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一二三区_九九在线中文字幕无码_国产一二区av_38激情网_欧美一区=区三区_亚洲高清免费观看在线视频

首頁 > 教案下載 > 語文教案 > 初中語文教案 > 九年級語文教案 > 回延安(通用17篇)

回延安

發布時間:2023-09-04

回延安(通用17篇)

回延安 篇1

  教學建議

  一、結構思路

  全詩共五節:

  第一節,,激動滿情懷

  第二節,憶延安,圣地養育我

  第三節,會親人,歡聚話今昔

  第四節,逛新城,舊貌換新顏

  第五節,贊延安,圣地大貢獻

  二、思想感情

  詩貴在有激情。詩人自始至終把握住了對母親延安的感情,通過、愛延安、會親人、壽延安、頌延安五部分內容來傾吐自己的激情。在抒情方式上,既有直接傾吐,又有間接抒情.或用動詞,或描寫,便感情抒發既酣暢淋漓,又生動形象,具有很強的感染力。

  作品中思想感情一步步升華。詩人踏上延安的土地、見到延安的親人,從。手抓黃土教不放,緊緊地貼在心窩上”,“。頭撲在親人懷”等詩句看出,詩人產生的是激動、喜悅的感情;詩人回憶延安對自己的養育,描寫和延安親人歡聚暢談的情景及看到延安的新面貌之后,愛延安、愛革命、愛人民的感情達到了高潮;當詩人又要離別延安時,從結尾兩句詩可以領會到,詩人難舍難分的惜別之情上升到了巔峰。

  三、夸張手法的運用

  這首詩里有這樣的話:“一口口的米酒千萬句話”,極言親人重逢說話之多。這種為了強調事物的某一特征,作夸大的描述的修辭方法,叫作夸張。又如:“雙手接定寶塔山”“滿窯里圍得不透風”等等,高聳入云的寶塔山怎么樓得過來呢?滿窯里真的被人圍得一點風也透不進嗎?這樣寫淋漓盡致地表達出詩人熱愛延安、熱愛延安親人的思想感情以及延安人民熱烈歡迎詩人的真摯情景。

  四、富于變化的句與句之間的關系

  作品每小節中句與句之間的關系富于變化。

  ①比興關系:這是“信天游”詩節中大量使用的。所謂“比對,即比喻。古人說:。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所謂“興”,即起興。古人說:“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也。”“信天游”每節的第一句常用“比”或“興”,目的都是為了引出第二句的內容來。如。羊羔羔吃奶眼望著媽,小米飯養活我長大”,這一節中,第一句是以“比”開頭的,用羊羔吃奶比喻第二句戰士的成長,目的是要說明延安母親對延安兒女的養育之恩,同時也寫出了延安兒女對延安母親的眷戀之情。又如第一句用“興”開頭。如“東山的糜子西山的谷,肩膀上的紅旗手中的書”,“楊家嶺的紅旗啊高高地飄,革命萬里起高潮”等。這兩節的第。句均以“興”開頭,詩人感物起興,形象地寫出了在延安學到了生產斗爭的知識和本領,又學到了文化,學到了革命道理;寫出了延安在中國革命中所起的作用及做出的貢獻。

  以上“比興”手法的例子為前句是比興,后句是本體,也有前句是本體,后句是比興的。如“一口口的米酒千萬句話,長江大河起浪花”。

  ②并列關系:如“一條條街道寬又平,一座座樓房披彩虹”;“一盞盞電燈亮又明,一排排綠樹迎春風”。此處極言延安發展變化后的嶄新面貌。又如“心口呀莫要這么厲害的跳,灰塵呀莫把我眼睛擋住了”,詩人重返延安時之所以按捺不住心臟的跳動,正是因為他永遠忘不了黨和毛主席對自己的培養,詩人自己曾說過:“我是吃延安小米飯長大的,我喝過棗園和楊家嶺的奶汁!”詩句正是傳神地寫出了作者懷念延安的熱切心情。

  ③順承關系:如“老爺爺進門氣喘得緊:‘我夢見雞毛信來——可真見親人……”’這一節前兩句寫老爺爺進門喘氣的動作神態,后句寫出老爺爺講的話,上下句構成了順承關系。

  五、動詞的運用

  全詩開頭第一部分中選用了一連串的動詞:“抓”“貼”“摟”“撲”,生動、形象、傳神地寫出了詩人踏上延安土地時的激動以及與親人重逢時的喜悅。用“抓”而不用“捧”,用“貼”而不用“放”,“抓”,原指手指聚攏,使物體固定在手中。這里有緊握不放之意;“貼”緊挨的意思,這里表現詩人對延安的親密無間和詩人珍愛延安土地的強烈感情。“抱”和“摟”都有以手臂圍住的意思,但不用“抱”而用“摟”,是因為“摟”表示大幅度動作,富有力度,這就更加反映出作者內心的激動。至于“一頭撲在親人懷”中的“撲”字,更體現出“情動于中而行于外”,這些外在的動作,揭示了作者的內心,表達出詩人見到延安親人時的極度興奮、喜悅。

  六、鮮明的地方色彩

  詩中的棗園、窯洞、寶塔山、糜子等帶有延安的色彩,詩中所采用的信天游形式,是陜北民歌;詩中“登時”‘莫要”“幾根根”等,取自陜北方言。詩歌表達的是對延安的深厚感情,所以詩中景物的描寫、形式的采用以及全詩的遣詞造句,都帶有鮮明的地方色彩,使詩的內容與形式達到了和諧統一。

  教學設計示例1

  (-)由以前學過的課文,引出(板書詩題)。

  (二)簡單指出:是賀敬之的作品,寫于 1956年。詩人從1940年至 1946年,一直在延安學習工作。1956年,在久別十年之后重返延安,寫出了這首詩。

  (三)簡要說明“信天游”的藝術特點。

  這首詩是用陜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寫的。“信天游”:兩行一節,一般是一節一韻,也可以幾節押同一個韻;多用比興方法。比,即比喻;興,先寫其他事物引起要寫的事物。不少時候,興中兼比,比和興融為一體。比興,一般用在詩節的首句。

  (四)要求學生參看注釋,理解詞義、句意、全詩大意。

  (五)指定學生一人朗讀全詩。

  要求讀音準確,讀出節奏。

  (六)按詩篇標出的五個部分分析這首詩。指定學生朗讀第一部分后,引導學生分析這一部分。

  1.這一部分描寫回到延安(板書:描寫回到延安),可分幾層,各寫出了什么?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可分四層。第1節為第一層,寫行近延安。第2節為第二層,寫踏上延安土地。第3、4節為第三層,抒寫到達延安的感情。第5至7節為第四層,寫親人相見。

  如有學生把1、2兩節合并為一層,或把第7節獨立為一層,在肯定這樣分層也有道理以后,指出:第1、2兩節分為兩層,更能體會到詩人行近延安和踏上延安土地的感情發展;第6、7兩節,在上節寫出歡迎場面以后,連寫歡迎群眾和詩人自身,且同押一韻,故合為一層為宜。

  2.這一部分第一層,運用哪些關鍵詞語,抒發了詩人行近延安時什么樣的感情?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心口呀莫要這么厲害地跳,灰塵呀莫把我眼睛擋住了”:“莫要”,表現出心臟的劇烈跳動;“莫把”,表現出急欲望見延安的心情;抒發了急欲回到延安、行近延安萬分激動的感情。

  3.第二層運用哪些關鍵詞語抒發了踏上延安土地時什么樣的感情?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手抓黃土我不放,緊緊地貼在心窩上”:“手抓黃土”后帶“我不放”這個補語來形容,“貼在心窩上”前加“緊緊地”這個狀語來修飾,抒發了踏上延安故土時無限歡喜、倍覺親切的感情。

  4.第三層運用什么修辭方法抒發了什么樣的感情?兩節之間構成了什么關系?具有什么樣的表現力量?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幾回回夢里,雙手樓定寶塔山”,寫往日:“幾回回夢里”、“雙手摟定”,抒發了往日深切思念延安的感情;“干聲萬聲呼喚你,——母親延安就在這里”,寫現在,“千聲萬聲”的夸張,“母親”的比喻,抒發了回到延安時無限歡喜激動的感情(板書:夸張比喻)。兩節之間構成襯托的關系,以往日襯托現在,往日的思念成夢,襯托、突出了現在夢境成為現實的歡喜和激動。

  5.第四層運用什么修辭方法描寫親人相見?具有什么樣的表現力量?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杜甫川唱來柳林鋪笑,紅旗飄飄把手招”:運用通感修辭方法,從主觀感覺描寫客觀事物,“唱”、“笑”、“把手招”,擬人描寫“杜甫川”、“柳林鋪”和“紅旗”,表現出河流、村莊、旗幟也都熱情歡迎詩人等人的到來,體現了詩人故地重回的無限喜悅感情(板書:擬人)。“白羊肚手巾紅腰帶,親人們迎過延河來”:富有地方色彩的裝束,“迎過延河來”的行動,表現出延安群眾的熱情歡迎。“滿心話登時說不出來,一頭撲在親人懷”:前句“滿心話”與“說不出來”的矛盾,后句用“一頭”修飾“撲”字,表現了滿心激動,不可言傳的熾熱感情。

  6.這一部分各層之間體現著什么關系?主要描寫出什么?抒發了什么樣的感情?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這一部分各層之間體現著遞進的關系,主要描寫出回到延安,受到延安群眾熱烈歡迎的場面,抒發了重返延安的滿心激動和親人見面的無限歡悅(板書:遞進場面熱烈歡悅)。

  (七)指定學生朗讀第二部分后,引導學生分析這一部分。

  1.這一部分憶寫當年延安生活(板書:憶寫延安生活)。可分幾層?各寫出了什么?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可分三層。第1節為第一層,寫親人送、迎。第2~4節為第二層,寫當年延安生活。第5、6節為第三層,收結這一部分。

  如有學生把這一部分分為兩層,前五節為一層,末節為一層,在肯定這樣分層也有道理后,指出:按上述分法更能體現出這一部分的感情脈絡、內部結構、描寫重點和前后部分的關聯。

  2.這一部分第一層在詩篇結構上起著什么作用?具有什么樣的表現力量?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二十里鋪送過柳林鋪迎,分別十年又回家中”:追溯當年相送,寫出今日相迎,引到憶寫當年延安生活,在詩篇結構上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連舉兩個地名,表現出延安人民當年還送、今日遠迎,情意殷殷;詩人深感延安人民的至情,覺得回到了久別的家中,自然地引到憶寫當年的延安生活。

  第 1 2 頁  

回延安 篇2

  教學設想

  詩歌重在誦讀。通過朗讀,可以逐步由認知生字詞,深化到理解詩歌內容,把握作者感情等。可以將朗讀貫穿到整個教學過程 中,或范讀,或齊讀,或分組讀,或對口讀,變化形式讓學生反復誦讀,并由淺人深進行朗讀指導,啟發學生發現、分析、解決問題,最終培養學生欣賞詩歌的能力。

  課時安排

  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導入  新課

  二、朗讀全詩

  要求通過多種形式反復地朗讀,引導學生逐步由表及里地體會到文章的形式與內容有關方面的知識要點。

  1.教師范讀全詩。

  (1)教師范讀。

  (2)疏通字詞障礙。

  參照“教學設計(A)”。

  2.學生初讀全詩,體會詩歌的基本特點。

  (1)學生自由朗讀全詩。

  (2)要求學生說說:這首詩和自己以前所讀的新詩在形式上有什么不同之處?

  (3)教師介紹“信天游”的基本特點。

  明確:①章法上:兩句一節,節數不定。

  ②韻律上:幾節一韻,或一韻到底。

  ③語言上:七言為基本句式,可長可短,靈活自由。

  ④藝術上:多用“比興”手法。

  對于“比興”的藝術手法,教師可以適當多加介紹,以幫助學生理解。

  三、學生再讀全詩,逐步把握文章的基本內容

  采用問題組合的方式,讓學生逐步深入理解詩歌內容。

  1.問題組合一:

  (1)學生自行回想詩歌整體內容,然后思考:這首詩的結構層次該如何劃分?

  (2)概括各個部分的中心意思,并填寫下表:

  口延安→口延安→口延安→口延安→口延安

  (3)體會:你認為洋溢于全詩中的感情是一種什么樣的感情?作者抒發思想感情的線索是什么?

  2.問題組合二:

  (1)學生齊讀第一部分內容,然后標畫出表現詩人回延安心情的動詞。

  (2)請選用其他意義相近的動詞來替換你所標畫的動詞,看看效果有什么不同。

  (3)指名學生朗讀第二部分內容,思考:詩人寫過去延安的生活,有什么意圖?

  (4)自讀第三部分內容,要求學生根據這一部分內容想像詩人與延安親人相見時的場面,然后用散文化的語言描述出來。

  (5)在寫與延安親人見面的場景時,詩人運用了哪些手法來寫出這個熱鬧的場面的?

  (6)女生齊讀第四部分,然后從中選用一個詞語概括這部分的內容。

  (7)男生齊讀第五部分,然后畫出表明延安的歷史功績或者影響的詞語或句子。

  (8)回答:詩中寫道:“赤衛軍……青年團……紅領巾,徒著咱英雄幾輩輩人……”這兩句話如何理解?

  3.問題組合三:

  (1)這首詩歌主要運用了哪些修辭手法?有什么表達效果?

  (2)你認為這首詩寫得怎么樣?請大膽談談你的看法。

  四、引導學生品味詩歌的語言

  由于這是一首民歌體裁的詩歌,在語言上有它自身的特點,要求學生在反復朗讀的基礎上認真體會。體會時注意結合前面有關的介紹。

  五、布置作業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引入新課時的學習

  二、指導朗讀,要求讀出詩歌中的感情

  1.指名學生朗讀全詩,然后教師引導評判朗讀在感情表達方面所存在的問題。

  2.介紹寫作背景。

  介紹的目的是引導學生通過對背景的把握,領會作者對延安的真摯感情,以理解詩歌中的情感,增強朗讀的情感表達力。

  3.學生自由地散讀全詩,要求盡量讀出感情。

  4.聽朗讀帶,比較自己與朗讀帶中的朗讀在感情方面的表達差距。

  有關朗讀的指導請參照“教學設計(A)”。

  5.指名學生朗讀全詩,或者學生齊讀全詩。

  學生朗讀后,教師注意及時準確進行評價,指出其中的優劣,進一步把握朗讀的要點。

  三、體會詩歌中修辭方法運用的效果

  1.學生默讀全詩,思考:這首詩運用的修辭手法主要有哪些?

  明確:主要有比興和夸張。特別是比興手法的運用,為詩歌增色不少。

  2.引導學生結合具體詩句體會各種修辭手法運用的效果。

  四、學習遷移

  1.課前布置:上圖書館或者上網查找有關延安的資料,然后整理成小故事或者小散文的形式。

  2.交流。

  指名學生講述與延安有關的故事或介紹有關延安的資料。3.要求學生在課后利用自己查找出來的資料,自由組合,5—10人一組,編一個“延安特刊”,比比哪一組編得好。

回延安 篇3

  賀敬之

  心口呀莫要這么厲害地跳,

  灰塵呀莫把我的眼睛擋住了……

  手抓黃土我不放,

  緊緊兒貼在心窩上。

  ……幾回回夢里回延安,

  雙手摟定寶塔山。

  千聲萬聲呼喚你,

  --母親延安就在這里!

  杜甫川唱來柳林鋪笑,

  紅旗飄飄把手招。

  白羊肚手巾紅腰帶,

  親人們迎過延河來。

  滿心話登時說不出來,

  一頭撲在親人懷。

  二十里鋪送過柳來鋪迎,

  分別十年又回家中。

  樹梢樹枝樹根根,

  親山親水有親人。

  我羊羔羔吃奶眼望著媽,

  小米飯養活我。

  東山的糜子西山的谷,

  肩膀上的紅旗手中的書。

  手把手兒教會了我,

  母親打發我們過黃河。

  革命的道路千萬里,

  天南海北想著你……

  米酒油饃木炭火,

  團團圍定坑上坐。

  滿窯里圍得不透風,

  腦畔上還響著腳步聲。

  老爺爺進門氣喘得緊:

  "我夢見雞毛信來--可真見親人……"

  親人見了親人面,

  歡喜的眼淚眶眶里轉。

  "保衛延安你們費了心,

  白頭發添了幾根根。"

  團支書又領進社主任,

  當年的放牛娃如今長成人。

  白生生的窗紙紅窗花,

  娃娃們爭搶來把手拉。

  一口口的米酒千萬句話,

  長江大河起浪花。

  十年來革命大發展,

  說不盡這三千六百天……

  千萬條腿來千萬只眼,

  也不夠我走來也不夠我看!

  頭頂著藍天大明鏡,

  延安城照在我心中:

  對照過去我認不出了你,

  母親延安換新衣。

  楊家嶺的紅旗啊高高地飄,

  革命萬里起高潮!

  寶塔山下留腳印,

  毛主席登上了天安門!

  棗園的燈光照人心,

  延河滾滾喊"前進"!

  赤衛軍,青年團,紅領巾,

  走著咱英雄幾輩輩人……

  社會主義路上大踏步走,

  光榮的延河還要在前頭!

  身長翅膀吧腳生云,

  再回延安看母親!

回延安 篇4

  賀敬之

  教學目的

  1.使學生了解詩人熱愛革命圣地延安,熱愛革命事業和革命人民

  的思想感情。

  2.學習這首詩恰當運用比喻、夸張、排比等修辭方法。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當是讓學生從朗讀中理解詩人對革命圣地延安的真摯熾

  熱的感情。

  教學時間

  二課時

  教學過程 

  一、預習

  1.讀準下列加點字的音。

  褸(lou3)白羊肚子巾(du3)糜子(mei2)

  黍類(shu3)饃(mo2)喘(chuan3)眶(kuang1)

  2.解釋下面詞語。

  (1)幾回回:一回又一回。陜北方言里,量詞的構成方式往往用疊

  字,表示數量多。課文中另有“一口口”“幾輩輩”等,都有“—……又

  ……一……”的意思。

  (2)二十里鋪:延安城東二十里的一個村。1945年作者和其他革

  命干部離開延安奔赴新的工作崗位的時候,延安群眾曾經歡送到那里。

  (3)糜子:一種形狀像小米的沒有黏性的黍類谷物。

  (4)腦畔上:課文指窯洞的頂上。

  (5)雞毛信:抗戰期間流行于根據地的一種粘附有雞毛似表示需要

  迅速傳遞的緊急信件。

  (6)留腳印:課文中意思是,毛主席在哪里住過,留下了革命的足

  跡。

  (7)赤衛軍:就是赤衛隊,指我國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革命根

  據地里不脫離生產的人民武裝組織。

  二、導入  

  1.賀敬之,現代著名詩人,劇作家。1924年11月出生于山東峰城

  (今屬棗莊市)。家庭出身貧農。1940年到延安,曾在魯迅藝術學院學

  習、工作。1942年 5月,賀敬之同志參加了“延安文藝座談會”,學習了

  毛主席(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1945年曾經與丁毅等人集體

  創作歌劇(白毛女》。1956年用陜北“信天游”民歌體的形式創作了詩

  歌(回延安),影響較大,從此開始發表詩歌創作。此后創作的(桂木山

  水歌)(三門峽歌》也成為了詩人創作藝術的高峰。這些抒情充分展示

  了詩人提煉生活的藝術才情,情真意切,構思精巧,音律生動。賀敬之

  政治抒情詩如《放聲歌唱》《十年放歌》〈雷鋒之歌〉〈中國的十月〉等,在

  藝術形式上有新的探索,借鑒了國外政治抒情詩歌中“樓梯式”并將中

  國古典詩歌的韻律和對仗,以及民歌中的某些形式融入其中,形成了自

  己的特色。1956年蘭月九日作者參加西北五省(區)青年造林大會,回

  到闊別十年的延安,看到延安的巨大變化,無限興奮喜悅,因此寫了這

  首詩,抒發了對延安的深切懷念,對黨對人民的無限熱愛,曾任〈詩刊〉

  編委,劇協書記處書記,黨的十一大代表,國務院文化部副部長、部長。

  代表作有(放歌集)(雷鋒之歌)(中國的十月》等。

  2.信天游:

  信天游,也叫“順天游”,流行于陜北的一種民歌,兩行一節,上下句

  押韻,一節一韻,詩行錯落有致,讀來高亢悠遠。有的一節表達一個簡

  單獨立的意思,有的幾節構成一組,表達比較復雜的意思。信天游形式

  自由,常用來抒情、亦可敘事。注意運用比興手法,貼切、自然,增強了

  詩的音樂性;聯想豐富,感情深切。

  3.導語 

  (回延安)是一首采用民歌體形式寫成的激情澎湃的詩篇、詩人以

  赤子之心歌頌了養育一代革命者的延安精神,從中,我們可以感受到詩

  人跳動著的脈博——對“母親”延安的那份永不氓滅的真情。全詩除了

  真切的感情構成了詩的暢射源外,就是詩人對陜北風土人情的意象組

  合描寫,它更增添了這首詩的生活氣息和鄉土美感,以及從樸實中流出

  來的民族音樂般的美。

  三、正課

  1.朗讀課文。(教師范讀,學生齊讀,聽課文錄音均可)這首詩較

  長,讀時應注意不念錯字、不添字、漏字。停頓適當把握好課文感情基

  調——積極進取、高度贊美的感情。

  2.提問:本詩計五個自然章(即部分),請分別用一兩句話概括這五

  個自然段的主要內容。

  討論、明確:

  第一部分:抒寫久別重逢延安的感觸。

  第二部分:追憶當年延安的戰斗生活。

  第三部分:描繪會見親人的熱烈場景。

  第四部分:描畫延安城的嶄新面貌。

  第五部分:歌頌延安的光輝歷史,展示繼續革命的征程。

  3.提問:試想想詩人寫作這首詩抒發思想感情的線索是什么?

  討論、明確:全詩以詩人離別10年后重返延安的激動心情為線索。

  4.提問:詩的第一小節,是如何新穎地寫出作者臨近延安時難以抑

  制的激動心情。

  討論、明確:作者離別延安已達10年之久,日日夜夜都想念她。現

  在回來看望她,正所謂“思鄉近更切”越是接近,心情越是激動占但作者

  卻說:“心口呀莫要這么厲害地跳”,反襯出非同一般的興奮心情。改一

  開頭便淋漓盡致地表現了要盡快看到延安的心情。進一步展示出作者

  心潮翻滾,思緒萬干的內心世界。這是一種深沉的愛和眷念的表現。

  5.讀詩,想想第一部分中動詞使用的表現了逼真的情景。

  討論、明確:一“抓”一“貼”逼真的動作,表現了詩人見到時的激動

  情景。而“雙手摟定寶塔山”一個“摟”字,則寫盡了作者對延安懷念之

  情。“唱”“笑”“招”更有擬人的色彩,渲染了歡樂的氣氛。最后一個

  “撲”字,則更加洗煉,表達情意更加強烈、準確。

  6.讀詩、想想第二部分的比喻修辭運用、與眾不同。

  討論、明確:“親山親水有親人”這一比喻密不可分,尤如看到家鄉

  的山、水,家鄉的人。一個“親”字,突出了詩人與延安的親密之情。而

  “羊羔羔吃奶眼望著媽”更是絕好的比喻,詩人如羊羔一樣吮吸著乳汁,

  眼望著媽媽。是延安母親的乳汁養育了詩人,是延安的小米飯使詩人

  成長。詩句活脫脫寫出了延安熱火朝天的大生產運動,而詩人正為能

  投身于其中倍感自豪。

  7.提問:第三章是如何描繪詩人和親人熱烈歡聚的動人情景的。

  討論、明確:(二)熾熱的階級感情——延安鄉親對詩人的盛情接待。

  寫親人歡聚的場面。燒熱的炕、生起地上的木炭火,熱上加熱,選取有

  地方特色的物、既親切、又真實寫出延安人民爭先恐后看望親人的情

  景。(2)老、中、青三代人與詩人的對話。老一代鄉親是“氣喘得緊”歡

  喜的眼淚眶眶里轉”怎能讓作者不追憶那些用鮮血和生命保衛了延安,

  在戰斗中立功的老英雄過去的英雄事跡,眼前這些老英雄們老當益壯、

  煥發革命青春,更令詩人欣慰。“團支書又領進社主任,當年的放羊娃

  如今長成人。”表明了中、青年人在黨的教育下、培養下迅速成長,延安

  少年兒童繼承革命傳統,正發揚著延安精神。親人歡聚,窯洞里升騰著

  一團團歡樂的浪花。(3)夸張、比喻連用。“一口口米酒千萬句話,長江

  大河起浪花”。話題由延安而飛躍千山萬水,內容從全國形勢到長江、

  黃河洶涌澎湃。由延安看到全中國,由10年前想到今天可喜的變化。

  8.提問:第四部分運用哪種修辭,描繪延安城秀麗如畫的新面貌。

  討論、明確:主要運用整齊的排比句,使延安欣欣向榮的新姿躍然

  紙上。此外還用了夸張和比喻修辭,表明自己游覽延安新城的興奮和

  喜悅。延安煥然一新,詩人無限感慨,贊美溢于言表。

  9.提問:第五部分詩人歌頌延安人民對中國革命的偉大貢獻又表

  達了自己內心怎樣的愿望。

  討論、明確:這一部分詩藝術地概括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

  下,取得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的偉大勝利,建立了新中國。呼應前文,

  熱切期望,英雄豪邁的延安人民和在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中,

  永遠站在最前列,表達了作者內心的愿望,革命戰士繼承革命傳統,發

  揚延安精神,奮勇前進。

  10.提問:這首詩疊字的運用很有特點,有表事物的,有表數量的,

  有表情態和表顏色的,請從詩中找出十幾個疊字詞語,按上述類別加以

  分類。

  討論、明確:(1)表事物的有:樹根根,羊羔羔,眼眶眶,娃娃等。(2)

  表數量的有:幾回回,幾根根,一口口,一條條,一排排,一座座等。(3)

  表情態的有:緊緊兒,飄飄;團團,高高地,滾滾等。(4)表顏色的有:白

  生生等。

  11.提問:請歸納一下全詩的中心。

  討論、歸納:本詩以信天游的形式從闊別十年的延安,看到延安的

  巨大變化,激發了詩人無限興奮和喜悅,抒發了對革命圣地延安的深切

  懷念,對黨對人民的無限熱愛。

  四、小結

  一首膾炙人口的詩歌的創作既需要作者有滿腔熱情,更需要作者

  有雄厚的文學素養。賀敬之作為一個創作數量不多的詩人,二十多年

  來全部改作只有〈放聲集〉一冊不很厚的詩作,但它們大多有較高的質

  量。賀敬之是我國有嚴謹創作態度的詩人。〈回延安〉采用了民歌體形

  式,運用了多種修辭手法,讀起來讓人激情澎湃。詩人以赤子之心歌頌

  了養育一代革命者的延安精神,從中,我們感受到了詩人跳動著的脈搏

  ——對“母親”延安的那份永不混滅的真情。全詩除了真切的情感構成

  了詩的輻射源外,就是詩人對陜北風土人情的意象組合描寫,更增添了

  作品的生活氣息和鄉土美感,今天我們從(回延安)中見到的是從樸實

  中流出來的民族音樂般的美。

  五、作業 

  1.課后練習第二、三題。

  2.選用課時作業 優化設計

  課時作業 優化設計

  (一)下面句子中說法正確的只有一項請選擇。

  A.信天游,也叫“順天游”,流行于陜西的一種民歌。

  B.賀敬之是一個嚴謹創作的詩人,(回延安)是他的飽滿的政治熱

  情,運用多種修辭手法抒發詩人對革命圣地延安懷念之情的優

  秀詩篇。

  C.“一口口的米酒千萬句話,長江大河起浪花”。這一節詩句只運

  用了夸張的修辭手法。

  (二)按下邊的提示從詩中找出相應的詩句。

  1.通過對話和動作的描寫來抒情:

  2.通過景物和場面的描寫來抒情:

  3.通過想象和聯想來抒情:

  4.直接抒發內心的感受:

  (三)朗讀下一首民歌,與課文相比較,體會二者的比興手法。

  跟著黨走幸福長

  我家門前一棵槐,

  當年紅軍親手栽;

  槐樹開花又結籽,

  天天盼望紅軍來。

  松樹不怕狂風刮,

  共產黨員不怕殺;

  鋼刀架在脖子上,

  還把白匪大聲罵。

  懷我生我是親娘,

  教我養我是共產黨;

  跟著親娘慈愛多,

  眼看黨走幸福長。

  《陜北革命民歌選集》

  課時作業 優化設計:(一)B(二)1.保衛延安你們費了心,白頭

  發添了幾根根。2.一排排街道寬又平,一座座樓房披彩虹。

  3.楊家嶺的紅旗啊高高地飄,革命萬里起高潮。4.手抓黃土我不

  放,緊緊兒貼在心窩上。(三)略 <-- #EndEditable -->

回延安 篇5

  教學建議

  一、結構思路

  全詩共五節:

  第一節,,激動滿情懷

  第二節,憶延安,圣地養育我

  第三節,會親人,歡聚話今昔

  第四節,逛新城,舊貌換新顏

  第五節,贊延安,圣地大貢獻

  二、思想感情

  詩貴在有激情。詩人自始至終把握住了對母親延安的感情,通過、愛延安、會親人、壽延安、頌延安五部分內容來傾吐自己的激情。在抒情方式上,既有直接傾吐,又有間接抒情.或用動詞,或描寫,便感情抒發既酣暢淋漓,又生動形象,具有很強的感染力。

  作品中思想感情一步步升華。詩人踏上延安的土地、見到延安的親人,從。手抓黃土教不放,緊緊地貼在心窩上”,“。頭撲在親人懷”等詩句看出,詩人產生的是激動、喜悅的感情;詩人回憶延安對自己的養育,描寫和延安親人歡聚暢談的情景及看到延安的新面貌之后,愛延安、愛革命、愛人民的感情達到了高潮;當詩人又要離別延安時,從結尾兩句詩可以領會到,詩人難舍難分的惜別之情上升到了巔峰。

  三、夸張手法的運用

  這首詩里有這樣的話:“一口口的米酒千萬句話”,極言親人重逢說話之多。這種為了強調事物的某一特征,作夸大的描述的修辭方法,叫作夸張。又如:“雙手接定寶塔山”“滿窯里圍得不透風”等等,高聳入云的寶塔山怎么樓得過來呢?滿窯里真的被人圍得一點風也透不進嗎?這樣寫淋漓盡致地表達出詩人熱愛延安、熱愛延安親人的思想感情以及延安人民熱烈歡迎詩人的真摯情景。

  四、富于變化的句與句之間的關系

  作品每小節中句與句之間的關系富于變化。

  ①比興關系:這是“信天游”詩節中大量使用的。所謂“比對,即比喻。古人說:。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所謂“興”,即起興。古人說:“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也。”“信天游”每節的第一句常用“比”或“興”,目的都是為了引出第二句的內容來。如。羊羔羔吃奶眼望著媽,小米飯養活我長大”,這一節中,第一句是以“比”開頭的,用羊羔吃奶比喻第二句戰士的成長,目的是要說明延安母親對延安兒女的養育之恩,同時也寫出了延安兒女對延安母親的眷戀之情。又如第一句用“興”開頭。如“東山的糜子西山的谷,肩膀上的紅旗手中的書”,“楊家嶺的紅旗啊高高地飄,革命萬里起高潮”等。這兩節的第。句均以“興”開頭,詩人感物起興,形象地寫出了在延安學到了生產斗爭的知識和本領,又學到了文化,學到了革命道理;寫出了延安在中國革命中所起的作用及做出的貢獻。

  以上“比興”手法的例子為前句是比興,后句是本體,也有前句是本體,后句是比興的。如“一口口的米酒千萬句話,長江大河起浪花”。

  ②并列關系:如“一條條街道寬又平,一座座樓房披彩虹”;“一盞盞電燈亮又明,一排排綠樹迎春風”。此處極言延安發展變化后的嶄新面貌。又如“心口呀莫要這么厲害的跳,灰塵呀莫把我眼睛擋住了”,詩人重返延安時之所以按捺不住心臟的跳動,正是因為他永遠忘不了黨和毛主席對自己的培養,詩人自己曾說過:“我是吃延安小米飯長大的,我喝過棗園和楊家嶺的奶汁!”詩句正是傳神地寫出了作者懷念延安的熱切心情。

  ③順承關系:如“老爺爺進門氣喘得緊:‘我夢見雞毛信來——可真見親人……”’這一節前兩句寫老爺爺進門喘氣的動作神態,后句寫出老爺爺講的話,上下句構成了順承關系。

  五、動詞的運用

  全詩開頭第一部分中選用了一連串的動詞:“抓”“貼”“摟”“撲”,生動、形象、傳神地寫出了詩人踏上延安土地時的激動以及與親人重逢時的喜悅。用“抓”而不用“捧”,用“貼”而不用“放”,“抓”,原指手指聚攏,使物體固定在手中。這里有緊握不放之意;“貼”緊挨的意思,這里表現詩人對延安的親密無間和詩人珍愛延安土地的強烈感情。“抱”和“摟”都有以手臂圍住的意思,但不用“抱”而用“摟”,是因為“摟”表示大幅度動作,富有力度,這就更加反映出作者內心的激動。至于“一頭撲在親人懷”中的“撲”字,更體現出“情動于中而行于外”,這些外在的動作,揭示了作者的內心,表達出詩人見到延安親人時的極度興奮、喜悅。

  六、鮮明的地方色彩

  詩中的棗園、窯洞、寶塔山、糜子等帶有延安的色彩,詩中所采用的信天游形式,是陜北民歌;詩中“登時”‘莫要”“幾根根”等,取自陜北方言。詩歌表達的是對延安的深厚感情,所以詩中景物的描寫、形式的采用以及全詩的遣詞造句,都帶有鮮明的地方色彩,使詩的內容與形式達到了和諧統一。

  教學設計示例1

  (-)由以前學過的課文,引出(板書詩題)。

  (二)簡單指出:是賀敬之的作品,寫于 1956年。詩人從1940年至 1946年,一直在延安學習工作。1956年,在久別十年之后重返延安,寫出了這首詩。

  (三)簡要說明“信天游”的藝術特點。

  這首詩是用陜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寫的。“信天游”:兩行一節,一般是一節一韻,也可以幾節押同一個韻;多用比興方法。比,即比喻;興,先寫其他事物引起要寫的事物。不少時候,興中兼比,比和興融為一體。比興,一般用在詩節的首句。

  (四)要求學生參看注釋,理解詞義、句意、全詩大意。

  (五)指定學生一人朗讀全詩。

  要求讀音準確,讀出節奏。

  (六)按詩篇標出的五個部分分析這首詩。指定學生朗讀第一部分后,引導學生分析這一部分。

  1.這一部分描寫回到延安(板書:描寫回到延安),可分幾層,各寫出了什么?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可分四層。第1節為第一層,寫行近延安。第2節為第二層,寫踏上延安土地。第3、4節為第三層,抒寫到達延安的感情。第5至7節為第四層,寫親人相見。

  如有學生把1、2兩節合并為一層,或把第7節獨立為一層,在肯定這樣分層也有道理以后,指出:第1、2兩節分為兩層,更能體會到詩人行近延安和踏上延安土地的感情發展;第6、7兩節,在上節寫出歡迎場面以后,連寫歡迎群眾和詩人自身,且同押一韻,故合為一層為宜。

  2.這一部分第一層,運用哪些關鍵詞語,抒發了詩人行近延安時什么樣的感情?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心口呀莫要這么厲害地跳,灰塵呀莫把我眼睛擋住了”:“莫要”,表現出心臟的劇烈跳動;“莫把”,表現出急欲望見延安的心情;抒發了急欲回到延安、行近延安萬分激動的感情。

  3.第二層運用哪些關鍵詞語抒發了踏上延安土地時什么樣的感情?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手抓黃土我不放,緊緊地貼在心窩上”:“手抓黃土”后帶“我不放”這個補語來形容,“貼在心窩上”前加“緊緊地”這個狀語來修飾,抒發了踏上延安故土時無限歡喜、倍覺親切的感情。

  4.第三層運用什么修辭方法抒發了什么樣的感情?兩節之間構成了什么關系?具有什么樣的表現力量?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幾回回夢里,雙手樓定寶塔山”,寫往日:“幾回回夢里”、“雙手摟定”,抒發了往日深切思念延安的感情;“干聲萬聲呼喚你,——母親延安就在這里”,寫現在,“千聲萬聲”的夸張,“母親”的比喻,抒發了回到延安時無限歡喜激動的感情(板書:夸張比喻)。兩節之間構成襯托的關系,以往日襯托現在,往日的思念成夢,襯托、突出了現在夢境成為現實的歡喜和激動。

  5.第四層運用什么修辭方法描寫親人相見?具有什么樣的表現力量?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杜甫川唱來柳林鋪笑,紅旗飄飄把手招”:運用通感修辭方法,從主觀感覺描寫客觀事物,“唱”、“笑”、“把手招”,擬人描寫“杜甫川”、“柳林鋪”和“紅旗”,表現出河流、村莊、旗幟也都熱情歡迎詩人等人的到來,體現了詩人故地重回的無限喜悅感情(板書:擬人)。“白羊肚手巾紅腰帶,親人們迎過延河來”:富有地方色彩的裝束,“迎過延河來”的行動,表現出延安群眾的熱情歡迎。“滿心話登時說不出來,一頭撲在親人懷”:前句“滿心話”與“說不出來”的矛盾,后句用“一頭”修飾“撲”字,表現了滿心激動,不可言傳的熾熱感情。

  6.這一部分各層之間體現著什么關系?主要描寫出什么?抒發了什么樣的感情?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這一部分各層之間體現著遞進的關系,主要描寫出回到延安,受到延安群眾熱烈歡迎的場面,抒發了重返延安的滿心激動和親人見面的無限歡悅(板書:遞進場面熱烈歡悅)。

  (七)指定學生朗讀第二部分后,引導學生分析這一部分。

  1.這一部分憶寫當年延安生活(板書:憶寫延安生活)。可分幾層?各寫出了什么?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可分三層。第1節為第一層,寫親人送、迎。第2~4節為第二層,寫當年延安生活。第5、6節為第三層,收結這一部分。

  如有學生把這一部分分為兩層,前五節為一層,末節為一層,在肯定這樣分層也有道理后,指出:按上述分法更能體現出這一部分的感情脈絡、內部結構、描寫重點和前后部分的關聯。

  2.這一部分第一層在詩篇結構上起著什么作用?具有什么樣的表現力量?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二十里鋪送過柳林鋪迎,分別十年又回家中”:追溯當年相送,寫出今日相迎,引到憶寫當年延安生活,在詩篇結構上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連舉兩個地名,表現出延安人民當年還送、今日遠迎,情意殷殷;詩人深感延安人民的至情,覺得回到了久別的家中,自然地引到憶寫當年的延安生活。

  3.第二層運用什么修辭方法描寫當年的延安生活?寫出了什么樣的情況?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第二層運用比興方法、排比修辭方法描寫當年延安生活(板書:比興排比)。“樹梢樹枝樹根根,親山親水有親人”:興中兼比,以“樹梢”、“樹枝”、“樹根根”的一體關系,引起并喻寫出自己和延安山水、延安人民密不可分的關系。“羊羔羔吃奶眼望著媽,小米飯養活我長大”:興中兼比,以“羊羔羔”吃“媽”的奶長大,引起并喻寫出延安人民對自己的養育之恩。“東山的糜子西山的谷,肩膀上的紅旗手中的書”:興中兼比,以大生產運動中“東山”、“西山”的茂盛莊稼,引起并喻寫出自己投身其中鍛煉、學習。這三個興中兼比的詩節,又構成排比的形式,逐節遞進地表現出詩人和延安、延安人民的親密關系。

  4.第三層怎樣收結這一部分?具有什么樣的表現力量?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第三層承接第二層,呼應第一層,收結這一部分。“手把手兒教會了我,母親打發我們過黃河”:承接第二層所寫延安生活,呼應第一層的“二十里鋪送”,結住延安生活的描寫,表明自己在延安人民哺育下鍛煉成長,走向前方。“手把手兒”、“打發”等詞語的使用,表現了母子般的親密感情。“革命的道路千萬里,天南海北想著你……”:呼應第一層的“分別十年”,抒發了離開延安以后一直未忘延安的深摯感情。

  5.這一部分內部構成了什么樣的結構形式?抒發了什么樣的感情?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這一部分首尾兩層呼應,包容著中間主體部分憶寫當年延安生活的第二層,抒發了一直不忘延安和延安人民的哺育之思的深摯感情(板書:首尾呼應牢記哺育思情)。

  (八)指定學生朗讀第三部分后,引導學生分析這一部分。

  1.這一部分描寫親人團聚情景(板書:描寫親人團聚)。可分幾層?各寫出了什么?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可分三層。1、2節為第一層,寫團聚場面。3~8節為第二層,寫團聚情景。第9節為第三層,收結這一部分。

  如有學生把第8節歸入第三層,在肯定這樣分層也有道理后,指出:第8節的內容可以歸入上層或下層,但和第7節同押一個韻,故以歸入第二層為宜。

  2.這一部分第一層怎樣描寫團聚場面?描寫出什么樣的團聚場面?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米酒油饃木炭火,團團圍定炕上坐”,從視覺描寫:富有地方色彩的物品和坐狀,描寫出團聚場面的親切氣氛。“滿窯里圍得不透風,腦畔上還響著腳步聲”,從聽覺描寫:用“不透風”這個補語形容“圍得”,表現出來的人已經是密密麻麻,用“腦畔上”這個狀語修飾“還響著腳步聲”,進一步表現出人們還在繼續到來,描寫出了團聚場面的熱烈。

  3.第二層按什么順序描寫團聚情景?描寫出了什么樣的團聚情景?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按由老及幼的)順序描寫三輩人都來團聚的情景(板書:老幼皆至)。

  先寫老人前來團聚。“老爺爺進門氣喘得緊:‘我夢見雞毛信來——可真見親人……”,寫老人:“氣喘得緊”,表現出老人急于和詩人見面,匆匆趕來,心情激動;“夢見雞毛信”、“可真見親人”,表現出老人為見到當年共同戰斗過的詩人而滿心歡喜。“親人見了親人面,歡喜的眼淚眼眶里轉”,寫雙方:“眼淚眶眶里轉”,表現出雙方感情交融的熱烈情景。“保衛延安你們費了心,白頭發添了幾根根”,寫自己慰問老人:“白頭發”的稱道,表現出延安父老在保衛延安中經歷過艱苦的斗爭,贊頌他們為革命立下了功勞。

  再寫青年人前來團聚。“團支書又領進社主任,當年的放羊娃如今長成人”,“放羊娃”一詞的使用,在表明后輩的成長之中體現著親切喜悅的感情。

  再寫小孩兒也來團聚。“白生生的窗紙紅窗花,娃娃們爭搶來把手拉”:“白”窗紙、“紅”窗花的襯托,“爭搶來把手拉”的描寫,活畫出小孩兒天真活潑的形象,顯示了明朗歡樂、無拘無束的氣氛。

  然后總寫話題。“一口口的米酒干萬句話,長江大河起浪花”:“千萬句話”,高度夸張,“長江大河起浪花”,形象比喻,表明話題廣泛,談到全國波瀾壯闊的發展形勢,顯示出熱烈交談的情景,體現了歡欣激動的感情。

  4.第三層這樣收結親人團聚,產生了什么樣的藝術效果?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十年來革命大發展,說不盡這三千六百天……”:以革命發展情況說不盡,親人相聚話語水無盡,收結親人團聚的描寫,產生了韻意雋永、蘊含無盡的藝術效果(板書:話語無盡)。

  5.這一部分內部構成了什么樣的結構形式?表現了什么樣的情景?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這一部分先總寫場面,再分別具體描寫人物,最后總括收結,構成了總一分一總的結構形式,表現出親人團聚激情滿懷、親切熱烈的真實動人情景(板書:情景親切熱烈)。

  (九)指定學生朗讀第四部分后,引導學生分析這一部分。

  1.這一部分描寫延安新貌(板書:描寫延安新貌)。可分幾層?各寫出了什么?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可分三層。第1節為第一層,抒發看不夠延安的感情。2~4節為第二層,描寫延安

  新貌。

  第5節為第三層,歌頌延安的巨大變化。

  2.第一層運用什么修辭方法抒發看不夠延安的感情?具有什么樣的表現力量?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千萬條腿來千萬只眼,也不夠我走來也不夠我看”:反復使用“千萬”和“不夠”兩個詞,高度夸張,抒發出急欲看延安和看不夠延安的感情,表現出延安變化之大(板書:反復夸張)。

  3.第二層運用什么寫法和修辭方法,描寫出延安什么樣的外貌?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頭頂著藍天大明鏡,延安城照在我心中”:借“大明鏡”之在心中照出延安城,象征看到延安城的新貌(板書:象征)。接著的兩個詩節,句首都用了疊詞,組成了排比句式(板書:排比),描寫出一條條“寬又平”的街道,一座座“披彩虹”的樓房,一盞盞“高又明”的電燈,一排排“迎春風”的綠樹,把四個修飾語后直用作謂語,不但押韻,而且強調;“披彩虹”、“迎春風”,又都擬人描寫樓和樹;從而描寫出了延安城一派整齊優美、興旺發達的景象。

  4.第三層這樣收結延安新貌的描寫,抒發了什么樣的感情?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對照過去我認不出了你,母親延安換新衣”:把延安比作母親,無限親切,抒發出由衷歌頌延安舊貌換新顏的感情。

  5.這一部分內部構成了什么樣的結構形式?抒發了什么樣的感情?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這一部分首尾兩層抒情呼應,包容著中間主體部分描寫延安新貌的第二層,熱情歌頌了延安優美興旺的景象(板書:景象優美興旺)。

  對“頭頂著……”這個詩節,有的同志理解為是詩人的設想,并且得到了詩人的同意。但這樣理解似與后兩節的實寫延安新貌不夠連貫,放提出上述分析,姑作一種理解。

  (十)指定學生朗讀第五部分后,引導學生分析這一部分。

  1.這一部分歌頌延安的光輝歷史(板書:歌頌延安歷史)。可分幾層?各寫出了

  什么?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可分三層。1~4節為第一層,憶寫延安光輝的革命歷史。第5節為第二層,展望革命前程,第6節為第三層,抒發永遠不忘延安的感情。

  如有學生把5、6兩節合為一層,在肯定這樣分層也有道理后,指出:5、6兩節雖同屬展望未來,但第6節又呼應第一部分,故以分為兩層為宜。

  2.這一部分第一層運用什么修辭方法,表現了什么內容?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這一部分第一層的前三節,都以延安特定的處所和事物,象征延安在三個革命歷史階段發揮的偉大作用,組成了排比詩節的形式(板書:排比),概括出了從新民主主義革命到社會主義革命幾十年的戰斗歷程。“楊家嶺的紅旗啊高高地飄,革命萬里起高潮”,表現出延安曾是革命的中心,推動了全國的革命。“寶塔山下留腳印,毛主席登上了天安門”,表現出延安革命中心推動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斗爭和勝利。“棗園的燈光照人心,延河滾滾喊‘前進”’,表現出延安精神激勵著人們繼續革命。第4節是對前三節的小結。“赤衛軍,青年團,紅領巾,走著咱英雄幾輩輩人……”,三個專用名詞,照應前面三個革命歷史階段,表現出延安哺育了代代英雄,在各個革命歷史階段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3.第二層怎樣展望未來?表明了什么意思?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社會主義路上大踏步走,光榮的延河還要在前頭”:以“延河”借代延安革命精神,表明了延安革命精神將統帥人們在社會主義道路上繼續前進。

  4.第三層運用了什么修辭方法,抒發了什么樣的感情?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身長翅膀吧腳生云,再看母親”:“長翅膀”,“腳生云”,夸張修辭,(板書:夸張)并且再把延安比作母親,抒發了永遠不忘延安的熾熱感情。

  5.這一部分內容構成了什么樣的結構形式?和前文構成了什么樣的關系?抒發了什么樣的感情?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這一部分由追憶過去寫到現在,進而展望未來,一氣流貫,歌頌了延安精神永放光芒(板書:一氣流貫精神永放光芒)。結尾一節呼應開篇回到延安的描寫,全篇首尾呼應回環,詩止而意無盡,抒發了眷戀、熱愛延安的感情。

  (十一)這首詩塑造出詩人自身什么樣的形象?創造出什么樣的意境?抒發了什么樣的感情?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這首詩描寫回到延安的經歷,展開回憶和展望,塑造出回到延安的詩人自身激動歡喜、情思翻涌的形象,創造出熱烈深遠的意境,抒發了歌頌延安、歌頌延安人民的感情。(板書:激情翻涌形象熱烈深遠意境熱情歌頌延安)。

  (十二)指定學生一人朗讀全詩。

  要求讀出節奏韻律,讀出感情。

回延安 篇6

  一教學目標

  1了解陜北民歌—信天游的一些特點。

  2體會詩歌的集中性

  3領會詩人對黨、對延安的熱愛和歌頌的深情。

  4向延安人民學習,繼承和發揚延安精神。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目標1、3

  難點:理解比興方法的運用

  兩課時安排

  第一課時

  一、導入:

  同學們,當你踏上你離別多年的故土,看到那里的親山、親水、親人,你會有什么樣的感想呢?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賀敬之寫的《回延安》。賀敬之于1940年到達延安革命勝地,1946年離開延安,奔赴人民解放戰爭的新戰場。1956年,詩人重回曾經生活戰斗過的勝地延安,此時正好是十年時間,那么,當作者看到那熟悉的山水和熱情的鄉親們時,他的心情如何,感情又是怎樣的呢?

  二、熟讀、演唱,體會詩人流露的真情。

  1、自由讀、體會詩情,弄懂本詩的感情基調。

  全詩基調:熱烈、歡快、親切、昂揚。第一部分:跳蕩、激烈。第二部分:深厚。第三部分:真摯、親切。第四部分:熱情、明快。第五部分:激越、昂揚。

  2、弄懂感情基調基礎上齊誦,再次體會。

  3、大家都讀了兩遍,我們發現這首詩有什么特點,進而介紹“信天游”的知識,并用《信天游》曲調演唱。

  信天游是民歌的一種,屬山歌性質,流行與陜北一帶。曲調純樸、高亢、悠長,節奏自由。歌詞一般由上下兩句構成一段(節),往往是上句旨在比興,下句道出本意。每句四個節拍,與七言詩句略同。短的只有一兩段,長的可接連數十段。每段的兩句都押韻,多段可以連用一韻,也可以換韻。多段時,用同一曲調反復演唱。

  三、討論:

  1、把“回延安”改成“去延安”、到延安“,表達效果有什么不同?

  用“回”字說明作者猶如一個遠離家鄉、久別母親的孩子,回到了家鄉、回到了母親的懷抱;的過程用“回”字更能表達出詩人與延安有一段特殊的經歷和特殊的感情;“回”是全詩的“詩眼”,全詩緊扣一個“回”字,以回延安的過程為線索,抒發了對延安的熱愛和贊頌,如改為“去”“到”沒有上述表達效果.

  2說說每一部分的主要內容及感情線索:

  回延安           -澎湃激情           興奮

  憶延安            養育深恩           感激

  聚延安            親人心聲           喜悅

  看延安            嶄新面貌           贊頌

  頌延安            偉大貢獻           熱愛 

  3,小結

  4,作業

回延安 篇7

  【基礎知識點】

  1、了解“信天游”的特點;

  2. 理解詩人真摯熾熱的感情和詩的主題;

  3. 學習比興和夸張的手法。

  【教學重點】

  體味滲透于詩句中的作者的真摯的感情

  【教學難點 】

  擅用比興和夸張是信天游的一個特點,“比興”的學習是本詩的難點。

  【拓展環節】

  新詩創作

  【教學內容與步驟】

  〖導入  環節〗

  今天,我們來學習一首由現代詩人吸收民歌營養而創作的一篇優秀作品。

  〖整體感知〗

  1.          教師示范朗讀,指導學生對詩作進行整體感知。

  2.          感知問題:這首詩有什么特點,試著用自己的話表達一下。

  (鼓勵學生暢所欲言)

  〖學習環節〗

  1.          關于信天游

  信天游是陜北民歌的一種形式,它的曲調純樸、高亢、悠長,節奏自由。歌詞通常為兩句一段,長度由一段至幾十段不等,每段壓一韻。每句字數不定,但基本上以七字句為主。句中多用疊音字,修辭上多用比興、夸張等手法。

  2.          朗讀訓練

  (指導學生讀出的親切、熱烈、真摯情感)

  3.          討論學習

  朗讀這首詩,說說每一部分的主要內容,看看作者抒發思想感情的線索是什么?

  明確:本詩的感情線索,是作者對延安母親的眷戀之情。

  4.          難點全解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 比興

  “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也。”

  判斷 :樹梢樹枝樹根根,       東山的糜子西山的谷

  親山親水有親人(      )肩膀上的紅旗手中的書(     )

  *夸張

  例句:一口口的米酒千萬句話      雙手摟定寶塔山

  (指導學生正確理解以上兩個夸張句)

  *     其它修辭

  (指導學生自己找出例子并分析)

  〖拓展環節〗

  山丹丹開花滿山坡,

  咱陜北變成金銀窩。   

  寶塔山高延水長,

  共產黨是我們親爹娘。

  _____   《信天游唱給毛主席聽》

  指名學生讀以上摘錄詩節,鞏固理解信天游特點。

  〖布置作業 〗

  運用信天游形式,自創一首新詩

回延安 篇8

  第一課時

  一、明確目標

  了解作者的思路,理解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的內容。

  二、整體感知

  《回延安》是賀敬之1956年重回延安參加“五省(區)青年造林大會”時寫的一首抒情詩。詩人1940年到延安,1946年離開延安。從1946年到1956年,其晨離開整整10年。

  全詩以“回延安”的過程為線索,共寫了五個部分。

  三、教學過程 

  1.檢查復習“詩歌一般常識”導入  ,板書課題、解題、簡介作者。

  2.聽錄音,要求學生注意有關字的正確讀音并體會感情;然后學生分讀,教師簡評朗讀效果。

  3.學生自擬、討論各部分的小標題,清理全文脈絡,了解作者的思路。

  4.師生共同活動,分析第一部分。

  (1)指名朗讀第一部分,其余人輕聲跟讀。

  (2)要求學生找出用得準確、生動、傳神的詞語,討論這些詞語的含義,分析作者運用夸張、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的表達效果。

  (3)總結歸納。學生齊讀第一部分。

  5.師生共同活動,分析第二部分。

  (1)女生、男生交替讀第二部分。

  (2)結合預習提示討論重點詞語的含義,重點討論、分析第2、3、4節的意思以及比興、擬人手法的表達效果。

  (3)總結歸納。學生齊讀第二部分。

  6.學生自由朗讀第一、二部分,力爭能當堂背誦。

  四、總結、擴展

  詩歌第一部分通過“莫”“抓”“貼”“夢”“摟”“撲”等詞語,生動而形象地表現了踏上延安土地與親人重逢時的喜悅與激動。第二部分憶當年,寫延安在思想、生活上對自己的養育,字里行間流露出無限熱愛、眷戀之情。

  第二課時

  一、明確目標

  理解課文第三、四、五部分的內容,掌握全詩的中心意思、寫作特點和語言特色,獨立完成課后練習二。

  二、整體感知

  全詩抒發了作者回延安時激動和喜悅的心情,追憶當年的戰斗生活,敘寫親人團聚暢談的熱烈場面,描繪延安城的嶄新面貌,贊頌延安對革命的偉大貢獻,表達了作者熱愛延安、歌頌延安、歌頌中國共產黨的真摯感情。

  三、教學過程 

  1.檢查復習:指名背誦課文第一、二部分,默寫有關拼音、詞語。

  2.師生共同活動,分析第三部分。

  (1)學生自讀后,要求用自己的語言描述團聚的熱烈場面和三代人的歡喜、變化及暢談的情景。

  (2)教師點撥、學生討論夸張、比喻手法的表達效果,最后教師總結歸納。

  3.師生共同活動,分析第四部分。

  (1)指名朗讀,要求思考并能找出本節的中心句——“母親延安換新衣”。

  (2)討論詩人是怎樣圍繞這一中心寫的:“總——分——總”;討論夸張、排比、擬人、比喻手法的表達效果以及詩人選取了哪些典型形象來表現延安城的巨變的。

  (3)總結歸納,然后學生齊讀。

  4.師生共同活動,分析第五部分。

  (1)教師范讀,學生輕聲跟讀,然后明確:本節是抓住延安在中國革命史上的地位,進一步深化主題的。

  (2)結合自讀提示,討論詩人是怎樣簡練地寫出延安對中國革命的貢獻的,體會末兩節的含義。

  5.齊讀三至五部分。

  四、總結、擴展

  詩歌三至五部分先畫出一個親人歡聚的特定場面,然后寫“老爺爺”“社主任”“團支書”三代人的歡喜和變化;然而選取典型形象,實實在在地勾畫出延安的新貌,最后先用“楊家嶺的紅旗啊高高的飄”起興,使人產生聯想,然后詩人展開聯想的羽翼,飛躍了較長的歷史跨度,極簡練地寫了從“寶塔山”到天安門,從新民主主義革命到社會主義革命幾十年戰斗歷程中延安對革命的貢獻。

  五、布置作業 (略)

回延安 篇9

  教學建議

  一、結構思路

  全詩共五節:

  第一節,,激動滿情懷

  第二節,憶延安,圣地養育我

  第三節,會親人,歡聚話今昔

  第四節,逛新城,舊貌換新顏

  第五節,贊延安,圣地大貢獻

  二、思想感情

  詩貴在有激情。詩人自始至終把握住了對母親延安的感情,通過、愛延安、會親人、壽延安、頌延安五部分內容來傾吐自己的激情。在抒情方式上,既有直接傾吐,又有間接抒情.或用動詞,或描寫,便感情抒發既酣暢淋漓,又生動形象,具有很強的感染力。

  作品中思想感情一步步升華。詩人踏上延安的土地、見到延安的親人,從。手抓黃土教不放,緊緊地貼在心窩上”,“。頭撲在親人懷”等詩句看出,詩人產生的是激動、喜悅的感情;詩人回憶延安對自己的養育,描寫和延安親人歡聚暢談的情景及看到延安的新面貌之后,愛延安、愛革命、愛人民的感情達到了高潮;當詩人又要離別延安時,從結尾兩句詩可以領會到,詩人難舍難分的惜別之情上升到了巔峰。

  三、夸張手法的運用

  這首詩里有這樣的話:“一口口的米酒千萬句話”,極言親人重逢說話之多。這種為了強調事物的某一特征,作夸大的描述的修辭方法,叫作夸張。又如:“雙手接定寶塔山”“滿窯里圍得不透風”等等,高聳入云的寶塔山怎么樓得過來呢?滿窯里真的被人圍得一點風也透不進嗎?這樣寫淋漓盡致地表達出詩人熱愛延安、熱愛延安親人的思想感情以及延安人民熱烈歡迎詩人的真摯情景。

  四、富于變化的句與句之間的關系

  作品每小節中句與句之間的關系富于變化。

  ①比興關系:這是“信天游”詩節中大量使用的。所謂“比對,即比喻。古人說:。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所謂“興”,即起興。古人說:“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也。”“信天游”每節的第一句常用“比”或“興”,目的都是為了引出第二句的內容來。如。羊羔羔吃奶眼望著媽,小米飯養活我長大”,這一節中,第一句是以“比”開頭的,用羊羔吃奶比喻第二句戰士的成長,目的是要說明延安母親對延安兒女的養育之恩,同時也寫出了延安兒女對延安母親的眷戀之情。又如第一句用“興”開頭。如“東山的糜子西山的谷,肩膀上的紅旗手中的書”,“楊家嶺的紅旗啊高高地飄,革命萬里起高潮”等。這兩節的第。句均以“興”開頭,詩人感物起興,形象地寫出了在延安學到了生產斗爭的知識和本領,又學到了文化,學到了革命道理;寫出了延安在中國革命中所起的作用及做出的貢獻。

  以上“比興”手法的例子為前句是比興,后句是本體,也有前句是本體,后句是比興的。如“一口口的米酒千萬句話,長江大河起浪花”。

  ②并列關系:如“一條條街道寬又平,一座座樓房披彩虹”;“一盞盞電燈亮又明,一排排綠樹迎春風”。此處極言延安發展變化后的嶄新面貌。又如“心口呀莫要這么厲害的跳,灰塵呀莫把我眼睛擋住了”,詩人重返延安時之所以按捺不住心臟的跳動,正是因為他永遠忘不了黨和毛主席對自己的培養,詩人自己曾說過:“我是吃延安小米飯長大的,我喝過棗園和楊家嶺的奶汁!”詩句正是傳神地寫出了作者懷念延安的熱切心情。

  ③順承關系:如“老爺爺進門氣喘得緊:‘我夢見雞毛信來——可真見親人……”’這一節前兩句寫老爺爺進門喘氣的動作神態,后句寫出老爺爺講的話,上下句構成了順承關系。

  五、動詞的運用

  全詩開頭第一部分中選用了一連串的動詞:“抓”“貼”“摟”“撲”,生動、形象、傳神地寫出了詩人踏上延安土地時的激動以及與親人重逢時的喜悅。用“抓”而不用“捧”,用“貼”而不用“放”,“抓”,原指手指聚攏,使物體固定在手中。這里有緊握不放之意;“貼”緊挨的意思,這里表現詩人對延安的親密無間和詩人珍愛延安土地的強烈感情。“抱”和“摟”都有以手臂圍住的意思,但不用“抱”而用“摟”,是因為“摟”表示大幅度動作,富有力度,這就更加反映出作者內心的激動。至于“一頭撲在親人懷”中的“撲”字,更體現出“情動于中而行于外”,這些外在的動作,揭示了作者的內心,表達出詩人見到延安親人時的極度興奮、喜悅。

  六、鮮明的地方色彩

  詩中的棗園、窯洞、寶塔山、糜子等帶有延安的色彩,詩中所采用的信天游形式,是陜北民歌;詩中“登時”‘莫要”“幾根根”等,取自陜北方言。詩歌表達的是對延安的深厚感情,所以詩中景物的描寫、形式的采用以及全詩的遣詞造句,都帶有鮮明的地方色彩,使詩的內容與形式達到了和諧統一。

  教學設計示例1

  (-)由以前學過的課文,引出(板書詩題)。

  (二)簡單指出:是賀敬之的作品,寫于 1956年。詩人從1940年至 1946年,一直在延安學習工作。1956年,在久別十年之后重返延安,寫出了這首詩。

  (三)簡要說明“信天游”的藝術特點。

  這首詩是用陜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寫的。“信天游”:兩行一節,一般是一節一韻,也可以幾節押同一個韻;多用比興方法。比,即比喻;興,先寫其他事物引起要寫的事物。不少時候,興中兼比,比和興融為一體。比興,一般用在詩節的首句。

  (四)要求學生參看注釋,理解詞義、句意、全詩大意。

  (五)指定學生一人朗讀全詩。

  要求讀音準確,讀出節奏。

  (六)按詩篇標出的五個部分分析這首詩。指定學生朗讀第一部分后,引導學生分析這一部分。

  1.這一部分描寫回到延安(板書:描寫回到延安),可分幾層,各寫出了什么?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可分四層。第1節為第一層,寫行近延安。第2節為第二層,寫踏上延安土地。第3、4節為第三層,抒寫到達延安的感情。第5至7節為第四層,寫親人相見。

  如有學生把1、2兩節合并為一層,或把第7節獨立為一層,在肯定這樣分層也有道理以后,指出:第1、2兩節分為兩層,更能體會到詩人行近延安和踏上延安土地的感情發展;第6、7兩節,在上節寫出歡迎場面以后,連寫歡迎群眾和詩人自身,且同押一韻,故合為一層為宜。

  2.這一部分第一層,運用哪些關鍵詞語,抒發了詩人行近延安時什么樣的感情?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心口呀莫要這么厲害地跳,灰塵呀莫把我眼睛擋住了”:“莫要”,表現出心臟的劇烈跳動;“莫把”,表現出急欲望見延安的心情;抒發了急欲回到延安、行近延安萬分激動的感情。

  3.第二層運用哪些關鍵詞語抒發了踏上延安土地時什么樣的感情?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手抓黃土我不放,緊緊地貼在心窩上”:“手抓黃土”后帶“我不放”這個補語來形容,“貼在心窩上”前加“緊緊地”這個狀語來修飾,抒發了踏上延安故土時無限歡喜、倍覺親切的感情。

  4.第三層運用什么修辭方法抒發了什么樣的感情?兩節之間構成了什么關系?具有什么樣的表現力量?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幾回回夢里,雙手樓定寶塔山”,寫往日:“幾回回夢里”、“雙手摟定”,抒發了往日深切思念延安的感情;“干聲萬聲呼喚你,——母親延安就在這里”,寫現在,“千聲萬聲”的夸張,“母親”的比喻,抒發了回到延安時無限歡喜激動的感情(板書:夸張比喻)。兩節之間構成襯托的關系,以往日襯托現在,往日的思念成夢,襯托、突出了現在夢境成為現實的歡喜和激動。

  5.第四層運用什么修辭方法描寫親人相見?具有什么樣的表現力量?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杜甫川唱來柳林鋪笑,紅旗飄飄把手招”:運用通感修辭方法,從主觀感覺描寫客觀事物,“唱”、“笑”、“把手招”,擬人描寫“杜甫川”、“柳林鋪”和“紅旗”,表現出河流、村莊、旗幟也都熱情歡迎詩人等人的到來,體現了詩人故地重回的無限喜悅感情(板書:擬人)。“白羊肚手巾紅腰帶,親人們迎過延河來”:富有地方色彩的裝束,“迎過延河來”的行動,表現出延安群眾的熱情歡迎。“滿心話登時說不出來,一頭撲在親人懷”:前句“滿心話”與“說不出來”的矛盾,后句用“一頭”修飾“撲”字,表現了滿心激動,不可言傳的熾熱感情。

  6.這一部分各層之間體現著什么關系?主要描寫出什么?抒發了什么樣的感情?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這一部分各層之間體現著遞進的關系,主要描寫出回到延安,受到延安群眾熱烈歡迎的場面,抒發了重返延安的滿心激動和親人見面的無限歡悅(板書:遞進場面熱烈歡悅)。

  (七)指定學生朗讀第二部分后,引導學生分析這一部分。

  1.這一部分憶寫當年延安生活(板書:憶寫延安生活)。可分幾層?各寫出了什么?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可分三層。第1節為第一層,寫親人送、迎。第2~4節為第二層,寫當年延安生活。第5、6節為第三層,收結這一部分。

  如有學生把這一部分分為兩層,前五節為一層,末節為一層,在肯定這樣分層也有道理后,指出:按上述分法更能體現出這一部分的感情脈絡、內部結構、描寫重點和前后部分的關聯。

  2.這一部分第一層在詩篇結構上起著什么作用?具有什么樣的表現力量?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二十里鋪送過柳林鋪迎,分別十年又回家中”:追溯當年相送,寫出今日相迎,引到憶寫當年延安生活,在詩篇結構上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連舉兩個地名,表現出延安人民當年還送、今日遠迎,情意殷殷;詩人深感延安人民的至情,覺得回到了久別的家中,自然地引到憶寫當年的延安生活。

  3.第二層運用什么修辭方法描寫當年的延安生活?寫出了什么樣的情況?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第二層運用比興方法、排比修辭方法描寫當年延安生活(板書:比興排比)。“樹梢樹枝樹根根,親山親水有親人”:興中兼比,以“樹梢”、“樹枝”、“樹根根”的一體關系,引起并喻寫出自己和延安山水、延安人民密不可分的關系。“羊羔羔吃奶眼望著媽,小米飯養活我長大”:興中兼比,以“羊羔羔”吃“媽”的奶長大,引起并喻寫出延安人民對自己的養育之恩。“東山的糜子西山的谷,肩膀上的紅旗手中的書”:興中兼比,以大生產運動中“東山”、“西山”的茂盛莊稼,引起并喻寫出自己投身其中鍛煉、學習。這三個興中兼比的詩節,又構成排比的形式,逐節遞進地表現出詩人和延安、延安人民的親密關系。

  4.第三層怎樣收結這一部分?具有什么樣的表現力量?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第三層承接第二層,呼應第一層,收結這一部分。“手把手兒教會了我,母親打發我們過黃河”:承接第二層所寫延安生活,呼應第一層的“二十里鋪送”,結住延安生活的描寫,表明自己在延安人民哺育下鍛煉成長,走向前方。“手把手兒”、“打發”等詞語的使用,表現了母子般的親密感情。“革命的道路千萬里,天南海北想著你……”:呼應第一層的“分別十年”,抒發了離開延安以后一直未忘延安的深摯感情。

  5.這一部分內部構成了什么樣的結構形式?抒發了什么樣的感情?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這一部分首尾兩層呼應,包容著中間主體部分憶寫當年延安生活的第二層,抒發了一直不忘延安和延安人民的哺育之思的深摯感情(板書:首尾呼應牢記哺育思情)。

  (八)指定學生朗讀第三部分后,引導學生分析這一部分。

  1.這一部分描寫親人團聚情景(板書:描寫親人團聚)。可分幾層?各寫出了什么?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可分三層。1、2節為第一層,寫團聚場面。3~8節為第二層,寫團聚情景。第9節為第三層,收結這一部分。

  如有學生把第8節歸入第三層,在肯定這樣分層也有道理后,指出:第8節的內容可以歸入上層或下層,但和第7節同押一個韻,故以歸入第二層為宜。

  2.這一部分第一層怎樣描寫團聚場面?描寫出什么樣的團聚場面?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米酒油饃木炭火,團團圍定炕上坐”,從視覺描寫:富有地方色彩的物品和坐狀,描寫出團聚場面的親切氣氛。“滿窯里圍得不透風,腦畔上還響著腳步聲”,從聽覺描寫:用“不透風”這個補語形容“圍得”,表現出來的人已經是密密麻麻,用“腦畔上”這個狀語修飾“還響著腳步聲”,進一步表現出人們還在繼續到來,描寫出了團聚場面的熱烈。

  3.第二層按什么順序描寫團聚情景?描寫出了什么樣的團聚情景?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按由老及幼的)順序描寫三輩人都來團聚的情景(板書:老幼皆至)。

  先寫老人前來團聚。“老爺爺進門氣喘得緊:‘我夢見雞毛信來——可真見親人……”,寫老人:“氣喘得緊”,表現出老人急于和詩人見面,匆匆趕來,心情激動;“夢見雞毛信”、“可真見親人”,表現出老人為見到當年共同戰斗過的詩人而滿心歡喜。“親人見了親人面,歡喜的眼淚眼眶里轉”,寫雙方:“眼淚眶眶里轉”,表現出雙方感情交融的熱烈情景。“保衛延安你們費了心,白頭發添了幾根根”,寫自己慰問老人:“白頭發”的稱道,表現出延安父老在保衛延安中經歷過艱苦的斗爭,贊頌他們為革命立下了功勞。

  再寫青年人前來團聚。“團支書又領進社主任,當年的放羊娃如今長成人”,“放羊娃”一詞的使用,在表明后輩的成長之中體現著親切喜悅的感情。

  再寫小孩兒也來團聚。“白生生的窗紙紅窗花,娃娃們爭搶來把手拉”:“白”窗紙、“紅”窗花的襯托,“爭搶來把手拉”的描寫,活畫出小孩兒天真活潑的形象,顯示了明朗歡樂、無拘無束的氣氛。

  然后總寫話題。“一口口的米酒干萬句話,長江大河起浪花”:“千萬句話”,高度夸張,“長江大河起浪花”,形象比喻,表明話題廣泛,談到全國波瀾壯闊的發展形勢,顯示出熱烈交談的情景,體現了歡欣激動的感情。

  4.第三層這樣收結親人團聚,產生了什么樣的藝術效果?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十年來革命大發展,說不盡這三千六百天……”:以革命發展情況說不盡,親人相聚話語水無盡,收結親人團聚的描寫,產生了韻意雋永、蘊含無盡的藝術效果(板書:話語無盡)。

  5.這一部分內部構成了什么樣的結構形式?表現了什么樣的情景?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這一部分先總寫場面,再分別具體描寫人物,最后總括收結,構成了總一分一總的結構形式,表現出親人團聚激情滿懷、親切熱烈的真實動人情景(板書:情景親切熱烈)。

  (九)指定學生朗讀第四部分后,引導學生分析這一部分。

  1.這一部分描寫延安新貌(板書:描寫延安新貌)。可分幾層?各寫出了什么?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可分三層。第1節為第一層,抒發看不夠延安的感情。2~4節為第二層,描寫延安

  新貌。

  第5節為第三層,歌頌延安的巨大變化。

  2.第一層運用什么修辭方法抒發看不夠延安的感情?具有什么樣的表現力量?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千萬條腿來千萬只眼,也不夠我走來也不夠我看”:反復使用“千萬”和“不夠”兩個詞,高度夸張,抒發出急欲看延安和看不夠延安的感情,表現出延安變化之大(板書:反復夸張)。

  3.第二層運用什么寫法和修辭方法,描寫出延安什么樣的外貌?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頭頂著藍天大明鏡,延安城照在我心中”:借“大明鏡”之在心中照出延安城,象征看到延安城的新貌(板書:象征)。接著的兩個詩節,句首都用了疊詞,組成了排比句式(板書:排比),描寫出一條條“寬又平”的街道,一座座“披彩虹”的樓房,一盞盞“高又明”的電燈,一排排“迎春風”的綠樹,把四個修飾語后直用作謂語,不但押韻,而且強調;“披彩虹”、“迎春風”,又都擬人描寫樓和樹;從而描寫出了延安城一派整齊優美、興旺發達的景象。

  4.第三層這樣收結延安新貌的描寫,抒發了什么樣的感情?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對照過去我認不出了你,母親延安換新衣”:把延安比作母親,無限親切,抒發出由衷歌頌延安舊貌換新顏的感情。

  5.這一部分內部構成了什么樣的結構形式?抒發了什么樣的感情?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這一部分首尾兩層抒情呼應,包容著中間主體部分描寫延安新貌的第二層,熱情歌頌了延安優美興旺的景象(板書:景象優美興旺)。

  對“頭頂著……”這個詩節,有的同志理解為是詩人的設想,并且得到了詩人的同意。但這樣理解似與后兩節的實寫延安新貌不夠連貫,放提出上述分析,姑作一種理解。

  (十)指定學生朗讀第五部分后,引導學生分析這一部分。

  1.這一部分歌頌延安的光輝歷史(板書:歌頌延安歷史)。可分幾層?各寫出了

  什么?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可分三層。1~4節為第一層,憶寫延安光輝的革命歷史。第5節為第二層,展望革命前程,第6節為第三層,抒發永遠不忘延安的感情。

  如有學生把5、6兩節合為一層,在肯定這樣分層也有道理后,指出:5、6兩節雖同屬展望未來,但第6節又呼應第一部分,故以分為兩層為宜。

  2.這一部分第一層運用什么修辭方法,表現了什么內容?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這一部分第一層的前三節,都以延安特定的處所和事物,象征延安在三個革命歷史階段發揮的偉大作用,組成了排比詩節的形式(板書:排比),概括出了從新民主主義革命到社會主義革命幾十年的戰斗歷程。“楊家嶺的紅旗啊高高地飄,革命萬里起高潮”,表現出延安曾是革命的中心,推動了全國的革命。“寶塔山下留腳印,毛主席登上了天安門”,表現出延安革命中心推動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斗爭和勝利。“棗園的燈光照人心,延河滾滾喊‘前進”’,表現出延安精神激勵著人們繼續革命。第4節是對前三節的小結。“赤衛軍,青年團,紅領巾,走著咱英雄幾輩輩人……”,三個專用名詞,照應前面三個革命歷史階段,表現出延安哺育了代代英雄,在各個革命歷史階段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3.第二層怎樣展望未來?表明了什么意思?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社會主義路上大踏步走,光榮的延河還要在前頭”:以“延河”借代延安革命精神,表明了延安革命精神將統帥人們在社會主義道路上繼續前進。

  4.第三層運用了什么修辭方法,抒發了什么樣的感情?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身長翅膀吧腳生云,再看母親”:“長翅膀”,“腳生云”,夸張修辭,(板書:夸張)并且再把延安比作母親,抒發了永遠不忘延安的熾熱感情。

  5.這一部分內容構成了什么樣的結構形式?和前文構成了什么樣的關系?抒發了什么樣的感情?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這一部分由追憶過去寫到現在,進而展望未來,一氣流貫,歌頌了延安精神永放光芒(板書:一氣流貫精神永放光芒)。結尾一節呼應開篇回到延安的描寫,全篇首尾呼應回環,詩止而意無盡,抒發了眷戀、熱愛延安的感情。

  (十一)這首詩塑造出詩人自身什么樣的形象?創造出什么樣的意境?抒發了什么樣的感情?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這首詩描寫回到延安的經歷,展開回憶和展望,塑造出回到延安的詩人自身激動歡喜、情思翻涌的形象,創造出熱烈深遠的意境,抒發了歌頌延安、歌頌延安人民的感情。(板書:激情翻涌形象熱烈深遠意境熱情歌頌延安)。

  (十二)指定學生一人朗讀全詩。

  要求讀出節奏韻律,讀出感情。

回延安 篇10

  題目:《回延安》

  課型:現代詩歌

  課時:2課時

  教學目標

  1、了解“信天游”這種民歌形式,體會詩的藝術特色。

  2、學習比興、夸張等手法在詩歌中的運用。

  3、有感情地誦讀詩歌,感受作者對革命圣地延安的深厚感情。

  教學重點1、理清文章的敘事線索和感情線索,感受作者對革命圣地延安的深厚情感。

  2、品讀重點語句,掌握作者抒發感情的.技巧。

  難點比興手法在詩歌中的運用。

  教學過程:

  一、賞讀入境

  1、導入:

  2、了解信天游并搜集信天游

  3、了解延安革命歷史、陜北特色文化

  4、介紹作者及寫作背景

  5、讀準下列傾斜字的讀音并理解劃線詞語的意思。

  白羊肚手巾糜子腦畔上雞毛信赤衛軍

  二、悟讀品味

  1、作者把延安比作什么?你從哪些詩句讀出來的?詩人為何這樣作比呢?請結合具體詩句和詩人的經歷思考。

  2、詩歌五部分各寫了哪些內容?每部分內容分別流露了詩人怎樣的情感?

  3、詩中哪些詩句能使人感受到作者的這些情感?作者又是通過怎樣的方法傳達出這濃烈的情感呢?

  4、這首詩在體現民族和地方風味上別具一格,本詩哪些地方體現了陜北特色?

  5、通過以上的學習,你能總結一下信天游的特點嗎?

  三、研讀展示

  與老師和同學交流你的想法。

  四、精讀積累

  背誦本詩

  五、美讀運用

  模仿《回延安》嘗試寫一兩節“信天游”,注意運用比興手法并力求音韻和諧。寫完后與老師同學一起交流。

回延安 篇11

  教學目標:

  1、朗讀課文,積累語言。

  2、積累作家作品等文學常識。

  3、了解民歌信天游特點及其在文中的體現。

  4、理解課文線索,歸納概括課文內容。

  5、理解多種修辭方法運用的效果。

  7、體會作者對延安的感情。

  教學重點:

  1、理解課文線索,歸納概括課文內容。

  2、理解詩人的感情。

  教學難點:

  1、信天游特點在文中的體現。

  2、修辭方法運用的效果。

  課時安排:

  2課時

  第一課時

  一、引入

  延安是中國革命的圣地,在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一批又一批進步青年奔延安,在延安學習、生活、戰斗、成長,和延安人民結下了魚水深情,這些人后來又離開延安奔赴全國各地,成為各行各業的骨干,這些人離開延安,并沒有忘記延安,而是對延安魂牽夢繞,若干年后,他們又回到了延安,當看到那熟悉的山山水水和熱情的鄉親時,他們是怎樣的一種心情呢?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賀敬之的《回延安》。

  二、作家作品

  1、賀敬之,詩人,劇作家,山東嶧縣人,1940年到延安,進入魯迅藝術文學系學習,1945年與丁毅合作創造了富有我國民族特色的`新歌劇《白毛女》,1946年離開延安,去華北根據地工作,解放后長期從事文藝創作和文藝領導工作,有詩集《并沒有冬天》、《朝陽花開》、《放歌集》等。

  2、信天游:這首詩是用陜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寫的。“信天游”也叫“順天游”,它的特點是兩行一節,一般是一節一韻,也可以幾節押同一個韻;多用比興方法。比,即比喻;興,先寫其他事物引起要寫的事物。不少時候,興中兼比,比和興融為一體。比興,一般用在詩節的首句。“信天游”是一種隨心所欲任意發揮的民歌形式,廣泛流行于陜北一帶,有強烈的民歌色彩。

  三、寫作背景

  “1956年,我跟隨當時團中央的一位領導回延安,參加西北五省青年工人造林大會。這時我已經離開延安11年了,回去以后感覺很不一樣。我本打算寫幾篇報告文學和一點新聞報道,青年大會要舉行一個聯歡晚會,說要我出個節目,我說我用信天游的方式寫幾句詩,抒發一下感情。夜里我就一邊唱,一邊寫,寫了一夜,……當時我是在窯洞里面走著唱著,還流著眼淚。”

  四、語言積累

  1、聽讀課文。

  2、讀讀寫寫:注音和抄寫

  五、課文內容

  1、全詩分成五節,每一部分的主要內容是什么?

  (1)回延安——抒寫久別重逢的激動和喜悅

  (2)延安——追憶當年延安的戰斗生活

  (3)延安——描繪見到親人的熱烈場景

  (4)延安——描畫延安城的嶄新面貌

  (5)延安——歌頌延安的光輝歷史,展示繼續革命的征程

  2、這首詩的線索是什么?

  明確:

  3、詩歌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情感?

  明確:(1)整首詩表達的情感:

  (2)詩人除了直接抒情,還通過人物的動作、語言和場景描寫等來間接抒發情感。試著找出相關詩句,細心揣摩其中蘊含的詩人的情感。

  明確:(1)第一節:一“抓”一“貼”逼真的動作,表現了詩人

  “雙手摟定寶塔山”中的一個“摟”字,則寫盡了作者

  (2)第三節:“保衛延安你們費了心,白頭發添了幾根根”一句中通過語言描寫寫出了

  (3)第三節:通過場景描寫抒發情感:“滿窯里圍得不透風,腦畔上還響著腳步聲”寫親人相見的場面,表達了詩人

  六、課堂小結

  七、布置作業

  1、練習冊。2、分析信天游特點在文中的體現。

回延安 篇12

  教學目標分析

  根據新課標要求,教材內容以及初一學生的特點,本節課的三維目標為:

  知識目標:

  1、學習現代詩的朗誦技巧,學會節奏、重音的確定,能有感情的朗誦。

  2、學習這首詩恰當運用比喻、夸張、排比等修辭方法,體會其對表達情感的作用。

  能力目標:

  品析詩歌凝練的語言,培養學生閱讀鑒賞詩歌的能力。

  情感目標:

  使學生了解詩人熱愛革命圣地延安,熱愛革命事業和革命人民的思想感情。

  重難點分析

  教學重點:教學重點當是讓學生從朗讀中理解詩人對革命圣地延安的真摯熾熱的感情。

  教學難點:引導學生感悟詩中感情的層次與變化。

  教學流程

  教學內容及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一、激趣引題,設疑自探(5—10分鐘)

  1、【導入】(播放民歌《山丹丹開花紅艷艷》),這是一首耳熟能詳、膾炙人口的歌曲。那么這是什么地方的民歌呢?提到陜北,我們不得不提到一個著名的革命圣地——延安。請同學們根據課前的收集,說說你說了解到的延安。看來大家對延安有了深刻的認識,那么我們今天就一起來感受詩人賀敬之對延安有著什么樣的深刻情誼?

  (多媒體展示)《回延安》

  請同學們根據課前的預習,說說作者、背景

  2、學生質疑,教師整合學生所提問題。

  通過預習這首詩和自己以前所讀的新詩在形式上有什么不同之處?(從體裁角度)學生質疑預設:

  (1)這首詩的主要內容是什么?

  (2)怎樣讀這首詩?

  (3)這首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感情?

  二、自學展示,解疑合探(10—15分鐘)

  (一)誦讀詩歌,整體感知

  1、走進文本,讀中悟情

  學生自讀,匯報學習成果:

  (1)這首詩的主要內容是什么。試劃分詩的節奏和重音。

  (2)抽學生讀,并以第一小節為例,讓學生談談為什么這樣讀?

  提示方法:理解詩意,讀出語氣、語速、重音、節奏。學生通過欣賞歌曲初步體會信天游的曲詞特點,簡單談聽后感受。)

  介紹課前收集的背景資料在自我閱讀的基礎上根據要求提出質疑、學生讀課文自學,完成導學案中的.問題

  學生動手標注詩的節奏、重音展示學習成果。由于這是一首離學生所處年代較遠的詩歌,因此應以“信天游”的歌曲藝術

  導入,對信游游的形式加以介紹,使學生在對信天游的感受之中走入課文

  培養學生質疑精神,明確學習目標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初步感知詩的內容培養學生誦讀詩歌的能力

  培養學生誦讀詩歌的能力

  對比自己所做的批注,矯正思維偏差

  2、聽視頻范讀。以領會詩人對革命圣地延安真摯而熱烈的感情。

  詩歌欣賞最重要的就是朗讀。請大家聽范讀,注意詩中感情、節奏和重音的處理。

  (1)四人小組合作,朗讀訓練(讀、聽、評);

  朗讀要求:要用憂郁深沉的感情,注意把握好節奏和重音。

  (2)抽讀、點評;

  (3)全班齊讀、體會;

  (二)研讀、賞析詩歌

  (1)合作探究下列問題:

  (1)這首詩的結構層次該如何劃分?

  (2)概括各個部分的中心意思,并填寫下表:

  口延安→口延安→口延安→口延安→口延安

  回延安——憶延安——說延安——看延安——祝延安。(課件展示)那么,這些內容流露出了作者怎樣的感情呢?(學生回答,并深情朗讀相關詩句

  (3)學生齊讀第一部分內容,然后標畫出表現詩人回延安心情的動詞。

  小結:一“抓”一“貼”逼真的動作,表現了詩人見到時的激動情景。而“雙手摟定寶塔山”一個“摟”字,則寫盡了作者對延安懷念之情。“唱”“笑”“招”更有擬人的色彩,渲染了歡樂的氣氛。最后一個“撲”字,則更加洗煉,表達情意更加強烈、準確的東西寄托了思鄉之情。最后,由個人的故鄉之思上升到了對祖國的思念。

  (4)(2)在寫與延安親人見面的場景時,詩人運用了哪些手法來寫出這個熱鬧的場面的?

  采用多種修辭手法

  比喻、擬人、夸張、排比對偶、借代

  中運用多種修辭手法,對表現詩歌內容和詩人的感情都有很好效果。

  三、局部細品,質疑再探(5—10分鐘)

  1、生質疑,師補充:詞中的“母親”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具體指什么?

  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情?

  2、詩中哪些語句體現了鮮明的地方色彩?

  四、歸納小結,學用延展(8—10分鐘)

回延安 篇13

  第一課時

  一、明確目標

  了解作者的思路,理解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的內容。

  二、整體感知

  《回延安》是賀敬之1956年重回延安參加“五省(區)青年造林大會”時寫的一首抒情詩。詩人1940年到延安,1946年離開延安。從1946年到1956年,其晨離開整整10年。

  全詩以“回延安”的過程為線索,共寫了五個部分。

  三、教學過程 

  1.檢查復習“詩歌一般常識”導入  ,板書課題、解題、簡介作者。

  2.聽錄音,要求學生注意有關字的正確讀音并體會感情;然后學生分讀,教師簡評朗讀效果。

  3.學生自擬、討論各部分的小標題,清理全文脈絡,了解作者的思路。

  4.師生共同活動,分析第一部分。

  (1)指名朗讀第一部分,其余人輕聲跟讀。

  (2)要求學生找出用得準確、生動、傳神的詞語,討論這些詞語的含義,分析作者運用夸張、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的表達效果。

  (3)總結歸納。學生齊讀第一部分。

  5.師生共同活動,分析第二部分。

  (1)女生、男生交替讀第二部分。

  (2)結合預習提示討論重點詞語的含義,重點討論、分析第2、3、4節的意思以及比興、擬人手法的表達效果。

  (3)總結歸納。學生齊讀第二部分。

  6.學生自由朗讀第一、二部分,力爭能當堂背誦。

  四、總結、擴展

  詩歌第一部分通過“莫”“抓”“貼”“夢”“摟”“撲”等詞語,生動而形象地表現了踏上延安土地與親人重逢時的喜悅與激動。第二部分憶當年,寫延安在思想、生活上對自己的養育,字里行間流露出無限熱愛、眷戀之情。

  第二課時

  一、明確目標

  理解課文第三、四、五部分的內容,掌握全詩的中心意思、寫作特點和語言特色,獨立完成課后練習二。

  二、整體感知

  全詩抒發了作者回延安時激動和喜悅的心情,追憶當年的戰斗生活,敘寫親人團聚暢談的熱烈場面,描繪延安城的嶄新面貌,贊頌延安對革命的偉大貢獻,表達了作者熱愛延安、歌頌延安、歌頌中國共產黨的真摯感情。

  三、教學過程 

  1.檢查復習:指名背誦課文第一、二部分,默寫有關拼音、詞語。

  2.師生共同活動,分析第三部分。

  (1)學生自讀后,要求用自己的語言描述團聚的熱烈場面和三代人的歡喜、變化及暢談的情景。

  (2)教師點撥、學生討論夸張、比喻手法的表達效果,最后教師總結歸納。

  3.師生共同活動,分析第四部分。

  (1)指名朗讀,要求思考并能找出本節的中心句——“母親延安換新衣”。

  (2)討論詩人是怎樣圍繞這一中心寫的:“總——分——總”;討論夸張、排比、擬人、比喻手法的表達效果以及詩人選取了哪些典型形象來表現延安城的巨變的。

  (3)總結歸納,然后學生齊讀。

  4.師生共同活動,分析第五部分。

  (1)教師范讀,學生輕聲跟讀,然后明確:本節是抓住延安在中國革命史上的地位,進一步深化主題的。

  (2)結合自讀提示,討論詩人是怎樣簡練地寫出延安對中國革命的貢獻的,體會末兩節的含義。

  5.齊讀三至五部分。

  四、總結、擴展

  詩歌三至五部分先畫出一個親人歡聚的特定場面,然后寫“老爺爺”“社主任”“團支書”三代人的歡喜和變化;然而選取典型形象,實實在在地勾畫出延安的新貌,最后先用“楊家嶺的紅旗啊高高的飄”起興,使人產生聯想,然后詩人展開聯想的羽翼,飛躍了較長的歷史跨度,極簡練地寫了從“寶塔山”到天安門,從新民主主義革命到社會主義革命幾十年戰斗歷程中延安對革命的貢獻。

  五、布置作業 (略)

回延安 篇14

  《回延安》教學設計

  教學設想

  詩歌重在誦讀。通過朗讀,可以逐步由認知生字詞,深化到理解詩歌內容,把握作者感情等。可以將朗讀貫穿到整個教學過程 中,或范讀,或齊讀,或分組讀,或對口讀,變化形式讓學生反復誦讀,并由淺人深進行朗讀指導,啟發學生發現、分析、解決問題,最終培養學生欣賞詩歌的能力。

  課時安排

  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導入  新課

  二、朗讀全詩

  要求通過多種形式反復地朗讀,引導學生逐步由表及里地體會到文章的形式與內容有關方面的知識要點。

  1.教師范讀全詩。

  (1)教師范讀。

  (2)疏通字詞障礙。

  參照“教學設計(A)”。

  2.學生初讀全詩,體會詩歌的基本特點。

  (1)學生自由朗讀全詩。

  (2)要求學生說說:這首詩和自己以前所讀的新詩在形式上有什么不同之處?

  (3)教師介紹“信天游”的基本特點。

  明確:①章法上:兩句一節,節數不定。

  ②韻律上:幾節一韻,或一韻到底。

  ③語言上:七言為基本句式,可長可短,靈活自由。

  ④藝術上:多用“比興”手法。

  對于“比興”的藝術手法,教師可以適當多加介紹,以幫助學生理解。

  三、學生再讀全詩,逐步把握文章的基本內容

  采用問題組合的方式,讓學生逐步深入理解詩歌內容。

  1.問題組合一:

  (1)學生自行回想詩歌整體內容,然后思考:這首詩的結構層次該如何劃分?

  (2)概括各個部分的中心意思,并填寫下表:

  口延安→口延安→口延安→口延安→口延安

  (3)體會:你認為洋溢于全詩中的感情是一種什么樣的感情?作者抒發思想感情的線索是什么?

  2.問題組合二:

  (1)學生齊讀第一部分內容,然后標畫出表現詩人回延安心情的動詞。

  (2)請選用其他意義相近的動詞來替換你所標畫的動詞,看看效果有什么不同。

  (3)指名學生朗讀第二部分內容,思考:詩人寫過去延安的生活,有什么意圖?

  (4)自讀第三部分內容,要求學生根據這一部分內容想像詩人與延安親人相見時的場面,然后用散文化的語言描述出來。

  (5)在寫與延安親人見面的場景時,詩人運用了哪些手法來寫出這個熱鬧的場面的?

  (6)女生齊讀第四部分,然后從中選用一個詞語概括這部分的內容。

  (7)男生齊讀第五部分,然后畫出表明延安的歷史功績或者影響的詞語或句子。

  (8)回答:詩中寫道:“赤衛軍……青年團……紅領巾,徒著咱英雄幾輩輩人……”這兩句話如何理解?

  3.問題組合三:

  (1)這首詩歌主要運用了哪些修辭手法?有什么表達效果?

  (2)你認為這首詩寫得怎么樣?請大膽談談你的看法。

  四、引導學生品味詩歌的語言

  由于這是一首民歌體裁的詩歌,在語言上有它自身的特點,要求學生在反復朗讀的基礎上認真體會。體會時注意結合前面有關的介紹。

  五、布置作業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引入新課時的學習

  二、指導朗讀,要求讀出詩歌中的感情

  1.指名學生朗讀全詩,然后教師引導評判朗讀在感情表達方面所存在的問題。

  2.介紹寫作背景。

  介紹的目的是引導學生通過對背景的把握,領會作者對延安的真摯感情,以理解詩歌中的情感,增強朗讀的情感表達力。

  3.學生自由地散讀全詩,要求盡量讀出感情。

  4.聽朗讀帶,比較自己與朗讀帶中的朗讀在感情方面的表達差距。

  有關朗讀的指導請參照“教學設計(A)”。

  5.指名學生朗讀全詩,或者學生齊讀全詩。

  學生朗讀后,教師注意及時準確進行評價,指出其中的優劣,進一步把握朗讀的要點。

  三、體會詩歌中修辭方法運用的效果

  1.學生默讀全詩,思考:這首詩運用的修辭手法主要有哪些?

  明確:主要有比興和夸張。特別是比興手法的運用,為詩歌增色不少。

  2.引導學生結合具體詩句體會各種修辭手法運用的效果。

  四、學習遷移

  1.課前布置:上圖書館或者上網查找有關延安的資料,然后整理成小故事或者小散文的形式。

  2.交流。

  指名學生講述與延安有關的故事或介紹有關延安的資料。3.要求學生在課后利用自己查找出來的資料,自由組合,5—10人一組,編一個“延安特刊”,比比哪一組編得好。

回延安 篇15

  學生視角

  延安在抗日戰爭時期是黨中央的所在地,人們都說它是中國革命的搖籃,作者為什么要追尋這樣一個地方呢?在革命勝利這么多年以后,追尋延安又有什么意義呢?

  難點:

  搜集相關的背景資料,拉近學生的認識距離,有助于深刻理解全詩的思想內容。

  教師思考:

  本文屬略讀課文,是一首新體詩,作者以充滿深情的筆觸,生動而形象地謳歌了延安精神,熱情地抒發了追尋延安精神的迫切心情,強調了在新時期繼承和發揚延安精神的極端重要性。全詩不但節奏感強,韻律和諧,而且結構整齊,感情強烈,適于朗讀。教學時,應注意充分利用收集的資料和文中的有關詩句和插圖,幫助學生理解主題,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要充滿對延安的崇敬和贊美,使學生沉浸在崇高美好的課堂氛圍當中,在領會詩歌思想感情的同進,受到革命傳統的教育。

  重點:

  1、了解詩中具體事物的含義。

  2、有感情地朗讀全詩。

  設計特色:

  分組選學,合作拼接,誦讀感悟。

  信息資料:

  搜集有關延安的背景資料(文字介紹、圖片、音像等)

  教學要求

  1、借助資料,了解全詩的內容,領會延安精神產,懂得發揚延安精神的重要性。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培養學生自主讀書,合作交流的能力與習慣。

  教學流程:

  一、談話引入,了解背景。

  你聽說過延安嗎:你對它了解多少?

  (引導學生把搜集的材料展示出來,豐富知識,利于教學活動的順利于展。)

  二、初讀感知,了解內容。

  1、自由讀詩,要求讀準,讀出節奏,韻律,在自讀基礎上,同桌互讀,互相評價。

  2、通過初讀,你讀懂了什么?還有什么沒讀懂?

  三、疏理問題,分組選學。

  1、師生共同對初讀提出的問題,進行整理,及時解決簡單的.問題,明確共性的或有價值的問題。

  (鼓勵質疑是必要的,但不要讓學生產生思維的惰性依賴,引導學生在敢于提問題的`基礎上,會提問題,是需要逐步培養的。)

  2、以小組為單位,自由選擇相關的詩節,借助手中的資料,進行組內研讀。

  (減小學習目標,降低學習難度,尊重學生選擇,鼓勵學生自主,提高學習效率。)

  四、匯報交流,拼接共享。

  師生共同分享各組的學習收獲,教師有意識地點撥評價,進行成果拼接,并結合回答,適當板書。使學生明晰全詩的結構,以便整體感知全詩內容。

  五、小結升華,感情朗讀。

  (在充分理解詩意的基礎上,指導感情朗讀,會獲得水到渠成的效果。)

  六、課堂練習,擴展鞏固。

  1、結合全詩內容,談談你對延安精神的理解。

  2、聯系自己的學習和生活,談變怎樣把延安精神發揚光大。

回延安 篇16

  教學目標:

  1、自學生字新詞,理解“豐衣足食”、“不朽”的含義,并能造句。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自己喜歡的段落。

  3、體會延安這一革命圣地在中國歷的重要地位及其風光的美好,真切地感受延安人民與偉大領袖毛主席的深厚情誼和延安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憧憬。

  重點和難點

  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方法

  學生自讀,教師引導

  教學用具:

  PPT課件、教科書及相關資料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同學們,今天老師給大家帶來一些圖片,每幅圖片上都配有關鍵詞,大家看了以后,猜猜這是哪里?(播放圖片)

  學生回答,教師總結:這就是革命圣地——延安。

  今天我們就跟隨作家杜鵬程走進延安。

  二、檢查自學

  1、教師:首先老師想請同學們匯報一下大家的預習情況。(出示字詞)

  毛主席、河畔、率領、鈴鐺、溝渠、高粱、瓜果蔬菜、喜訊、捻毛線、飛竄、不朽、豐衣足食

  指名讓學生讀。

  2、讓學生說說自己理解了哪些詞語,還有哪些不理解?(學生交流)

  注意關注學生對“豐衣足食”、“不朽”的理解和運用。

  3、學生交流收集到的'資料,教師評價或補充。

  三、出示自學題目,引導學生自學。

  1、文章介紹了哪些內容?

  2、結合收集到得資料說說毛主席為什么深受愛戴?

  3、作者抓住了哪些人物和景物來描寫延安的美好風光?是按什么順序寫的?勾畫出自己喜歡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讀,說出自己的體會。

  四、學生自學,教師巡視。

  五、圍繞自學題目,全班進行交流討論。

  1、文章主要講了

  (1)延安的地理位置及周圍的環境。

  (2)延安人民與領袖之間的親密關系。

  (3)描寫延安的美好時光。三方面的內容。

  2、毛主席帶領人民為民主自由進行了艱苦卓絕的`斗爭,他依靠群眾、扎根群眾,為人民大眾謀幸福……所以深受人民愛戴。

  3、作者抓住人物——放羊娃、老年人、姑娘、青年等,景物——大霧、紅艷艷的太陽、寶塔山、山坡、谷子、高粱、果樹林、延河、窯洞、燈光……來描寫延安的美好時光。(按時間順序來寫)

  重點詞語有:早晨、紅艷艷的太陽照射在寶塔山尖上的時候、太陽落山的時候、夜里

  4、作者對延安的美好風光進行了細膩的描寫,同學們有沒有覺得特別優美、特別喜歡的句子?有的話,跟大家交流交流,看誰讀出了自己的見解?(學生朗讀談感受)

  六、回顧全文,進一步體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

  同學們剛才的讀與體會都很到位,那么綜合課文的3方面內容,你覺得作者想表達什么樣的思想感情?

  對毛主席的愛戴,對美好生活得向往和歌頌。

  七、學完這篇課文,能談談你的收獲嗎?

  學生談收獲(可以是寫作順序,可以是對延安的進一步認識,可以是對毛主席的認識,積累的字詞等)

回延安 篇17

  重點難點教學重點:體會詩歌所深寓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擬人、夸張、比興等手法的運用及作用。

  教學過程

  1.指名學生說一說所知道的“信天游”。

  2.指明3-5名學生朗讀詩歌。要求讀準每個字音。

  【目標展示】

  體會詩中運用擬人、夸張、比興等手法作用及詩歌所深寓的思想感情。

  【新知研習】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回延安》是一首采用民歌形式寫成的激情澎湃的詩篇,詩人以赤子之心歌頌了養育一代革命者的延安精神,從中,我們可以感受到詩人跳動著的脈搏——對“母親”延安的那份永不泯滅的真情。

  二、自讀感知整體把握

  1.要求學生參看注釋,理解詞義、句意、全詩大意。

  2.走近作者

  賀敬之(1924-)現代詩人、劇作家。山東嶧縣(今棗莊市)人。1940年到延安,進入魯迅藝術文學院學習。1945年,魯藝集體創作了歌劇《白毛女》,文學劇本由賀敬之、丁毅執筆。主要詩歌集有《朝陽花開》、《鄉村的夜》、《放歌集》、《雷鋒之歌》、《賀敬之詩選》等。

  3.創作背景及特色簡介

  詩人說:“1956年,我跟隨當時團中央的一位領導回延安,參加西北五省青年工人造林大會。這時我已經離開延安11年了,回去以后感覺很不一樣。我本打算寫幾篇報告文學和一點新聞報道,青年大會要舉行一個聯歡晚會,說要我出個節目,我說我用信天游的方式寫幾句詩,抒發一下感情。夜里我就一邊唱,一邊寫,寫了一夜,……當時我是在窯洞里面走著唱著,還流著眼淚。”

  信天游,也叫“順天游”,流行于陜北的一種民歌,兩行一節,上下句押韻,一節一韻,詩行錯落有致,讀來高亢悠遠。有的一節表達一個簡單獨立的意思,有的幾節構成一組,表達比較復雜的意思。信天游形式自由,常用來抒情、亦可敘事。注意運用比興手法,貼切、自然,增強了詩的音樂性;聯想豐富,感情深切。

  4.整體分析詩歌

  學生自行回想詩歌整體內容,然后思考:這首詩的結構層次該如何劃分?

  第一部分:抒寫久別重逢延安的感觸。

  第二部分:追憶當年延安的戰斗生活。

  第三部分:描繪會見親人的熱烈場景

  第四部分:描畫延安城的嶄新面貌。

  第五部分:歌頌延安的光輝歷史,展示繼續革命的征程。

  5.指定學生朗讀全詩:要求讀音準確,讀出節奏。其他學生進行點評。

  6.你認為洋溢于全詩中的感情是一種什么樣的感情?作者抒發思想感情的線索是什么?

  三、合作交流解讀探究

  學生討論探究本課的重要內容。

  1.詩歌第一部分,作者是怎樣表達他回延安時的激動心情的?(富有力度的動詞,“情動于中而形于外”。省略號的運用,啟發想象、體味、聯想。擬人化的環境描寫)

  2.在第二部分中,延安母親到底教會了作者些什么?詩歌是怎么寫的?為什么這么寫?(詩不宜直說。內容、文字要概括,形象與思想要具體,所以,作者運用詩歌傳統表現手法——比興、借代、擬人等方法,揭示了詩人對于延安熱愛、感激的原因。)

  3.讀了第三部分,我們看到了親人相見的熱烈、真摯之情,看到了延安人的成長和美麗、淳樸的心靈,逐層琢磨一下,作者是怎樣表現這些內容的?(環境的烘托、渲染;三代人的典型;夸張、比喻)

  4.“母親延安換新衣”是怎樣的寫作方法?詩歌第四部分,是怎樣來具體寫“換新衣”的?為什么要寫這些內容?(擬人;排比、鋪陳、復疊;寫延安的變化,一個“新”字,躍然眼前)

  5.結尾一部分,寫到了楊家嶺、寶塔山、棗園。想一想,這些內容為什么放在最后一部分寫?(作者賦予革命歷史以色、形、光的鮮明形象,將紅旗、腳印、燈光等具體而富有象征意義的事物寫入詩中,在形象中感受到,革命的力量無比巨大,跟著黨,沿著黨指引的道路,星星之火,定能燎原。)

  6.詩歌結尾說:“身長翅膀吧腳生云,再回延安看母親!”當時作者并沒有離開延安。那么,這樣的結尾,是不是有問題呢?(緊扣開頭和題目;富有浪漫色彩;延安必飛速發展,大步前進;言簡意深,情深)

  7.探究體會詩中真摯熾熱的感情,詩人的思想感情是如何升華的?(激動、喜悅——愛延安、愛革命、愛人民——難舍難分的惜別之情)

  8.這首詩的寫作特點是什么?

  采用“信天游”格式;每小節句與句之間的'關系富于變化:比興關系、并列關系、順承關系;夸張手法的運用;注重煉字,選用恰當的動詞

  四、再讀課文,品味詩歌的語言

  由于這是一首民歌體裁的詩歌,在語言上有它自身的特點,請同學們在反復朗讀的基礎上認真體會。體會時注意結合前面有關的介紹。

  小結

  這首信天游表現了詩人對延安的深厚情誼。全詩除了真切的情感構成了詩的源泉,就是詩人對陜北風土人情的意象組合描寫,它更增添了這首詩的生活氣息和鄉土美感,以及從樸實中流露出來的民族音樂般的美。

  作業

  1.背誦全文,品味凝練語言。2.熟讀《再別康橋》

  板書設計回延安賀敬之

  回延安→憶延安→話延安→看延安→祝延安

  寫作特點:1.“信天游”2.每小節句與句之間的關系富于變化:比興關系、并列關系、順承關系3.夸張手法的運用4.注重煉字,選用恰當的動詞

回延安(通用17篇) 相關內容:
  • 《回延安》2

    第一課時 一、明確目標 了解作者的思路,理解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的內容。 二、整體感知 《回延安》是賀敬之1956年重回延安參加“五省(區)青年造林大會”時寫的一首抒情詩。詩人1940年到延安,1946年離開延安。...

  • 3.回延安

    賀敬之教學目的1.使學生了解詩人熱愛革命圣地延安,熱愛革命事業和革命人民的思想感情。2.學習這首詩恰當運用比喻、夸張、排比等修辭方法。教學重、難點教學重點當是讓學生從朗讀中理解詩人對革命圣地延安的真摯熾熱的感情。...

  • 回延安

    教學建議 一、結構思路 全詩共五節: 第一節,,激動滿情懷 第二節,憶延安,圣地養育我 第三節,會親人,歡聚話今昔 第四節,逛新城,舊貌換新顏 第五節,贊延安,圣地大貢獻 二、思想感情 詩貴在有激情。...

  • 回延安

    教學建議 一、結構思路 全詩共五節: 第一節,,激動滿情懷 第二節,憶延安,圣地養育我 第三節,會親人,歡聚話今昔 第四節,逛新城,舊貌換新顏 第五節,贊延安,圣地大貢獻 二、思想感情 詩貴在有激情。...

  • 回延安

    【基礎知識點】1、了解“信天游”的特點;2. 理解詩人真摯熾熱的感情和詩的主題;3. 學習比興和夸張的手法。 【教學重點】 體味滲透于詩句中的作者的真摯的感情 【教學難點】 擅用比興和夸張是信天游的一個特點,“比興”的學習是本詩的難...

  • 《回延安》

    教學設想詩歌重在誦讀。通過朗讀,可以逐步由認知生字詞,深化到理解詩歌內容,把握作者感情等。可以將朗讀貫穿到整個教學過程中,或范讀,或齊讀,或分組讀,或對口讀,變化形式讓學生反復誦讀,并由淺人深進行朗讀指導,啟發學生發現、...

  • 回延安語文教案(通用11篇)

    教學目標:1、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能理清課文內容的內在順序。2、學會本課9個生字,認識5個字。理解詞語的意思。3、學習司馬光、童第周勤奮學習的事例,從中受到教育。教學重點;讀通課文,學習司馬光、童第周勤奮學習的事例。...

  • 《回延安》教學設計(精選14篇)

    初三年級組 高琳【基礎知識點】1. 了解“信天游”的特點;2. 理解詩人真摯熾熱的感情和詩的主題;3. 學習比興和夸張的手法。【教學重點】體味滲透于詩句中的作者的真摯的感情【教學難點】擅用比興和夸張是信天游的一個特點,“比興”的學...

  • 《回延安》課文優秀教案(精選13篇)

    【基礎知識點】1、了解“信天游”的特點;2、理解詩人真摯熾熱的感情和詩的主題;3、學習比興和夸張的手法,語文教案-回延安。【教學重點】體味滲透于詩句中的作者的真摯的感情【教學難點】擅用比興和夸張是信天游的`一個特點,“比興”...

  • 《回延安》教案(精選13篇)

    教學目標分析根據新課標要求,教材內容以及初一學生的特點,本節課的三維目標為:知識目標:1、學習現代詩的朗誦技巧,學會節奏、重音的確定,能有感情的朗誦。...

  • 《回延安》能力測試練習(通用13篇)

    一、基礎知識及運用1.給下面句子帶點的字注音。①灰塵呀莫把我的眼睛擋住了( )②娃娃爭搶來把手拉( )③杜甫川唱來柳林鋪笑( )( )④米酒油饃木炭頭( )⑤東山的糜子西山的谷( )⑥羊羔羔吃奶望著媽( )思維點撥要注意多音字和形...

  • 《回延安》綜合能力測試題(精選16篇)

    一、下列各句中加粗字注音、解釋都正確的一項是[ ]a.白羊肚手巾 肚:d) 白毛巾b.二十里鋪 鋪:p) 地名c.東山的糜子 糜:m0 黍類谷物d.米酒油饃 饃:m$ 黍米面餅二、下列各句加粗詞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a.滿心話登時說不出來 登時:立刻b.腦...

  • 《回延安》教案(精選13篇)

    教學目標分析根據新課標要求,教材內容以及初一學生的特點,本節課的三維目標為:知識目標:1、學習現代詩的朗誦技巧,學會節奏、重音的確定,能有感情的朗誦。...

  • 九年級教案《回延安》(通用16篇)

    一、明確目標理解課文第三、四、五部分的內容,掌握全詩的中心意思、寫作特點和語言特色,獨立完成課后練習二。二、整體感知全詩抒發了作者回延安時激動和喜悅的心情,追憶當年的戰斗生活,敘寫親人團聚暢談的熱烈場面,描繪延安城的嶄新...

  • 語文教案-《回延安》(通用13篇)

    《回延安》教學設計教學設想詩歌重在誦讀。通過朗讀,可以逐步由認知生字詞,深化到理解詩歌內容,把握作者感情等。可以將朗讀貫穿到整個教學過程中,或范讀,或齊讀,或分組讀,或對口讀,變化形式讓學生反復誦讀,并由淺人深進行朗讀指...

  • 九年級語文教案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三级 | 国产一国产一级 | 夜色爽爽影院18禁 | 夜夜操网址| 国产精品99久久久久久免费 | 99视频在线免费播放 | 一个人看的日本hd免费 | 久久国产精品国产精品 | a级a做爰片成人毛片入口 | 亚洲成a人片在线不卡一二三区 | 亚洲午夜在线视频 | 国产高清一区二区 | 成人免费A片在线看网站外卖员 | 久久草在线免费 | 欧美性受xxxx黑人 | 久操视频在线观看免费 | 欧美特黄特色三级视频在线观看 | 毛片高清免费 | 美女午夜福利4K视频在线观看 | 成人午夜福利视频 | 精品人妻午夜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 国产欧美日韩三级 | 懂色av色香蕉一区二区蜜桃 | 亚?精品一区二区网址 | 午夜快播 | 色婷婷精品久久二区二区6 两个人日本WWW免费版 | 欧美老熟妇乱子 | 国产偷伦视频 | A毛片终身免费观看网站 | 极品色在线| 强行扒开女同学腿看屁股眼 | 一本久久A久久免费精品不卡 | 91天堂在线视频 | 377人体裸体露私图片 | 亚洲男女网站 | 日产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不上 | 国产免费无遮挡吸乳视频 | 亚洲AV日韩AV无码蜜臀AV | 欧美日韩亚洲成人 | gogogo高清在线完整怎么开始 | 色多多性虎精品无码av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