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延安(通用14篇)
回延安 篇1
賀敬之
心口呀莫要這么厲害地跳,
灰塵呀莫把我的眼睛擋住了……
手抓黃土我不放,
緊緊兒貼在心窩上。
……幾回回夢里回延安,
雙手摟定寶塔山。
千聲萬聲呼喚你,
--母親延安就在這里!
杜甫川唱來柳林鋪笑,
紅旗飄飄把手招。
白羊肚手巾紅腰帶,
親人們迎過延河來。
滿心話登時說不出來,
一頭撲在親人懷。
二十里鋪送過柳來鋪迎,
分別十年又回家中。
樹梢樹枝樹根根,
親山親水有親人。
我羊羔羔吃奶眼望著媽,
小米飯養活我。
東山的糜子西山的谷,
肩膀上的紅旗手中的書。
手把手兒教會了我,
母親打發我們過黃河。
革命的道路千萬里,
天南海北想著你……
米酒油饃木炭火,
團團圍定坑上坐。
滿窯里圍得不透風,
腦畔上還響著腳步聲。
老爺爺進門氣喘得緊:
"我夢見雞毛信來--可真見親人……"
親人見了親人面,
歡喜的眼淚眶眶里轉。
"保衛延安你們費了心,
白頭發添了幾根根。"
團支書又領進社主任,
當年的放牛娃如今長成人。
白生生的窗紙紅窗花,
娃娃們爭搶來把手拉。
一口口的米酒千萬句話,
長江大河起浪花。
十年來革命大發展,
說不盡這三千六百天……
千萬條腿來千萬只眼,
也不夠我走來也不夠我看!
頭頂著藍天大明鏡,
延安城照在我心中:
對照過去我認不出了你,
母親延安換新衣。
楊家嶺的紅旗啊高高地飄,
革命萬里起高潮!
寶塔山下留腳印,
毛主席登上了天安門!
棗園的燈光照人心,
延河滾滾喊"前進"!
赤衛軍,青年團,紅領巾,
走著咱英雄幾輩輩人……
社會主義路上大踏步走,
光榮的延河還要在前頭!
身長翅膀吧腳生云,
再回延安看母親!
回延安 篇2
一教學目標
1了解陜北民歌—信天游的一些特點。
2體會詩歌的集中性
3領會詩人對黨、對延安的熱愛和歌頌的深情。
4向延安人民學習,繼承和發揚延安精神。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目標1、3
難點:理解比興方法的運用
兩課時安排
第一課時
一、導入:
同學們,當你踏上你離別多年的故土,看到那里的親山、親水、親人,你會有什么樣的感想呢?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賀敬之寫的《回延安》。賀敬之于1940年到達延安革命勝地,1946年離開延安,奔赴人民解放戰爭的新戰場。1956年,詩人重回曾經生活戰斗過的勝地延安,此時正好是十年時間,那么,當作者看到那熟悉的山水和熱情的鄉親們時,他的心情如何,感情又是怎樣的呢?
二、熟讀、演唱,體會詩人流露的真情。
1、自由讀、體會詩情,弄懂本詩的感情基調。
全詩基調:熱烈、歡快、親切、昂揚。第一部分:跳蕩、激烈。第二部分:深厚。第三部分:真摯、親切。第四部分:熱情、明快。第五部分:激越、昂揚。
2、弄懂感情基調基礎上齊誦,再次體會。
3、大家都讀了兩遍,我們發現這首詩有什么特點,進而介紹“信天游”的知識,并用《信天游》曲調演唱。
信天游是民歌的一種,屬山歌性質,流行與陜北一帶。曲調純樸、高亢、悠長,節奏自由。歌詞一般由上下兩句構成一段(節),往往是上句旨在比興,下句道出本意。每句四個節拍,與七言詩句略同。短的只有一兩段,長的可接連數十段。每段的兩句都押韻,多段可以連用一韻,也可以換韻。多段時,用同一曲調反復演唱。
三、討論:
1、把“回延安”改成“去延安”、到延安“,表達效果有什么不同?
用“回”字說明作者猶如一個遠離家鄉、久別母親的孩子,回到了家鄉、回到了母親的懷抱;的過程用“回”字更能表達出詩人與延安有一段特殊的經歷和特殊的感情;“回”是全詩的“詩眼”,全詩緊扣一個“回”字,以回延安的過程為線索,抒發了對延安的熱愛和贊頌,如改為“去”“到”沒有上述表達效果.
2說說每一部分的主要內容及感情線索:
回延安 -澎湃激情 興奮
憶延安 養育深恩 感激
聚延安 親人心聲 喜悅
看延安 嶄新面貌 贊頌
頌延安 偉大貢獻 熱愛
3,小結
4,作業
回延安 篇3
第一課時
一、明確目標
了解作者的思路,理解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的內容。
二、整體感知
《回延安》是賀敬之1956年重回延安參加“五省(區)青年造林大會”時寫的一首抒情詩。詩人1940年到延安,1946年離開延安。從1946年到1956年,其晨離開整整10年。
全詩以“回延安”的過程為線索,共寫了五個部分。
三、教學過程
1.檢查復習“詩歌一般常識”導入 ,板書課題、解題、簡介作者。
2.聽錄音,要求學生注意有關字的正確讀音并體會感情;然后學生分讀,教師簡評朗讀效果。
3.學生自擬、討論各部分的小標題,清理全文脈絡,了解作者的思路。
4.師生共同活動,分析第一部分。
(1)指名朗讀第一部分,其余人輕聲跟讀。
(2)要求學生找出用得準確、生動、傳神的詞語,討論這些詞語的含義,分析作者運用夸張、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的表達效果。
(3)總結歸納。學生齊讀第一部分。
5.師生共同活動,分析第二部分。
(1)女生、男生交替讀第二部分。
(2)結合預習提示討論重點詞語的含義,重點討論、分析第2、3、4節的意思以及比興、擬人手法的表達效果。
(3)總結歸納。學生齊讀第二部分。
6.學生自由朗讀第一、二部分,力爭能當堂背誦。
四、總結、擴展
詩歌第一部分通過“莫”“抓”“貼”“夢”“摟”“撲”等詞語,生動而形象地表現了踏上延安土地與親人重逢時的喜悅與激動。第二部分憶當年,寫延安在思想、生活上對自己的養育,字里行間流露出無限熱愛、眷戀之情。
第二課時
一、明確目標
理解課文第三、四、五部分的內容,掌握全詩的中心意思、寫作特點和語言特色,獨立完成課后練習二。
二、整體感知
全詩抒發了作者回延安時激動和喜悅的心情,追憶當年的戰斗生活,敘寫親人團聚暢談的熱烈場面,描繪延安城的嶄新面貌,贊頌延安對革命的偉大貢獻,表達了作者熱愛延安、歌頌延安、歌頌中國共產黨的真摯感情。
三、教學過程
1.檢查復習:指名背誦課文第一、二部分,默寫有關拼音、詞語。
2.師生共同活動,分析第三部分。
(1)學生自讀后,要求用自己的語言描述團聚的熱烈場面和三代人的歡喜、變化及暢談的情景。
(2)教師點撥、學生討論夸張、比喻手法的表達效果,最后教師總結歸納。
3.師生共同活動,分析第四部分。
(1)指名朗讀,要求思考并能找出本節的中心句——“母親延安換新衣”。
(2)討論詩人是怎樣圍繞這一中心寫的:“總——分——總”;討論夸張、排比、擬人、比喻手法的表達效果以及詩人選取了哪些典型形象來表現延安城的巨變的。
(3)總結歸納,然后學生齊讀。
4.師生共同活動,分析第五部分。
(1)教師范讀,學生輕聲跟讀,然后明確:本節是抓住延安在中國革命史上的地位,進一步深化主題的。
(2)結合自讀提示,討論詩人是怎樣簡練地寫出延安對中國革命的貢獻的,體會末兩節的含義。
5.齊讀三至五部分。
四、總結、擴展
詩歌三至五部分先畫出一個親人歡聚的特定場面,然后寫“老爺爺”“社主任”“團支書”三代人的歡喜和變化;然而選取典型形象,實實在在地勾畫出延安的新貌,最后先用“楊家嶺的紅旗啊高高的飄”起興,使人產生聯想,然后詩人展開聯想的羽翼,飛躍了較長的歷史跨度,極簡練地寫了從“寶塔山”到天安門,從新民主主義革命到社會主義革命幾十年戰斗歷程中延安對革命的貢獻。
五、布置作業 (略)
回延安 篇4
教學建議
一、結構思路
全詩共五節:
第一節,,激動滿情懷
第二節,憶延安,圣地養育我
第三節,會親人,歡聚話今昔
第四節,逛新城,舊貌換新顏
第五節,贊延安,圣地大貢獻
二、思想感情
詩貴在有激情。詩人自始至終把握住了對母親延安的感情,通過、愛延安、會親人、壽延安、頌延安五部分內容來傾吐自己的激情。在抒情方式上,既有直接傾吐,又有間接抒情.或用動詞,或描寫,便感情抒發既酣暢淋漓,又生動形象,具有很強的感染力。
作品中思想感情一步步升華。詩人踏上延安的土地、見到延安的親人,從。手抓黃土教不放,緊緊地貼在心窩上”,“。頭撲在親人懷”等詩句看出,詩人產生的是激動、喜悅的感情;詩人回憶延安對自己的養育,描寫和延安親人歡聚暢談的情景及看到延安的新面貌之后,愛延安、愛革命、愛人民的感情達到了高潮;當詩人又要離別延安時,從結尾兩句詩可以領會到,詩人難舍難分的惜別之情上升到了巔峰。
三、夸張手法的運用
這首詩里有這樣的話:“一口口的米酒千萬句話”,極言親人重逢說話之多。這種為了強調事物的某一特征,作夸大的描述的修辭方法,叫作夸張。又如:“雙手接定寶塔山”“滿窯里圍得不透風”等等,高聳入云的寶塔山怎么樓得過來呢?滿窯里真的被人圍得一點風也透不進嗎?這樣寫淋漓盡致地表達出詩人熱愛延安、熱愛延安親人的思想感情以及延安人民熱烈歡迎詩人的真摯情景。
四、富于變化的句與句之間的關系
作品每小節中句與句之間的關系富于變化。
①比興關系:這是“信天游”詩節中大量使用的。所謂“比對,即比喻。古人說:。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所謂“興”,即起興。古人說:“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也。”“信天游”每節的第一句常用“比”或“興”,目的都是為了引出第二句的內容來。如。羊羔羔吃奶眼望著媽,小米飯養活我長大”,這一節中,第一句是以“比”開頭的,用羊羔吃奶比喻第二句戰士的成長,目的是要說明延安母親對延安兒女的養育之恩,同時也寫出了延安兒女對延安母親的眷戀之情。又如第一句用“興”開頭。如“東山的糜子西山的谷,肩膀上的紅旗手中的書”,“楊家嶺的紅旗啊高高地飄,革命萬里起高潮”等。這兩節的第。句均以“興”開頭,詩人感物起興,形象地寫出了在延安學到了生產斗爭的知識和本領,又學到了文化,學到了革命道理;寫出了延安在中國革命中所起的作用及做出的貢獻。
以上“比興”手法的例子為前句是比興,后句是本體,也有前句是本體,后句是比興的。如“一口口的米酒千萬句話,長江大河起浪花”。
②并列關系:如“一條條街道寬又平,一座座樓房披彩虹”;“一盞盞電燈亮又明,一排排綠樹迎春風”。此處極言延安發展變化后的嶄新面貌。又如“心口呀莫要這么厲害的跳,灰塵呀莫把我眼睛擋住了”,詩人重返延安時之所以按捺不住心臟的跳動,正是因為他永遠忘不了黨和毛主席對自己的培養,詩人自己曾說過:“我是吃延安小米飯長大的,我喝過棗園和楊家嶺的奶汁!”詩句正是傳神地寫出了作者懷念延安的熱切心情。
③順承關系:如“老爺爺進門氣喘得緊:‘我夢見雞毛信來——可真見親人……”’這一節前兩句寫老爺爺進門喘氣的動作神態,后句寫出老爺爺講的話,上下句構成了順承關系。
五、動詞的運用
全詩開頭第一部分中選用了一連串的動詞:“抓”“貼”“摟”“撲”,生動、形象、傳神地寫出了詩人踏上延安土地時的激動以及與親人重逢時的喜悅。用“抓”而不用“捧”,用“貼”而不用“放”,“抓”,原指手指聚攏,使物體固定在手中。這里有緊握不放之意;“貼”緊挨的意思,這里表現詩人對延安的親密無間和詩人珍愛延安土地的強烈感情。“抱”和“摟”都有以手臂圍住的意思,但不用“抱”而用“摟”,是因為“摟”表示大幅度動作,富有力度,這就更加反映出作者內心的激動。至于“一頭撲在親人懷”中的“撲”字,更體現出“情動于中而行于外”,這些外在的動作,揭示了作者的內心,表達出詩人見到延安親人時的極度興奮、喜悅。
六、鮮明的地方色彩
詩中的棗園、窯洞、寶塔山、糜子等帶有延安的色彩,詩中所采用的信天游形式,是陜北民歌;詩中“登時”‘莫要”“幾根根”等,取自陜北方言。詩歌表達的是對延安的深厚感情,所以詩中景物的描寫、形式的采用以及全詩的遣詞造句,都帶有鮮明的地方色彩,使詩的內容與形式達到了和諧統一。
教學設計示例1
(-)由以前學過的課文,引出(板書詩題)。
(二)簡單指出:是賀敬之的作品,寫于 1956年。詩人從1940年至 1946年,一直在延安學習工作。1956年,在久別十年之后重返延安,寫出了這首詩。
(三)簡要說明“信天游”的藝術特點。
這首詩是用陜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寫的。“信天游”:兩行一節,一般是一節一韻,也可以幾節押同一個韻;多用比興方法。比,即比喻;興,先寫其他事物引起要寫的事物。不少時候,興中兼比,比和興融為一體。比興,一般用在詩節的首句。
(四)要求學生參看注釋,理解詞義、句意、全詩大意。
(五)指定學生一人朗讀全詩。
要求讀音準確,讀出節奏。
(六)按詩篇標出的五個部分分析這首詩。指定學生朗讀第一部分后,引導學生分析這一部分。
1.這一部分描寫回到延安(板書:描寫回到延安),可分幾層,各寫出了什么?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可分四層。第1節為第一層,寫行近延安。第2節為第二層,寫踏上延安土地。第3、4節為第三層,抒寫到達延安的感情。第5至7節為第四層,寫親人相見。
如有學生把1、2兩節合并為一層,或把第7節獨立為一層,在肯定這樣分層也有道理以后,指出:第1、2兩節分為兩層,更能體會到詩人行近延安和踏上延安土地的感情發展;第6、7兩節,在上節寫出歡迎場面以后,連寫歡迎群眾和詩人自身,且同押一韻,故合為一層為宜。
2.這一部分第一層,運用哪些關鍵詞語,抒發了詩人行近延安時什么樣的感情?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心口呀莫要這么厲害地跳,灰塵呀莫把我眼睛擋住了”:“莫要”,表現出心臟的劇烈跳動;“莫把”,表現出急欲望見延安的心情;抒發了急欲回到延安、行近延安萬分激動的感情。
3.第二層運用哪些關鍵詞語抒發了踏上延安土地時什么樣的感情?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手抓黃土我不放,緊緊地貼在心窩上”:“手抓黃土”后帶“我不放”這個補語來形容,“貼在心窩上”前加“緊緊地”這個狀語來修飾,抒發了踏上延安故土時無限歡喜、倍覺親切的感情。
4.第三層運用什么修辭方法抒發了什么樣的感情?兩節之間構成了什么關系?具有什么樣的表現力量?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幾回回夢里,雙手樓定寶塔山”,寫往日:“幾回回夢里”、“雙手摟定”,抒發了往日深切思念延安的感情;“干聲萬聲呼喚你,——母親延安就在這里”,寫現在,“千聲萬聲”的夸張,“母親”的比喻,抒發了回到延安時無限歡喜激動的感情(板書:夸張比喻)。兩節之間構成襯托的關系,以往日襯托現在,往日的思念成夢,襯托、突出了現在夢境成為現實的歡喜和激動。
5.第四層運用什么修辭方法描寫親人相見?具有什么樣的表現力量?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杜甫川唱來柳林鋪笑,紅旗飄飄把手招”:運用通感修辭方法,從主觀感覺描寫客觀事物,“唱”、“笑”、“把手招”,擬人描寫“杜甫川”、“柳林鋪”和“紅旗”,表現出河流、村莊、旗幟也都熱情歡迎詩人等人的到來,體現了詩人故地重回的無限喜悅感情(板書:擬人)。“白羊肚手巾紅腰帶,親人們迎過延河來”:富有地方色彩的裝束,“迎過延河來”的行動,表現出延安群眾的熱情歡迎。“滿心話登時說不出來,一頭撲在親人懷”:前句“滿心話”與“說不出來”的矛盾,后句用“一頭”修飾“撲”字,表現了滿心激動,不可言傳的熾熱感情。
6.這一部分各層之間體現著什么關系?主要描寫出什么?抒發了什么樣的感情?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這一部分各層之間體現著遞進的關系,主要描寫出回到延安,受到延安群眾熱烈歡迎的場面,抒發了重返延安的滿心激動和親人見面的無限歡悅(板書:遞進場面熱烈歡悅)。
(七)指定學生朗讀第二部分后,引導學生分析這一部分。
1.這一部分憶寫當年延安生活(板書:憶寫延安生活)。可分幾層?各寫出了什么?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可分三層。第1節為第一層,寫親人送、迎。第2~4節為第二層,寫當年延安生活。第5、6節為第三層,收結這一部分。
如有學生把這一部分分為兩層,前五節為一層,末節為一層,在肯定這樣分層也有道理后,指出:按上述分法更能體現出這一部分的感情脈絡、內部結構、描寫重點和前后部分的關聯。
2.這一部分第一層在詩篇結構上起著什么作用?具有什么樣的表現力量?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二十里鋪送過柳林鋪迎,分別十年又回家中”:追溯當年相送,寫出今日相迎,引到憶寫當年延安生活,在詩篇結構上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連舉兩個地名,表現出延安人民當年還送、今日遠迎,情意殷殷;詩人深感延安人民的至情,覺得回到了久別的家中,自然地引到憶寫當年的延安生活。
3.第二層運用什么修辭方法描寫當年的延安生活?寫出了什么樣的情況?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第二層運用比興方法、排比修辭方法描寫當年延安生活(板書:比興排比)。“樹梢樹枝樹根根,親山親水有親人”:興中兼比,以“樹梢”、“樹枝”、“樹根根”的一體關系,引起并喻寫出自己和延安山水、延安人民密不可分的關系。“羊羔羔吃奶眼望著媽,小米飯養活我長大”:興中兼比,以“羊羔羔”吃“媽”的奶長大,引起并喻寫出延安人民對自己的養育之恩。“東山的糜子西山的谷,肩膀上的紅旗手中的書”:興中兼比,以大生產運動中“東山”、“西山”的茂盛莊稼,引起并喻寫出自己投身其中鍛煉、學習。這三個興中兼比的詩節,又構成排比的形式,逐節遞進地表現出詩人和延安、延安人民的親密關系。
4.第三層怎樣收結這一部分?具有什么樣的表現力量?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第三層承接第二層,呼應第一層,收結這一部分。“手把手兒教會了我,母親打發我們過黃河”:承接第二層所寫延安生活,呼應第一層的“二十里鋪送”,結住延安生活的描寫,表明自己在延安人民哺育下鍛煉成長,走向前方。“手把手兒”、“打發”等詞語的使用,表現了母子般的親密感情。“革命的道路千萬里,天南海北想著你……”:呼應第一層的“分別十年”,抒發了離開延安以后一直未忘延安的深摯感情。
5.這一部分內部構成了什么樣的結構形式?抒發了什么樣的感情?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這一部分首尾兩層呼應,包容著中間主體部分憶寫當年延安生活的第二層,抒發了一直不忘延安和延安人民的哺育之思的深摯感情(板書:首尾呼應牢記哺育思情)。
(八)指定學生朗讀第三部分后,引導學生分析這一部分。
1.這一部分描寫親人團聚情景(板書:描寫親人團聚)。可分幾層?各寫出了什么?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可分三層。1、2節為第一層,寫團聚場面。3~8節為第二層,寫團聚情景。第9節為第三層,收結這一部分。
如有學生把第8節歸入第三層,在肯定這樣分層也有道理后,指出:第8節的內容可以歸入上層或下層,但和第7節同押一個韻,故以歸入第二層為宜。
2.這一部分第一層怎樣描寫團聚場面?描寫出什么樣的團聚場面?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米酒油饃木炭火,團團圍定炕上坐”,從視覺描寫:富有地方色彩的物品和坐狀,描寫出團聚場面的親切氣氛。“滿窯里圍得不透風,腦畔上還響著腳步聲”,從聽覺描寫:用“不透風”這個補語形容“圍得”,表現出來的人已經是密密麻麻,用“腦畔上”這個狀語修飾“還響著腳步聲”,進一步表現出人們還在繼續到來,描寫出了團聚場面的熱烈。
3.第二層按什么順序描寫團聚情景?描寫出了什么樣的團聚情景?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按由老及幼的)順序描寫三輩人都來團聚的情景(板書:老幼皆至)。
先寫老人前來團聚。“老爺爺進門氣喘得緊:‘我夢見雞毛信來——可真見親人……”,寫老人:“氣喘得緊”,表現出老人急于和詩人見面,匆匆趕來,心情激動;“夢見雞毛信”、“可真見親人”,表現出老人為見到當年共同戰斗過的詩人而滿心歡喜。“親人見了親人面,歡喜的眼淚眼眶里轉”,寫雙方:“眼淚眶眶里轉”,表現出雙方感情交融的熱烈情景。“保衛延安你們費了心,白頭發添了幾根根”,寫自己慰問老人:“白頭發”的稱道,表現出延安父老在保衛延安中經歷過艱苦的斗爭,贊頌他們為革命立下了功勞。
再寫青年人前來團聚。“團支書又領進社主任,當年的放羊娃如今長成人”,“放羊娃”一詞的使用,在表明后輩的成長之中體現著親切喜悅的感情。
再寫小孩兒也來團聚。“白生生的窗紙紅窗花,娃娃們爭搶來把手拉”:“白”窗紙、“紅”窗花的襯托,“爭搶來把手拉”的描寫,活畫出小孩兒天真活潑的形象,顯示了明朗歡樂、無拘無束的氣氛。
然后總寫話題。“一口口的米酒干萬句話,長江大河起浪花”:“千萬句話”,高度夸張,“長江大河起浪花”,形象比喻,表明話題廣泛,談到全國波瀾壯闊的發展形勢,顯示出熱烈交談的情景,體現了歡欣激動的感情。
4.第三層這樣收結親人團聚,產生了什么樣的藝術效果?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十年來革命大發展,說不盡這三千六百天……”:以革命發展情況說不盡,親人相聚話語水無盡,收結親人團聚的描寫,產生了韻意雋永、蘊含無盡的藝術效果(板書:話語無盡)。
5.這一部分內部構成了什么樣的結構形式?表現了什么樣的情景?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這一部分先總寫場面,再分別具體描寫人物,最后總括收結,構成了總一分一總的結構形式,表現出親人團聚激情滿懷、親切熱烈的真實動人情景(板書:情景親切熱烈)。
(九)指定學生朗讀第四部分后,引導學生分析這一部分。
1.這一部分描寫延安新貌(板書:描寫延安新貌)。可分幾層?各寫出了什么?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可分三層。第1節為第一層,抒發看不夠延安的感情。2~4節為第二層,描寫延安
新貌。
第5節為第三層,歌頌延安的巨大變化。
2.第一層運用什么修辭方法抒發看不夠延安的感情?具有什么樣的表現力量?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千萬條腿來千萬只眼,也不夠我走來也不夠我看”:反復使用“千萬”和“不夠”兩個詞,高度夸張,抒發出急欲看延安和看不夠延安的感情,表現出延安變化之大(板書:反復夸張)。
3.第二層運用什么寫法和修辭方法,描寫出延安什么樣的外貌?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頭頂著藍天大明鏡,延安城照在我心中”:借“大明鏡”之在心中照出延安城,象征看到延安城的新貌(板書:象征)。接著的兩個詩節,句首都用了疊詞,組成了排比句式(板書:排比),描寫出一條條“寬又平”的街道,一座座“披彩虹”的樓房,一盞盞“高又明”的電燈,一排排“迎春風”的綠樹,把四個修飾語后直用作謂語,不但押韻,而且強調;“披彩虹”、“迎春風”,又都擬人描寫樓和樹;從而描寫出了延安城一派整齊優美、興旺發達的景象。
4.第三層這樣收結延安新貌的描寫,抒發了什么樣的感情?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對照過去我認不出了你,母親延安換新衣”:把延安比作母親,無限親切,抒發出由衷歌頌延安舊貌換新顏的感情。
5.這一部分內部構成了什么樣的結構形式?抒發了什么樣的感情?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這一部分首尾兩層抒情呼應,包容著中間主體部分描寫延安新貌的第二層,熱情歌頌了延安優美興旺的景象(板書:景象優美興旺)。
對“頭頂著……”這個詩節,有的同志理解為是詩人的設想,并且得到了詩人的同意。但這樣理解似與后兩節的實寫延安新貌不夠連貫,放提出上述分析,姑作一種理解。
(十)指定學生朗讀第五部分后,引導學生分析這一部分。
1.這一部分歌頌延安的光輝歷史(板書:歌頌延安歷史)。可分幾層?各寫出了
什么?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可分三層。1~4節為第一層,憶寫延安光輝的革命歷史。第5節為第二層,展望革命前程,第6節為第三層,抒發永遠不忘延安的感情。
如有學生把5、6兩節合為一層,在肯定這樣分層也有道理后,指出:5、6兩節雖同屬展望未來,但第6節又呼應第一部分,故以分為兩層為宜。
2.這一部分第一層運用什么修辭方法,表現了什么內容?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這一部分第一層的前三節,都以延安特定的處所和事物,象征延安在三個革命歷史階段發揮的偉大作用,組成了排比詩節的形式(板書:排比),概括出了從新民主主義革命到社會主義革命幾十年的戰斗歷程。“楊家嶺的紅旗啊高高地飄,革命萬里起高潮”,表現出延安曾是革命的中心,推動了全國的革命。“寶塔山下留腳印,毛主席登上了天安門”,表現出延安革命中心推動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斗爭和勝利。“棗園的燈光照人心,延河滾滾喊‘前進”’,表現出延安精神激勵著人們繼續革命。第4節是對前三節的小結。“赤衛軍,青年團,紅領巾,走著咱英雄幾輩輩人……”,三個專用名詞,照應前面三個革命歷史階段,表現出延安哺育了代代英雄,在各個革命歷史階段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3.第二層怎樣展望未來?表明了什么意思?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社會主義路上大踏步走,光榮的延河還要在前頭”:以“延河”借代延安革命精神,表明了延安革命精神將統帥人們在社會主義道路上繼續前進。
4.第三層運用了什么修辭方法,抒發了什么樣的感情?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身長翅膀吧腳生云,再看母親”:“長翅膀”,“腳生云”,夸張修辭,(板書:夸張)并且再把延安比作母親,抒發了永遠不忘延安的熾熱感情。
5.這一部分內容構成了什么樣的結構形式?和前文構成了什么樣的關系?抒發了什么樣的感情?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這一部分由追憶過去寫到現在,進而展望未來,一氣流貫,歌頌了延安精神永放光芒(板書:一氣流貫精神永放光芒)。結尾一節呼應開篇回到延安的描寫,全篇首尾呼應回環,詩止而意無盡,抒發了眷戀、熱愛延安的感情。
(十一)這首詩塑造出詩人自身什么樣的形象?創造出什么樣的意境?抒發了什么樣的感情?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這首詩描寫回到延安的經歷,展開回憶和展望,塑造出回到延安的詩人自身激動歡喜、情思翻涌的形象,創造出熱烈深遠的意境,抒發了歌頌延安、歌頌延安人民的感情。(板書:激情翻涌形象熱烈深遠意境熱情歌頌延安)。
(十二)指定學生一人朗讀全詩。
要求讀出節奏韻律,讀出感情。
回延安 篇5
【基礎知識點】
1、了解“信天游”的特點;
2. 理解詩人真摯熾熱的感情和詩的主題;
3. 學習比興和夸張的手法。
【教學重點】
體味滲透于詩句中的作者的真摯的感情
【教學難點 】
擅用比興和夸張是信天游的一個特點,“比興”的學習是本詩的難點。
【拓展環節】
新詩創作
【教學內容與步驟】
〖導入 環節〗
今天,我們來學習一首由現代詩人吸收民歌營養而創作的一篇優秀作品。
〖整體感知〗
1. 教師示范朗讀,指導學生對詩作進行整體感知。
2. 感知問題:這首詩有什么特點,試著用自己的話表達一下。
(鼓勵學生暢所欲言)
〖學習環節〗
1. 關于信天游
信天游是陜北民歌的一種形式,它的曲調純樸、高亢、悠長,節奏自由。歌詞通常為兩句一段,長度由一段至幾十段不等,每段壓一韻。每句字數不定,但基本上以七字句為主。句中多用疊音字,修辭上多用比興、夸張等手法。
2. 朗讀訓練
(指導學生讀出的親切、熱烈、真摯情感)
3. 討論學習
朗讀這首詩,說說每一部分的主要內容,看看作者抒發思想感情的線索是什么?
明確:本詩的感情線索,是作者對延安母親的眷戀之情。
4. 難點全解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 比興
“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也。”
判斷 :樹梢樹枝樹根根, 東山的糜子西山的谷
親山親水有親人( )肩膀上的紅旗手中的書( )
*夸張
例句:一口口的米酒千萬句話 雙手摟定寶塔山
(指導學生正確理解以上兩個夸張句)
* 其它修辭
(指導學生自己找出例子并分析)
〖拓展環節〗
山丹丹開花滿山坡,
咱陜北變成金銀窩。
寶塔山高延水長,
共產黨是我們親爹娘。
_____ 《信天游唱給毛主席聽》
指名學生讀以上摘錄詩節,鞏固理解信天游特點。
〖布置作業 〗
運用信天游形式,自創一首新詩
回延安 篇6
教學建議
一、結構思路
全詩共五節:
第一節,,激動滿情懷
第二節,憶延安,圣地養育我
第三節,會親人,歡聚話今昔
第四節,逛新城,舊貌換新顏
第五節,贊延安,圣地大貢獻
二、思想感情
詩貴在有激情。詩人自始至終把握住了對母親延安的感情,通過、愛延安、會親人、壽延安、頌延安五部分內容來傾吐自己的激情。在抒情方式上,既有直接傾吐,又有間接抒情.或用動詞,或描寫,便感情抒發既酣暢淋漓,又生動形象,具有很強的感染力。
作品中思想感情一步步升華。詩人踏上延安的土地、見到延安的親人,從。手抓黃土教不放,緊緊地貼在心窩上”,“。頭撲在親人懷”等詩句看出,詩人產生的是激動、喜悅的感情;詩人回憶延安對自己的養育,描寫和延安親人歡聚暢談的情景及看到延安的新面貌之后,愛延安、愛革命、愛人民的感情達到了高潮;當詩人又要離別延安時,從結尾兩句詩可以領會到,詩人難舍難分的惜別之情上升到了巔峰。
三、夸張手法的運用
這首詩里有這樣的話:“一口口的米酒千萬句話”,極言親人重逢說話之多。這種為了強調事物的某一特征,作夸大的描述的修辭方法,叫作夸張。又如:“雙手接定寶塔山”“滿窯里圍得不透風”等等,高聳入云的寶塔山怎么樓得過來呢?滿窯里真的被人圍得一點風也透不進嗎?這樣寫淋漓盡致地表達出詩人熱愛延安、熱愛延安親人的思想感情以及延安人民熱烈歡迎詩人的真摯情景。
四、富于變化的句與句之間的關系
作品每小節中句與句之間的關系富于變化。
①比興關系:這是“信天游”詩節中大量使用的。所謂“比對,即比喻。古人說:。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所謂“興”,即起興。古人說:“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也。”“信天游”每節的第一句常用“比”或“興”,目的都是為了引出第二句的內容來。如。羊羔羔吃奶眼望著媽,小米飯養活我長大”,這一節中,第一句是以“比”開頭的,用羊羔吃奶比喻第二句戰士的成長,目的是要說明延安母親對延安兒女的養育之恩,同時也寫出了延安兒女對延安母親的眷戀之情。又如第一句用“興”開頭。如“東山的糜子西山的谷,肩膀上的紅旗手中的書”,“楊家嶺的紅旗啊高高地飄,革命萬里起高潮”等。這兩節的第。句均以“興”開頭,詩人感物起興,形象地寫出了在延安學到了生產斗爭的知識和本領,又學到了文化,學到了革命道理;寫出了延安在中國革命中所起的作用及做出的貢獻。
以上“比興”手法的例子為前句是比興,后句是本體,也有前句是本體,后句是比興的。如“一口口的米酒千萬句話,長江大河起浪花”。
②并列關系:如“一條條街道寬又平,一座座樓房披彩虹”;“一盞盞電燈亮又明,一排排綠樹迎春風”。此處極言延安發展變化后的嶄新面貌。又如“心口呀莫要這么厲害的跳,灰塵呀莫把我眼睛擋住了”,詩人重返延安時之所以按捺不住心臟的跳動,正是因為他永遠忘不了黨和毛主席對自己的培養,詩人自己曾說過:“我是吃延安小米飯長大的,我喝過棗園和楊家嶺的奶汁!”詩句正是傳神地寫出了作者懷念延安的熱切心情。
③順承關系:如“老爺爺進門氣喘得緊:‘我夢見雞毛信來——可真見親人……”’這一節前兩句寫老爺爺進門喘氣的動作神態,后句寫出老爺爺講的話,上下句構成了順承關系。
五、動詞的運用
全詩開頭第一部分中選用了一連串的動詞:“抓”“貼”“摟”“撲”,生動、形象、傳神地寫出了詩人踏上延安土地時的激動以及與親人重逢時的喜悅。用“抓”而不用“捧”,用“貼”而不用“放”,“抓”,原指手指聚攏,使物體固定在手中。這里有緊握不放之意;“貼”緊挨的意思,這里表現詩人對延安的親密無間和詩人珍愛延安土地的強烈感情。“抱”和“摟”都有以手臂圍住的意思,但不用“抱”而用“摟”,是因為“摟”表示大幅度動作,富有力度,這就更加反映出作者內心的激動。至于“一頭撲在親人懷”中的“撲”字,更體現出“情動于中而行于外”,這些外在的動作,揭示了作者的內心,表達出詩人見到延安親人時的極度興奮、喜悅。
六、鮮明的地方色彩
詩中的棗園、窯洞、寶塔山、糜子等帶有延安的色彩,詩中所采用的信天游形式,是陜北民歌;詩中“登時”‘莫要”“幾根根”等,取自陜北方言。詩歌表達的是對延安的深厚感情,所以詩中景物的描寫、形式的采用以及全詩的遣詞造句,都帶有鮮明的地方色彩,使詩的內容與形式達到了和諧統一。
教學設計示例1
(-)由以前學過的課文,引出(板書詩題)。
(二)簡單指出:是賀敬之的作品,寫于 1956年。詩人從1940年至 1946年,一直在延安學習工作。1956年,在久別十年之后重返延安,寫出了這首詩。
(三)簡要說明“信天游”的藝術特點。
這首詩是用陜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寫的。“信天游”:兩行一節,一般是一節一韻,也可以幾節押同一個韻;多用比興方法。比,即比喻;興,先寫其他事物引起要寫的事物。不少時候,興中兼比,比和興融為一體。比興,一般用在詩節的首句。
(四)要求學生參看注釋,理解詞義、句意、全詩大意。
(五)指定學生一人朗讀全詩。
要求讀音準確,讀出節奏。
(六)按詩篇標出的五個部分分析這首詩。指定學生朗讀第一部分后,引導學生分析這一部分。
1.這一部分描寫回到延安(板書:描寫回到延安),可分幾層,各寫出了什么?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可分四層。第1節為第一層,寫行近延安。第2節為第二層,寫踏上延安土地。第3、4節為第三層,抒寫到達延安的感情。第5至7節為第四層,寫親人相見。
如有學生把1、2兩節合并為一層,或把第7節獨立為一層,在肯定這樣分層也有道理以后,指出:第1、2兩節分為兩層,更能體會到詩人行近延安和踏上延安土地的感情發展;第6、7兩節,在上節寫出歡迎場面以后,連寫歡迎群眾和詩人自身,且同押一韻,故合為一層為宜。
2.這一部分第一層,運用哪些關鍵詞語,抒發了詩人行近延安時什么樣的感情?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心口呀莫要這么厲害地跳,灰塵呀莫把我眼睛擋住了”:“莫要”,表現出心臟的劇烈跳動;“莫把”,表現出急欲望見延安的心情;抒發了急欲回到延安、行近延安萬分激動的感情。
3.第二層運用哪些關鍵詞語抒發了踏上延安土地時什么樣的感情?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手抓黃土我不放,緊緊地貼在心窩上”:“手抓黃土”后帶“我不放”這個補語來形容,“貼在心窩上”前加“緊緊地”這個狀語來修飾,抒發了踏上延安故土時無限歡喜、倍覺親切的感情。
4.第三層運用什么修辭方法抒發了什么樣的感情?兩節之間構成了什么關系?具有什么樣的表現力量?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幾回回夢里,雙手樓定寶塔山”,寫往日:“幾回回夢里”、“雙手摟定”,抒發了往日深切思念延安的感情;“干聲萬聲呼喚你,——母親延安就在這里”,寫現在,“千聲萬聲”的夸張,“母親”的比喻,抒發了回到延安時無限歡喜激動的感情(板書:夸張比喻)。兩節之間構成襯托的關系,以往日襯托現在,往日的思念成夢,襯托、突出了現在夢境成為現實的歡喜和激動。
5.第四層運用什么修辭方法描寫親人相見?具有什么樣的表現力量?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杜甫川唱來柳林鋪笑,紅旗飄飄把手招”:運用通感修辭方法,從主觀感覺描寫客觀事物,“唱”、“笑”、“把手招”,擬人描寫“杜甫川”、“柳林鋪”和“紅旗”,表現出河流、村莊、旗幟也都熱情歡迎詩人等人的到來,體現了詩人故地重回的無限喜悅感情(板書:擬人)。“白羊肚手巾紅腰帶,親人們迎過延河來”:富有地方色彩的裝束,“迎過延河來”的行動,表現出延安群眾的熱情歡迎。“滿心話登時說不出來,一頭撲在親人懷”:前句“滿心話”與“說不出來”的矛盾,后句用“一頭”修飾“撲”字,表現了滿心激動,不可言傳的熾熱感情。
6.這一部分各層之間體現著什么關系?主要描寫出什么?抒發了什么樣的感情?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這一部分各層之間體現著遞進的關系,主要描寫出回到延安,受到延安群眾熱烈歡迎的場面,抒發了重返延安的滿心激動和親人見面的無限歡悅(板書:遞進場面熱烈歡悅)。
(七)指定學生朗讀第二部分后,引導學生分析這一部分。
1.這一部分憶寫當年延安生活(板書:憶寫延安生活)。可分幾層?各寫出了什么?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可分三層。第1節為第一層,寫親人送、迎。第2~4節為第二層,寫當年延安生活。第5、6節為第三層,收結這一部分。
如有學生把這一部分分為兩層,前五節為一層,末節為一層,在肯定這樣分層也有道理后,指出:按上述分法更能體現出這一部分的感情脈絡、內部結構、描寫重點和前后部分的關聯。
2.這一部分第一層在詩篇結構上起著什么作用?具有什么樣的表現力量?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二十里鋪送過柳林鋪迎,分別十年又回家中”:追溯當年相送,寫出今日相迎,引到憶寫當年延安生活,在詩篇結構上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連舉兩個地名,表現出延安人民當年還送、今日遠迎,情意殷殷;詩人深感延安人民的至情,覺得回到了久別的家中,自然地引到憶寫當年的延安生活。
第 1 2 頁
回延安 篇7
教學設想
詩歌重在誦讀。通過朗讀,可以逐步由認知生字詞,深化到理解詩歌內容,把握作者感情等。可以將朗讀貫穿到整個教學過程 中,或范讀,或齊讀,或分組讀,或對口讀,變化形式讓學生反復誦讀,并由淺人深進行朗讀指導,啟發學生發現、分析、解決問題,最終培養學生欣賞詩歌的能力。
課時安排
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導入 新課
二、朗讀全詩
要求通過多種形式反復地朗讀,引導學生逐步由表及里地體會到文章的形式與內容有關方面的知識要點。
1.教師范讀全詩。
(1)教師范讀。
(2)疏通字詞障礙。
參照“教學設計(A)”。
2.學生初讀全詩,體會詩歌的基本特點。
(1)學生自由朗讀全詩。
(2)要求學生說說:這首詩和自己以前所讀的新詩在形式上有什么不同之處?
(3)教師介紹“信天游”的基本特點。
明確:①章法上:兩句一節,節數不定。
②韻律上:幾節一韻,或一韻到底。
③語言上:七言為基本句式,可長可短,靈活自由。
④藝術上:多用“比興”手法。
對于“比興”的藝術手法,教師可以適當多加介紹,以幫助學生理解。
三、學生再讀全詩,逐步把握文章的基本內容
采用問題組合的方式,讓學生逐步深入理解詩歌內容。
1.問題組合一:
(1)學生自行回想詩歌整體內容,然后思考:這首詩的結構層次該如何劃分?
(2)概括各個部分的中心意思,并填寫下表:
口延安→口延安→口延安→口延安→口延安
(3)體會:你認為洋溢于全詩中的感情是一種什么樣的感情?作者抒發思想感情的線索是什么?
2.問題組合二:
(1)學生齊讀第一部分內容,然后標畫出表現詩人回延安心情的動詞。
(2)請選用其他意義相近的動詞來替換你所標畫的動詞,看看效果有什么不同。
(3)指名學生朗讀第二部分內容,思考:詩人寫過去延安的生活,有什么意圖?
(4)自讀第三部分內容,要求學生根據這一部分內容想像詩人與延安親人相見時的場面,然后用散文化的語言描述出來。
(5)在寫與延安親人見面的場景時,詩人運用了哪些手法來寫出這個熱鬧的場面的?
(6)女生齊讀第四部分,然后從中選用一個詞語概括這部分的內容。
(7)男生齊讀第五部分,然后畫出表明延安的歷史功績或者影響的詞語或句子。
(8)回答:詩中寫道:“赤衛軍……青年團……紅領巾,徒著咱英雄幾輩輩人……”這兩句話如何理解?
3.問題組合三:
(1)這首詩歌主要運用了哪些修辭手法?有什么表達效果?
(2)你認為這首詩寫得怎么樣?請大膽談談你的看法。
四、引導學生品味詩歌的語言
由于這是一首民歌體裁的詩歌,在語言上有它自身的特點,要求學生在反復朗讀的基礎上認真體會。體會時注意結合前面有關的介紹。
五、布置作業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引入新課時的學習
二、指導朗讀,要求讀出詩歌中的感情
1.指名學生朗讀全詩,然后教師引導評判朗讀在感情表達方面所存在的問題。
2.介紹寫作背景。
介紹的目的是引導學生通過對背景的把握,領會作者對延安的真摯感情,以理解詩歌中的情感,增強朗讀的情感表達力。
3.學生自由地散讀全詩,要求盡量讀出感情。
4.聽朗讀帶,比較自己與朗讀帶中的朗讀在感情方面的表達差距。
有關朗讀的指導請參照“教學設計(A)”。
5.指名學生朗讀全詩,或者學生齊讀全詩。
學生朗讀后,教師注意及時準確進行評價,指出其中的優劣,進一步把握朗讀的要點。
三、體會詩歌中修辭方法運用的效果
1.學生默讀全詩,思考:這首詩運用的修辭手法主要有哪些?
明確:主要有比興和夸張。特別是比興手法的運用,為詩歌增色不少。
2.引導學生結合具體詩句體會各種修辭手法運用的效果。
四、學習遷移
1.課前布置:上圖書館或者上網查找有關延安的資料,然后整理成小故事或者小散文的形式。
2.交流。
指名學生講述與延安有關的故事或介紹有關延安的資料。3.要求學生在課后利用自己查找出來的資料,自由組合,5—10人一組,編一個“延安特刊”,比比哪一組編得好。
回延安 篇8
教學建議
一、結構思路
全詩共五節:
第一節,,激動滿情懷
第二節,憶延安,圣地養育我
第三節,會親人,歡聚話今昔
第四節,逛新城,舊貌換新顏
第五節,贊延安,圣地大貢獻
二、思想感情
詩貴在有激情。詩人自始至終把握住了對母親延安的感情,通過、愛延安、會親人、壽延安、頌延安五部分內容來傾吐自己的激情。在抒情方式上,既有直接傾吐,又有間接抒情.或用動詞,或描寫,便感情抒發既酣暢淋漓,又生動形象,具有很強的感染力。
作品中思想感情一步步升華。詩人踏上延安的土地、見到延安的親人,從。手抓黃土教不放,緊緊地貼在心窩上”,“。頭撲在親人懷”等詩句看出,詩人產生的是激動、喜悅的感情;詩人回憶延安對自己的養育,描寫和延安親人歡聚暢談的情景及看到延安的新面貌之后,愛延安、愛革命、愛人民的感情達到了高潮;當詩人又要離別延安時,從結尾兩句詩可以領會到,詩人難舍難分的惜別之情上升到了巔峰。
三、夸張手法的運用
這首詩里有這樣的話:“一口口的米酒千萬句話”,極言親人重逢說話之多。這種為了強調事物的某一特征,作夸大的描述的修辭方法,叫作夸張。又如:“雙手接定寶塔山”“滿窯里圍得不透風”等等,高聳入云的寶塔山怎么樓得過來呢?滿窯里真的被人圍得一點風也透不進嗎?這樣寫淋漓盡致地表達出詩人熱愛延安、熱愛延安親人的思想感情以及延安人民熱烈歡迎詩人的真摯情景。
四、富于變化的句與句之間的關系
作品每小節中句與句之間的關系富于變化。
①比興關系:這是“信天游”詩節中大量使用的。所謂“比對,即比喻。古人說:。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所謂“興”,即起興。古人說:“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也。”“信天游”每節的第一句常用“比”或“興”,目的都是為了引出第二句的內容來。如。羊羔羔吃奶眼望著媽,小米飯養活我長大”,這一節中,第一句是以“比”開頭的,用羊羔吃奶比喻第二句戰士的成長,目的是要說明延安母親對延安兒女的養育之恩,同時也寫出了延安兒女對延安母親的眷戀之情。又如第一句用“興”開頭。如“東山的糜子西山的谷,肩膀上的紅旗手中的書”,“楊家嶺的紅旗啊高高地飄,革命萬里起高潮”等。這兩節的第。句均以“興”開頭,詩人感物起興,形象地寫出了在延安學到了生產斗爭的知識和本領,又學到了文化,學到了革命道理;寫出了延安在中國革命中所起的作用及做出的貢獻。
以上“比興”手法的例子為前句是比興,后句是本體,也有前句是本體,后句是比興的。如“一口口的米酒千萬句話,長江大河起浪花”。
②并列關系:如“一條條街道寬又平,一座座樓房披彩虹”;“一盞盞電燈亮又明,一排排綠樹迎春風”。此處極言延安發展變化后的嶄新面貌。又如“心口呀莫要這么厲害的跳,灰塵呀莫把我眼睛擋住了”,詩人重返延安時之所以按捺不住心臟的跳動,正是因為他永遠忘不了黨和毛主席對自己的培養,詩人自己曾說過:“我是吃延安小米飯長大的,我喝過棗園和楊家嶺的奶汁!”詩句正是傳神地寫出了作者懷念延安的熱切心情。
③順承關系:如“老爺爺進門氣喘得緊:‘我夢見雞毛信來——可真見親人……”’這一節前兩句寫老爺爺進門喘氣的動作神態,后句寫出老爺爺講的話,上下句構成了順承關系。
五、動詞的運用
全詩開頭第一部分中選用了一連串的動詞:“抓”“貼”“摟”“撲”,生動、形象、傳神地寫出了詩人踏上延安土地時的激動以及與親人重逢時的喜悅。用“抓”而不用“捧”,用“貼”而不用“放”,“抓”,原指手指聚攏,使物體固定在手中。這里有緊握不放之意;“貼”緊挨的意思,這里表現詩人對延安的親密無間和詩人珍愛延安土地的強烈感情。“抱”和“摟”都有以手臂圍住的意思,但不用“抱”而用“摟”,是因為“摟”表示大幅度動作,富有力度,這就更加反映出作者內心的激動。至于“一頭撲在親人懷”中的“撲”字,更體現出“情動于中而行于外”,這些外在的動作,揭示了作者的內心,表達出詩人見到延安親人時的極度興奮、喜悅。
六、鮮明的地方色彩
詩中的棗園、窯洞、寶塔山、糜子等帶有延安的色彩,詩中所采用的信天游形式,是陜北民歌;詩中“登時”‘莫要”“幾根根”等,取自陜北方言。詩歌表達的是對延安的深厚感情,所以詩中景物的描寫、形式的采用以及全詩的遣詞造句,都帶有鮮明的地方色彩,使詩的內容與形式達到了和諧統一。
教學設計示例1
(-)由以前學過的課文,引出(板書詩題)。
(二)簡單指出:是賀敬之的作品,寫于 1956年。詩人從1940年至 1946年,一直在延安學習工作。1956年,在久別十年之后重返延安,寫出了這首詩。
(三)簡要說明“信天游”的藝術特點。
這首詩是用陜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寫的。“信天游”:兩行一節,一般是一節一韻,也可以幾節押同一個韻;多用比興方法。比,即比喻;興,先寫其他事物引起要寫的事物。不少時候,興中兼比,比和興融為一體。比興,一般用在詩節的首句。
(四)要求學生參看注釋,理解詞義、句意、全詩大意。
(五)指定學生一人朗讀全詩。
要求讀音準確,讀出節奏。
(六)按詩篇標出的五個部分分析這首詩。指定學生朗讀第一部分后,引導學生分析這一部分。
1.這一部分描寫回到延安(板書:描寫回到延安),可分幾層,各寫出了什么?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可分四層。第1節為第一層,寫行近延安。第2節為第二層,寫踏上延安土地。第3、4節為第三層,抒寫到達延安的感情。第5至7節為第四層,寫親人相見。
如有學生把1、2兩節合并為一層,或把第7節獨立為一層,在肯定這樣分層也有道理以后,指出:第1、2兩節分為兩層,更能體會到詩人行近延安和踏上延安土地的感情發展;第6、7兩節,在上節寫出歡迎場面以后,連寫歡迎群眾和詩人自身,且同押一韻,故合為一層為宜。
2.這一部分第一層,運用哪些關鍵詞語,抒發了詩人行近延安時什么樣的感情?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心口呀莫要這么厲害地跳,灰塵呀莫把我眼睛擋住了”:“莫要”,表現出心臟的劇烈跳動;“莫把”,表現出急欲望見延安的心情;抒發了急欲回到延安、行近延安萬分激動的感情。
3.第二層運用哪些關鍵詞語抒發了踏上延安土地時什么樣的感情?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手抓黃土我不放,緊緊地貼在心窩上”:“手抓黃土”后帶“我不放”這個補語來形容,“貼在心窩上”前加“緊緊地”這個狀語來修飾,抒發了踏上延安故土時無限歡喜、倍覺親切的感情。
4.第三層運用什么修辭方法抒發了什么樣的感情?兩節之間構成了什么關系?具有什么樣的表現力量?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幾回回夢里,雙手樓定寶塔山”,寫往日:“幾回回夢里”、“雙手摟定”,抒發了往日深切思念延安的感情;“干聲萬聲呼喚你,——母親延安就在這里”,寫現在,“千聲萬聲”的夸張,“母親”的比喻,抒發了回到延安時無限歡喜激動的感情(板書:夸張比喻)。兩節之間構成襯托的關系,以往日襯托現在,往日的思念成夢,襯托、突出了現在夢境成為現實的歡喜和激動。
5.第四層運用什么修辭方法描寫親人相見?具有什么樣的表現力量?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杜甫川唱來柳林鋪笑,紅旗飄飄把手招”:運用通感修辭方法,從主觀感覺描寫客觀事物,“唱”、“笑”、“把手招”,擬人描寫“杜甫川”、“柳林鋪”和“紅旗”,表現出河流、村莊、旗幟也都熱情歡迎詩人等人的到來,體現了詩人故地重回的無限喜悅感情(板書:擬人)。“白羊肚手巾紅腰帶,親人們迎過延河來”:富有地方色彩的裝束,“迎過延河來”的行動,表現出延安群眾的熱情歡迎。“滿心話登時說不出來,一頭撲在親人懷”:前句“滿心話”與“說不出來”的矛盾,后句用“一頭”修飾“撲”字,表現了滿心激動,不可言傳的熾熱感情。
6.這一部分各層之間體現著什么關系?主要描寫出什么?抒發了什么樣的感情?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這一部分各層之間體現著遞進的關系,主要描寫出回到延安,受到延安群眾熱烈歡迎的場面,抒發了重返延安的滿心激動和親人見面的無限歡悅(板書:遞進場面熱烈歡悅)。
(七)指定學生朗讀第二部分后,引導學生分析這一部分。
1.這一部分憶寫當年延安生活(板書:憶寫延安生活)。可分幾層?各寫出了什么?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可分三層。第1節為第一層,寫親人送、迎。第2~4節為第二層,寫當年延安生活。第5、6節為第三層,收結這一部分。
如有學生把這一部分分為兩層,前五節為一層,末節為一層,在肯定這樣分層也有道理后,指出:按上述分法更能體現出這一部分的感情脈絡、內部結構、描寫重點和前后部分的關聯。
2.這一部分第一層在詩篇結構上起著什么作用?具有什么樣的表現力量?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二十里鋪送過柳林鋪迎,分別十年又回家中”:追溯當年相送,寫出今日相迎,引到憶寫當年延安生活,在詩篇結構上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連舉兩個地名,表現出延安人民當年還送、今日遠迎,情意殷殷;詩人深感延安人民的至情,覺得回到了久別的家中,自然地引到憶寫當年的延安生活。
3.第二層運用什么修辭方法描寫當年的延安生活?寫出了什么樣的情況?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第二層運用比興方法、排比修辭方法描寫當年延安生活(板書:比興排比)。“樹梢樹枝樹根根,親山親水有親人”:興中兼比,以“樹梢”、“樹枝”、“樹根根”的一體關系,引起并喻寫出自己和延安山水、延安人民密不可分的關系。“羊羔羔吃奶眼望著媽,小米飯養活我長大”:興中兼比,以“羊羔羔”吃“媽”的奶長大,引起并喻寫出延安人民對自己的養育之恩。“東山的糜子西山的谷,肩膀上的紅旗手中的書”:興中兼比,以大生產運動中“東山”、“西山”的茂盛莊稼,引起并喻寫出自己投身其中鍛煉、學習。這三個興中兼比的詩節,又構成排比的形式,逐節遞進地表現出詩人和延安、延安人民的親密關系。
4.第三層怎樣收結這一部分?具有什么樣的表現力量?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第三層承接第二層,呼應第一層,收結這一部分。“手把手兒教會了我,母親打發我們過黃河”:承接第二層所寫延安生活,呼應第一層的“二十里鋪送”,結住延安生活的描寫,表明自己在延安人民哺育下鍛煉成長,走向前方。“手把手兒”、“打發”等詞語的使用,表現了母子般的親密感情。“革命的道路千萬里,天南海北想著你……”:呼應第一層的“分別十年”,抒發了離開延安以后一直未忘延安的深摯感情。
5.這一部分內部構成了什么樣的結構形式?抒發了什么樣的感情?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這一部分首尾兩層呼應,包容著中間主體部分憶寫當年延安生活的第二層,抒發了一直不忘延安和延安人民的哺育之思的深摯感情(板書:首尾呼應牢記哺育思情)。
(八)指定學生朗讀第三部分后,引導學生分析這一部分。
1.這一部分描寫親人團聚情景(板書:描寫親人團聚)。可分幾層?各寫出了什么?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可分三層。1、2節為第一層,寫團聚場面。3~8節為第二層,寫團聚情景。第9節為第三層,收結這一部分。
如有學生把第8節歸入第三層,在肯定這樣分層也有道理后,指出:第8節的內容可以歸入上層或下層,但和第7節同押一個韻,故以歸入第二層為宜。
2.這一部分第一層怎樣描寫團聚場面?描寫出什么樣的團聚場面?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米酒油饃木炭火,團團圍定炕上坐”,從視覺描寫:富有地方色彩的物品和坐狀,描寫出團聚場面的親切氣氛。“滿窯里圍得不透風,腦畔上還響著腳步聲”,從聽覺描寫:用“不透風”這個補語形容“圍得”,表現出來的人已經是密密麻麻,用“腦畔上”這個狀語修飾“還響著腳步聲”,進一步表現出人們還在繼續到來,描寫出了團聚場面的熱烈。
3.第二層按什么順序描寫團聚情景?描寫出了什么樣的團聚情景?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按由老及幼的)順序描寫三輩人都來團聚的情景(板書:老幼皆至)。
先寫老人前來團聚。“老爺爺進門氣喘得緊:‘我夢見雞毛信來——可真見親人……”,寫老人:“氣喘得緊”,表現出老人急于和詩人見面,匆匆趕來,心情激動;“夢見雞毛信”、“可真見親人”,表現出老人為見到當年共同戰斗過的詩人而滿心歡喜。“親人見了親人面,歡喜的眼淚眼眶里轉”,寫雙方:“眼淚眶眶里轉”,表現出雙方感情交融的熱烈情景。“保衛延安你們費了心,白頭發添了幾根根”,寫自己慰問老人:“白頭發”的稱道,表現出延安父老在保衛延安中經歷過艱苦的斗爭,贊頌他們為革命立下了功勞。
再寫青年人前來團聚。“團支書又領進社主任,當年的放羊娃如今長成人”,“放羊娃”一詞的使用,在表明后輩的成長之中體現著親切喜悅的感情。
再寫小孩兒也來團聚。“白生生的窗紙紅窗花,娃娃們爭搶來把手拉”:“白”窗紙、“紅”窗花的襯托,“爭搶來把手拉”的描寫,活畫出小孩兒天真活潑的形象,顯示了明朗歡樂、無拘無束的氣氛。
然后總寫話題。“一口口的米酒干萬句話,長江大河起浪花”:“千萬句話”,高度夸張,“長江大河起浪花”,形象比喻,表明話題廣泛,談到全國波瀾壯闊的發展形勢,顯示出熱烈交談的情景,體現了歡欣激動的感情。
4.第三層這樣收結親人團聚,產生了什么樣的藝術效果?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十年來革命大發展,說不盡這三千六百天……”:以革命發展情況說不盡,親人相聚話語水無盡,收結親人團聚的描寫,產生了韻意雋永、蘊含無盡的藝術效果(板書:話語無盡)。
5.這一部分內部構成了什么樣的結構形式?表現了什么樣的情景?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這一部分先總寫場面,再分別具體描寫人物,最后總括收結,構成了總一分一總的結構形式,表現出親人團聚激情滿懷、親切熱烈的真實動人情景(板書:情景親切熱烈)。
(九)指定學生朗讀第四部分后,引導學生分析這一部分。
1.這一部分描寫延安新貌(板書:描寫延安新貌)。可分幾層?各寫出了什么?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可分三層。第1節為第一層,抒發看不夠延安的感情。2~4節為第二層,描寫延安
新貌。
第5節為第三層,歌頌延安的巨大變化。
2.第一層運用什么修辭方法抒發看不夠延安的感情?具有什么樣的表現力量?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千萬條腿來千萬只眼,也不夠我走來也不夠我看”:反復使用“千萬”和“不夠”兩個詞,高度夸張,抒發出急欲看延安和看不夠延安的感情,表現出延安變化之大(板書:反復夸張)。
3.第二層運用什么寫法和修辭方法,描寫出延安什么樣的外貌?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頭頂著藍天大明鏡,延安城照在我心中”:借“大明鏡”之在心中照出延安城,象征看到延安城的新貌(板書:象征)。接著的兩個詩節,句首都用了疊詞,組成了排比句式(板書:排比),描寫出一條條“寬又平”的街道,一座座“披彩虹”的樓房,一盞盞“高又明”的電燈,一排排“迎春風”的綠樹,把四個修飾語后直用作謂語,不但押韻,而且強調;“披彩虹”、“迎春風”,又都擬人描寫樓和樹;從而描寫出了延安城一派整齊優美、興旺發達的景象。
4.第三層這樣收結延安新貌的描寫,抒發了什么樣的感情?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對照過去我認不出了你,母親延安換新衣”:把延安比作母親,無限親切,抒發出由衷歌頌延安舊貌換新顏的感情。
5.這一部分內部構成了什么樣的結構形式?抒發了什么樣的感情?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這一部分首尾兩層抒情呼應,包容著中間主體部分描寫延安新貌的第二層,熱情歌頌了延安優美興旺的景象(板書:景象優美興旺)。
對“頭頂著……”這個詩節,有的同志理解為是詩人的設想,并且得到了詩人的同意。但這樣理解似與后兩節的實寫延安新貌不夠連貫,放提出上述分析,姑作一種理解。
(十)指定學生朗讀第五部分后,引導學生分析這一部分。
1.這一部分歌頌延安的光輝歷史(板書:歌頌延安歷史)。可分幾層?各寫出了
什么?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可分三層。1~4節為第一層,憶寫延安光輝的革命歷史。第5節為第二層,展望革命前程,第6節為第三層,抒發永遠不忘延安的感情。
如有學生把5、6兩節合為一層,在肯定這樣分層也有道理后,指出:5、6兩節雖同屬展望未來,但第6節又呼應第一部分,故以分為兩層為宜。
2.這一部分第一層運用什么修辭方法,表現了什么內容?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這一部分第一層的前三節,都以延安特定的處所和事物,象征延安在三個革命歷史階段發揮的偉大作用,組成了排比詩節的形式(板書:排比),概括出了從新民主主義革命到社會主義革命幾十年的戰斗歷程。“楊家嶺的紅旗啊高高地飄,革命萬里起高潮”,表現出延安曾是革命的中心,推動了全國的革命。“寶塔山下留腳印,毛主席登上了天安門”,表現出延安革命中心推動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斗爭和勝利。“棗園的燈光照人心,延河滾滾喊‘前進”’,表現出延安精神激勵著人們繼續革命。第4節是對前三節的小結。“赤衛軍,青年團,紅領巾,走著咱英雄幾輩輩人……”,三個專用名詞,照應前面三個革命歷史階段,表現出延安哺育了代代英雄,在各個革命歷史階段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3.第二層怎樣展望未來?表明了什么意思?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社會主義路上大踏步走,光榮的延河還要在前頭”:以“延河”借代延安革命精神,表明了延安革命精神將統帥人們在社會主義道路上繼續前進。
4.第三層運用了什么修辭方法,抒發了什么樣的感情?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身長翅膀吧腳生云,再看母親”:“長翅膀”,“腳生云”,夸張修辭,(板書:夸張)并且再把延安比作母親,抒發了永遠不忘延安的熾熱感情。
5.這一部分內容構成了什么樣的結構形式?和前文構成了什么樣的關系?抒發了什么樣的感情?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這一部分由追憶過去寫到現在,進而展望未來,一氣流貫,歌頌了延安精神永放光芒(板書:一氣流貫精神永放光芒)。結尾一節呼應開篇回到延安的描寫,全篇首尾呼應回環,詩止而意無盡,抒發了眷戀、熱愛延安的感情。
(十一)這首詩塑造出詩人自身什么樣的形象?創造出什么樣的意境?抒發了什么樣的感情?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這首詩描寫回到延安的經歷,展開回憶和展望,塑造出回到延安的詩人自身激動歡喜、情思翻涌的形象,創造出熱烈深遠的意境,抒發了歌頌延安、歌頌延安人民的感情。(板書:激情翻涌形象熱烈深遠意境熱情歌頌延安)。
(十二)指定學生一人朗讀全詩。
要求讀出節奏韻律,讀出感情。
回延安 篇9
賀敬之
教學目的
1.使學生了解詩人熱愛革命圣地延安,熱愛革命事業和革命人民
的思想感情。
2.學習這首詩恰當運用比喻、夸張、排比等修辭方法。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當是讓學生從朗讀中理解詩人對革命圣地延安的真摯熾
熱的感情。
教學時間
二課時
教學過程
一、預習
1.讀準下列加點字的音。
褸(lou3)白羊肚子巾(du3)糜子(mei2)
黍類(shu3)饃(mo2)喘(chuan3)眶(kuang1)
2.解釋下面詞語。
(1)幾回回:一回又一回。陜北方言里,量詞的構成方式往往用疊
字,表示數量多。課文中另有“一口口”“幾輩輩”等,都有“—……又
……一……”的意思。
(2)二十里鋪:延安城東二十里的一個村。1945年作者和其他革
命干部離開延安奔赴新的工作崗位的時候,延安群眾曾經歡送到那里。
(3)糜子:一種形狀像小米的沒有黏性的黍類谷物。
(4)腦畔上:課文指窯洞的頂上。
(5)雞毛信:抗戰期間流行于根據地的一種粘附有雞毛似表示需要
迅速傳遞的緊急信件。
(6)留腳印:課文中意思是,毛主席在哪里住過,留下了革命的足
跡。
(7)赤衛軍:就是赤衛隊,指我國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革命根
據地里不脫離生產的人民武裝組織。
二、導入
1.賀敬之,現代著名詩人,劇作家。1924年11月出生于山東峰城
(今屬棗莊市)。家庭出身貧農。1940年到延安,曾在魯迅藝術學院學
習、工作。1942年 5月,賀敬之同志參加了“延安文藝座談會”,學習了
毛主席(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1945年曾經與丁毅等人集體
創作歌劇(白毛女》。1956年用陜北“信天游”民歌體的形式創作了詩
歌(回延安),影響較大,從此開始發表詩歌創作。此后創作的(桂木山
水歌)(三門峽歌》也成為了詩人創作藝術的高峰。這些抒情充分展示
了詩人提煉生活的藝術才情,情真意切,構思精巧,音律生動。賀敬之
政治抒情詩如《放聲歌唱》《十年放歌》〈雷鋒之歌〉〈中國的十月〉等,在
藝術形式上有新的探索,借鑒了國外政治抒情詩歌中“樓梯式”并將中
國古典詩歌的韻律和對仗,以及民歌中的某些形式融入其中,形成了自
己的特色。1956年蘭月九日作者參加西北五省(區)青年造林大會,回
到闊別十年的延安,看到延安的巨大變化,無限興奮喜悅,因此寫了這
首詩,抒發了對延安的深切懷念,對黨對人民的無限熱愛,曾任〈詩刊〉
編委,劇協書記處書記,黨的十一大代表,國務院文化部副部長、部長。
代表作有(放歌集)(雷鋒之歌)(中國的十月》等。
2.信天游:
信天游,也叫“順天游”,流行于陜北的一種民歌,兩行一節,上下句
押韻,一節一韻,詩行錯落有致,讀來高亢悠遠。有的一節表達一個簡
單獨立的意思,有的幾節構成一組,表達比較復雜的意思。信天游形式
自由,常用來抒情、亦可敘事。注意運用比興手法,貼切、自然,增強了
詩的音樂性;聯想豐富,感情深切。
3.導語
(回延安)是一首采用民歌體形式寫成的激情澎湃的詩篇、詩人以
赤子之心歌頌了養育一代革命者的延安精神,從中,我們可以感受到詩
人跳動著的脈博——對“母親”延安的那份永不氓滅的真情。全詩除了
真切的感情構成了詩的暢射源外,就是詩人對陜北風土人情的意象組
合描寫,它更增添了這首詩的生活氣息和鄉土美感,以及從樸實中流出
來的民族音樂般的美。
三、正課
1.朗讀課文。(教師范讀,學生齊讀,聽課文錄音均可)這首詩較
長,讀時應注意不念錯字、不添字、漏字。停頓適當把握好課文感情基
調——積極進取、高度贊美的感情。
2.提問:本詩計五個自然章(即部分),請分別用一兩句話概括這五
個自然段的主要內容。
討論、明確:
第一部分:抒寫久別重逢延安的感觸。
第二部分:追憶當年延安的戰斗生活。
第三部分:描繪會見親人的熱烈場景。
第四部分:描畫延安城的嶄新面貌。
第五部分:歌頌延安的光輝歷史,展示繼續革命的征程。
3.提問:試想想詩人寫作這首詩抒發思想感情的線索是什么?
討論、明確:全詩以詩人離別10年后重返延安的激動心情為線索。
4.提問:詩的第一小節,是如何新穎地寫出作者臨近延安時難以抑
制的激動心情。
討論、明確:作者離別延安已達10年之久,日日夜夜都想念她。現
在回來看望她,正所謂“思鄉近更切”越是接近,心情越是激動占但作者
卻說:“心口呀莫要這么厲害地跳”,反襯出非同一般的興奮心情。改一
開頭便淋漓盡致地表現了要盡快看到延安的心情。進一步展示出作者
心潮翻滾,思緒萬干的內心世界。這是一種深沉的愛和眷念的表現。
5.讀詩,想想第一部分中動詞使用的表現了逼真的情景。
討論、明確:一“抓”一“貼”逼真的動作,表現了詩人見到時的激動
情景。而“雙手摟定寶塔山”一個“摟”字,則寫盡了作者對延安懷念之
情。“唱”“笑”“招”更有擬人的色彩,渲染了歡樂的氣氛。最后一個
“撲”字,則更加洗煉,表達情意更加強烈、準確。
6.讀詩、想想第二部分的比喻修辭運用、與眾不同。
討論、明確:“親山親水有親人”這一比喻密不可分,尤如看到家鄉
的山、水,家鄉的人。一個“親”字,突出了詩人與延安的親密之情。而
“羊羔羔吃奶眼望著媽”更是絕好的比喻,詩人如羊羔一樣吮吸著乳汁,
眼望著媽媽。是延安母親的乳汁養育了詩人,是延安的小米飯使詩人
成長。詩句活脫脫寫出了延安熱火朝天的大生產運動,而詩人正為能
投身于其中倍感自豪。
7.提問:第三章是如何描繪詩人和親人熱烈歡聚的動人情景的。
討論、明確:(二)熾熱的階級感情——延安鄉親對詩人的盛情接待。
寫親人歡聚的場面。燒熱的炕、生起地上的木炭火,熱上加熱,選取有
地方特色的物、既親切、又真實寫出延安人民爭先恐后看望親人的情
景。(2)老、中、青三代人與詩人的對話。老一代鄉親是“氣喘得緊”歡
喜的眼淚眶眶里轉”怎能讓作者不追憶那些用鮮血和生命保衛了延安,
在戰斗中立功的老英雄過去的英雄事跡,眼前這些老英雄們老當益壯、
煥發革命青春,更令詩人欣慰。“團支書又領進社主任,當年的放羊娃
如今長成人。”表明了中、青年人在黨的教育下、培養下迅速成長,延安
少年兒童繼承革命傳統,正發揚著延安精神。親人歡聚,窯洞里升騰著
一團團歡樂的浪花。(3)夸張、比喻連用。“一口口米酒千萬句話,長江
大河起浪花”。話題由延安而飛躍千山萬水,內容從全國形勢到長江、
黃河洶涌澎湃。由延安看到全中國,由10年前想到今天可喜的變化。
8.提問:第四部分運用哪種修辭,描繪延安城秀麗如畫的新面貌。
討論、明確:主要運用整齊的排比句,使延安欣欣向榮的新姿躍然
紙上。此外還用了夸張和比喻修辭,表明自己游覽延安新城的興奮和
喜悅。延安煥然一新,詩人無限感慨,贊美溢于言表。
9.提問:第五部分詩人歌頌延安人民對中國革命的偉大貢獻又表
達了自己內心怎樣的愿望。
討論、明確:這一部分詩藝術地概括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
下,取得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的偉大勝利,建立了新中國。呼應前文,
熱切期望,英雄豪邁的延安人民和在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中,
永遠站在最前列,表達了作者內心的愿望,革命戰士繼承革命傳統,發
揚延安精神,奮勇前進。
10.提問:這首詩疊字的運用很有特點,有表事物的,有表數量的,
有表情態和表顏色的,請從詩中找出十幾個疊字詞語,按上述類別加以
分類。
討論、明確:(1)表事物的有:樹根根,羊羔羔,眼眶眶,娃娃等。(2)
表數量的有:幾回回,幾根根,一口口,一條條,一排排,一座座等。(3)
表情態的有:緊緊兒,飄飄;團團,高高地,滾滾等。(4)表顏色的有:白
生生等。
11.提問:請歸納一下全詩的中心。
討論、歸納:本詩以信天游的形式從闊別十年的延安,看到延安的
巨大變化,激發了詩人無限興奮和喜悅,抒發了對革命圣地延安的深切
懷念,對黨對人民的無限熱愛。
四、小結
一首膾炙人口的詩歌的創作既需要作者有滿腔熱情,更需要作者
有雄厚的文學素養。賀敬之作為一個創作數量不多的詩人,二十多年
來全部改作只有〈放聲集〉一冊不很厚的詩作,但它們大多有較高的質
量。賀敬之是我國有嚴謹創作態度的詩人。〈回延安〉采用了民歌體形
式,運用了多種修辭手法,讀起來讓人激情澎湃。詩人以赤子之心歌頌
了養育一代革命者的延安精神,從中,我們感受到了詩人跳動著的脈搏
——對“母親”延安的那份永不混滅的真情。全詩除了真切的情感構成
了詩的輻射源外,就是詩人對陜北風土人情的意象組合描寫,更增添了
作品的生活氣息和鄉土美感,今天我們從(回延安)中見到的是從樸實
中流出來的民族音樂般的美。
五、作業
1.課后練習第二、三題。
2.選用課時作業 優化設計
課時作業 優化設計
(一)下面句子中說法正確的只有一項請選擇。
A.信天游,也叫“順天游”,流行于陜西的一種民歌。
B.賀敬之是一個嚴謹創作的詩人,(回延安)是他的飽滿的政治熱
情,運用多種修辭手法抒發詩人對革命圣地延安懷念之情的優
秀詩篇。
C.“一口口的米酒千萬句話,長江大河起浪花”。這一節詩句只運
用了夸張的修辭手法。
(二)按下邊的提示從詩中找出相應的詩句。
1.通過對話和動作的描寫來抒情:
2.通過景物和場面的描寫來抒情:
3.通過想象和聯想來抒情:
4.直接抒發內心的感受:
(三)朗讀下一首民歌,與課文相比較,體會二者的比興手法。
跟著黨走幸福長
我家門前一棵槐,
當年紅軍親手栽;
槐樹開花又結籽,
天天盼望紅軍來。
松樹不怕狂風刮,
共產黨員不怕殺;
鋼刀架在脖子上,
還把白匪大聲罵。
懷我生我是親娘,
教我養我是共產黨;
跟著親娘慈愛多,
眼看黨走幸福長。
《陜北革命民歌選集》
課時作業 優化設計:(一)B(二)1.保衛延安你們費了心,白頭
發添了幾根根。2.一排排街道寬又平,一座座樓房披彩虹。
3.楊家嶺的紅旗啊高高地飄,革命萬里起高潮。4.手抓黃土我不
放,緊緊兒貼在心窩上。(三)略 <-- #EndEditable -->
回延安 篇10
《回延安》教學設計
教學設想
詩歌重在誦讀。通過朗讀,可以逐步由認知生字詞,深化到理解詩歌內容,把握作者感情等。可以將朗讀貫穿到整個教學過程 中,或范讀,或齊讀,或分組讀,或對口讀,變化形式讓學生反復誦讀,并由淺人深進行朗讀指導,啟發學生發現、分析、解決問題,最終培養學生欣賞詩歌的能力。
課時安排
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導入 新課
二、朗讀全詩
要求通過多種形式反復地朗讀,引導學生逐步由表及里地體會到文章的形式與內容有關方面的知識要點。
1.教師范讀全詩。
(1)教師范讀。
(2)疏通字詞障礙。
參照“教學設計(A)”。
2.學生初讀全詩,體會詩歌的基本特點。
(1)學生自由朗讀全詩。
(2)要求學生說說:這首詩和自己以前所讀的新詩在形式上有什么不同之處?
(3)教師介紹“信天游”的基本特點。
明確:①章法上:兩句一節,節數不定。
②韻律上:幾節一韻,或一韻到底。
③語言上:七言為基本句式,可長可短,靈活自由。
④藝術上:多用“比興”手法。
對于“比興”的藝術手法,教師可以適當多加介紹,以幫助學生理解。
三、學生再讀全詩,逐步把握文章的基本內容
采用問題組合的方式,讓學生逐步深入理解詩歌內容。
1.問題組合一:
(1)學生自行回想詩歌整體內容,然后思考:這首詩的結構層次該如何劃分?
(2)概括各個部分的中心意思,并填寫下表:
口延安→口延安→口延安→口延安→口延安
(3)體會:你認為洋溢于全詩中的感情是一種什么樣的感情?作者抒發思想感情的線索是什么?
2.問題組合二:
(1)學生齊讀第一部分內容,然后標畫出表現詩人回延安心情的動詞。
(2)請選用其他意義相近的動詞來替換你所標畫的動詞,看看效果有什么不同。
(3)指名學生朗讀第二部分內容,思考:詩人寫過去延安的生活,有什么意圖?
(4)自讀第三部分內容,要求學生根據這一部分內容想像詩人與延安親人相見時的場面,然后用散文化的語言描述出來。
(5)在寫與延安親人見面的場景時,詩人運用了哪些手法來寫出這個熱鬧的場面的?
(6)女生齊讀第四部分,然后從中選用一個詞語概括這部分的內容。
(7)男生齊讀第五部分,然后畫出表明延安的歷史功績或者影響的詞語或句子。
(8)回答:詩中寫道:“赤衛軍……青年團……紅領巾,徒著咱英雄幾輩輩人……”這兩句話如何理解?
3.問題組合三:
(1)這首詩歌主要運用了哪些修辭手法?有什么表達效果?
(2)你認為這首詩寫得怎么樣?請大膽談談你的看法。
四、引導學生品味詩歌的語言
由于這是一首民歌體裁的詩歌,在語言上有它自身的特點,要求學生在反復朗讀的基礎上認真體會。體會時注意結合前面有關的介紹。
五、布置作業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引入新課時的學習
二、指導朗讀,要求讀出詩歌中的感情
1.指名學生朗讀全詩,然后教師引導評判朗讀在感情表達方面所存在的問題。
2.介紹寫作背景。
介紹的目的是引導學生通過對背景的把握,領會作者對延安的真摯感情,以理解詩歌中的情感,增強朗讀的情感表達力。
3.學生自由地散讀全詩,要求盡量讀出感情。
4.聽朗讀帶,比較自己與朗讀帶中的朗讀在感情方面的表達差距。
有關朗讀的指導請參照“教學設計(A)”。
5.指名學生朗讀全詩,或者學生齊讀全詩。
學生朗讀后,教師注意及時準確進行評價,指出其中的優劣,進一步把握朗讀的要點。
三、體會詩歌中修辭方法運用的效果
1.學生默讀全詩,思考:這首詩運用的修辭手法主要有哪些?
明確:主要有比興和夸張。特別是比興手法的運用,為詩歌增色不少。
2.引導學生結合具體詩句體會各種修辭手法運用的效果。
四、學習遷移
1.課前布置:上圖書館或者上網查找有關延安的資料,然后整理成小故事或者小散文的形式。
2.交流。
指名學生講述與延安有關的故事或介紹有關延安的資料。3.要求學生在課后利用自己查找出來的資料,自由組合,5—10人一組,編一個“延安特刊”,比比哪一組編得好。
回延安 篇11
3:回延安
賀敬之
教學目的
1.使學生了解詩人熱愛革命圣地延安,熱愛革命事業和革命人民的思想感情。
2.學習這首詩恰當運用比喻、夸張、排比等修辭方法。
教學重、難點
1.重點:讓學生從朗讀中理解詩人對革命圣地延安的真摯熾熱的感情。 ’
2.難點:理解陜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
教學時間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預習
1.讀準下列加點字的音。
褸(lou3) 白羊肚子巾(du3) 糜子(mei2)
黍類(shu3) 饃(mo2) 嗩(chuan3) 曜(kuang4)
2.解釋下面詞語。
(1)幾回回:一回又一回。陜北方言里,量詞的構成方式往往用疊字,表示數量多。課文中另有“一口口”“幾輩輩”等,都有“一……又一……”的意思。
(2)二十里鋪:延安城東二十里的一個村。1945年作者和其他革命干部離開延安奔赴新的工作崗位的時候,延安群眾曾經歡送到那里。
(3)糜子:一種形狀像小米的沒有黏性的黍類谷物。
(4)腦畔上:課文指窯洞的頂上。
(5)雞毛信:抗戰期間流行于根據地的一種粘附有雞毛以表示需要迅速傳遞的緊急信件。
(6)留腳印:課文中意思是,毛主席在哪里住過,留下了革命的足
透。
(7)赤衛軍:就是赤衛隊,指我國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革命根據地里不脫離生產的人民武裝組織。
二、導人
1.賀敬之,現代著名詩人,劇作家。1924年生,山東嶧縣人。1940年到延安,曾在魯迅藝術學院學習、工作。曾經與丁毅等人集體創作歌劇《白毛女》。1956年用陜北“信天游”民歌體的形式創作了詩歌<回延安>,影響較大,從此開始發表詩歌創作。1956年3月9日作者參加西北五省(區)青年造林大會,回到闊別十年的延安,看到延安的巨大變化,無限興奮喜悅,因此寫了這首詩,抒發了對延安的深切懷念,對黨對人民的無限熱愛,曾任<詩刊)編委,劇協書記處書記,黨的十一大代表,中宣部副部長、文化部副部長、部長。中國作協副主席代表作有《放歌集》《雷鋒之歌》《中國的十月》等。
2.信天游:
信天游,也叫“順天游”,流行于陜北的一種民歌,兩行一節,上下旬押韻,一節一韻,詩行錯落有致。有的一節表達一個簡單獨立的意思,有的幾節構成一組,表達比較復雜的意思。信天游曲調純樸、高亢、悠長,節奏自由,常用來抒情、亦可敘事。修辭上多運用比興、夸張手法,貼切、自然,增強了詩的音樂性;聯想豐富,感情深切。
3.導語
《回延安》是一首采用民歌體形式寫成的激情澎湃的詩篇、詩人以赤子之心歌頌了養育一代革命者的延安精神,從中,我們可以感受到詩人跳動著的脈博——對“母親”延安的那份永不泯滅的真情。全詩除了真切的感情構成了詩的幅射源外,就是詩人對陜北風土人情的意象組合描寫。它更增添了這首詩的生活氣息和鄉土美感,以及從樸實中流出來的民族音樂般的美。
三、正課
1.朗讀課文。(教師范讀,學生齊讀,聽課文錄音均可)這首詩較長。讀時應注意不念錯字、不添字、漏字、停頓適當把握好課文感情基調——積極進取、高度贊美的感情。
2.提問:本詩計五個自然章(即部分),請分別用一兩句話概括這五
個自然段的主要內容。
討論并歸納:
第一部分:抒寫久別重逢延安的感觸。 (回延安)
第二部分:追憶當年延安的戰斗生活。 ,(憶當年)
第三部分:描繪會見親人的熱烈場景。 (見親人)
第四部分:描畫延安城的嶄新面貌。 (畫新貌)
第五部分:歌頌延安的光輝歷史,展示繼續革命的征程。 (頌延安)
3.提問:試想想詩人寫作這首詩抒發思想感情的線索是什么?
討論并歸納:全詩以詩人離別10年后重返延安的激動心情為線索。
4.提問:第一部分中哪些動詞使用表現了作者“近鄉情更切”的真實感受?
討論并歸納:一“抓”一“貼”逼真的動作,表現了詩人見到時的激動情景。而“雙手摟定寶塔山”一個“摟”字,則寫盡了作者對延安懷念之情。“唱”“笑”“招”更有擬人的色彩,渲染了歡樂的氣氛。最后一個“撲”字,則更加洗煉,表達情意更加強烈、準確。
5.提問:第二部分的比喻修辭運用有什么表達效果?
討論并歸納:“親山親水有親人”這一比喻密不可分,尤如看到家鄉的山、水,家鄉的人。一個“親”字,突出了詩人與延安的親密之情。而“羊羔羔吃奶眼望著媽”更是絕好的比喻,詩人如羊羔一樣吮吸著乳汁,眼望著媽媽。是延安母親的乳汁養育了詩人,是延安的小米飯使詩人成長。詩句活脫脫寫出了延安熱火朝天的大生產運動,而詩人正為能投身于其中倍感自豪。
6.提問:第三章是如何描繪詩人和親人熱烈歡聚的動人情景的。
討論并歸納:(1)熾熱的階級感情——延安鄉親對詩人的盛情接待。寫親人歡聚的場面。燒熱的炕、生起地上的木炭火,熱上加熱,選取有地方特色的物,既親切、又真實地寫出延安人民爭先恐后看望親人的情景。(2)老、中、青三代人與詩人的對話。老一代鄉親是“氣喘得緊”“歡喜的眼淚眶眶里轉”,怎能讓作者不追憶那些用鮮血和生命保衛了延安,在戰斗中立功的老英雄過去的英雄事跡,眼前這些老英雄們老
當益壯、煥發革命青春,更令詩人欣慰。“團支書又領進社主任,當年的放羊娃如今長成人。”表明了中、青年人在黨的教育下、培養下迅速成長,延安少年兒童繼承革命傳統,正發揚著延安精神。親人歡聚。窯洞里升騰著一團團歡樂的浪花。(3)夸張、比喻連用。“一口口米酒千萬句話,長江大河起浪花”。話題由延安而飛躍千山萬水,內容從全國形勢到長江、黃河洶涌澎湃。由延安看到全中國,由10年前想到今天可喜的變化。
7.提問:第四部分運用哪種修辭,描繪延安城秀麗如畫的新面貌。
討論并歸納:主要運用整齊的排比句,使延安欣欣向榮的新姿躍然紙上。此外還用了夸張和比喻修辭,表明自己游覽延安新城的興奮和喜悅。延安煥然一新,詩人無限感慨,贊美溢于言表。
8.提問:第五部分詩人歌頌延安人民對中國革命的偉大貢獻又表達了自己內心怎樣的愿望。
討論并歸納:這一部分詩藝術地概括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取得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的偉大勝利,建立了新中國。呼應前文,熱切期望,英雄豪邁的延安人民和在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中,永遠站在最前列,表達了作者內心的愿望,革命戰士繼承革命傳統,發揚延安精神。奮勇前進。
9.提問:這首詩疊字的運用很有特點,有表事物的,有表數量的,有表情態和表顏色的,請從詩中找出十幾個疊字詞語,按上述類別加以分類。
討論并歸納:(1)表事物的有:樹根根,羊羔羔,眼眶眶,娃娃等。(2)表數量的有:幾回回,幾根根,一口口,一條條,一排排,一座座等。(3)表情態的有:緊緊兒,飄飄;團團,高高地,滾滾等。(4)表顏色的有:白生生等。
10.提問:請歸納一下全詩的中心。
討論并歸納:本詩以信天游的形式從闊別十年的延安,看到延安的巨大變化,激發了詩人無限興奮和喜悅,抒發了對革命圣地延安的深切懷念,對黨對人民的無限熱愛。
四、小結
一首膾炙人口的詩歌的創作既需要作者有滿腔熱情,更需要作者
有雄厚的文學素養。賀敬之作為一個創作數量不多的詩人,20多年來全部詩作只有<放聲集>一冊不很厚的詩作,但它們大多有較高的質量。賀敬之是我國有嚴謹創作態度的詩人。<回延安>采用了民歌體形式,運用了多種修辭手法,讀起來讓人激情澎湃。詩人以赤子之心歌頌了養育一代革命者的延安精神,從中,我們感受到了詩人跳動著的脈搏——對“母親”延安的那份永不泯滅的真情。全詩除了真切的情感構成了詩的輻射源外,就是詩人對陜北風土人情的意象組合描寫,更增添了作品的生活氣息和鄉土美感,今天我們從<回延安>中見到的是從樸實中流出來的民族音樂般的美。
五、作業
1.課后練習第二、三題。
2.選用課時作業 優化設計。
課時作業 優化設計
(一)下面句子中說法正確的只有一項.請選擇。
A.信天游,也叫“順天游”,流行于陜西的一種民歌。
B.賀敬之是一個嚴謹創作的詩人,<回延安>是他的飽滿的政治熱
情。運用多種修辭手法抒發詩人對革命圣地延安懷念之情的優
秀詩篇。
c.“一口口的米酒千萬句話,長江大河起浪花”。這一節詩句只運
用了夸張的修辭手法。
(二)按下邊的提示從詩中找出相應的詩句。
1.通過對話和動作的描寫來抒情:
2.通過景物和場面的描寫來抒情:
3.通過想像和聯想來抒情:
4.直接抒發內心的感受:
. (三)朗讀下一首民歌.與課文相比較.體會二者的比興手法。
跟著黨走幸福長
我家門前一棵槐。
當年紅軍親手栽;
槐樹開花又結籽。
天天盼望紅軍來。
松樹不怕狂風刮。
共產黨員不怕殺;
鋼刀架在脖子上。
還把白匪大聲罵。
懷我生我是親娘。
教我養我是共產黨;
跟著親娘慈愛多,
眼著黨走幸福長。
(<陜北革命民歌選集>)
3:回延安
.課時作業 優化設計:(一)B (二)1.保衛延安你們費了心,白頭發添了幾根根。 2.一排排街道寬又平,一座座樓房披彩虹。3.楊家嶺的紅旗啊高高地飄,革命萬里起高潮。 4.手抓黃土我不放,緊緊兒貼在心窩上。 (三)略
回延安 篇12
教學目標:
1、通過學習體會詩歌所深寓的感情并有感情的朗讀這首詩。
2、掌握比興、擬人、夸張、排比等修辭手法的運用。
重點、難點
1、引導學生通過學習這首詩體會詩歌所深寓的感情。
2、引導學生掌握比興、擬人、夸張、排比等修辭手法的運用。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周末到了,當你踏上你離別多時的故土,看到那里的親山、親水、親人,你會有什么樣的感想呢?
教師導語:延安在中華民族歷曾經寫下輝煌的一頁。從1935年到1948年,延安是中共中央的所在地,是中國人民解放斗爭的總后方,延安精神,更是中華民族精神寶庫中的珍貴財富。詩人賀敬之也曾經在延安生活和學習過五年,時隔10年后詩人重回到延安采用信天游的格式寫下了這首詩《回延安》。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賀敬之寫的《回延安》,體會詩人對延安的思想感情。
二、作者簡介、寫作背景
賀敬之現當代詩人、劇作家。山東嶧縣(今棗莊市)人。1940年到延安,進入魯迅藝術文學院學習。1945年,與丁毅合作創作了歌劇《白毛女》,主要詩歌集有《朝陽花開》、《鄉村的夜》、《放歌集》、《雷鋒之歌》、《賀敬之詩選》等。
1956年作者參加西北五省(區)青年造林大會,回到闊別十年的延安,看到延安的巨大變化,無限興奮喜悅,因此寫了這首詩,抒發了對延安的深切懷念,對黨和人民的無限熱愛。
當時詩人打算寫幾篇報告文學和一點新聞報道,青年大會要舉行一個聯歡晚會,說要詩人出個節目,于是詩人就采用了地方特色的“信天游”的格式寫了這首詩。
信天游,也叫“順天游”,流行于陜北的一種民歌,兩行一節,上下句押韻,一節一韻,詩行錯落有致,讀來高亢悠遠。有的一節表達一個簡單獨立的意思,有的幾節構成一組,表達比較復雜的意思。信天游形式自由,常用來抒情,亦可敘事。注意運用比興手法,貼切、自然,(作用)增強了詩的音樂性;聯想豐富,感情深切。
三、教學過程
聽錄音朗讀
要求,注意聽,把還有不懂讀的字圈點出來,與同桌合作討論,或查字典,或問老師。
預設字詞
讀準下列粗體字的讀音。
心窩 摟定 白羊肚手巾 羊羔羔
糜子 油饃 氣喘 一盞
一讀詩
教師導語:詩人賀敬之曾經在延安生活和學習過五年,時隔10年后詩人重回到延,當他回到延安的時候,他的思想感情有哪些變化。請大家各自快速朗讀這首詩,用簡潔的語言理清思路,概括作者的 感情變化。
(1)回延安,激動滿情懷 興奮
(2)憶延安,圣地養育我 感激
(3)話延安,歡聚話今昔 喜悅
(4)看延安,舊貌換新顏 贊頌
(5)祝延安,圣地大貢獻 熱愛
再讀詩
有感情地朗讀
教師導語:一首好詩,詩中少不了精彩的語言運用,現在請同學們請選擇你自己喜歡的一部分有感情地朗讀。
1、圈出你認為用的好的字詞、句子并和大家討論與分享其表達效果
(學生自主合作,教師引導)
根據“從 (字詞、句),寫出了/表現了/突出了 。”
教師舉例 如題目中的“回”,“回”意味著重先到過去生活過的地方,容易使人聯想到回家、回鄉,重返自己的精神家園,拉近(突出/寫出)了詩人和延安的密切關系。
又如:開頭第一部分中“莫要”,表現出心臟的劇烈跳動;“莫把”,表現出急欲望見延安的心情;抒發了急欲回到延安、行近延安萬分激動的感情。
學生自主合作
預設引導: 又如第一部分:選用了一連串的動詞:“抓”“貼”“摟”“撲”,生動、形象、傳神地寫出了詩人踏上延安土地時的激動以及與親人重逢時的喜悅。
2、 詩中運用到了哪些修辭手法,小組合作分析其中的表達效果。
根據從 詩句中的可知,采用 (修辭手法),寫出了/表現了/突出了 。
教師舉例 如: “杜甫川唱來柳林鋪笑,紅旗飄飄把手招”,從主觀感覺描寫客觀事物。“唱”、“笑”、“把手招”,擬人描寫“杜甫川”、“柳林鋪”和“紅旗”,表現出河流、村莊、旗幟也都熱情歡迎詩人等人的到來,體現了詩人故地重回的無限喜悅感情。
學生自主合作
預設引導 ① 比興 如:第二部分中運用比興方法、排比修辭方法描寫當年延安生活。 “樹梢樹枝樹根根,親山親水有親人”:興中兼比,以“樹梢”、“樹枝”、“樹根根”的一體關系,引起并喻寫出自己和延安山水、延安人民密不可分的關系。“羊羔羔吃奶眼望著媽,小米飯養活我長大”:興中兼比,以“羊羔羔”吃“媽”的奶長大,引起并喻寫出延安人民對自己的養育之恩。“東山的糜子西山的谷,肩膀上的紅旗手中的書”:興中兼比,以大生產運動中“東山”、“西山”的茂盛莊稼,引起并喻寫出自己投身其中鍛煉、學習。
預設引導② 排比 以上這三個興中兼比的詩節,又構成排比的形式,逐節遞進地表現出詩人和延安、延安人民的親密關系。
預設引導③ 又如第四部分中“一條條……一座座……,一盞盞…..一排排……”寫出了延安變化之大。突出了“延安精神”留給延安人民的財富。
知識點學習:比興關系:這是“信天游”中大量使用的。所謂“比”,即比喻。古人說:“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所謂“興”,即起興。古人說:“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也。
四、拓展探究
1、從這首詩中我們可以看出當時延安人民的什么特點?
(熱情好客、不怕苦不怕累的革命精神。)
2、在那個年月,為了革命信仰,為了建設新生活,在老一輩的革命者們的精神教育和影響下,延安人民經過了自己的努力,生活不斷的好起來,那么在今天,這種“延安精神”值得我們學習嗎?
五、小結
詩人自始至終把握住了對母親延安的感情,通過回延安、憶延安、話延安、看延安、祝延安五部分內容來傾吐自己的激情。抒情方式上既有直接傾吐,又有間接抒情.或用動詞,或描寫,便感情抒發既酣暢淋漓,又生動形象,具有很強的感染力。
作品中思想感情一步步升華。詩人踏上延安的土地、見到延安的親人,從“手抓黃土教不放,緊緊地貼在心窩上”“一頭撲在親人懷”等詩句看出,詩人產生的是激動、喜悅的感情;詩人回憶延安對自己的養育,描寫和延安親人歡聚暢談的情景及看到延安的新面貌之后,愛延安、愛革命、愛人民的感情達到了高潮;當詩人又要離別延安時,從結尾兩句詩可以領會到,詩人難舍難分的惜別之情上升到了巔峰。
朗讀這首詩結束教學
六、作業
1、課后背誦這首詩。
2、完成課后練習。
回延安 篇13
第一課時
一、明確目標
了解作者的思路,理解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的內容。
二、整體感知
《回延安》是賀敬之1956年重回延安參加“五省(區)青年造林大會”時寫的一首抒情詩。詩人1940年到延安,1946年離開延安。從1946年到1956年,其晨離開整整10年。
全詩以“回延安”的過程為線索,共寫了五個部分。
三、教學過程
1.檢查復習“詩歌一般常識”導入 ,板書課題、解題、簡介作者。
2.聽錄音,要求學生注意有關字的正確讀音并體會感情;然后學生分讀,教師簡評朗讀效果。
3.學生自擬、討論各部分的小標題,清理全文脈絡,了解作者的思路。
4.師生共同活動,分析第一部分。
(1)指名朗讀第一部分,其余人輕聲跟讀。
(2)要求學生找出用得準確、生動、傳神的詞語,討論這些詞語的含義,分析作者運用夸張、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的表達效果。
(3)總結歸納。學生齊讀第一部分。
5.師生共同活動,分析第二部分。
(1)女生、男生交替讀第二部分。
(2)結合預習提示討論重點詞語的含義,重點討論、分析第2、3、4節的意思以及比興、擬人手法的表達效果。
(3)總結歸納。學生齊讀第二部分。
6.學生自由朗讀第一、二部分,力爭能當堂背誦。
四、總結、擴展
詩歌第一部分通過“莫”“抓”“貼”“夢”“摟”“撲”等詞語,生動而形象地表現了踏上延安土地與親人重逢時的喜悅與激動。第二部分憶當年,寫延安在思想、生活上對自己的養育,字里行間流露出無限熱愛、眷戀之情。
第二課時
一、明確目標
理解課文第三、四、五部分的內容,掌握全詩的中心意思、寫作特點和語言特色,獨立完成課后練習二。
二、整體感知
全詩抒發了作者回延安時激動和喜悅的心情,追憶當年的戰斗生活,敘寫親人團聚暢談的熱烈場面,描繪延安城的嶄新面貌,贊頌延安對革命的偉大貢獻,表達了作者熱愛延安、歌頌延安、歌頌中國共產黨的真摯感情。
三、教學過程
1.檢查復習:指名背誦課文第一、二部分,默寫有關拼音、詞語。
2.師生共同活動,分析第三部分。
(1)學生自讀后,要求用自己的語言描述團聚的熱烈場面和三代人的歡喜、變化及暢談的情景。
(2)教師點撥、學生討論夸張、比喻手法的表達效果,最后教師總結歸納。
3.師生共同活動,分析第四部分。
(1)指名朗讀,要求思考并能找出本節的中心句——“母親延安換新衣”。
(2)討論詩人是怎樣圍繞這一中心寫的:“總——分——總”;討論夸張、排比、擬人、比喻手法的表達效果以及詩人選取了哪些典型形象來表現延安城的巨變的。
(3)總結歸納,然后學生齊讀。
4.師生共同活動,分析第五部分。
(1)教師范讀,學生輕聲跟讀,然后明確:本節是抓住延安在中國革命史上的地位,進一步深化主題的。
(2)結合自讀提示,討論詩人是怎樣簡練地寫出延安對中國革命的貢獻的,體會末兩節的含義。
5.齊讀三至五部分。
四、總結、擴展
詩歌三至五部分先畫出一個親人歡聚的特定場面,然后寫“老爺爺”“社主任”“團支書”三代人的歡喜和變化;然而選取典型形象,實實在在地勾畫出延安的新貌,最后先用“楊家嶺的紅旗啊高高的飄”起興,使人產生聯想,然后詩人展開聯想的羽翼,飛躍了較長的歷史跨度,極簡練地寫了從“寶塔山”到天安門,從新民主主義革命到社會主義革命幾十年戰斗歷程中延安對革命的貢獻。
五、布置作業 (略)
回延安 篇14
【基礎知識點】
1、了解“信天游”的特點;
2. 理解詩人真摯熾熱的感情和詩的主題;
3. 學習比興和夸張的手法。
【教學重點】
體味滲透于詩句中的作者的真摯的感情
【教學難點 】
擅用比興和夸張是信天游的一個特點,“比興”的學習是本詩的難點。
【拓展環節】
新詩創作
【教學內容與步驟】
〖導入 環節〗
今天,我們來學習一首由現代詩人吸收民歌營養而創作的一篇優秀作品。
〖整體感知〗
1. 教師示范朗讀,指導學生對詩作進行整體感知。
2. 感知問題:這首詩有什么特點,試著用自己的話表達一下。
(鼓勵學生暢所欲言)
〖學習環節〗
1. 關于信天游
信天游是陜北民歌的一種形式,它的曲調純樸、高亢、悠長,節奏自由。歌詞通常為兩句一段,長度由一段至幾十段不等,每段壓一韻。每句字數不定,但基本上以七字句為主。句中多用疊音字,修辭上多用比興、夸張等手法。
2. 朗讀訓練
(指導學生讀出的親切、熱烈、真摯情感)
3. 討論學習
朗讀這首詩,說說每一部分的主要內容,看看作者抒發思想感情的線索是什么?
明確:本詩的感情線索,是作者對延安母親的眷戀之情。
4. 難點全解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 比興
“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也。”
判斷 :樹梢樹枝樹根根, 東山的糜子西山的谷
親山親水有親人( )肩膀上的紅旗手中的書( )
*夸張
例句:一口口的米酒千萬句話 雙手摟定寶塔山
(指導學生正確理解以上兩個夸張句)
* 其它修辭
(指導學生自己找出例子并分析)
〖拓展環節〗
山丹丹開花滿山坡,
咱陜北變成金銀窩。
寶塔山高延水長,
共產黨是我們親爹娘。
_____ 《信天游唱給毛主席聽》
指名學生讀以上摘錄詩節,鞏固理解信天游特點。
〖布置作業 〗
運用信天游形式,自創一首新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