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延安》教學過程設計(精選13篇)
《回延安》教學過程設計 篇1
第一課時
一、明確目標
了解作者的思路,理解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的內容。
二、整體感知
《回延安》是賀敬之1956年重回延安參加“五省(區)青年造林大會”時寫的一首抒情詩。詩人1940年到延安,1946年離開延安。從1946年到1956年,其晨離開整整10年。
全詩以“回延安”的過程為線索,共寫了五個部分。
三、教學過程
1.檢查復習“詩歌一般常識”導入 ,板書課題、解題、簡介作者。
2.聽錄音,要求學生注意有關字的正確讀音并體會感情;然后學生分讀,教師簡評朗讀效果。
3.學生自擬、討論各部分的小標題,清理全文脈絡,了解作者的思路。
4.師生共同活動,分析第一部分。
(1)指名朗讀第一部分,其余人輕聲跟讀。
(2)要求學生找出用得準確、生動、傳神的詞語,討論這些詞語的含義,分析作者運用夸張、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的表達效果。
(3)總結歸納。學生齊讀第一部分。
5.師生共同活動,分析第二部分。
(1)女生、男生交替讀第二部分。
(2)結合預習提示討論重點詞語的含義,重點討論、分析第2、3、4節的意思以及比興、擬人手法的表達效果。
(3)總結歸納。學生齊讀第二部分。
6.學生自由朗讀第一、二部分,力爭能當堂背誦。
四、總結、擴展
詩歌第一部分通過“莫”“抓”“貼”“夢”“摟”“撲”等詞語,生動而形象地表現了踏上延安土地與親人重逢時的喜悅與激動。第二部分憶當年,寫延安在思想、生活上對自己的養育,字里行間流露出無限熱愛、眷戀之情。
第二課時
一、明確目標
理解課文第三、四、五部分的內容,掌握全詩的中心意思、寫作特點和語言特色,獨立完成課后練習二。
二、整體感知
全詩抒發了作者回延安時激動和喜悅的心情,追憶當年的戰斗生活,敘寫親人團聚暢談的熱烈場面,描繪延安城的嶄新面貌,贊頌延安對革命的偉大貢獻,表達了作者熱愛延安、歌頌延安、歌頌中國共產黨的真摯感情。
三、教學過程
1.檢查復習:指名背誦課文第一、二部分,默寫有關拼音、詞語。
2.師生共同活動,分析第三部分。
(1)學生自讀后,要求用自己的語言描述團聚的熱烈場面和三代人的歡喜、變化及暢談的情景。
(2)教師點撥、學生討論夸張、比喻手法的表達效果,最后教師總結歸納。
3.師生共同活動,分析第四部分。
(1)指名朗讀,要求思考并能找出本節的中心句——“母親延安換新衣”。
(2)討論詩人是怎樣圍繞這一中心寫的:“總——分——總”;討論夸張、排比、擬人、比喻手法的表達效果以及詩人選取了哪些典型形象來表現延安城的巨變的。
(3)總結歸納,然后學生齊讀。
4.師生共同活動,分析第五部分。
(1)教師范讀,學生輕聲跟讀,然后明確:本節是抓住延安在中國革命史上的地位,進一步深化主題的。
(2)結合自讀提示,討論詩人是怎樣簡練地寫出延安對中國革命的貢獻的,體會末兩節的含義。
5.齊讀三至五部分。
四、總結、擴展
詩歌三至五部分先畫出一個親人歡聚的特定場面,然后寫“老爺爺”“社主任”“團支書”三代人的歡喜和變化;然而選取典型形象,實實在在地勾畫出延安的新貌,最后先用“楊家嶺的紅旗啊高高的飄”起興,使人產生聯想,然后詩人展開聯想的羽翼,飛躍了較長的歷史跨度,極簡練地寫了從“寶塔山”到天安門,從新民主主義革命到社會主義革命幾十年戰斗歷程中延安對革命的貢獻。
五、布置作業 (略)
《回延安》教學過程設計 篇2
第一課時
一、明確目標
了解作者的思路,理解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的內容。
二、整體感知
《回延安》是賀敬之1956年重回延安參加“五省(區)青年造林大會”時寫的一首抒情詩。詩人1940年到延安,1946年離開延安。從1946年到1956年,其晨離開整整10年。
全詩以“回延安”的過程為線索,共寫了五個部分。
三、教學過程
1.檢查復習“詩歌一般常識”導入 ,板書課題、解題、簡介作者。
2.聽錄音,要求學生注意有關字的正確讀音并體會感情;然后學生分讀,教師簡評朗讀效果。
3.學生自擬、討論各部分的小標題,清理全文脈絡,了解作者的思路。
4.師生共同活動,分析第一部分。
(1)指名朗讀第一部分,其余人輕聲跟讀。
(2)要求學生找出用得準確、生動、傳神的詞語,討論這些詞語的含義,分析作者運用夸張、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的表達效果。
(3)總結歸納。學生齊讀第一部分。
5.師生共同活動,分析第二部分。
(1)女生、男生交替讀第二部分。
(2)結合預習提示討論重點詞語的含義,重點討論、分析第2、3、4節的意思以及比興、擬人手法的表達效果。
(3)總結歸納。學生齊讀第二部分。
6.學生自由朗讀第一、二部分,力爭能當堂背誦。
四、總結、擴展
詩歌第一部分通過“莫”“抓”“貼”“夢”“摟”“撲”等詞語,生動而形象地表現了踏上延安土地與親人重逢時的喜悅與激動。第二部分憶當年,寫延安在思想、生活上對自己的養育,字里行間流露出無限熱愛、眷戀之情。
第二課時
一、明確目標
理解課文第三、四、五部分的內容,掌握全詩的中心意思、寫作特點和語言特色,獨立完成課后練習二。
二、整體感知
全詩抒發了作者回延安時激動和喜悅的心情,追憶當年的戰斗生活,敘寫親人團聚暢談的熱烈場面,描繪延安城的嶄新面貌,贊頌延安對革命的偉大貢獻,表達了作者熱愛延安、歌頌延安、歌頌中國共產黨的真摯感情。
三、教學過程
1.檢查復習:指名背誦課文第一、二部分,默寫有關拼音、詞語。
2.師生共同活動,分析第三部分。
(1)學生自讀后,要求用自己的語言描述團聚的熱烈場面和三代人的歡喜、變化及暢談的情景。
(2)教師點撥、學生討論夸張、比喻手法的表達效果,最后教師總結歸納。
3.師生共同活動,分析第四部分。
(1)指名朗讀,要求思考并能找出本節的中心句——“母親延安換新衣”。
(2)討論詩人是怎樣圍繞這一中心寫的:“總——分——總”;討論夸張、排比、擬人、比喻手法的表達效果以及詩人選取了哪些典型形象來表現延安城的巨變的。
(3)總結歸納,然后學生齊讀。
4.師生共同活動,分析第五部分。
(1)教師范讀,學生輕聲跟讀,然后明確:本節是抓住延安在中國革命史上的地位,進一步深化主題的。
(2)結合自讀提示,討論詩人是怎樣簡練地寫出延安對中國革命的貢獻的,體會末兩節的含義。
5.齊讀三至五部分。
四、總結、擴展
詩歌三至五部分先畫出一個親人歡聚的特定場面,然后寫“老爺爺”“社主任”“團支書”三代人的歡喜和變化;然而選取典型形象,實實在在地勾畫出延安的新貌,最后先用“楊家嶺的紅旗啊高高的飄”起興,使人產生聯想,然后詩人展開聯想的羽翼,飛躍了較長的歷史跨度,極簡練地寫了從“寶塔山”到天安門,從新民主主義革命到社會主義革命幾十年戰斗歷程中延安對革命的貢獻。
五、布置作業 (略)
《回延安》教學過程設計 篇3
初三年級組 高琳
【基礎知識點】
1. 了解“信天游”的特點;
2. 理解詩人真摯熾熱的感情和詩的主題;
3. 學習比興和夸張的手法。
【教學重點】
體味滲透于詩句中的作者的真摯的感情
【教學難點 】
擅用比興和夸張是信天游的一個特點,“比興”的學習是本詩的難點。
【拓展環節】
新詩創作
【教學內容與步驟】
〖導入 環節〗
今天,我們來學習一首由現代詩人吸收民歌營養而創作的一篇優秀作品。
〖整體感知〗
1. 教師示范朗讀,指導學生對詩作進行整體感知。
2. 感知問題:這首詩有什么特點,試著用自己的話表達一下。
(鼓勵學生暢所欲言)
〖學習環節〗
1. 關于信天游
信天游是陜北民歌的一種形式,它的曲調純樸、高亢、悠長,節奏自由。歌詞通常為兩句一段,長度由一段至幾十段不等,每段壓一韻。每句字數不定,但基本上以七字句為主。句中多用疊音字,修辭上多用比興、夸張等手法。
2. 朗讀訓練
(指導學生讀出的親切、熱烈、真摯情感)
3. 討論學習
朗讀這首詩,說說每一部分的主要內容,看看作者抒發思想感情的線索是什么?
明確:本詩的感情線索,是作者對延安母親的眷戀之情。
4. 難點全解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 比興
“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也。”
判斷 :樹梢樹枝樹根根, 東山的糜子西山的谷
親山親水有親人( )肩膀上的紅旗手中的書( )
*夸張
例句:一口口的米酒千萬句話 雙手摟定寶塔山
(指導學生正確理解以上兩個夸張句)
* 其它修辭
(指導學生自己找出例子并分析)
〖拓展環節〗
山丹丹開花滿山坡,
咱陜北變成金銀窩。
寶塔山高延水長,
共產黨是我們親爹娘。
_____ 《信天游唱給毛主席聽》
指名學生讀以上摘錄詩節,鞏固理解信天游特點。
〖布置作業 〗
運用信天游形式,自創一首新詩
(此題視教學情況而定)
《回延安》教學過程設計 篇4
第一課時
一、明確目標
了解作者的思路,理解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的內容。
二、整體感知
《回延安》是賀敬之1956年重回延安參加“五省(區)青年造林大會”時寫的一首抒情詩。詩人1940年到延安,1946年離開延安。從1946年到1956年,其晨離開整整10年。
全詩以“回延安”的過程為線索,共寫了五個部分。
三、教學過程
1.檢查復習“詩歌一般常識”導入 ,板書課題、解題、簡介作者。
2.聽錄音,要求學生注意有關字的正確讀音并體會感情;然后學生分讀,教師簡評朗讀效果。
3.學生自擬、討論各部分的小標題,清理全文脈絡,了解作者的思路。
4.師生共同活動,分析第一部分。
(1)指名朗讀第一部分,其余人輕聲跟讀。
(2)要求學生找出用得準確、生動、傳神的詞語,討論這些詞語的含義,分析作者運用夸張、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的表達效果。
(3)總結歸納。學生齊讀第一部分。
5.師生共同活動,分析第二部分。
(1)女生、男生交替讀第二部分。
(2)結合預習提示討論重點詞語的含義,重點討論、分析第2、3、4節的意思以及比興、擬人手法的表達效果。
(3)總結歸納。學生齊讀第二部分。
6.學生自由朗讀第一、二部分,力爭能當堂背誦。
四、總結、擴展
詩歌第一部分通過“莫”“抓”“貼”“夢”“摟”“撲”等詞語,生動而形象地表現了踏上延安土地與親人重逢時的喜悅與激動。第二部分憶當年,寫延安在思想、生活上對自己的養育,字里行間流露出無限熱愛、眷戀之情。
第二課時
一、明確目標
理解課文第三、四、五部分的內容,掌握全詩的中心意思、寫作特點和語言特色,獨立完成課后練習二。
二、整體感知
全詩抒發了作者回延安時激動和喜悅的心情,追憶當年的戰斗生活,敘寫親人團聚暢談的熱烈場面,描繪延安城的嶄新面貌,贊頌延安對革命的偉大貢獻,表達了作者熱愛延安、歌頌延安、歌頌中國共產黨的真摯感情。
三、教學過程
1.檢查復習:指名背誦課文第一、二部分,默寫有關拼音、詞語。
2.師生共同活動,分析第三部分。
(1)學生自讀后,要求用自己的語言描述團聚的熱烈場面和三代人的歡喜、變化及暢談的情景。
(2)教師點撥、學生討論夸張、比喻手法的表達效果,最后教師總結歸納。
3.師生共同活動,分析第四部分。
(1)指名朗讀,要求思考并能找出本節的中心句——“母親延安換新衣”。
(2)討論詩人是怎樣圍繞這一中心寫的:“總——分——總”;討論夸張、排比、擬人、比喻手法的表達效果以及詩人選取了哪些典型形象來表現延安城的巨變的。
(3)總結歸納,然后學生齊讀。
4.師生共同活動,分析第五部分。
(1)教師范讀,學生輕聲跟讀,然后明確:本節是抓住延安在中國革命史上的地位,進一步深化主題的。
(2)結合自讀提示,討論詩人是怎樣簡練地寫出延安對中國革命的貢獻的,體會末兩節的含義。
5.齊讀三至五部分。
四、總結、擴展
詩歌三至五部分先畫出一個親人歡聚的特定場面,然后寫“老爺爺”“社主任”“團支書”三代人的歡喜和變化;然而選取典型形象,實實在在地勾畫出延安的新貌,最后先用“楊家嶺的紅旗啊高高的飄”起興,使人產生聯想,然后詩人展開聯想的羽翼,飛躍了較長的歷史跨度,極簡練地寫了從“寶塔山”到天安門,從新民主主義革命到社會主義革命幾十年戰斗歷程中延安對革命的貢獻。
五、布置作業 (略)
《回延安》教學過程設計 篇5
一教學目標
1了解陜北民歌—信天游的一些特點。
2體會詩歌的集中性
3領會詩人對黨、對延安的熱愛和歌頌的深情。
4向延安人民學習,繼承和發揚延安精神。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目標1、3
難點:理解比興方法的運用
兩課時安排
第一課時
一、導入:
同學們,當你踏上你離別多年的故土,看到那里的親山、親水、親人,你會有什么樣的感想呢?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賀敬之寫的《回延安》。賀敬之于1940年到達延安革命勝地,1946年離開延安,奔赴人民解放戰爭的新戰場。1956年,詩人重回曾經生活戰斗過的勝地延安,此時正好是十年時間,那么,當作者看到那熟悉的山水和熱情的鄉親們時,他的心情如何,感情又是怎樣的呢?
二、熟讀、演唱,體會詩人流露的真情。
1、自由讀、體會詩情,弄懂本詩的感情基調。
全詩基調:熱烈、歡快、親切、昂揚。第一部分:跳蕩、激烈。第二部分:深厚。第三部分:真摯、親切。第四部分:熱情、明快。第五部分:激越、昂揚。
2、弄懂感情基調基礎上齊誦,再次體會。
3、大家都讀了兩遍,我們發現這首詩有什么特點,進而介紹“信天游”的知識,并用《信天游》曲調演唱。
信天游是民歌的一種,屬山歌性質,流行與陜北一帶。曲調純樸、高亢、悠長,節奏自由。歌詞一般由上下兩句構成一段(節),往往是上句旨在比興,下句道出本意。每句四個節拍,與七言詩句略同。短的只有一兩段,長的可接連數十段。每段的兩句都押韻,多段可以連用一韻,也可以換韻。多段時,用同一曲調反復演唱。
三、討論:
1、把“回延安”改成“去延安”、到延安“,表達效果有什么不同?
用“回”字說明作者猶如一個遠離家鄉、久別母親的孩子,回到了家鄉、回到了母親的懷抱;的過程用“回”字更能表達出詩人與延安有一段特殊的經歷和特殊的感情;“回”是全詩的“詩眼”,全詩緊扣一個“回”字,以回延安的過程為線索,抒發了對延安的熱愛和贊頌,如改為“去”“到”沒有上述表達效果.
2說說每一部分的主要內容及感情線索:
回延安 -澎湃激情 興奮
憶延安 養育深恩 感激
聚延安 親人心聲 喜悅
看延安 嶄新面貌 贊頌
頌延安 偉大貢獻 熱愛
3,小結
4,作業
《回延安》教學過程設計 篇6
教學設想
詩歌重在誦讀。通過朗讀,可以逐步由認知生字詞,深化到理解詩歌內容,把握作者感情等。可以將朗讀貫穿到整個教學過程 中,或范讀,或齊讀,或分組讀,或對口讀,變化形式讓學生反復誦讀,并由淺人深進行朗讀指導,啟發學生發現、分析、解決問題,最終培養學生欣賞詩歌的能力。
課時安排
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導入 新課
二、朗讀全詩
要求通過多種形式反復地朗讀,引導學生逐步由表及里地體會到文章的形式與內容有關方面的知識要點。
1.教師范讀全詩。
(1)教師范讀。
(2)疏通字詞障礙。
參照“教學設計(A)”。
2.學生初讀全詩,體會詩歌的基本特點。
(1)學生自由朗讀全詩。
(2)要求學生說說:這首詩和自己以前所讀的新詩在形式上有什么不同之處?
(3)教師介紹“信天游”的基本特點。
明確:①章法上:兩句一節,節數不定。
②韻律上:幾節一韻,或一韻到底。
③語言上:七言為基本句式,可長可短,靈活自由。
④藝術上:多用“比興”手法。
對于“比興”的藝術手法,教師可以適當多加介紹,以幫助學生理解。
三、學生再讀全詩,逐步把握文章的基本內容
采用問題組合的方式,讓學生逐步深入理解詩歌內容。
1.問題組合一:
(1)學生自行回想詩歌整體內容,然后思考:這首詩的結構層次該如何劃分?
(2)概括各個部分的中心意思,并填寫下表:
口延安→口延安→口延安→口延安→口延安
(3)體會:你認為洋溢于全詩中的感情是一種什么樣的感情?作者抒發思想感情的線索是什么?
2.問題組合二:
(1)學生齊讀第一部分內容,然后標畫出表現詩人回延安心情的動詞。
(2)請選用其他意義相近的動詞來替換你所標畫的動詞,看看效果有什么不同。
(3)指名學生朗讀第二部分內容,思考:詩人寫過去延安的生活,有什么意圖?
(4)自讀第三部分內容,要求學生根據這一部分內容想像詩人與延安親人相見時的場面,然后用散文化的語言描述出來。
(5)在寫與延安親人見面的場景時,詩人運用了哪些手法來寫出這個熱鬧的場面的?
(6)女生齊讀第四部分,然后從中選用一個詞語概括這部分的內容。
(7)男生齊讀第五部分,然后畫出表明延安的歷史功績或者影響的詞語或句子。
(8)回答:詩中寫道:“赤衛軍……青年團……紅領巾,徒著咱英雄幾輩輩人……”這兩句話如何理解?
3.問題組合三:
(1)這首詩歌主要運用了哪些修辭手法?有什么表達效果?
(2)你認為這首詩寫得怎么樣?請大膽談談你的看法。
四、引導學生品味詩歌的語言
由于這是一首民歌體裁的詩歌,在語言上有它自身的特點,要求學生在反復朗讀的基礎上認真體會。體會時注意結合前面有關的介紹。
五、布置作業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引入新課時的學習
二、指導朗讀,要求讀出詩歌中的感情
1.指名學生朗讀全詩,然后教師引導評判朗讀在感情表達方面所存在的問題。
2.介紹寫作背景。
介紹的目的是引導學生通過對背景的把握,領會作者對延安的真摯感情,以理解詩歌中的情感,增強朗讀的情感表達力。
3.學生自由地散讀全詩,要求盡量讀出感情。
4.聽朗讀帶,比較自己與朗讀帶中的朗讀在感情方面的表達差距。
有關朗讀的指導請參照“教學設計(A)”。
5.指名學生朗讀全詩,或者學生齊讀全詩。
學生朗讀后,教師注意及時準確進行評價,指出其中的優劣,進一步把握朗讀的要點。
三、體會詩歌中修辭方法運用的效果
1.學生默讀全詩,思考:這首詩運用的修辭手法主要有哪些?
明確:主要有比興和夸張。特別是比興手法的運用,為詩歌增色不少。
2.引導學生結合具體詩句體會各種修辭手法運用的效果。
四、學習遷移
1.課前布置:上圖書館或者上網查找有關延安的資料,然后整理成小故事或者小散文的形式。
2.交流。
指名學生講述與延安有關的故事或介紹有關延安的資料。3.要求學生在課后利用自己查找出來的資料,自由組合,5—10人一組,編一個“延安特刊”,比比哪一組編得好。
《回延安》教學過程設計 篇7
一、明確目標
了解作者的思路,理解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的內容。
二、整體感知
《回延安》是賀敬之1956年重回延安參加“五省(區)青年造林大會”時寫的一首抒情詩。詩人1940年到延安,1946年離開延安。從1946年到1956年,其晨離開整整10年。
全詩以“回延安”的過程為線索,共寫了五個部分。
三、教學過程
1、檢查復習“詩歌一般常識”導入,板書課題、解題、簡介作者。
2、聽錄音,要求學生注意有關字的正確讀音并體會感情;然后學生分讀,教師簡評朗讀效果。
3、學生自擬、討論各部分的小標題,清理全文脈絡,了解作者的思路。
4、師生共同活動,分析第一部分。
(1)指名朗讀第一部分,其余人輕聲跟讀。
(2)要求學生找出用得準確、生動、傳神的詞語,討論這些詞語的含義,分析作者運用夸張、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的表達效果。
(3)總結歸納。學生齊讀第一部分。
5、師生共同活動,分析第二部分。
(1)女生、男生交替讀第二部分。
(2)結合預習提示討論重點詞語的含義,重點討論、分析第2、3、4節的意思以及比興、擬人手法的表達效果。
(3)總結歸納。學生齊讀第二部分。
6、學生自由朗讀第一、二部分,力爭能當堂背誦。
四、總結、擴展
詩歌第一部分通過“莫”“抓”“貼”“夢”“摟”“撲”等詞語,生動而形象地表現了踏上延安土地與親人重逢時的喜悅與激動。第二部分憶當年,寫延安在思想、生活上對自己的養育,字里行間流露出無限熱愛、眷戀之情。
《回延安》教學過程設計 篇8
一、基礎知識及運用
1.給下面句子帶點的字注音。
①灰塵呀莫把我的眼睛擋住了( )
②娃娃爭搶來把手拉( )
③杜甫川唱來柳林鋪笑( )( )
④米酒油饃木炭頭( )
⑤東山的糜子西山的谷( )
⑥羊羔羔吃奶望著媽( )
思維點撥
要注意多音字和形似字的正確讀音:
“了”不讀le,應讀(li3o)。
“把”不讀“把柄”的“把”b4,應讀(b3)。
2.解釋下列詞語。
登時:________ 幾回回:________
腦畔上:________ 雞毛信:________
窯:________ 坑:________
思維點撥
要結合上下文句理解詞語含義。如“腦畔上”這里指窯洞的頂上。
3.給下面形近字組詞。
厲( ) 摟( ) 梢( ) 捎( )
勵( ) 樓( ) 稍( ) 哨( )
炕( ) 喘( ) 搶( ) 樸( )
坑( ) 湍( ) 掄( ) 仆( )
思維點撥
注意區別形近字聲旁和形旁。
4.填空(每格限填一字)。
①灰塵呀莫要把我眼睛________住了。
②雙手________定寶塔山。
③毛主席________上了天安門。
④一頭________在親人懷。
⑤手________黃土我不放。
⑥緊緊兒________在心窩上。
思維點撥
注意動詞準確、貼切地運用。“抓”和“貼”用得多么準確、形象。
5.下面各句采用什么修辭手法?表現了詩人怎樣思想感情?
①千聲萬聲呼喊你________
②杜甫川唱來柳林鋪笑________
③雙手摟定寶塔山________
④母親延安就在這里________
思維點撥
巧妙地運用夸張、擬人、比喻等修辭句,使詩句更加具體、生動、形象。
6.下面各句按照詩句的感情,劃分節拍線和著重號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心口呀/莫要/這么/厲害地/跳
b.雙手/摟定/寶塔山
c.千聲萬聲/呼喚/你
d.十年來/革命/大發展
思維點撥
揣摩語言,分析感情,確定輕、重讀音和快、緩、停頓的節拍。
7.詩人以抒情的筆調,描繪了革命延安圣地的地方色彩。請按下面的提示寫出有關詩句。
①延安人特殊的居住條件________
②延安人喜愛的衣著________
③延安人居室的裝飾________
④延安人待客的食物________
思維點撥
體味抒情意境,背誦美句,找出實寫的事物。
二、閱讀下節詩歌,回答8—12題
楊家嶺的紅旗啊高高地飄,革命萬里起高潮!寶塔山下留腳印,毛主席登上了天安門!棗園的燈光照人心,延河滾滾喊“前進”!赤衛軍,青年團,紅領巾,走著咱英雄幾輩輩人……社會主義路上大踏步走,光榮的延河還要在前頭!身長翅膀吧腳生云,再回延安看母親!
8.下面各句采用擬人修辭手法的一項是
[ ]
a.寶塔山下留腳印
b.身長翅膀吧腳生云
c.延河滾滾向“前進”
d.光榮的延河還要在前頭
思維點撥
要注意區分比喻、比擬和夸張等修辭手法。
9.詩中運用了疊詞,表現了陜北口語的特色。疊詞可分別用來:a.表示事物 b.表示數量 c.表示情態 d.表示顏色。請摘抄這節詩的疊詞,并標上相應的序號。
①________( )②________( )③________( )
思維點撥
按要求摘抄疊詞“對號入座”。
10.“棗園的燈光照人心”指的是________
11.這一節寫的主要內容是________
思維點撥
解10題要聯想毛主席在棗園住過來思考。
參考答案
能力測試
1、2、3.(略) 4.①擋 ②摟 ③登 ④掉 ⑤貼 ⑥抓 5.①夸張,表達了詩人對延安朝思暮想的濃厚感情;②擬人,作者把河水村莊看做親人,表達了它們無比親切、真摯、熱愛的感情 ③夸張,表現了對母親的眷戀和懷念的深情 ④比喻,抒發了詩人離別延安十年后,再踏上延安土地時的興奮、激動,以及見到親人的喜悅心情。 6.c 7.①滿窯里圍得不透風 ②白羊肚手巾,紅腰帶 ③白生生的窗紙紅窗花 ④米酒油饃 8.a 9.①高高c ②滾滾c ③輩輩b 10.毛主席在棗園手書巨著,他的光輝思想似明燈照亮人們前進的方向。 11.歌頌延安輝煌的革命歷史,展望美好的未來。
《回延安》教學過程設計 篇9
教學目標分析
根據新課標要求,教材內容以及初一學生的特點,本節課的三維目標為:
知識目標:
1、學習現代詩的朗誦技巧,學會節奏、重音的確定,能有感情的朗誦。
2、學習這首詩恰當運用比喻、夸張、排比等修辭方法,體會其對表達情感的作用。
能力目標:
品析詩歌凝練的語言,培養學生閱讀鑒賞詩歌的能力。
情感目標:
使學生了解詩人熱愛革命圣地延安,熱愛革命事業和革命人民的思想感情。
重難點分析
教學重點:教學重點當是讓學生從朗讀中理解詩人對革命圣地延安的真摯熾熱的感情。
教學難點:引導學生感悟詩中感情的層次與變化。
教學流程
教學內容及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一、激趣引題,設疑自探(5—10分鐘)
1、【導入】(播放民歌《山丹丹開花紅艷艷》),這是一首耳熟能詳、膾炙人口的歌曲。那么這是什么地方的民歌呢?提到陜北,我們不得不提到一個著名的革命圣地——延安。請同學們根據課前的收集,說說你說了解到的延安。看來大家對延安有了深刻的認識,那么我們今天就一起來感受詩人賀敬之對延安有著什么樣的深刻情誼?
(多媒體展示)《回延安》
請同學們根據課前的預習,說說作者、背景
2、學生質疑,教師整合學生所提問題。
通過預習這首詩和自己以前所讀的新詩在形式上有什么不同之處?(從體裁角度)學生質疑預設:
(1)這首詩的主要內容是什么?
(2)怎樣讀這首詩?
(3)這首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感情?
二、自學展示,解疑合探(10—15分鐘)
(一)誦讀詩歌,整體感知
1、走進文本,讀中悟情
學生自讀,匯報學習成果:
(1)這首詩的主要內容是什么。試劃分詩的節奏和重音。
(2)抽學生讀,并以第一小節為例,讓學生談談為什么這樣讀?
提示方法:理解詩意,讀出語氣、語速、重音、節奏。學生通過欣賞歌曲初步體會信天游的曲詞特點,簡單談聽后感受。)
介紹課前收集的背景資料在自我閱讀的基礎上根據要求提出質疑、學生讀課文自學,完成導學案中的問題
學生動手標注詩的節奏、重音展示學習成果。由于這是一首離學生所處年代較遠的詩歌,因此應以“信天游”的`歌曲藝術
導入,對信游游的形式加以介紹,使學生在對信天游的感受之中走入課文
培養學生質疑精神,明確學習目標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初步感知詩的內容培養學生誦讀詩歌的能力
培養學生誦讀詩歌的能力
對比自己所做的批注,矯正思維偏差
2、聽視頻范讀。以領會詩人對革命圣地延安真摯而熱烈的感情。
詩歌欣賞最重要的就是朗讀。請大家聽范讀,注意詩中感情、節奏和重音的處理。
(1)四人小組合作,朗讀訓練(讀、聽、評);
朗讀要求:要用憂郁深沉的感情,注意把握好節奏和重音。
(2)抽讀、點評;
(3)全班齊讀、體會;
(二)研讀、賞析詩歌
(1)合作探究下列問題:
(1)這首詩的結構層次該如何劃分?
(2)概括各個部分的中心意思,并填寫下表:
口延安→口延安→口延安→口延安→口延安
回延安——憶延安——說延安——看延安——祝延安。(課件展示)那么,這些內容流露出了作者怎樣的感情呢?(學生回答,并深情朗讀相關詩句
(3)學生齊讀第一部分內容,然后標畫出表現詩人回延安心情的動詞。
小結:一“抓”一“貼”逼真的動作,表現了詩人見到時的激動情景。而“雙手摟定寶塔山”一個“摟”字,則寫盡了作者對延安懷念之情。“唱”“笑”“招”更有擬人的色彩,渲染了歡樂的氣氛。最后一個“撲”字,則更加洗煉,表達情意更加強烈、準確的東西寄托了思鄉之情。最后,由個人的故鄉之思上升到了對祖國的思念。
(4)(2)在寫與延安親人見面的場景時,詩人運用了哪些手法來寫出這個熱鬧的場面的?
采用多種修辭手法
比喻、擬人、夸張、排比對偶、借代
中運用多種修辭手法,對表現詩歌內容和詩人的感情都有很好效果。
三、局部細品,質疑再探(5—10分鐘)
1、生質疑,師補充:詞中的“母親”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具體指什么?
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情?
2、詩中哪些語句體現了鮮明的地方色彩?
四、歸納小結,學用延展(8—10分鐘)
板書設計:
回延安重見親人的喜悅之情
憶延安回憶過去,再點喜悅之情
回延安話延安親人相見時的熱烈、喜悅
看延安眼見延安新貌的喜悅之情
祝延安展望前程的喜悅
(內容分析)(作者情感)
賀敬之用“信天游”這樣一種特殊的形式為我們帶來了一首經典的好詩,請同學們課后模仿《回延安》的形式,試著創作一首信天游,要注意體現信天游的特點
聽視頻朗讀
感受重音、節奏、感情的處理
小組合作,讀聽評訓練
學生動手動腦,合作學習,代表發言,其他同學聽取并及時補充
思考、小結知識
傾聽、思考
小結賞析詩歌的方法
傾聽、思考、回答、批注
按要求試著背全詩
再讀詩,提出質疑
配合教師小結所學知識
回答、展示學習成果
小組互讀互評,共同提高
訓練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培養學生合作意識
通過小結所學知識,深化學生的認知水平
掌握賞析詩歌的方法
師生共同小結,領會詩的主旨
學生自行理解課文內容,學會概括;教師適當引導,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訓練學生再次質疑的能力
通過小結,形成知識體系,便于記憶鞏固
訓練學生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回延安》教學過程設計 篇10
一、明確目標
理解課文第三、四、五部分的內容,掌握全詩的中心意思、寫作特點和語言特色,獨立完成課后練習二。
二、整體感知
全詩抒發了作者回延安時激動和喜悅的心情,追憶當年的戰斗生活,敘寫親人團聚暢談的熱烈場面,描繪延安城的嶄新面貌,贊頌延安對革命的偉大貢獻,表達了作者熱愛延安、歌頌延安、歌頌中國共產黨的真摯感情。
三、教學過程
1、檢查復習:指名背誦課文第一、二部分,默寫有關拼音、詞語。
2、師生共同活動,分析第三部分。
(1)學生自讀后,要求用自己的語言描述團聚的熱烈場面和三代人的歡喜、變化及暢談的情景。
(2)教師點撥、學生討論夸張、比喻手法的表達效果,最后教師總結歸納。
3、師生共同活動,分析第四部分。
(1)指名朗讀,要求思考并能找出本節的中心句——“母親延安換新衣”。
(2)討論詩人是怎樣圍繞這一中心寫的.:“總——分——總”;討論夸張、排比、擬人、比喻手法的表達效果以及詩人選取了哪些典型形象來表現延安城的巨變的。
(3)總結歸納,然后學生齊讀。
4、師生共同活動,分析第五部分。
(1)教師范讀,學生輕聲跟讀,然后明確:本節是抓住延安在中國革命史上的地位,進一步深化主題的。
(2)結合自讀提示,討論詩人是怎樣簡練地寫出延安對中國革命的貢獻的,體會末兩節的含義。
5、齊讀三至五部分。
四、總結、擴展
詩歌三至五部分先畫出一個親人歡聚的特定場面,然后寫“老爺爺”“社主任”“團支書”三代人的歡喜和變化;然而選取典型形象,實實在在地勾畫出延安的新貌,最后先用“楊家嶺的紅旗啊高高的飄”起興,使人產生聯想,然后詩人展開聯想的羽翼,飛躍了較長的歷史跨度,極簡練地寫了從“寶塔山”到天安門,從新民主主義革命到社會主義革命幾十年戰斗歷程中延安對革命的貢獻。
五、布置作業(略)
《回延安》教學過程設計 篇11
【基礎知識點】
1、了解“信天游”的特點;
2、理解詩人真摯熾熱的感情和詩的主題;
3、學習比興和夸張的手法,語文教案-回延安。
【教學重點】體味滲透于詩句中的作者的真摯的感情
【教學難點】擅用比興和夸張是信天游的`一個特點,“比興”的學習是本詩的難點。
【拓展環節】新詩創作
【教學內容與步驟】
〖導入環節〗
今天,我們來學習一首由現代詩人吸收民歌營養而創作的一篇優秀作品。
〖整體感知〗
1、教師示范朗讀,指導學生對詩作進行整體感知。
2、感知問題:這首詩有什么特點,試著用自己的話表達一下。
(鼓勵學生暢所欲言)
〖學習環節〗
1、關于信天游
信天游是陜北民歌的一種形式,它的曲調純樸、高亢、悠長,節奏自由,初中三年級語文教案《語文教案-回延安》。歌詞通常為兩句一段,長度由一段至幾十段不等,每段壓一韻。每句字數不定,但基本上以七字句為主。句中多用疊音字,修辭上多用比興、夸張等手法。
2、朗讀訓練
(指導學生讀出的親切、熱烈、真摯情感)
3、討論學習
朗讀這首詩,說說每一部分的主要內容,看看作者抒發思想感情的線索是什么?
明確:本詩的感情線索,是作者對延安母親的眷戀之情。
4、難點全解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比興
“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也。”
判斷 :樹梢樹枝樹根根, 東山的糜子西山的谷
《回延安》教學過程設計 篇12
一、下列各句中加粗字注音、解釋都正確的一項是
[ ]
a.白羊肚手巾 肚:d) 白毛巾
b.二十里鋪 鋪:p) 地名
c.東山的糜子 糜:m0 黍類谷物
d.米酒油饃 饃:m$ 黍米面餅
二、下列各句加粗詞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 ]
a.滿心話登時說不出來 登時:立刻
b.腦畔上還響著腳步聲 腦畔上:頭上
c.我夢見雞毛信來 雞毛信:一種粘附有雞毛以表示需要迅速傳遞的緊急信件
d.天南海北想著你 天南海北:形容距離遙遠,地方又各不相同
三、下列各句中沒有錯別字的一項是
[ ]
a.心口呀莫要這么歷害地跳
b.紅旗飄飄把手招
c.滿窖里圍得不透風
d.保衛延安你們廢了心
四、對下列句子使用修辭方法判斷有誤的一項是
[ ]
a.棗園的燈光照人心,延河滾滾喊“前進”!(比喻)
b.千萬條腿來千萬只眼,也不夠我走來也不夠我看!(夸張)
c.白羊肚手巾紅腰帶,親人們迎過延河來。(借代)
d.杜甫川唱來柳林鋪笑,紅旗飄飄把手招。(擬人)
五、選詞填空正確的一項是
1.幾回回夢里回延安,雙手________定寶塔山。
滿心話登時說不出來,一頭________在親人懷。
[ ]
a.抱 撲 b.摟 *
c.繞 扎 d.摟 撲
2.選詞填空正確的一項是
①一條條街道________②一座座樓房________
③一盞盞電燈________④一排排綠樹________
[ ]
a.①披彩虹 ②亮又明 ③寬又平 ④迎春風
b.①亮又明 ②披彩虹 ③寬又平 ④迎春風
c.①寬又平 ②迎春風 ③亮又明 ④披彩虹
d.①寬又平 ②披彩虹 ③亮又明 ④迎春風
六、閱讀下面的詩歌,回答文后的問題。
(一)
桂林山水歌(節選)
賀敬之
云中的神呵,霧中的仙,
神姿仙態桂林的山!
情一樣深呵,夢一樣美,
如情似夢漓江的水!
水幾重呵,山幾重?
水繞山環桂林城……
是山城呵,是水城?
都在青山綠水中……
呵!此山此水入胸懷,
此時此身何處來?
……黃河的浪濤塞外的風,
此來關山千萬重。
馬鞍上夢見沙盤上畫:
“桂林山水甲天下”……
呵!是夢境呵,是仙境?
此時身在獨秀峰!
心是醉呵,還是醒?
水迎山接入畫屏!
畫中畫——漓江照我身千影,
歌中歌——山山應我響回聲……
招手相問老人山,
云罩江山幾萬年?
——伏波山下還珠洞,
室珠久等叩門聲……
雞籠山一唱屏風開,
綠水白帆紅旗來!
大地的愁容春雨洗,
請看穿山 明鏡里——
呵!桂林的山來漓江的水——
祖國的笑容這樣美!
1.節選詩句贊美了________,表達了詩人________的感情。
2.對下列各句修辭方法判斷錯誤的一項是
[ ]
a.云中的神呵,霧中的仙,神姿仙態桂林的山!(擬人)
b.情一樣深呵,夢一樣美,如情似夢漓江的水!(比喻)
c.雞籠山一唱屏風開,綠水白帆紅旗來!(擬人)
d.黃河的浪濤塞外的風,此來關山千萬重。(夸張)
3.判斷下列破折號用法是否正確,正確的畫“√”錯誤的畫“×”。
①畫中畫——漓江照我身千影(轉折)
( )
②歌中歌——山山應我響回聲(解釋說明)
( )
③大地的愁容春雨洗,請看穿山明鏡里——(表示聲音延長)
( )
④桂林的山來漓江的水——祖國的笑容這樣美!(解釋說明)
( )
4.本段詩句重點圍繞哪兩個字展開描寫?寫出景致的名稱。
5.“雞籠山一唱屏風開,綠水白帆紅旗來”從________方面贊美漓江的美景。
(二)
三門峽歌
三門峽——梳妝臺
賀敬之
望三門,三門開:
“黃河之水天上來!”
神門險,鬼門窄,
人門以上百丈崖。
黃水劈門千聲雷,
狂風萬里走東海。
望三門,三門開:
黃河東去不回來。
昆侖山高邙山矮,
禹王馬蹄長青苔。
馬去“門”開不見家,
門旁空留“梳妝臺”。
梳妝臺呵,千萬載,
梳妝臺上何人在?
烏云遮明鏡,
黃水吞金釵。
但見那:輩輩艄工灑淚去,
卻不見:黃河女兒梳妝來。
梳妝來呵,梳妝來!
——黃河女兒頭發白。
挽斷“白發三千丈”,
愁殺黃河萬年災!
登三門,向東海:
問我青春何時來?
何時來呵,何時來?……
——盤古生我新一代!
舉紅旗,天地開,
史書萬卷腳下踩。
大筆大字寫新篇:
社會主義——我們來!
我們來呵,我們來,
昆侖山驚邙山呆:
展我治黃萬里圖,
先扎黃河腰中帶——
神門平,鬼門削,
人門三聲化塵埃!
望三門,門不在,
明日要看水閘開。
責令李白改詩句:
“黃河之水‘手中’來!”
銀河星光落天下,
清水清風走東海。
走東海,去又來,
討回黃河萬年債!
黃河女兒容顏改,
為你重整梳妝臺。
青天懸明鏡,
湖水映光彩——
黃河女兒梳妝來!
梳妝來呵,梳妝來!
百花任你戴,
春光任你采,
萬里錦繡任你裁!
三門閘工正年少,
幸福閘門為你開。
并肩挽手唱高歌呵,
無限青春向未來!
1.全詩共有9節,可分為兩大部分。請概括每一部分的內容。這兩部分是通過什么藝術形象連接起來的呢?
2.“烏云遮明鏡,黃水吞金釵”具有雙重含義,試加以說明。請從詩中找出與之相對比的句子。
3.寫出下列詩句所運用的修辭手法。
①百花任你戴,春光任你采,萬里錦繡任你裁。
( )
②昆侖山驚邙山呆
( )
③青天懸明鏡,湖水映光彩
( )
④望三門,三門開:“黃河之水天上來!”
( )
【參考答案】
一、d(a項中“羊肚”的“肚”應讀為“d(”,是“胃”的意思;b項中“鋪”應讀為“p)”; c項中“糜”應讀為“m6i”。)
二、b(“腦畔上”本詩中是指“窯洞的頂上”。)
三、b(a項中,應改為“厲害”;c項中應改為“滿窯”;d項中應改為“費了心”。)
四、a(這句的修辭方法是擬人。)
五、1.d 2.d
六、(一)1.桂林的山水之美 對祖國山河熱愛 2.a(這句運用的是比喻的修辭方法。) 3.①×(應為“解釋說明”)②√③√④√ 4.重點圍繞“山”、“水”兩個字展開描寫。所描寫的景致有:漓江、桂林城、獨秀峰、老人山、伏波山、還珠洞、雞籠山。5.色彩(二)1.第一部分(1~4節),寫黃河的舊貌及它給人們帶來的災難;第二部分(5~9節),寫黃河的新顏,新時代對黃河的治理而帶來的巨變,展望黃河未來的前景。詩人巧妙地運用“黃河女兒”這一形象將黃河的過去、現在及未來連接起來。2.這兩句既是指梳妝臺上的“明鏡”被烏云所遮,不能透出光明,梳妝臺前的少女為黃水所吞沒;又是指黑暗統治暗無天日,黃水滔滔,泛濫大地,給世世代代勞動人民帶來了巨大災難。第8小節中“青天懸明鏡,湖水映光彩”與之形成對比。3.①排比②擬人③對偶④引用
《回延安》教學過程設計 篇13
教學目標:
1、通過學習體會詩歌所深寓的感情并有感情的朗讀這首詩。
2、掌握比興、擬人、夸張、排比等修辭手法的運用。
重點、難點
1、引導學生通過學習這首詩體會詩歌所深寓的感情。
2、引導學生掌握比興、擬人、夸張、排比等修辭手法的運用。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周末到了,當你踏上你離別多時的故土,看到那里的親山、親水、親人,你會有什么樣的感想呢?
教師導語:延安在中華民族歷曾經寫下輝煌的一頁。從1935年到1948年,延安是中共中央的所在地,是中國人民解放斗爭的總后方,延安精神,更是中華民族精神寶庫中的珍貴財富。詩人賀敬之也曾經在延安生活和學習過五年,時隔10年后詩人重回到延安采用信天游的格式寫下了這首詩《回延安》。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賀敬之寫的《回延安》,體會詩人對延安的思想感情。
二、作者簡介、寫作背景
賀敬之現當代詩人、劇作家。山東嶧縣(今棗莊市)人。1940年到延安,進入魯迅藝術文學院學習。1945年,與丁毅合作創作了歌劇《白毛女》,主要詩歌集有《朝陽花開》、《鄉村的夜》、《放歌集》、《雷鋒之歌》、《賀敬之詩選》等。
1956年作者參加西北五省(區)青年造林大會,回到闊別十年的延安,看到延安的巨大變化,無限興奮喜悅,因此寫了這首詩,抒發了對延安的深切懷念,對黨和人民的無限熱愛。
當時詩人打算寫幾篇報告文學和一點新聞報道,青年大會要舉行一個聯歡晚會,說要詩人出個節目,于是詩人就采用了地方特色的“信天游”的格式寫了這首詩。
信天游,也叫“順天游”,流行于陜北的一種民歌,兩行一節,上下句押韻,一節一韻,詩行錯落有致,讀來高亢悠遠。有的一節表達一個簡單獨立的意思,有的幾節構成一組,表達比較復雜的意思。信天游形式自由,常用來抒情,亦可敘事。注意運用比興手法,貼切、自然,(作用)增強了詩的音樂性;聯想豐富,感情深切。
三、教學過程
聽錄音朗讀
要求,注意聽,把還有不懂讀的字圈點出來,與同桌合作討論,或查字典,或問老師。
預設字詞
讀準下列粗體字的讀音。
心窩 摟定 白羊肚手巾 羊羔羔
糜子 油饃 氣喘 一盞
一讀詩
教師導語:詩人賀敬之曾經在延安生活和學習過五年,時隔10年后詩人重回到延,當他回到延安的時候,他的思想感情有哪些變化。請大家各自快速朗讀這首詩,用簡潔的語言理清思路,概括作者的 感情變化。
(1)回延安,激動滿情懷 興奮
(2)憶延安,圣地養育我 感激
(3)話延安,歡聚話今昔 喜悅
(4)看延安,舊貌換新顏 贊頌
(5)祝延安,圣地大貢獻 熱愛
再讀詩
有感情地朗讀
教師導語:一首好詩,詩中少不了精彩的語言運用,現在請同學們請選擇你自己喜歡的一部分有感情地朗讀。
1、圈出你認為用的好的字詞、句子并和大家討論與分享其表達效果
(學生自主合作,教師引導)
根據“從 (字詞、句),寫出了/表現了/突出了 。”
教師舉例 如題目中的“回”,“回”意味著重先到過去生活過的地方,容易使人聯想到回家、回鄉,重返自己的精神家園,拉近(突出/寫出)了詩人和延安的密切關系。
又如:開頭第一部分中“莫要”,表現出心臟的劇烈跳動;“莫把”,表現出急欲望見延安的心情;抒發了急欲回到延安、行近延安萬分激動的感情。
學生自主合作
預設引導: 又如第一部分:選用了一連串的動詞:“抓”“貼”“摟”“撲”,生動、形象、傳神地寫出了詩人踏上延安土地時的激動以及與親人重逢時的喜悅。
2、 詩中運用到了哪些修辭手法,小組合作分析其中的表達效果。
根據從 詩句中的可知,采用 (修辭手法),寫出了/表現了/突出了 。
教師舉例 如: “杜甫川唱來柳林鋪笑,紅旗飄飄把手招”,從主觀感覺描寫客觀事物。“唱”、“笑”、“把手招”,擬人描寫“杜甫川”、“柳林鋪”和“紅旗”,表現出河流、村莊、旗幟也都熱情歡迎詩人等人的到來,體現了詩人故地重回的無限喜悅感情。
學生自主合作
預設引導 ① 比興 如:第二部分中運用比興方法、排比修辭方法描寫當年延安生活。 “樹梢樹枝樹根根,親山親水有親人”:興中兼比,以“樹梢”、“樹枝”、“樹根根”的一體關系,引起并喻寫出自己和延安山水、延安人民密不可分的關系。“羊羔羔吃奶眼望著媽,小米飯養活我長大”:興中兼比,以“羊羔羔”吃“媽”的奶長大,引起并喻寫出延安人民對自己的養育之恩。“東山的糜子西山的谷,肩膀上的紅旗手中的書”:興中兼比,以大生產運動中“東山”、“西山”的茂盛莊稼,引起并喻寫出自己投身其中鍛煉、學習。
預設引導② 排比 以上這三個興中兼比的詩節,又構成排比的形式,逐節遞進地表現出詩人和延安、延安人民的親密關系。
預設引導③ 又如第四部分中“一條條……一座座……,一盞盞…..一排排……”寫出了延安變化之大。突出了“延安精神”留給延安人民的財富。
知識點學習:比興關系:這是“信天游”中大量使用的。所謂“比”,即比喻。古人說:“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所謂“興”,即起興。古人說:“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也。
四、拓展探究
1、從這首詩中我們可以看出當時延安人民的什么特點?
(熱情好客、不怕苦不怕累的革命精神。)
2、在那個年月,為了革命信仰,為了建設新生活,在老一輩的革命者們的精神教育和影響下,延安人民經過了自己的努力,生活不斷的好起來,那么在今天,這種“延安精神”值得我們學習嗎?
五、小結
詩人自始至終把握住了對母親延安的感情,通過回延安、憶延安、話延安、看延安、祝延安五部分內容來傾吐自己的激情。抒情方式上既有直接傾吐,又有間接抒情.或用動詞,或描寫,便感情抒發既酣暢淋漓,又生動形象,具有很強的感染力。
作品中思想感情一步步升華。詩人踏上延安的土地、見到延安的親人,從“手抓黃土教不放,緊緊地貼在心窩上”“一頭撲在親人懷”等詩句看出,詩人產生的是激動、喜悅的感情;詩人回憶延安對自己的養育,描寫和延安親人歡聚暢談的情景及看到延安的新面貌之后,愛延安、愛革命、愛人民的感情達到了高潮;當詩人又要離別延安時,從結尾兩句詩可以領會到,詩人難舍難分的惜別之情上升到了巔峰。
朗讀這首詩結束教學
六、作業
1、課后背誦這首詩。
2、完成課后練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