注釋。題目是個主謂短語,點明曹劌談論長勺之戰,即論作戰前要取信于民,作戰時要掌握戰機。
2.引導學生對照注釋自讀課文,復述課文大意。
明確:魯莊公十年春,齊國出兵進攻魯國。當時,齊強魯弱。魯國人曹劌見國難當頭,挺身而出,建議魯莊公要取信于民。魯莊公聽取了他的建議,采取了得民心的一些措施,并在曹劌的協助下選擇了利于打仗的地點長勺,有利于攻擊的時機——彼竭我盈之時,有利于追擊齊軍開始的時機——轍亂旗靡之時,結果魯軍大獲全勝,魯莊公問曹劌其中的奧妙,曹劌雄辯地論述了魯勝齊敗的原因。
3.理清線索,給課文分段。
(1)本文有幾條線索?學生討論后明確:有兩條線索,一條是事件發展的線索(迎戰——備戰——勝戰——評戰);一條是人物活動的線索(請見——請問——參戰——釋疑)。
(2)本文可分幾部分?學生討論后明確:本文雖短,但能緊扣題旨“論戰”,運用對話的形式,有條不紊,逐層展開,闡明曹劌是怎樣論戰的。全文共三段,每段為一部分。
4 研讀第一部分(第1段)。
(1)“十年春”指哪一年?明確:指魯莊公十年(公元前684年)。
(2)“齊師伐我”的“伐”是什么意思?齊國軍隊為什么要“伐”魯國呢?補充介紹歷史背景:齊襄公在國內做了一些壞事,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糾恐怕被連累,離開齊國避禍。公元前685年,齊國發生內亂,國君被殺,住在魯國的公子糾和住在莒國的公子小白都搶著趕先回國,想做國君。魯莊公派兵護送公子糾回去,哪知公子小白搶先趕回齊國,做了國君,就是齊桓公。齊桓公起兵迎擊。當時齊強魯弱,魯軍大敗,齊桓公脅迫魯莊公殺了公子糾。從此兩國結下深仇大恨。魯莊公十年的春天,齊再次興兵攻魯,、戰于長勺。從歷史背景得知齊師興兵完全屬于侵略行為,所以“伐”應譯為“侵犯”。
(3)曹劌的身分怎樣?討論明確:從“其鄉人曰”句中我們能推知曹劌的身分為普通老百姓,沒有官位,屬愛國君子吧,“位卑未敢忘國憂”。
(4)“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句中的“肉食者”指什么?明確:“肉食者”,吃肉的人。“肉食”在當時與公膳制有關。公膳是對某種品位的官員在辦公時間免費供給的一種膳食。按規定“大夫以上,食乃有肉”。因此,“肉食者”,是指古代享受公膳食肉待遇的大夫以上官員,一般稱為“肉食者”,用以借指有權位的人。
(5)“肉食者鄙,未能遠謀”中的“遠謀”二字是此文的關鍵,貫穿全文。從曹劌的這句話里可見他具有什么樣的品質?明確:從曹劌的對答中反映曹劌關心國家大事和深謀遠慮的品質。
(6)“乃入見”是個省略句,省略了什么成分?明確:在具體的語境中,省略了主語“曹劌”和賓語“之”(代魯莊公)。
(7)“何以戰”是個介賓前置的句子。這三個字喚起下文分析戰爭的條件,突出了曹劌重視戰前的政治準備。魯莊公認為要作哪幾方面的準備呢?明確:三方面:①“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②“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③“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
(8)對于這三方面的準備,曹劌又是如何評價的?討論后明確:對于第一個準備,曹劌的評價是“小惠未偏,民弗從也”;對于第二個準備,曹劌的評價是“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對于第三個準備,曹劌認為“忠之屬也,可以一戰”。請同學注意:“福”是名詞,在這里作動詞用,“保佑”的意思;“可以”應譯為“可以憑借”,和今義“可以”用法不同。
(9)為什么說“小大之獄,雖不察,必以情”是“可以一戰”的主要條件?明確:因為民心向背是決定戰爭勝負的主要因素。這就突出表現了曹劌重視人民力量的政治遠見。
(10)本段末句“戰則請從”,不僅寫出了曹劌重視戰前的政治準備,而且注意實際作戰中的戰略戰術。文章也以此作為過渡,轉入下文寫他!臨陣參戰指揮。
(11)小結:第1段,寫的是曹劌請見,論戰前準備,顯示了曹劌熱愛自己國家、深謀遠慮的品質以及魯莊公“勇于納諫”的胸懷。
四、布置作業
1.背涌課文第1段。
2 完成“朗讀·背誦”題一、2和“辨折·比較”題四。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抽背課文第1段。;重點講解分析課文第2、3段內容,歸納中心思想和寫作特點;完成課后有關作業 。
教學過程
一、復習檢查背誦第1段
二、研讀第二部分(第2段)
1.這次戰爭是由誰指揮的?根據何在?明確:由魯莊公指揮,曹劍協助。這從“公與之乘”可以看出。“乘”有兩義:(1)為共乘一車,“乘”讀chéng;(2)為另給一車相隨,“乘”讀shèng。課文從“乘”(1)義說,這樣比較好理解,因曹劌與莊公同乘一車論戰才方便。
2.作戰地點選在哪里?明確:長勺(“戰于長勺”是個狀語后置句),在魯國境內,地理條件對魯國有利。
3.反攻的時機選在什么時候?曹劌是怎樣幫助莊公選擇時機的呢?明確:在“彼竭我盈”之時。戰斗剛開始,不待齊軍疲倦,莊公就急于出戰(“公將鼓之”;“鼓”,名詞作動詞,“擊鼓”);當魯軍剛獲勝,莊公又急于去追擊(“公將馳之”),曹劌又阻止了莊公的過急行動。他懂得攻擊和追擊都必須把握有利的時機,要根據雙方的土氣和實力的變化作出正確判斷。曹劌的兩個“可矣”,使得戰爭出現“齊師敗績”和“遂逐齊師”的大好形勢。
4.小結:第2段敘述的是曹劌指揮作戰的情況,作戰的過程寫得非常簡略,突出寫了曹劌“謀”的作用,為下文“論戰”打下伏筆。曹劌臨陣從容,胸有成竹,善于掌握時機,所以才擊敗敵人,獲得戰爭勝利。
三、研讀第三部分(第3段)
1.魯國獲勝后(“既克”),“公問其故”的“故”是什么意思?明確:緣故,“攻擊”的緣故和“追擊”的緣故。
2.曹劌是如何回答的?明確:有兩層意思:一層說明為什么要選擇“齊人三鼓”(“彼謁”)的時機進行攻擊。“夫戰,勇氣也”(這是個判斷句,“也”表示判斷),“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再”和“三”后面省略“鼓”),“彼竭我盈,故克之”(敵方的勇氣已經消失而我方的勇氣正盛,所以我們打敗了敵人)。“彼竭我盈”四個字高度概括了進攻時的最佳戰機。一層解釋他“下視其轍”、“登拭而望之”,看到敵人“轍亂”“旗靡”才追擊的原因是“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夫”,發語詞,議論或說明時,用在句子開頭,沒有實在意義)。可見曹劌考慮問題周到,行動謹慎,觀察仔細,善于抓住時機,故而奪取了戰爭勝利。
3.小結:第3段寫曹劌論述戰勝齊國的原因。
4.指導背誦課文2、3段。
四、歸納總結全文
1.歸納中心思想。學生討論后明確:本文論述了必須取信于民并運用正確的戰略戰術,掌握戰機才能取得戰爭勝利的道理。
2.題目為“曹劌論戰”,這是一篇記敘文還是議論文?明確:這是一篇記敘文,但全文以“論”為中心。第1段記敘論戰前政治準備的內容;第2段記敘戰斗經過;第3段通過“敘”來“論”戰爭勝利的原因。
3.歸納寫作特點。討論后明確:文章圍繞“論戰”來進行選材與組織材料,詳略得當,重點突出。此文雖然寫戰爭,但戰爭的過程寫得十分簡略,中心始終扣住曹劌這一人物,運用對話來寫論作戰前的政治準備(第1段)及戰勝齊國的原因(第3段),重點突出,中心明確,詳略得當。
五、布置作業
1.“理解·積累”題五。
2.“理解·積累”題六。
3.背誦并默寫全文。
(高天蘭)
《曹劌論戰》教案設計 篇2
單元教學要求:
一、 指導學生順暢地朗讀課文,做到讀音正確、停頓恰當、語氣自然。
二、 借助工具書和課文注釋,正確理解句意、文意。
三、 識記、理解、掌握《語文教學目標 》中規定字、詞(通假字、一詞多義、古今異義)。
四、 了解文言判斷句、省略句等句式。
五、 了解《左傳》這部史書,“表”這種文體以及歐陽修、岑參等文學家的作品。
六、 培養閱讀文言文的語感,背誦全部課文。
二十 曹劌論戰
教學要點:
一、認識要想取得戰爭的勝利,戰前必須做好政準備——取信于民的道理,在作指揮上,必須重視士氣、詳察敵情、正確運用戰略戰術,善于掌握有利戰機。
二、了解本文記敘戰爭詳略得當的特點。
三、掌握課文中一些字詞的用法。
第一課時
新授課
教學目的及要求:
一、 在掌握重點字詞的基礎上,初步理解文章內容。
二、 熟讀課文。
教學重點:
一、 在掌握重點字詞的基礎上,初步理解文章內容。
二、 熟讀課文。
教學難點 :
題解,了解疚牡淖髡摺⒊齟襖繁塵啊?
教學過程 :
一、 題解:
1、作者及出處:
本文選自《左傳》,題目是后加的。《左傳》傳說是春秋時期左丘明所作,是根據魯史寫的編年體史書,保存了我國自公元前722年以下二百多年間的許多史料。
2、歷史背景:
春秋初期,齊桓公借口魯國曾經幫助過同自己爭做國君公子糾,出兵進攻魯國。當時,齊強魯弱,魯國處于防御地位。本文記敘了曹劌向魯莊公獻策,并在長勺之戰中幫助魯莊公采取正確的戰略,終于戰勝了強齊的史實。“長勺之戰”是我國歷史上以小勝大、以弱勝強著名戰例之一。
二、 給出重點字詞,引導學生自讀理解課文。
1、重點字注音:
guì móu jiàn bó zhé jié mǐ
劌 謀 間 帛 轍 竭 靡
2、重點詞解釋:
齊師伐我——軍隊; 又何間焉——參與;
肉食者鄙——鄙陋。這里指目光短淺; 衣食所安——養;
小惠未徧——同“遍”,遍及、普遍; 犧牲玉帛——指豬牛羊等祭祀品;
神弗福也——賜福、保佑; 小大之獄——案件;
忠之屬也——盡力做好本分的事; 可以一戰——可以憑借;
公將鼓之——擊鼓; 公將馳之——驅車(追趕);
彼竭我盈——充滿,這里指士氣正旺盛; 故克之——戰勝。
三、 在理解的基礎上,熟讀課文,注意句中停頓。
第二課時
分析課
教學目的及要求:
一、 檢查上節課重點詞的掌握情況、課文的自讀理解情況。
二、 小結每段所述主要內容。
教學重點及難點:
重點詞的掌握情況、課文的自讀理解情況。
教學過程 :
一、 第1段
1、朗讀
2、檢查重點詞
3、學生串譯
4、提問檢查:
①戰爭的時間、國家?
②表現戰爭性質的句子?“齊師伐我”(即對魯國來說是正義之戰)
③莊公的態度?“公將戰”
④劌請見的原因?
直接原因-“齊師伐我”
根本原因-“肉食者鄙,未能遠謀”
⑤這一舉動表現了曹劌的什么品質?愛國
⑥劌分析戰前準備“何以戰”是通過與莊公的幾次對話完成的?三次
⑦劌否定了什么作法?肯定了什么作法?怎樣肯定的?
“衣食分人和祭神弗加”;“斷獄以情”;“忠之屬也,可以一戰”
⑧從這一點可以看出在戰前準備上,曹劌重視的是什么?人民的支持
⑨這又反映了曹劌的什么戰略思想?“取信于民”
⑩表現莊公“鄙”的句子是什么?“公將戰”,“衣食所安”“犧牲玉帛”“公將馳之”
5、小結:
本段寫了兩層內容,概述戰前曹劌求見莊公,通過與莊公的對話,明確作戰的先決條件是取信于民,突出了曹劌的遠謀。
二、 第2段
1、朗讀
2、檢查重點詞
3、學生串譯
4、提問檢查:
①劌與莊公二人的表現分別是什么?表現出各自的什么特點?
劌:“未可”,“可矣”,等待時機,觀察時機――善于抓住有利戰機
公:“將鼓之”,“將馳之”――盲目指揮,“鄙”
②體現劌指揮正確的句子?“齊師敗績”,“遂逐齊師”
③本段表現了劌的什么能力?決斷能力
④用自己的話概括本段介紹了戰爭的哪兩個過程?反攻和追擊
5、小結:
講述戰爭經過。
三、 第3段
1、朗讀
2、檢查重點詞
3、學生串譯
4、提問檢查:
①表現莊公“鄙” 的句子?“公問其故”
②一“未可”為何?“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
③齊人三鼓后為何“可矣”?“夫戰,勇氣也,……彼竭我盈”
④二“未可”為何?“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
⑤后為何又“可矣”?“視其轍亂,望其旗靡”
⑥總結有利于反攻和追擊的最佳時機是什么?
反攻時機——“彼竭我盈”之時
追擊時機——其“轍亂旗靡”之時
⑦從本段可以看出曹劌的戰術思想是什么?
注重觀察敵情,注重士氣,注意抓住有利戰機。
5、小結:
本段是全文重點,寫曹劌論述戰爭取勝的原因。
四、 總結全文:
本文通過記敘曹劌對戰爭的有關論述和指揮長勺之戰的史實,說明要取信于民,運用正確的戰略戰術并掌握戰機才能取勝的道理,表現了曹劌的政治遠見軍事才能。
第三課時
總結復習課
教學目的及要求:
一、 總結本文寫作特點,重點句式及詞語。
二、 完成課后練習。
教學重點及難點:同上
教學過程 :
一、 寫作特點:
1、詳略得當,重點突出。“論”
2、結構上,過渡自然,前后照應。
3、語言簡練生動。
4、人物形象對比鮮明。
二、 重點句式及詞語:
1、判斷句式:
①忠之屬也。
②夫戰,勇氣也。
③夫大國,難測也。
2、古今異義的實詞:
古 今
間: 參與 隔開,不連接
犧牲: 祭祀用的豬、牛羊等 為正義事業而舍棄生命
獄: 案件 監獄
可以: 兩個詞,意為“可以憑借” 一個詞,表示可能或許可
三、 重點句翻譯:
1、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
2、肉食者鄙,未能遠謀。
3、何以戰?
4、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
5、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6、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
7、忠之屬也,可以一戰。
8、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四、 完成課后練習。
《曹劌論戰》教案設計 篇3
學習目標:
1、深入鉆研課文,了解曹劌的戰略、戰術思想,以及魯軍以弱勝強的原因。
2、學習本文以“論戰”為中心組織和選擇材料,詳略得當的特點。
3、了解判斷句、倒裝句和省略句的用法;解釋“犧牲”“獄”“間”等古今異義的詞。
4、借助課文注釋及詞典讀懂課文內容,并掌握文中對句意表達起關鍵作用的實詞。
5、從立意、選材、表現手法等角度分析理解課文,為與下文的比較閱讀作準備。
教學重難點:
1、抓住“論”的特點來記敘戰爭,論作戰前取信于民,戰爭中掌握戰機是本篇的重點。
2、因為我國古代記載史實常與史論結合起來,所以此文雖是一篇記敘文,但又以“論”為中心。這是教學中的難點。
教學主要過程:
一:正讀(所謂“正讀”,就是在課文教學之初、學生朗讀課文之后,教師糾正讀音,糾正語調。)導入:古代以少勝多的戰役:淝水之戰、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巨鹿之戰等導入。
1、個讀、齊讀課文。
①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應讀出“反對”的語氣。
②小惠未徧,民弗從也。——應讀出“否定”的語氣。
③忠之屬也,可以一戰。——應讀出“肯定”的語氣。
④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應讀出“議論”的語氣。
⑤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應讀出“解說”的語氣。
2、再讀課文。
二、點讀課文:所謂“點讀”,就是從課文朗讀轉向閱讀課文注釋,要求學生“點”著課文注釋,一個一個地讀。)
1.要求同學們認真點讀課文注釋。
2.學生質疑問難,老師解答學生提出的問題。
3.教師點出應該重點理解的10個詞:鄙 安 加 信 孚 獄 績 軾 焉 靡
4.學生邊讀課文邊溫習對課文注釋的理解。
5.再朗讀課文。
三、譯讀(所謂“譯讀”,就是同學們自讀課文,自譯課文,讀讀譯譯,譯譯讀讀。)
1.各人自讀自譯。
2.男生讀課文,女生譯課文,讀一句譯一句。
3.女生讀課文,男生譯課文,方法同上。
教師聽學生的讀與譯,指出譯得不當之處。再請同學們質疑。
四、品讀
1、這篇文章有幾條線索本文可以分為幾個部分
有兩條線索,一條是事件發展的線索(迎戰——備戰——勝戰——評戰);一條是人物活動的線索(請見——請問——參戰——釋疑)。
2、第一自然段:魯莊公認為要作哪幾方面的準備呢?
《曹劌論戰》教案設計 篇4
教學目標:
1、部分文言詞語的含義,能正確翻譯課文。
2、巧妙地安排材料,有詳有略地敘寫。
3、重點人物曹劌,魯莊公的形象分析。
教學重點:
1、文言虛詞、實詞的用法;
2、曹劌、莊公的人物形象;
3、曹劌的“遠謀”和莊公的“鄙”。
教學難點:
1、巧妙安排材料、詳略得當;
2、“論”戰的意義。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1、了解背景,把握把握曹劌的戰略、戰術思想,理解魯軍以弱勝強的原因。
2、分析字詞,理解課文大意。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2、解題:《左傳》:我國古代第一部編年體史書。相傳是春秋末年左丘明解說《春秋》的一部著作。其中記載著春秋時代各國的內政、外交、軍事等方面的活動。原書名為《左氏春秋》,漢以后稱為《春秋左氏傳》,簡稱《左傳》。這部書既是一部比較完整的歷史著作,也是一部相當精彩的散文著作。
3、 背景:齊襄公在國內做了一些壞事,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糾恐怕被連累,離開齊國避禍。公元前685年劉國發生內亂,國君被殺,住在魯國的公子糾和住在莒國的公子小白都搶著先趕回齊國,想做國君。魯莊公派兵護送公子糾回去,哪知公子小白搶先趕回了齊國,做了國君,就是齊桓公。齊桓公起兵迎擊。當時齊強魯弱,魯軍大敗,齊桓公脅迫魯莊公殺了公子糾。從此兩國結下深仇大恨。魯莊公十年的春天,齊再次興兵攻魯,戰于長勺。
二、默讀課文,(亦可分角色朗讀)理清文意。
1、對照課文注釋,疏通文句,并勾畫出難詞難句,待交流。
2、交流難詞難句,并翻譯課文。
3、師歸納:重點實詞:間、信、孚、福
通假字:偏
古今異義詞:鄙、犧牲、獄、可以
三、整體感知。
1、概括故事情節:
提示:以人物活動為線索概括,也可以以事件發展過程為線索概括。
明確:事件發展的線索:迎戰──備戰──勝戰──評戰;
人物活動的線索:請見──請問──參戰──釋疑
3、生復述課文(建議改編成課本劇演一演)。
四、作業布置:
1、朗讀并背誦課文。
2、思考曹劌、魯莊公是怎樣的人?試簡要地分析。
3、收集歷史上以弱勝強的戰例。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1、研讀課文,分析詳略得當的寫作特點。
2、分析曹劌和魯莊公人物形象。
教學過程:
一、 導入新課:
(生復述課文導入)
二、 探究,交流。
1、組織學生討論:給課文換一個題目,并談談原因。
2、生給課文換題目。
3、分析詳略安排與題目的關系。
(與中心有關系,聯系比較大的則詳寫,反之則略寫。)
4、找出文中詳寫略寫的部分。
三、 品讀課文,賞析人物形象
1、小組討論:曹劌、魯莊公是怎樣的人?(用“從……中可以看出……”的句式說話。)
2、分析人物
曹劌作為一名軍事家的“遠謀”。曹劌請見,表現他的愛國熱情;曹劌問戰,表現他的政治遠見;曹劌參戰,表現他卓越的軍事才能;曹劌論戰,表現他過人的謀略。
魯莊公作為國君見識 “鄙”:把戰爭的希望寄托在施行“小惠”和祈求神靈的保佑上,說明他政治上無能;他急于求戰,急于攻擊,說明他軍事上的無知。但他又并非昏君,而是一位缺乏軍事才能的明君:備戰見劌,三問三答,實事求是,虛心聽意見;莊公作戰用劌,親自參與打仗,表現他禮賢下士,任人唯賢;莊公戰后問劌,不因勝而白喜,表現他為求真知而不恥下問。
四、 遷移積累:
1、理解詞義,找出、理出相應的成語。
齊人三鼓——一鼓作氣 望其旗靡——所向披靡
彼竭我盈——惡貫滿盈 小信未孚—— 不孚眾望
懼有伏焉——危機四伏 故克之——克敵制勝 攻無不克
三而竭——彈精竭慮 精疲力竭 觀其轍——南轅北轍 重蹈覆轍
故逐之一——逐鹿中原 追亡逐北 難測也——莫測高深 心懷叵測
未能遠謀——足智多謀 深謀遠慮
2、談談歷史上以弱勝強的戰例,試簡要分析弱者取勝的原因。
五、 作業:
1、朗讀并背誦課文。
2、整理本課的古漢語常識:字詞及句式等。
3、有興趣的同學可以閱讀《左傳》,進一步了解課文的背景。
《曹劌論戰》教案設計 篇5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積累文言文常用的實詞、虛詞、特殊句式。
2、了解《左傳》及齊魯長勺之戰的背景,把握曹劌的戰略、戰術思想,理解魯軍以弱勝強的原因。
能力目標
1、把握本文以“論戰”為中心組織材料、詳略得當的特點。
2、分析曹劌和魯莊公兩個人物形象。體會作品的藝術魅力,理解課文的主旨。 情感目標
學習曹劌鐵肩擔道義、忠心獻祖國的愛國精神。
教學重點
1、理清行文思路。背誦課文。
2、體會課文剪裁得當的敘事特點。
教學難點
理解曹劌關于戰爭問題的論述。
教學方法
誦讀法 、品讀法
課時安排
3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中國歷發生過無數次戰爭,其中有許多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光輝戰例。像三國時曹操擊敗袁紹的官渡之戰,孫劉聯軍大敗曹操的赤壁之戰,東晉謝安、謝石、謝玄等人使北方前秦苻堅統率的百萬大軍感到“風聲鶴唳,草木皆兵”的淝水之戰,都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思考,而發生在春秋時期齊國和魯國之間的長勺之戰尤其受到了毛澤東同志的稱贊。毛澤東同志在《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一文中指出,長勺之戰是“中國戰史中弱軍戰勝強軍的有名的戰例。”今天我們學習《曹劌論戰》這篇課文就是談論長勺之戰的。通過學習,我們可以理解在長勺之戰中,弱小的魯國為什么能戰勝強大的齊國,曹劌的戰略思想是什么,它對我們有哪些啟發。
二 、解題
①《左傳》是記載春秋時期各諸侯國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情況的編年體史書。相傳是魯國史官左丘明根據孔子寫的魯國歷史《春秋》所編。由于《春秋》記事過簡,近于大事年表,一般人難以讀懂,而《左傳》敘事較為詳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時的歷史面貌,又為《春秋》作了較為詳備的注釋,所以后人又稱《左傳》為《左氏春秋》。《左傳》保存了重要的歷史史料,具有一定的史學價值。同時,它
又善于剪裁,敘事清晰,描寫人物生動,又具有一定的文學價值,對后代散文的發展有很大的影響。
② 關于歷史散文體例
歷史散文也稱史傳文,它有國別、編年、紀傳三體。
國別體:通過各國史事個別獨立地排列載述,以完成對某一歷史進程的敘述。國別體史書有《國語》和《戰國策》。《國語》是以記言為主,兼及記事;《戰國策》是以記事為主。
編年體:即以時間為經,以事件為緯來敘寫史實。它的優點是線索清楚、背景明確、系統性較好;不足是不便于集中而廣泛地描寫人物。《春秋》《左傳》和《資治通鑒》都是編年體。
紀傳體:即以人物為中心敘寫歷史,為司馬遷所獨創。古代官方編輯的“二十四史”用的都是紀傳體。這種體例對后世影響很大。
③課文談論的是古代戰爭故事。這次戰爭發生的時間是春秋初期,交戰雙方是強大的齊國和弱小的魯國。交戰地點是魯國的長勺,所以史稱長勺之戰。發生戰爭的原因是齊襄公時,政令無常,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糾分別逃到莒國和魯國避難。后來齊襄公被公孫無知所殺,住在莒國的公子小白搶先回到齊國奪得王位,稱為齊桓公。后來魯國也送公子糾回齊國爭奪王位,結果被齊桓公打敗,齊桓公逼魯莊公殺掉公子糾。魯莊公十年(前684年)齊桓公又借口魯國曾經幫助公子糾與他爭奪齊國君位,再次舉兵攻魯,兩軍戰于魯國長勺,結果弱小的魯國戰勝了入侵的強大的齊國。
三、整體感知
1、給下面的字注音:
劌(guì) 又何間焉(jiàn) 鄙(bǐ) 弗敢專也(fú) 小惠未編(biàn) 玉帛(bó) 小信未孚(fú) 公與之乘(chéng) 轍(zhé)
夫戰(fú) 軾(shì) 旗靡(mǐ)
2、重點詞句
(1)加點詞的古今義:
①肉食者鄙
②又何間焉
③犧牲玉帛
④大小之獄
(2)判斷句式:有肯定判斷和否定判斷,譯為“„„是什么”和“„„不是什么”。
例如:忠之屬也
(3)省略句式:有的省略主語,有的省略賓語,有的省略介詞等等,翻譯時要補出來。
例如:可以一戰
(4)倒裝句式:按照現代漢語的常式是主-謂-賓順序,但有的文言句有賓語前置、定語后置等情況,翻譯時要按現代漢語的順序。
例如:“何以戰?” 戰于長勺(倒裝)
3、重點句子:
①肉食者謀,未能遠謀。
②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③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
④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四、引導學生對照注釋疏通,提出問題。理清課文大意,復述課文內容。
(1)這篇文章有幾條線索?
(2)本文可以分為幾個部分?
明確:(1)有兩條線索,一條是事件發展的線索(迎戰——備戰——勝戰——評戰);一條是人物活動的線索(請見——請問——參戰——釋疑)。
(2)本文雖短,但能緊扣題旨“論戰”,運用對話的形式,有條不紊,逐層展開,闡明曹劌是怎樣論戰的。全文共三段,每段為一部分。
第一段,寫魯國戰前的準備。可分兩層:
第一層(從開始到“乃入見”)寫曹劌跟鄉人的對話,說明曹劌“請見”的原因。
第二層(從“問:‘何以戰?’”到段末)寫曹劌跟魯莊公的對話,說明政治上取信于民是作戰的先決條件。
第二段,敘長勺之戰的全過程。全段32字,以寫魯方之戰術決策為主。
第三段,寫曹劌論述魯國在長勺之戰中取勝的原因。可分兩層:
第一層(從開始到“故克之”)以“夫戰,勇氣也”為根據,提出要選擇“彼竭我盈”的時機發動*的觀點,回答了為什么等待“齊人三鼓”而后“鼓”的問題。
第二層(從“夫大國”到段末)以“大國難測,懼有伏焉”為根據,提出作戰中必須時刻注意判斷敵方意圖的觀點,說明了他“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之后才認為可以追擊的原因。
五、分角色朗讀
六、布置作業
《曹劌論戰》教案設計 篇6
教學目標
1. 知識目標:
誦讀課文,積累文言詞語;
2.能力目標
把握課文的主要內容;
3.情感目標
分析曹劌和魯莊公兩個人物形象。體會作品的藝術魅力,理解課文的主旨。
教學重點
積累文言文常用的實詞、虛詞等;
教學難點
品析“論戰”內容;領會課文運用對話表現人物性格的寫作特點。
教學方法
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
(教)學習過程
旁注與糾錯
一、 導入新課,明確目標:
在中國的歷史上有許多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您能介紹一下嗎?今天我們就來走近一場在史書熠熠生輝的戰役——齊魯長勺之戰,走進一位因這場戰役而名垂青史的人物——曹劌,共同學習《曹劌論戰》。
二、 自主學習,獲取新知:
1、《曹劌論戰》選自《 》又稱《 》或《 》, 家經典之一。是記載春秋時期各諸侯國的政治、經濟、軍事、外交、文化等方面情況的一部 體史書。相傳是春秋末年魯國史官 所撰。
2、查字典和工具書,讀準下面加點字的音。
曹劌( ) 間( )焉 肉食者鄙( )
玉帛( ) 夫( )戰 小信未孚( )
小惠未徧( ) 望其旗靡( ) 公與之乘( )
三、朗讀理解,整體感知:
1、朗讀課文,注意把握朗讀的浯調:
如: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讀出反對的意味)
小惠未褊,民弗從也。 (讀出否定的意味)
忠之屬也,可以一戰。 (讀出肯定的意味)
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語調應舒緩、深沉,讀出議論語氣)
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有解說的意味,語調應低緩)
2、積累實詞:
第一段
(1)齊師( )伐( )我 (2)公將( )戰( )
(3)肉食者( )謀( )之 (4)又何間( )焉
(5)肉食者鄙( )(6)何以( )戰
(7)衣食所安( )(8)弗( )敢專( ) (9)小惠未徧( )(10) 小大之獄( )
第二段
(1)公與之乘( )(2)戰于( )長勺
(3)公將鼓( )之 (4)敗績( )
(5)公將馳( )之(6)其轍( )
第三段
(1)既克( )(2)公問其故( )(3)一鼓作( )氣
(4)再而衰( )(5)三而竭( ) (6)彼竭我盈( )
(7)難測( )也(8)懼有伏( )焉(9)望其旗靡( )
3、理清線索: 提示:有兩條線索,
一條是事件發展的線索
一條是人物活動的線索
4、本文可分幾部分?簡要概括段意。
提示:本文雖短,但能緊扣題旨“論戰”,運用對話的形式,有條不紊,逐層展開,闡明曹劌是怎樣論戰的。
四、深入賞析,合作探究:
(一)學習第一段:
1、“十年春,齊師伐我” 魯莊公的態度怎樣?說明什么?
2、曹劌請見的原因是什么?
直接原因-根本原因-
3、從曹劌與魯莊公的對話中我們看出他們對戰爭取勝的根本條件看法有什么不同?
4、此段的`哪些話可以直接體現他的這一認識?你贊同他的看法嗎?為什么?
5、本段末句“戰則請從”表明了什么?
(二)學習第二段:
1.這次戰爭是由誰指揮的?根據何在?
2.作戰地點選在哪里?
3.反攻的時機選在什么時候?曹劌是怎樣幫助莊公選擇時機的呢?
(三)學習第三段:
魯國獲勝后,“公問其故” 曹劌是如何回答的?
五、總結要點,盤點收獲:(師生共同進行)
1.中心思想
2.題目為“曹劌論戰”,這是一篇記敘文還是議論文?
3.寫作特點
六、聯系實際,拓展延伸:
長勺之戰是古代著名的以弱勝強、以少勝多的戰役,你還知道哪些這樣的著名戰役?請你談談戰爭中能以少勝多的原因是什么?
七、當堂檢測,鞏固提升:
1、 為什么說“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與信”是“可以一戰”的主要條件?
2、 魯國此次取勝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3、 文中哪些地方體現了曹劌的遠謀?
4、 曹劌認為作戰取勝的先決條件是什么?(“忠之屬也”的實質是什么?)
《曹劌論戰》教案設計 篇7
原文:
十年春,齊師伐我。公將戰。曹劌請見。其鄉人曰:“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劌曰:“肉食者鄙,未能遠謀。”乃入見。問:“何以戰?”公曰:“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對曰:“小惠未徧,民弗從也。”公曰:“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對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對曰:“忠之屬也。可以一戰。戰則請從。”
公與之乘。戰于長勺。公將鼓之。劌曰:“未可。”齊人三鼓。劌曰:“可矣。”齊師敗績。公將馳之。劌曰:“未可。”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齊師。
既克,公問其故。對曰:“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故逐之。”
譯文:
魯莊公十年春天,齊國軍隊攻打魯國。魯莊公準備應戰。曹劌請求拜見。他的同鄉說:“都是得高官厚祿的人,又為什么要參與呢?”曹劌說:“有權勢的人目光短淺,缺少見識,不能深謀遠慮。”于是上朝去拜見魯莊公。曹劌問:“您憑什么應戰呢?”莊公說 :“衣服、食品這些養生的東西,我不敢獨自專有,一定拿它來分給一些臣子。”曹劌回答說:“小恩小惠沒有遍及于老百姓,老百姓是不會聽從的。”莊公說:“用來祭祀的牛、羊、豬、玉器和絲織品,我不敢虛報,一定憑著一片至誠,告訴神。”曹劌回答說:“這點兒小誠意,不能被神信任,神不會賜福的。”莊公說:“輕重不同的案件,我既使不善于明察詳審,一定依據實情處理。”曹劌回答說:“這是盡了本職的一類事情。可以憑借這個條件打一仗。要打仗,請允許我跟隨著去。”
莊公同他共坐一輛戰車。魯國齊國的軍隊在長勺作戰。莊公打算擊鼓命令進軍。曹劌說:“不行。”齊國軍隊敲了三次鼓。曹劌說:“可以進攻了。”齊國的軍隊大敗。莊公準備驅車追去。曹劌說:“不行。”于是向下觀察齊軍車輪留下的痕跡,又登上車前的橫木了望齊軍,說:“可以了。”就追擊齊國軍隊。
戰勝了齊國軍隊后,莊公問這樣做的原因。曹劌回答說:“作戰是*勇氣的。第一次擊鼓振作了勇氣,第二次擊鼓勇氣低落,第三次擊鼓勇氣就消滅了。他們的勇氣消失了,我軍的勇氣正旺盛,所以戰勝了他們。大國,是不容易估計的,怕有伏兵在哪里。我看見他們的車輪痕跡混亂了,望見他們的旗幟倒下了,所以追擊齊軍。”
換一個角度分析——《曹劌論戰》教例評析
余映潮
[教例簡述]
字詞教學已經進行,記敘的線索已經點明,課文已經讀午很孰,課文教學進入第二課時,教師設計了三個教學環節。
一、討論本文的詳略。
(詳寫“論”,略寫“戰”詳寫人物的“言”,略寫人物的“行”;詳寫事物的因,略寫事物的課;詳寫曹劌,略寫莊公;詳寫魯,略寫齊。)
二、分析課文內容和曹劌的人物性格。在講析中如下板書:
課文內容 故事情節 曹劌活動 曹劌性格
開頭……乃人見 發生 請求入見 愛國熱情(有德)
何以……請從 發展 論何以戰 政治遠見(有識)
公與……齊師 高潮 從戰指揮 軍事才能(有才)
既克……逐之 結局 論何以勝 謀略過人(有學問)
三、請同學們依照老師分析曹劌的方法和過程,分析一個魯莊公這個人物形象。
通過激烈的討論,同學們認識趨于統一,教師歸納學生的討論要點,形成如下板書:
故事內容 課文內容 人物性格
莊公備戰見劌 三問三答 實事求是答問
虛心聽取意見
莊公作戰用劌 公與之乘 大膽任用人才
戰于長勺 自己親自參戰
不因勝而自喜
莊公戰后問劌 一問一答 為真知而求教
[評析]
這個教例的最大優點是進行了課文分析,不僅僅是單向的分析,而且是雙向的分析。
從文言文教學來看,往往字詞句的講析比較認真,而課文內容的分析則比較馬虎。
此教例的課文分析卻相當細膩,教師不因為這是一篇文言文而淡化分析,也不因其只有220來字而輕率處理——認真把握分析這個環節,就對提高學生閱讀能大有幫助。
從記敘文的教學分析看,很多課堂教學只濟意了單向分析,簡化了對課文理解的層次。如教《狠》,只分析屠夫,不分析狼;如教學《競選州長》,只分析馬克·吐溫,不涉及霍夫曼之流;如教學《背影》,只分析父親買桔的深情,不理睬“我”的“四看”更烘托了父親的深情,等等。
此教例不僅僅分析了劌,也分析了魯莊公并未如教參上所說的那么“鄙陋”(他的三答是很有內容的),而且貫注給學生一個意識:在閱讀中,要善于從多角度、多側面,善于從不同的視點來分析閱讀內容,從而獲得對知識的全面的辨證的理解。
這個教例的另一個優點是板書設計精致。兩則板書的歸納提練相當精練準確,其中第一則板書關于故事情節的劃分顯示出教師獨到的見解,頗有新意,第二則板書則因為以魯莊公為對象,在《曹劌論戰》眾多的板書中獨樹一幟。
《曹劌論戰》中“忠之屬也”的“之”是“結構助詞”還是“復指代詞”
《左傳·曹劌論戰》中有這樣一句話,“對曰:‘忠之屬也,可以一戰。戰,則請從’”。《古文觀止》和《古文鑒賞辭典》等很多材料中都把句子中的“之”字理解為結構助詞,意思是“的”,筆者認為不妥。
文言文中“之”的用法有很多種,因其位置、作用的不同,其用法和意義也不同。它的前面是動詞時 ,常常用作代詞,可代人或代事,如“明日,徐公來,孰視之”(《戰國策·鄒忌諷齊王納諫》);它在主謂語之間時,常起取消句子獨立性的作用,可不譯,如 “悍吏之來吾鄉,叫囂呼東西 ”(柳宗元《捕蛇乾說》);它后面涉及的對象表處所時,常常譯作“到”“往”“去”等,如“輟耕之壟上”(《史記·陳涉世家》);它做形容詞、副詞或某些動詞的詞尾,或用在三個字之間,使之湊成四個字時,只起調整音節的作用,如“頃之,煙炎張天”(《資治通鑒·赤壁之戰》);它的后面是名詞時,常理解為結構助詞“的”,如“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曹劌論戰》)。但有一種情況必須注意,就是當“之”字后面是“屬、徒、倫、族”等這些表示某一類或某一種人或事物的名詞時,“之”必須做代詞,復指前面列舉的內容,不能再理解為一般的結構助詞。像下面這些例句:
1、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陶淵明《桃花源記》)
2、于是六國之士,有寧越、徐尚、蘇秦、杜赫之屬為之謀。(賈誼《過秦論》)
3、至則族滅其豪穰氏之屬,河內道不拾遺。(班固《漢書·酷吏列傳》)
4、天子既聞大宛及大夏、安息之屬皆大國,多奇物,土著。(司馬光《資治通鑒》)
5、齊明、周最、陳軫……樂毅之徒通其意。(賈誼《過秦論》)
6、郯子(萇虹、師襄等)之徒,其賢不及孔子。(韓愈《師說》)
7、吾不能不為匈奴冒頓、 突厥頡利之徒悲也。(梁啟超《正統論》)
8、孔子序列古之仁圣賢人,如吳太伯、伯夷之倫,詳矣。(司馬淺《史記·孔子世家》)
9、忠之名望,素非關、馬之倫也。(陳壽《三國志》)
10、吳起、孫臏、帶佗……趙奢之倫制其兵。(賈誼《過秦論》)
11、至于王、謝之族,希、瘐之倫,縱不盡其神奇,咸亦挹其風味。(孫過庭《書譜序》))
12、廷理拘之,聞其令尹之族也而釋之。(劉向《說苑》)
13、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云者。(韓愈《師說》
以上例句中的“之”,因為后面跟著“屬、徒、倫、類”等詞,所以都要譯為“這些”或“那些”。再看“忠之屬也,可以一戰”中的“之”,后面的“屬”是“類”的意思,前面的“忠”是指代莊公說的“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這些盡心盡意、盡力為人民的事情,因此,“之”應該是復指代詞,代指莊公提到的事情,故本句話也就可以譯為--“(您提到的這些)都是為百姓盡心做事這一類的事情,可以憑借這個打一仗了”。
通訊地址:山東省臨沂市第三中學高中部 杜傳強
《曹劌論戰》教案設計 篇8
教學這篇課文時,我的目的是讓學生自己在繪畫和辯論中去學習這篇文章的閱讀理解,教師只是起一個調控的作用。設計的本身就淡化了教師的指導作用,一切以學生的發揮為主,給學生一個充分展示自己的空間和舞臺。本課的前期準備:男女學生各自推薦十名代表,我把課文分成四個部分(鄉人勸說;君臣對話;指揮作戰;戰后總結),通過抽簽男生選擇了1和3兩個部分,女生是2和4。接著各自回去通過集體討論對所選的兩個部分進行創作,形成兩幅插圖。然后經過交換,男女生對對方的創作進行集體評議,尋找漏洞和不足,結合自己的理解重新再創作兩幅插圖,作為當場的展示。本課的提問設想事先是無法準備的,因為學生如何進行辯論,會有什么措辭,教師在課前并不知曉,男女雙方的辯手也不知道對方會使用什么招數,一切全部是課內的當場發揮。我在課前強調了一點“辯論的依據是課本”。因為我估計學生可能會辯論一些枝節的問題,我希望通過辯論能對課文的整體有一個比較明確的了解,對文中的主要人物有一個比較正確的評價。整堂課按照介紹、辯論、展示、再辯論的方式進行,最后是問卷檢測。
本節課采用的是圖畫結合辯論的方式,從課文本身來看有一定的難度。因為原文重在“論”字上,語言和形象畢竟是有明顯的差異,應該講是給學生出了一個難題,也給自己出了一個難題。但我的教學初衷不是要求學生通過繪畫和辯論一下子把握住文章的精髓。其實,對于學生我沒有明確的要求,他們能說多少是多少,說得對或者不對(對照認可的標準答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們要敢說,要敢于表達自己的觀點。因為每個人對文章都有自己的理解,學生也是如此,她們把理解轉化成圖畫本身就是一件了不起的事,總有他們自己的道理,我想這就是我這節課要培養學生的能力。從實際的教學效果來看我覺得有幾個地方不能令我滿意。首先,學生在辯論中往往枝節問題化時太多(以至于檢測的時間顯得倉促),我不得不中止一次,以提醒雙方辯者要以課本為依據,看來此類課教師課前的指導要加強,重要的注意事項要明確。其次,辯論四組圖畫共八幅顯得多了一些,原本我打算讓課堂內的其他學生也可以隨機發問,增加辯手辯論的難度,培養他們的應變能力。從教學實際來看時間明顯不夠,所以,我覺得不妨重點突破“指揮作戰”這一環節,也許效果會更好一些。
《曹劌論戰》教案設計 篇9
21、曹劌論戰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積累文言文常用的實詞、虛詞、特殊句式。
2.了解《左傳》及齊魯長勺之戰的背景,把握曹劌的戰略、戰術思想,理解魯軍以弱勝強的原因。
能力目標
1.把握本文以“論戰”為中心組織材料、詳略得當的特點。
2.分析曹劌和魯莊公兩個人物形象。體會作品的藝術魅力,理解課文的主旨。
德育目標
學習曹劌鐵肩擔道義、忠心獻祖國的愛國精神。
教學重點
1.理清行文思路。背誦課文。
2.體會課文剪裁得當的敘事特點。
教學難點
理解曹劌關于戰爭問題的論述。
教學方法
1.誦讀法
2.品讀法
教具準備:多媒體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過程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朗讀課文,整體感知;譯讀課文,把握文意;理清思路,背誦課文。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齊魯長勺之戰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弱勝強的戰例之一,讓我們通過長于記述戰爭的《左傳》去了解魯國取勝的原因。
二、解題
1.《左傳》
《左傳》又稱《春秋左氏傳》或《左氏春秋》,是記載春秋時期各諸侯國的政治、經濟、軍事、外交、文化等方面情況的一部編年體史書。《史記》和《漢書·藝文志》都認為它是孔子的同代人魯國史官左丘明所作。清代有的學者認為系劉歆改編。近人認為是戰國初年人根據各諸侯國史編成。記事起于魯隱公元年(前722年),終于魯哀公十四年(前454年)。書中保存了大量古代史料,文字簡練生動,尤其善于描寫戰爭及復雜事件,又善于通過對話和行動表現人物的性格特點,對后代散文的發展有很大影響。
2.關于歷史散文體例
歷史散文也稱史傳文,它有國別、編年、紀傳三體。
國別體:通過各國史事個別獨立地排列載述,以完成對某一歷史進程的敘述。國別體史書有《國語》和《戰國策》。《國語》是以記言為主,兼及記事;《戰國策》是以記事為主。
3.長勺之戰背景簡介
本篇選文又題作“齊魯長勺之戰”或“長勺之戰”。這一戰事發生在魯莊公十年(前684),是齊桓公即位后向魯國發動的第二次戰爭。
前此兩年,齊桓公(公子小白)與其庶兄公子糾曾進行過激烈的爭奪君位的斗爭。當時篡君奪位的公孫無知(齊襄公堂弟)已被殺,齊國一時無君,因此避難于魯國的公子糾和避難于莒國的公子小白都爭相趕回齊國。魯莊公支持公子糾主國,親自率軍護送公子糾返齊,并派管仲攔擊、刺殺公子小白。然而魯國的謀劃沒有成功,公子小白已出乎意料地搶先歸齊,取得了君位。
三、朗讀課文,整體感知
(一)教師播放示范朗讀磁帶。多媒體顯示重點字音
劌(guì) 又何間焉(jiàn) 鄙(bǐ)
弗敢專也(fú) 小惠未偏(biàn)
玉帛(bó) 小信未孚(fú)
公與之乘(chéng) 轍(zhé)
夫戰(fú) 軾(shì) 旗靡(mǐ)
(二)學生齊讀課文,教師根據朗讀情況糾正浯調。如:
1、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讀出反對的意味)
2、 小惠未偏,民弗從也。(讀出否定的意味)
3、忠之屬也,可以一戰。(讀出肯定的意味)
4、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語調應舒緩、深沉,讀出議論的語氣)
5、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有解說的意味,語調應低緩)
(三)學生自由朗讀課文,結合注釋,疏通文句,并勾畫出難詞難句,以待討論交流時解決。
教師巡視各組,隨時解答學生疑問,并收集共性問題以供全班討論解決。
(四)教師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幫助學生整理文言詞語。
1、重點詞句
(1)重點實詞:間、信、孚、福
(2)通假字:偏
(3)古今異義詞:鄙、犧牲、獄、可以
(4)關于“肉食者”。肉食者:吃肉的人。“肉食”在當時與公膳制有關,公膳是對某種品位的官員在辦公時間免費供給的一種膳食,按規定“大夫以上,食乃有肉”。因此“肉食者”是指古代享受公膳食肉待遇的大夫以上的官員,此處借指有權位的人。
(5)重點句子:
①肉食者謀,未能遠謀。
②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③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
④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2、判斷句式:有肯定判斷和否定判斷,譯為“……是什么”和“……不是什么”。
例如:忠之屬也
3、省略句式:有的省略主語,有的省略賓語,有的省略介詞等等,翻譯時要補出來。:
一鼓作氣,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文言文翻譯。須補出必要的成分,保持句意完整。
4、倒裝句式:按照現代漢語的常式是主-謂-賓順序,但有的文言句有賓語前置、定語后置等情況,翻譯時要按現代漢語的順序。
例如:“何以戰?” “ 戰于長勺”(倒裝)
(五)選幾位同學概述課文大意。
1、課文的三個段落是按什么順序來組織材料的?各寫了什么內容?
第一段,敘述戰前曹劌求見魯莊公,通過對話說明政治上取信于民是作戰的先決條件。
第二段,敘述齊魯長勺之戰的經過。
第三段,戰后曹劌論述戰役取勝的原因。
課文是按著戰前準備、戰爭進行、
戰后總結的時間順序組織材料的。
2、換個角度:以人物活動為線索概括情節。
曹劌:請見—問戰—參戰—論戰
莊公:迎戰—備戰—勝戰—問故
(六)分角色朗讀。
(七)學生根據思路提示背誦課文。
四、布置作業
1.中國歷史上有許多以弱勝強的著名戰例,如巨鹿之戰、馬陵之戰、赤壁之戰、淝水之戰、官渡之戰、城濮之戰等。請收集一些這方面的文章閱讀。
2、背誦課文。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師生共同研讀課文;品評人物刻畫和情節安排藝術,鑒賞《左傳》的藝術特色;背誦課文。
[教學步驟]
一、檢查背誦
二、研讀課文
思考:結合課文回答“肉食者鄙”的“鄙”表現在哪里?曹劌的“遠謀”表現在哪里?縱觀全文,弱小的魯國能戰勝強大的齊國原因有哪些?
教師明確:
1、“肉食者鄙”的“鄙”表現在:
(1)戰前準備階段,魯莊公的三答,借小惠贏得近臣的擁護,借小信贏得神靈的保護,表明他寄戰勝的希望于身邊的臣子、神,而不是百姓。這兩點都被曹劌否定。在曹劌的啟發下,莊公終于認識到人民的重要性,民心向背是決定戰爭勝負的主要因素。這突出表現了曹劌重視人民力量的政治遠見。(2)戰斗中,“公將鼓之”“公將馳之”,充分暴露了魯莊公未察敵情,貿然進軍,不懂軍事。(3)戰后,“既克,公問其故”,戰勝了還不知什么原因,再次暴露“鄙”。
2、曹劌的“遠謀”表現在:(1)戰前三問。說明他明白民心向背是決定戰爭勝負的主要因素,政治上取信于民是作戰的先決條件,這突出表現了曹劌重視人民力量的政治遠見。(2)戰中能掌握將士心理,能觀察敵情,把握戰機,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三、品讀課文,鑒賞《左傳》的藝術特色。
提問:請同學們談談對課文情節安排、人物塑造兩方面的認識。并用“從……中可以看出……”的句式說話。
學生自由發言。成果展示:
1.關于人物塑造
(1)關于曹劌
課文集中體現了曹劌作為一名軍事家的“遠謀”。曹劌請見,表現他的愛國熱情;曹劌問戰,表現他的政治遠見;曹劌參戰,表現他卓越的軍事才能;曹劌論戰,表現他過人的謀略。
(2)關于魯莊公
課文集中體現了魯莊公作為國君見識的“鄙”。魯莊公把戰爭的希望寄托在施行“小惠”和祈求神靈的保佑上,說明他政治上無能;他急于求戰,急于攻擊,說明他軍事上的無知。
但魯莊公不是一個昏君。魯莊公備戰見劌,三問三答,實事求是,虛心聽意見;莊公作戰用劌,親自參與打仗,表現他禮賢下士,任人唯賢;莊公戰后問劌,不因勝而白喜,表現他為求真知而不恥下問。
綜合以上,可以得出魯莊公并非昏君,而是一位缺乏軍事才能的明君。
(3)關于比照映襯
作者巧妙地運用比照映襯的手法,使曹劌的形象鮮明生動。以曹劌與“鄉人”的對比突出曹劌抗敵御侮的責任感和護衛宗國的政治熱忱。從曹劌與莊公的對比中,以莊公的駑鈍、浮躁反襯曹劌的機敏、持重,一個出身下層而深謀遠慮的謀士形象躍然紙上。
五、拓展延伸解釋下列加點詞的詞義,并說出相應的成語。
齊師伐我 齊人三鼓 望其旗靡 小信未孚 懼有伏焉 夫大國,難測也 未能遠謀 故克之 三而竭
觀其轍 故逐之
明確,如:
齊人三鼓——一鼓作氣
望其旗靡——所向披靡
彼竭我盈——惡貫滿盈
小信未孚——不孚眾望
懼有伏焉——危機四伏
故克之——克敵制勝 攻無不克
三而竭——彈精竭慮 精疲力竭
觀其轍——南轅北轍 重蹈覆轍
故逐之一——逐鹿中原 追亡逐北
難測也——莫測高深 心懷叵測
未能遠謀——足智多謀 深謀遠慮
五、課堂小結
本文以齊魯長勺之戰為背景,論述了必須取信于民并運用正確的戰略戰術掌握戰機才能取得勝利的道理,生動刻畫了曹劌作為卓越軍事家富有遠謀的特點,語言簡練,情節詳略得當,充分代表了《左傳》的藝術成就,是《左傳》中的名篇。
六、布置作業
1.《左傳》語言十分精練。這跟所謂“史家筆法”有密切關系。試從文中舉例說明這一特點。
2、背誦課文
《左傳》分年記事,沒有篇名。晉杜預把它按年代順序分附在《春秋》后面,認為它是用史實來闡述《春秋》經義的。《春秋》記事非常簡單,近乎大事年表,例如這篇課文所記之事在《春秋》中就只有一句話:“十年春,王正月,公敗齊師于長勺。”我們現在所看到的《左傳》節文的標題,都是后人加的。
編年體:即以時間為經,以事件為緯來敘寫史實。它的優點是線索清楚、背景明確、系統性較好;不足是不便于集中而廣泛地描寫人物。《春秋》《左傳》和《資治通鑒》都是編年體。
紀傳體:即以人物為中心敘寫歷史,為司馬遷所獨創。古代官方編輯的“二十四史”用的都是紀傳體。這種體例對后世影響很大。
齊桓公即位后當即反擊魯軍,兩軍交戰于乾時(齊地),齊勝魯敗。乘兵勝之威,齊桓公脅迫魯國殺掉了公子糾。齊桓公雖在其庶兄的血泊中鞏固了權位。但對魯國卻一直怨恨難平,因此轉年春便再次發兵攻魯,進行軍事報復和武力懲罰。本篇所記即是這次在魯地長勺展開的戰事。
學生聽讀,把握字音。
學生大聲讀課文,結合注釋,疏通文句,并勾畫出難詞難句,以待討論交流時解決。
二人小組討論交流,并記下不明白的語句,待全班討論解決。
學生提出不懂的詞語或句子,教師鼓勵其他同學給這位同學解說明白;同學們都不明白的地方,教師講解。
要求:(1)用現代白話復述;(2)復述要突出事件的重要環節和關鍵之處。
本題一題三問,主要考查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和從文字材料中提取、概括關鍵信息的能力。
學生討論交流
2.關于詳略
課文剪裁詳略得當。本文以曹劌為中心。詳細描寫了他在戰前、戰中、戰后的表現;對于戰爭雙方的對峙、交鋒等則略寫。這樣安排,突出了曹劌的“遠謀”。
3、弱小的魯國能戰勝強大的齊國原因有:(1)戰前準備充分。取信于民,這是保證戰爭勝利的先決條件,這是“人和”因素。(2)選擇了有利的地點。長勺在魯國,魯國是反侵略戰爭,這是“地利”因素。(3)抓住了有利的反攻時機,待“彼竭我盈”之時,后發制人。抓住了恰當的追擊時機,詳察敵情,確證無埋伏時,乘勝追擊,大獲全勝。是“天時”因素。總之,魯國取勝的原因,在于天時、地利、人和,最主要的是人和。
同學們活動,理解詞義,找出相應的成語。
九、板書設計
十、課后反思
《曹劌論戰》教案設計 篇10
【教材分析】
《曹劌論戰》是單元中的一個重點篇目。它通過曹劌關于戰爭的論述,生動地說明,政治上取信于民,運用正確的戰略戰術和掌握戰機,是弱國戰勝強國的必要條件。
【教學目標】
1、積累文言文常用的實詞、虛詞、特殊句式。
2、掌握曹劌的戰略、戰術和民本思想。
3、分析曹劌和魯莊公兩個人物形象,理解課文的主旨,體會作品的藝術魅力。
4、學習曹劌的愛國精神。
【教學重點】
理清行文思路。背誦課文。
【教學難點】
掌握曹劌的戰略、戰術和民本思想。
【教學方法】
誦讀法。
【課時布置】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主要任務〗
指導朗讀,疏通文意,積累文言詞匯和句式。
〖教學步驟〗
一、簡介《左傳》和長勺之戰
1、關于《左傳》,在書下注釋的基礎上,教師可以做如下補充介紹:《左傳》又稱《春秋左氏傳》或《左氏春秋》,是記載春秋時期各諸侯國的政治、經濟、軍事、外交、文化等方面情況的一部編年體史書。
2、長勺之戰背景簡介:
公元前682年,齊國國君公孫無知被殺,公子糾和公子小白都爭相趕回齊國爭奪君位。魯莊公支持公子糾,但最后卻是公子小白取得了君位,他就是后來的齊桓公。齊桓公對魯莊公懷恨在心,即位后便兩次發兵攻魯,本文所記述的便是齊魯兩國間的第二次戰爭──長勺之戰。
二、朗讀課文,整體感知
1、教師范讀,掌握字音。
劌(guì)鄙(bǐ)孚(fú)間(jiàn)
夫(fú)靡(mǐ)
2、同學齊讀課文,教師指導朗讀。
教師可依照以下幾個梯度指導朗讀:
⑴讀準字音;
⑵掌握節奏;
⑶注意語調。
節奏舉例:
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
語調舉例:
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讀出反對的意味)
小惠未
《曹劌論戰》教案設計 篇11
第一課時,教學要點,布置學生熟讀課文,對照課文注釋,弄懂課文大意;給課文分段;分析講解課文第1段。教學過程
一、導入 新課
齊魯長勺之戰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小勝大,以弱勝強的戰例之一。毛澤東同志在《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中曾就此戰例作了精辟分析。今天我們來學習記敘此戰的一文。
二、檢查預習作業
1.給下面黑體的字注音:
曹劌(guì) 又何間焉(jiàn) 肉食者鄙(bǐ)
犧牲玉帛(bó) 小信未孚(fú) 登軾而望之(shì)
吾視其轍亂(zhé) 夫戰,勇氣也(fū) 望其旗靡(mǐ)
2.比較下面各組中加點字的意思。
三、研習新課
1.解題。指導學生讀課文注釋。題目是個主謂短語,點明曹劌談論長勺之戰,即論作戰前要取信于民,作戰時要掌握戰機。
2.引導學生對照注釋自讀課文,復述課文大意。
明確:魯莊公十年春,齊國出兵進攻魯國。當時,齊強魯弱。魯國人曹劌見國難當頭,挺身而出,建議魯莊公要取信于民。魯莊公聽取了他的建議,采取了得民心的一些措施,并在曹劌的協助下選擇了利于打仗的地點長勺,有利于攻擊的時機——彼竭我盈之時,有利于追擊齊軍開始的時機——轍亂旗靡之時,結果魯軍大獲全勝,魯莊公問曹劌其中的奧妙,曹劌雄辯地論述了魯勝齊敗的原因。
3.理清線索,給課文分段。
(1)本文有幾條線索?學生討論后明確:有兩條線索,一條是事件發展的線索(迎戰——備戰——勝戰——評戰);一條是人物活動的線索(請見——請問——參戰——釋疑)。
(2)本文可分幾部分?學生討論后明確:本文雖短,但能緊扣題旨“論戰”,運用對話的形式,有條不紊,逐層展開,闡明曹劌是怎樣論戰的。全文共三段,每段為一部分。
4.研讀第一部分(第1段)。
(1)“十年春”指哪一年?明確:指魯莊公十年(公元前684年)。
(2)“齊師伐我”的“伐”是什么意思?齊國軍隊為什么要“伐”魯國呢?補充介紹歷史背景:齊襄公在國內做了一些壞事,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糾恐怕被連累,離開齊國避禍。公元前685年,齊國發生內亂,國君被殺,住在魯國的公子糾和住在莒國的公子小白都搶著趕先回國,想做國君。魯莊公派兵護送公子糾回去,哪知公子小白搶先趕回齊國,做了國君,就是齊桓公。齊桓公起兵迎擊。當時齊強魯弱,魯軍大敗,齊桓公脅迫魯莊公殺了公子糾。從此兩國結下深仇大恨。魯莊公十年的春天,齊再次興兵攻魯,戰于長勺。從歷史背景得知齊師興兵完全屬于侵略行為,所以“伐”應譯為“侵犯”。
(3)曹劌的身分怎樣?討論明確:從“其鄉人曰”句中我們能推知曹劌的身分為普通老百姓,沒有官位,屬愛國君子吧,“位卑未敢忘國憂”。
(4)“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句中的“肉食者”指什么?明確:“肉食者”,吃肉的人。“肉食”在當時與公膳制有關。公膳是對某種品位的官員在辦公時間免費供給的一種膳食。按規定“大夫以上,食乃有肉”。因此,“肉食者”,是指古代享受公膳食肉待遇的大夫以上官員,一般稱為“肉食者”,用以借指有權位的人。
(5)“肉食者鄙,未能遠謀”中的“遠謀”二字是此文的關鍵,貫穿全文。從曹劌的這句話里可見他具有什么樣的品質?明確:從曹劌的對答中反映曹劌關心國家大事和深謀遠慮的品質。
(6)“乃入見”是個省略句,省略了什么成分?明確:在具體的語境中,省略了主語“曹劌”和賓語“之”(代魯莊公)。
(7)“何以戰”是個介賓前置的句子。這三個字喚起下文分析戰爭的條件,突出了曹劌重視戰前的政治準備。魯莊公認為要作哪幾方面的準備呢?明確:三方面:①“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②“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③“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
(8)對于這三方面的準備,曹劌又是如何評價的?討論后明確:對于第一個準備,曹劌的評價是“小惠未徧,民弗從也”;對于第二個準備,曹劌的評價是“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對于第三個準備,曹劌認為“忠之屬也,可以一戰”。請同學注意:“福”是名詞,在這里作動詞用,“保佑”的意思;“可以”應譯為“可以憑借”,和今義“可以”用法不同。
(9)為什么說“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是“可以一戰”的主要條件?明確:因為民心向背是決定戰爭勝負的主要因素。這就突出表現了曹劌重視人民力量的政治遠見。
(10)本段末句“戰則請從”,不僅寫出了曹劌重視戰前的政治準備,而且注意實際作戰中的戰略戰術。文章也以此作為過渡,轉入下文寫他臨陣參戰指揮。
(11)小結:第1段,寫的是曹劌請見,論戰前準備,顯示了曹劌熱愛自己國家、深謀遠慮的品質以及魯莊公“勇于納諫”的胸懷。
四、布置作業
1.背誦課文第1段。
2.完成“朗讀·背誦”題一、2和“辨析·比較”題四。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抽背課文第1段;重點講解分析課文第2、3段內容,歸納中心思想和寫作特點;完成課后有關作業 。
教學過程
一、復習檢查背誦第1段
二、研讀第二部分(第2段)
1.這次戰爭是由誰指揮的?根據何在?明確:由魯莊公指揮,曹劌協助。這從“公與之乘”可以看出。“乘”有兩義:(1)為共乘一車,“乘”讀chéng;(2)為另給一車相隨,“乘”讀shèng。課文從“乘”(1)義說,這樣比較好理解,因曹劌與莊公同乘一車論戰才方便。
2.作戰地點選在哪里?明確:長勺(“戰于長勺”是個狀語后置句),在魯國境內,地理條件對魯國有利。
3.反攻的時機選在什么時候?曹劌是怎樣幫助莊公選擇時機的呢?明確:在“彼竭我盈”之時。戰斗剛開始,不待齊軍疲倦,莊公就急于出戰(“公將鼓之”;“鼓”,名詞作動詞,“擊鼓”);當魯軍剛獲勝,莊公又急于去追擊(“公將馳之”),曹劌又阻止了莊公的過急行動。他懂得攻擊和追擊都必須把握有利的時機,要根據雙方的士氣和實力的變化作出正確判斷。曹劌的兩個“可矣”,使得戰爭出現“齊師敗績”和“遂逐齊師”的大好形勢。
4.小結:第2段敘述的是曹劌指揮作戰的情況,作戰的過程寫得非常簡略,突出寫了曹劌“謀”的作用,為下文“論戰”打下伏筆。曹劌臨陣從容,胸有成竹,善于掌握時機,所以才擊敗敵人,獲得戰爭勝利。
三、研讀第三部分(第3段)
1.魯國獲勝后(“既克”),“公問其故”的“故”是什么意思?明確:緣故,“攻擊”的緣故和“追擊”的緣故。
2.曹劌是如何回答的?明確:有兩層意思:一層說明為什么要選擇“齊人三鼓”(“彼竭”)的時機進行攻擊。“夫戰,勇氣也”(這是個判斷句,“也”表示判斷),“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再”和“三”后面省略“鼓”),“彼竭我盈,故克之”(敵方的勇氣已經消失而我方的勇氣正盛,所以我們打敗了敵人)。“彼竭我盈”四個字高度概括了進攻時的最佳戰機。一層解釋他“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看到敵人“轍亂”“旗靡”才追擊的原因是“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夫”,發語詞,議論或說明時,用在句子開頭,沒有實在意義)。可見曹劌考慮問題周到,行動謹慎,觀察仔細,善于抓住時機,故而奪取了戰爭勝利。
3.小結:第3段寫曹劌論述戰勝齊國的原因。
4.指導背誦課文2、3段。
四、歸納總結全文
1.歸納中心思想。學生討論后明確:本文論述了必須取信于民并運用正確的戰略戰術,掌握戰機才能取得戰爭勝利的道理。
2.題目為“曹劌論戰”,這是一篇記敘文還是議論文?明確:這是一篇記敘文,但全文以“論”為中心。第1段記敘論戰前政治準備的內容;第2段記敘戰斗經過;第3段通過“敘”來“論”戰爭勝利的原因。
3.歸納寫作特點。討論后明確:文章圍繞“論戰”來進行選材與組織材料,詳略得當,重點突出。此文雖然寫戰爭,但戰爭的過程寫得十分簡略,中心始終扣住曹劌這一人物,運用對話來寫論作戰前的政治準備(第1段)及戰勝齊國的原因(第3段),重點突出,中心明確,詳略得當。
《曹劌論戰》教案設計 篇12
教學目的
一、以毛澤東同志在《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一文中對此文內容的論述為指導,深入鉆研課文,了解曹劌的戰略、戰術思想,以及魯軍以弱勝強的原因。
二、學習本文以“論戰”為中心組織和選擇材料,詳略得當的特點。
三、了解判斷句、倒裝句和省略句的用法;解釋“犧牲”“獄”“間”等古今異義的詞。
教學重點和難點
1.抓住“論”的特點來記敘戰爭,論作戰前取信于民,戰爭中掌握戰機是本篇的重點。
2.因為我國古代記載史實常與史論結合起來,所以此文雖是一篇記敘文,但又以“論”為中心。這是教學中的難點。
教學時數 兩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布置學生熟讀課文,對照課文注釋,弄懂課文大意;給課文分段;分析講解課文第1段。
返回上級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新課。
齊魯長勺之戰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小勝大,以弱勝強的戰例之一。毛澤東同志在《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中曾就此戰例作了精辟分析。今天我們來學習記敘此戰的《曹劌論戰》一文。
二、檢查預習作業
1.給下面加點的字注音:
曹劌(guì)又何間焉(jiān)肉食者鄙(bǐ)犧牲玉帛(bó)小信未孚(fú)登軾而望之(shì)吾視其轍亂(zhé)夫戰,勇氣也(fú)望其旗靡(mǐ)
2.比較下面各組中加點字的意思。
(5)
(6)
三、研習新課
1.解題。指導學生讀課文注釋。題目是個主謂短語,點明曹劌談論長勺之戰,即論作戰前要取信于民,作戰時要掌握戰機。
2.引導學生對照注釋自讀課文,復述課文大意。
明確:魯莊公十年春,齊國出兵進攻魯國。當時,齊強魯弱。魯國人曹劌見國難當頭,挺身而出,建議魯莊公要取信于民。魯莊公聽取了他的建議,采取了得民心的一些措施,并在曹劌的協助下選擇了利于打仗的地點長勺,有利于攻擊的時機——彼竭我盈之時,有利于追擊齊軍開始的時機——轍亂旗靡之時,結果魯軍大獲全勝,魯莊公問曹劌其中的奧妙,曹劌雄辯地論述了魯勝齊敗的原因。
3.理清線索,給課文分段。
(1)本文有幾條線索?學生討論后明確:有兩條線索,一條是事件發展的線索(迎戰——備戰——勝戰——評戰);一條是人物活動的線索(請見——請問——參戰——釋疑)。
(2)本文可分幾部分?學生討論后明確:本文雖短,但能緊扣題旨“論戰”,運用對話的形式,有條不紊,逐層展開,闡明曹劌是怎樣論戰的。全文共三段,每段為一部分。
4 研讀第一部分(第1段)。
(1)“十年春”指哪一年?明確:指魯莊公十年(公元前684年)。
(2)“齊師伐我”的“伐”是什么意思?齊國軍隊為什么要“伐”魯國呢?補充介紹歷史背景:齊襄公在國內做了一些壞事,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糾恐怕被連累,離開齊國避禍。公元前685年,齊國發生內亂,國君被殺,住在魯國的公子糾和住在莒國的公子小白都搶著趕先回國,想做國君。魯莊公派兵護送公子糾回去,哪知公子小白搶先趕回齊國,做了國君,就是齊桓公。齊桓公起兵迎擊。當時齊強魯弱,魯軍大敗,齊桓公脅迫魯莊公殺了公子糾。從此兩國結下深仇大恨。魯莊公十年的春天,齊再次興兵攻魯,、戰于長勺。從歷史背景得知齊師興兵完全屬于侵略行為,所以“伐”應譯為“侵犯”。
(3)曹劌的身分怎樣?討論明確:從“其鄉人曰”句中我們能推知曹劌的身分為普通老百姓,沒有官位,屬愛國君子吧,“位卑未敢忘國憂”。
(4)“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句中的“肉食者”指什么?明確:“肉食者”,吃肉的人。“肉食”在當時與公膳制有關。公膳是對某種品位的官員在辦公時間免費供給的一種膳食。按規定“大夫以上,食乃有肉”。因此,“肉食者”,是指古代享受公膳食肉待遇的大夫以上官員,一般稱為“肉食者”,用以借指有權位的人。
(5)“肉食者鄙,未能遠謀”中的“遠謀”二字是此文的關鍵,貫穿全文。從曹劌的這句話里可見他具有什么樣的品質?明確:從曹劌的對答中反映曹劌關心國家大事和深謀遠慮的品質。
(6)“乃入見”是個省略句,省略了什么成分?明確:在具體的語境中,省略了主語“曹劌”和賓語“之”(代魯莊公)。
(7)“何以戰”是個介賓前置的句子。這三個字喚起下文分析戰爭的條件,突出了曹劌重視戰前的政治準備。魯莊公認為要作哪幾方面的準備呢?明確:三方面:①“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②“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③“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
(8)對于這三方面的準備,曹劌又是如何評價的?討論后明確:對于第一個準備,曹劌的評價是“小惠未偏,民弗從也”;對于第二個準備,曹劌的評價是“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對于第三個準備,曹劌認為“忠之屬也,可以一戰”。請同學注意:“福”是名詞,在這里作動詞用,“保佑”的意思;“可以”應譯為“可以憑借”,和今義“可以”用法不同。
(9)為什么說“小大之獄,雖不察,必以情”是“可以一戰”的主要條件?明確:因為民心向背是決定戰爭勝負的主要因素。這就突出表現了曹劌重視人民力量的政治遠見。
(10)本段末句“戰則請從”,不僅寫出了曹劌重視戰前的政治準備,而且注意實際作戰中的戰略戰術。文章也以此作為過渡,轉入下文寫他!臨陣參戰指揮。
(11)小結:第1段,寫的是曹劌請見,論戰前準備,顯示了曹劌熱愛自己國家、深謀遠慮的品質以及魯莊公“勇于納諫”的胸懷。
四、布置作業
1.背涌課文第1段。
2 完成“朗讀·背誦”題一、2和“辨折·比較”題四。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抽背課文第1段。;重點講解分析課文第2、3段內容,歸納中心思想和寫作特點;完成課后有關作業 。
教學過程
一、復習檢查背誦第1段
二、研讀第二部分(第2段)
1.這次戰爭是由誰指揮的?根據何在?明確:由魯莊公指揮,曹劍協助。這從“公與之乘”可以看出。“乘”有兩義:(1)為共乘一車,“乘”讀chéng;(2)為另給一車相隨,“乘”讀shèng。課文從“乘”(1)義說,這樣比較好理解,因曹劌與莊公同乘一車論戰才方便。
2.作戰地點選在哪里?明確:長勺(“戰于長勺”是個狀語后置句),在魯國境內,地理條件對魯國有利。
3.反攻的時機選在什么時候?曹劌是怎樣幫助莊公選擇時機的呢?明確:在“彼竭我盈”之時。戰斗剛開始,不待齊軍疲倦,莊公就急于出戰(“公將鼓之”;“鼓”,名詞作動詞,“擊鼓”);當魯軍剛獲勝,莊公又急于去追擊(“公將馳之”),曹劌又阻止了莊公的過急行動。他懂得攻擊和追擊都必須把握有利的時機,要根據雙方的土氣和實力的變化作出正確判斷。曹劌的兩個“可矣”,使得戰爭出現“齊師敗績”和“遂逐齊師”的大好形勢。
4.小結:第2段敘述的是曹劌指揮作戰的情況,作戰的過程寫得非常簡略,突出寫了曹劌“謀”的作用,為下文“論戰”打下伏筆。曹劌臨陣從容,胸有成竹,善于掌握時機,所以才擊敗敵人,獲得戰爭勝利。
三、研讀第三部分(第3段)
1.魯國獲勝后(“既克”),“公問其故”的“故”是什么意思?明確:緣故,“攻擊”的緣故和“追擊”的緣故。
2.曹劌是如何回答的?明確:有兩層意思:一層說明為什么要選擇“齊人三鼓”(“彼謁”)的時機進行攻擊。“夫戰,勇氣也”(這是個判斷句,“也”表示判斷),“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再”和“三”后面省略“鼓”),“彼竭我盈,故克之”(敵方的勇氣已經消失而我方的勇氣正盛,所以我們打敗了敵人)。“彼竭我盈”四個字高度概括了進攻時的最佳戰機。一層解釋他“下視其轍”、“登拭而望之”,看到敵人“轍亂”“旗靡”才追擊的原因是“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夫”,發語詞,議論或說明時,用在句子開頭,沒有實在意義)。可見曹劌考慮問題周到,行動謹慎,觀察仔細,善于抓住時機,故而奪取了戰爭勝利。
3.小結:第3段寫曹劌論述戰勝齊國的原因。
4.指導背誦課文2、3段。
四、歸納總結全文
1.歸納中心思想。學生討論后明確:本文論述了必須取信于民并運用正確的戰略戰術,掌握戰機才能取得戰爭勝利的道理。
2.題目為“曹劌論戰”,這是一篇記敘文還是議論文?明確:這是一篇記敘文,但全文以“論”為中心。第1段記敘論戰前政治準備的內容;第2段記敘戰斗經過;第3段通過“敘”來“論”戰爭勝利的原因。
3.歸納寫作特點。討論后明確:文章圍繞“論戰”來進行選材與組織材料,詳略得當,重點突出。此文雖然寫戰爭,但戰爭的過程寫得十分簡略,中心始終扣住曹劌這一人物,運用對話來寫論作戰前的政治準備(第1段)及戰勝齊國的原因(第3段),重點突出,中心明確,詳略得當。
五、布置作業
1.“理解·積累”題五。
2.“理解·積累”題六。
3.背誦并默寫全文。
《曹劌論戰》教案設計 篇13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積累文言文常用的實詞、虛詞、特殊句式,正確翻譯課文。
2、了解背景,把握曹劌的戰略、戰術思想,理解魯軍以弱勝強的原因。
能力目標:
1、掌握本文圍繞論戰為中心選擇、組織材料、詳略得當的寫作特點。
2、分析曹劌和魯莊公人物形象,體會作品的藝術魅力。
德育目標:
1、學習曹劌為國家著想、忠心獻祖國的愛國精神。
2、學習在崗位上忠于職守的良好品德。
教學重點:
1、文言虛詞、實詞的用法;
2、曹劌、莊公的人物形象;
3、曹劌的遠謀和莊公的鄙。
教學難點:
1、巧妙安排材料、詳略得當;
2、論戰的意義。
教學設想:
針對學生的情況及本文的翻譯難度看,讓學生課外翻譯課文后再到課堂上來交流,然后按記敘文的六要素來進行閱讀,讀后來概括主要內容。第二課時,則安排學生完成論戰為題的原因,以及魯莊公和曹劌的人物形象的分析。主要以啟發的方法讓學生自己動腦動手來完成。
課前準備:
1、布置學生先在課前翻譯課文,劃出自己或小組合作后仍無法解決的問題:字詞解釋、句子翻譯、課文理解等。
2、誦讀課文,為魯曹二人對話加上神態、動作。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1、了解背景,把握把握曹劌的戰略、戰術思想,理解魯軍以弱勝強的原因。
2、分析字詞,理解課文大意。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2、解題:《左傳》:我國古代第一部編年體史書。相傳是春秋末年左丘明解說《春秋》的一部著作。其中記載著春秋時代各國的內政、外交、軍事等方面的活動。原書名為《左氏春秋》,漢以后稱為《春秋左氏傳》,簡稱《左傳》。這部書既是一部比較完整的歷史著作,也是一部相當精彩的散文著作。
3、背景:齊襄公在國內做了一些壞事,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糾恐怕被連累,離開齊國避禍。公元前685年劉國發生內亂,國君被殺,住在魯國的公子糾和住在莒國的公子小白都搶著先趕回齊國,想做國君。魯莊公派兵護送公子糾回去,哪知公子小白搶先趕回了齊國,做了國君,就是齊桓公。齊桓公起兵迎擊。當時齊強魯弱,魯軍大敗,齊桓公脅迫魯莊公殺了公子糾。從此兩國結下深仇大恨。魯莊公十年的春天,齊再次興兵攻魯,戰于長勺。
二、默讀課文,(亦可分角色朗讀)理清文意。
1、對照課文注釋,疏通文句,并勾畫出難詞難句,待交流。
2、交流難詞難句,并翻譯課文。
3、師歸納:重點實詞:間、信、孚、福
通假字:偏
古今異義詞:鄙、犧牲、獄、可以
三、整體感知。
1、概括故事情節:
提示:以人物活動為線索概括,也可以以事件發展過程為線索概括。
明確:事件發展的線索:迎戰──備戰──勝戰──評戰;
人物活動的線索:請見──請問──參戰──釋疑
3、生復述課文(建議改編成課本劇演一演)。
四、作業布置:
1、朗讀并背誦課文。
2、思考曹劌、魯莊公是怎樣的人?試簡要地分析。
3、收集歷史上以弱勝強的戰例。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1、研讀課文,分析詳略得當的寫作特點。
2、分析曹劌和魯莊公人物形象。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生復述課文導入)
二、探究,交流。
1、組織學生討論:給課文換一個題目,并談談原因。
2、生給課文換題目。
3、分析詳略安排與題目的關系。
(與中心有關系,聯系比較大的則詳寫,反之則略寫。)
4、找出文中詳寫略寫的部分。
三、品讀課文,賞析人物形象
1、小組討論:曹劌、魯莊公是怎樣的人?(用從中可以看出的句式說話。)
2、分析人物
曹劌作為一名軍事家的遠謀。曹劌請見,表現他的愛國熱情;曹劌問戰,表現他的政治遠見;曹劌參戰,表現他卓越的軍事才能;曹劌論戰,表現他過人的謀略。
魯莊公作為國君見識鄙:把戰爭的希望寄托在施行小惠和祈求神靈的保佑上,說明他政治上無能;他急于求戰,急于攻擊,說明他軍事上的無知。但他又并非昏君,而是一位缺乏軍事才能的明君:備戰見劌,三問三答,實事求是,虛心聽意見;莊公作戰用劌,親自參與打仗,表現他禮賢下士,任人唯賢;莊公戰后問劌,不因勝而白喜,表現他為求真知而不恥下問。
四、遷移積累:
1、理解詞義,找出、理出相應的成語。
齊人三鼓一鼓作氣望其旗靡所向披靡
彼竭我盈惡貫滿盈小信未孚不孚眾望
懼有伏焉危機四伏故克之克敵制勝攻無不克
三而竭彈精竭慮精疲力竭觀其轍南轅北轍重蹈覆轍
故逐之一逐鹿中原追亡逐北難測也莫測高深心懷叵測
未能遠謀足智多謀深謀遠慮
2、談談歷史上以弱勝強的戰例,試簡要分析弱者取勝的原因。
五、作業:
1、朗讀并背誦課文。
2、整理本課的古漢語常識:字詞及句式等。
3、有興趣的同學可以閱讀《左傳》,進一步了解課文的背景。
《曹劌論戰》教案設計 篇14
教學目標
1 .知識與技能
(1)了解曹劌的戰略.戰術思想,以及魯軍以弱勝強的原因.
(2)學習本文以"論戰"為中心組織和選擇材料,詳略得當的特點.
2.過程和方法
(1)加強朗讀訓練,引導學生在讀中思,讀中得.
(2)讓學生談談曹劌和魯莊公兩個人物形象,領會作品的藝術魅力,強化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學習曹劌赤膽忠心的愛國精神.
教學重點和難點
1.重點
了解本文記述戰爭詳略得當的特點.
2.難點
理解曹劌有關戰爭問題的論述.
教學設想
采用誦讀法,培養學生文言文閱讀語感和理解能力。在文言文教學中,加強學生的誦讀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既可以培養學生的文言文閱讀語感,又可以引導學生在誦讀中體會作者在文章中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對于其中的一些名句警語,也可以通過誦讀加以積累理解。
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運用
“教材無非是一個例子”(葉圣陶語)。本文是短篇精品,內容豐富。字詞句方面,根據學生已經學過的基礎文言和課文注解,大致能理解。因此能以一得引多得的自學輔導設計進行教學,使學生認識精品,喜歡精品,在理解的基礎上,融會貫通,并聯系實際,有所啟發。在教學中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采用圈點批注、朗讀、討論、質疑、課堂練習等方式使學生動起來。
課時安排2課時
教與學互動設計: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同學們,通過對歷史的學習,你肯定了解了不少的知識,你知道歷史上著名的戰爭有哪些嗎?(全班交流)
你知道以少勝多的戰爭有哪些嗎?
今天我們就來走近古戰場,了解這場以少勝多的"齊魯長勺之戰".
二.自讀課文,整體感知.
1.走近作品
《左傳》又稱《春秋左氏傳》或《左氏春秋》,是記載春秋時期各諸侯國的政治、經濟、軍事、外交、文化等方面情況的一部編年體史書。《史記》和《漢書》都認為它是孔子的同代人魯國史官左丘明而作。記事起于魯隱公元年(前722年),終于魯哀公十四年(前454年)。書中保存了大量古代史料,文字簡練生動,尤其善于描寫戰爭及復雜事件,又善于通過對話和行動表現人物的性格特點,對后代散文的發展有很大影響。《左傳》分年記事,沒有篇名。
知識點:關于歷史散文體例
歷史散文也稱史傳文,它有國別、編年、紀傳三體。
國別體:通過各國史事個別獨立地排列載述,以完成對某一歷史進程的敘述。國別體史書有《國語》和《戰國策》。《國語》是以記言為主,兼及記事;《戰國策》是以記事為主。
編年體:即以時間為經,以事件為緯來敘寫史實。它的優點是線索清楚、背景明確、系統性較好;不足是不便于集中而廣泛地描寫人物。《春秋》《左傳》和《資治通鑒》都是編年體。
紀傳體:即以人物為中心敘寫歷史,為司馬遷所獨創。古代官方編輯的“二十四史”用的都是紀傳體。這種體例對后世影響很大。
歷史散文也稱史傳文,它有國別、編年、紀傳三體。
2. 長勺之戰的背景
這一戰事發生在魯莊公十年(前684),是齊桓公即位后向魯國發動的第二次戰爭。
此前兩年,齊桓公(公子小白)與其庶兄公子糾曾進行過激烈的爭奪君位的斗爭。當時篡君奪位的公孫無知(齊襄公堂弟)已被殺,齊國一時無君,因此避難于魯國的公子糾和避難于莒國的公子小白都爭相趕回齊國。魯莊公支持公子糾主國,親自率軍護送公子糾返齊,并派管仲攔擊、刺殺公子小白。然而魯國的謀劃沒有成功,公子小白已出乎意料地搶先歸齊,取得了君位。齊桓公即位后當即反擊魯軍,兩軍交戰于乾時(齊地),齊勝魯敗。乘兵勝之威,齊桓公脅迫魯國殺掉了公子糾。齊桓公雖在其庶兄的血泊中鞏固了權位。但對魯國卻一直怨恨難平,因此轉年春便再次發兵攻魯,進行軍事報復和武力懲罰。本篇所記即是這次在魯地長勺展開的戰事。
3.理清線索,梳理結構.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思考:
(1)試概括文章大意。
(2)文章的線索有幾條?
點撥:有兩條線索:①事物發展的線索: 迎戰——備戰——勝戰——評戰
②人物活動的線索: 請見——請問——參戰——釋疑
三.合作交流,解讀探究。
(一)研讀課文,把握曹劌戰略、戰術思想
1.魯莊公認為戰前需作哪幾方面的準備?曹劌是如何進行評價的?
2.為什么“公將鼓之,劌曰:‘未可。’齊人三鼓。劌曰‘可矣。’”?
3.為什么“公將馳之,劌曰‘未可。’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曰:‘可矣’ ”?
4.從戰爭的過程中可以看出曹劌的戰術思想是什么?
小組合作討論:并歸納。
(二)品評曹劌、魯莊公這兩個人物形象
請同學們談談對課文情節安排、人物塑造兩方面的認識。并用“從……中可以看出……”的句式說話。
曹劌:愛國熱情,政治遠見,卓越才能,過人謀略。
魯莊公:政治無能,軍事無知;實事求是、虛心聽取;禮賢下士、任人唯賢;為求真知,
不恥下問。
(三)再讀課文,體會文章文章以“論戰”為中心組織和選擇材料,詳略得當的特點。
四.課堂討論
魯國的獲勝給了你怎樣的啟示?從曹劌的做法和孟子的“當今之世,舍我其誰”來談談
如何做好集體中的一員?
五.作業設計
背誦課文。
板書設計:
請見——愛國熱情
曹劌 參戰——卓越才能 遠謀
論戰——過人謀略
施行小惠、祈求神靈——政治無能
急于求戰、急于攻擊——軍事無知
魯莊公 急于備戰見劌,三問三答—實事求是、虛心聽取 鄙
公與之乘,戰于長勺——禮賢下士、任人唯賢
戰后問劌、勝而不喜——為求真知,不恥下問
教學反思:本堂課學生能積極地配合老師參與到整堂課的教學中來,教學效果比較好。
《曹劌論戰》教案設計 篇15
《左 傳》
第一課時
【學習目標】
1.掌握一些古今異義詞;學習本文通過人物對話塑造形象的方法,體會作品的藝術魅力,理解課文的主旨。
2.了解本文敘議結合、揭示事物因果聯系的說理方法,把握本文以論戰為中心組織材料、詳略得當的特點。
3.認識長勺之戰以弱勝強的原因,認識取信于民的道理,了解掌握戰機的重要性,學習曹劌鐵肩擔道義、忠心獻祖國的愛國精神。
【文學常識】
1.《曹劌論戰》選自《左傳》,題目是編者加的。傳說此書是春秋左丘明根據魯史編寫的,保存了我國自公元前722年以后二百多年間的史料。
2.《左傳》是《春秋左氏傳》的簡稱,又名《左氏春秋》,是“《春秋》三傳”之一(《左傳》《公羊傳》《穀梁傳》)。《左傳》記載春秋時期各諸侯國的政治、經濟、軍事、外交、文化等方面情況的一部編年體史書。《左傳》的文學成就:①敘事具體生動,詳略得當,手法靈活,富有故事性、戲劇性,有緊張動人的情節。②善于寫戰事,大小戰事有數百次,特別是幾次大規模戰事寫得最出色,往往描寫戰爭起因、性質、勝負的內外因素如民心向背、將帥品格等。《左傳》,對后代散文的發展有很大影響。
【正音正字】
1.易讀錯的字:劌guì 間jiàn 鄙 bǐ 弗 fú 帛bó 孚fú 乘chéng
2.易混淆的字:遂-逐 竭-渴 衰-哀 伏-優 轍-撤 軾-拭 靡-糜
【積累詞語】
1.掌握常用詞語:伐、間、鄙、安、犧牲、加、信、孚、福、獄、鼓、可以、靡。
2.掌握特殊句式:何以戰(倒裝句);夫戰,勇氣也。(判斷句)
【虛詞積累】
之
代詞;用在動詞后代人或代事;相當現代漢語:他、他們、它、它們等。
用在動詞后指代事物;相當現代漢語:這、這個、這件事。
動詞;充當謂語;相當現代漢語:往、到、去。
助詞;用在定語和中心詞之間,作定語的標志代詞;相當于現代漢語:的。
用在主語和謂語之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不必譯。
賓語前置或定語后置的標志;不必譯。
用在表時間詞語后或動詞后,起延長、舒緩或調長音節的作用;不必譯。
其
代詞;指代人或事物;相當現代漢語:他、他們、它、它們等。
指示作用;相當現代漢語:這、這個、這些、哪、那個、那些。
物主代詞;相當現代漢語:他的、他們的、它的、它們的等。
用在數詞前;相當現代漢語:其中的。
副詞;表推測;相當于現代漢語:大概、或許、恐怕等。
表反問;相當于現代漢語:難道、豈、究竟等。
表祈使;相當于現代漢語:應該、一定(要)等。
表強調;相當于現代漢語:不必譯。
連詞;表假定;相當于現代漢語:如果。
夫
代詞;起指代作用;相當現代漢語:這、那。
助詞;用于句首,作發語詞,以引出議論;不必譯。
用于句末,表示感嘆語氣;相當現代漢語:哎、呀、啊。
名詞;相當現代漢語:丈夫、成年男子。
蓋
副詞;表示猜測語氣,也稱推原之詞;相當現代漢語:大概、大約、原來。
助詞;用于句首,以引起議論;不必譯。
名詞;相當現代漢語:蓋子、頂蓬。
動詞;相當現代漢語:蓋。上
孰
代詞;表示疑問;相當現代漢語:誰、什么、哪個、哪件事等。
通“熟”;相當現代漢語:成熟的;成熟、仔細、周詳。
【朗讀課文】
【課堂練習】
1.用文中一個詞概括魯莊公的特點。( 鄙。 )
2.曹劌的“遠謀”和莊公的“鄙”各表現在哪些方面?
提示:不僅明確魯莊公“鄙”,更要揭示曹劌“遠謀”,即正確的戰略、戰術思想。
3.解釋下列古今意義有差別的詞:
詞語 古義 今義
師 多指軍隊 多指老師、師傅
獄 訴訟案件 監獄
加 虛夸 增加
犧牲 古代祭掃用的豬牛羊等 為正義目的舍棄自己生命,泛指捐棄某種權益
可以 兩個詞:可,能愿動詞,即“可以”;以,介詞,拿、用的意思 是一個能愿動詞
4.辨析“其、之”:
其:其鄉人曰(代詞,代曹劌,譯“他的”)
下視其轍(代詞,代齊師,譯“他的”)
公問其故(代詞,指代戰勝齊師。“那、那個”)
視其轍亂、望其旗靡(代詞,代齊師,譯”他的”)
之:肉食者謀之(代詞,代戰爭)
登軾而望之(代詞,代齊師)
公與之乘(代詞,代曹劌。)
小大之獄(結構助調,可譯作“的”)
忠之屬也(結構助詞,可譯作“的”)
故克之、故逐之(代詞,代齊師)、
公將鼓之、公將馳之(語氣助詞,起調節音節的作用)
【課外作業】
1.按要求的格式,逐句翻譯全文。
2.完成“學習建議”。
3.通過圖書館或因特網,了解《左傳》及其文學成就。
第二課時
【朗讀課文】
【串講課文】
原文:十年春,齊師伐我。
翻譯:魯莊公十年春天,齊國軍隊攻打我國。
要點:十年,魯莊公十年,公元前684年。《春秋》和《左傳》記每年的事,都是先寫出這一年是魯國哪一個國君在位的第幾年;并且稱魯國為“我”。 師,作“軍隊”講。這個意思現在我們還用,如“興師動眾”。 伐,討伐,攻打。這一句交代了戰爭發生的時間和交戰的是哪兩個國家。
原文:公將戰。曹劌請見。其鄉人曰:“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
翻譯:魯莊公要迎戰。曹劌請求謁見莊公。他的鄉人說“有權位的人考慮這件事,(你)又何必參與呢?”
要點:將,時間副詞。 將戰,要戰而未成,意思是準備出戰。 請見,請求(莊公)接見。 其,代詞,他、他的,指曹劌。 鄉人,同鄉人。 肉食者,即食肉者(吃肉的人),指那些有權位的人。 謀,謀劃,考慮。 之,代詞,指打仗這件事。間,參與。 焉,這里表示疑問語氣。
原文:劌曰:“肉食者鄙,未能遠謀。”乃入見。
翻譯:曹劌說:“有權位的人目光短淺,不能深謀遠慮。” 于是入宮謁見莊公。
要點:鄙,鄙陋,目光短淺。 遠謀,遠大的謀劃,深謀遠慮。 乃,副詞,于是。 、入,進去,指進魯莊公所在的地方。 以上是第一段的第一層,寫曹劌見魯莊公。
原文:問:“何以戰?” 公曰:“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
翻譯:(曹劌)問(魯莊公):“靠什么作戰?” 莊公說:“衣服食物這些安生的東西,我不敢獨自享有,一定把它分給別人。”
要點:何,疑問代詞,什么。 以,介詞。文言疑問代詞作介詞的賓語須放在介詞的前面。何以戰,即“以何戰”,憑什么條件作戰? 衣食安,就是衣食這些用來養生的東西。安,“養”的意思;加結構助詞“所”,組成名詞性詞組“所安”,在句子里充當動詞“專”的主語。 專,專有,獨享。 “必以分人”,就是“必以之分于人”。(文言里,介詞“以”的賓語“之”往往省略;“分人”,中間又省了介詞“于”。)
原文:對曰:“小惠未遍,民弗從也。” 公曰:“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翻譯:(曹劌)回答說:“小恩小惠未能遍及(眾人),人民不會跟隨(你去作戰)的。”莊公說:“祭神用的牛羊、玉器、絲織品,我不敢虛報,一定據實上告。”
要點:犧牲玉帛,都是祭神用的東西。 犧牲,指牛、羊、豬之類。 玉,玉器。
帛,絲織品。 加,增加,這里有虛報、夸大意。 必以信,必定用誠實的態度
(對鬼神)。 信,信實,不虛偽。
原文:對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
翻譯:(曹劌)回答說:“小的信用未能取得神的信任,神不會保佑你的。” 莊公說:“大大小小的獄訟,即使不能—一明察,也必定以誠心來處理。”
要點:孚,大信,動詞,取得信任的意思。 福,作動詞,賜福,保佑。 獄,訴訟案件。 雖,即使。 察,仔細考查,弄清楚。 以,按照,依據。 情,誠,誠心。
原文:對曰:“忠之屬也。可以一戰。戰則請從。”
翻譯:(曹劌)回答說:“這是盡心于人民的一類事情啊。可以依靠這個條件戰一戰。(如果)作戰,(我)就跟您一塊兒去。”
要點:忠,盡己之心,竭誠為民辦事。 屬,一類。 可,可以。 以,介詞,憑,靠,后面省略賓語“之”。 可以,可以依靠(這個條件)。 則,就,那就。 從,跟從。 以上是第一段的第二層,寫曹劌問魯在公。
原文:公與之乘。戰于長勺。公將鼓之。劌曰:“未可。”
翻譯:魯莊公同他(曹劌)共坐一輛戰車。在長勺(這個地方)作戰。莊公要擊鼓。曹劌說:“還不行。”
要點: 乘,四匹馬拉的戰車,這里作動詞,乘戰車。 古時作戰,擊鼓進軍,鳴鑼收兵。一個“將”字,在結構上與上文“將戰”、下文“將馳”照應;在刻畫人物性格上生動地寫出魯莊公草率從事的魯莽態度,更襯托出曹劌的有見識。 鼓,動詞,擊鼓。 鼓之,擊鼓進軍。“之”起調節音節的作用。 未可,還不行。
原文:齊人三鼓。劌曰:“可矣。”
翻譯:齊人三次擊鼓。曹劌說:“可以(擊鼓進軍)了。”
要點:三鼓,三次擊鼓(古文表示動作數量,中間不加動量詞)。 可矣,可以了。
原文:齊師敗績。公將馳之。劌曰:“未可。” 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齊師。
翻譯:齊軍大敗。魯莊公要驅車追趕。曹劌說:“還不行。” (曹劌)走下車(或向下)觀察齊國戰車的輪跡;登上車軾了望,(然后)說:“可以(追趕)了。”于是追趕齊國軍隊。
要點:馳之,驅車追趕。 未可,還不能追趕敵人。 視,是近看。 望,是遠看。遂,于是,就。 逐,追逐,追擊。 這一段,為戰后曹劌論述戰術原則伏筆。
原文:既克,公問其故。
翻譯:戰勝齊軍以后,莊公問那個原因。
要點:既,副詞,已經;克,動詞,戰勝;其,指示代詞“那”“那個”。
原文:對曰:“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故逐之。”
翻譯:(曹劌)回答說:“打仗是靠勇氣。第一次擊鼓(能夠)激發(士兵的)勇氣;第二次(擊鼓士氣)就衰落了;第三次(擊鼓士氣)就完了。他們的士氣完了我們的士氣正旺盛,所以戰勝了他們。大國是難以推測的,怕他們有埋伏。我觀察他們的車轍混亂,了望他們的軍旗倒下,所以才追擊他們。”
要點:夫,發語詞,沒實在意義。 一鼓作氣,第一次擊鼓(能夠)激發(士兵的)勇氣。 再,第二次,省略動詞“鼓”。 而,相當“就、則”。 衰,衰落。 竭,盡。彼,他們,指齊軍。 盈,充滿,這里引申為旺盛、充沛。 測,推測、估計。 懼,怕。 伏,伏兵,埋伏。 靡,倒下。軍旗倒下是兵敗的跡象。
【朗讀課文】
第三課時
【朗讀課文】
【課文分析】
這是一篇記敘文,以敘述、描寫為主,有人物言談的記敘、場面活動的描寫;人物形象具體、故事曲折生動。但全文以“論”為中心。全文三段。
第1段,寫戰前,曹劌幫助魯國作準備。曹劌請見,與魯莊公論述戰前政治準備——必須取信于民。
第2段,寫戰時,記敘戰斗經過,突出曹劌的作用和戰術。曹劌參戰,輔佐魯莊公打敗敵人。曹劌協助莊公指揮魯軍戰勝齊軍的經過,只講其然,不講其所以然,為戰后曹劌論述戰術原則伏筆。
第3段,寫戰后,曹劌交代用兵的原因。曹劌論戰,總結魯軍取勝的原因,補寫上文的所以然。這樣寫,既合理,又突出重點。
文中以曹劌為主、莊公為賓,通過他們有關齊魯戰爭問題的對話,弱國在對強國的戰爭中所應采取的戰略戰術原則,即政治上取信于民,軍事上后發制人等。文章極具剪裁之妙,這主要體現在第三段。兩國交兵的戰爭場面,可寫的事情很多,而作者只寫了“擊鼓”“逐師”兩件事,有意略去了與這次戰爭特點關系不密切的內容,而使剩下的這兩件最富特色、也最為重要,成為戰爭致勝關鍵的事情在簡練的敘述中得到了突出的表現。
【思維訓練】(根據學生情況,選擇若干討論)
1.《曹劌論戰》,“論”是什么意思? 文章“論”了什么?
論,評述,論述。 開頭“論”請見緣由;中間“論”作戰時機;最后“論”取勝原因。
2.曹劌為什么“請見”?
曹劌請見的直接原因是“齊師伐我”。 根本原因是“肉食者鄙,未能遠謀。”
3.為什么唯獨“小大之獄,雖不察,必以情”是“可以一戰”的主要條件?
因為民心向背是決定戰爭勝負的主要因素。
4.曹劌認為出擊、追擊的最佳時機在什么時候?
最佳出擊時間在“彼竭我盈”之時。 最佳的追擊時間在“轍亂”、“旗靡”之時。
5.從《曹劌論戰》可以看出曹劌和魯莊公是怎樣的人?(各用文中的一個詞概括。)
曹劌——遠謀。 魯莊公——鄙。
6.齊國進攻魯國,是強國欺凌禍國,但魯國打敗了齊國,這是什么原因呢?
當時魯國的曹劌看到情勢危急,看到有權位的人未必能應付局面,于是積極向魯莊公進諫,主動要求參戰。魯莊公采納了他的戰略,終于造成了我國戰爭史上以弱勝強的戰例。文中指出了戰前的政治準備——取信于民,敘述了反攻的時機——彼竭我盈,敘述了追去的時機——轍亂旗靡。這是戰略防御的原則。 )
7. 課文哪些地方詳寫?哪些地方略寫?作者為什么這樣安排詳略?
作者是圍繞“論戰”這個中心剪裁,詳略得當,重點突出。凡是曹劌論戰的部分就詳寫;與中心無關的,就盡量少寫或不寫。文章寓論于敘,在記敘曹劌的言行過程中,詳寫了三次對話,都緊扣一個“論”字,反映了曹劌在戰略、戰術方面的精辟見解。整個戰爭過程則寫得十分簡略。至于君臣相見之禮,戰前物質準備,戰場復雜情況,各軍如何追擊等等,都只字未提。全篇略寫莊公,詳寫曹劌,從而集中表現了曹劌的政治遠見和卓越的軍事才能。
本文重點在刻畫曹劌政治上的遠見卓識和軍事上的卓越才能,而不在記敘戰爭的經過。因此,只詳寫曹劌分析戰前的政治準備和指揮魯軍作戰的經過,以及戰后談論魯國取勝的原因。對雙方軍事部署、戰爭經過等則略寫或不寫。這樣當詳則詳,當略則略,詳略結合有致,使文章顯得中心突出,而又情節緊湊。另外本文通篇以對話為主,展開情節。通過對話,塑造了鮮明的人物形象,體現了《左傳》的文學藝術特點。
【拓展學習】閱讀《子魚論戰》,回答問題。
1.“宋師敗績”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宋襄公的性格是導致宋師敗績的原因。子魚的話道出了宋師敗績的原因,又緊扣“子魚論戰”這一標題,這既是重點,也是難點。
2.魯莊公的“將鼓之”、“將馳之”與子魚的“請擊之”有何本質區別?
魯莊公“將鼓之”是在齊軍士氣正盛之時,表現其不懂抓住戰機及急躁冒進的鄙陋,“將馳之”表現其不明白詳察敵情、知彼知己的軍事原則。
子魚兩次“請擊”是在楚軍立足未穩時,為了打他個措手不及。可見子魚和曹劌一樣,都善于把握戰機,富有遠見。
3.曹劌的“未可”與宋襄公的“未可”有何本質區別?
宋襄公兩次說“未可”,都是在進軍的關鍵時機,表現其要做“仁君”而屢次喪失進攻良機的迂腐,也表明宋襄公不聽勸諫,剛愎自用的性格。曹劌兩次“未可”,為了以逸待勞,或者查明敵情;不同的是魯莊公的納諫,使曹劌擁有實際指揮權,使弱勢戰勝強勢;而宋襄公的固執,使子魚的正確意見不能實現,最終導致自己的失敗。
4.從立意、選材、表現方法三方面,對《子魚論戰》和《曹劌論戰》進行比較。
比較點 相同點 《曹劌論戰》 《子魚論戰》
選材 材料安排 詳寫論戰 戰前分析,戰后總結 偏重于戰后論辯
戰爭結果 莊公按曹劌的主張抓住戰機打敗齊軍 宋襄公不聽勸諫,而失敗
立意 國君 魯莊公和宋襄公都鄙 急躁冒進,但能虛心納諫 剛愎自用、文過飾非、假仁假義
軍師 精明善算 講究進諫方式 子魚過于簡單化
勝敗原因 把握戰機,取信于民 喪失戰機
表現 對話 議論為主,作戰過程語言簡潔生動,都是“未可”、“可矣”
議論方式 議論在于立論 議論在于駁斥
5.你知道出自《左傳》的成語有哪些?
多行不義必自斃 其樂融融 眾叛親離 言不由衷 重修舊好 齊大非偶 志在必得
一鼓作氣 鳳凰于飛 唇亡齒寒 振振有詞 于取于奪 不甘示弱 咫尺天涯 欲加之罪
幸災樂禍 退避三舍 有恃無恐 勝之不武 厲兵秣馬 相敬如賓 勞師動眾 鋌而走險
伯仲叔季 人誰無過 問鼎中原 知難而退 篳路藍縷 名列前茅 困獸猶斗 剛愎自用
爾詐我虞 不侮寡矜 唯利是圖 痛心疾首 上下和睦 伉儷情深 居安思危 不敢茍同
馬首是瞻 區區之數 永垂不朽 眾望所歸 舉棋不定 斷章取義 人心如面 歌功頌德
賓至如歸 戎馬倥傯 發短心長 淒風苦雨 信而有徵 冠冕堂皇 從善如流 數典忘祖
除舊佈新 回祿之災 下陵上替 平心而論 先聲奪人 蠢蠢欲動 以小人之心度
欲蓋彌彰 嘖有煩言 共襄盛舉 十年生聚 方興未艾 臭味相投 喪心病狂 卵翼之恩
以袂掩面 食言而肥
【課外預習】
1.讀一遍《鄒忌諷齊王納諫》,掃除文字障礙。
2.大概理解新課文的內容,思考“學習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