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士隱夢幻識通靈(精選2篇)
甄士隱夢幻識通靈 篇1
教學目標 1.初步了解曹雪芹及其作品《紅樓夢》的思想和藝術成就。 2.通過對本文的學習,感受作者豐富的想象力,體會小說虛幻世界中蘊涵的現實意義。 3.認識閱讀古代小說的意義,掌握閱讀方法。 教學重點難點 1.體會節選章節亦真亦幻的奇妙境界。 2.分析夢境與現實之間的內在聯系。 課時安排 2 課時 教學過程 本節重點:了解曹雪芹及其作品《紅樓夢》。 一、導入新課。 在中國古典小說中找一部能像 “百科全書”一樣充分表現中國封建社會歷史,能被譽為 “金字塔”式的作品,那么首選一定是《紅樓夢》。 二、介紹作家作品。 (師生共同交流搜集整理的資料。) 1.作者簡介。 曹雪芹出身于一個有百年歷史的貴族世家:曾祖 是康熙皇帝的奶媽;曾祖父、祖父、父親和叔父三代世襲江寧織造(皇家的供貨商);兩個姑姑都被選為王妃;康熙皇帝六次南巡,其中有四次住在他的家里。曹雪芹成長于一個藏書豐富的書香門第:祖父曾是當地名士,能寫詩、填詞、編戲,還是有名的藏書家,主持刻印了《全唐詩》。他深受祖父和家庭的影響,從 小博覽群書,有豐厚的文學文化底蘊,琴棋書畫無所不能,詩 詞曲賦無所不精。不但是杰出的小說家,還是有名的詩人和畫家。生活于所謂的“康乾盛世”,但經歷了大家族由盛而衰的巨大變故。 人生經歷:13 歲前,正當曹家極盛時期,曹雪芹在南京過著 “錦衣紈绔”“飫甘饜肥”的豪華生活。其后,父親獲罪革職,家產被查抄,全家由南京遷到北京,青壯年是在家境由盛而衰的過程中度過的。晚年在北京西郊,生活日漸貧困,竟然到了食粥賒酒、圍氈御寒、賣畫謀生的境地。約在1764 年,因貧病無醫,加上愛子夭折,過度傷痛,曹雪芹痛苦地離開了人間。身后留下凄苦的妻兒和幾束殘稿,連埋葬的費用都是他幾個好友資助的。 寫作經歷:《紅樓夢》寫于曹雪芹凄涼困苦的晚年。在“曹 雪芹印”中有這樣一首詩:“我也曾金馬玉 ,我也曾瓦灶繩床。 你笑我名門落拓,一腔惆悵,怎知我看透了天上人間、世態 涼!襤裳藏傲骨,憤世寫群芳。字字皆血淚,十年不尋常。身前 身后漫思量,今世看真真切切、虛虛幻幻、悲悲啼啼的千古文章。”“于悼紅軒中,披閱十載,增刪五次!薄白肿挚磥斫允茄 十年辛苦不尋常。” 2.寫作背景與緣由。 (1)清朝政治的腐朽。 (2)封建剝削的加重。 (3)各族人民的反抗斗爭。 (4)統治階級內部的矛盾。 3. 《紅樓夢》簡介。 原名《石頭記》,擬作120 回,定稿80 回,后40 回“迷失”,F通行本為120 回,其后40 回為乾隆時進士高鶚續!都t樓夢》 通過描寫賈、史、王、薛四大家族在政治經濟上的內外活動,宮 廷貴族的勾結和矛盾,各 男女戀愛的糾葛以及家庭中的日,嵤,生動而又真實地展現出一幅封建家庭衰敗歷史的圖卷。 第一回 兩個楔子(神話故事)。女媧補天:頑石暗示寶玉的叛逆性格;木石前盟:暗示寶、黛愛情前世有緣。 第二回 交代人物關系。 第三回 介紹活動背景和主要人物。 第四回 介紹典型社會環境:“賈不假,白玉為 金做馬。阿房宮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個史。東海缺少白玉床,龍王來請金陵王。豐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鐵! 第五回 全書總綱,通過寶玉夢游太虛幻境隱喻人物命運和結局。 …… 藝術特點:網狀形式的藝術結構、典型生動的人物形象、豐富多樣的文學手法、獨具風格的語言文字。 后世評價:“中國第一奇書”“中國古典小說的金字塔”。 三、布置作業。 思考:閱讀課文,作者依次寫了哪些人物?在亦真亦幻的情節中共交代了哪些事件? 一、閱讀文章,初步了解文章內容。 學生自讀為主。結合對小說內容的了解,把握文章內容。 二、借助工具書解決生字詞。 三、研習文章。 1.學生分小組復述文章內容。 2.《紅樓夢》作者既云“將真事隱去”,又說“不敢稍加穿鑿”,而在本文中又營造了一個神秘莫測的夢幻世界,這樣看來似乎有些矛盾,作者是怎樣處理兩者的關系的? 明確:這 “真事”就隱在 “夢”與 “幻”當中。在第一回 中,作者云:“凡用 ‘夢’用 ‘幻’等字,是提醒閱者眼目,亦是此書立意本旨!毕嬖婆c可卿為“夢”,而寶釵和黛玉為“幻”。 前者為“兼美”,但最終風流云散;后者即所謂的“釵黛合一”, 是“美中不足”,該書的主要內容便是“夢”與“幻”的交織。 作者還通過一僧一道之口,說過這樣一段話:“那紅塵中有 卻有些樂事,但不能永遠依恃;況又有 ‘美中不足,好事多魔’八個字緊相連屬,瞬息間則又樂極悲生,人非物換,究竟是到 頭一夢,萬境歸空,倒不如不去的好! 3.本章節在整部小說中有怎樣的作用? 明確:小說構思了一個帶有夢幻色彩的楔子式的結構,用“甄士隱夢幻識通靈”為開篇,從甄士隱這樣一個引場人物的角度為故事整體框架打上了一條因果鏈。這條因果鏈起自“以淚償灌”,結自“林黛玉歸位”,以夢起,至夢結。 4.本章節共交代了哪些事件? 明確:道人太虛幻境定靈玉,甄士隱夢境得天機。 5.文章夢境與現實有機結合,那么這個夢境有什么現實意義? 明確:作者在《紅樓夢》開篇第一回中即明白說明:“因曾 歷過一番夢幻之后,故將真事隱去,而借‘通靈’之說撰此《石頭記》一書也。”夢境本是虛幻,原無真實可言,但文學作品中的“夢境”藝術,是把現實生活夢幻化或把夢幻境界現實化,用荒誕離奇的手法表現豐富的現實生活內容,表現作者的人生 理想和審美意趣!都t樓夢》最大的現實性就在于其對封建制度本身的強烈批判。這 批判性通過寶黛愛情的生離死別,十二金釵的紅顏薄命和賈府的衰敗沒落得以全方位表現,同時也達 到了揭示這 制度必然走向滅亡趨勢的效果。而 “夢境”意象 由于滲透了這 強烈的批判性而具有其他作品不可 代的現實 意義。 四、布置作業。 仔細閱讀《紅樓夢》其他章節,思考本文夢境中所說的一 切與后文中現實世界的哪些情節相印證。
甄士隱夢幻識通靈 篇2
教學目標
1.初步了解《紅樓夢》和曹雪芹。
2.把握文章隱晦文字下所蘊涵的作者創作的深意。
3.初步了解文章所涉及的人物在整本小說中的經歷,進而理解作者的創作意圖。
教學重點
人物在小說中的經歷及作者的創作意圖。
教學難點理解文章隱晦文字下所蘊涵的作者創作的深意。教學方法本課的講解,應首先介紹《紅樓夢》及其作者,使學生對這部古典名著及曹雪芹這位文學巨匠有初步了解,從而引發他們閱讀全書的欲望。其次根據課文特點,讓學生自主進行閱讀,提煉出文中的主要內容。最后用心體會文字的深刻內涵及作者創作的深意。教學方法有兩種選擇:如果課前能組織學生看《紅樓夢》電影、《紅樓夢》電視連續劇或有關章節的錄像,則采取專題討論的方法,集中解決文中的重點問題;如果不具備這些條件,則以教師引導、講授為主,適當組織課堂討論,通過教學設計全過程達到教學目的。下面的教案按后一種情況設計編寫。課時安排3課時(也可做成一個更多課時的專題)教學過程一、導入新課。魯迅說:“悲劇就是將人生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痹谥袊糯膶W史上,就有著這樣一位作家,他懷著深摯的愛意和悲憫,用歷史與未來、現實與理想、哲理與詩情的眼光,飽蘸著血與淚為我們譜寫了一曲女性的悲劇之歌,刻畫了一個又一個美好的女性悲劇形象。幾百年來,不知有多少人為她們灑下了同情的淚水,為她們的魅力心醉神迷。這部書就是清代文學家曹雪芹所著的《紅樓夢》。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這部作品,感受它永恒的藝術魅力。二、介紹作者曹雪芹及其作品(具體內容見教師教學用書)。這個環節如果學生的學習條件允許,可以安排學生進行課下預習,然后在課堂上進行交流,教師進行適當的補充和引導。也可以讓學生以手抄報的形式展示自己的預習成果,進而達到更深的交流目的。三、學生自讀文章,歸納文章內容。節選部分可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是從開頭到“都云作者癡,誰解其中味”,簡單而概括地講述了石頭的來歷及其經歷;第二部分從“出則既明”到結尾,為故事開頭,講述了石頭城中甄士隱與和尚茫茫大士、道士渺渺真人及通靈寶玉夢中的一段邂逅,交代了木石前盟的因緣。四、布置作業。理解文章中的虛幻手法(神話和夢境)的作用。一、研讀課文。1.找出文中隱晦句或諧音詞,分析它們的含義。(1)大荒山:荒唐。(2)無稽崖:無稽之談。(3)高經十二丈:總應十二釵。(4)方經二十四丈:照應副十二釵。(5)媧皇氏只用了三萬六千五百塊:合周天之數。(6)青埂峰:情根,故無補天之用。(7)詩禮簪纓之族:榮國府。(8)花柳繁華地,溫柔富貴鄉:大觀園。(9)然朝代年紀,地輿邦國卻反失落無考:若用此套者,胸中必無好文字,手中斷無新筆墨。妙在“無考”。(10)據我看來,第一件,無朝代年紀可考;第二件,并無大賢大忠理朝廷治風俗的善政:先駁得妙。將世人欲駁之腐言預先代人駁盡。妙。11)《石頭記》:本名。(12)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都云作者癡,誰解其中味?此是第一首標題詩。甲戌眉批:能解者方有辛酸之淚,哭成此書。壬午除夕,書未成,芹為淚盡而逝。余?耷,淚亦待盡。(13)姑蘇:金陵。(14)十里:開口先云勢利,是隱甄、封二姓之事。(15)仁清:又言人情,為士隱火后伏筆。(16)葫蘆:糊涂。(17)甄士隱:真事隱。(18)英蓮:應憐。(19)慣養嬌生笑你癡,菱花空對雪澌澌。好防佳節元宵后,便是煙消火滅時!皯T養嬌生笑你癡”是嘲笑甄士隱對自己的女兒英蓮過分溺愛是完全沒有意義的,終究是一場空;“菱花空對雪澌澌”指的是英蓮被人販子拐走后賣給了不懂得憐憫的呆霸王薛蟠,命運悲慘;“好防佳節元宵后”指的是英蓮在元宵佳節時被人拐走;“便是煙消火滅時”指葫蘆廟失火燒了甄士隱的房屋,甄家整個敗落于大火之中,最后甄士隱也出家,自然是煙消云散了。(此處補充小說中英蓮的其他相關情節,尤其是關于香菱的判詞,區別《紅樓夢》作者曹雪芹與續作者高鶚不同的創作理念。)(20)三劫后:佛以世謂“劫”,凡三十年為一世。三劫者,想以九十春光寓言也。(21)《石上偈》:無材可去補蒼天,枉入紅塵若許年。此系身前身后事,倩誰記去作奇傳?這是作者依托神話表明《石頭記》創作緣由的一首序詩。詩中借頑石說自己不能匡世濟時,被棄置世間,半生潦倒,一事無成,只好轉而著書,把自己對現實的觀察和感受寫成小說《紅樓夢》。所謂“無才”,貌似自慚,實則自負,是作者的憤激之言,是一種“縛將奇士作詩人”的感慨;以頑石為喻,表現自己不肯隨同流俗的傲骨。(22)太虛幻境對聯:假作真時真亦假,無為有處有還無。此聯是甄士隱夢中遇見一僧一道(即茫茫大士、渺渺真人),不知不覺地隨著僧道到了“太虛幻境”,見到了石牌坊上這副對聯。佛教和道教是來歷不同的兩種宗教。曹雪芹有意讓和尚與道士同行,明顯地帶有調侃的意味,以增加小說的幽默感。況且用了“太虛”“茫!薄懊烀臁弊謽,就明明告訴讀者這是憑空虛擬的“假語村言”。但是這種虛擬有它的根據,就是佛道兩教都對社會人生抱著虛無否定的態度,認為世人對物質生活的追求,以及由此導致的擾攘紛爭,全是虛幻無意義的,只有清靜無為,靠精神力量去尋求精神的解脫——成仙成佛,才是有意義的。這副對聯就反映了這種崇尚虛無的理論。2. 小說中人物甄士隱及其夢境在小說中的作用。甄士隱在整部《紅樓夢》里,只是個起引子作用的人物,作者借一個經歷了骨肉分離、家遭火災、下半世坎坷而終于醒悟出世的人物形象告訴讀者,他是從生活原型出發來寫這部書的。士隱投親受欺,貧病交加,感到人生幻滅,終于斷絕一切牽掛,隨瘋道人去了。這一切對全書情節來說是一個縮影,英蓮的身世遭遇就是大觀園里眾多兒女不幸命運的一種象征性的寫照,甄士隱的人生經歷也是賈寶玉的人生經歷。甄士隱之夢也就是小說由虛幻過渡到現實的一種方式和暗示,由此展開對故事龐雜內容的描寫和敘述。(此處補充小說中關于甄士隱的其他情節,以便于學生更好地把握這一形象。)3.小說以虛幻的手法作為開頭,并且在整本小說中不時穿插這樣的一種寫作形式,有何深意?因為正是這些內容,形成了與實界相對的虛界,正是這種虛界寓意的豐富無窮,使得小說像一個縱橫錯雜,混繞不清的迷宮,誘引著一個個的愛好者、研究者沉溺其中而無法自拔,這正是此書的魅力之處,也是此書生命的元氣所在。試想,倘沒有這些詩詞歌賦牙牌酒令,一切都已坐實,那紅樓的價值和意義又安在?《紅樓夢》就是這樣,虛虛實實,假假真真。虛界是對實界的預示,具有天命性質;實界是對虛界的敷衍,具有人力性質,紅樓悲劇的產生就是這種人力不敵天命的結果。同時作者迫于現實的壓力不能直書其事也是采用虛幻手法來寫的原因之一。二、布置作業。閱讀《紅樓夢》的第一回到第五回,了解故事中主要人物的命運。一、從人物判詞入手分析小說中主要女子的命運。1.可嘆停機德, 堪憐詠絮才。玉帶林中掛,金簪雪里埋。(林黛玉 薛寶釵)2.二十年來辨是非,榴花開處照宮闈。三春爭及初春景,虎兕相逢大夢歸。(賈元春)3.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運偏消。清明涕送江邊望,千里東風一夢遙。(賈探春)4.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金閨花柳質,一載赴黃粱。(賈迎春)5.富貴又何為?襁褓之間父母違。展眼吊斜暉,湘江水逝楚云飛。(史湘云)6.欲潔何曾潔?云空未必空。可憐金玉質,終陷淖泥中。(妙玉)7.勘破三春景不長,緇衣頓改昔年妝?蓱z繡戶侯門女,獨臥青燈古佛旁。(賈惜春)8.凡鳥偏從末世來,都知愛慕此生才。一從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王熙鳳)9.勢敗休云貴,家亡莫論親。偶因濟村婦,巧得遇恩人。(賈巧姐)10.桃李春風結子完,到頭誰似一盆蘭。如冰水好空相妒,枉與他人作笑談。(李紈)11.情天情海幻情深,情既相逢必主淫。漫言不肖皆榮出,造釁開端實在寧。(秦可卿)(以上為“金陵十二釵正冊”人物判詞,賞析文字見教師教學用書。)二、談談自己喜歡的人物。三、課堂小結。這就是《紅樓夢》,這就是中國文學史上對封建社會失去希望的作家曹雪芹。他以一塊懷才不遇、無力補天的頑石的身份,無可奈何地嘆息這座封建大廈的朽敗傾頹。魯迅說過:“人生最痛苦的是夢醒了無路可以走!辈苎┣奂刺幵谶@樣的苦痛之中。要想深刻地感知曹雪芹的痛苦,我們必須多次閱讀《紅樓夢》。所以,希望同學們能認真閱讀名著,感知作者,感受另一種人生。四、布置作業。利用課下時間,讀完整本《紅樓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