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陣子》(精選15篇)
《破陣子》 篇1
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 教案
.《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賞析
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
.《詩詞五首》教學設計:行路難、涼州詞、詠煤炭、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
《破陣子》 篇2
晏 殊
燕子來時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池上碧苔三四點,葉底黃鸝一兩聲,日長飛絮輕。
巧笑東鄰女伴,采桑徑里逢迎。疑怪昨宵春夢好,元是今朝斗草贏,笑從雙臉生。
《破陣子》 篇3
《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教學設計
配套預習內容:
1、搜集有關辛棄疾的生平資料。
2、搜集小學初中學過的有關辛棄疾的詞并背誦。
通過課文注釋,記住以下詞語的意思:
挑燈 夢回 八百里 分麾 炙 翻 沙場 點兵 作 的盧 了卻 身后 可憐
3、結合課文注解疏通詞的基本大意。
教學設計
一、教學目標:
1、通過誦讀、品析體味作者的心境。
2、概括詞的主題思想
3、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4、背誦。
二、重點與難點:
1、品詞明意。
2、概括主題和理解作者的感情。
三、教學時間:1課時
四、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創設情境,導入課文:
1、打出辛棄疾的圖片,由此引出小學和初中學過的辛棄疾寫的詞,并且與學生一起背誦,隨后引出風格迥異的《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ppt)
2、檢測預習。
二、聽錄音范讀:
1、學生模擬范讀錄音。
2、教師點評。(讀不到位,一是沒吃透詞的基本意思;二是不了解詞的寫作背景;三是沒理解詞的主題和作者的感情)
三、整體感悟:
1、指明學生根據掌握的字詞意思疏通詞的基本大意。
2、學生讀一讀詞的基本大意。(ppt)
3、介紹寫作背景。(ppt)
4、全體學生再一次齊讀課文。
四、品析上下闋:
1、作者明明喝醉了酒,卻還要挑燈看劍,說明什么?
明確:說明作者雖已隱居鄉間,但心中仍在憂國憂民,不忘戰斗生涯。
2、“夢回”二字是何意?告訴了我們什么?
明確:“夢回”是指,夢醒的意思。告訴我們,句子以下描寫的戰爭場景不過是作者舊夢重溫。
3、作者夢中的戰斗之前的場面是怎樣的?你能概括出來嗎?
明確:吃牛肉,聽樂曲。
4、你能從詞中看出作者寫的是哪個季節?有何依據?這個依據不僅能說明季節,還能起什么作用?
明確:秋季;“秋點兵”的“秋”,這個“秋”字不僅點明季節,還為戰士出征增添了肅殺的氣氛。
5、請你用詞中原句描繪出戰斗的場面,這個場面給讀者一種怎樣的感受?
明確: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給讀者一種將士鐵騎飛馳,弓弦雷鳴,萬箭齊發,場景壯觀而激烈的感受。
6、戰爭是殘酷的,可是作者并不反對戰爭,相反,他還是一個主戰派,為什么呢?你能用詞中的句子來回答嗎?
明確:收復失地,統一祖國;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身前身后名。
7、作者為什么會發出“可憐白發生”的慨嘆?
明確:作者一生抗金收復失地,連夢中也不忘抗金的戰斗生活,但由于朝廷的無能,自己的理想難以實現,當看到兩鬢新生的白發,感到自己已入暮年,空有一身凌云壯志,“報國欲死無戰場”只能在沉醉后馳騁沙場,心中不由涌起壯志未酬的悲情。
8、作者寫這首詞有什么用意?抒發了怎樣的情感?
明確:這首詞托名為安慰朋友,實則是抒發詞人自己對青年時代抗金的戰斗生活的念念不忘之情,以及堅決恢復中原,建功立業的壯志,還有壯志難酬的悲憤。
五、概括主題:
這首詞的題目里有一個很響亮的字,誰能把它找出來?
“壯”。這個字是本詞的“文眼”,整首詞都是圍繞這個字來寫的。大家能說出這個“壯”字的含義嗎?
明確:雄壯、悲壯。最后一句壯和悲,理想和現實,形成強烈的反差。而當翱翔天際之時,陡然下跌,這里的“壯”還有為“悲壯”的含義。
作者化“雄壯”為“悲壯”,由理想回到現實,形成了強烈的對比,作者有抗金收復失地的強烈愿望,卻只能在沉醉后的夢里馳騁沙場,心中有壯志未酬的悲情。
六、小結全文:
全詞從想象著筆,描繪了理想中的抗金隊伍和戰斗場景。全詞在感情基調上是雄壯高昂的,而結句又是悲涼低沉的。前后形成了一個鮮明的對比。這種抑揚法賦予了本詞特有的藝術魅力,有力地表現了詞人滿懷壯志而志不得伸的苦痛。
七、學生細細體味,把品析的心得融進詞中,再讀全詞。
八、 背誦檢測。
《破陣子》 篇4
一、教學目標:
1、讀懂,理解字詞句子;
2、理解詞的情感思想;
3、領悟表現手法和基本風格。
二、教學重難點:
把握詞人的基本風格
三、教學方法:
誦讀探究法
四、教學過程:
(一)導入:
上一節課學習了展苞初放的唐五代詞。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格高韻遠”的北宋詞。【先看一下這一專題的閱讀提示部分】【補充:詞雖然是長短句,但全篇的字數是一定的,詞可以分為三類:小令、中調、長調。五十八字以內的是小令,五十九至九十字是中調,九十一字以外的是長調】,今天我們就來學習晏殊、歐陽修的詞。這節課學習晏殊的《破陣子 春景》
(二)作者介紹:
晏殊,字同叔, 謚元獻。撫州臨川人。是宋代著名的婉約派詞人【按照詞的風格不同,可以分為豪放派和婉約派。豪放派的的代表人物是蘇軾、辛棄疾;婉約派的代表人物是李清照、柳永。顯然豪放派的詞風給人感覺氣魄大、無拘無束;婉約派多屬于和順婉轉、多是纏綿閨怨之類的。這些詞人我們在后面會接觸到,晏殊也屬于婉約派詞人。】景德中賜同進士出身。慶歷中官至集賢殿大學士、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兼淑密使。其詞擅長小令,多表現詩酒生活和悠閑情致,語言婉麗,頗受南唐馮延已的影響。晏詞工七巧濃麗、音韻和諧、風流蘊藉、溫潤秀潔【晏殊的詞風】。原有集,已散佚,僅存《珠玉詞》及清人所輯《晏元獻遺文》。
(三)教學分析:
1、整體感知:
學生自由朗誦這首詞,學生整體感知,上片下片分別寫了什么?
(上片寫景,下片寫人)(上篇描繪了一幅生機盎然的春景圖,下篇作者選取了古代女子春天生活的小片段,斗草的生活小片段)
2、具體分析:
上片:“燕子來時新社,梨花落后清明”。
(燕子回來的時候正趕上春社熱鬧的情景,梨花落去后迎來的是清明)
“新社”:(課后注釋②)二十四節氣,春分連接清明,正是一年春光最堪留戀的時節。春已中分,新燕將至,此時恰值社日也將到來,古人稱燕子為社燕,以為它常是春社來,秋社去。詞人所說的新社,指的即是春社了。每年有春秋兩個社日,而尤重春社,鄰里聚會,酒食分餐,賽會歡騰,非常熱鬧。
古代女子在社日和清明時節可以停止勞作,做一些斗草、踏青、蕩秋千之類的游戲。
(1)這兩句首先交代了時間(清明時節),又為我們展現了燕子、梨花這兩個意象,那我們來看一下,這兩句在句子結構方面是怎樣的?(非常對稱)這兩句又出現在開頭,具有什么樣的作用?
開頭這兩個對稱的句子不僅點出了季節的特征,還為下面人物的出場和斗草做了鋪墊,起到了總領全篇的作用。
“池上碧苔三四點,葉底黃鸝一兩聲,日長飛絮輕。”
(1)春水池塘邊,點綴著三四點青苔,密林深處,不時傳來鶯兒的歌唱。柳絮在空中輕盈飛舞,這句寫景非常之妙,我們來看看妙在哪里。
A、“碧苔”“黃鸝”色彩鮮艷、清新明麗,寫出了春光的美好。
B、“碧苔”寫春色之美,“黃鸝”寫春聲之美,“飛絮”寫春態之美:繪聲繪色繪形,營造了一幅清新明麗的圖景,充滿閑情逸趣。
(2)“三四點”“一兩聲”,很容易讓人想到辛棄疾的《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中“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似實實虛的數字運用,都取得了很好的藝術效果。在這里,經過“三四”“一兩”的點染,整個畫面顯得濃淡適度,動靜有致。
(3)“日長”不僅是寫白晝轉長,其實也反映了生活的悠閑。
總結上片:上片為我們描寫了“燕子”、“梨花”、“碧苔”、“黃鸝”、“飛絮”,看來似乎是春天極其常見的自然景物,經詞人稍加點染,宛如一軸初夏風光小幅,特別惹人喜愛。詞人描繪了這樣情趣盎然的圖畫,我們怎么能不喜歡呢?帶著這樣的喜愛之情呢,我們一起再來把上片讀一下,感受這種濃濃的春意。
下片:
(1)在這良辰佳節之際,兩位少女出現在了詞人的筆下。詞的下片刻畫了東鄰女子,同學們自主學習,詞人是從哪幾個方面刻畫東鄰女子的?
A表情:笑:巧笑→笑從雙臉生。(第一個笑是笑聲,未見其人,先聞其聲;第二個笑是笑容笑容從臉頰展露出來)
B心理描寫:疑怪昨宵春夢好,元是今朝斗草贏。
C場面描寫:斗草。
【補充:《詩經·衛風·碩人》
手如柔荑5,膚如凝脂,領如蝤蠐6,齒如瓠7犀8。螓9首蛾眉,巧笑倩10兮,美目盼11兮。
5.荑:(ti題)通“稊”。草名。一種像稗子的草。《詩·邶風·靜女》:“自牧歸荑。”《孟子·告子上》:“五谷者,種之美者也,茍為不熟,不如荑稗。”《晉書·元帝紀》:“生繁華于枯荑。”《后漢書·方術傳》:“炳復次禁枯樹,樹即生荑。”這里用為草名之意。
6.蝤蠐:(qiú求.qí其)天牛的幼蟲。天牛科。黃白色,身長足短,呈圓筒形。蛀食樹木枝干,是森林、桑樹和果樹的主要害蟲。此處借以比喻婦女脖頸潔白豐潤之美。
7.瓠:(hù互)瓠瓜。一年生草本植物,爬蔓,夏開白花,果實長圓形,嫩時可吃。如:瓠齒:整齊、潔白的牙齒。《詩·小雅·南有嘉魚》:“南有樛木,甘瓠累之。”《詩·小雅·瓠葉》:“幡幡瓠葉,采之亨之。”
8.犀:《漢書·馮奉世傳》:“器不犀利。”《后漢書》:“雖有犀舟勁楫,…,有須者也。”這里用為鋒利、堅固之意。
9.螓:(qín秦)蟲名。古書上指像蟬的一種昆蟲。蟬的一種。體小,方頭,廣額而有文彩。如:螓首(婦人的額頭,方廣如螓);螓首蛾眉(額廣而眉彎。用以形容婦人容貌的美麗)。
10.倩:(qiàn欠)《廣韻·霰韻》:“倩,巧笑貌。”《字匯·人部》:“倩,美笑貌。”這里用為形容美人含笑的樣子之意。
11.盼:《說文》:“盼,目黑白分也。”《字林》:“盼,美目也。”這里比喻為美目流轉之意。
這是一首贊美山歌,贊美的是衛莊公夫人莊姜。以上文字是贊美她的容貌。
(2)從兩個笑,分析東鄰女的個性形象是怎樣的?
活潑天真、純潔無瑕的少女形象躍然紙上。
(3)作者有意回避了對于斗草場面的正面描寫,而只是寫了人物在斗草前后的活動和心理。這樣寫有什么好處?
作者有意回避了對于斗草場面的正面描寫,而只寫了人物在斗草前后的活動和心理,收到了雖少總多、耐人懸想的效果(給讀者以豐富的聯想和想像的空間)。
(4)關于“疑怪”兩句,向來有三解:一是解作斗草姑娘的內心獨白,二是解作少女間的對白,三是解作作者本人的猜測。結合全詞談談你的個人看法。
一、她突然想起,怪不得昨天晚上做了一個好夢,原來是今天斗草要贏的預兆啊!二、兩位采桑女子在桑間小路相遇了。它們是鄰居,彼此很熟悉。其中一位姑娘笑得很甜美,女伴感到奇怪,猜測她昨晚做了一個與愛情有關的夢。那姑娘卻辯解說是因為今天早上斗草斗贏了。三、是旁觀的作者見到了這群美麗天真活潑的少女臉上綻放的歡笑,不由得露出了公子哥兒們的本相,他心里偷偷打趣他們—我還以為你們昨晚做了什么與白馬王子有關的好夢呢,原來是今早斗草贏了,就這么興高采烈,歡天喜地。(自圓其說即可)
3、再來整體回顧:
(1)這首詞實寫了什么?虛寫了什么?表現了怎樣的情境?
(實寫:春天美好的景象;兩個少女路上的相遇和對話。虛寫:春夢;斗草的游戲。反映出少女身上顯示的青春活力,展示了少女的純潔心靈,洋溢著一種歡樂的氣氛。)
(2)上片春天的景色和下片人物的活動有怎樣的關系?
( 上片春天的景色形成人物活動的背景;一邊是大好春光,一邊是充滿青春活力的美麗少女,交相映襯。)
4、詞文總結:
此詞通過清明時節的一個生活片斷,反映出少女身上顯示的青春活力,充滿著一種歡樂的氣氛。詞人晏殊的風格是溫潤秀潔的,全詞純用白描,筆調活潑,風格樸實,形象生動,展示了少女的純潔心靈。
(四)擴展延伸:
賞析晏殊:《漁家傲》(采蓮女)
越女采蓮江北岸,輕橈短棹隨風便。人貌與花相斗艷。流水慢,時時照影看妝面。
蓮葉層層張綠傘,蓮房個個垂金盞。一把藕絲牽不斷。紅日晚,回頭欲去心繚亂。
晏殊擅于描寫女性,他的詞作中出現了很多女性形象。此詞也不例外,描寫了采蓮女在江邊采蓮時優雅的身姿和溫婉的風情。作者從頭到尾都沒有使用一句俗艷之語,而是運用大量的細節描寫,刻畫出少女們艷麗的容顏,高尚的情操,以及她們因情愛萌動而產生的不安于煩躁。整首詞并無跌宕起伏的語句和情節,給人一種清新淡雅、寧靜閑適之感。
這首詞風格清麗,筆法細膩,表達含蓄,是晏殊詞風格的真實體現。
上片中作者不僅交代了采蓮女的勞動地點,描寫了她姣好的容貌,還提到了她閑暇之時對影梳妝的細節。“越女采蓮江北岸,輕橈短棹隨風便”一句,語言清麗,聲調和諧,起首便營造出一種平和雅淡的意境,采蓮女的綽約風姿被淋漓盡致地展現了出來。緊接著,作者通過“人貌與花相斗艷”一句,進一步描摹她們的秀麗容顏,顯得水到渠成,毫不突兀。最后一句“流水慢,時時照影看妝面”,則讓人感覺少了一分濃艷纖佻,多了一分清麗蘊藉,別具特色。
下片“蓮葉層層”三句,通過對蓮葉、蓮房、藕絲等景物進行描寫,抒發了兩層感情,既寫出了采蓮女的心境,又反映了作者的心緒。首先,“一把藕絲牽不斷”一句,寫出了采蓮女綿綿無盡、剪不斷理還亂的情感世界。通過最后一句“紅日晚,回去欲去心繚亂”,便能看出她好像是在盼望著某個人出現。然而,此人并未出現,無盡的思念纏繞著她,心中的苦楚無人傾訴,以至于她思緒繁雜,像“藕絲牽不斷”。其次,再來分析一下作者當時的心境。作者晏殊擅長寫一些即景抒情的小詞,且多為表達離情別緒的傳統題材,記敘一些有關花酒歌愁的事情。而作者當時在寫作這些詞的時候,大多結合自己當時的心境,即用詞作來反映自己當時的`心情。創作這首詞時,作者的心情也同采蓮女一樣,滿懷思念,滿腔離愁。因此,詞中采蓮女“藕絲牽不斷”的復雜心情其實也是作者當時心境的真實反映。
(五)板書設計:
略
(六)布置作業:
背誦
五、教學反思:
今天是清明假期完后上的第一節課。學生放完假,明顯感到上課很吃力,上課提問不太回答我,急得我上課冒汗。今天上課出了點小差錯,名詞說成了動詞,上完后我才意識到。不過老師一直說沒事沒事。《詩經》的補充部分也是我上完課后老師讓我后補充的,這首詞重點把握東鄰女子的兩個笑,所以有必要補充關于《詩經》的知識。
《破陣子》 篇5
破陣子·春景
晏殊
燕子來時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池上碧苔三四點,葉底黃鸝一兩聲,日長飛絮輕。
巧笑東鄰女伴,采桑徑里逢迎。疑怪昨宵春夢好,原是今朝斗草贏,笑從雙臉生。
一.作者簡介:
晏殊,字同叔,撫州臨川人。是宋代著名的婉約派詞人,景德中賜同進士出身。慶歷中官至集賢殿大學士、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兼淑密使。謚元獻。其詞擅長小令,多表現詩酒生活和悠閑情致,語言婉麗,頗受南唐馮延已的影響。晏詞造語工七巧濃麗、音韻和諧、風流蘊藉、溫潤秀潔。原有集,已散佚,僅存《珠玉詞》及清人所輯《晏元獻遺文》。
二.詞文賞析:
1.賞析“池上碧苔三四點,葉底黃鸝一兩聲,日長飛絮輕”寫景之妙。
A“碧苔”“黃鸝”色彩鮮艷、清新明麗,寫出了春光的美好。
B“碧苔”寫春色之美,“黃鸝”寫春聲之美,“飛絮”寫春態之美:繪聲繪色繪形,營造了一幅清新明麗的圖景,充滿閑情逸趣。
2.閱讀下面一段文字,然后回答問題。
所謂白描,原來是中國繪畫的傳統技法,指不著顏色,也不畫背景,只用墨線勾勒人和物的形象的畫法。它重在以形傳神,不重形似而求神似。后來人們把這種寫意的技法引進寫作。白描的作品,沒有過多的風景描寫,沒有過長的人物對話。不抽象地描繪人物的心理,不瑣碎地摹寫人物的裝飾。對話、心理、環境和服裝,都緊扣在人物的行動性格上。絕對避免浮夸,要求簡練。一切描寫敘述都在顯示著人物的個性,絕不模糊或遮蔽人物的形象。同時,從人物情節出發,找到最能表現其個性的行為特征。
這首詞的下片從哪幾個方面刻畫東鄰女子的個性的?
A表情:笑:巧笑→笑從雙臉生。
B心理描寫:疑怪昨宵春夢好,元是今朝斗草贏。
C場面描寫:斗草。
東鄰女的個性形象是怎樣的?
活潑天真、純潔無瑕的少女形象躍然紙上。
3.作者有意回避了對于斗草場面的正面描寫,而只是寫了人物在斗草前后的活動和心理。這樣寫有什么好處?
作者有意回避了對于斗草場面的正面描寫,而只寫了人物在斗草前后的活動和心理,收到了雖少總多、耐人懸想的效果(給讀者以豐富的聯想和想像的空間)
4.關于“疑怪”兩句,向來有三解:一是解作斗草姑娘的內心獨白,二是解作少女間的對白,三是解作作者本人的猜測。結合全詞談談你的個人看法。
5.風格:
溫潤秀潔。
6.總結:
此詞通過清明時節的一個生活片斷,反映出少女身上顯示的青春活力,充滿著一種歡樂的氣氛。全詞純用白描,筆調活潑,風格樸實,形象生動,展示了少女的純潔心靈。
《破陣子》 篇6
教學目的:
一、學習這首詞所表達作者抗敵報國、建功立名、壯志未酬的思想感情。
二、培養學生領悟宋詞優美的語言及深邃的意境。
教學設想:
一、這是一首著名的宋詞,作者系豪放派詞人,詞的意境廣闊、深遠,要求學生想像詞中那戰火紛飛的場面,從而進一步了解詞的主旨。
二、本詞用字簡煉,短短的62個字,給我們勾畫了一場塞外戰爭圖,故本詞不宜作太多字面上的解釋,讓學生在反復誦讀中體會詞意。
教學方法:
學生自主學習,注重想像能力的訓練。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用多媒體展示古代戰爭場面,用講述歷史故事的方式導入新課。然后再展示“醉里挑燈看劍”圖,請一學生描述畫面內容。畫里的這位老者他在沉思什么?他在追憶什么?今天我們師生就通過共同學習這首《破陣子》,來了解和認識南宋著名詞人——辛棄疾。
二、介紹小序、作者及時代背景。(請學生介紹,了解預習情況)
這首《破陣子》是辛棄疾贈給他的好友陳亮的,二人均為南宋著名詞人,又都堅決主張抗金,收復中原,這共同的志向使他們成為知心朋友。
辛棄疾作這首詞時,已辭官在江西上饒農村閑居,但心中時時不忘殺敵立功,統一祖國。
三、整體感知。
1、教師范讀,學生體會語氣,并在書上劃出斷句位置。
2、學生讀。(小組讀、個人讀,要讀出豪情壯志。有點評)
四、分析(小組討論,合作完成)
(一)上闋:
1、一、二句寫了“我”的哪些活動?夢見了什么?(請同學用自己的語言來表述出來)
明確:第一句連用三個連續的、富有特征的動作,塑造了一個壯士的形象。“醉”和“夢”表現出戰斗的場景是回憶出來的。
2、三、四句用了什么修辭手法?表現了什么?
明確:對偶。突出表現了雄壯的軍營,表現了將軍及戰士們高昂的戰斗情緒。
3、“沙場秋點兵”中哪個字用得好?(分組討論,根據詞意,想像出此時的場面)
明確:“秋”,寫出了肅殺的氣氛和作戰時的季節。
(二)下闋:
1、哪些句子寫戰爭的畫面?哪些句子寫了作者統一祖國的愿望?
2、作者為什么會發出“可憐白發生”的慨嘆?
明確:作者一生抗金收復失地,連夢中也不忘抗金的戰斗生活,但由于朝廷的無能,自己的理想難以實現,當看到兩鬢新生的白發,感到自己已入暮年,空有一身凌云壯志,“報國欲死無戰場”只能在沉醉后馳騁沙場,心中不由涌起壯志未酬的悲情。
五、拓展思維練習。(培養學生探究能力)
1、假如你是詞中的將軍,請你把馳騁沙場那驚心動魄的戰爭場面描繪出來。 (小組討論后描述)
2、假如你是他的好朋友陳亮,該怎樣勸慰一下“可憐白發生”的辛棄疾? (小組討論后表演)
六、課后作業:
把《破陣子》改寫成一篇抒情散文。
教后記:
《破陣子》 篇7
燕子來時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池上碧苔三四點,葉底黃鸝一兩聲,日長飛絮輕。
巧笑東鄰女伴,采桑徑里逢迎。疑怪昨宵春夢好,原是今朝斗草贏,笑從雙臉生。
一.作者簡介:
晏殊,字同叔,撫州臨川人。是宋代的婉約派詞人,景德中賜同進士出身。慶歷中官至集賢殿大學士、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兼淑密使。謚元獻。其詞擅長小令,多表現詩酒生活和悠閑情致,語言婉麗,頗受南唐馮延已的影響。晏詞造語工七巧濃麗、音韻和諧、風流蘊藉、溫潤秀潔。原有集,已散佚,僅存《珠玉詞》及清人所輯《晏元獻遺文》。
二.詞文賞析:
1.賞析“池上碧苔三四點,葉底黃鸝一兩聲,日長飛絮輕”寫景之妙。
A“碧苔”“黃鸝”色彩鮮艷、清新明麗,寫出了春光的美好。
B“碧苔”寫春色之美,“黃鸝”寫春聲之美,“飛絮”寫春態之美:繪聲繪色繪形,營造了一幅清新明麗的圖景,充滿閑情逸趣。
2.閱讀下面一段文字,然后回答問題。
所謂白描,原來是中國繪畫的傳統技法,指不著顏色,也不畫背景,只用墨線勾勒人和物的形象的畫法。它重在以形傳神,不重形似而求神似。后來人們把這種寫意的技法引進寫作。白描的作品,沒有過多的風景描寫,沒有過長的人物對話。不抽象地描繪人物的心理,不瑣碎地摹寫人物的裝飾。對話、心理、環境和服裝,都緊扣在人物的行動性格上。絕對避免浮夸,要求簡練。一切描寫敘述都在顯示著人物的個性,絕不模糊或遮蔽人物的形象。同時,從人物情節出發,找到最能表現其個性的行為特征。
這首詞的下片從哪幾個方面刻畫東鄰女子的個性的?
A表情:笑:巧笑→笑從雙臉生。
B心理描寫:疑怪昨宵春夢好,元是今朝斗草贏。
C場面描寫:斗草。
東鄰女的個性形象是怎樣的?
活潑天真、純潔無瑕的少女形象躍然紙上。
3.作者有意回避了對于斗草場面的正面描寫,而只是寫了人物在斗草前后的活動和心理。這樣寫有什么好處?
作者有意回避了對于斗草場面的正面描寫,而只寫了人物在斗草前后的活動和心理,收到了雖少總多、耐人懸想的效果(給讀者以豐富的聯想和想像的空間)
4.關于“疑怪”兩句,向來有三解:一是解作斗草姑娘的內心獨白,二是解作少女間的對白,三是解作作者本人的猜測。結合全詞談談你的個人看法。
5.風格:
溫潤秀潔。
6.總結:
此詞通過清明時節的一個生活片斷,反映出少女身上顯示的青春活力,充滿著一種歡樂的氣氛。全詞純用白描,筆調活潑,風格樸實,形象生動,展示了少女的純潔心靈。
《破陣子》 篇8
一、教學目標:
1、通過誦讀,體味課文的意境。
2、理解作者思想感情。
二、重點與難點:
1、領會詩歌的韻律美和意境美。
2、背誦積累詩詞名句,體會詩詞的精妙之處。
三、教學步驟:
A、導入:師生一起背誦學生曾經學習過的辛棄疾的兩首詞。
B、介紹詞的常識、小序、作者及時代背景。(請學生介紹,了解預習情況)
1、詞的常識
《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 辛棄疾。大家看,寫在最上面的“破陣子”是題目嗎?
不是,和我們已經學過的“沁園春”、“卜算子”一樣是詞牌名;“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才是題目。
2、“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結合注釋1,我們知道這首詞是辛棄疾賦閑時寫給他的好朋友陳亮的。我們知道,要理解詩必須先要了解作者。那有誰能給我們大家介紹一下這首詞所涉及的辛棄疾和陳亮兩個人?
3、辛棄疾(1140—1207)字幼安,號稼軒。他出生在北方。他在青少年時代就立下了恢復中原、報國雪恥的志向。同時,由于辛棄疾是在金人統治下的北方長大的,他也較少受到使人一味循規蹈矩的傳統文化教育,在他身上,有一種燕趙奇士的俠義之氣。
陳亮,為人才氣超邁,喜談兵,論議風生,下筆數千言立就。隆興初,與金人約和,天下忻然,幸得蘇息,獨亮持不可。
4、這首《破陣子》是辛棄疾贈給他的好友陳亮的,二人均為南宋著名詞人,又都堅決主張抗金,收復中原,這共同的志向使他們成為知心朋友。
辛棄疾作這首詞時,已辭官在江西上饒農村閑居,但心中時時不忘殺敵立功,統一祖國。
C、整體感知
我們知道文章有“文眼”,詩有“詩眼”,就是那篇文章或詩歌中最重要最核心的字詞或句子。對與詞來說,我們姑且稱之為“詞眼”。這首詞的“詞眼”就在題目里,誰能把它找出來?
“壯”。這個字是本詞的“文眼”,整首詞都是圍繞這個字來寫的。大家能找出課文哪些地方表現了“壯”,這個“壯”字的含義又是什么呢?這兩個問題我們梳理了課文后再來回答。
1、首先,先聽一下錄音,大家在書上注音;然后我請幾位同學試著為我們朗讀一下。
2、學生朗讀,理解這首詞的含義。
醉里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
回:醒。
沉醉中挑亮燈光抽出劍來細看,夢醒后各個營壘接連響起號角之聲。這時候作者回想夢中之事想到了下面的景象。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
八百里:牛。(典故)。八百里分麾下炙是一個倒裝句,正常的順序為“分麾下八百里炙”的倒裝,分給部下烤牛肉,以犒勞出征的士卒。
五十弦:瑟,泛指樂器(典故:以前都有50弦,因三皇之一的泰皇受不了它發出的悲哀之音,才下令改為25弦)。
翻:演奏。
“五十弦翻塞外聲”中的“翻”字改為“彈”字好不好?為什么?
明確:不好,“翻”字寫出了戰歌嘹亮,樂器轟鳴的熱烈場面;如用“彈”字代之,就表現不出這種氣氛。
“秋”僅僅表示這時是秋天嗎?不,既點明了戰爭爆發的季節,也為戰士出征增添了肅殺的氣氛。
把烤牛肉分給部下飽餐一頓,琴瑟演奏出北疆蒼涼的樂曲。在肅殺的秋風中,戰場上軍隊正在檢閱準備出征。
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
這兩句是寬泛對偶,這樣看來與“如”字相對的“作”字是什么意思?
作:像。這個字古今詞義不同要注意。的盧:額部有白色斑點的馬。霹靂:弓弦的響聲。
戰馬像的盧那樣飛奔,放箭的弓弦如雷鳴使人心驚。
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后名。可憐白發生!
君王的天下事是指什么?統一國家。
多想完成君主完成統一國家的大業,自己也贏得一世乃至死后的英名。可惜白發已現兩鬢。
3、我們梳理了整首詞后,大家能否找出文中表現“壯”的地方?
這些句子表現出來的“壯”的內涵是什么?
壯:點兵出征、飛馳敵陣——壯觀而激烈
雄壯:統一國家、名垂青史——雄心壯志
本詞的文眼“壯”,僅僅是雄壯嗎?
不是,最后一句壯和悲,理想和現實,形成強烈的反差。而當翱翔天際之時,陡然下跌,這里的“壯”還有為“悲壯”的含義。
作者化“雄壯”為“悲壯”,由理想回到現實,形成了強烈的對比,作者有抗金收復失地的強烈愿望,卻只能在沉醉后的夢里馳騁沙場,心中有壯志未酬的悲情。
“壯詞”意即激昂奮發的壯行言辭,有壯懷激烈之意。詞中描繪的`軍營生活以及激昂奮進的戰斗生活就是具體的體現。而末尾兩句更為突出,它把描寫大功告成后的喜悅,把收復中原,統一祖國與個人殺敵立功的心愿統一在一起,字里行間充滿著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懷。
4、作者為什么會發出“可憐白發生”的慨嘆?
明確:作者一生抗金收復失地,連夢中也不忘抗金的戰斗生活,但由于朝廷的無能,自己的理想難以實現,當看到兩鬢新生的白發,感到自己已入暮年,空有一身凌云壯志,“報國欲死無戰場”只能在沉醉后馳騁沙場,心中不由涌起壯志未酬的悲情。
5、作者寫這首詞有什么用意?抒發了怎樣的情感?
明確:這首詞托名為安慰朋友,實則是抒發詞人自己對青年時代抗金的戰斗生活的念念不忘之情,以及堅決恢復中原,建功立業的壯志,還有壯志難酬的悲憤。
6、如何理解這首詞?
明確:這首詞是詞人愛國詞篇中的代表作之一,雖是為鼓舞愛國壯士、好友陳亮而作,但更是自己心志的流露。詞人以早年戰斗生活為基礎,融夢境幻覺為一體,描繪了一幅愛國將士馳騁沙場,雄偉壯闊的場面,全詞內涵豐富,造語豪壯,結構謹嚴,構想奇特,以夢境貫穿上下片,自出機杼,情感雄奇高昂。末尾“可憐”一句將感情一落千丈:詞人的功名只能是在醉里和夢中實現。理想和現實形成極大的反差,有力地突出了詞人的悲憤。
7、齊讀課文
四、小結全文
全詞從想象著筆,描繪了理想中的抗金隊伍和戰斗場景。全詞在感情基調上是雄壯高昂的,而結句又是悲涼低沉的。前后形成了一個鮮明的對比。這種抑揚法賦予了本詞特有的藝術魅力,有力地表現了詞人滿懷壯志而志不得伸的苦痛。
五、布置作業
1、朗讀、背誦這首詩。
2、把讀完該詞后的感悟用一段話表達出來。
六、板書設計
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
辛棄疾
沙場秋點兵——豪邁場面(志士熱情)
↓
可憐白發生——冷酷現實(朝廷冷漠)
《破陣子》 篇9
教學目標:
1、了解辛棄疾及其代表作品,積累豪放派宋詞風格作品。
2、理解內容,體味意境,背記默寫全詩,體會詞旨名句“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后名。可憐白發生!”
3、感悟作者在詞中所表達的愛國情懷,及報國無門壯志難酬的悲愴之情
重點難點:
1、讀出這首詞的豪放,背誦默寫全詞。
2、體會詞旨名句“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后名。可憐白發生!”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江西上饒的鉛山縣瓜山虎頭門陽原山腰,有一座樸素而又震撼人心靈的'墓冢,800多年前的開禧三年(1207),屢遭排斥打擊,閑居數十年病逝的辛棄疾,長眠于此,墓道很短,有郭沫若撰并書之挽聯:“鐵板銅琶,繼東坡高唱大江東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隨鴻雁南飛。”
上聯是說辛棄疾繼承了蘇詞豪放的特點,在創作中取得了較高的成就。下聯是說辛棄疾希望南宋小朝廷不要偏安江南一隅,而要立志收復失地,表示了他“男兒到死心如鐵”(辛棄疾詞《賀新郎》中的句子)的豪情壯志。
后世人云:稼軒者,人中之杰,詞中之龍
劉辰翁《辛稼軒詞序》說:“詞至東坡,傾蕩磊落,如詩,如文,如天地奇觀。”
辛棄疾為何會受后人如此贊譽?今天我們學習的這首宋代詞人的一首豪放詞風代表作《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來讀其詞解其人,讀其人賞其詞。
(設計說明:增加文學色彩,強化歷史縱深感。)
二.讀詞
1、指導學生朗讀
注意讀準字音、節奏。這首詞應該讀出什么特點?為什么?聯系題目,請男生誦讀。
體會豪放風格。
2、有感情齊讀
三.讀詞賞析,并提醒學生記筆記,隨堂背記。
《破陣子》 篇10
◎ 總體構思
這篇課文集錄的五首古代詩詞,作者涉及唐宋明三代,風格各不相同,表現手法多種多樣,語言生動優美,意境深邃悠遠。從不同角度表述了作者的心志,抒發了人生情懷。課文綜合運用多種修辭,引用的典故較多,音韻鏗鏘有力。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宜立足于引導學生朗讀、感悟,把握作品的意旨,在整體感悟基礎上推敲品味詩歌的語言,領會詩歌的韻律美和意境美,進而培養學生古代詩詞的閱讀、鑒賞能力,使他們在誦讀中陶冶情操,受到啟迪。同時,指導學生背誦積累一些古代詩詞名句,體會詩詞的精妙之處。
計劃安排兩課時。
◎教學過程設計
〖教法學法〗
古代詩詞節奏明快,音韻優美,很適合朗讀。因此,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宜以學生的反復朗讀、整體感知為主,引導學生在朗讀中圈點批注,思考、聯想,討論交流,進而深層次挖掘古代詩詞豐富的內涵。教師可用錄音或課件輔助學生理解課文,對疑難處加以點撥。由于課文容量較大,可安排學生課前預習。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 導語:古老的中國是個詩國,自從《詩經》開源之后,詩歌歷經春秋戰國,秦漢兩晉南北朝,至于唐宋發展到頂峰。唐詩宋詞成為我國古代詩歌繁榮的象征。今天我和同學們一道來學習五首古代詩詞,進一步領略我國古代詩歌藝術的魅力。
教師板書課題:詩詞五首
二、 檢查預習:
1.學生同桌先交流,提出自己預習中不會字詞,相互解答。
2.教師根據學生提出的生字詞,加以整理,投影到屏幕上,引導全班學生朗讀正音。
箸 爝火 彝 虞 煜 砌 麾 炙 (答案略)
三、 導讀〈行路難〉:
1. 教師課件展示下列詩句,引導學生復習舊知,過渡到新知識:
(1)李杜詩篇萬古傳。(趙翼《論詩》)
(2)冠蓋滿京華,斯人獨憔悴。(杜甫《夢李白》)
(3)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李白《將進酒》)
(4)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李白《秋浦歌》)
啟發設問:以上詩句都與古代哪位詩人有關?你能談談他的有關情況嗎?
教師點撥: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去談
a.李白的生平、時代、代表作品;
b.有關李白的故事、傳說;
c.你對李白的評價。
學生思考,發言交流,教師因勢導入本課學習。
2. 反復朗讀,整體感知:
(1)教師示范朗讀或放錄音,學生初步感知。
(2)學生自由朗讀,然后教師指名朗讀,大家評議其優點、不足。
從讀音、停頓、音調以及感情上評議,是否朗讀到位?如果不合適,應該怎么讀比較符合詩的內容?(對有爭議之處,教師不做結論,引導學生往下學習,讓學生學習課文后再做結論。)
3. 教師解題(課件展示,指名學生讀或全班齊讀),幫助學生理解詩歌寫作時代背景。
《行路難》是李白在遭受讒毀,初離長安南下時寫的一組詩(共三首),這是第一首。“行路難”是樂府《雜曲歌辭》舊題。詩中寫世路艱難,充滿著政治上遭遇挫折后的抑郁不平之感。
4. 學生自主朗讀,疏通、理解全詩。
學生以個人朗讀、小組內互讀等形式盡量有感情地朗讀本詩。并參考注釋,疏通詩意。對不理解的詞句可在小組內交流解決,或請教老師,老師對有代表性的問題予以解答,或交由全班討論解決。
5. 學生自主探究,分析解答以下問題,把握詩作內容以及作者感情。
教師將學生在探究中反映的問題集中投影展示,師生共同探究。
(1)是什么原因使得詩人面對“金樽清酒”、“玉盤珍饈”不能食?
(2)“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這兩句抒寫了詩人當時怎樣的矛盾心境?
(3)詩中引用了哪些歷史典故?有什么作用?
(4)最后兩句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志向?
學生小組討論,教師點撥。
要點如下:
(1)是濃重的憂郁和深沉的悲憤使得詩人“酒”不能咽,“饈”不能食,由于朝中*佞阻塞賢路,使詩人悲憤、憂郁。
(2)這二句用比喻,既照應題目“行路難”,又抒寫了詩人在長安歷經仕途險惡的深切體驗,想有所作為和事與愿違、有志難伸的矛盾、痛苦心情。
(3)詩中借用了呂尚垂釣在碧溪,伊尹夢舟過日邊等典故,寄寓了詩人夢想自己有朝一日也能像古人那樣為統治者重用,建立偉業的愿望。
(4)無論前路多艱險、多難走,詩人相信終有一天將乘長風破萬里浪,渡過大海,直達理想的彼岸。這兩句充滿這沖破黑暗,追求光明的積極樂觀的精神。詩人借用古人言論表明自己的理想,這兩句詩常被后人引為座右銘,作為在困境中激勵自己努力進取的力量。
6.師生共同深入探究:
教師再提出問題(課件展示),引導學生深入探究:
(1)李白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其浪漫的詩風在本詩中有哪些體現?
(2)從全詩來看,其感情基調應該是怎樣的?
學生思考,探究,小組討論。全班交流,教師點撥,最后歸納。
要點如下:
(1)李白這首詩“浪漫”的詩風表現在:a,巧用歷史故事、典故;b,夸張的描寫,形象的比喻;c,跳躍式的結構。
(2)全詩的感情基調是昂揚激越,樂觀向上的。
7.鞏固體驗詩作感情,嘗試感情朗讀。
學生先自由朗讀一邊,然后各小組推舉代表朗讀,師生評議,引導學生回到開始關于這首詩的讀法問題,讓學生自己總結、體會。
四、導讀《涼州詞》
1.學生個人自主朗讀課文,教師指名朗讀,大家評議其朗讀情況。
2.學生參考注釋,疏通詩意。不理解的詞句可在小組內或小組間交流解決。
3.教師集中點撥學生疑而未決的主要問題。
(1) 題目中的“詞”應該如何理解?
(2) 從首句中提到的“酒”“杯”你能夠想象到一個怎樣的場面?前兩句描繪的是軍中的情景,營造了怎樣的氛圍?
(2) 說說你對后兩句詩的理解?
(3) 在朗讀時,如何把握全詩的感情基調?
學生討論,交流,教師點撥后,予以歸納。
要點如下:
(1)這里的“詞”不是文學體裁的“詞”,指的是有組織的語言、文字,因此本詩還屬于詩的范圍。
(2)一“酒”一“杯”,使讀者仿佛看到軍人們聚飲的熱鬧場面。而第二句又使我們仿佛聽到了催促出征的琵琶號角。寥寥幾筆,寫出了邊關既熱烈而又緊張、悲壯的氛圍。
(3)這兩句詩意思是:我若喝醉了躺臥在戰場上,你可不要笑我貪杯,自古以來出征的將士有幾個人能夠返回?今朝有酒且讓自己痛飲沉醉,即使醉臥沙場也毫不在意。這是及時行樂的灑脫,是對生命的達觀,更有厭惡戰爭的悲憤。這兩句詩生動地表現了邊關將士們為國戰斗、視死如歸的英雄氣概。
(4)該詩描寫邊塞生活,既暗示古代戰爭生活的熱烈緊張,更凸顯詩人慷慨豪邁的悲壯意味。全詩充滿昂揚向上的情調。閱讀時注意,后兩句尤其要讀得音韻悠長,感情激昂。
4.學生齊讀全詩。
五、導讀《詠煤炭》
1.學生自由朗讀全詩。
2.學生自主閱讀全詩。
對照注解疏通詩意,不懂的地方同桌、小組討論交流,疑而未決的由老師匯總,全班討論。
3.教師匯總學生集中反映出的問題:
(1)這首詩是怎樣抒發詩人感情的?
(2)《詠煤炭》這首詩表面上是詠煤炭,實際上是明志向。試結合詩句,說說詩人的志向。
學生討論交流,教師點撥后,歸納。要點如下:
(1)前四句描寫煤炭的形象,寫盡煤炭一生。后四句有感而發,抒發詩人為國為民,竭盡心力的情懷。全詩以物喻人,托物言志。
(2)這首詩是詩人托物言志之作。詩人一生憂國憂民,以興國為己任。其志向在后四句明確點出,其舍己為公的心志在后兩句表現得尤為明顯。綜合全詩,詩人在詩中表達了這樣的志向:鐵石雖然堅硬,但依然存有為國為民造福之心,即使歷盡千辛萬苦,他也癡心不改,不畏艱難,舍身為國為民效力。
4.學生自由朗讀、背誦全詩。
六、歸納總結:
這節課我們學習了前三首詩,了解了三位詩人的不同心志,和人生情懷,領略了古代詩詞的藝術魅力,學會了閱讀把握詩詞的一般方法,體會了詩歌的韻律美和意境美.
七、布置作業:
1. 課下查找資料,比較閱讀李白的《將進酒》,王之渙的《涼州詞》,于謙的《詠石灰》,并將名句抄錄在讀書卡片上。
2. 朗讀、背誦這三首詩,預習后兩首詩。
第二課時
一、檢測上節課古詩詞學習情況,導入新課。
課件展示:
1.解釋下列詩句中加點字詞的意義。
(1)玉盤珍饈值萬錢(2)直掛云帆濟滄海(3)鼎彝元賴生成力
2.根據題意,用課文原句填空。
(1)《行路難》中表達詩人要排除阻力、矢志不渝地追求人生理想,實現遠大抱負的名句是 , 。
(2)《詠煤炭》中托物言志,借以明志的名句是 , 。
教師采用指名或抽簽的方法,讓學生到講臺上板演或起來回答。(答案略)
轉入新課:上節課我們學習了三首古詩,今天我們來學習兩首古詞。
二、導讀《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
1. 多媒體展示學生課前搜集的關于李煜的資料。(指名學生讀或大家齊讀)
李煜,我國古代杰出詞人,南唐最后一個皇帝。精于書畫,妙于音律,文學方面才能尤為突出。他25歲繼承王位。15年后,宋師南下,他國破家亡,肉袒出降,被押送至汴京,成為階下囚。趙匡胤因他曾拒命違抗,守城不降,便封他為違命侯。三年的囚徒生活,可用他自己的一句話來總結:“此中日夕只以眼淚洗面。”在此時,他寫下不少真摯沉痛,深切而又凄惻動人的詞篇,占他一生詞作總數的三分之一。其中尤以《烏夜啼》、《虞美人》、《浪淘沙令》、《相見歡》等幾首詞最為人傳誦,成為他的代表詞作。
李煜入宋后的詞作,一空依傍,直抒胸臆,既短小明朗又含義無窮,被稱為是“神秀”之作。藝術境界高大闊遠,“足當太白詩篇,高奇無匹。”語言天成自然,流走如珠,宋代蘇軾、辛棄疾、李清照等詞人都曾受到他的影響。
2.反復朗讀、整體感知:
(1)學生初讀全詞,自由朗讀,初步感知。
(2)學生依托課文注解,掃除字詞障礙。
(3)教師投影顯示以下內容,檢查學生自學情況。
a.注音:虞( ) 砌( )
b.解釋句中加點的字詞:
1)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 2)問君能有幾多愁 ( )3)只是朱顏改( )
學生以3同桌為單位相互交流,教師指名回答。
參考要點如下:a 虞(yu)砌(qi)
b 1)忍心 2)作者自己 多少3)紅顏,指舊時宮殿的顏色
(4)聽錄音或教師師范朗讀,學生再次感悟課文。
3.師生共同研討,理解全詞。
(1)學生提出個人不理解的問題,同桌或小組內交流解決。
(2)教師將學生反映較多的問題集中展示如下
a.詞的開篇“春花秋月何時了?”以問天起句,有何作用?
b.如何理解結尾兩句“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的含義?
c.這首詞的最大特點是對比,請具體指出一例說明。
d.這首詞是李煜生前寫的最后一首詞,可以稱之為“絕命詞”,具體表達了詞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學生分組討論,教師巡視、點撥。
要點如下:
a.詞人借對春花秋月的詰問,道出自己悲苦之情,轉而向人們發問,回到現實,勾起對往事的回憶。
b.這兩句詞的意思是:悲苦感慨之情如滔滔江水沖出峽谷奔向大海,愁思如春水一樣的汪洋恣肆,奔放傾瀉,又如江水不舍晝夜,長流不斷,無窮無盡。這兩句詞把詞人感情升騰流動的深度和力度充分表現了出來,可謂是以春水喻愁的名句。
c.“春花秋月”的無休無止與人間“往事”的短暫無常作對比;“雕欄玉砌應猶在”的幻想與“朱顏改”的現實對比,折射出詞人面臨國破家亡情景時的痛苦、無奈。
d.表達了詞人的亡國之痛和悲愁情懷,以及痛悔亡國、懷念故國的思想感情。
4.課外延伸拓展:
閱讀《浪淘沙•懷舊》一詞,與課文作比較,自主分析,回答以下問題:
浪淘沙•懷舊(李煜)
簾外雨潺潺,春意闌珊
羅衾不耐五更寒
夢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貪歡
獨自莫憑欄!無限江山
別時容易見時難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
問題:
(1)詞的上片主要寫 ,下片主要寫 。
(2)“羅衾不耐五更寒”中的“寒”指的是五更時分寒氣的侵襲,文中有 和 兩層含義。
(3)末句中“流水落花春去也”和課文中“ ”一句意境相似,比喻 ,全句意思是說 。
(4)“天上人間”一句流露了詞人怎樣的心境?和課文比,這種心境有什么不同?
學生自主閱讀分析,小組或同桌討論,教師點撥。
要點如下:
(1)上片寫春寒愁感,下片寫家國恨情;
(2)身寒和心寒
(3)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比喻南唐滅亡之速;全句意思是說,過去那種榮華富貴的帝王生活一去不復返了。
(4)流露了詞人內心世界生與死的矛盾,是絕望者的希望。課文里全詞充滿的是對家破國亡的無限痛悔之情。本詞則是徘徊在生與死的矛盾選擇中,還有一絲希望。
三、導讀《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
1.學生聽錄音(或教師范讀),初步整體感知課文。
2.學生自由朗讀,再次感知課文。
3.學生自主閱讀。對照注解,理解分析課文,疑難問題同桌交流或小組討論。
4.學生將疑難問題提交老師。
教師將學生提出的問題匯總后交由全班討論
問題如下:
1)這首詞所描繪的內容是想象中的還是現實中的?描繪了怎樣的戰斗場面?
2)作者寫這首詞有什么用意?抒發了怎樣的情感?
3)“五十弦翻塞外聲”中的“翻”字改為“彈”字好不好?為什么?
4)題目中的“壯詞”如何理解?在文中怎樣體現?
5)如何把握全詩的朗讀基調?
學生先小組討論,再全班討論,教師加以點撥,然后指名由學生總結。
要點如下:
1)全詞從想象著筆,描繪了理想中的抗金隊伍和戰斗場景。
2)這首詞托名為安慰朋友,實則是抒發詞人自己對青年時代抗金的戰斗生活的念念不忘之情,以及堅決恢復中原,建功立業的壯志,還有壯志難酬的悲憤。
3)不好,“翻”字寫出了戰歌嘹亮,樂器轟鳴的熱烈場面;如用“彈”字代之,就表現不出這種氣氛。
4)“壯詞”意即激昂奮發的壯行言辭,有壯懷激烈之意。次中描繪的軍營生活以及激昂奮進的戰斗生活就是具體的體現。而末尾兩句更為突出,它把描寫大功告成后的喜悅,把收復中原,統一祖國與個人殺敵立功的心愿統一在一起,字里行間充滿著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懷。
5)全詞在感情基調上是雄壯高昂的,而結句又是悲涼低沉的。前后形成了一個鮮明的對比。這種抑揚法賦予了本詞特有的藝術魅力,有力地表現了詞人滿懷壯志而志不得伸的苦痛。
5.學生齊讀全詞,感受全詞基調。
6.學生自主賞析:談談你對這首詞的理解?
學生討論,交流,教師啟發、點撥。
要點如下:
這首詞是詞人愛國詞篇中的代表作之一,雖是為鼓舞愛國壯士、好友陳亮而作,但更是自己心志的流露。詞人以早年戰斗生活為基礎,融夢境幻覺為一體,描繪了一幅愛國將士馳騁沙場,雄偉壯闊的場面,全詞內涵豐富,造語豪壯,結構謹嚴,構想奇特,以夢境貫穿上下片,自出機杼,情感雄奇高昂。末尾“可憐”一句將感情一落千丈:詞人的功名只能是在醉里和夢中實現。理想和現實形成極大的反差,有力地突出了詞人的悲憤。
學生賞析不必面面俱到,只要著眼于內容、感情、語言、結構等方面均可。
四、學生自我鞏固檢測:
根據題意,結合你對課文的理解,用原句填空:
(1)我們常用李白《行路難》中的詩句“ , ”來表明自己胸懷遠大志向,堅持理想,敢于勝利的信心。
(2)《涼州詞》中以反問句形式表達了詩人豪邁悲壯情懷的句子是 , 。
(3)《詠煤炭》中寄寓詩人為國為民甘愿無私奉獻情懷的詩句是 , 。
(4)《虞美人》中詞人用貼切的比喻把抽象的感情形象化,寫盡自己國破家亡的無限哀愁的千古名句是: , 。
(5)《破陣子》一詞里顯示詞人壯志未酬的悲憤之情的句子是: ,
, !
學生以筆答的形式直接寫在練習本上,寫完后同桌互評。
答案如下:
(1)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2)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3)但愿蒼生俱飽暖,不辭辛苦出山林(4)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5)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后名,可憐白發生!
五、歸納總結:
這篇課文我們學習了五首古代詩詞,從詩人的作品中我們了解了他們流露在字里行間的情感與心志.體會到他們抒情言志的表達技巧,進一步把握了他們詩歌風格,有助于我們理解他們的其他作品.希望同學們不僅能夠理解這些詩篇,而且在課外有意識地運用有關知識,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
六、布置作業:
(1)背誦五首詩詞。
(2)自選其中一首詩詞,把你讀完該詩(詞)后的感悟用一段話表達出來。
附:板書設計
第一課時
《行路難》 “停杯”“不食”“拔劍”“茫然”——憂郁悲憤
冰塞黃河,雪滿大山——照應題目“行路難”
長風破浪,云帆濟海——樂觀自信
(昂揚激越,豪邁樂觀)
《涼州詞》 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豪邁悲壯情懷
《詠煤炭》(詠物詩) 但愿蒼生俱飽暖,不辭辛苦出山林(托物言志)
第二課時
《虞美人》(李煜)
抒國破家亡感受,發怨憤哀愁之音
千古名句:“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抽象事物形象化)
比喻、象征、對比、設問
《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辛棄疾)
沙場秋點兵——豪邁場面(志士熱情)
可憐白發生——冷酷現實(朝廷冷漠)
《破陣子》 篇11
【設計思想】
辛棄疾是南宋最偉大的愛國詞人,有將相之才而未展其用,將一腔忠憤寄之于詞。《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就是他的一首傳世名篇。
何謂“壯詞”?教材中注釋為“雄壯的詞”。的確,寶劍、軍營、軍樂、閱兵、戰馬、弓弦,是多么雄壯的畫面;“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后名”是何等豪壯的情感!但詞人所抒發的情感果真是雄壯的嗎?不!前九句詞人馳騁想象,猶如鷹隼突起,凌空直上,翱翔天際,結句卻陡然跌落塵埃,回到冷酷的現實,只能嘆一聲——“可憐白發生”,這是多么“悲壯”的情感!一個曾經氣吞萬里如虎的英雄,蹉跎一生,報國無門,只能“醉里挑燈看劍”,這是怎樣的人生悲劇!
讀這首詞若僅讀出“雄壯”是遠遠不夠的,“壯”中含“悲”,以“壯”寫“悲”才是這首詞的精髓。而要真正讀懂辛棄疾,就要了解他的生平,因此需要補充一些辛棄疾的生平史料,以幫助學生知人論世。
【教學目標】
抓住關鍵詞,充分發揮想象,感受詞中意境;結合材料,知人論世,走進辛棄疾的內心,體悟他英雄報國無門的`悲壯之感;了解辛棄疾在詞壇上的成就與地位,激起對辛詞的熱愛之情。
【教學方法】
知人論世,涵泳品味
【教學時數】
1課時
【教學流程】
一、“壯舉”導入
辛棄疾是什么人?(學生可能會答:南宋詞人)
引導:他還是位武藝高強、俠肝義膽的英雄。補充材料:
公元1162年,23歲的辛棄疾受北方起義軍首領耿京的委派,從山東濟南赴建康(今江蘇南京)面見宋高宗,聯絡共同抗金之事。在完成使命返回山東途中,他聽說叛徒張安國殺害耿京,投降金朝,起義軍已潰散,便立即率領50名騎兵,深夜突入有五萬之眾的金兵軍營中,生擒張安國,策馬飛奔,星夜渡江,直到建康,將叛徒交南宋朝廷處置。
設疑:就是這樣一個能在萬軍之中取上將首級宛如探囊取物的英雄,南渡之后的人生是怎樣的呢?
二、初讀壯詞
1、學生自由朗讀,注意讀準字音,讀好節奏。
2、指名朗讀。
注意多音字在詞中的讀音,并說明理由。
如:挑tiǎo燈的dí盧
指導讀“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的節奏。
3、齊讀。
三、品讀“壯”境
1、“壯”詞是怎樣的詞?
書本注釋里有:壯詞即雄壯的詞。
2、從哪兒讀出了“雄壯”?
學生發揮想象,描繪詞中“雄壯”的場景、畫面。
啟發學生動用各種感覺器官品析詞句,讓學生如臨其境、如聞其聲、如見其形、如嗅其味。適時指導朗讀,“品”與“讀”相結合。
如:讀著“夢回吹角連營”,你聽到了什么?如果把“連營”換成“眾營”,效果一樣嗎?為什么?
“八百里分麾下炙”,“炙”的字形,下面是一把火,上面是一片肉的樣子,可見這個字的本意是什么?調動一下你的嗅覺,有什么感受?
“弓如霹靂弦驚”,能將箭射出聲如霹靂的戰士該是怎樣的形象?
“沙場秋點兵”,秋天的沙場是怎樣的?
3、這些都是詞人此時眼前真實的情景嗎?
4、詞人為什么“看”劍?而不是“握”劍、“舞”劍、“揮”劍?
補充材料:
辛棄疾南渡后,并未受到茍且偷安的南宋朝廷真正的重用。在各地做了二十多年的文武官吏,但每任時間都不長,使他無法在職任上有大的作為,任職地點也離抗金前線越來越遠。
他曾寫下著名的《美芹十論》及《九議》等奏章,向朝廷全面陳述自己抗敵救國的大策,但都未被采納。
他被政敵以“聚斂”等罪名多次誣陷,終在1181年(42歲)被彈劾落職。閑居在江西上饒,此詞即作于這一時期。
他一生經歷南宋4位皇帝,20多位宰相,可惜他們中竟無一人在北伐上有所作為。
請用一個詞來形容辛棄疾“看劍”時的心情。
明確:無奈、痛苦、落寞、悲憤等。
5、老師有感情地朗讀,結句“可憐白發生”讀出陡然下跌之感。學生散讀、個別讀、齊讀。
四、感悟“悲壯”
1、此時你還覺得整首詞都是“雄壯”的嗎?引導學生體悟出“悲壯”。
2、出示《鷓鴣天》,學生自由朗讀。引導讀出兩首詞在內容、情感的相通之處,再次感悟詞人“壯”中有“悲”的情感。
鷓鴣天
辛棄疾
有客慨然談功名,因追念少年時事,戲作。
壯歲旌旗擁萬夫,錦?突騎渡江初。燕兵夜?埔?,漢箭朝飛金仆姑。
追往事,嘆今吾,春風不染白髭須。卻將萬字平戎策,換得東家種樹書。
可惜少年英雄江湖老,從“壯歲旌旗擁萬夫”到只能“醉里挑燈看劍”,從寫下“萬字平戎策”到只能換得“東家種樹書”。詞人報國無門、壯志難酬,一腔悲憤,吐之于詞,雖遠隔數百年,我們仍然能感受到這一份悲壯。
學生再次有感情地朗讀《破陣子》。
五、理解身后“名”
1、辛棄疾想“贏得生前身后名”,是希望在歷史上留個怎樣的名?他最終在歷史上留下了怎樣的名?
由于歷史的錯位,他那本應緊握寶劍、殺敵立功的手,轉而握起了纖纖羊毫,本該用以安邦定國的將相之才,轉而在詞壇上叱咤風云。國家不幸詩家幸,中國文學史上從此多了一位偉大的詞人,他為中國詞壇貢獻了620多首經典詞作。人們對他的詞有很多贊譽。出示材料:
其詞慷慨縱橫,有不可一世之概,于倚聲家為變調,而異軍特起,能于剪紅刻翠之外,屹然別立一宗,迄今不廢。
——《四庫全書總目·稼軒詞提要》
他使豪放詞別為一宗,正式成派,被譽為豪放之宗;他使詞一洗纖柔、濃艷之風,而多了些須眉之氣、豪放之風。
2、一個“看試手,補天裂”的英雄,只能蹉跎老去。南宋寧宗有北伐之意,重新啟用64歲的辛棄疾,但不久他又遭誣陷重回江西鉛山,北伐很快以失敗告終。1207年農歷九月初十,68歲的辛棄疾在鉛山含恨去世,“臨終前大呼殺賊數聲”(《康熙濟南府志·人物志》)。
800多年里,無數人在懷念著這位曠世奇才。網上有一個專為紀念他而設的網站,就叫:醉里挑燈看劍——辛棄疾紀念館。相信網站的建立者也認為“醉里挑燈看劍”六個字足以體現他一生的落寞、無奈、悲壯。出示部分網友留言:
(1)辛公不朽。今天是您八百年祭,上炷香,愿您在天國不再愁苦。
(2)熱茶一壺,獻與生不逢時者。用英雄來形容他決不過分,他一生落寞,不是無能天真,只是生不逢時。愿君來生降于治世,蒸茶煮酒,落花圍棋。
3、學生撰寫一句或一段留言。交流留言。
4、出示教師清明節在該網站上的留言。
懷稼軒
野棠花落,又匆匆過了,清明時節。
英雄千古,荒草沒殘碑。
曾記否,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匹馬渡江初。
嘆此生,千古忠肝義膽,報國欲死無戰場。
追往事,今不見。
我共君,醉明月。
說劍,論詩,醉舞,狂歌。
用我紅巾翠袖,為君?h去英雄淚。
君醉里重揩西望眼,道:
男兒到死心如鐵,看試手,補天裂!
《破陣子》 篇12
教學目標
1、理解本詞通過前九句與末一句進行對比、以壯襯悲來突出主旨的特色。
2、理解這首詞用夢境來抒發報國之情的抒情方法,體會詞的意境。
教學重點
理解這首詞用夢境來抒發報國之情的抒情方法,體會詞的意境。
教學難點
理解本詞通過前九句與末一句進行對比、以壯襯悲來突出主旨的特色。
教學課類型
精講 教學方法 研討 主要教具 多媒體 學法指導 指導學生小組交流賞析
一、導入
前一首詞里我們已經接觸了辛棄疾這個人物,南來著名的愛國詞人,他力主抗金收復失地,他寫的許多詞都跟當時的政治和軍事斗爭有關。他的詞題材廣闊、內容豐富、意境高遠、風格以豪放悲壯為主,繼承和發展了蘇軾的豪放派詞風,成為宋詞豪放派的代表。今天我們要學習的詞《破陣子》是作者在江西上饒閑居時期的創作,是寫給在抗金主張上志同道合的好朋友陳亮的。這首詞在風格上與《西江月》不同,大家在學習的時候注意體會。
二、朗讀
請同學朗讀,體會詞的內容。范讀、齊讀、點評小組自由朗讀、交流、有自己的話說說對詞的內容的理解。(概括內容、感情)師生點評、交流。詞中形象地描寫了抗金部隊的`壯觀軍容,豪邁的意氣,道出了愛國英雄的一片愛國之心。
三、賞析詩句
“醉里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寫了醉里還 挑燈看劍,念念不忘的是殺敵報國,(當時作者已經閑居已久,請纓無路,都受到南宋投降派統治集團的排斥和打擊。在現實生活中,韜晦之不暇,不可能觸發他收復失地的雄心壯志。只有在喝醉酒的時候,使他能暫時忘卻現實,而通過“挑燈看劍”的舉動,生動地表現出來。)在迷離的恍惚的醉態中,英雄酣然入夢,一夢醒來,各軍營里連續響起了雄壯的軍號聲。他的神志立即回到了軍營里,“吹角連營”意味著動員令已經下達,軍心振奮,這是詩人的愿望,也是人民的愿望!投入備戰。
下兩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兩句,意氣激昂,形象闊大,這應該是具體描繪動員令下達的情況,部下的官兵們分食烤熟的牛肉,軍隊奏起雄壯的戰歌。進一步渲染了軍中的戰斗生活氣息,官兵斗志昂揚。
“沙場秋點兵”。 人們仿佛看到了這支隊伍的赫赫軍威,秋天在沙場上檢閱軍隊,陣容威武雄壯秋高馬肥,秋又是肅殺之氣,都和“沙場”、“點兵”結合得很密切,把殺氣騰騰的氣氛渲染得符合實際。“點兵”意味著就要對敵人下總攻擊令而進入戰斗的陣地了,只用五個字,就筆酣墨飽地對上文所描寫的情況作出了出色的小結。
“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兩句是說馬飛快如的盧(的盧,良馬名),弓弦驚如霹靂。馬作的盧飛快:是運用典故,“的盧”是古代著名的快馬,相傳一躍三丈,這里用來比喻戰馬都像的盧那樣飛速奔馳。 其所以如此組合,是為了突出“快”和“驚”,英雄們騎著快馬,拉著有力量的弓,飛馳戰場,英勇殺敵,生動地描繪了驚險激烈的場面,進一步刻畫了沖鋒陷陣、殺敵報國的抗戰英雄形象。使讀者對愛國將士們沖鋒陷陣,所向無前的英勇氣概,歷歷如在目前。
“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后名”指完成了軍王統一大業,自己也取得了深厚英名。兩句意味著作者看到大功告成,躊躇滿志,從而發出愉快的歡呼聲,連調子也是輕松而又大氣磅礴的。這是作者的壯志也是理想。字里行間洋溢著愛國的熱情。這兩句中的君王、功名的念頭表現得很明顯;但我們放在具體的歷史條件下看,封建時代的愛國主義事業是離不開“君王”和“功名”來實現的。
問:作者在結尾處為什么說“可憐白發生”?轉筆使感情從極高點跌落下來,剩下的只有悲憤,抒發了壯志難酬的感慨,壯志和理想是美好的,可是祖國沒有統一,自己沒有功名,卻已經年紀大了,生了白發,沒有機會了。作者從21歲起投筆從戎,從軍殺敵,23歲時,集合突入軍營,生擒叛將,智勇雙全,氣吞山河。40歲以后一直閑居在農村,“可憐白發生”,把自己的悲憤展現在人們眼前。在理想與現實的強烈的對比下,使千百載下的讀者對作者那種報國有心,請纓無路的憤慨,還覺得如聞其聲,如見其人。
四、構思特點
夢境和現實相結合,來抒發抗金救國的遠大理想及壯志難酬的悲憤之情。
五、總結內容、意境。
小結:全詞寫“壯”,基調豪邁高亢、大氣磅礴。通過夢境中的戰爭場面的描寫,表達了作者的收復失地,抗金衛國 的遠大理想,抒發了現實中的壯志難酬的悲憤。
六、作業
自選一首辛棄疾的詞賞析,描繪其中的意境。 板書設計 破陣子辛棄疾夢境(戰爭場面) 抒發抗金救國的遠大理想現實(白發生) 及壯志難酬的悲憤。
《破陣子》 篇13
教學目標:
1、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抓住“壯”,通過品味、朗讀體會詞人所表達的情感。
教學重難點:
1、有感情的朗讀誦背全詩。
2、品理解三個典故的含義,體會作者的感情。
教學時數:
1課時
教學流程:
一、導入新課
背誦《西江月》閱讀《清平樂村居》
豪放派:寫的就是軍國大事,表的是雄心壯志。語言高亢激昂,直抒胸臆。
婉約派:婉約派詞寫的是風花雪月,表的是兒女情長。語言清新委婉,情思曲折。
同學們預習得不錯。我們今天一起來研讀《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
二、顯示學習方法
請同學們讀一讀我們這節課的學習方法。(屏幕顯示學習方法)
學法指導:“三分詩七分吟”,反復朗誦是解讀經典著作的有效途徑。通過誦讀去體味古詩詞中的韻味,在誦讀中品味古詩詞的情感。
如此看來,我們這節課的學習重點突出在一個字上,是什么字?
(學生讀)我們突出在“讀”字
三、讀題。
突出一個“讀”,讀什么?首先讀題。
1、“破陣子”是詞牌名,“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才是題目。
2、“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這個題目告訴我們什么?
寫作目的:賦壯詞:表達雄心壯志的詞
四、讀作者,
學法指導:“知人論世”是解讀經典的有效途徑,走進作者、了解特定的寫作背景才能走近作品所塑造的人物,走進經典世界。
《破陣子》課堂實錄
師:同學們,今天教室里來了許多老師,我們以怎樣的方式歡迎他們?(師生齊鼓掌)
師:除了用熱烈的掌聲,我想我們還可以用精彩的課堂表現。好不好?
生齊聲:好!
師:同學們,上學期,我們曾經學習過辛棄疾的一首詞——《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我們一起來背誦一下,好不好?
師生齊背誦
師:同學們背得很流暢,今天我們繼續學習辛棄疾的另一首詞,誰來讀一下題目?(投影)
生:讀《破陣子·為陳同甫壯詞以寄之》
師:誰來幫老師把這個標題解釋一下?
生:破陣子是詞牌名,題目是“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
師:題目中的陳同甫誰能來介紹一下(投影打出)
生介紹:陳同甫,即南宋著名詞人陳亮,是辛棄疾的朋友。
師:很好,請坐。
師(補充投影)生齊讀:陳同甫,名陳亮,南宋愛國詞人,史書記載:“亮為人才氣超邁,喜談兵,議論風生,下筆數千言立就。”
公元1188年,辛棄疾力主抗金,卻遭到朝廷當權者的排擠,被罷官閑居江西上饒,因辛陳二人志趣相投,才氣相若,陳亮專門前去拜訪。兩人在鵝湖相會,縱論抗金大事,一時被傳為佳話。這首詞就作于兩人分別之后。
師:今天,我們用“三步閱讀法”來學習這首詞。三步閱讀法即:吟讀、譯讀、賞讀。
師(投影)生齊讀:所謂吟讀:就是用吟詠的方式來朗讀,也就是朗讀時要一詠三嘆讀出節奏,要入情入境讀出韻味。
師:還記得《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的壽鏡吾老先生讀書的情景嗎?
生:搖頭晃腦、抑揚頓挫、沉醉其中。
師:對,那種方式就是吟讀,請同學也學著用那種方式來吟讀課文
生自由朗讀課文三分鐘
師:好,哪位同學率先來為大家吟誦這首詩?
生一吟誦
師:哪位同學來評價一下?
生1:他讀得語速有些快了。
生2:他聲音洪亮,讀得很流暢,就是缺少點節奏感。
生3:好像還缺少感情的投入。
師:還要注意其中兩個句子的停頓“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
師生一起讀上面兩句,強調句中的停頓。
師:同學們評價很中肯,誰愿意再來試試?
生二吟誦
師:這一次,大家覺得怎樣?
生1:節奏感明顯加強了,停頓、重音都讀出來了
生2:好像激昂、慷慨的那種雄壯的感情還差一點。
師:你覺得怎樣才能把那種慷慨激昂的感情表現出來?
生:語調還可以高一點,語速還可以稍快一點。
師:這首詞除了慷慨激昂之外,還有一種怎樣的感情色彩?
生:應該還有一種悲涼之情。
師:悲涼之情哪里表現出來的?
生:最后一句:可憐白發生!
師:那這一句讀的時候應該怎么讀?
生:語調要低沉,語速要慢下來。
師:你可以示范一下嗎?
生:可憐—白發—生!
師:除了最后這一句,還有沒有要低沉、緩慢處理的呢?
生回頭看課文
生:開頭一句“醉里挑燈看劍”
師:這一句包含了怎樣的感情?
生:好像是一種無奈
師:不錯,是一種無奈的悲涼。通過上面的交流,下面老師給大家讀一遍,大家看看如何?
師讀,生聽后齊鼓掌
師:大家在讀的時候一定要注意停頓,要突出重音,要注意高低抑揚,這樣才能讀得入情入境。
師:下面請同學們再次自由讀課文,并嘗試背誦。
生再次自由吟誦兩分鐘。
師:學習古詩,不僅要能讀好背上,更重要的還要能夠理解,也就是能做到譯讀。
師投影:詩歌是想象的藝術,是語言的藝術,翻譯詩歌要充分發揮想象,同時,還要講究語言的優美。
師:老師對第一句做了譯讀,誰來讀一下
師投影生讀:忘卻過去吧,讓自己在酒中沉醉。輾轉反側啊,怎么也無法入睡!醉意中把昏暗的燈光挑亮,抽出心愛的寶劍在燈下細細端詳。恍然入夢啊,仿佛又回到了昔日的疆場,軍營之中號角聲聲,催人振奮。
師:哪位同學說說老師是如何譯讀的?
生:抓住句子中的關鍵詞,進行合理的想象和補充,把詞句描寫的畫面生動形象地呈現在我們的面前
師:很好,現在就請同學們仿照老師的做法,對文章進行譯讀。我們分工一下,第一小組譯讀八百里分麾下炙……第二組譯讀馬作的盧飛快……第三、四組譯讀了卻君王天下事……
生分工協作
三分鐘后
師:好,我們現在交流合作的成果。請第二組的同學先來
生1:把牛烤好了交給部下,軍隊在奏樂出征,在沙場上點兵
師:請大家評價
生1:簡單了
生2:缺少了必要的想象
生3:只是翻譯了句子的意思,沒有能夠再現句子所描繪的畫面
師:缺少了必要的想象,是誰在殺牛宰羊呀?是誰在演奏呢?沙場秋點兵又是如何的景象呢?
生:軍營之中號角聲聲,催人振奮。將軍殺牛宰羊,犒勞三軍將士。軍樂隊齊奏粗獷雄壯的邊塞戰歌,慷慨激昂。深秋的戰場上,將軍正在檢閱強壯的軍隊。
師:這樣一補充,是不是就形象生動多了。接下去,第二組展現成果
生:馳騁沙場的戰馬像的盧那樣跑得飛快,萬箭齊發的聲響像驚雷那樣讓人膽顫心驚。
師:第三四組展現成果
生:完成君王收復中原的宏圖大業,才能贏得生前身后的不朽美名。嗚呼!如今卻是報國無門,壯志未酬,白發頓生。
師:同學們在第二環節中做得很好。現在我們進入賞讀的環節。首先我們來看看這首詞作者是按什么思緒來寫的?
生:戰前、戰時、戰后
師:戰前、戰時、戰后、這些現象都是在夢中完成的,現實是借酒澆愁、白發橫生。
生:夢前、夢中、現實,作者是按照這樣的思緒寫的,夢中雄壯、夢后悲壯
板書:夢雄壯
嘆醉悲壯
師:同學們說得很好。題目中說這是一首“壯詞”,中國古典詩詞非常講究“煉字”,現在請同學們再次讀課文,看看課文中有哪些字或詞最能表現“壯”的特點?
生:我認為“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這一句寫出了軍營的雄壯,和將軍戰士的高昂的戰斗意志。體現出了“雄壯”。
師:你能再具體說到哪一個字或詞嗎?
生猶豫,師提示:假如把“五十弦翻塞外聲”中的“翻”改為“彈”你覺得如何?
生:用“彈”不好
師:為什么覺得不好?
生:彈琴好像顯得很優雅,缺乏戰場上的那種氣氛。
師:誰還有補充?
生:“翻”可以是各種樂器一起演奏,而用彈好像就是一種樂器在演奏,就缺少一種氣勢。
師:很好。欣賞古詩詞,就應該這樣咬文嚼字。
師:繼續
生:“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中一個“快”,一個“驚”,這兩個字當中可以看出戰斗非常激烈,體現出了雄壯。
師:這些“雄壯”全都只能出現在詩人的夢中,而現實是怎樣一種情況?
生:現實是詩人滿腔的報國熱誠卻無法實現,只能是可憐白發頓生。
師:同學們說這是怎樣的一種“壯”?
生齊說:悲壯
師:學習辛棄疾的這首詞,我們不僅要讀出詞的慷慨激昂的雄壯,更要讀到詞人內心深處的無限悲壯,只有這樣我們才算真正讀懂了這首詞。
師:下面,老師從歷年的中考題中找了兩道,有關賞析這首詞的題目,我們一起再來討論
師投影:
1、咬文嚼字妙點揣摩
試品味“沙場秋點兵”中“秋”字的表達效果。
2、知人論詩讀透詞心
歷代詞評家認為這首詞結句,“可憐白發生”猶如晴天霹靂,字字力量千鈞。請談談你的理解。
生:作者用“秋”字,點明了季節。
生:用“秋”而不用春、夏、冬是因為春日融融、不用夏是因為夏酷暑炎熱,不用冬因為冬日白雪皚皚,用“秋”增加了一種秋日的蒼涼,增添了出征前的氣氛。
師:一種什么氣氛?
生:蒼涼而悲壯的氣氛
師:這位同學很善于動腦筋。我們再來看看第二題
生:作者滿懷愛國熱情,欲想戰場殺敵,建功立業,怎奈受奸佞排擠,只能白發橫生。這短短五個字包含著詩人無奈、悲嘆、憤怒。
師:所以,這首詞看似慷慨激昂,豪情萬丈,但雄壯只是其表,悲壯才是其里,真正是其言愈壯,其言益悲。這樣我們才算真正讀透詞心。俗話說,知人方能論詩,我們再看投影(生齊讀)
辛棄疾,祖籍山東濟南,出生時,中原已被金兵占領,他21歲就在家鄉組織義勇軍抗金,不久率部南歸。他一生力主抗金,不僅具有愛國熱忱,而且具有卓越的軍事才能,卻屢遭朝廷當權者排擠與打擊。所以,他的詞多抒寫殺敵報國的豪情,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
師:今天,老師和同學們一起學習了《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不但理解了這首詞的內容,更學會了一種學習古詩詞方法。課后,希望同學們用同樣的方法去嘗試閱讀辛棄疾的'另外兩首詞《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和《鷓鴣天》
師:下課,謝謝同學們
《破陣子》中考題
品讀下面的宋代詞,按要求回答問題
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
辛棄疾
醉里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
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后名。可憐白發生!
8.本詞是一首“壯詞”,詞人卻在結尾發出“可憐白發生”的概嘆,你對此如何理解?(3分)
【考點】詠史懷古詩;詩歌關鍵詞句.
【分析】這是辛棄疾寄給陳同甫的一首詞.這詞全首都寫軍中生活,也可以說是寫想象中的抗金軍隊中的生活.上片描寫在一個秋天的早晨沙場上點兵時的壯盛場面,下片寫投入戰斗的驚險場面.此詞通過對作者早年抗金部隊豪壯的陣容和氣概以及自己沙場生涯的追憶,表達了作者殺敵報國、收復失地的理想,抒發了壯志難酬、英雄遲暮的悲憤心情;通過創造雄奇的意境,生動地描繪出一位披肝瀝膽、忠一不二、勇往直前的將軍形象.
【解答】解析:此題考查了句意理解及作者的情感,作答時要結合全詩加以理解.
本詩大部分是寫作者的軍旅生活和收復失地的愿望,洋溢著豪壯、悲壯的氣氛.但回歸現實后看到自己的滿頭白發,有力不從心.
答案:詞人醫生堅決主張抗金,收復失地,統一國家,甚至在夢里都念念不忘抗金的戰斗生活;但由于朝廷的腐朽無能,他的理想難以實現;當夢醒回到現實,他看到自己鬢邊新生的白發,不由發出壯志難酬的慨嘆.
譯文:
醉里挑亮油燈觀看寶劍,夢中聽到軍營的號角聲響成一片.把牛肉分給部下享用,讓樂器奏起雄壯的軍樂鼓舞士氣.這是秋天在戰場上閱兵.戰馬像的盧馬那樣跑得飛快,弓箭像驚雷一樣震耳離弦.一心想完成替君收復國家失地的大業,取得世代相傳的美名.可惜壯志難酬,白發已生!
【點評】這道題主要考查的是學生對詩歌內容及思想感情的分析和理解.這首詞是課表規定的古詩詞篇目,比較熟悉,可以直接根據詞的內容和感情進行解答。
《破陣子》 篇14
[教學目標]
1、閱讀辛棄疾《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體會作者的思想情感。
2、表情朗讀作品,背誦并默寫。
[教學重點與德育滲透]
通過反復朗讀,體會作者為國立功的雄心壯志及壯志難酬的悲憤情懷,激發同學們的愛國熱情。
[教學內容與步驟]
一、導課
講一講山東這個地方。同學們知不知道山東的簡稱?“魯”,名稱來源?哪些同學祖籍是山東的?你對山東有哪些了解?歷史上山東有哪些名人?宋詞在中國文學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宋朝最著名的詞人有哪些?蘇軾,辛棄疾,李清照。辛、李二人皆為歷城人,今山東濟南。“山東多圣賢,北方多壯士,江南多佳人,四川多高士”
這節課我們一起來閱讀一首辛詞,就是辛棄疾的詞,《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板書課題)(投影儀出示教學目標,出示詞作)
二、初讀作品,了解作品背景
1、 了解作者辛棄疾。(投影顯示)
辛棄疾(1140 - 1207):南宋詞人。字幼安,號稼軒,歷城(今山東濟南)人。出生時,山東已被金兵所占。二十一歲參加抗金義軍,不久歸南宋。他任職期間堅持練兵備戰,但他所提出的抗金建議,均未被采納,并且不斷遭受主和派的排斥、誣陷。淳熙八年(1181),辛棄疾被人彈劾罷官,他不得已在江西上饒帶湖賦閑家居。陳同甫,名亮,也是主張北伐的愛國志士。與辛棄疾是志同道合的朋友,二人經常書信往來,詩詞唱和。這首詞就是寄給陳亮的。“壯詞”即內容、情感、形象、語言諸方面都豪放、壯美的作品。其詞抒寫力圖恢復國家統一的愛國情懷,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對南宋上層統治集團的屈辱投降進行揭露和批判。
一曲《破陣子》,一股英雄氣,辛棄疾以他擲地有聲的筆觸,簡潔而雄健的勾勒出一幅豪杰長嘯的素描,矢志報國而又壯志難酬,是詩人內心世界的最大沖突。一柄寒光四射的利劍,在燈下看了又看。催征的鼓角,嘶鳴的戰馬,夜夜進入難圓的英雄夢。腐朽的`王朝,無情的粉碎了他的英雄暢想,在空蕩蕩的歷史長廊,只留下詩人“贏得生前身后名”的蒼白吶喊。
2、 同學們聽我試著讀一遍。拿起筆來,給生字標一下讀音。
3、 教師領讀,學生跟讀。
三、仔細研讀,揣摩詞意,體味作者情感
1、男女生分組朗讀,男第一句,女第二句,交替讀,“沙場秋點兵”“可憐白發生”兩句齊讀。注意朗讀節奏,表現一點豪壯與悲涼的英雄之氣。
2、理解詞意。同學們自己輕聲讀作品,參考注解部分,了解詞中內容。老師巡視輔導。
典故解釋:“八百里”謂牛,晉王愷有一條良牛名“八百里駮”。一次王濟與王愷比射,以此牛為賭。濟“一起便破的”遂殺牛作炙,事見《世說新語·汰侈篇》。
“五十弦”,《史記·封禪書》載:太帝使素女鼓五十弦瑟,聲音悲切,帝禁不止。這與悲壯蒼涼的“塞外聲”有相近之處。
“的盧”是一種良馬,相傳劉備荊州遇難,所騎的盧“一躍三丈”,因而脫險。這就是三國故事中有名的“劉備躍馬渡剡溪”。
3、請同學講講詞的上闋寫了什么內容?教師補充解釋,總結板書。
上片描述軍旅生活。一、二句寫作者夜里酒醉后挑亮燈芯觀看寶劍;早晨醒來時聽到了眾多軍營里傳來的號角聲。開頭兩句便把鏡頭定在了軍營之中,這正是作者曾經歷過而今已失去的生活情景。三至五句每句寫一事:在軍營里與部下分食牛肉;聽樂器翻奏出塞外的歌曲;在秋天的戰場上檢閱軍隊,指揮戰斗。看寶劍,聽號角,分麾下炙,聽塞外聲,沙場點兵都是極雄豪、壯美的行事,都是作者熱愛的生活和抹不掉的記憶,被削去官職退居山林的作者仍十分企羨軍中生活,渴望再有機會從軍殺敵,建立功業。
4、 詞的下片寫了什么?總結板書。
下片前兩句描寫戰斗場面。作者騎著飛快奔馳的的盧馬,猛力拉滿霹靂作響的雕弓。馬快弦急說明戰斗的激烈和順利。“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后名”,他要為朝廷完成北伐金人、收復失地的大業,以贏得生前的功勛,身后的美名。(投影出示兩宋地圖,介紹北南宋地圖對比說明:北宋王朝的疆域北至長城,包括今天的山西、河北、河南、山東等地,首都在汴梁(今河南開封)。后來,金兵入侵,占領了這些地區,并且俘虜了兩皇帝。宋高宗趙構在臨安(今杭州)建立南宋。宋高宗不思收復失地,常常在西湖飲酒作樂,遭到了許多愛國將領的譴責。當時出現了許多抗金英雄。)
率師北伐,統一南北,這是作者的最高理想,寫到這里已達到這首詞的最強音,它充分地表達了作者的愛國激情和雄心壯志。但結語卻只有五個字“可憐白發生”。這五個字一方面表明了前面所描述的年輕時的經歷現在只是一種追憶。一方面說明自己已年近半百,兩鬢染霜,還能有機會實現自己的理想嗎?所以最后一句也是壯語,只是它已變雄壯為悲壯,充滿了作者壯志不遂的抑郁、憤慨。
四、情感朗讀訓練
1、我們已經對作品的內容以及內心的情感,有了一定的理解。接下來,我們試著按照作者的感情變化,表情朗讀這首詩。注意幾點:“醉”態,“八百里”“五十弦”的壯闊軍營,“快馬”“弦驚”的激烈戰斗,“可憐白發生”的悲壯與無奈。指名試讀。
2、想不想聽聽藝術家是如何讀這首詞的?播放濮存昕的朗讀。
4、 哪位同學學著讀一讀。
五、三分鐘背誦,按組檢查,簡單評價。
六、思考兩個問題。(投影顯示)
1、 辛棄疾說自己寫《破陣子》是“賦壯詞”,試結合作品加以解釋。
提示:“賦壯詞”,從題材上看,是寫軍營中的生活情景,看劍,聽角聲和塞外曲,分八百里炙,沙場點兵,騎快馬,挽強弓,這種種情境都極勇猛、雄健;從思想感情上看,表達的是為國立功的雄心壯志;從語言風格上看,壯麗而不“纖巧”,所以叫做“賦壯詞”。
2、“酒”在古代詩詞中很常見,如“濁酒一杯家萬里”“酒酣胸膽尚開張”“醉里挑燈看劍”等。請你再找出一些與“酒”有關的詩句,把它們摘抄下來,歸納一下,詩人往往借“酒”抒發的是怎樣的感情?
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李白《宣州謝脁樓餞別校書叔云》不得志,借酒宣泄心中郁悶。
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李白《將進酒》 以飲酒為樂,狂放不羈。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王維《渭城曲》 把酒話別,表達美好祝愿。
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杜甫 對不公平社會的憤怒批駁。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蘇軾《水調歌頭》 抒發對人生的感慨,思念親人。
七、默寫練習。
《破陣子》 篇15
《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
宜昌市實驗初中 韓宗秀
教學設想:
1、一首著名的宋詞,作者系豪放派詞人,詞的意境廣闊、深遠,要求學生想像詞中那戰火紛飛的場面,從而進一步了解詞的主旨。
2、本詞用字簡煉,短短的62個字,給我們勾畫了一場塞外戰爭圖,故本詞不宜作太多字面上的解釋,讓學生在反復誦讀中體會詞意。
教學方法:學生自主學習,注重想像能力的訓練。
教學過程:
一,導入:師生一起背誦學生曾經學習過的辛棄疾的兩首詞。
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
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
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
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
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橋忽見。
清平樂
村居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吳音相媚好,白發誰家翁媼?
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
最喜小兒無賴,溪頭臥剝蓮蓬。
二、介紹小序、作者及時代背景。(請學生介紹,了解預習情況)
這首《破陣子》是辛棄疾贈給他的好友陳亮的,二人均為南宋著名詞人,又都堅決主張抗金,收復中原,這共同的志向使他們成為知心朋友。
辛棄疾作這首詞時,已辭官在江西上饒農村閑居,但心中時時不忘殺敵立功,統一祖國。
三、整體感知。
1、教師范讀,學生體會語氣,并在書上劃出斷句位置。
2、學生讀。(小組讀、個人讀,要讀出豪情壯志。有點評)
四、分析(小組討論,合作完成)
(一)上闋:
1、一、二句寫了“我”的哪些活動?夢見了什么?(請同學用自己的語言來表述出來)
明確:第一句連用三個連續的、富有特征的動作,塑造了一個壯士的形象。“醉”和“夢”表現出戰斗的場景是回憶出來的。
2、三、四句用了什么修辭手法?表現了什么?
對偶。突出表現了雄壯的軍營,表現了將軍及戰士們高昂的戰斗情緒。
3、“沙場秋點兵”中哪個字用得好?(分組討論,根據詞意,想像出此時的場面)
明確:“秋”,寫出了肅殺的氣氛和作戰時的季節。
(二)下闋:
1、哪些句子寫戰爭的畫面?哪些句子寫了作者統一祖國的愿望?
2、作者為什么會發出“可憐白發生”的慨嘆?
明確:作者一生抗金收復失地,連夢中也不忘抗金的戰斗生活,但由于朝廷的無能,自己的理想難以實現,當看到兩鬢新生的白發,感到自己已入暮年,空有一身凌云壯志,“報國欲死無戰場”只能在沉醉后馳騁沙場,心中不由涌起壯志未酬的悲情。
五、拓展思維練習。
蘇軾和辛棄疾都是豪放詞派的代表,《破陣子》和《江城子》分別是他們的代表作,請同學們試著把這兩首詞和李清照的《醉花陰》(薄霧濃云愁永晝)和晏殊的《浣溪沙》作比較,看看他們在內容上,寫作風格上有什么不同之處?
六,嘗試背誦兩首詞。
七、課后作業:
把《破陣子》或者《江城子》改寫成一篇抒情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