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一二三区_九九在线中文字幕无码_国产一二区av_38激情网_欧美一区=区三区_亚洲高清免费观看在线视频

首頁 > 教案下載 > 語文教案 > 初中語文教案 > 九年級語文教案 > 自主互助課堂345模式——《曹劌論戰》導學案(精選15篇)

自主互助課堂345模式——《曹劌論戰》導學案

發布時間:2023-09-09

自主互助課堂345模式——《曹劌論戰》導學案(精選15篇)

自主互助課堂345模式——《曹劌論戰》導學案 篇1

  《曹劌論戰》學案

  【學習目標】

  1.積累文言文常用的實詞、虛詞、特殊句式。

  2.分析曹劌和魯莊公兩個人物形象。

  3.把握曹劌的戰略、戰術思想,理解魯軍以弱勝強的原因。

  【課前預習】

  1.  掃清生字詞障礙,熟讀課文。

  2.  自己對照課下注釋疏通文句,并勾畫出難詞難句,以待討論交流時解決。

  【知識鏈接】

  1.簡介《 左傳》:又稱《左氏春秋傳》,或《春秋左傳》,相傳是春秋時期左丘明根據魯國史料編寫的一部編年體史書。保存了我國自公元前722年以后二百多年間的許多史料。

  2.時代背景:這次戰爭發生的時間是春秋初期,交戰雙方是強大的齊國和弱小的魯國。交戰地點是魯國的長勺,所以史稱長勺之戰。發生戰爭的原因是齊襄公時,政令無常,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糾分別逃到莒國和魯國避難。后來齊襄公被殺,住在莒國的公子小白搶先回到齊國奪得王位,稱為齊桓公。后來魯國也送公子糾回齊國爭奪王位,結果被齊桓公打敗,齊桓公逼魯莊公殺掉公子糾。魯莊公十年(前684年)齊桓公又借口魯國曾經幫助公子糾與他爭奪齊國君位,再次舉兵攻魯,兩軍戰于魯國長勺,結果弱小的魯國戰勝了入侵的強大的齊國。

  【課內探究】

  (一)自主探索,梳理疑難

  1.用你喜歡的方式練讀課文,注意字音、停頓、人物情感,同時感知課文大意。

  如: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讀出反對的意味) 

  小惠未徧,民弗從也。(讀出否定的意味)

  2. 男女生朗讀pk。

  3.對照預習情況,快速疏通文意,并梳理遇到的疑難詞句。

  (二)互助合作,交流疑難

  在組長的協調下,小組內交流遇到的疑難問題。將小組內不能解決的字詞句寫在下面。

  疑難問題:

  (三)交流展示,合作探究。

  (1)學生展示討論的成果。

  (2)小組間合作探究,解決小組內不能解決的問題。

  (教師點撥:關鍵句式及語法    例如:何以戰?   夫戰,勇氣也。  )

  (3)在疑難問題解決的基礎上翻譯全文。

  (四)把握重點,深入探究

  1.全班齊讀課文,感受人物形象。(注意把握人物的感情喔!)

  2.問題探究(先個人思考,然后小組內交流以下問題,最后班內交流展示)

  (1)請同學們從課文寫作特色、人物塑造兩方面任選一個方面談認識。

  提示:可運用“從……中可以看出……”的句式闡述。

  示例:從“肉食者鄙,未能遠謀。”中可以看出“曹劌的自信及對統治者的蔑視”。

  (2)長勺之戰,魯國以弱勝強,從曹劌對戰前準備的分析中,體現出了一種什么思想?你如何評價?

  3.經典誦讀,展示風采

  比比看,誰的誦讀能力超牛。可從文中任選一段,也可全文。

  【課后延伸】

  (一)閱讀下文,回答問題。

  子奇治縣

  子奇年十六,齊君使治阿①。既而君悔之,遣使追。追者反曰:“子奇必能治阿,共載皆白首也,夫以老者之智,以少者決之②,必能治阿矣!”子奇至阿,鑄庫兵以作耕器,出倉廩③以賑貧窮,阿縣大治,魏聞童子治邑,庫無兵,倉無粟,乃起兵擊之。阿人父率子,兄率弟,以私兵戰,遂敗魏師。

  【注釋】①阿:縣名,今山東省境內。②決之:決斷政事。③倉廩:倉庫中的糧食。

  問題:子奇采取了哪些具體措施使“阿縣大治”?阿縣能戰勝魏師的原因是什么?(用自己的話回答)

  (二)主題鏈接·中國古代愛國名言

  利于國者愛之,害于國者惡之。——晏嬰

  常思奮不顧身,而殉國家之急。——司馬遷

  愛國如饑渴。——班固               

  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曹植

  以身許國,何事不敢為?——岳飛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顧炎武

  【教與學的反思】                                                                濰城實驗中學   李靜靜     

自主互助課堂345模式——《曹劌論戰》導學案 篇2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積累文言文常見的實詞、虛詞,特殊句式。

  2、了解《左傳》及齊魯長勺之戰的背景,把握曹劌的戰略、戰術思想,理解魯軍以弱勝強的原因。

  能力目標:

  1、把握本文以“論戰”為中心組織材料,詳略得當的特點。

  2、分析曹劌和魯莊公兩個人物形象,體會文章的藝術魅力,理解課文主旨。

  德育目標:

  學習曹劌鐵肩擔道義,衷心獻祖國的愛國精神。

  教學重點:

  1、理清行文思路

  2、體會課文剪裁得當的敘事特點。

  教學難點:

  理解曹劌關于戰爭問題的論述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中國歷史上發生過無數次以弱勝強的光輝戰例,齊魯長勺之戰就是其中的典型戰例。今天我們學習的《曹劌論戰》就是談談長勺之戰的。通過學習,我們理解在長勺之戰中,弱小的魯國為什么能戰勝強大的齊國,曹劌的戰略思想是什么它對我們有哪些啟發

  二、解題:

  1、《左傳》

  2、課文談論的是古代戰爭故事。

  3、課文標題為“曹劌論戰”,曹劌是當時奴隸主貴族,為了魯國的利益,……。

  三、朗讀課文,整體感知

  1、教師播放示范朗讀,學生聽讀,把握字音,多媒體顯示重點字音:

  劌(guì) 又何間焉 (jiàn) 鄙(bì) 弗敢專也(fú)

  玉帛(bó) 小信未孚(fú) 公與之乘(chéng) 轍(zhé)軾(shì)

  旗靡(mǐ)

  2、學生大聲讀課文,結合注釋,疏通文句,并勾畫出難詞難句,以待討論交流時解決。

  3、選幾位同學概述課文大意。

  明確:依兩條線索概括:

  一條是事件發展的線索(迎戰——奮戰——勝戰——評戰)

  一條是人物活動的線索(請見——請問——參戰——釋疑)

  四、合作交流,研討探究。

  閱讀課文,小組合作,研討探究下列問題:

  1、曹劌請戰的原因是什么

  明確:肉食者鄙,未能遠謀

自主互助課堂345模式——《曹劌論戰》導學案 篇3

  xx月xx日,本人在初級中學執教《曹劌論戰》,這些天來,關于語文課堂教學的思考,一直在腦海中縈繞。經過反思沉淀,我最大的感受是:關注學情是促進學生學習的前提。

  教師關注學情是貫穿教學始終的,課前要對學生的學習情況有較為準確的判斷,在教學過程中根據具體的情況指導學生突破學習的“卡殼”,從而促進學生的學習,提高教學的效果。

  教學《曹劌論戰》前,我認為學生在翻譯、理解課文存在較大的難度確定教學目標:首先通過指導學生,讀通課文;其次,通過小組合作,學生翻譯課文;第三,通過探究弱魯國戰勝強齊國的原因,進而分析曹劌的形象特點;第四,體會故事蘊含的道理。在教學中,我從學情出發,在以下三方面做得比較好:

  一、指導學生的朗讀,范讀課文

  雖然在前置作業布置學生按要求讀三遍課文,但在學生初讀課文時,我發現他們朗讀存在沒有讀出感情、過段停頓不明顯等問題,于是,我先讓學生體會三個重點句子的感情:(1)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2)肉食者鄙,未能遠謀。(3)忠之屬也。可以一戰。戰則請從。通過引導學生體會到朗讀這三個句子的語氣。

  接著,我用抑揚頓挫的語調朗讀了課文。當我讀完,學生報以熱烈的掌聲。

  最后,我請學生再次朗讀課文。學生通過老師的指導和范讀朗讀得比前次好了不少。

  教師在學生朗讀中發現存在的問題,有針對性地加以指導,學生就容易讀順課文。

  二、組織學生合作解決翻譯疑難句子

  有效的合作學習擴大學生間的交流,促進學生發揮學習主體性,提高教學效率。

  前置作業中,我設置了讓學生在預習時找出自己不會翻譯的句子。學生在交流前已經有所思考,有所準備,這為課堂交流奠定了基礎。很多兩小組都較為積極地投入到合作學習中。在后來老師檢查“何以戰?”“忠之屬也。可以一戰。戰則請從”等幾個句子的翻譯中都能準確說出其意思,可見學生合作學習是比較有效果的。

  三、注重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在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是目標之一,我以為衡量一節語文課的品質,發展學生的思維是一個重要條件。在問題探究環節我提問學生:“曹劌認為評什么條件可跟齊國打一仗?”有學生回答道:“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我順勢追問那個學生“為什么曹劌認為魯莊公回答的另外兩點不能作為條件與齊國一戰?”起初,學生回答不上來,我請她再讀句子,引導她“‘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在曹劌眼里屬于什么?”這位學生頓悟到是“小惠”。同理,“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學生領悟到曹劌認為是“小信”。雖然在這次問答中學生沒有對答如流,課堂顯得不是很順暢,但我覺得這樣追問是有價值的,它培養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加深了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當然,依據學生的學情,我在這堂課的一些方面把握得還不夠到位:

  一、組織學生誦讀不夠充分

  《曹劌論戰》是篇幅比較長的課文,學生不經過熟讀,是很難理解的。在這節課,我雖然對學生朗讀進行指導,但從頭到尾學生整體讀了三次,個別讀了兩次,朗讀次數明顯不足。雖說在課前要求最起碼讀三遍,但學生還是沒法達到熟讀的,這樣限制了學生對的深入理解。如果在教學中多用8——10分鐘組織學生進行形式多樣的朗讀,比如分角色讀“戰前討論”,讀全文的翻譯,配樂誦讀全文,學生就可以熟讀成誦,而到了下面環節:“理解曹劌與魯莊公的論戰”和“分析曹劌的形象”就有了較為充分的鋪墊。

  二、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有待提高

  課前,我從這個班的班主任了解到:這班學生總體而言回答問題反應不快,很少在大場合上公開課,也許會有畏懼心理。在教學中,我很注重鼓勵學生,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但縱觀整節課,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還是不夠高。

  學生學習主動性不強,積極性不高,是個具有普遍性的問題。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是永遠值得教師探究的問題。從教師層面考慮,我認為在這節課學生學習積極性不太高的原因在于:

  1、教學目標是從教師角度考慮確定的,而不是由學情生成的。只有教師的“教”是學生的“學”所需要的,教師的“教”才能很好作用于學生的“學”。

  2、教師的鼓勵還不能達到“煽情”的效果。特別在課堂中間,進入學習的難點“分析魯國戰勝齊國的原因”,更應該用鼓動性的語言去調動學生的學習,增強學生的學習信心。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教師上課時要始終注視著學生理解知識的過程,他用不著等到下課后再去了解學生領會了教材沒有,在課堂上就能看出學生的腦力情況。”是的,教師只有時刻關注學情,準確地把握學情,才能在教學中做到有的放矢,促進學生的學習。

自主互助課堂345模式——《曹劌論戰》導學案 篇4

  【教材分析】

  《曹劌論戰》選自冀教版九年級下冊語文課本,屬于散文作品。該文記的是齊魯長勺之戰,齊強魯弱,結果魯國大獲全勝,成為歷史上以弱勝強的著名戰例。曹劌對戰前、戰中、戰后都作了很好的論述,指出取信于民是戰爭取勝的先決條件。

  【設計理念】

  1、培養語感,發展思維,提高學生文言文閱讀能力。

  2、體現語文教學的人文性,體現學生學習的主體性。

  3、體現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教學目標】

  1、掌握文言文的學習方法,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2、欣賞作品內容,學生有自己的情感體驗,獲得自己對人生有益的啟示。

  3、初步培養學生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

  【教學重點】

  1、誦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

  2、積累文言詞匯,掌握常用字的古今義。

  3、掌握閱讀文言文的一般規律。

  【教學難點】

  通過學習,學生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從中獲得自己對人生有益的啟示。

  【教學方法】

  1、認讀法(解說:目的是培養語感,要求讀準字音,讀出停頓)

  2、品讀法(解說:學生能讀中有品,品中有悟)

  3、探究法(解說:培養學生自主探究、互助合作的'習慣)

  4、歸納法(解說:學習需要方法,方法源于歸納,歸納益于拓展)

  【教學手段】

  課件、多媒體

  【教學步驟】

  一、創設情境,導入課文

  學生列舉中國歷史上以弱勝強的著名戰例引入課題,參照課文注解①簡介《左傳》。

  《左傳》傳說是春秋時期左丘明根據魯國史料編寫的編年體史書,保存了我國自公元前722年以后二百多年間的許多史料。

  [設計意圖: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讓學生了解文化常識。]

  二、誦讀課文

  (一)認讀課文 要求:讀準字音,讀出語氣和停頓。

  1、辨讀字詞,檢查學生預習效果。(出示課件)

  曹劌( ) 小信未孚( ) 小惠未徧( )

  下視其轍( ) 登軾而望之( ) 望其旗靡( )

  2、朗讀課文

  (1)教師背誦

  (2)學生齊讀

  注意下列句子的語氣和停頓。(出示課件)

  又何間焉(反問語氣) 民弗從也(否定語氣)

  忠之屬也(肯定語氣) 夫戰,勇氣也(發議論)

  “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或“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

  3、學生自由朗讀,教師巡視。

  [設計意圖:糾正學生的誤讀,提高學生的朗讀能力。教師“下水”背誦讓學生受到感染和影響,體現教師的指導和示范作用。]

  (二)品讀課文 要求:理解文意,體會文情

  1、自讀質疑,合作探究

  (1)學生自讀,要求:

  a、自由散讀,對照課文注解理解文章大意。

  b、對疑難詞句進行圈點并質疑。

  (2)教師活動:點撥、引導,適時評點。

  提示學生積累文言詞匯,按字詞句分類,掌握文言文學習規律。(出示課件)

  a、詞的古今義

  間、鄙、犧牲、獄、加、情、可以、忠

  b、與戰爭(戰車)有關的詞

  如:“鼓”、 “敗績”、 “馳”、 “轍”、 “軾”

  c、特殊句式的理解

  如:夫戰,勇氣也。(判斷句)

  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省略句)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利用教材和教師點撥提供的信息,進行自主、合作學習,提高語文學習的能力。充分發揮現代教學手段的優勢,增加信息量,著眼于指導學生學習文言字詞的方法,提高文言文的閱讀能力。]

  (3)在學生質疑、教師點撥的基礎上,指名學生當小老師,翻譯課文。

  2、理解文章的結構特點

  (1)教師引導學生抓住第一段的“何以戰”,第二段的“鼓”“逐”,第三段的“公問其故”,理解段意,理清文章的結構。

  (出示課件)

  a、戰前請見

  衣食分人……小惠未徧……民弗從

  祭祀弗加……小信未孚……神弗福

  斷獄以情……忠之屬也……取信于民

  b、從戰指揮

  鼓……未可……齊人三鼓……可……齊師敗績

  馳……未可……下視…而望……可……遂逐齊師

  一鼓作氣……彼竭我盈……故克

  c、論戰勝故

  大國難測……轍亂旗靡……故逐

  (2)學生討論

  (出示課件)

  a、曹劌問“何以戰”,魯莊公一共回答了三次,曹劌對他的回答滿意嗎?魯莊公把戰爭的勝利寄托在哪里?

  b、文中哪些地方表現了曹劌的“遠謀”?

  c、文中哪些地方表現了魯莊公的“鄙”?

  (3)學生討論回答,教師歸納。

  (出示課件)

  衣食分人(大臣的支持)

  魯莊公論何以戰 祭神弗加(神靈的保佑)

  斷獄以情(百姓的擁護)

  戰前:衣食分人、祭神弗加……政治上無能

  魯莊公的“鄙” 戰中:“將鼓”、“將馳”……急躁冒進

  戰后:既克,問其故……軍事上無知

  戰前:取信于民

  曹劌的“遠謀” 戰中:胸有成竹、從容不迫

  戰后:后發制人

  3、學生探究,體現語文教學的人文性。

  (1)聯系全文,請學生說說魯莊公是一個怎樣的人?

  歸納小結:魯莊公是一個政治上無能、急躁冒進、軍事上無知的國君。

  教師追問:難道魯莊公身上沒有優點嗎?

  學生合作探究:作為國君,國難當頭,能保持清醒頭腦,禮賢下士,任人唯賢,并且不恥下問,虛心聽取曹劌的指揮,甘愿扮好配角。

  (2)聯系全文,請學生說說從本文人物的言行中,我們獲得了哪些對人生有益的啟示?

  a、從曹劌“請見”、“入見”、“請從”角度分析。

  (位卑不可以忘憂國,藝高還需膽大,有謀還需有勇,要有積極的參與意識,并善于主動展示自己的才華。)

  b、從鄉人勸阻曹劌“請見”,魯莊公準備“衣食分人” 角度分析。

  (平時不燒香,臨時抱佛腳也枉然。)

  c、從魯莊公 “將鼓”而未鼓,“將馳”而未馳,曹劌兩次“未可”和“可以”角度分析。

  (忍耐是金,大丈夫相時而動。成功者善于捕捉機遇,凡事不能留下蛛絲馬跡。)

  1、學生齊讀課文第二段,發揮想象,用自己的話描述齊魯長勺之戰的場面。

  2、教師歸納小結,文言文三步誦讀法。

  (出示課件)

  認讀……辨讀文詞,讀出語感

  品讀……理解文意,體會文情

  創讀……積累運用,創造延伸

  3、拓展延伸

  運用三步誦讀法(認讀——品讀——創讀),自讀短文《曹沫劫齊桓公》。短文略。

  三、布置作業

  題目:《我看魯莊公》,寫一篇300字的小論文。

自主互助課堂345模式——《曹劌論戰》導學案 篇5

  教學目標

  1 .知識與技能

  (1)了解曹劌的戰略.戰術思想,以及魯軍以弱勝強的原因.

  (2)學習本文以"論戰"為中心組織和選擇材料,詳略得當的特點.

  2.過程和方法

  (1)加強朗讀訓練,引導學生在讀中思,讀中得.

  (2)讓學生談談曹劌和魯莊公兩個人物形象,領會作品的藝術魅力,強化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學習曹劌赤膽忠心的愛國精神.

  教學重點和難點

  1.重點

  了解本文記述戰爭詳略得當的特點.

  2.難點

  理解曹劌有關戰爭問題的論述.

  教學設想

  采用誦讀法,培養學生文言文閱讀語感和理解能力。在文言文教學中,加強學生的誦讀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既可以培養學生的文言文閱讀語感,又可以引導學生在誦讀中體會作者在文章中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對于其中的一些名句警語,也可以通過誦讀加以積累理解。

  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運用

  “教材無非是一個例子”(葉圣陶語)。本文是短篇精品,內容豐富。字詞句方面,根據學生已經學過的基礎文言和課文注解,大致能理解。因此能以一得引多得的自學輔導設計進行教學,使學生認識精品,喜歡精品,在理解的基礎上,融會貫通,并聯系實際,有所啟發。在教學中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采用圈點批注、朗讀、討論、質疑、課堂練習等方式使學生動起來。

  課時安排2課時

  教與學互動設計: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同學們,通過對歷史的學習,你肯定了解了不少的知識,你知道歷史上著名的戰爭有哪些嗎?(全班交流)

  你知道以少勝多的戰爭有哪些嗎?

  今天我們就來走近古戰場,了解這場以少勝多的"齊魯長勺之戰".

  二.自讀課文,整體感知.

  1.走近作品

  《左傳》又稱《春秋左氏傳》或《左氏春秋》,是記載春秋時期各諸侯國的政治、經濟、軍事、外交、文化等方面情況的一部編年體史書。《史記》和《漢書》都認為它是孔子的同代人魯國史官左丘明而作。記事起于魯隱公元年(前722年),終于魯哀公十四年(前454年)。書中保存了大量古代史料,文字簡練生動,尤其善于描寫戰爭及復雜事件,又善于通過對話和行動表現人物的性格特點,對后代散文的發展有很大影響。《左傳》分年記事,沒有篇名。

  知識點:關于歷史散文體例

  歷史散文也稱史傳文,它有國別、編年、紀傳三體。

  國別體:通過各國史事個別獨立地排列載述,以完成對某一歷史進程的敘述。國別體史書有《國語》和《戰國策》。《國語》是以記言為主,兼及記事;《戰國策》是以記事為主。

  編年體:即以時間為經,以事件為緯來敘寫史實。它的優點是線索清楚、背景明確、系統性較好;不足是不便于集中而廣泛地描寫人物。《春秋》《左傳》和《資治通鑒》都是編年體。

  紀傳體:即以人物為中心敘寫歷史,為司馬遷所獨創。古代官方編輯的“二十四史”用的都是紀傳體。這種體例對后世影響很大。

  歷史散文也稱史傳文,它有國別、編年、紀傳三體。

  2. 長勺之戰的背景

  這一戰事發生在魯莊公十年(前684),是齊桓公即位后向魯國發動的第二次戰爭。

  此前兩年,齊桓公(公子小白)與其庶兄公子糾曾進行過激烈的爭奪君位的斗爭。當時篡君奪位的公孫無知(齊襄公堂弟)已被殺,齊國一時無君,因此避難于魯國的公子糾和避難于莒國的公子小白都爭相趕回齊國。魯莊公支持公子糾主國,親自率軍護送公子糾返齊,并派管仲攔擊、刺殺公子小白。然而魯國的謀劃沒有成功,公子小白已出乎意料地搶先歸齊,取得了君位。齊桓公即位后當即反擊魯軍,兩軍交戰于乾時(齊地),齊勝魯敗。乘兵勝之威,齊桓公脅迫魯國殺掉了公子糾。齊桓公雖在其庶兄的血泊中鞏固了權位。但對魯國卻一直怨恨難平,因此轉年春便再次發兵攻魯,進行軍事報復和武力懲罰。本篇所記即是這次在魯地長勺展開的戰事。

  3.理清線索,梳理結構.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思考:

  (1)試概括文章大意。

  (2)文章的線索有幾條?

  點撥:有兩條線索:①事物發展的線索: 迎戰——備戰——勝戰——評戰

  ②人物活動的線索: 請見——請問——參戰——釋疑

  三.合作交流,解讀探究。

  (一)研讀課文,把握曹劌戰略、戰術思想

  1.魯莊公認為戰前需作哪幾方面的準備?曹劌是如何進行評價的?

  2.為什么“公將鼓之,劌曰:‘未可。’齊人三鼓。劌曰‘可矣。’”?

  3.為什么“公將馳之,劌曰‘未可。’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曰:‘可矣’ ”?

  4.從戰爭的過程中可以看出曹劌的戰術思想是什么?

  小組合作討論:并歸納。

  (二)品評曹劌、魯莊公這兩個人物形象

  請同學們談談對課文情節安排、人物塑造兩方面的認識。并用“從……中可以看出……”的句式說話。

  曹劌:愛國熱情,政治遠見,卓越才能,過人謀略。

  魯莊公:政治無能,軍事無知;實事求是、虛心聽取;禮賢下士、任人唯賢;為求真知,

  不恥下問。

  (三)再讀課文,體會文章文章以“論戰”為中心組織和選擇材料,詳略得當的特點。

  四.課堂討論

  魯國的獲勝給了你怎樣的啟示?從曹劌的做法和孟子的“當今之世,舍我其誰”來談談

  如何做好集體中的一員?

  五.作業設計

  背誦課文。

  板書設計:

  請見——愛國熱情

  曹劌 參戰——卓越才能 遠謀

  論戰——過人謀略

  施行小惠、祈求神靈——政治無能

  急于求戰、急于攻擊——軍事無知

  魯莊公 急于備戰見劌,三問三答—實事求是、虛心聽取 鄙

  公與之乘,戰于長勺——禮賢下士、任人唯賢

  戰后問劌、勝而不喜——為求真知,不恥下問

  教學反思:本堂課學生能積極地配合老師參與到整堂課的教學中來,教學效果比較好。

自主互助課堂345模式——《曹劌論戰》導學案 篇6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識記作家、作品的文學常識,積累文言字詞,認識人物形象。

  2、過程與方法:

  探究對話描寫對于表現人物性格的作用,在朗讀中體會本文的語言特色。

  3、情感態度價值觀:

  學習曹劌“國家有難、匹夫有責”的精神,培養熱愛祖國的感情。

  【教學方法】

  1、朗讀法。在朗讀中要注意字音的準確,節奏的合理,盡可能表現出人物的情態,并使語句流暢,在反復朗讀的基礎上揣摩文章大意,進而要求熟讀成誦。

  2、點拔法。本文突出了人物語言的描繪,而且寫了戰前準備,戰時經過,戰后總結三部分,事態發展清晰,文章脈絡分明,學生在朗讀之后,借助于比較完備的課下注釋,可以粗通大意。

  【學法指導】

  知識歸納法:中學生學習文言文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要積累一定量的文言詞語知識,諸如常見的實詞、虛詞以及文言句式,重點文言實詞,古今異義現象,一詞多義現象,特殊的文言句式等。

  【教學流程】

  1、導入新課:

  中國歷史上發生過無數次戰爭,其中有許多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光輝戰例,哪位同學能舉出實例(赤壁之戰,淝水之戰),這些戰役都給人們留下了深刻思考,而發生在春秋時期齊國和魯國之間的長勺之戰尤其受到了毛澤東同志的稱贊,毛澤東同志在《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一文中指出,長勺之戰是“中國戰爭史上弱軍戰勝強軍的著名戰例”。今天我們學習《曹劌論戰》這篇課文就是談論長勺之戰的,通過學習,我們可以理解在長勺之戰中,弱小的魯國為什么能戰勝強大的齊國,曹劌的戰略思想是什么,它對我們有哪些啟發。

  2、解題:

  學生閱讀注釋(1)教師補充:

  《左傳》又稱《春秋左氏傳》或《左氏春秋》,是記載春秋時期各諸候國的政治、經濟、軍事、外交,文化等方面情況的一部編年體史書,書中保存了大量古代史料,文字簡練生動。尤其善于描寫戰爭及復雜事件,又善于通過對話和行動表現人物的性格特點,對后代散文的'發展有很大影響。

  《曹劌論戰》談論的是古代戰爭故事,這次戰爭發生的時間是春秋初期,交戰雙方是強大的齊國和弱小的魯國,交戰地點是魯國的長勺,史稱長勺之戰,發生戰爭的原因是齊襄王時,政令無常,他的弟弟公孫白和公子糾分別逃到莒國和魯國避難,后來齊襄公被公孫無知所殺,住在莒國的公孫白搶先回到齊國奪得王位,稱為齊桓公,后來魯國也送公子糾回齊國爭奪王位,結果被齊桓公打敗,齊桓公逼魯莊公殺掉公子糾。魯莊公十年(前684年),齊桓公又借口魯國曾經幫助過公子糾與他爭奪齊國君位,再次舉兵攻魯,兩軍交戰于魯國長勺,結果弱小的魯國戰勝了入侵的強大的齊國。

  3、教師范讀課文,注意加點字讀音:

  曹劌(guì)又何間焉(jiān)鄙(bǐ)未孚(fú)長勺(sháo)弗(fú)未徧(biàn)轍(zhé)靡(mí)軾(shì)公與之乘(chéng)彼竭(jié)我盈(yíng)4、學生參閱注釋默讀課文。要求:

  ⑴讀準字音,掌握節奏。

  ⑵課文共三段,是按什么順序組織材料的?詳寫了什么?略寫了什么?

  明確:按著戰前準備,戰斗過程、戰后總結的順序組織材料。詳寫論戰,略寫戰斗。

  5、學生參閱注釋,教師點拔,疏通文意。

  6、文言知識歸納:

  ⑴通假字:小惠未徧,民弗從也。(“徧”通“遍”,遍及,普遍。)

  ⑵一詞多義。

  7、揣摩探究:

  ⑴你認為魯莊公是一位怎樣的國君?

  ⑵簡析曹劌具有什么樣的性格特點?

  ⑶你認為魯國以弱勝強,憑借的是什么?

  8、教材拓展:

  結合中外古今戰爭史以少勝多的事例,談談決定戰爭勝利的因素是什么?你從中受到了什么啟發。

  9、課后作業。

  就本文寫一篇讀后感。

自主互助課堂345模式——《曹劌論戰》導學案 篇7

  《曹劌論戰》的主要內容是記敘曹劌關于戰爭的論述。它生動形象的說明了政治上取信于民,軍事上運用正確的戰略戰術和掌握戰機,是弱國戰勝強國的必要條件。全文的關鍵是“遠謀”一詞,通過人物的對話,再現曹劌的“遠謀”和“肉食者鄙”。教這篇課文時,我覺得這么短小的古文,又沒有太多難懂的字詞,對于語文基礎比較好的本班來說,應該很簡單。

  針對這篇課文,我按以往傳統的教學,設計了課堂教學環節:學生朗讀,對照課下注釋翻譯全文,了解課文內容;教師圍繞曹劌的“遠謀”與魯莊公的“鄙”,分析曹劌和魯莊公這兩個人物形象。

  在教學時,我圍繞全文的主旨句展開,首先提出問題:“全文的主旨句是哪一句?”大多數學生都能快速找出來。然后從“戰前”、“戰中”、“戰后”三方面分析,最后順利歸納出人物形象。兩節課很輕松的完成了教學任務。

  下課后,一個學生站起來說:“老師,我認為莊公也有遠謀。”我聽了一愣,從教參到所有見過的資料,從未提到莊公有遠謀啊!心想:別是嘩眾取寵吧,我揶揄道:“說說你的理由。”

  學生說:“莊公知道‘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這說明他有遠謀。”我說:“莊公是在曹劌的再三啟發下,最終才認識到作戰要靠人民,這只能表明莊公不是一個昏君而不是遠謀。”學生又說:“劉備打仗十有九敗,后來他三請諸葛亮并重用他,才得以三分天下,人們都說劉備有謀略。莊公重用平民曹劌打了勝仗,為什么說他沒有遠謀呢?”

  又一個學生接著說:“孔子說‘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莊子問曹劌取勝的原因,為什么是‘鄙’的表現呢?”

  我無言以對。是啊,縱觀歷史,國君并非個個能文能武、高瞻遠矚,但只要能知人善任,從諫如流,誰又能否認他的遠謀呢?不恥下問應該是虛心的表現,怎能是目光短淺呢?這兩位學生反傳統的觀點,很值得探討。

  我陷入了深思。《曹劌論戰》選入教材多年,我也教過多遍,總是按照教參上現成的說法,把莊公看成一個目光短淺的國君,并把這個評價毫無異議地灌輸給學生,從未根據莊公所處的歷史時代進行全面深入的思考。

  現在,學生大膽地提出了自己獨特的理解和看法,而且有理有據,這不能不讓我對自己的語文教學進行深刻的反思。在傳統的語文閱讀教學中,我們往往無視學生思維的個性差異,對學生作出整齊劃一的指導,使學生被動接受教師所揭示的文本意義和主題思想,學生豐富的感悟和認知便在同一化、標準化的釋義中磨滅殆盡,從而嚴重束縛了學生思維的發展。

  莎士比亞說:“一千個觀眾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閱讀具有鮮明的個性差異,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往往因人而異。這就要求教師要淡化課程教學中的預定性和統一性,在閱讀過程中“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這樣,才能更好地引領學生在語文學習的園地中采擷知識的果實。

自主互助課堂345模式——《曹劌論戰》導學案 篇8

  課文分析

  《曹劌論戰》選自《左傳莊公十年》。本篇選文又題作“齊魯長勺之戰”或“長勺之戰”。這一戰爭發生在公元前684年,是歷史上以弱勝強的著名戰例之一。這篇課文的主要內容不是記敘這次戰役的進程,而是記錄曹劌關于戰爭的論述,它生動地說明,政治上取信于民,運用正確的戰略戰術和掌握戰機,是弱國戰勝強國的必要條件。全文的關鍵是“遠謀”一語,通過人物對話,曹劌的“遠謀”和“肉食者鄙”都得到了鮮明的再現。教學設想:

  引導學生整體把握文意,并要求學生積累文言重點詞語,提高文言文的閱讀能力;引導學生把握本文以“論戰”為中心選材、組材,詳略得當的特點,分析曹劌和魯莊公兩個人物形象,體會作品的藝術魅力,理解課文的主旨。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積累文言文常用的實詞、虛詞;

  2、了解《左傳》及齊魯長勺之戰的背景,把握曹劌的戰略、戰術思想,理解魯軍以弱勝強的原因。

  能力目標

  1、把握本文以“論戰”為中心組織材料、詳略得當的特點;

  2、分析曹劌和魯莊公兩個人物形象。

  3、體會作品的藝術魅力,理解課文主旨。

  德育目標

  學習曹劌忠心獻祖國的愛國精神。

  教學重點

  1、理清行文思路,背誦課文;

  2、體會課文剪裁得當的敘事特點。

  教學難點

  理解曹劌關于戰爭問題的論述。

  教學方法

  1、誦讀法;

  2、品讀分析法。

  教學準備

  1、學生課前充分預習課文,達到熟讀成誦;

  2、教師準備小黑析(語音、釋義)。

  課時安排

  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

  中國歷史上發生過無數次戰爭,其中有許多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光輝戰例。像三國時曹操擊敗袁紹的官渡之戰,孫劉聯軍大敗曹操的赤壁之戰,東晉謝安、謝石、謝玄等人使北方前秦苻堅統率的百萬大軍感到“風聲鶴唳,草木皆兵”的淝水之戰,都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思考,而發生在春秋時期齊國和魯國之間的長勺之戰尤其受到了毛澤東同志的稱贊。

  毛澤東同志在《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一文中指出,長勺之戰是“中國戰史中弱軍戰勝

  強軍的有名的戰例。”今天我們學習《曹劌論戰》這篇課文就是談論長勺之戰的。通過學習,我們可以理解在長勺之戰中,弱小的魯國為什么能戰勝強大的齊國,曹劌的戰略思想是什么,它對我們有哪些啟發。

  二、檢查預習

  1、簡介《左傳》及齊魯“長勺之戰”發生的背景;

  2、語音:

  劌(guì)又何間焉(jiàn)鄙(bǐ)弗敢專也(fú)

  小惠未編(biàn)玉帛(bó)小信未孚(fú)公與之乘(chéng)

  轍(zhé)軾(shì)旗靡(mǐ)

  3、朗讀課文:(讀準字音、讀清停頓和重音)

  4、釋詞:

  肉食者鄙又何間焉犧牲玉帛小大之獄

  5、釋句:

  a、判斷句式:有肯定判斷和否定判斷,譯為“是什么”和“不是什么”。忠之屬也

  b、省略句式:有的省略主語,有的省略賓語,有的省略介詞等等,翻譯時要補出來。可以一戰

  c、倒裝句式:按照現代漢語的常式是主-謂-賓順序,但有的文言句有賓語前置、定語后

  置等情況,翻譯時要按現代漢語的順序。

  “何以戰?”戰于長勺(倒裝)

  三、整體感知

  1、朗讀課文,用簡要的話概括文章內容;

  2、理清課文線索。

  明確:(人物活動線索:請見—問戰—參戰—分析;事件發展線索:迎戰—備戰—勝戰—釋戰)

  四、課后思考

  在這個故事中,曹劌和魯公各充當了怎樣的角色?找出能概括全文主旨的句子。

  第一課時板書設計:

  曹劌論戰

  《左傳》

  線索人物活動:請見—問戰—參戰—分析

  事件發展:迎戰—備戰—勝戰—釋戰

  第二課時

  一、復習回顧課文線索

  二、深入探究

  a、第一段

  1、 “齊師伐我”的“伐”是什么意思?齊國軍隊為什么要“伐”魯國呢?

  補充介紹歷史背景:齊襄公在國內做了一些壞事,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糾恐怕

  被連累,離開齊國避禍。公元前685年,齊國發生內亂,國君被殺,住在魯國的公子糾和住

  在莒國的公子小白都搶著趕先回國,想做國君。魯莊公派兵護送公子糾回去,哪知公子小白搶先趕回齊國,做了國君,就是齊桓公。齊桓公起兵迎擊。當時齊強魯弱,魯軍大敗,齊桓公脅迫魯莊公殺了公子糾。從此兩國結下深仇大恨。魯莊公十年的春天,齊再次興兵攻魯,戰于長勺。

  明確:從歷史背景得知齊師興兵完全屬于侵略行為,所以“伐”應譯為“侵犯”。

  2、曹劌的身分怎樣?

  明確:從“其鄉人曰”句中我們能推知曹劌的身分為普通老百姓,沒有官位,屬愛國君子吧,“位卑未敢忘憂國”。

  3、“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句中的“肉食者”指什么?

  明確:“肉食者”,吃肉的人。“肉食”在當時與公膳制有關。公膳是對某種品位的官員在辦公時間免費供給的一種膳食。按規定“大夫以上,食乃有肉”。因此,“肉食者”,是指古代享受公膳食肉待遇的大夫以上官員,一般稱為“肉食者”,用以借指有權位的人。

  4、“肉食者鄙,未能遠謀”中的“遠謀”二字是此文的關鍵,貫穿全文。從曹劌的這句話里可見他具有什么樣的品質?

  明確:從曹劌的對答中反映曹劌關心國家大事和深謀遠慮的品質。

  5、“何以戰”這三個字喚起下文分析戰爭的條件,突出了曹劌重視戰前的政治準備。魯莊公認為要作哪幾方面的準備呢?

  明確:三方面:①“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

  ②“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③“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

  6、對于這三方面的準備,曹劌是如何回答的?為什么第三個準備“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是“可以一戰”的主要條件?

  明確:因為民心向背是決定戰爭勝負的主要因素。這就突出表現了曹劌重視人民力量的政治遠見。

  本段末句“戰則請從”,不僅寫出了曹劌重視戰前的政治準備,而且注意實際作戰中的戰略戰術。文章也以此作為過渡,轉入下文寫他臨陣參戰指揮。

  7、本段小結:這段寫的是曹劌請見,論戰前準備,顯示了曹劌熱愛自己國家、深謀遠慮的品質以及魯莊公“勇于納諫”的胸懷。

  b、第2段

  1、作戰地點選在哪里?

  明確:長勺(“戰于長勺”是個狀語后置句),在魯國境內,地理條件對魯國有利。

  2、曹劌是怎樣幫助莊公選擇時機的呢?

  明確:戰斗剛開始,不待齊軍疲倦,莊公就急于出戰(“公將鼓之”;“鼓”,名詞作動詞,“擊鼓”);當魯軍剛獲勝,莊公又急于去追擊(“公將馳之”),曹劌又阻止了莊公的過急行動。他懂得攻擊和追擊都必須把握有利的時機,要根據雙方的士氣和實力的變化作出正確判斷。曹劌的兩個“可矣”,使得戰爭出現“齊師敗績”和“遂逐齊師”的大好形勢。

  3、本段小結:第2段敘述的是曹劌指揮作戰的情況,作戰的過程寫得非常簡略,突出寫了曹劌“謀”的作用,為下文“論戰”打下伏筆。曹劌臨陣從容,胸有成竹,善于掌握時機,所以才擊敗敵人,獲得戰爭勝利。

  c、第3段

  1、魯國獲勝后(“既克”),“公問其故”的“故”是什么意思?

  明確:緣故,“攻擊”的緣故和“追擊”的緣故。

  2、曹劌是如何回答的?

  明確:有兩層意思:

  一層說明為什么要選擇“齊人三鼓”(“彼竭”)的時機進行攻擊。“夫戰,勇氣也”(這是個判斷句,“也”表示判斷),“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再”和“三”后面省略“鼓”),“彼竭我盈,故克之”(敵方的勇氣已經消失而我方的勇氣正盛,所以我們打敗了敵人)。“彼竭我盈”四個字高度概括了進攻時的最佳戰機。

  一層解釋他“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看到敵人“轍亂”“旗靡”才追擊的原因是“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夫”,發語詞,議論或說明時,用在句子開頭,沒有實在意義)。可見曹劌考慮問題周到,行動謹慎,觀察仔細,善于抓住時機,故而奪取了戰爭勝利。

  3、小結:第3段寫曹劌論述戰勝齊國的原因。

  三、歸納總結全文

  1、歸納中心思想。學生討論后明確:本文論述了必須取信于民并運用正確的戰略戰術,掌握戰機才能取得戰爭勝利的道理。

  2、題目為“曹劌論戰”,這是一篇記敘文還是議論文?明確:這是一篇記敘文,但全文以“論”為中心。第1段記敘論戰前政治準備的內容;第2段記敘戰斗經過;第3段通過“敘”來“論”戰爭勝利的原因。

  四、背誦課文。

自主互助課堂345模式——《曹劌論戰》導學案 篇9

  曹劌論戰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布置學生熟讀課文,對照課文注釋,弄懂課文大意;給課文分段;分析講解課文第1段。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齊魯長勺之戰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小勝大,以弱勝強的戰例之一。毛澤東同志在《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中曾就此戰例作了精辟分析。今天我們來學習記敘此戰的《曹劌論戰》一文。

  二、檢查預習作業

  1.給下面黑體的字注音:

  曹劌(guì) 又何間焉(jiàn) 肉食者鄙(bǐ)

  犧牲玉帛(bó) 小信未孚(fú) 登軾而望之(shì)

  吾視其轍亂(zhé) 夫戰,勇氣也(fū) 望其旗靡(mǐ)

  2.比較下面各組中加點字的意思。

  三、研習新課

  1.解題。指導學生讀課文注釋。題目是個主謂短語,點明曹劌談論長勺之戰,即論作戰前要取信于民,作戰時要掌握戰機。

  2.引導學生對照注釋自讀課文,復述課文大意。

  明確:魯莊公十年春,齊國出兵進攻魯國。當時,齊強魯弱。魯國人曹劌見國難當頭,挺身而出,建議魯莊公要取信于民。魯莊公聽取了他的建議,采取了得民心的一些措施,并在曹劌的協助下選擇了利于打仗的地點長勺,有利于攻擊的時機——彼竭我盈之時,有利于追擊齊軍開始的時機——轍亂旗靡之時,結果魯軍大獲全勝,魯莊公問曹劌其中的奧妙,曹劌雄辯地論述了魯勝齊敗的原因。

  3.理清線索,給課文分段。

  本文有幾條線索?學生討論后明確:

  有兩條線索,

  一條是事件發展的線索(迎戰——備戰——勝戰——評戰);

  一條是人物活動的線索(請見——請問——參戰——釋疑)。

  (2)本文可分幾部分?學生討論后明確:本文雖短,但能緊扣題旨“論戰”,運用對話的形式,有條不紊,逐層展開,闡明曹劌是怎樣論戰的。全文共三段,每段為一部分。

  4.研讀第一部分(第1段)。

  (1)“十年春”指哪一年?明確:指魯莊公十年(公元前684年)。

  (2)“齊師伐我”的“伐”是什么意思?齊國軍隊為什么要“伐”魯國呢?補充介紹歷史背景:齊襄公在國內做了一些壞事,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糾恐怕被連累,離開齊國避禍。公元前685年,齊國發生內亂,國君被殺,住在魯國的公子糾和住在莒國的公子小白都搶著趕先回國,想做國君。魯莊公派兵護送公子糾回去,哪知公子小白搶先趕回齊國,做了國君,就是齊桓公。齊桓公起兵迎擊。當時齊強魯弱,魯軍大敗,齊桓公脅迫魯莊公殺了公子糾。從此兩國結下深仇大恨。魯莊公十年的春天,齊再次興兵攻魯,戰于長勺。從歷史背景得知齊師興兵完全屬于侵略行為,所以“伐”應譯為“侵犯”。

  (3)曹劌的身分怎樣?討論明確:從“其鄉人曰”句中我們能推知曹劌的身分為普通老百姓,沒有官位,屬愛國君子吧,“位卑未敢忘國憂”。

  (4)“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句中的“肉食者”指什么?明確:“肉食者”,吃肉的人。“肉食”在當時與公膳制有關。公膳是對某種品位的官員在辦公時間免費供給的一種膳食。按規定“大夫以上,食乃有肉”。因此,“肉食者”,是指古代享受公膳食肉待遇的大夫以上官員,一般稱為“肉食者”,用以借指有權位的人。

  (5)“肉食者鄙,未能遠謀”中的“遠謀”二字是此文的關鍵,貫穿全文。從曹劌的這句話里可見他具有什么樣的品質?明確:從曹劌的對答中反映曹劌關心國家大事和深謀遠慮的品質。

  (6)“乃入見”是個省略句,省略了什么成分?明確:在具體的語境中,省略了主語“曹劌”和賓語“之”(代魯莊公)。

  (7)“何以戰”是個介賓前置的句子。這三個字喚起下文分析戰爭的條件,突出了曹劌重視戰前的政治準備。魯莊公認為要作哪幾方面的準備呢?明確:三方面:①“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②“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③“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

  (8)對于這三方面的準備,曹劌又是如何評價的?討論后明確:對于第一個準備,曹劌的評價是“小惠未徧,民弗從也”;對于第二個準備,曹劌的評價是“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對于第三個準備,曹劌認為“忠之屬也,可以一戰”。請同學注意:“福”是名詞,在這里作動詞用,“保佑”的意思;“可以”應譯為“可以憑借”,和今義“可以”用法不同。

  (9)為什么說“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是“可以一戰”的主要條件?明確:因為民心向背是決定戰爭勝負的主要因素。這就突出表現了曹劌重視人民力量的政治遠見。

  (10)本段末句“戰則請從”,不僅寫出了曹劌重視戰前的政治準備,而且注意實際作戰中的戰略戰術。文章也以此作為過渡,轉入下文寫他臨陣參戰指揮。

  (11)小結:第1段,寫的是曹劌請見,論戰前準備,顯示了曹劌熱愛自己國家、深謀遠慮的品質以及魯莊公“勇于納諫”的胸懷。

  四、布置作業

  1.背誦課文第1段。

  2.完成“朗讀·背誦”題一、2和“辨析·比較”題四。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抽背課文第1段;重點講解分析課文第2、3段內容,歸納中心思想和寫作特點;完成課后有關作業。

  教學過程

  一、復習檢查背誦第1段

  二、研讀第二部分(第2段)

  1.這次戰爭是由誰指揮的?根據何在?明確:由魯莊公指揮,曹劌協助。這從“公與之乘”可以看出。“乘”有兩義:(1)為共乘一車,“乘”讀chéng;(2)為另給一車相隨,“乘”讀shèng。課文從“乘”(1)義說,這樣比較好理解,因曹劌與莊公同乘一車論戰才方便。

  2.作戰地點選在哪里?明確:長勺(“戰于長勺”是個狀語后置句),在魯國境內,地理條件對魯國有利。

  3.反攻的時機選在什么時候?曹劌是怎樣幫助莊公選擇時機的呢?明確:在“彼竭我盈”之時。戰斗剛開始,不待齊軍疲倦,莊公就急于出戰(“公將鼓之”;“鼓”,名詞作動詞,“擊鼓”);當魯軍剛獲勝,莊公又急于去追擊(“公將馳之”),曹劌又阻止了莊公的過急行動。他懂得攻擊和追擊都必須把握有利的時機,要根據雙方的士氣和實力的變化作出正確判斷。曹劌的兩個“可矣”,使得戰爭出現“齊師敗績”和“遂逐齊師”的大好形勢。

  4.小結:第2段敘述的是曹劌指揮作戰的情況,作戰的過程寫得非常簡略,突出寫了曹劌“謀”的作用,為下文“論戰”打下伏筆。曹劌臨陣從容,胸有成竹,善于掌握時機,所以才擊敗敵人,獲得戰爭勝利。

  三、研讀第三部分(第3段)

  1.魯國獲勝后(“既克”),“公問其故”的“故”是什么意思?明確:緣故,“攻擊”的緣故和“追擊”的緣故。

  2.曹劌是如何回答的?明確:有兩層意思:一層說明為什么要選擇“齊人三鼓”(“彼竭”)的時機進行攻擊。“夫戰,勇氣也”(這是個判斷句,“也”表示判斷),“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再”和“三”后面省略“鼓”),“彼竭我盈,故克之”(敵方的勇氣已經消失而我方的勇氣正盛,所以我們打敗了敵人)。“彼竭我盈”四個字高度概括了進攻時的最佳戰機。一層解釋他“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看到敵人“轍亂”“旗靡”才追擊的原因是“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夫”,發語詞,議論或說明時,用在句子開頭,沒有實在意義)。可見曹劌考慮問題周到,行動謹慎,觀察仔細,善于抓住時機,故而奪取了戰爭勝利。

  3.小結:第3段寫曹劌論述戰勝齊國的原因。

  4.指導背誦課文2、3段。

  四、歸納總結全文

  1.歸納中心思想。學生討論后明確:本文論述了必須取信于民并運用正確的戰略戰術,掌握戰機才能取得戰爭勝利的道理。

  2.題目為“曹劌論戰”,這是一篇記敘文還是議論文?明確:這是一篇記敘文,但全文以“論”為中心。第1段記敘論戰前政治準備的內容;第2段記敘戰斗經過;第3段通過“敘”來“論”戰爭勝利的原因。

  3.歸納寫作特點。討論后明確:文章圍繞“論戰”來進行選材與組織材料,詳略得當,重點突出。此文雖然寫戰爭,但戰爭的過程寫得十分簡略,中心始終扣住曹劌這一人物,運用對話來寫論作戰前的政治準備(第1段)及戰勝齊國的原因(第3段),重點突出,中心明確,詳略得當。

  五、布置作業

  1.“理解·積累”題五。

  2.“理解·積累”題六。

  3.背誦并默寫全文。

  曹劌論戰練習

  【基礎知識自主學習】

  一、給下面加點的字注音。

  ①又何間焉( ) ②肉食者鄙 ( ) ③犧牲玉帛 ( )

  ④下視其轍 ( ) ⑤登軾而望( ) ⑥望其旗靡 ( )

  二、在括號中解釋加點詞的意思。

  ①齊師伐我( ) ②又何間焉( )

  ③肉食者鄙 ( ) ④犧牲玉制( )

  ⑤小信未孚( ) ⑥大小之獄 ( )

  ⑦可以一戰( ) ⑧齊師敗績( )

  三、用變雙音詞的辦法解釋下面的詞。

  ①伐( ) ②將( ) ③請( )

  ④謀( ) ⑤惠( ) ⑥必( )

  四、對下面各題進行最佳選擇。

  1.解說有誤的一項是( )

  a.“小惠未彳扁 ”的“彳扁”同“遍”。 b.“神弗福也”的“福”是動詞。

  c.“公與之乘”的“之”指代曹劌。 d.“齊人三鼓”的“三鼓”指擊鼓進軍。

  2.解說正確的一項是( )

  a.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此句應讀出“反對”的語氣。

  b.小惠未彳扁,民弗從也——此句應讀出“肯定”的語氣。

  c.忠之屬也,可以一戰——此句應讀出“抒情”的語氣。

  d.夫大國,難測也,懼伏焉——此句應讀出“感嘆”的語氣。

  【基本能力達標學習】

  比較閱讀

  甲:十年春,齊師伐我。公將戰。曹劌請見。其鄉人曰:“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劌曰:“肉食者鄙,未能遠謀。”乃入見。問:“何以戰?”公曰:“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對曰:“小惠未彳扁,民弗從也。”公曰:“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對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對曰:“忠之屬也。可以一戰。戰則請從。”

  乙:嗟夫!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為之,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乎。噫!微斯人,吾誰與歸?

  1.甲文在寫法上主要運用了 描寫。乙文運用的主要表達方式是 。

  2.這兩段文字所表現的思想相同的一項是( )

  a.國家興亡,匹夫有責 b.吃苦在前,享受在后

  c.人民群眾是真正的英雄 d.實行仁政,取信于民

  3.下面句子在語序上跟現代漢語習慣一致的一項是( )

  a.何以戰? b.雖不能察,必以情。 c.可以一戰。 d.微斯人,吾誰與歸?

  4.甲文中最能表現曹劌“取信于民”戰略思想的一句是 。乙文中最能體現作者志向和全文中心的句子是 。

  5.乙文中文末劃曲線句子所表達的作者的思想感情是( )

  a.找不到志同道合的伙伴而無限惆悵的情緒。

  b.對人心不古、世風日下的感慨。

  c.學習“古仁人”崇高思想的決心和抱負。

  d.勉勵人們以“古仁人”為榜樣。

  6.乙文中“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一句承前省略的主語是 ;甲文中“可以一戰”的“以”后省略的內容是“ ”。

  7.甲文中魯莊公第一次回答“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這里的“人”指的是 ;乙文中“或異二者之為”的“二者”指的是 。

  8.翻譯句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理解運用探究學習】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隨之而泣。其母曰:“女還,顧反,為女殺彘。”妻適市來,曾子欲捕彘殺之。妻止之曰:“特與嬰兒戲耳。”曾子曰:“嬰兒非與戲也,和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學者也,聽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遂烹彘也。

  1.正確的一項是( )

  a.兩個“之”用法相同,都是結構助詞“的”。

  b.兩個“之”用法相同,都是動詞“去、到”。

  c.前一個“之”是結構助詞“的”,后一個“之”是動詞“去、到”。

  d.前一個“之”是動詞“去、到”,后一個“之”是結構助詞“的”。

  2.譯文不正確的一項是( )

  a.為女殺彘——殺豬給你吃。

  b.子而不信其母——孩子就不再相信母親的話。

  c.妻適市來——妻去到集市回來。

  d.嬰兒非與戲也——不可以和孩子做游戲。

  3.對曾子的話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

  a.曾子談論的是孩子的學習方法。

  b.曾子談論的是父母教育孩子的方法。

  c.曾子談論的是孩子應如何對待父母的教育。

  d.曾子談論的是父母應該從生活上關心孩子。

  參考答案

  【基礎知識自主學習】

  一、1.jiàn 2.bǐ 3.bó 4.zhé 5.shì 6.mǐ

  二、①軍隊 ②參與 ③鄙陋,文中指目光短淺 ④指豬、牛羊等 ⑤為人所信服 ⑥案件 ⑦可以憑借 ⑧大敗

  三、①征伐 ②將要 ③請求 ④謀劃 ⑤恩惠 ⑥必定

  四、1.d 2.a

  【基本能力達標學習】

  1.語言 議論 2.a 3.b 4.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 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 5.b 6.古仁人 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 7.官吏和貴族 上文中一悲一喜的人 8.不因外物好壞和自己得失或喜或悲

  【理解運用探究學習】

  1.c 2.d 3.b

  閱讀   十年春,齊師伐我。公將戰。曹劌請見。其鄉人曰:“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劌曰:“肉食者鄙,未能遠謀。”乃入見。問:“何以戰?”公曰:“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對曰:“小惠未?蹋?民弗從也。”公曰:“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對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對曰:“忠之屬也。可以一戰。戰則請從。”   

  一、用原文回答下列問題。   

  1.曹劌主動求見魯莊公的原因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曹劌說的“忠之屬也”指的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用了哪些事例證明曹劌的“肉食者鄙,未能遠謀”的看法是正確的?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閱讀回答問題。   

  1.文中畫線句子的作用是什么?選出說法正確的一項,將字母填入括號中。答( )   

  a.點出作戰的時間。   b.點出交戰的雙方。   c.點出曹劌與莊公對話的背景。   d.點出交戰的地點   

  2.這段文字寫的重點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這段文字運用的主要描寫人物的方法是什么?選出說法正確的一種,將字母填入括號中。答( )   

  a.肖像描寫 b.動作描寫   c.語言描寫 d.側而描寫   

  4.這段文字寫出曹劌具有什么特點?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 1.十年春,齊師伐我。公將戰。肉食者鄙,未能遠謀。    2.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    3.(1)小惠未?蹋?民弗從也。     (2)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3)公將鼓之,劌曰:“未可。”     (4)公將馳之,劌曰:“未可。”   二、1.c 2.作戰前的政治準備。3.c     4.頭腦清醒、目光敏銳、見解深刻。?

自主互助課堂345模式——《曹劌論戰》導學案 篇10

  1、從整個教學過程來看,真正體現了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課文的朗讀、翻譯和分析基本上都是由學生完成的,教師只是做了相應的一點點撥,充分地鍛煉了學生的能力。

  2、教學過程中沒有采用逐句翻譯的傳統方式,而是采用朗讀、表演等形式從整體上去把握課文。這樣做,不但可以消除學生機械翻譯的枯燥感,還能讓學生從課文中學到更多的知識。

  3、思想教育應該貫穿始終。如果不能透過故事看到其中的本質,學習這篇課文的意義就少了一半。學習了這篇課文,學生能夠從中初步認識到戰爭的本質,并引導學生在生活中正確面對矛盾沖突,對學生很有幫助。

  4、學習語文知識絕不能僅限于課文,課文只是一個例子。學習了課文,還要引導學生將所學知識在相關文章中運用,這樣才能做到舉一反三。老師應該引導學生培養這種習慣,如果學生的條件有限,老師也要盡可能地給他們提供幫助,做到課內課外相結合,這也正是新教材設置綜合性學習的原因。

自主互助課堂345模式——《曹劌論戰》導學案 篇11

  《左 傳》

  第一課時

  【學習目標】

  1.掌握一些古今異義詞;學習本文通過人物對話塑造形象的方法,體會作品的藝術魅力,理解課文的主旨。

  2.了解本文敘議結合、揭示事物因果聯系的說理方法,把握本文以論戰為中心組織材料、詳略得當的特點。

  3.認識長勺之戰以弱勝強的原因,認識取信于民的道理,了解掌握戰機的重要性,學習曹劌鐵肩擔道義、忠心獻祖國的愛國精神。

  【文學常識】

  1.《曹劌論戰》選自《左傳》,題目是編者加的。傳說此書是春秋左丘明根據魯史編寫的,保存了我國自公元前722年以后二百多年間的史料。

  2.《左傳》是《春秋左氏傳》的簡稱,又名《左氏春秋》,是“《春秋》三傳”之一(《左傳》《公羊傳》《穀梁傳》)。《左傳》記載春秋時期各諸侯國的政治、經濟、軍事、外交、文化等方面情況的一部編年體史書。《左傳》的文學成就:①敘事具體生動,詳略得當,手法靈活,富有故事性、戲劇性,有緊張動人的情節。②善于寫戰事,大小戰事有數百次,特別是幾次大規模戰事寫得最出色,往往描寫戰爭起因、性質、勝負的內外因素如民心向背、將帥品格等。《左傳》,對后代散文的發展有很大影響。

  【正音正字】

  1.易讀錯的字:劌guì 間jiàn 鄙 bǐ 弗 fú 帛bó 孚fú 乘chéng

  2.易混淆的字:遂-逐 竭-渴 衰-哀 伏-優 轍-撤 軾-拭 靡-糜

  【積累詞語】

  1.掌握常用詞語:伐、間、鄙、安、犧牲、加、信、孚、福、獄、鼓、可以、靡。

  2.掌握特殊句式:何以戰(倒裝句);夫戰,勇氣也。(判斷句)

  【虛詞積累】

  之

  代詞;用在動詞后代人或代事;相當現代漢語:他、他們、它、它們等。

  用在動詞后指代事物;相當現代漢語:這、這個、這件事。

  動詞;充當謂語;相當現代漢語:往、到、去。

  助詞;用在定語和中心詞之間,作定語的標志代詞;相當于現代漢語:的。

  用在主語和謂語之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不必譯。

  賓語前置或定語后置的標志;不必譯。

  用在表時間詞語后或動詞后,起延長、舒緩或調長音節的作用;不必譯。

  其

  代詞;指代人或事物;相當現代漢語:他、他們、它、它們等。

  指示作用;相當現代漢語:這、這個、這些、哪、那個、那些。

  物主代詞;相當現代漢語:他的、他們的、它的、它們的等。

  用在數詞前;相當現代漢語:其中的。

  副詞;表推測;相當于現代漢語:大概、或許、恐怕等。

  表反問;相當于現代漢語:難道、豈、究竟等。

  表祈使;相當于現代漢語:應該、一定(要)等。

  表強調;相當于現代漢語:不必譯。

  連詞;表假定;相當于現代漢語:如果。

  夫

  代詞;起指代作用;相當現代漢語:這、那。

  助詞;用于句首,作發語詞,以引出議論;不必譯。

  用于句末,表示感嘆語氣;相當現代漢語:哎、呀、啊。

  名詞;相當現代漢語:丈夫、成年男子。

  蓋

  副詞;表示猜測語氣,也稱推原之詞;相當現代漢語:大概、大約、原來。

  助詞;用于句首,以引起議論;不必譯。

  名詞;相當現代漢語:蓋子、頂蓬。

  動詞;相當現代漢語:蓋。上

  孰

  代詞;表示疑問;相當現代漢語:誰、什么、哪個、哪件事等。

  通“熟”;相當現代漢語:成熟的;成熟、仔細、周詳。

  【朗讀課文】

  【課堂練習】

  1.用文中一個詞概括魯莊公的特點。( 鄙。 )   

  2.曹劌的“遠謀”和莊公的“鄙”各表現在哪些方面?

  提示:不僅明確魯莊公“鄙”,更要揭示曹劌“遠謀”,即正確的戰略、戰術思想。

  3.解釋下列古今意義有差別的詞:

  詞語 古義 今義

  師 多指軍隊 多指老師、師傅

  獄 訴訟案件 監獄

  加 虛夸 增加

  犧牲 古代祭掃用的豬牛羊等 為正義目的舍棄自己生命,泛指捐棄某種權益

  可以 兩個詞:可,能愿動詞,即“可以”;以,介詞,拿、用的意思 是一個能愿動詞

  4.辨析“其、之”:

  其:其鄉人曰(代詞,代曹劌,譯“他的”)

  下視其轍(代詞,代齊師,譯“他的”)

  公問其故(代詞,指代戰勝齊師。“那、那個”)

  視其轍亂、望其旗靡(代詞,代齊師,譯”他的”)

  之:肉食者謀之(代詞,代戰爭)      

  登軾而望之(代詞,代齊師)     

  公與之乘(代詞,代曹劌。)          

  小大之獄(結構助調,可譯作“的”)  

  忠之屬也(結構助詞,可譯作“的”)  

  故克之、故逐之(代詞,代齊師)、

  公將鼓之、公將馳之(語氣助詞,起調節音節的作用)

  【課外作業】

  1.按要求的格式,逐句翻譯全文。

  2.完成“學習建議”。

  3.通過圖書館或因特網,了解《左傳》及其文學成就。

  第二課時

  【朗讀課文】

  【串講課文】

  原文:十年春,齊師伐我。

  翻譯:魯莊公十年春天,齊國軍隊攻打我國。

  要點:十年,魯莊公十年,公元前684年。《春秋》和《左傳》記每年的事,都是先寫出這一年是魯國哪一個國君在位的第幾年;并且稱魯國為“我”。  師,作“軍隊”講。這個意思現在我們還用,如“興師動眾”。  伐,討伐,攻打。這一句交代了戰爭發生的時間和交戰的是哪兩個國家。

  原文:公將戰。曹劌請見。其鄉人曰:“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

  翻譯:魯莊公要迎戰。曹劌請求謁見莊公。他的鄉人說“有權位的人考慮這件事,(你)又何必參與呢?”

  要點:將,時間副詞。  將戰,要戰而未成,意思是準備出戰。  請見,請求(莊公)接見。  其,代詞,他、他的,指曹劌。  鄉人,同鄉人。  肉食者,即食肉者(吃肉的人),指那些有權位的人。  謀,謀劃,考慮。  之,代詞,指打仗這件事。間,參與。  焉,這里表示疑問語氣。

  原文:劌曰:“肉食者鄙,未能遠謀。”乃入見。

  翻譯:曹劌說:“有權位的人目光短淺,不能深謀遠慮。” 于是入宮謁見莊公。

  要點:鄙,鄙陋,目光短淺。  遠謀,遠大的謀劃,深謀遠慮。  乃,副詞,于是。  、入,進去,指進魯莊公所在的地方。  以上是第一段的第一層,寫曹劌見魯莊公。

  原文:問:“何以戰?” 公曰:“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

  翻譯:(曹劌)問(魯莊公):“靠什么作戰?” 莊公說:“衣服食物這些安生的東西,我不敢獨自享有,一定把它分給別人。”

  要點:何,疑問代詞,什么。  以,介詞。文言疑問代詞作介詞的賓語須放在介詞的前面。何以戰,即“以何戰”,憑什么條件作戰?  衣食安,就是衣食這些用來養生的東西。安,“養”的意思;加結構助詞“所”,組成名詞性詞組“所安”,在句子里充當動詞“專”的主語。  專,專有,獨享。  “必以分人”,就是“必以之分于人”。(文言里,介詞“以”的賓語“之”往往省略;“分人”,中間又省了介詞“于”。)

  原文:對曰:“小惠未遍,民弗從也。” 公曰:“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翻譯:(曹劌)回答說:“小恩小惠未能遍及(眾人),人民不會跟隨(你去作戰)的。”莊公說:“祭神用的牛羊、玉器、絲織品,我不敢虛報,一定據實上告。”

  要點:犧牲玉帛,都是祭神用的東西。  犧牲,指牛、羊、豬之類。  玉,玉器。  

  帛,絲織品。  加,增加,這里有虛報、夸大意。  必以信,必定用誠實的態度

  (對鬼神)。  信,信實,不虛偽。

  原文:對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

  翻譯:(曹劌)回答說:“小的信用未能取得神的信任,神不會保佑你的。”    莊公說:“大大小小的獄訟,即使不能—一明察,也必定以誠心來處理。”

  要點:孚,大信,動詞,取得信任的意思。  福,作動詞,賜福,保佑。  獄,訴訟案件。  雖,即使。  察,仔細考查,弄清楚。  以,按照,依據。  情,誠,誠心。

  原文:對曰:“忠之屬也。可以一戰。戰則請從。”

  翻譯:(曹劌)回答說:“這是盡心于人民的一類事情啊。可以依靠這個條件戰一戰。(如果)作戰,(我)就跟您一塊兒去。”

  要點:忠,盡己之心,竭誠為民辦事。  屬,一類。  可,可以。  以,介詞,憑,靠,后面省略賓語“之”。  可以,可以依靠(這個條件)。  則,就,那就。  從,跟從。  以上是第一段的第二層,寫曹劌問魯在公。

  原文:公與之乘。戰于長勺。公將鼓之。劌曰:“未可。”

  翻譯:魯莊公同他(曹劌)共坐一輛戰車。在長勺(這個地方)作戰。莊公要擊鼓。曹劌說:“還不行。”

  要點:  乘,四匹馬拉的戰車,這里作動詞,乘戰車。  古時作戰,擊鼓進軍,鳴鑼收兵。一個“將”字,在結構上與上文“將戰”、下文“將馳”照應;在刻畫人物性格上生動地寫出魯莊公草率從事的魯莽態度,更襯托出曹劌的有見識。  鼓,動詞,擊鼓。  鼓之,擊鼓進軍。“之”起調節音節的作用。  未可,還不行。

  原文:齊人三鼓。劌曰:“可矣。”

  翻譯:齊人三次擊鼓。曹劌說:“可以(擊鼓進軍)了。”

  要點:三鼓,三次擊鼓(古文表示動作數量,中間不加動量詞)。  可矣,可以了。

  原文:齊師敗績。公將馳之。劌曰:“未可。” 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齊師。

  翻譯:齊軍大敗。魯莊公要驅車追趕。曹劌說:“還不行。” (曹劌)走下車(或向下)觀察齊國戰車的輪跡;登上車軾了望,(然后)說:“可以(追趕)了。”于是追趕齊國軍隊。

  要點:馳之,驅車追趕。  未可,還不能追趕敵人。  視,是近看。  望,是遠看。遂,于是,就。  逐,追逐,追擊。  這一段,為戰后曹劌論述戰術原則伏筆。

  原文:既克,公問其故。

  翻譯:戰勝齊軍以后,莊公問那個原因。

  要點:既,副詞,已經;克,動詞,戰勝;其,指示代詞“那”“那個”。

  原文:對曰:“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故逐之。”

  翻譯:(曹劌)回答說:“打仗是靠勇氣。第一次擊鼓(能夠)激發(士兵的)勇氣;第二次(擊鼓士氣)就衰落了;第三次(擊鼓士氣)就完了。他們的士氣完了我們的士氣正旺盛,所以戰勝了他們。大國是難以推測的,怕他們有埋伏。我觀察他們的車轍混亂,了望他們的軍旗倒下,所以才追擊他們。”

  要點:夫,發語詞,沒實在意義。  一鼓作氣,第一次擊鼓(能夠)激發(士兵的)勇氣。  再,第二次,省略動詞“鼓”。  而,相當“就、則”。  衰,衰落。  竭,盡。彼,他們,指齊軍。  盈,充滿,這里引申為旺盛、充沛。  測,推測、估計。  懼,怕。  伏,伏兵,埋伏。  靡,倒下。軍旗倒下是兵敗的跡象。

  【朗讀課文】

  第三課時

  【朗讀課文】

  【課文分析】

  這是一篇記敘文,以敘述、描寫為主,有人物言談的記敘、場面活動的描寫;人物形象具體、故事曲折生動。但全文以“論”為中心。全文三段。

  第1段,寫戰前,曹劌幫助魯國作準備。曹劌請見,與魯莊公論述戰前政治準備——必須取信于民。  

  第2段,寫戰時,記敘戰斗經過,突出曹劌的作用和戰術。曹劌參戰,輔佐魯莊公打敗敵人。曹劌協助莊公指揮魯軍戰勝齊軍的經過,只講其然,不講其所以然,為戰后曹劌論述戰術原則伏筆。

  第3段,寫戰后,曹劌交代用兵的原因。曹劌論戰,總結魯軍取勝的原因,補寫上文的所以然。這樣寫,既合理,又突出重點。

  文中以曹劌為主、莊公為賓,通過他們有關齊魯戰爭問題的對話,弱國在對強國的戰爭中所應采取的戰略戰術原則,即政治上取信于民,軍事上后發制人等。文章極具剪裁之妙,這主要體現在第三段。兩國交兵的戰爭場面,可寫的事情很多,而作者只寫了“擊鼓”“逐師”兩件事,有意略去了與這次戰爭特點關系不密切的內容,而使剩下的這兩件最富特色、也最為重要,成為戰爭致勝關鍵的事情在簡練的敘述中得到了突出的表現。

  【思維訓練】(根據學生情況,選擇若干討論)

  1.《曹劌論戰》,“論”是什么意思? 文章“論”了什么?

  論,評述,論述。 開頭“論”請見緣由;中間“論”作戰時機;最后“論”取勝原因。

  2.曹劌為什么“請見”?

  曹劌請見的直接原因是“齊師伐我”。  根本原因是“肉食者鄙,未能遠謀。”

  3.為什么唯獨“小大之獄,雖不察,必以情”是“可以一戰”的主要條件?

  因為民心向背是決定戰爭勝負的主要因素。

  4.曹劌認為出擊、追擊的最佳時機在什么時候?

  最佳出擊時間在“彼竭我盈”之時。  最佳的追擊時間在“轍亂”、“旗靡”之時。

  5.從《曹劌論戰》可以看出曹劌和魯莊公是怎樣的人?(各用文中的一個詞概括。)

  曹劌——遠謀。  魯莊公——鄙。

  6.齊國進攻魯國,是強國欺凌禍國,但魯國打敗了齊國,這是什么原因呢?

  當時魯國的曹劌看到情勢危急,看到有權位的人未必能應付局面,于是積極向魯莊公進諫,主動要求參戰。魯莊公采納了他的戰略,終于造成了我國戰爭史上以弱勝強的戰例。文中指出了戰前的政治準備——取信于民,敘述了反攻的時機——彼竭我盈,敘述了追去的時機——轍亂旗靡。這是戰略防御的原則。 )

  7. 課文哪些地方詳寫?哪些地方略寫?作者為什么這樣安排詳略?

  作者是圍繞“論戰”這個中心剪裁,詳略得當,重點突出。凡是曹劌論戰的部分就詳寫;與中心無關的,就盡量少寫或不寫。文章寓論于敘,在記敘曹劌的言行過程中,詳寫了三次對話,都緊扣一個“論”字,反映了曹劌在戰略、戰術方面的精辟見解。整個戰爭過程則寫得十分簡略。至于君臣相見之禮,戰前物質準備,戰場復雜情況,各軍如何追擊等等,都只字未提。全篇略寫莊公,詳寫曹劌,從而集中表現了曹劌的政治遠見和卓越的軍事才能。

  本文重點在刻畫曹劌政治上的遠見卓識和軍事上的卓越才能,而不在記敘戰爭的經過。因此,只詳寫曹劌分析戰前的政治準備和指揮魯軍作戰的經過,以及戰后談論魯國取勝的原因。對雙方軍事部署、戰爭經過等則略寫或不寫。這樣當詳則詳,當略則略,詳略結合有致,使文章顯得中心突出,而又情節緊湊。另外本文通篇以對話為主,展開情節。通過對話,塑造了鮮明的人物形象,體現了《左傳》的文學藝術特點。

  【拓展學習】閱讀《子魚論戰》,回答問題。

  1.“宋師敗績”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宋襄公的性格是導致宋師敗績的原因。子魚的話道出了宋師敗績的原因,又緊扣“子魚論戰”這一標題,這既是重點,也是難點。

  2.魯莊公的“將鼓之”、“將馳之”與子魚的“請擊之”有何本質區別?

  魯莊公“將鼓之”是在齊軍士氣正盛之時,表現其不懂抓住戰機及急躁冒進的鄙陋,“將馳之”表現其不明白詳察敵情、知彼知己的軍事原則。

  子魚兩次“請擊”是在楚軍立足未穩時,為了打他個措手不及。可見子魚和曹劌一樣,都善于把握戰機,富有遠見。

  3.曹劌的“未可”與宋襄公的“未可”有何本質區別?

  宋襄公兩次說“未可”,都是在進軍的關鍵時機,表現其要做“仁君”而屢次喪失進攻良機的迂腐,也表明宋襄公不聽勸諫,剛愎自用的性格。曹劌兩次“未可”,為了以逸待勞,或者查明敵情;不同的是魯莊公的納諫,使曹劌擁有實際指揮權,使弱勢戰勝強勢;而宋襄公的固執,使子魚的正確意見不能實現,最終導致自己的失敗。

  4.從立意、選材、表現方法三方面,對《子魚論戰》和《曹劌論戰》進行比較。

  比較點 相同點 《曹劌論戰》 《子魚論戰》

  選材 材料安排 詳寫論戰 戰前分析,戰后總結 偏重于戰后論辯

  戰爭結果   莊公按曹劌的主張抓住戰機打敗齊軍 宋襄公不聽勸諫,而失敗

  立意 國君 魯莊公和宋襄公都鄙 急躁冒進,但能虛心納諫 剛愎自用、文過飾非、假仁假義

  軍師 精明善算 講究進諫方式 子魚過于簡單化

  勝敗原因   把握戰機,取信于民 喪失戰機

  表現 對話 議論為主,作戰過程語言簡潔生動,都是“未可”、“可矣”

  議論方式   議論在于立論 議論在于駁斥

  5.你知道出自《左傳》的成語有哪些?

  多行不義必自斃   其樂融融 眾叛親離 言不由衷 重修舊好 齊大非偶 志在必得

  一鼓作氣 鳳凰于飛 唇亡齒寒 振振有詞 于取于奪 不甘示弱 咫尺天涯 欲加之罪

  幸災樂禍 退避三舍 有恃無恐 勝之不武 厲兵秣馬 相敬如賓 勞師動眾 鋌而走險

  伯仲叔季 人誰無過 問鼎中原 知難而退 篳路藍縷 名列前茅 困獸猶斗 剛愎自用

  爾詐我虞 不侮寡矜 唯利是圖 痛心疾首 上下和睦 伉儷情深 居安思危 不敢茍同

  馬首是瞻 區區之數 永垂不朽 眾望所歸 舉棋不定 斷章取義 人心如面 歌功頌德

  賓至如歸 戎馬倥傯 發短心長 淒風苦雨 信而有徵 冠冕堂皇 從善如流 數典忘祖

  除舊佈新 回祿之災 下陵上替 平心而論 先聲奪人 蠢蠢欲動 以小人之心度

  欲蓋彌彰 嘖有煩言 共襄盛舉 十年生聚 方興未艾 臭味相投 喪心病狂 卵翼之恩

  以袂掩面 食言而肥

  【課外預習】

  1.讀一遍《鄒忌諷齊王納諫》,掃除文字障礙。

  2.大概理解新課文的內容,思考“學習建議”。

自主互助課堂345模式——《曹劌論戰》導學案 篇12

  設計意圖:閱讀和寫作相結合,學生能鑒賞作品,發展個性,豐富自己的內心世界,逐步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

  教學目標:

  1、認識要想取得戰爭的勝利,戰前必須做好政準備——取信于民的道理,在作指揮上,必須重視士氣、詳察敵情、正確運用戰略戰術,善于掌握有利戰機。

  2、了解作者及《左傳》的有關常識

  3、掌握文中重點實虛詞的含義及用法

  4、了解本文 以“論戰”為中心,裁剪得當的寫作手法

  5、分析文中的兩個主要人物的形象

  教學課時: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目的及要求:

  1、 在掌握重點字詞的基礎上,初步理解文章內容。

  2、 熟讀課文。

  教學重點:

  1、 在掌握重點字詞的基礎上,初步理解文章內容。

  2、 熟讀課文。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二、自讀感知,整體把握

  1、了解背景

  春秋初期,齊襄公政令無常,他的兩個弟弟公子糾和公子小白分別逃到魯國和莒國,齊襄公被殺后,公子小白搶先回到齊國奪取王位,他就是后來赫赫有名的春秋五霸之一--------齊桓公。公子糾也在魯國軍隊的護送下,回國搶奪王位,但被齊桓公打敗。魯莊公十年,齊桓公借口魯國曾幫助過公子糾,舉兵攻魯,弱小的魯國在長勺打敗了入侵的齊國。

  相傳魯國史官左丘明在《左傳》中解釋了《春秋》記載的這次著名的“長勺之戰”。下面我們了解《左傳》。

  2、關于《左傳》

  《左傳》傳說是春秋時期左丘明所作,是根據魯史寫的編年體史書,保存了我國自公元前722年以下二百多年間的許多史料。

  3、 給出重點字詞,引導學生自讀理解課文。

  (1)、重點字注音:

  guì móu jiàn bó zhé jié mǐ

  劌 謀 間 帛 轍 竭 靡

  (2)、重點詞解釋:

  齊師伐我——軍隊; 又何間焉——參與;

  肉食者鄙——鄙陋。這里指目光短淺; 衣食所安——養;

  小惠未徧——同“遍”,遍及、普遍; 犧牲玉帛——指豬牛羊等祭祀品;

  神弗福也——賜福、保佑; 小大之獄——案件;

  忠之屬也——盡力做好本分的事; 可以一戰——可以憑借;

  公將鼓之——擊鼓; 公將馳之——驅車(追趕);

  彼竭我盈——充滿,這里指士氣正旺盛; 故克之——戰勝。

  (3) 重點句式及詞語:

  1、判斷句式:

  ①忠之屬也。

  ②夫戰,勇氣也。

  ③夫大國,難測也。

  (4)、古今異義的實詞:

  古義 今義

  間: 參與 隔開, 不連接

  犧牲: 祭祀用的豬、牛羊等 為正義事業而舍棄生命

  獄: 案件 監獄

  可以: 兩個詞,意為“可以憑借” 一個詞,表示可能或許可

  (5)、 重點句翻譯:

  1、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

  2、肉食者鄙,未能遠謀。

  3、何以戰?

  4、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

  5、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6、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

  7、忠之屬也,可以一戰。

  8、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4、 在理解的基礎上,熟讀課文,注意句中停頓。

  5、整體感知

  文章以時間先后為順序,記錄了曹劌與魯莊公在戰前、戰中、戰后有關戰爭問題的討論,即:

  第一段:戰前(論戰前的準備)

  第二段:戰中(敘戰爭的過程)

  第三段:戰后(論戰生的原因)

  三:學生再讀課文

  四:布置作業:查找關于歷史上以少勝多的戰役

  第二課時

  教學重點

  1、了解本文 以“論戰”為中心,裁剪得當的寫作手法

  2、分析文中的兩個主要人物的形象

  一、復習上節課內容

  1、長勺之戰——以少勝多,以弱勝強

  2、主要內容

  第一段:戰前(論戰前的準備)

  第二段:戰中(敘戰爭的過程)

  第三段:戰后(論戰生的原因)

  二、演角色,品人物,釋疑難

  師:大家已基本疏通了文意,我想由大家推薦兩個同學來分別扮演魯莊公和曹劌,將文中人物的對話用自己的語言說出來,演一場課本劇

  (學生推薦了三名女同學分別扮演同鄉人、魯莊公和曹劌。)

  師:這講臺既是魯莊公的王宮,又是戰斗時所乘的戰車。這場課本劇分三個片斷:請問——參戰——釋疑,每個片斷我先說幾句旁白,你們就開始演。

  (三名學生開始表演,贏得了同學們的熱烈掌聲。)

  師:請同學們評一評這兩位同學的表演。

  學生老師共同評論。

  教師設置問題提問:

  1、弱小的魯國為什么呢取得戰斗的勝利?

  (學生討論,教師巡回)

  學生回答

  (1) 戰爭前做好準備

  (2) 戰爭中捉住時機

  2、針對學生的第(1)個答案,師問:在戰前,魯莊公針對曹劌的“何以戰”提出了幾個條件?

  學生回答:三個( “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 “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

  師問:曹劌認同哪一個條件?曹劌為什么僅憑魯莊公提出的第三個條件,就肯定能與齊軍作戰?

  學生討論回答

  教師小結:魯莊公按照實情斷案,這是忠于職守,為民辦實事,能夠取得老百姓的信任和擁護。春秋時各國遇到大型戰爭時,僅憑常規部隊是不夠的,還必須大量地從老百姓中征兵,如果老百姓不擁護君主,他們就不會跟隨君主去賣命的,正所謂:“君為舟也,民為水也,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曹劌深知這點。

  板書:戰前——取信于民

  師問:如果你是魯國的子民,你會去打仗嗎?

  學生回答:愿意

  師說:看來,魯莊公的取信于民收到了效果。

  3、針對學生的第(2)個答案,師說:那好,現在我們就一起來到戰國戰場,看一看仗是怎么打的?

  師問:曹劌為什么要等到“齊人三鼓”后才讓魯莊公擊鼓進軍?我們能不能從文中找出解釋的文字?

  (學生閱讀文章,從第三段中找到了對應的解釋文字,并大聲讀了出來。)

  師:這表現了曹劌善于捕捉戰機,他在戰中捕捉到哪兩個戰機?同學們能不能用文中詞語概括出來?

  學生:曹劌抓住了“彼竭我贏”之時進行進攻,抓住“轍亂旗靡”之時進行追擊,可以看出曹劌謹慎小心,深謀遠慮。

  (教師板書:戰中——捕捉戰機,戰后——分析勝因)

  4、分析曹劌的形象

  (緊承上面分析)師說:很好,說出了曹劌是一個謹慎小心,深謀遠慮的人,除了這些,你認為曹劌還是一個怎樣的人?

  學生回答,教師小結:愛國,有膽有識,非凡的戰略思想,卓越的軍事才能。等等,學生言之有理即可,但要自圓其說。

  5、分析魯莊公的形象

  學生甲回答:善于用人,善于納諫,是個明君。

  學生乙回答:昏君,身為君王卻不懂得打仗。

  學生丙回答:是個明君,雖不懂打仗,但他能為老百姓辦實事,忠于職守。

  教師小結:魯莊公是個平庸的國君,他把戰爭的勝利時候先寄托在實行“小惠”上和祈求神靈的保佑。他急切迎戰,說明他軍事上無知。但是他善于用人,善于納諫,說明他與昏君還是有區別。

  6、師:我們已經認識了曹劌,魯莊公,現在如果你們是左丘明,也寫一篇關于長勺之戰的文章,你們會怎么寫?師引導。

  生:寫戰爭場面。

  師:那本文是怎么寫的?

  生;主要寫論戰。

  師:抓住了文題,強調論字。作者為什么這么寫?

  生:不語。

  師:本文的主角是誰?

  生:曹劌。

  師:看黑板。曹劌有哪些特點?

  生:謹慎小心,深謀遠慮等等。

  師:看來這么寫是有意突出曹劌的嗎/

  生:是。

  三、學生再次朗讀課文

  四、布置作業

  請學生發揮想象,結合課文第二段,詳寫戰斗過程。

  教學反思:

  我開的公開課是本文的第二課時。

  在這一課時里,我嘗試了“學生問題教學法”。問題本應學生自己提出來,但考慮到學生的實際情況,我還是保守的自己提出來,所以,課還是略顯傳統。但在學生回答時,例如圍繞曹劌、魯莊公的人物形象上,我對學生的質疑、回答進行了肯定,然后引導他們從文中找依據來爭論,這充分尊重了學生的個性閱讀體驗,同時又發揮了教師的引導作用。這節課的教學,我有許多不足之處,尤其是面對學生課堂上臨時生成的問題,我的引導有時略顯生硬。有時會將學生硬拽到自己預設的軌道上來的感覺。當課堂生成與教學預設不一致時,教師隨機應變,相機點撥,順勢引導的功夫,我是要千錘百煉,不斷提高的。

  總之,不管是成功,還是不足,這節課給我的收獲太大了,有自信,有啟發,有冷靜的審視,有更多的思考,它將使我在語文教學藝術的探索之路上饒有興趣地走下去。

自主互助課堂345模式——《曹劌論戰》導學案 篇13

  21曹劌論戰  

  1 .知識與技能  

  (1)了解曹劌的戰略.戰術思想,以及魯軍以弱勝強的原因.  

  (2)學習本文以"論戰"為中心組織和選擇材料,詳略得當的特點.  

  2.過程和方法  

  (1)加強朗讀訓練,引導學生在讀中思,讀中得.  

  (2)讓學生談談曹劌和魯莊公兩個人物形象,領會作品的藝術魅力,強化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學習曹劌赤膽忠心的愛國精神.  

  教學重點和難點  

  1.重點  

  了解本文記述戰爭詳略得當的特點.  

  2.難點  

  理解曹劌有關戰爭問題的論述.  

  教與學互動設計: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同學們,通過對歷史的學習,你肯定了解了不少的知識,你知道歷史上著名的戰爭有哪些嗎?(全班交流)  

  你知道以少勝多的戰爭有哪些嗎?  

  今天我們就來走近古戰場,了解這場以少勝多的"齊魯長勺之戰

  二.自讀課文,整體感知.  

  1.走近作品  

  《左傳》又稱《春秋左氏傳》或《左氏春秋》,是記載春秋時期各諸侯國的政治、經濟、軍事、外交、文化等方面情況的一部編年體史書。《史記》和《漢書》都認為它是孔子的同代人魯國史官左丘明而作。記事起于魯隱公元年(前722年),終于魯哀公十四年(前454年)。書中保存了大量古代史料,文字簡練生動,尤其善于描寫戰爭及復雜事件,又善于通過對話和行動表現人物的性格特點,對后代散文的發展有很大影響。《左傳》分年記事,沒有篇名。  

  知識點:關于歷史散文體例  

  歷史散文也稱史傳文,它有國別、編年、紀傳三體。  

  國別體:通過各國史事個別獨立地排列載述,以完成對某一歷史進程的敘述。國別體史書有《國語》和《戰國策》。《國語》是以記言為主,兼及記事;《戰國策》是以記事為主。  

  編年體:即以時間為經,以事件為緯來敘寫史實。它的優點是線索清楚、背景明確、系統性較好;不足是不便于集中而廣泛地描寫人物。《春秋》《左傳》和《資治通鑒》都是編年體。  

  紀傳體:即以人物為中心敘寫歷史,為司馬遷所獨創。古代官方編輯的“二十四史”用的都是紀傳體。這種體例對后世影響很大。  

  歷史散文也稱史傳文,它有國別、編年、紀傳三體。  

  2.  長勺之戰的背景  

  這一戰事發生在魯莊公十年(前684),是齊桓公即位后向魯國發動的第二次戰爭。

  此前兩年,齊桓公(公子小白)與其庶兄公子糾曾進行過激烈的爭奪君位的斗爭。當時篡君奪位的公孫無知(齊襄公堂弟)已被殺,齊國一時無君,因此避難于魯國的公子糾和避難于莒國的公子小白都爭相趕回齊國。魯莊公支持公子糾主國,親自率軍護送公子糾返齊,并派管仲攔擊、刺殺公子小白。然而魯國的謀劃沒有成功,公子小白已出乎意料地搶先歸齊,取得了君位。齊桓公即位后當即反擊魯軍,兩軍交戰于乾時(齊地),齊勝魯敗。乘兵勝之威,齊桓公脅迫魯國殺掉了公子糾。齊桓公雖在其庶兄的血泊中鞏固了權位。但對魯國卻一直怨恨難平,因此轉年春便再次發兵攻魯,進行軍事報復和武力懲罰。本篇所記即是這次在魯地長勺展開的戰事。  

  3.理清線索,梳理結構.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思考:  

  (1)試概括文章大意。  

  (2)文章的線索有幾條?  

  點撥:有兩條線索:①事物發展的線索:   迎戰——備戰——勝戰——評戰  

  ②人物活動的線索:   請見——請問——參戰——釋疑  

  三.合作交流,解讀探究。  

  (一)研讀課文,把握曹劌戰略、戰術思想  

  1.魯莊公認為戰前需作哪幾方面的準備?曹劌是如何進行評價的?  

  2.為什么“公將鼓之,劌曰:‘未可。’齊人三鼓。劌曰‘可矣。’”?  

  3.為什么“公將馳之,劌曰‘未可。’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曰:‘可矣’ ”?  

  4.從戰爭的過程中可以看出曹劌的戰術思想是什么?  

  小組合作討論:并歸納。  

  (二)品評曹劌、魯莊公這兩個人物形象  

  請同學們談談對課文情節安排、人物塑造兩方面的認識。并用“從……中可以看出……”的句式說話。  

  曹劌:愛國熱情,政治遠見,卓越才能,過人謀略。  

  魯莊公:政治無能,軍事無知;實事求是、虛心聽取;禮賢下士、任人唯賢;為求真知 ,       

  不恥下問。  

  (三)再讀課文,體會文章文章以“論戰”為中心組織和選擇材料,詳略得當的特點。  

  四.課堂討論  

  魯國的獲勝給了你怎樣的啟示?從曹劌的做法和孟子的“當今之世,舍我其誰”來談談  

  如何做好集體中的一員?  

  五.作業設計  

  背誦課文。  

  板書設計:                    

  請見——愛國熱情  

  曹劌           參戰——卓越才能          遠謀  

  論戰——過人謀略  

  施行小惠、祈求神靈——政治無能  

  急于求戰、急于攻擊——軍事無知  

  魯莊公        急于備戰見劌,三問三答—實事求是、虛心聽取       鄙  

  公與之乘,戰于長勺——禮賢下士、任人唯賢  

  戰后問劌、勝而不喜——為求真知,不恥下問  

自主互助課堂345模式——《曹劌論戰》導學案 篇14

  曹 劌 論 戰

  選自《左傳》

  文 本

  譯 文

  原 文

  文 本

  魯莊公十年春天,齊國軍隊攻打魯國。魯莊公準備應戰。曹劌請求拜見。他的同鄉說:“都是得高官厚祿的人,又為什么要參與呢?”曹劌說:“有權勢的人目光短淺,缺少見識,不能深謀遠慮。”于是上朝去拜見魯莊公。曹劌問:“您憑什么應戰呢?”莊公說 :“衣服、食品這些養生的東西,我不敢獨自專有,一定拿它來分給一些臣子。”曹劌回答說:“小恩小惠沒有遍及于老百姓,老百姓是不會聽從的。”莊公說:“用來祭祀的牛、羊、豬、玉器和絲織品,我不敢虛報,一定憑著一片至誠,告訴神。”曹劌回答說:“這點兒小誠意,不能被神信任,神不會賜福的。”莊公說:“輕重不同的案件,我既使不善于明察詳審,一定依據實情處理。”曹劌回答說:“這是盡了本職的一類事情。可以憑借這個條件打一仗。要打仗,請允許我跟隨著去。”

  十年春,齊師伐我。公將戰。曹劌請見。其鄉人曰:“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劌曰:“肉食者鄙,未能遠謀。”乃入見。問:“何以戰?”公曰:“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對曰:“小惠未徧,民弗從也。”公曰:“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對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對曰:“忠之屬也。可以一戰。戰則請從。”

  莊公同他共坐一輛戰車。魯國齊國的軍隊在長勺作戰。莊公打算擊鼓命令進軍。曹劌說:“不行。”齊國軍隊敲了三次鼓。曹劌說:“可以進攻了。”齊國的軍隊大敗。莊公準備驅車追去。曹劌說:“不行。”于是向下觀察齊軍車輪留下的痕跡,又登上車前的橫木了望齊軍,說:“可以了。”就追擊齊國軍隊。

  公與之乘。戰于長勺。公將鼓之。劌曰:“未可。”齊人三鼓。劌曰:“可矣。”齊師敗績。公將馳之。劌曰:“未可。”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齊師。

  戰勝了齊國軍隊后,莊公問這樣做的原因。曹劌回答說:“作戰是靠勇氣的。第一次擊鼓振作了勇氣,第二次擊鼓勇氣低落,第三次擊鼓勇氣就消滅了。他們的勇氣消失了,我軍的勇氣正旺盛,所以戰勝了他們。大國,是不容易估計的,怕有伏兵在哪里。我看見他們的車輪痕跡混亂了,望見他們的旗幟倒下了,所以追擊齊軍。”

  既克,公問其故。對曰:“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故逐之。”

  《曹劌論戰》

  2000/05/01

自主互助課堂345模式——《曹劌論戰》導學案 篇15

  目前語文考試中只有文言文閱讀是課內的知識,在考試中所占8—10分。雖然僅10分,在50分的知識分中占得比重也是比較大,對于學生來說,這項分是比較好拿的,也是必須拿到的。文言文考試的試題一般是這么幾項:文學常識、解釋加點詞、翻譯句子、領會文意。依照考試要求,在教學中我的教學程序一般是從作者入手,然后識記生字詞,重點在理解把握詞義、句意,最后領會文意,體會人物性格。

  這一課關于作者的教學強調兩點即左丘明是春秋時期人,我們學習過的春秋時期作品有《論語》《晏子使楚》,也就是要牢記最早的幾位春秋時的作家是孔子、晏子和左丘明。還有一點是《左傳》是編年體史書,以便區分《戰國策》的`國別體。在理解內容上,我的做法是先理解重點詞語的含義,尤其注意理解詞語古今義的演變過程。例如:“肉食者鄙”的鄙字,原始的意思是邊境,因為邊境地區的人少,相應的那里的人就交流少,見識少,又因見識少而致使那里的人因私欲而生出許多邪惡的念頭,才有了現在卑鄙這個意思。這樣講對于愛學習的孩子感覺有意思,而且能記憶長久。還有強調從字形上領會字義,如:“遂逐齊師”的逐字,是豕即豬跑了的意思,所以要快追,才有課文中追趕的意思。還有就是通假字特別強調要寫出通哪個字,在解釋意思。還有就是特殊的語法現象,例如:帶“者也”的判斷句式,還有否定句中的提賓等。待到特殊詞語的意義、特殊的語法現象都明確以后,讓學生自己來翻譯句子就簡單多了。理解句意、文意的基礎上來領會作者的意圖、人物的特點,很多時候學生就能自然領會。

  在講課中,堅持這樣的做法,有時累人也很費時,其實這些倒是容易承受,但可怕的是,有些對學習沒興趣的學生,上課時是勉強聽,等到課后再測,腦子里就空空如也了。針對這樣的情況我想以后教學時在保證專心聽講的學生有興趣、長知識前提下,也一定要加大反復練習的機會,來使得更多的學生學懂學明白并且掌握。

自主互助課堂345模式——《曹劌論戰》導學案(精選15篇) 相關內容:
  • 曹劌論戰 教案(精選17篇)

    學習目標:1、深入鉆研課文,了解曹劌的戰略、戰術思想,以及魯軍以弱勝強的原因。2、學習本文以“論戰”為中心組織和選擇材料,詳略得當的特點。3、了解判斷句、倒裝句和省略句的用法;解釋“犧牲”“獄”“間”等古今異義的詞。...

  • 第六冊曹劌論戰(精選2篇)

    教學要點: 一、認識要想取得戰爭的勝利,戰前必須做好政準備——取信于民的道理,在作指揮上,必須重視士氣、詳察敵情、正確運用戰略戰術,善于掌握有利戰機。 二、了解本文記敘戰爭詳略得當的特點。 三、掌握課文中一些字詞的用法。...

  • 《曹劌論戰》教案(通用13篇)

    教學目標:知識目標:1、積累文言文常見的實詞、虛詞,特殊句式。2、了解《左傳》及齊魯長勺之戰的背景,把握曹劌的戰略、戰術思想,理解魯軍以弱勝強的原因。能力目標:1、把握本文以“論戰”為中心組織材料,詳略得當的特點。...

  • 《曹劌論戰》教案設計(通用15篇)

    學習目標:1、深入鉆研課文,了解曹劌的戰略、戰術思想,以及魯軍以弱勝強的原因。2、學習本文以“論戰”為中心組織和選擇材料,詳略得當的特點。3、了解判斷句、倒裝句和省略句的用法;解釋“犧牲”“獄”“間”等古今異義的詞。...

  • 曹劌論戰(精選14篇)

    十年春,齊師伐我。公將戰。曹劌請見。其鄉人曰:"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劌曰:"肉食者鄙,未能遠謀。"乃入見。問:"何以戰?"公曰:"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對曰:"小惠未,民弗從也。"公曰:"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 《曹劌論戰》教案模板合集(精選14篇)

    教學目標知識目標1.積累文言文常用的實詞、虛詞、特殊句式。2.了解《左傳》及齊魯長勺之戰的背景,把握曹劌的戰略、戰術思想,理解魯軍以弱勝強的原因。能力目標1.把握本文以“論戰”為中心組織材料、詳略得當的特點。...

  • 曹劌論戰教案(通用15篇)

    一、教學目標(一)認讀生字,能準確朗讀并背誦課文。(二)積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詞語的意義和用法,會翻譯課文。(三)能夠把握文章的主要觀點,體會其中蘊涵的道理。二、課時安排2課時三、教學過程第一課時(一)活動導引課前預習。...

  • 《曹劌論戰》課堂實錄(精選12篇)

    一、回憶復習,導入新課。(放古典音樂,投影課件封面)師:在古典音樂中我們來復習課文。先回答我三個問題,第一個問題,曹劌和誰論戰?誰是主人公?全班:魯莊公、曹劌。師:第二,論的是哪一次戰役?全班:長勺之戰。...

  • 《曹劌論戰》教案模板(精選16篇)

    姚友勇教學設想文章記事詳略安排得當,重點突出,具有鮮明的特色。在教學中,注意引導學生整體把握文章的主要意思,培養學生整體感知的能力。并要求學生注意積累重點字詞,以提高文言文的閱讀和理解能力。...

  • 《曹劌論戰》教學設計(精選15篇)

    【設計思路】本文是一篇論述戰爭得失的記事文,屬精讀課文。教學時可引導學生注意文中兩個人物不同的氣質、表現;引導學生歸納整理文言詞語,在辨析中掌握詞義并發現背誦的技巧,提高背誦的效率。...

  • 《曹劌論戰》閱讀答案(通用12篇)

    《曹劌論戰》出自《左傳莊公十年》。講述了曹劌在長勺之戰中對此次戰爭的一番評論,并在戰時活用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的原理擊退強大的齊軍的史實。小編整理了《曹劌論戰》閱讀答案,希望能幫助到您。曹劌論戰十年春,齊師伐我。...

  • 《曹劌論戰》(精選12篇)

    課題: 九年級語文 姓名: 【學習目標】1.誦讀課文,積累文言詞語;2.把握課文的主要內容; 3.把握本文以“論戰”為中心組織材料、詳略得當的特點;4分析曹劌和魯莊公兩個人物形象。體會作品的藝術魅力,理解課文的主旨。...

  • 初三語文《曹劌論戰》教案(通用14篇)

    一、指名學生背誦課文,引入新課二、討論本文寫作的詳略安排1.學生討論:這篇文章的內容詳略是 如何安排的?學生討論 后歸納:本文詳寫人物的語言,即“論戰”,略寫人物的行動,以及戰斗的具體經過。...

  • 九年級下冊語文《曹劌論戰》教案(精選15篇)

    一、課前檢查二、朗讀導入三、分析課文(一)第一段1、“齊師伐我”的“伐”是什么意思?齊國軍隊為什么要“伐”魯國呢?補充介紹歷史背景:齊襄公在國內做了一些壞事,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糾恐怕被連累,離開齊國避禍。...

  • 曹劌論戰教學反思范文(通用5篇)

    一、以往的文言文教學存在兩種偏向:一是逐字逐句地串講,課堂氣氛沉悶、索然無味,教學效果事倍功半;二是全篇感悟,從整體意會,輕基礎知識的落實,學生沒有積累文言文知識。...

  • 九年級語文教案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黄色a级毛片 | 亚洲av无码无线在线观看 | 久久亚洲精品国产一区最新章节 | 大陆一级毛片视频 | 91区人人爽人人都喜欢人人都有 | 77777五月色婷婷丁香视频在线 | AV无码人妻中文字幕 | 成人毛片18女人毛片 | 亚洲另类春色国产精品 | 亚洲AV高清在线观看一区二区 | 亚洲4区| 中文字幕第一页九 | 一级视频在线 | 丁香激情综合色伊人久久 | 亚洲欧美视频网站 | 亚洲日本综合 | 免费精品久久久 | 成人动漫入口 | 一本一本久久aa综合精品 | 亚洲国产精品18久久 | 免费人成又黄又爽的视频 | 国产精品一级毛片无码 | 亚洲小视频 | 美女视频黄频大全视频网站 | 激情视频在线观看 | 久久久久久a亚洲欧洲aⅴ | 成人无码AV一区二区 | 糟蹋小少妇17p | 亚洲国产精品免费观看 | 欧性猛交ⅹxxx乱大交 | 草草地址线路①屁屁影院成人 | 日韩在线短视频 | 男人扒开女人腿桶到爽免费av | 国产乱一区 | 亚洲精品乱码久久久久久中文字幕 | 少妇人妻偷人精品视频1出轨 | 伸进她的小内裤疯狂揉摸小说 | 欧美性猛交XXXX乱大交 | 熟女毛毛多熟妇人妻aⅴ在线毛片 | 国产偷拍日韩系列无码 | 国产做a爱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