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課 《出師表》(精選12篇)
第24課 《出師表》 篇1
第24課 《出師表》
教學要點:
一、領會諸葛亮提出的廣開言路、嚴明賞罰、親賢遠小三項建議的進步性和借鑒意義。
二、認識并學習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三、了解課文中的幾種判斷句式。
四、了解本文議論中融以敘事、抒情的寫法。
五、了解本文率直、質樸、懇切的語言風格。
第 一 課 時
教學目的及要求:
一、 題解,了解本文作者及寫作背景。
二、 學習生字、在理解重點詞的基礎上初步理解文章內容。
三、 熟讀課文。
教學重點:
一、學習生字、在理解重點詞的基礎上初步理解文章內容。
二、熟讀課文。
教學難點:
題解,了解本文作者及寫作背景。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唐朝著名詩人杜甫在一首詩中這樣寫道:“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三顧頻頻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哪位同學能說說,這是杜甫的哪首詩?對,是《蜀相》。寫的就是本文的作者諸葛亮。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他的《出師表》。
二、題解:
1、作者:諸葛亮,字孔明,三國時期蜀國的政治家、軍事家。
2、文體:表,是古代臣子向帝王上書言事的一種文體。
3、出師伐魏背景簡介:
諸葛亮感念劉備“三顧茅廬”的知遇之恩,出山輔助劉備成就大業,建立了蜀國,與曹魏、孫吳鼎足而三。劉備稱帝后,拜諸葛亮為丞相。223年劉備病逝,臨終對諸葛亮托認國事,并囑咐兒子劉禪曰:“汝與丞相從事,當事之如父!焙髣⒍U稱諸葛亮為“相父”。諸葛亮深感劉備知遇之恩和臨終托孤之情,輔佐劉禪竭忠盡智,為實現劉備的統一中原,光復漢室的遺愿而鞠躬盡瘁,死而后已。
諸葛亮輔佐劉禪辛勤治蜀,經過了幾年的努力,國力有所加強,在這種情況下,他于227年率兵北駐漢中(今陜西省漢中市),準備北伐曹魏,以“北定中原”。
劉禪昏弱,使諸葛亮在勞師遠征之際深懷內顧之憂,所以,臨行前上此表文,給劉禪以告誡和勸勉。
諸葛亮的戰略思想始終是聯吳抗曹,并用五年的時間為伐魏作準備。主要措施有:(1)與吳國通好;(2)加強內政建設;(3)平定南方叛亂。
三、生字、重點詞
1、給生字注音:
cú hóng fěi zhì pǐ bì quē gǒu wěi
殂 弘 菲 陟 否 裨 闕 茍 猥
sù nǔ rǎng jiù zōu yī zī tuí
夙 駑 攘 咎 諏 祎 咨 頹
先帝遺德yí 性行淑均勻xíng 以塞忠諫之路sè
以遺陛下wèi 行陣和睦hóng 長史zhǒng
2、解釋重點詞:
危急存亡之秋:緊要時刻
以光先帝遺德:發揚光大
恢弘志士之氣:發揚擴大
不宜異同:不同
引喻失義:說話不恰當。引喻,稱引、譬喻。義,適宜、恰當。
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選拔;給予
嘆息痛恨:痛心遺憾
先帝不以臣卑鄙:低微而鄙陋
猥自枉屈:辱,這里有降低身份的意思。
由是感激:感動、激動
遂許先帝以驅馳:奔走效勞
深入不毛:苗
庶竭駑鈍:比喻才能平庸
攘除奸兇:排除、鏟除
以彰其咎:表明、顯揚;過失
以咨諏善道:詢問
四、教師范讀課文,提醒學生注意句中停頓。
五、學生自讀課文。
第 二 課 時
閱讀理解課
教學目的及要求:
在掌握重點詞含義的基礎上,引導學生理解文章前五段的內容,并對每段內容加以小結。
教學重點及難點:同上
教學過程:
一、第1段
1、朗讀
2、檢查重點詞
3、學生串譯
4、提問檢查:
、佼敃r的不利條件是什么?“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今益州疲弊”(客觀)
②當時的有利條件是什么?“侍衛之臣不懈于內,忠志之士忘身于外”(主觀)
、郾径翁岢鍪裁唇ㄗh?“開張圣聽”
、芴岢鲞@一建議的目的是什么?“光先帝遺德,恢弘志士之氣”
⑤對陛下進行了怎樣的規勸?“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
5、小結:
分析當前形勢,提出“廣開言路”的建議。
二、第2段
1、朗讀
2、檢查重點詞
3、學生串譯
4、提問檢查:
①作者在本段提出的建議是什么?具體內容是?嚴明賞罰;
、谌绾尉唧w執行?“若有作奸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
、厶岢鲈鯓拥膭裾]?“陟罰臧否,不宜異同”;“不宜偏私”
④“內外異法”內外各指什么?宮中、府中
5、小結:
提出應內外一體,賞罰嚴明的建議。
三、第3、4段
1、朗讀
2、檢查重點詞
3、學生串譯
4、提問檢查:
、贋槭裁匆e薦這些人?“此皆良實,志慮忠純”
②提出親賢的具體作法是?“宮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
、塾H賢的好處是?“必能裨補闕漏,有所廣益”
④概括第3段的內容?述說文臣的安排——舉薦賢才,著眼于思想品質。
⑤為何舉薦向寵?“性行淑均,曉暢軍事”;“試用于昔日,先帝稱之曰能”
、蘧唧w如何舉用?“營中之事,悉以咨之”
、吆锰?“必能使行陣和睦,優劣得所”
、喔爬ǖ4段的內容?述說武將的安排——舉薦武將,贊其德才兼備。
5、小結:
述說人事安排,舉薦文臣武將。
四、第5段
1、朗讀
2、檢查重點詞
3、學生串譯
4、提問檢查:
、俦径蔚闹行木洌康1句
、凇懊颗c臣論此事”中“此”指?第1句
、邸皾h室之隆,可計日而待也”的主要條件是?“親賢臣,遠小人”
5、小結:
總結上兩段,提出“親賢遠小”的建議。
第 三 課 時
閱讀理解課
教學目的及要求:
在掌握重點詞含義的基礎上,引導學生理解文章后4段的內容,并對每段內容加以小結。
教學重點及難點:同上
教學過程:
一、第6段
1、朗讀
2、檢查重點詞
3、學生串譯
4、提問檢查;
①表明作者出身的句子(詞語)?“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陽”;“布衣”
、诋敃r作者的志趣是什么?“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
、邸案屑ぁ钡脑?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于草廬之中,咨臣以當世之事”
、芪闹械摹氨氨伞笔鞘裁匆馑迹烤唧w指什么?
低微而鄙俗;具體指“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陽,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
⑤哪句話概括了與先帝患難與共的歷史?
“后值傾覆,受任于敗軍之際,奉命于危難之中,爾來二十有一年矣!
5、小結:
本段述身世,講經歷,以使陛下明白創業之艱難,同時表達自己愿竭忠盡智來報先帝知遇之恩的決心。
二、第7段
1、朗讀
2、檢查重點詞
3、學生串譯
4、提問檢查:
①作者夙夜憂嘆的原因?“恐托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
、凇拔逶露蔀o,深入不毛”的原因?
“受命以來,夙夜憂嘆,恐托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
、郾砻鞣ノ簳r機成熟的句子?“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
、鼙磉_作者思想感情的句子?“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份也。”
5、小結:
本段敘述受命以來的心情及所采取的措施,以表作者忠心不二,盡心盡責輔佐陛下,以報先帝托付之情的決心。
三、第8段
1、朗讀
2、檢查重點詞
3、學生串譯
4、提問檢查:
、俚谝痪湔諔隙文囊痪?“獎率三軍,北定中原”
、诘诙淝鞍刖湔諔隙文囊痪?“斟酌損益,進盡忠言”
③第二句后半句照應第一段哪一句?“開張圣聽”
5、小結:
本段是對上文的回顧,再次提出對陛下的期望和要求,這既是臣對君的忠心之述,也是長輩對晚輩誠摯愛忙亂的表露,感情真切自然。
四、第9段
表達依依惜別之情。
第 四 課 時
總結復習課
教學目的及要求:
一、 總結全文,分析寫作特色。
二、 復習重點詞。
三、 完成課后練習。
教學重點:
一、總結全文,分析寫作特色。
二、復習重點詞。
三、完成課后練習。
教學難點:
總結全文,分析寫作特色。
教學過程:
一、總結全文:
板書:
出 師 表
諸葛亮(蜀) (1)第一層:分析形勢,提出第一條建議——“開張圣聽”
一 (2)第二層:提出第二條建議——“賞罰嚴明” 曉之以理
(3-5)第三層:推薦文臣武將,提出第三條建議——“親賢遠小”
(6)述身世,講經歷。
二 (7)敘述受命之后的心情與措施,表忠心。 動之以情
。8)總提期望與要求。
(9)結束語 報先帝、忠陛下
二、總結本文寫作特色:
1、議論中融以敘事和抒情。
由于本文是奏章,是作者出師前向后主劉禪——他的恩主先帝劉備的兒子,現今的蜀國皇帝陳述意見,提出修明政治、興復漢室的主張。因此,全文以議論為主,在議論中融以敘事和抒情,以做到對劉禪曉之以理、動之以情而達到勸諫的目的。論述切中要害、分析透辟,針對性強;寓情于義,情理交融,言詞懇切,說服力強。敘事,寓情于事,委婉動人,感情真摯。所敘之事如推薦賢才,講身世,談經歷,都是為議論服務,使他對劉禪提出的建議與要求有理有據,更能使人信服。
由于諸葛亮深感先帝知遇之恩和托付國家大事之情,此文全篇為他的“報先帝、忠陛下”之情所貫穿。在文中,他滿懷深情念先帝,滿腔摯愛諫后主,他對劉禪的反復勸諫,諄諄叮嚀,言詞懇切,語重心長,那忠義之理,殷切之情,處處洋溢,感人至深,充分表現了他這位元老重臣對劉氏父子的忠肝義膽。
2、語言率直、質樸、懇切、精練。
全文只624字,13次提先帝,7次提陛下,“報先帝、忠陛下” 之情全篇,處處為劉禪 著想,殷切期望他繼承父志,完成先帝未竟的“光復漢室”之大業。作者此情此意,形成了本文率直、質樸、懇切的語言風格。他心之所想,筆之所寫,情之所注,理之所喻,皆醒目而感人。全文不用典、無比喻,去華麗,重真情實錄,處處不失臣子身份,又切合長輩的口吻。
本文語言精練,多以四字句行文,還有一些工整的排比句式,如“侍衛之臣不懈于內,忠志之士忘身于外”等。還有大量的合成詞出于諸葛亮的首創,不少詞經過他的提煉,后來成為有生命力的成語,沿用至今,如“妄自菲薄”、“引喻失義”“茍全性命”“斟酌損益”“感激涕零”“不知所云”等。
三、復習重點詞
四、完成課后練習
第24課 《出師表》 篇2
【教學目標】
1.背誦全文,培養學生文言文的閱讀能力。
2.領會諸葛亮對蜀漢的忠誠和他作為政治家在治國方面的方針以及作為長輩對下一件的期望與教育的拳拳之心。
3.學習本文融議論、敘述、抒情于一體的寫作方法。
4.了解“表”的一般知識以及“以”的用法。
【教學重點】
學習生字、在理解重點詞的基礎上初步理解文章內容。
【教學難點】
題解,了解本文作者及寫作背景。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諸葛亮是中國人民智慧的化身,“三顧茅廬”,“火燒赤壁”,“六出祁山”等膾炙人口的故事在中國大地上家喻戶曉。諸葛亮的文才韜略令人傾倒。他撰寫的《出師表》是漢末以來的杰作,文章質樸誠摯,志盡文暢,為后人所敬仰。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篇杰作。
二、題解
1.作者:諸葛亮,字孔明,三國時期蜀國的政治家、軍事家。
2.文體:表,是古代臣子向帝王上書言事的一種文體。
3.出師伐魏背景簡介:
諸葛亮感念劉備“三顧茅廬”的知遇之恩,出山輔助劉備成就大業,建立了蜀國,與曹魏、孫吳鼎足而三。劉備稱帝后,拜諸葛亮為丞相。223年劉備病逝,臨終對諸葛亮托認國事,并囑咐兒子劉禪曰:“汝與丞相從事,當事之如父。”后劉禪稱諸葛亮為“相父”。諸葛亮深感劉備知遇之恩和臨終托孤之情,輔佐劉禪竭忠盡智,為實現劉備的統一中原,光復漢室的遺愿而鞠躬盡瘁,死而后已。
諸葛亮輔佐劉禪辛勤治蜀,經過了幾年的努力,國力有所加強,在這種情況下,他于227年率兵北駐漢中(今陜西省漢中市),準備北伐曹魏,以“北定中原”。
劉禪昏弱,使諸葛亮在勞師遠征之際深懷內顧之憂,所以,臨行前上此表文,給劉禪以告誡和勸勉。
諸葛亮的戰略思想始終是聯吳抗曹,并用五年的時間為伐魏做準備。主要措施有:(1)與吳國通好;(2)加強內政建設;(3)平定南方叛亂。
三、初讀課文,疏通文意
1.教師通過媒體資源讓學生聽本文的范讀視頻材料。
2.學生如有的字詞句,先畫出來然后和同桌交流。
3.老師提出重點字詞的讀音,要求學生作答。
四、分析課文,整體感知
第一段
1.朗讀
2.檢查重點詞
3.學生串譯
4.提問檢查:
、佼敃r的不利條件是什么?“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今益州疲弊”(客觀)
②當時的有利條件是什么?“侍衛之臣不懈于內,忠志之士忘身于外”(主觀)
、郾径翁岢鍪裁唇ㄗh?“開張圣聽”
、芴岢鲞@一建議的目的是什么?“光先帝遺德,恢弘志士之氣”
、輰Ρ菹逻M行了怎樣的規勸?“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
5.小結:
分析當前形勢,提出“廣開言路”的建議。
第二段
1.朗讀
2.檢查重點詞
3.學生串譯
4.提問檢查:
、僮髡咴诒径翁岢龅慕ㄗh是什么?具體內容是?嚴明賞罰;
、谌绾尉唧w執行?“若有作奸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
、厶岢鲈鯓拥膭裾]?“陟罰臧否,不宜異同”;“不宜偏私”
、堋皟韧猱惙ā眱韧飧髦甘裁?宮中、府中
5.小結:
提出應內外一體,賞罰嚴明的建議。
第三、四段
1.朗讀
2.檢查重點詞
3.學生串譯
4.提問檢查:
①為什么要舉薦這些人?“此皆良實,志慮忠純”
、谔岢鲇H賢的具體作法是?“宮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
③親賢的好處是?“必能裨補闕漏,有所廣益”
、芨爬ǖ3段的內容?述說文臣的安排——舉薦賢才,著眼于思想品質。
、轂楹闻e薦向寵?“性行淑均,曉暢軍事”;“試用于昔日,先帝稱之曰能”
、蘧唧w如何舉用?“營中之事,悉以咨之”
⑦好處?“必能使行陣和睦,優劣得所”
、喔爬ǖ4段的內容?述說武將的安排——舉薦武將,贊其德才兼備。
5.小結:
述說人事安排,舉薦文臣武將。
第五段
1.朗讀
2.檢查重點詞
3.學生串譯
4.提問檢查:
①本段的中心句?第1句
②“每與臣論此事”中“此”指?第1句
、邸皾h室之隆,可計日而待也”的主要條件是?“親賢臣,遠小人”
5.小結:
總結上兩段,提出“親賢遠小”的建議。
第六段
1.朗讀
2.檢查重點詞
3.學生串譯
4.提問檢查;
、俦砻髯髡叱錾淼木渥樱ㄔ~語)?“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陽”;“布衣”
、诋敃r作者的志趣是什么?“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
③“感激”的原因?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于草廬之中,咨臣以當世之事”
、芪闹械摹氨氨伞笔鞘裁匆馑迹烤唧w指什么?
低微而鄙俗;具體指“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陽,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
、菽木湓捀爬伺c先帝患難與共的歷史?
“后值傾覆,受任于敗軍之際,奉命于危難之中,爾來二十有一年矣。”
5.小結:
本段述身世,講經歷,以使陛下明白創業之艱難,同時表達自己愿竭忠盡智來報先帝知遇之恩的決心。
第七段
1.朗讀
2.檢查重點詞
3.學生串譯
4.提問檢查:
、僮髡哔硪箲n嘆的原因?“恐托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
、凇拔逶露蔀o,深入不毛”的原因?
“受命以來,夙夜憂嘆,恐托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
③表明伐魏時機成熟的句子?“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
④表達作者思想感情的句子?“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份也。”
5.小結:
本段敘述受命以來的心情及所采取的措施,以表作者忠心不二,盡心盡責輔佐陛下,以報先帝托付之情的決心。
第八段
1.朗讀
2.檢查重點詞
3.學生串譯
4.提問檢查:
①第一句照應上段哪一句?“獎率三軍,北定中原”
、诘诙淝鞍刖湔諔隙文囊痪洌俊罢遄脫p益,進盡忠言”
③第二句后半句照應第一段哪一句?“開張圣聽”
5.小結:
本段是對上文的回顧,再次提出對陛下的期望和要求,這既是臣對君的忠心之述,也是長輩對晚輩誠摯愛忙亂的表露,感情真切自然。
第九段
表達依依惜別之情。
五、合作探究
六、品讀語言,感受至情
A.煽情導入:
、贃|坡有云:“讀《出師表》不下淚者,其人必不忠;讀《陳情表》不下淚者,其人必不孝!
、谟腥苏f讀《出師表》,腦海里總會浮現出一位溫柔敦厚、忠義凜然的“良臣”面對君主慷慨陳詞,眼淚直淌,文武百官一旁屏息聆聽,不時頷首贊許的動人場面。
③文中“報先帝,忠陛下”的思想感情貫穿全篇,字里行間洋溢著對劉備父子的無限忠誠,你能讀出來嗎?為了能使劉禪感動,所以不但導之以理,而且動之以情,可謂忠言不逆耳,語氣上既恭敬又懇切,充滿諄諄囑咐,你能讀出來嗎?
B.朗讀指導
教師范讀課文(或通過媒體資源誦讀),要讀得抑揚頓挫,感情充沛,使學生產生激情。必要時給予朗讀指導,如讀“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時要蘊涵著極其痛惜的感情;讀先帝對賢臣的“殊遇”、注意“簡拔”賢臣時要飽含對先帝的崇拜、愛戴之情;讀“愿陛下親之信之,則漢室之隆,可計日而待”時要飽含對后主的激勵之情;讀到“ 今當遠離,臨表涕零,不知所言”時聲音要低緩,表情要沉重?傊ㄟ^讀,讓學生沉浸其中,為諸葛亮憂國憂民之心所感動。
學生通篇朗讀,然后選擇自己最喜歡的語段讀,通過“讀”去感悟“忠”;通過“讀”領悟“理”(諸葛亮規勸劉禪的藝術)
C.讀后評說
可用“讀 ,我讀出了諸葛亮 的情懷(或期望)”這種句式。
學情預估:
、僮x“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益州疲弊”,我讀出了亮暗示劉禪發憤圖強的良苦用心。
、谧x“受命以來……深入不毛”,我讀出了作者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圩x“不效則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靈。”,我讀出了亮以身許國的意志和決心。
……
策略應對:教師要特別引導學生去讀諸葛亮自述身世這一片段,通過讀領悟行文的妙,作者的情。
本文作者自述身世,好像與出師關系不大,實則是貌離神合,寄托作者良苦用心。
①追溯二十一年的殊遇,披露感恩戴德之情,說明以上進言純屬忠諫,叫后主聽來覺得舒徐入耳。
、谝宰陨聿回撓鹊凼庥錾崦岏Y,作為后主不忘先人之業的榜樣,進一步啟發后主奮發圖強。
③二十一年不平凡歷程,說明創業艱難,激勵其不可半途而廢,更不能前功盡棄。
④寫出先帝的榜樣,不以孔明“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茅廬,事不分大小,悉以咨之,于敗軍之際,危難之間,仍委以重任,可見他任人唯賢,唯才是舉,叫后主效法先帝知人善任。
、荼砻髯约憾荒耆缫蝗,竭忠盡智,今后仍一如既往,忠心不改,余力不遺,使后主托之以討賊興復之任,且可免因率師北伐,小人進讒而不予信任,壞了大局。
諸葛亮的這段敘述,進一步打動后主的心,樂于接受前面的進言,又是臨別時的表白,實有深衷曲意。文章由進言轉而為自敘生平,宕開了筆墨,使文勢波瀾起伏,更為可觀。
從諸葛亮自述身世可以看出這篇文章真乃千古至文,它可以被奉為理政的規范,為人的圭臬,作文”的楷模!
七、模擬情境,思接千載
今當遠離,諸葛亮寫了感人肺腑的《出師表》,假如你是劉禪,看了此表后,思潮翻滾,情不自禁,于是奮筆疾書……,請同學們以劉禪的身份來寫《與諸葛相父書》吧!
第24課 《出師表》 篇3
教學設想
《出師表》是一篇上書言事的應用文,也是實用性很強的議論文。其中關于修明政治所作的闡述,對后世很有借鑒意義。這篇文章的寫作風格卻又與我們通常所理解的應用文迥異,作者以懇切的言辭,表達了真摯厚重的感情。多數學生是喜歡這篇課文的。除文中少數語句必須由教師解釋外,絕大部分語句可以讓學生對照注解,相互啟發,自行弄清大意。但文章內容上的重點到底是什么,學生往往把握不住;對于諸葛亮是怎樣突出他的論述重點的,學生更難以體會得深刻。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應該把課文的重點、難點化成若干足以啟迪學生思維的問題,并把這些問題按合理的順序編排,進而把學生的閱讀思考活動導向深人。
課時安排
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諸葛亮是中國人民智慧的化身,“三顧茅廬…‘火燒赤壁”“六出祁山”等膾炙人口的故事在中國是家喻戶曉的。諸葛亮的文才韜略令人傾倒。他撰寫的《出師表》是漢末以來的杰作,文章質樸誠摯,志盡文暢,為后人所敬仰。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篇杰作。
二、釋題,思考下面幾個問題
1.“表”這種文體的一般內容和作用。
明確:“表’’的一般內容是議論和敘事,往往帶有抒情色彩。它是古代奏議的一種,常用于向君主陳說作者對國家大事的意見、建議等。
2.“出師表”該如何理解呢?
明確:在出師前對國家大事的意見、建議。
3.本文是在怎樣的背景下寫的?
明確:寫于蜀漢建興五年蜀漢第一次出師伐魏之前,當時蜀漢已從猶亭戰役的慘敗中恢復過來,既與吳國通好,又平定了南方叛亂,所以諸葛亮決定北上伐魏。
4.諸葛亮寫作本文的目的是什么?
明確:希望國內政治修明,有一個穩定的后方,使他“北定中原”的計劃得以實現。
三、朗讀課文。
1.教師范讀。
要求:學生認真聽讀,注意生字的讀音。
2.學生大聲朗讀課文兩遍。
要求:讀準字音,盡量讀好句中的停頓。
3.正音。
崩殂(cú) 侍(shì)衛 陟(zhì)罰臧否(zàngpǐ)
郭攸(yōu)之 費棉(yī) 以遺(wèi)陛下
裨(bì)補闕(quē)漏 性行淑均(xìngxíngshūjūn)
行(háng)陣和睦傾頹(qīngtuí)茍(gǒu)全
猥(wěi)夙(sù)夜庶竭駑鈍(shùjiénǔdùn)
斟酌(zhēnzhuó)以彰(zhāng)其咎(jiù)
咨諏(zōu)遺詔(yízhào)
4.朗讀課后練習一中列出的長句子。
方法:讀讀,議議,請學生說說每句話的大意。
5.齊讀課文。
要求:讀準字音,注意句中停頓,盡量讀得流利。
四、請在課文中摘引原句,說說諸葛亮對國家大事提出了哪些意見和建議
明確:1.宜開張圣聽。
2.昭平明之理。
3.宮中之事,悉以咨之。
4.營中之事,悉以咨之。
5.親賢臣,遠小人。
6.托臣以討賊興復之效。
五、請把這六條意見進一步綜合歸納,思考:諸葛亮是從哪幾個方面提出建議的?其中最關鍵的是哪一條?為什么?
明確:四個方面的建議:1.廣開言路;2.賞罰公平;3.親賢遠佞;4.勵精圖治。其中最關鍵的是親賢遠佞。因為劉禪是個昏君,容易受壞人蠱惑,如不親賢遠佞,就會出現“妄自菲薄,引喻失義”,“偏私,使內外異法”等情況,再好的方針、政策也不能貫徹執行。而“親賢”更重要!伴_張圣聽”,對賢臣“親之信之”,要“咨諏善道,察納雅言”等,都是開導劉禪要“親賢”。
六、布置作業
1.熟讀課文。
2.對照書上注釋,試著口譯全文。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本文是諸葛亮為北上伐曹而給劉禪上的奏疏。論理應當首先提出興兵北伐的請求,接著說明理由以及此次北伐的戰略計劃等內容。但本文只在第七、八兩段各有一句涉及北伐,其余內容都與北伐無直接關系,而只是對劉禪提出勸告和建議,這是不是文不對題?為什么?
明確:這絕不是文不對題,而是因為諸葛亮此次上表雖然是為了請命出征,但主要意圖卻在于勸諫劉禪“內修政理”,并向他提出有關的建議。根據史料,我們知道,劉禪一貫平庸無能,朝政事無巨細,都由諸葛亮負責處理。此次諸葛亮出師北伐,勢難匡誤救失,對國內政局是很憂慮的,因此他只有提出建議并薦人自代。這正是針對蜀國當時朝廷形勢而定的。
二、以上我們分析出的這些建議都是在文中第1、2、3、4、5、8這幾段中陳述的,那么,6、7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呢?
1.朗讀第6、7段。
2.學生口頭翻譯第6、7段。
3.討論第6、7段的大意。
(1)第6段是追懷先帝知遇之恩,概括寫自己不顧危難,二十多年來以效忠先帝為己任。
(2)第7段側重寫先帝托孤后,五年來自己竭忠盡慮地具體謀劃。
4.明確作用:這兩段的作用在于說明此次出師伐魏乃秉承先帝遺志、事在必行之舉,同時也是“我”竭盡忠誠,責無旁貸的職分。
三、再次朗讀第6、7段。思考:這兩段和全文關系是怎樣的?即出師伐魏與修明政治的關系是怎樣的?
明確:
1.從本文寫作的背景來看,“修明政治”是早在三顧茅廬時諸葛亮就提出的一整套戰略中的一個有機的組成部分,現在重新提出,目的在于為出師伐魏創造良好的政治環境,使北伐無后顧之憂,所以關系是十分密切的。
2.作為議論文來看,出師伐魏事在必行,正是叮囑后主修明政治的論據。正因為諸葛亮必須出師進駐漢中完成興復漢室的大業,所以不能不切囑后主好自為之,不能不把斟酌的損益、進盡忠言的重任委之于攸之、棉、允。
3.從表達方式上看,六、七兩段可以說突出地體現了“表以陳情”的特點!度龂,諸葛亮傳》把這份上書原稱為“疏”,《昭明文選》始定名為“出師表”,大概正是充分注意到它在表達上的特色。以陳情的方式敘自己報效先帝的衷曲,不僅增強了感染力,也大大加重了所提建議的分量:修明政治這件大事可是關系重大得很啊!不能不*你后主“自謀”啦!千萬不可有負先帝啊!不盡之意盡在其中。
四、第6、7段沒有直接談修明政治的問題,但卻有力地服務于這一中心,那么請找一找,還有哪些話也起到類似的作用?
明確:第1段開頭兩句。第一句起首以先帝創業立言,喚起劉禪對自身所負重任的重視,接下來講形勢嚴重,說明修明政治的必要性。第二句講幸賴先帝善于用人,還有一批忠臣志土,說明修明政治尚具備有利條件。從表達上看,語意凝重,定下全文基調。
五、諸葛亮是在向劉禪提建議,但文中提到“陛下’’不過七次,而提到“先帝”卻有十三次之多,這是為什么?
明確:不難看出,諸葛亮事事都以先帝之意為依據,句句都借先帝之口說出,既不失人臣之禮,更無教訓人主之嫌,使劉禪聽了,忠言而不逆耳,十分得體;同時也表明他本人處處念及先帝之遺德、遺訓,時時不忘先帝之殊遇重托,既能表明自己的心跡,又容易以情打動劉禪。文中雖然明提陛下只有七次,但暗提陛下尚有五處(即“誠宜開張圣聽”之前,“宣付有司’’之前、兩次“悉以咨之’’之前、“則責攸之”之前),實際共十一處,或表忠誠,或表心愿,或提具體建議,表明諸葛亮處處為劉禪著想,使再昏庸的皇帝也不能無動于衷了。
總之,“受恩感激,,(‘報先帝’,“忠陛下’’的思想感情,貫穿全篇,字里行間洋溢著對劉備父子的無限忠誠。
六、綜合全文,概括中心思想和寫作特點
1.中心思想:指導學生自己歸納,教師進行抽查。
2.寫作特點:本文主要特點是議論、敘述、抒情相結合,這種把真摯感情融于議論、敘事之中的表現手法值得借鑒。
七、布置作業
1.背誦全文。
2.小作文:從《隆中對》和《出師表》看諸葛亮的政治才能。
第24課 《出師表》 篇4
教學目標。
1、通過朗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內容,理清文章的寫作脈絡。
2、感受諸葛亮忠誠盡責的可貴精神。
導入語:
課前播放音樂《三國演義》主題曲。青山依舊,夕陽依舊,英雄生命已逝,但卻永遠活在后世人的記憶里。諸葛亮就是這樣的一個英雄,他舌戰群儒、草船借箭、三氣周瑜、六出祁山、七擒孟獲、空城退敵、一生辛勞、萬古流芳。他是人民心中智慧的化身,諸葛亮不僅智慧超群,他的文采韜略也令人傾倒,今天,我們繼續學習《出師表》,通過他撰寫的《出師表》來了解他的忠肝義膽。
教學過程:
1、再讀課文,在讀的過程中,重點關注:文章先后寫了哪些內容,試著把文章的思路整理出來。
2、合作探究,
(1)課文前半部分諸葛亮就國內政治問題向后主劉禪提了哪幾條建議?在課文中哪些段落可以找到,在這些建議中,哪一條是最重要的?為什么?
(2)課文后半部分諸葛亮主要追述了哪幾件事?有什么用意?
分析:一共有三條:開張圣聽,賞罰分明,親賢遠佞。這三條建議是諸葛亮在充分分析了當前形勢后提出來的,諸葛亮就是要求劉禪能夠廣開言路,聽到真話,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國家才不至于一片混亂,蜀國是弱國,如果不發展,必遭滅亡。而要發展壯大,必須按照諸葛亮說的去做。親賢遠佞這一條建議是這三條建議的思想基礎,只有做到親賢遠佞,才能廣開言路,才能做到察納雅言,才能不至于忠奸不分,賞罰不明。
3、(過度語)這一條建議提的最為具體,把自己舉薦的人的具體特點和優勢都講出來了,大家能從文中找出來嗎?文官有郭攸之、費祎、董允等人,他們的特點是“良實”“忠純”。武將是向寵,他的特點是“性行淑均,曉暢軍事”。
4、舉賢薦能,諸葛亮可謂是用心良苦,坦誠進言,可謂是竭盡忠誠。除此之外,文章還寫了什么?明確:追述以往經歷,寫出了自己出師伐魏的的有利條件和迫切愿望,表達了自己“北定中原”“興復漢室”的決心。明確諸葛亮回顧了哪些事情?“穩居隆中,三顧茅廬,襄陽兵敗,白帝城托孤,南征孟獲”的事。
5、作者追述自己二十一年來的經歷,里面蘊含著諸葛亮怎樣的情感?內心充滿了對劉備知遇之恩的感激與報答之情,并把這種忠誠轉移到了劉禪的身上。
(過度語)全文從提出建議到回顧歷史再到表伐魏興漢的決心,應該說至始至終都貫穿著這樣的情感,所以說《出師表》中6個字是全文的文脈,報先帝、忠陛下。
總結:
本文以懇切的言辭,針對當時的局勢,反復勸勉劉禪要繼承劉備的遺志,開張圣聽,賞罰分明,親賢遠佞,以完成“興復漢室”的大業,表現了諸葛亮“北定中原,興復漢室”的決心和對蜀漢忠貞不二的品質。諸葛亮是我國家喻戶曉的人物,有關他的故事很多,你是如何評價諸葛亮的呢?請以“千秋諸葛我評說”,談談你的看法。
作業:
今當遠離,諸葛亮寫了感人肺腑的《出師表》,假如你是劉禪,看了此表后,思緒翻滾,情不自禁,請同學們以劉禪的身份寫一篇《報諸葛相父》吧!
第24課 《出師表》 篇5
教學目標:
1.從教學實際出發首先疏通文意,落實重點字、詞。
2.本文情詞懇切,字字句句動情,指導學生朗讀,在理解作者情意的基礎上,正確處理句中的語意停頓。
3.學習本文以議論為主兼用抒情和記敘的寫法以及語言質樸、感情真摯的特點。
4.了解“表”的有關知識,掌握形容詞的活用和“以”的用法。
5.感悟古人的遣詞造句之美,領會“誠”的含義。
6.了解諸葛亮統一中國的愿望和親賢臣、遠奸佞,嚴明賞罰,廣開言路等進步主張,批判地繼承他“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教學重點:
1.了解諸葛亮忠心輔佐兩朝的赤誠,了解他的施政主張,特別是他對后主劉禪的勸勉。
2.學習并掌握文言詞語和重要語句。
3.學習本文從容不迫,條分縷析的寫法。
教學難點:
學習本文從容不迫,條分縷析的寫法。
課時安排:
一、導入新課。
諸葛亮是中國人民智慧的化身!叭櫭⿵]”“火燒赤壁”“六出祁山”等膾炙人口的故事在中國是家喻戶曉的。諸葛亮的文才韜略令人傾倒。他撰寫的《出師表》是漢末以來表的第一流杰作,文章質樸誠摯,志盡文暢,為后人所欽仰,正所謂“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陸游《書憤》),“或為出師表,鬼神泣壯烈”(文天祥《正氣歌》)。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篇杰作。
二、教師播放課文朗讀錄音,引導同學注意朗讀時的語調和停頓。
三、解題。
1.什么叫“表”?這種文體有什么特點?
明確:
表,古代向帝王上書言事的一種文體。我國古代臣子寫給君主的呈文有各種不同的名稱。戰國時期統稱為“書”,如李斯《諫逐客書》。到了漢代,這類文字分成章、奏、表、議四小類!罢乱灾x恩,奏以按劾,表以陳情,議以執異!(《文心雕龍》)此外,還有一種專議朝政的文章,又統稱“表”!氨怼钡幕咎卣魇恰皠又郧椤薄!冻鰩煴怼肥侵T葛亮在出師北伐前向劉禪(劉后主)的言事呈文。
2.諸葛亮是什么心情下寫《出師表》的?
明確:
實現國家統一是劉備的遺志,諸葛亮為了實現先帝遺志,在戰略后方日益鞏固的情況下決定出師伐魏。但劉后主卻昏庸無能,聽信奸佞,成了北伐的后顧之憂。諸葛亮在出師前寫下這篇文章,以懇切的言辭勸說后主廣開言路,嚴明賞罰,親賢遠佞,以修明政治,完成“興復漢室”的大業;也表達了諸葛亮報答先主知遇之恩的真摯感情和“北定中原”的決心。
3.“表”這種文體的一般內容和作用。
明確:
“表’’的一般內容是議論和敘事,往往帶有抒情色彩。它是古代奏議的一種,常用于向君主陳說作者對國家大事的意見、建議等。
4.“出師表”該如何理解呢?
明確:在出師前對國家大事的意見、建議。
5.本文是在怎樣的背景下寫的?
明確:
寫于蜀漢建興五年蜀漢第一次出師伐魏之前,當時蜀漢已從猶亭戰役的慘敗中恢復過來,既與吳國通好,又平定了南方叛亂,所以諸葛亮決定北上伐魏。
四、分析結構,歸納段落。
1.朗讀課文,解決生字詞。
崩殂(cú) 侍(shì)衛 陟(zhì)罰臧否(zàngpǐ) 郭攸(yōu)之
費祎(yī) 以遺(wèi)陛下 裨(bì)補闕(quē)漏 茍(gǒu)全
斟酌(zhēnzhuó) 性行淑均(xìngxíngshūjūn) 行(háng)陣
和睦 傾頹(qīngtuí) 猥(wěi) 夙(sù)夜 遺詔(yízhào)
庶竭駑鈍(shùjiénǔdùn) 以彰(zhāng)其咎(jiù) 咨諏(zōu)
2.關于本文的結構,教師要引導學生著眼于“出師”二字。具體地說,一是要看作者對出師后國內政事的安排;二是要看作者說明出師的理由。這兩個問題弄清楚了,全文的脈絡也就清晰地顯示出來。
明確:
可將本文分為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1—5段),從當前形勢出發勸說后主繼承先帝遺志,提出廣開言路、嚴明賞罰、親賢遠佞三條建議。
第二部分(6、7段)追述以往經歷,表達“報先帝而忠陛下”的真摯感情和“北定中原”、“興復漢室”的決心。
第三部分(8、9段),明確各方面的責任,向后主提出懇切的期望,總結全文。
五、師生互動,梳理第1段。
1.學生對照注釋,自讀第1段。教師補充注釋。
疲弊:民力困乏。
誠:果真、實在。
宜:應該。
不懈:毫不懈怠,忠于職守。
侍衛之臣:陪侍、保衛皇帝的近臣。
忠志之士:忠心的將士。志,士心。
忘身:奮不顧身。
蓋:副詞,原來,表示解釋原因。
追:追念。
報:報答。
圣:古時臣下對帝王的尊稱。
恢宏:使志士之氣發揚光大。
妄自菲。哼^分看輕自己。
諫:臣下給皇帝提意見。
2.學生講述大意。
3.引導學生討論下列問題:
(1)為什么說當時是“危急存亡之秋”?為什么說“益州疲弊”?
明確:
說是“危急存亡之秋”,是因為:①先帝中道崩殂;②天下三分;③益州疲弊。
諸葛亮的戰略思想是聯吳抗曹。但吳國在猇(xiāo)亭(今湖北宜都)戰役(即《三國演義》)中講的“大意失荊州”“火燒連營八百里”故事)奪走了荊州全部地區,益州的豪強和南方的夷族統治者也乘機發動叛亂。這時,魏已牢固地控制著全國的中心地區即黃河流域,在政治、經濟、軍事等方面占有明顯的優勢;吳控制長江中下游,經濟力量也比較雄厚;只有蜀偏安于西南一隅,處于不利地位。所以說“益州疲弊”。
(2)諸葛亮為什么向后主提出“開張圣聽”?
明確:
一為發揚光大先帝遺德,激勵振奮忠心為國的臣下士氣;二為避免阻塞“忠諫之路”!耙怨庀鹊圻z德”的“以”表示目的,可譯成“來”;“咨臣以當世之事”的“以”表憑借,可譯成“用”。
(3) 諸葛亮用什么來鼓勵劉禪?
明確:
諸葛亮用忠臣志士為了報答先帝的殊遇而勤勉不懈,舍身忘我地效忠職守的事實來鼓勵劉禪,要他看到蜀國具有忠臣竭力,志上效命這個好條件。
4.分析本段的層次。
六、布置作業。
1.熟讀第1段,背誦重點詞句的解釋。
2.預習2—5段。
第24課 《出師表》 篇6
這堂課,本質上還是一種文言“仿真學習”,其所“仿”之“真”,乃是采用角色換位的方式,讓學生真實地進入文本描述的情境,真實地揣測人物心態,真實地體驗人物情感,從而激發學生主動地品味、咀嚼文言。
這次特殊的文言情景教學,促使我對現在關于文言教學的兩個熱門論題繼續進行著思考。
第一,文言文的教學是背讀在前還是分析在前。傳統的文言教學模式是重背讀在前的,F在中國臺灣等地正在大力倡導的幼童讀經活動也在回歸傳統力主文言學習“背下來”再說。為了讓《出師表》的這次“背讀在前”的學習能夠有效實施,我采取了很多的輔助措施。比如為學生講述劉勰、文天祥、杜甫、陸游、岳飛等人和《出師表》的故事,激發學習熱情。讓學生聽課文錄音,發起總動員,掀起背誦大潮。采用豐富多彩的比賽的形式進行誦讀比賽,如“背誦擊鼓傳花”、“背誦pk賽”等,力爭優生中等生熟誦,“憂生”重點段落基本成誦等等。有了全文的反復誦讀,才可能有整體的獨特感知,“情景教學”才能取得實效?梢哉f,從語感的培養規律來說,“背讀在前”的方式對學習文言文是經濟有效的。
第二,文言文的教學是以文言字詞積累為主還是以理解內容為主。我認為,這并不是矛盾的問題。比如關于識字教學的問題,小學初年級采取集中識字的方法,而高年級則采取分散識字的方式。從人的長遠學習來看,字詞的掌握和文本內容的理解是融和在一起的。“融和觀”也應該是符合語文學習規律和學生身心發展規律的。片面強調文言字詞的積累只會把文言文學習推到純粹技術化的尷尬境地。我們應該相信,文言學習也不能夠脫離語言學習的一般規律。當然,有意識地恰當的總結歸納文言字詞的用法是有必要的,這和片面追求文言學習字詞化不是同一個概念。
這堂課不足的是,因為重情感體驗,所以在字詞咀嚼的精微程度上還遠遠不夠。爭取在有限的教學時間內,既能夠盡可能地多積累品味字詞,又能讓學生對人物和主題有較為深入的理解,這就是文言教學的較高層次了吧。
第24課 《出師表》 篇7
一、一人上黑板,其他在下面寫
二、分析課文3-5段
1、指導朗讀,要求有層次感( )
二優生分別讀第3第4段后齊讀第5段。
2、學生結合注釋,疏通文意(問題1)( )
不明白的提出來大家共同解決,教師提出幾個問題抽查:
是以:痛恨:所以:計日而待:良實:親賢臣,遠小人
3、思考:第3、4兩段寫什么?第5段作者又提出了什么建議? (問題2、3)( )
師生共同分析,邊分析邊板書:
薦賢臣:宮中之事---先帝簡拔之臣---裨補闕漏,有所廣益
營中之事---先帝稱能之臣---行陣和睦,優劣得所
提建議:親賢遠佞(正反教訓)
4、小結第一部分:( )
(1)諸葛亮提出的三條建議治國大計,特別是第三條“親賢遠佞”是作者反復強調的。這三條在今天看來也是正確的。
(2)講解“寓情于議”的特點:諸葛亮談形勢,教方法,擺先帝任賢事實,引歷史經驗教訓,其目的都是希望后主能認識到必須親賢遠佞,才能修明政治,完成“興復漢室”的大業的道理。這種把誠摯的感情、殷切的期望融合于擺事實、講道理中的論證手法,就是“寓情于議”。作者之所以采用這種委婉的表達方式,意在使后主能容易接受建議,達到規勸目的。
三、分析第二部分:
1、創設情境:( )
劉備“三顧茅廬”使諸葛亮萬分感激,平時又言聽計從,臨終時也曾把兒子托付給諸葛亮。諸葛亮也一直在努力報效劉備的知遇之恩,所以一生竭盡所能,“鞠躬盡瘁,死而后已”試圖為劉備完成統一中國的大業。下面我們再學習6、7兩段,看諸葛亮是如何表述他的知遇之恩的。
2、教師補充幾下注釋,學生思考自譯課文:( )
躬耕:親自耕種、聞達:聲名遠揚庶竭:希望竭盡爾來:從那時到現在托付不效:交給的任務沒有完成
3、復述諸葛亮的經歷(根據課文內容)
要求一位表達能力強一點的學生回答,其他學生補充
4、獨立思考問題:兩主要表達方式是什么?敘述的對象以及敘述的內容是什么?(要求扣課文中句子回答)
昔日:生平志向
感激原因
廿年經歷報先帝忠陛下
當今:出師理由
5、講解“寓情于敘”
如下所述,這兩主要是追述21年來的經歷,陳述出師的理由,抒發報先帝忠陛下的心愿。表達方式是寓情于敘。例如第6段在敘述生平志向、感激的原因之后,又用“受任于敗軍之際,奉命于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這句充滿感情的話,既高度概括了他追隨先帝、為之奔走的艱難歷程,又抒發了他感恩報效的一片忠心。
6、討論問題:“受命以來……深入不毛”表達了作者什么樣的精神?今天應該怎樣認識?
引導學生從作者忠君的同時看到作者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從而努力學習,完成自己的責任和使命。
7、小結第三部分層次:回顧歷程,抒發感激之情
表示伐魏決心,報先帝忠陛下
四、布置作業
A:課后背誦課文3-7段;預習翻譯8、9段
B:默寫課文3-7段
第24課 《出師表》 篇8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了解相關背景
體會諸葛亮在“表”中表達的思想感情以及提出的三條建議
議論為主兼用敘事、抒情
識記重要解詞,背誦課文
過程與方法——朗讀,小組合作探究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正確認識三國歷史,正確看待諸葛亮的“忠君”思想
教學重點:
同“知識與技能”
教學難點:
作者的感情及三條建議
第一課時
一、導入
A.以中國古代智謀之士的故事引出……在我們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文明史中,我們耳熟能詳的智慧的化身不計其數……(由學生舉例導入)
B.以學生了解到的中國古代小說、戲曲,傳說中的諸葛亮的事跡、形象導入。
C.以杜甫的.《蜀相》及陸游的《書憤》導入。
蜀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
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
(陸游 《書憤》)
二、解題
1.作者:諸葛亮(181—234),字孔明,瑯玡陽都(今山東沂南縣)人。三國時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東漢末年隱居隆中(今湖北襄陽西),劉備三顧茅廬,他成為劉備的主要謀士。蜀漢政權建立后,任丞相。劉備死后,諸葛亮輔佐后主劉禪(shàn),主持國家軍政大事。他勵精圖治,賞罰嚴明,推行屯田政策,并改善和西南各族的關系,有利于當地經濟、文化的發展。曾多次出師伐魏,爭取統一中國。著有《諸葛亮集》。
2.文體:表,古代向帝王上書言事的一種文體。
3.背景:建興(后主劉禪年號)五年(227年),諸葛亮出師伐魏,臨行時,寫這個表給劉禪。
三、朗讀課文
1.教師范讀。
2.學生自讀。
四、對照注釋閱讀課文,了解大意
五、布置作業
熟讀課文,口頭翻譯課文。
第24課 《出師表》 篇9
教學目的:
一、背誦全文,了解“表”的一般知識,培養學生文言文的閱讀能力。
二、領會諸葛亮對蜀漢的忠誠和他作為政治家在治國方面的方針以及作為長輩對下一代的期望與教育的拳拳之心。
三、學習本文融議論、敘述、抒情于一體的寫作方法。
教學重點:
一、結合課文注釋、提示,理解文意。
二、學習本文,老師要鼓勵學生記憶、背誦的熱情,在理解的基礎上加強背誦。
教學難點:
學習本文,老師要鼓勵學生記憶、背誦的熱情,在理解的基礎上加強背誦。
課時安排:
三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解題:
《出師表》是諸葛亮寫給劉備之子后主劉禪的一篇奏章。諸葛亮,復姓諸葛,名亮,字孔明,三國時蜀漢丞相,是當時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
同學們聽說過“三顧茅廬”這個故事嗎?它說的是諸葛亮與劉備的故事。劉備是漢朝皇室的后代,他為興復漢室,與北方的曹操、江東的孫權抗爭,在兵敗失利的情況下,曾三次屈尊到諸葛亮隱居的隆中(湖北襄陽)茅屋中拜訪他。諸葛亮感其“三顧茅廬”之恩,就答應隨其出山,接著就是奉命出使東吳,完成了聯吳抗曹的使命。在贏得赤壁大戰勝利之后,輔佐劉備建立了蜀漢政權,形成三國鼎立的.局面。后來,他又接受劉備臨崩托孤的重任,扶持后主劉禪。因此諸葛亮對劉禪既有臣下對皇上的恭敬與忠誠,又有長輩對下一代的關懷與期望。劉禪是個糊涂皇帝,諸葛亮對他很不放心,在自己親領大軍出師伐魏之前,寫了一份“表”規勸和告誡劉禪。這份“表”,后人稱之為“出師表”,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的這篇文章。
《出師表》是漢末以來“表”中的杰作,是一篇使人動感情的好文章,其人其文歷來為后人所景仰。陸游曾贊道:“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表,是古代一種文體,是臣下向皇上陳情、請愿的一種奏章。
二、老師指導閱讀課文:
第24課 《出師表》 篇10
《出師表》 教學設計
學習目標
1.學習并積累文言詞句。
2.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明確諸葛亮的三條建議,體會諸葛亮知恩圖報的思想感情。
3.體會文章以議論為主,兼用敘事、抒情的方法。
4.反復朗讀并背誦這篇課文。
學習重點
1.明確諸葛亮的三條建議,分析三條建議之間的關系。
2.體會諸葛亮向后主劉禪提出三條建議的良苦用心,體會諸葛亮知恩圖報的思想感情。
3.背誦課文。
學習方式:運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學習課時:三到四課時
學習步驟
一、課前準備
1.文常:作者:諸葛亮,復姓諸葛,名亮,字孔明,三國時蜀漢丞相,是當時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本文選自《 》。
2.文體:表是 的一種文體。
3.你了解的諸葛亮:
二、預習課文:
(一)整體感知:
1、讀熟課文,讀準字音。
崩殂( ) 恢弘( ) 妄自菲。 ) 陟罰臧否( )( )( ) 郭攸之( ) 費祎( ) 以遺陛下( ) 裨補闕漏( )( ) 猥自枉屈( ) 夙夜憂嘆( ) 庶竭駑鈍( )( ) 以彰其咎( )( )咨諏善道( )( ) 桓( ) 攘除( ) 以塞( )忠諫( )
答案:略
2、寫作背景:
諸葛亮輔佐劉備,歷盡艱難坎坷,經過多年奮戰,終于建立了蜀國,身負丞相重任。蜀國建立后兩年,即公元223年,劉備病逝,后主劉禪繼位,時年16歲。諸葛亮受遺詔輔佐劉禪,主持蜀國軍政大事。公元227年, 諸葛亮統率蜀國軍隊北進,駐軍漢中(今陜西南鄭縣),準備征伐曹魏,奪取中原,復興漢室。他當時感到劉禪愚昧懦弱,頗有內顧之憂,所以臨出發前上書劉禪,懇切勸諫,要劉禪繼承劉備遺志,砥礪志行,振作精神,聽信忠言,任用賢良,黜斥佞人,嚴明賞罰,盡心國事,以圖完成復興漢室,統一天下的大業。這就是《出師表》。
三、疏通文意:
第一段重點詞語:崩殂: 殂: 疲弊: 誠: 秋: 懈: 殊遇:
誠宜: 開張圣聽: 光: 遺德:
恢弘: 引喻: 義: 塞:
參考答案:(見課文注釋)
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 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 此誠危急存亡之
先帝開創大業未完成一半,竟中途去世。如今天下分成三國,我益州地區人力疲憊、民生凋敝,這真是處在萬分
秋也。 然侍衛之臣不懈于內, 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
危急、存亡難料的時刻。但是,宮廷里侍奉守衛的臣子,不敢稍有懈怠;疆場上忠誠有志的將士,舍身忘死的作戰,
蓋追先帝之殊遇, 欲報之于陛下也。 誠宜開張圣聽, 以光先帝遺德,
這都是追念先帝的特殊恩遇,想報答給陛下的緣故。陛下確實應該擴大圣明的聽聞,發揚光大先帝遺留下來的美德,
恢弘志士之氣, 不宜妄自菲薄, 引喻失義, 以塞忠諫之路也。
振奮鼓舞志士們的勇氣,絕不應隨便看輕自己,說話不恰當,以致堵塞了忠誠進諫的道路。
理解默寫:當前形勢(不利條件):
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有利條件:侍衛之臣不懈于內,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于陛下也。
提出的第一條建議:開張圣聽——廣開言路
第二段重點詞語:宮中: 府中: 陟: 罰: 臧否: 付: 論:
刑: 昭: 理:
參考答案:(見文下注釋)
宮中府中, 俱為一體, 陟罰臧否,不宜異同。
宮里身邊的近臣和丞相府統領的官吏,本都是一個整體,獎懲功過、好壞,不應該因在宮中或在府中而異。
若有作奸犯科及為忠善者, 宜付有司論其刑賞, 以昭陛下平明之理,
如有做奸邪事情,犯科條法令的,應該交給主管的官,判定他們受罰或者受賞, 以顯示陛下在治理方面公允明察,
不宜偏私, 使內外異法也。
不應私心偏袒,使宮內和朝廷刑賞之法不同。
提出的建議二:陟罰臧否,不宜異同——嚴明賞罰
第三段重點詞語:簡拔: 遺: 咨: 悉:
答案見課文注釋
侍中侍郎郭攸之、費祎、董允等,此皆良實, 志慮忠純, 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
侍中、侍郎郭攸之、費、董允等, 這些都是善良誠實的人,他們的志向和心思忠誠無二,,因而先帝才選留下來輔佐陛下。
愚以為宮中之事, 事無大小, 悉以咨之, 然后施行, 必能裨補闕漏, 有所廣益。
我認為宮內的事情,事無論大小,都拿來問問他們,然后再去施行。這樣一定能夠彌補缺點和疏漏之處,增益實效。
第四段重點詞語:性行: 淑: 均:
答案見課文注釋
將軍向寵, 性行淑均, 曉暢軍事, 試用于昔日,先帝稱之曰能, 是以眾議舉寵為督。
將軍向寵, 性情品德善良平正,了解通曉軍事,當年試用,先帝曾加以稱贊,說他能干,因而經眾人評議薦舉任命為中部督。
愚以為營中之事, 悉以咨之, 必能使行陣和睦, 優劣得所。
我認為軍營里的事情,事情無論大小,都要征詢他的意見,就一定能夠使軍伍團結和睦,好的差的各得其所。
第五段重點詞語:親: 遠: 所以: 愿:
答案見課文注釋
親賢臣,遠小人, 此先漢所以興隆也; 親小人, 遠賢臣, 此后漢所以傾頹也。
近賢臣,遠避小人,這是漢朝前期所以能夠興盛的原因;親近小人,遠避賢臣,這是漢朝后期所以衰敗的原因。
先帝在時, 每與臣論此事, 未嘗不嘆息痛恨于桓、靈也。
先帝在世的時候,每次跟我評論起這些事,對于桓帝、靈帝時代,沒有不哀嘆和憾恨的。
侍中、尚書、長史、參軍, 此悉貞良死節之臣, 愿陛下
侍中郭攸之、費祎,尚書陳震,長史張裔,參軍蔣琬,這些都是堅貞可靠、能夠以死報國的忠臣,誠愿陛下親近親之信之, 則漢室之隆, 可計日而待也。
他們,信任他們,則漢王室的興盛,就時間不遠了。
提出的第三條建議:親賢臣,遠小人——親賢遠佞(親賢遠。
先后漢興衰原因: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后漢所以傾頹也。
第六段重點詞語:布衣: 躬: 茍全: 猥: 驅馳:
卑鄙: 值; 許: 爾來:
答案見課文注釋
臣本布衣, 躬耕于南陽, 茍全性命于亂世, 不求聞達于諸侯。 先帝不以臣卑鄙,
我本是個平民,在南陽務農親耕,在亂世間只求保全性命,不希求諸侯知道我而獲得顯貴。先帝不介意我的身份低微、見識短淺,
猥自枉屈, 三顧臣于草廬之中, 咨臣以當世之事, 由是感激, 遂許先帝以驅馳。
委屈地自我降低身份,接連三次到草廬來訪看我,征詢我對時局大事的意見,因此我深為感激,從而答應為先帝驅遣效力。
后值傾覆, 受任于敗軍之際, 奉命于危難之間, 爾來二十有一年矣。
后來遇到兵敗,在戰事失敗的時候我接受了任命,在危機患難期間我受到委任,至今已有二十一年了。
諸葛亮淡泊名利(無意于功名利祿的句子):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
寫作者臨危受命(寫盡一生遭際的名句):受任于敗軍之際,奉命于危難之間。
自述身世的目的:感激先帝知遇之恩忠于劉氏父子的真摯感情;指出創業艱難,勸勉后主發憤圖強,復興漢室。
第七段重點詞語:效: 傷: 明; 率: 駑鈍: 駑: 鈍:
攘除; 損: 益:
答案見課文注釋
先帝知臣謹慎, 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 受命以來, 夙夜憂嘆, 恐托付不效,
先帝深知我做事謹慎,所以臨去世時把國家大事托付給我。接受遺命以來,早晚憂愁嘆息,只恐怕托付給我的
以傷先帝之明, 故五月渡瀘, 深入不毛。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
大任不能完成,從而損害先帝的英明。所以我五月率兵南渡瀘水,深入荒蕪之境。如今南方已經平定,武庫兵器充足,
當獎率三軍, 北定中原, 庶竭駑鈍, 攘除奸兇, 興復漢室, 還于舊都。
應當鼓勵和統率全軍, 北伐平定中原地區,我希望竭盡自己低下的才能,消滅奸邪勢力,復興漢朝王室,遷歸舊日國都。
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 至于斟酌損益, 進盡忠言, 則攸之、祎、允之任也。
這是我用來報答先帝,盡忠心于陛下的職責本分。至于(處理事情)斟酌情理,有所興革,毫無保留地進獻忠言,那就是郭攸之、費、董允的責任了。
北伐的物質準備:南方已定,兵甲已足
政治愿望:北定中原, 庶竭駑鈍,攘除奸兇,興復漢室,還于舊都。
第八段重點詞語:慢: 彰: 諏: 雅言: 咎:
答案見課文注釋
愿陛下托臣以討賊興復之效, 不效則治臣之罪, 以告先帝之靈。
希望陛下責成我去討伐奸賊并取得成效,如果不取得成效,那就懲治我失職的罪過,用來上告先帝的神靈。
若無興德之言, 則責攸之、祎、允等之慢, 以彰其咎; 陛下亦宜自謀,
如果沒有發揚圣德的言論,那就責備郭攸之、費、董允等人的怠慢,來揭示他們的過失。陛下也應該自己思慮謀劃,
以咨諏善道, 察納雅言, 深追先帝遺詔。 臣不勝受恩感激。
詢問(治國的)好道理,明察和接受正直的進言,遠念先帝遺詔中的旨意,我就受恩、感激不盡了。
第九段重點詞語:
今當遠離, 臨表涕零, 不知所言。
如今正當離朝遠征,流著淚寫了這篇表文,激動得不知該說些什么話。
四、問題探究:
1.內容和主旨:在這篇表文中,諸葛亮勸說后主劉禪廣開言路,嚴明賞罰,親賢遠佞,以繼承先帝劉備的遺志;也陳述了自己對先帝的“感激”之情和“興復漢室”的決心。
作者寫此表用意何在?
主要用意:希望后主劉禪能夠親賢遠佞,繼承先帝遺志,完成“興復漢室”的大業。
2. 理清作者思路:
第一部分(1~5段)從當前形勢出發,勸說后主繼承先帝遺志,提出廣開言路、嚴明賞罰、親賢遠佞三條建議。
第二部分(6、7兩段)追述以往經歷,表達“報先帝而忠陛下”的真摯感情和“北定中原”“興復漢室”的決心。
第三部分(第8段)明確歸納各方面的責任。
第四部分(第9段)表文的結束語。
3.你認為課文中諸葛亮就國內政治問題向后主劉禪提出了哪幾條建議?其中哪一條是主要的?為什么?
廣開言路——開張圣聽(1段) 嚴明賞罰——陟罰臧否,不宜異同(2段) 親賢遠小——親賢臣,遠小人(3-5段)
其中“親賢遠小”是三條建議的核心,因為只有做到親賢遠小、廣開言路才能為忠諫之言開路,而非為讒邪開方便之門;只有做到親賢遠小,才能真正做到察納雅言,“昭平明之理”,不至于忠奸不分,賞罰不明。
4.作者圍繞“出師”二字,主要寫了哪些內容?
閱讀本文應著眼于“出師”這兩個字。具體地說,一是要看諸葛亮對出師后國內政事的安排。諸葛亮跟后主劉禪之間既是君臣關系,又是輔政者與被輔政者的關系(劉備臨終托孤)。諸葛亮這次出師時,劉禪只有20 歲,昏庸無能,不懂得治理政事;如果出師后國內政局不穩,前方必然會受到重大影響。因此,出師后的國內政局就成了輔政者諸葛亮最放心不下的問題。要解決這個問題,就必須有正確的政治路線和組織路線。為此,諸葛亮在這篇表文里一面勸勉劉禪開張圣聽,嚴明賞罰,一面又向他舉薦人才來管理“宮中”“營中”之事,并殷切地闡明親賢遠佞的道理。這個問題解決得好,國內政局穩定,有了“平明之理”,諸葛亮才能無后顧之憂,可以專力伐魏,可見講治國大計和政事安排正是為了出師。二是要看諸葛亮怎樣說明出師的理由。北伐的決策,實際上是諸葛亮的決策。當時在蜀國內部也有不同意見,有些人持靜觀態度,“欲以長策取勝,坐定天下”,反對立即出兵。在這篇表文里,沒有重提這種爭論,只是對出師原因做了適當的說明。這種說明沒有反復陳說得失利弊,而是抒情言志,作者把“北定中原” 看做自己“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為此,他歷敘自己的身世,從“躬耕”說到“許先帝以驅馳”,又從劉備的“寄大事”說到這次北伐的決心,其間五次提到 “先帝”,極力表達自己的“感激”和“憂嘆”之情。這種方式既能打動君主,又有利于說服持不同意見的人。
3.文章第六段和第七段作者回顧了哪兩件大事?全文最能概括諸葛亮感情的六個字是什么?
一是三顧茅廬;二是白帝城托孤!皥笙鹊壑冶菹隆。
5.寫作特點:
。1)全文以議論為主而輔之以敘事,議論敘事中都帶有濃厚的抒情色彩。
具體地說,第一部分是寓情于議,在談論形勢、任務、治國方針和歷史經驗之中,貫穿著一條明顯的抒情線索,就是希望后主劉禪能夠繼承先帝遺志,完成“興復漢室”的大業。因此一開始就提到“先帝創業”,接著依次說先帝對賢臣的“殊遇”、“簡拔”賢臣的標準和論史時的“嘆息痛恨”,既表達了對先帝的崇拜、愛戴之情,又有激發劉禪效法先人的作用。
第二部分是寓情于事,在敘述作者本人身世、追隨先帝創業經過和“受命已來”的工作的同時,抒發了對先帝的感激之情,表達了效忠劉備父子的心愿。
第三部分中,“不效,則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靈”這句話辭情懇切,更足以催人淚下,是諸葛亮感恩圖報心情的集中表現。
。2)質樸、懇切而精練的語言。
全文只624字,13次提先帝,7次提陛下,“報先帝”、“忠陛下”的思想感情貫穿全篇,處處不忘先帝“遺德”、“遺詔”,處處為劉禪著想,殷切期望他繼承父志,完成先帝未竟的“光復漢室”之大業。作者此情此意,形成了本文率直、質樸、懇切的語言風格。他心之所想,筆之所寫,請之所注,理之所喻,皆醒目而感人。全文不用典,無比喻,去華麗,重真情實感,處處不失臣子的身份,又切合長輩的口吻。
本文語言精煉,多以四字句行文,兼用一些工整的排比對偶句式,如“侍衛之臣不懈于內,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受任于敗軍之際,奉命于危難之間”,這體現了東漢末年駢體文流行的時代風尚。本文有大量的合成詞,是出于諸葛亮的首創,不少詞經過他的提煉,后來成為富有生命力的成語,沿用至今,如“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作奸犯科”、“茍全性命”、“斟酌損益”、“感激涕零”、“不知所云”等。
6.評價:諸葛亮這篇表文歷來受到人們的高度贊揚,被視為表中的代表作。劉勰曾把它跟孔融的《薦禰衡表》相提并論,說“至于文舉(孔融,字文舉)之薦禰衡,氣揚采飛;孔明之辭后主,志盡文暢。雖華實異旨,并一時之英也。”陸游在《書憤》中寫道:“《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文天祥的《正氣歌》亦云:“或為出師表,鬼神泣壯烈。”感人之深,于此可見。
7.出自本文的成語:三顧茅廬 :比喻真心誠意,一再邀請。 茍全性命:茍且保全性命。
計日而待 :可以數著日子等待。形容為時不遠。 指日可待:為期不遠,不久就可以實現。
妄自菲薄 :過分地看輕自己。 作奸犯科:做奸邪事情,犯科條法令
不知所云:不知道說得是些什么。形容說話內容混亂,無法理解。 引喻失義:說話不恰當。
不毛之地 :形容荒涼、貧瘠。 感激涕零:因感激而流淚。形容極度
危急存亡 :指關系到生存滅亡的緊急關頭。 危急存亡之秋:危險至極的緊急關頭。
臨危受命 :形容在緊急關頭勇于獻出生命。 親賢遠佞:親近賢臣.疏遠奸邪小人。
斟酌損益:處理事情斟酌情理.有所興革
五、延伸拓展:
1.《三國演義》中與諸葛亮相關的重要情節
三顧茅廬舌戰群儒 草船借箭 借東風
三氣周瑜七擒孟獲 空城計 揮淚斬馬謖
2.從網絡和其它資料中收集有關諸葛亮的資料,以“我看諸葛亮”為題目寫一篇文章。要求中心明確,語句流暢,不少于500字。
3、附錄:先主敕后主遺詔全文
。1)陳壽《三國志•諸葛亮傳》傳末評語:
諸葛亮之為相國也,扶百姓,示儀軌,約官職,從權制,開誠心,布公道,盡忠益時者雖仇必賞,犯法怠慢者雖親必罰,服罪輸情者雖重必釋,游辭巧飾者雖輕必戮,善無微而不賞,惡無纖而不貶;庶事精練,物理其本,循名責實,虛偽不齒;終于邦域之內,咸畏而愛之,刑政雖峻而無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勸戒明也?芍^識治之良才,管、蕭之亞匹矣。然連年動眾,未能成功,蓋應變將略,非其所長歟!
。2)裴松之《三國志注》引《袁子》曰:
……及其受六尺之孤,攝一國之政,事凡庸之君,專權而不失禮,行君事而國人不疑,如此即以為君臣百姓之心欣戴之矣。
以上兩點說明了什么?
朕初疾但下痢耳,后轉雜他病,殆不自濟。人五十不稱夭,年已六十有余,何所復恨,不復自傷,但以卿兄弟為念。射君(人名)到,說丞相嘆卿智量,甚大增修,過于所望,審能如此,吾復何憂!勉之,勉之!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惟賢惟德,能服于人。汝父德薄,勿效之?勺x《漢書》《禮記》,閑暇歷觀諸子及《六韜》《商君書》,益人意智。聞丞相為寫《申》《韓》《管子》《六韜》一通已畢,未送,道亡,可自更求聞達。
第24課 《出師表》 篇11
[教學目標]
1、理解課文基本內容。
2、熟讀、背誦全文。
[教學課時]
三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重點]
1、認真閱讀“閱讀指導”的內容,了解本文寫作的背景、目的和全文主旨。
2、熟讀課文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諸葛亮是中國人民智慧的化身!叭櫭⿵]”、“火燒赤璧”“六出祁山”等膾炙人口的故事在中國是家喻戶曉的。諸葛亮的文才韜略令人傾倒。他撰寫的《出師表》是漢末以來的第一流杰作,文章質樸誠摯,志盡文暢。為后人所欽仰。陸游說“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文天祥說“或為出師,鬼神泣壯烈”。我們今天就來學習這篇杰作。(板書課題)
二、朗讀課文
1、教師范讀課文(最好能背誦),讀得要有抑揚頓挫,感情充沛,使學生產生激情。要求學生注意體會老師的讀法,并畫出生字詞。
2、指導學生朗讀(片斷),要求富有感情。
三、檢查預習:
1、要求一生簡介“表”的有關常識
2、一人簡述本文的寫作背景
3、一人簡介諸葛亮
四、指導劃分層次結構
引導學生圍繞“出師”二字來分段(問題1),提出以下幾個問題供參考:第一,在國家危急的形勢下,作者出師前向后主提出哪幾條治國建議?第二,作者采用什么方式向劉禪陳述他出師的理由的?第三,在說明出師的理由之后,作為臣下,是否還要請求皇上批準他出師并表達這次出師的決心?
1、學生根據教師的提示獨立思考,擬出初步答案
2、同組交流,取長補短(段意不要求統一)
3、抽樣提問,師生共評(同時板書)
第一部分(1-5)指明危機,提出建議
第二部分(6-7)追憶往事,陳述理由
第三部分(8-9)分清責任,表明決心
五、理解分析第1、2自然段
1、學生結合注釋自譯課文1、2段(問題2、3),教師補充以下詞語:
秋:關鍵時刻
妄自菲。哼^分看輕自己
蓋:原來
2、提問四人各對譯課文1、2段,學生進行評價更正,教師肯定小結
3、思考問題:
(1)為什么說當時是“危急存亡之秋”?
(2)作者指出當時蜀國的形勢如何?內外大臣如何表現?內外大臣這樣做的原因是什么?大臣如此,做國君的應如何做?作者提出的兩條建議是什么?(問題4-9)
教師抽個別中下生提問,再請中下生補充,不行再請中上生小結
板書:開張圣聽(廣開言路)賞罰嚴明
4、指導分析“以”的連接用法
(1)教師復習“以”的介詞用法---“用、把、拿、憑”等。
(2)分析“以”連詞的用法
學生思考這兩段中的“以”哪些表達目的,哪些表達結果。教師提問,學生不同意見可補充。
板書:以:表目的(用來)---以光先帝遺德,以昭陛下平明之理
表結果(以致)---以塞忠諫之路也
5、指導背誦:
。1)要求學生理清每一段內的意義層次,順著因果和作者思路默想、記憶、背誦。
如:形勢危急---大臣表現---兩條建議
。2)學生試著自己背
。3)抽優生背
。4)全班齊背
6、老師總結:引導學生學生諸葛亮的愛國精神。
六、布置作業:
A、熟練習背誦1-2段,準備默寫
B、預習翻譯3-7段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分析課文3-5段,歸結第一部分內容;了解作者親賢臣遠小人的進步主張。
2、學習6、7段。理解諸葛亮統一中國的愿望,批判地繼承他“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3、理解“寓情于議”和“寓情于敘”的寫作方法
4、學習諸葛亮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并指導自己的行為
[重點難點]
了解作者親賢臣遠小人的進步主張教具;理解“寓情于議”和“寓情于敘”
[教學過程]
一、檢查默寫1-2段(2)
一人上黑板,其他在下面寫
二、分析課文3-5段
1、指導朗讀,要求有層次感,由學生分別讀第3第4段后齊讀第5段。
2、學生結合注釋,疏通文意(問題1):
不明白的提出來大家共同解決,教師提出幾個問題抽查:
是以:痛恨: 所以: 計日而待: 良實: 親賢臣,遠小人
3、思考:第3、4兩段寫什么?第5段作者又提出了什么建議?(問題2、3)
師生共同分析,邊分析邊板書:
薦賢臣:宮中之事---先帝簡拔之臣---裨補闕漏,有所廣益
營中之事---先帝稱能之臣---行陣和睦,優劣得所
提建議:親賢遠佞(正反教訓)
4、小結第一部分:
(1)諸葛亮提出的三條建議治國大計,特別是第三條“親賢遠佞”是作者反復強調的。這三條在今天看來也是正確的。
。2)講解“寓情于議”的特點:諸葛亮談形勢,教方法,擺先帝任賢事實,引歷史經驗教訓,其目的都是希望后主能認識到必須親賢遠佞,才能修明政治,完成“興復漢室”的大業的道理。這種把誠摯的感情、殷切的期望融合于擺事實、講道理中的論證手法,就是“寓情于議”。作者之所以采用這種委婉的表達方式,意在使后主能容易接受建議,達到規勸目的。
三、分析第二部分:
1、創設情境:
劉備“三顧茅廬”使諸葛亮萬分感激,平時又言聽計從,臨終時也曾把兒子托付給諸葛亮。諸葛亮也一直在努力報效劉備的知遇之恩,所以一生竭盡所能,“鞠躬盡瘁,死而后已”試圖為劉備完成統一中國的大業。下面我們再學習6、7兩段,看諸葛亮是如何表述他的知遇之恩的。
2、教師補充幾下注釋,學生思考自譯課文:
躬耕:親自耕種、聞達:聲名遠揚庶竭:希望竭盡 爾來:從那時到現在 托付不效:交給的任務沒有完成
3、復述諸葛亮的經歷(根據課文內容)
要求一位表達能力強一點的學生回答,其他學生補充
4、獨立思考問題:兩段主要表達方式是什么?敘述的對象以及敘述的內容是什么?(要求扣課文中句子回答)
昔日:生平志向
感激原因
廿年經歷報先帝忠陛下
當今:出師理由
5、講解“寓情于敘”
如下所述,這兩主要是追述21年來的經歷,陳述出師的理由,抒發報先帝忠陛下的心愿。表達方式是寓情于敘。例如第6段在敘述生平志向、感激的原因之后,又用“受任于敗軍之際,奉命于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這句充滿感情的話,既高度概括了他追隨先帝、為之奔走的艱難歷程,又抒發了他感恩報效的一片忠心。
6、討論問題:“受命以來……深入不毛”表達了作者什么樣的精神?今天應該怎樣認識?引導學生從作者忠君的同時看到作者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從而努力學習,完成自己的責任和使命。
7、小結第三部分層次:回顧歷程,抒發感激之情
表示伐魏決心,報先帝忠陛下
五、布置作業
A:課后背誦課文3-7段;預習翻譯8、9段
B:默寫課文3-7段
第三課時
[教學目標]
1、分析理解8、9段,培養說話藝術(委婉)。
2、歸納中心思想和寫作特點。
3、背誦,練習鞏固。
[教學過程]
一、檢查復習:
抽一中等生背誦課文第5自然段
二、理解分析第三部分
1、學生齊讀8、9段,要求讀出作者感情及誠意,創設情境,進入新課。
2、指導翻譯第8段:這一段翻譯較難,老師要多做些點撥;學生先獨立翻譯,教師給予指點,后集體討論解決
3、分析第8段層次:師生共析:
第1句是自請“出師”,表達“討賊興復”的決心,意志堅定
第2句是兩個分句,是分清責任,提出期望
第3句表達感激之情
板書:請命出師----表決心
叮囑陛下:用賢臣---興德之言
宜自謀---咨諏善道察納雅言深追遺詔
表達感激之情
4、討論:如果第1句話后面用分號,“以彰其咎”后面用句號,好不好?
明確:不好。一是不能分清內外責任,二是不能突出作者請命出師的決心,三是內外大臣“興德之言”順勢提出希望“陛下亦宜自謀”,不致使劉禪反感。
自由發言,有道理就行
三、朗讀指導,進行背誦:
同樣要求注意層次性,采用多種方式背誦相結合
四、布置作業
1、默寫全文(可分段進行)
2、熟練背誦全文
第24課 《出師表》 篇12
本文可以說是初中階段最難的一篇古文了,為了落實本文的教學重點和難點,解決學生畏懼學習古文的困難,設計了講故事比賽,要求學生講《三國演義》中的精彩故事,以此來激發他們學習熱情。學生的積極性非常高,我就接著提醒他們:“宋朝詩人陸游在《書憤》中寫道‘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你們是否知道,這又是一段怎樣的故事?”學生的積極性和學習的興趣已經被激起,我想本課教學的序幕已經拉開了!
但文章內容上的重點對學生來說是一個難點,學生往往把握不住;諸葛亮是怎樣突出他的論述重點的,學生更難以體會得深刻。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把課文的重點、難點化成若干足以啟迪學生思維的問題,并把這些問題按合理的順序編排,進而把學生的閱讀思考活動導向深入。
如何讓學生學好文言文,我認為應把好四個關,即“讀”“譯”“賞”“用”,但怎樣讀,如何譯,如何引導鑒賞和運用,需要提煉有效的方法。
本課教學設計運用“斷句朗讀”和“口譯朗讀”兩種方法通讀全文,突破傳統“教師譯,學生聽”,“盲目讀,收效微”的弊端,對訓練學生語感,積累語言有積極的作用,同時省時省力,為學生所接受。“鞠躬盡瘁,死而后已”,是教材學習的重點,也是指導學生學習鑒賞的范例。
教學過程中不足的是臨場點拔不夠到位,鑒賞分析和知識點的落實尚不能自然有機的結合,教學的空間拓展不夠。還有就是師生互動這個環節沒有展開好,主要是學生沒有積極的配合,這是失敗的地方,以后在這方面自己要多下一些功夫。
成功之處,自己在授課的過程當中,還是能積極引導學生把握文章的主體內容和主題,以及本文的寫作特色,對文章中的重點句子也都掌握。
以上是第一范文網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高中語文《出師表》教學反思,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