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中考語文詩歌鑒賞方法解析:古體詩集(一)
詞語解讀
云腳:本詩“水面初平云腳低”中的“云腳”,指云層的最低處。
初:本詩“水面初平云腳低”。初是“乍”的意思
漸:本詩“亂花漸欲迷人眼”即用此義。“漸”在詩中表達效果:逐漸表明是早春時節。
“亂花”“淺草”一聯,寫的雖也是一般春景,然而它和“白沙堤”卻有緊密的聯系:春天,西湖哪兒都是綠毯般的嫩草;可是這平坦修長的白沙堤,游人來往最為頻繁。唐時,西湖上騎馬游春的風俗極盛,連歌姬舞妓也都喜愛騎馬。詩用“沒馬蹄”來形容這嫩綠的淺草,正是眼前現成景色。
“初平”、“幾處”、“誰家”、“漸欲”、“才能”這些詞語的運用,在全詩寫景句中貫串成一條線索,把早春的西湖點染成半面輕勻的錢塘蘇小小。可是這蓬蓬勃勃的春意,正在急劇發展之中。從“亂花漸欲迷人眼”這一聯里,透露出另一個消息:很快地就會姹紫嫣紅開遍,湖上鏡臺里即將出現濃妝艷抹的西施。
作者簡介
白居易,字樂天,晚號香山居士,有“詩魔”和“詩王”之稱,與元稹共同發起了“新樂府運動”,世稱“元白”。白居易晚年,號“香山居士”。白居易晚年官至太子少傅,謚號“文”,世稱白傅、白文公。在文學上積極倡導新樂府運動,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寫下了不少感嘆時世、反映人民疾苦的詩篇,對后世頗有影響,是我國文學史上相當重要的詩人。他一生作詩很多,以諷喻詩最為有名,語言通俗易懂,被稱為“老嫗能解”。敘事詩中《琵琶行》《長恨歌》等極為有名。晚年與劉禹錫友善,稱“劉白”,提倡歌詩發揮美刺諷喻作用。白居易的主要作品有:《長恨歌》《琵琶行》《賦得古原草送別》《錢塘湖春行》《暮江吟》《憶江南》《草》《大林寺桃花》《同李十一醉憶元九》《直中書省》《長相思》《題岳陽樓》《觀刈麥》《宮詞》《問劉十九》《買花》《自河南經亂關內阻饑兄弟離散各在一處因望》 .
八、 雁門太守行
黑云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角聲滿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紅旗臨易水,霜重鼓寒聲不起。報君黃金臺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
譯文
敵軍似烏云壓進,危城似乎要被摧垮;陽光照射在魚鱗一般的鎧甲上,金光閃閃。 號角的聲音在這秋色里響徹天空;塞上泥土猶如胭脂凝成,夜色中濃艷得如紫色。
寒風卷動著紅旗,部隊悄悄臨近易水;濃霜濕透了鼓皮,鼓聲低沉,揚不起來。 為了報答國君的賞賜和厚愛,手操寶劍甘愿為他血戰到死!
作品鑒賞
《雁門太守行》是樂府舊題。
詩人的語言極力避免平淡而追求峭奇。為了追求奇,他在事物的色彩和情態上著力,用濃辭麗藻大紅大綠去表現緊張悲壯的戰斗場面,構思新奇,形象豐富。
這首詩句句都有鮮明的色彩。如金色、胭脂色、紫紅色,非但鮮明,而且濃艷,它們和黑色、秋色、玉白色交織在一起,構成色彩鮮明的畫面。詩人就像一位高明的畫家,特別善于著色,以色示物,以色感人,不只勾勒輪廓而已。他借助想象涂上各種各樣新奇濃重的色彩,有效地顯示了它們的多層次性。[1]
詩共八句,前四句寫日落前的情景。
首句既是寫景,也是寫事,成功地渲染了敵軍兵臨城下的緊張氣氛和危急形勢。“黑云壓城城欲摧”,一個“壓”字,把敵軍人馬眾多,來勢兇猛,以及交戰雙方力量懸殊、守軍將士處境艱難等等,淋漓盡致地揭示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