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莓》教案(精選14篇)
《草莓》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通過學習,使學生了解作者表面描寫的是草莓,實際上是通過它來表達自己對生活的感受。 2.要學生了解:作者感情變化的線索是一顆秋天的草莓,也就是文章的題目;作者采用的是托物言志的手法,這是散文的常用手法。 3.通過本課教學,應使學生了解時間是寶貴的,生命的演進是大自然的規律,它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青春歲月是人一生中最值得回味的;教導學生要珍惜現在的寶貴時光,努力掌握科學文化知識,提高自己的素質水平,為將來的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過程與方法 1.教師可以先拿一些草莓讓學生品嘗,然后問學生草莓的味道,指出現在的草莓和其他季節草莓在味道上的區別。然后引出草莓味道不同的原因是季節上的差異,從而把學生的思路引向課文。 2.引導學生的聯想能力,通過觀察事物,把思緒展開,由物及事及人及感,抒發自己的感情。 3.教師可以找一些關于勸戒人們珍惜時光的詩歌進行朗讀,讓學生仔細體會和揣摩。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學習本課,使學生樹立熱愛生活的態度,培養珍惜生命的情感,養成不浪費時間的好習慣。 教學重、難點及突破 ◆重點 1.掌握課文中的重點字詞。 2.了解本文的中心思想和作者的寫作手法。 ◆難點 1.讓學生通過觀察事物進行豐富的聯想,提高學生的聯想能力。 2.使學生真正體會作者感情的變化,理解作者是怎樣由物及感的。 3.讓學生理解為什么要珍惜時間和青春,怎樣才能生活得更有意義。 ◆教學突破 1.通過對一些物品的觀察讓學生談談他們對這些東西的認識。 2.讓學生談談他們認識、得到或失去這些東西的經歷。 ’ 3.讓學生談談他們對自己的經歷的感想。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 1.先讓學生在課前預習課文,讓學生提出自己的疑問。 2.課前先買一些草莓,準備上課時帶到教室。 3.課前找一些描寫由夏季到秋季轉變時情景的文章。 ◆學生準備 1.課前認真通讀全文,找出自己的疑問。 2.找出本文的寫作手法,并和前面幾篇作比較。 教學步驟 (1課時) 教學流程設計 教師活動 1.給每個學生發一個草莓,讓其品嘗,導入 課文題目。 2.讓學生分別找出作者描寫六月和九月的句子,并進行對比。 3.向學生提出有關問題。 4.讓學生回答作者此時的感受。學生活動1.品嘗草莓后回答感受。2.讀出教師要求的句子,并說它們的區別。 3.回答教師提出的問題。4.積極回答問題,進入作者的角色。 一.通過實物導入 新課(約 分鐘) 教師活動 1.給每個學生發一個草莓讓其品嘗,問學生感覺怎樣,然后讓學生想象一下:如果人們在不盛產草莓的季節吃到草莓,同現在的感受是不是一樣的?為什么會有不同的感受呢? 2.對學生的回答進行歸納,指出:最主要的是那時不是盛產草莓的時候,是季節不同或時間不同導致的。人們在不同的季節吃到同一樣東西感受是不一樣的。時間的變化會引起人們感情的變化。 3.提問:本文作者因為什么原因而引起感情的變化?是什么把作者的思緒帶到了夏季的六月? 學生活動1.品嘗后說出自己的感覺,或香甜、或酸甜,回答:在中秋或冬天不盛產草莓時吃到它會感覺更好,就像冬天吃到西瓜瓜一樣,感覺就不一樣,因為物以稀為貴。2.聽教師講解,體會到時間的不同會導致人們對事物的看法也不同,明白一個道理:一切以時間、地點條件為轉移,人們對同一事物的認識是會因時間的變化而變化的。 3.回答:一顆晚熟的草莓,使作者回憶起六月的景象。領會到,實際上是因為晚熟的草莓引起作者敏銳的感覺,這就是時間實際上一刻也沒有停息過,只不過是自己原來沒有察覺而已。 二、提出問題。引導學生進入情境(約 分鐘) 教師活動 1.讓學生分別說出作者心中的六月和九月各是什么樣子的。 2.提問:整個第三段都是說二者的不同,這些不同最后可以歸結到什么原因上?讓學生從課文第三段上找出一句可以印證的句子。 3.提問:第四段在文章中的作用是什么?作者現在是不是還處于人生的青春階段? 學生活動1.閱讀課文第三段和第一段,在文中找到答案。 2.回答:是時間的不同,第三段最后一句可以印證。讀出最后一句話:“還有一會兒,還有一天,也許兩天……” 3.回答:起承上啟下的作用;作者已經過了青春期,但還很年輕,從第四段第一句話和第五段第六句話可以看出來。 三、進入作者角色,體會情感(約 分鐘) 教師活動 1.提問:第五段與第四段的關系是什么? 從哪句話可以表現出來?“朝霞變幻”和“似水流年”代表什么?作者說“時間對我們有所剝奪,也有所增添”,該怎么理解這句話? 2.提問:青春歲月的特征是什么?成年期的特征是什么?、作者在談到由青春期到成年期的改變時,是積極樂觀還是消極悲觀? 3.讓學生概括指出第五段的中心思想,提問:最后一段“六月的氣息”是指什么?作者在最后一段表達了什么樣的情感?總結本文作者在整篇文章中所表達的情感:表達了光陰易逝、時不待我的感慨。 學生活動1.回答:對比關系或第五段是對第四段的否定,“朝霞變幻”和“似水流年”就代表時間。(學生談他們自己的看法時可以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 2.可以用書本上的話回答,也可以自己概括,但一定要恰當。 3.回答:時間改變了作者的思想和情感; “六月的氣息”是指青春歲月;第六段表達了作者對青春易逝的感慨和留戀。 本節總結本課是一篇優美的散文,作者采用托物言志的寫作手法,通過一顆草莓有感而發,層層深入,展開聯想;通過對六月和九月的細微差別,聯想到青春期和成年期的不同,由此表達了對青春不再來、一日難再晨、及時當勉勵、歲月不待人的感慨。通過學習本文,應該讓學生懂得一寸光陰一寸金的道理,勉勵他們珍惜現在的大好時光,發憤學習,熱愛生活,全面提高自己。 補充資料 伊瓦什凱維奇:波蘭詩人、小說家、劇作家。他的詩集《另外的生活》(1938)、《奧林匹克頌》(1948)揭露了德國法西斯屠殺各國人民的罪行。《秋天的辮子及其他詩歌》(1954)、《陰暗的小道》(1957)、《明天收割節》(1963)、《一整年》(1967)等,表現了詩人對祖國、生活、大自然和人類文化遺產的熱愛之情。中篇小說《圣女約安娜》(1943)描寫17世紀波蘭修道院的生活,1961年被改編成電影。長篇小說《榮譽和贊揚》 (1956~1962)描寫波蘭貴族地主和其他階層人物的命運,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初至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波蘭的生活。他曾三次獲得波蘭國家文學獎一等獎,1969年獲得世界保衛和平委員會授予的約里奧·居里金質獎章,1970年獲列寧獎金。
《草莓》教案 篇2
一、教學目的: 1、通過學習,使學生了解作者表面描寫的是草莓,實際上是通過它來表達自己對生活的感受。 2、要學生了解:作者感情變化的線索是一顆秋天的草莓,也就是文章的題目;作者采用的是托物言志的手法,這是散文的常用手法。 3、通過本課教學,應使學生了解時間是寶貴的,生命的演進是大自然的規律,它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青春歲月是人一生中最值得回味的;教導學生要珍惜現在的寶貴時光,努力掌握科學文化知識,提高自己的素質水平,為將來的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教學重點難點:◆重點 1、掌握課文中的重點字詞。 2、了解本文的中心思想和作者的寫作手法。 ◆難點 1、讓學生通過觀察事物進行豐富的聯想,提高學生的聯想能力。 2、使學生真正體會作者感情的變化,理解作者是怎樣由物及感的。 3、讓學生理解為什么要珍惜時間和青春,怎樣才能生活得更有意義。三、教學設想 1、教師可以先拿一些草莓讓學生品嘗,然后問學生草莓的味道,指出現在的草莓和其他季節草莓在味道上的區別。然后引出草莓味道不同的原因是季節上的差異,從而把學生的思路引向課文。 2、引導學生的聯想能力,通過觀察事物,把思緒展開,由物及事及人及感,抒發自己的感情。 3、教師可以找一些關于勸戒人們珍惜時光的詩歌進行朗讀,讓學生仔細體會和揣摩。 四、教學突破 1、通過對一些物品的觀察讓學生談談他們對這些東西的認識。 2、讓學生談談他們認識、得到或失去這些東西的經歷。 ’ 3、讓學生談談他們對自己的經歷的感想。 五、課時安排:二課時六、教學內容和步驟第一課時一、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 1、先讓學生在課前預習課文,讓學生提出自己的疑問。 2、課前先買一些草莓,準備上課時帶到教室。 3、課前找一些描寫由夏季到秋季轉變時情景的文章。 ◆學生準備 1、課前認真通讀全文,找出自己的疑問。 2、找出本文的寫作手法,并和前面幾篇作比較。 二、教學步驟 (一)、教學流程設計 教師活動 1、給每個學生發一個草莓,讓其品嘗,導入課文題目。 2、讓學生分別找出作者描寫六月和九月的句子,并進行對比。 3、向學生提出有關問題。 4、讓學生回答作者此時的感受。 學生活動1、品嘗草莓后回答感受。2、讀出教師要求的句子,并說它們的區別。3、回答教師提出的問題。4、積極回答問題,進入作者的角色。(二)、通過實物導入新課 教師活動 1、給每個學生發一個草莓讓其品嘗,問學生感覺怎樣,然后讓學生想象一下:如果人們在不盛產草莓的季節吃到草莓,同現在的感受是不是一樣的?為什么會有不同的感受呢? 2、對學生的回答進行歸納,指出:最主要的是那時不是盛產草莓的時候,是季節不同或時間不同導致的。人們在不同的季節吃到同一樣東西感受是不一樣的。時間的變化會引起人們感情的變化。 3、提問:本文作者因為什么原因而引起感情的變化?是什么把作者的思緒帶到了夏季的六月? 學生活動 1、品嘗后說出自己的感覺,或香甜、或酸甜,回答:在中秋或冬天不盛產草莓時 吃到它會感覺更好,就像冬天吃到西瓜瓜一樣,感覺就不一樣,因為“物以稀為貴。”2、聽教師講解,體會到時間的不同會導致人們對事物的看法也不同,明白一個道理:一切以時間、地點條件為轉移,人們對同一事物的認識是會因時間的變化而變化的。 3、回答:一顆晚熟的草莓,使作者回憶起六月的景象。領會到,實際上是因為晚熟的草莓引起作者敏銳的感覺,這就是時間實際上一刻也沒有停息過,只不過是自己原來沒有察覺而已。 (三)、提出問題。引導學生進入情境 教師活動 1、讓學生分別說出作者心中的六月和九月各是什么樣子的。 2、提問:整個第三段都是說二者的不同,這些不同最后可以歸結到什么原因上讓學生從課文第三段上找出一句可以印證的句子。 3、提問:第四段在文章中的作用是什么?作者現在是不是還處于人生的青春階段? 學生活動 1、閱讀課文第三段和第一段,在文中找到答案。 2、回答:是時間的不同,第三段最后一句可以印證。讀出最后一句話:“還有一會兒,還有一天,也許兩天……” 3、回答:起承上啟下的作用;作者已經過了青春期,但還很年輕,從第四段第一句話和第五段第六句話可以看出來。 第二課時(四)、進入作者角色,體會情感 教師活動 1、提問:第五段與第四段的關系是什么? 從哪句話可以表現出來?“朝霞變幻” 和“似水流年”代表什么?作者說“時間對我們有所剝奪,也有所增添”,我們該怎么理解這句話? 2、提問:青春歲月的特征是什么?成年期的特征是什么?、作者在談到由青春期到成年期的改變時,是積極樂觀還是消極悲觀? 3、讓學生概括指出第五段的中心思想,提問:最后一段“六月的氣息”是指什么?作者在最后一段表達了什么樣的情感?總結本文作者在整篇文章中所表達的情感:表達了光陰易逝、時不待我的感慨。 學生活動 1、回答:對比關系或第五段是對第四段的否定,“朝霞變幻”和“似水流年”就代表時間。(學生談他們自己的看法時可以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2、可以用書本上的話回答,也可以自己概括,但一定要恰當。 3、回答:時間改變了作者的思想和情感;“六月的氣息”是指青春歲月;第六段表達了作者對青春易逝的感慨和留戀。 (五)本課小結本課通過對一顆晚熟的草莓的聯想,托物言志,抒發了作者的生活感想,表達了作者對青青歲月的留戀和對時光易逝的感嘆。本課是一篇優美的散文,作者采用托物言志的寫作手法,通過一顆草莓有感而發,層層深入,展開聯想;通過對六月和九月的細微差別,聯想到青春期和成年期的不同,由此表達了對青春不再來、一日難再晨、及時當勉勵、歲月不待人的感慨。通過學習本文,應該讓學生懂得一寸光陰一寸金的道理,勉勵他們珍惜現在的大好時光,發憤學習,熱愛生活,全面提高自己。三、板書設計 草 莓 六月: 青春期: 九月: 成年期: 請畫出本文的結構圖表。四、課后練習全解1、一顆晚熟的草莓引發了作者哪些聯想?通過聯想作者抒寫了怎樣的情懷?這篇散文由一顆晚熟的草莓引發對季節更替、生命演變的聯想,表現了對生活的熱愛和對生命的珍惜之情,抒寫了對流年似水、青春不再的感懷。作者并不是消極地感傷逝者如斯,因為盡管流年似水,“有所剝奪”,但更“有所增添”。雖然時間飛逝,“深刻地改變著我們的心性和容顏”,卻“再造了我們的思想和情感”,“還有許多的事情在前面等著我們去辦”,從而抒發了對生活的熱愛之情,表現了珍惜年華、積極進取的精神。2、課文一、三兩段同是描寫九月的景物,第一段意在表現“夏意正濃”,第三段卻意在表現“秋的氣息”。從文章的思路看,這樣寫的目的是什么?這樣寫,一方面表現了季節更替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規律;另一方面,從全文的行文思路看,也是為了引發下文對生命演變的聯想。3、季節更替、生命演變,這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規律,但每個人對此都會有不同的觀察和感受。細讀課文,體會作者的觀察與感受,說說你從中得到的啟迪。既要細讀課文,體會作者的觀察與感受,又要結合自己對生活的觀察與感受,爭取說出有個性特點的啟迪。五、補充資料(一)、作者簡介伊瓦什凱維奇:即雅羅斯瓦夫·伊瓦什凱維奇,波蘭作家(詩人、小說家、劇作家)。他的詩集《另外的生活》(1938)、《奧林匹克頌》(1948)揭露了德國法西斯屠殺各國人民的罪行。《秋天的辮子及其他詩歌》(1954)、《陰暗的小道》(1957)、《明天收割節》(1963)、《一整年》(1967)等,表現了詩人對祖國、生活、大自然和人類文化遺產的熱愛之情。中篇小說《圣女約安娜》(1943) 描寫17世紀波蘭修道院的生活,1961年被改編成電影。長篇小說《榮譽和贊揚》 (1956~1962)描寫波蘭貴族地主和其他階層人物的命運,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初至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波蘭的生活。他曾三次獲得波蘭國家文學獎一等獎,1969年獲得世界保衛和平委員會授予的約里奧·居里金質獎章,1970年獲列寧獎金。(二)、相關知識草莓,多年生草本植物,匍匐莖,葉子有長柄,花白色。果實為紅色,肉質多汁,味道酸甜,供食用。有的地方也稱其為楊梅。(三)字詞障礙1、字音字形枝柯(kē) 生意盎(àng)然 酣(hān)然 沁(qìn)人心脾韶(sháo)華 荒誕(dàn) 惴惴(zhuì)不安2、詞語注釋[反常] 跟常理相反,跟常情不同。[疏落] 稀疏零落。[起眼] 課文中是顯眼、引人注目的意思。[歡歌笑語] 歡樂地歌唱,快活地笑。形容十分高興、非常歡喜的場面。[妖艷] 課文中指鮮艷,明麗。[興味] 趣味、興趣。[漫步] 沒有目的而悠閑地走。[碩大] 指非常大,超出一般。[稀世] 世上少有。[消逝] 消失。[察覺] 發覺,看出來。[色調] 課文中指色彩、景象。原指畫面上表現思想、情感的色彩及濃淡。還用來比喻文藝作品中思想感情的色彩。[幻覺] 課文中指虛幻的、不真實的感覺。原指在沒有外在刺激的情況下而出現的不正常的知覺。幻覺有多種,如幻聽、幻視、幻嗅、幻味、幻觸等。[隱瞞] 課文中指否認、不承認。原指掩蓋真相不讓人知道。[妙齡] 課文中指青春年少的時期。原指女子的青春時期。[突變] 突然的或急劇的變化。[如花似錦] 形容風景、前程等十分美好。也用來比喻色彩絢麗。[稟賦] 指人先天具有的體魄、智力等方面的素質。[心性] 課文中指性情、性格。[再造] 課文中指重新改造。原指重新給予生命,多用于表示對重大恩惠的感激。[剝奪] 課文中指強行奪去。通常還用以指依照法律取消。[若明若暗] 比喻對問題或情況有所認識卻不很清楚,也指對某事態度不明朗。[馨香] 課文中指香氣、香味。3、同義詞辨析(1)碩大 高大 巨大三個詞都是形容詞,都有很大的意思。主要區別:“碩大”:比較強調形體上非常大,超出一般規模和水平,沒有局限于高度、規模、數量等。“高大”:的基本含義是又高又大。“巨大”:則指規模、數量等很大。本課例句:“在林間草地上我意外地發現了一顆晚熟的碩大的草莓。”(2)思緒 思路兩個詞都是名詞,都有思想的線索的意思。主要區別:“思緒”除了具有“思路”的基本含義以外,還有一層意思,即指情緒、心情。如:思緒不寧。本課例句:“這香甜把我的思緒引向了六月,那是草莓最盛的時光。”(四)練習設計a:生字與簡答題1、給下面加點的字詞注音 枝柯 韶華 稟賦 饕香 惴惴不安 2、作者為什么一開始認為一切都沒有變? 答案與提示:因為當時天氣反常地暖和,樹上也見不到一片黃葉。 3、作者在文章中說:“有所剝奪,也有所增添”,剝奪的是什么,增添的又是什么? 答案與提示:剝奪的是時光和青春的快樂,增添的是成熟的思想、經驗以及信仰和理性等等。 4、散文分為——散文和——散文。本文屬于——散文。 答案與提示:抒情(敘事) 敘事(抒情) 抒情 b:個性練習設計 1、選擇最恰當的詞語代替劃線的詞語。 從信的字里行間飄散出的青春時代呼吸的空氣,與今天我們呼吸的已大不一般。( ) a、氧氣 b、氣息 c、味道 d、氣味 答案與提示:b。 2、下面加點詞語使用不當的是( )。 答案與提示:d。 a、我意外地發現了一顆晚熟的碩大的草莓 b、那時,我們的歡笑是另一番滋味 c、它卻浸透了一種不可取代的香味. d、季節更替,生命變換,這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規律 3、有四個含“草莓”的句子,請選出“草莓”含義有別于其他三項的一項。( ) a、在林問草地上,我意外地發現了一顆晚熟的碩大的草莓 b、這香甜把我的思緒引向了六月·那是草莓最盛的時光 c、草莓的香味使我想起,幾個月前跟眼下是多么不一般 d、它雖然曾經使我們惴惴不安,卻浸透了一種不可取代的香味,真正的六月草莓的那種馨香。 答案與提示:d。 4、每日朝霞變幻越來越深刻地改變著我們的心性和容顏。這句話的主語是什么?(限兩個字)。 答案與提示:“變幻”或“朝霞變幻”。5、選出下列加點詞注音全對的一組:( )a、蔥蘢( cōng ) 璀璨(cu? ) 槲樹( hú ) 生意盎然(àng )b、蔚藍( wèi ) 彌漫( mí ) 稟賦(b?n ) 惴惴不安(zhuì )c、荒誕( huān ) 晶瑩(yíng ) 馨香( xīn ) 沁人心脾(qìn )d、枝柯( kē ) 挺拔( bá ) 湛藍(zhàn ) 興味酣然(hāng )6、下列詞語中沒有錯別字的一組是:( )a、宛然 沒精打彩 渴睡 野草荒藤b、惦記 英雄倍出 婀娜 綠草成蔭c、羞澀 一泓清泉 朗照 急于求成d、落寞 夏始春余 清淅 心神恍惚7、根據意思選擇相應的成語:a、隨著時間增長而增長。 ( )b、豪華美麗,有氣派。 ( )c、形容遇事鎮定,毫不慌張。 ( )d、沒有任何反應。 ( )8、意思表達正確的一項是:( )a、在黨和政府的領導下,使我認識并改正了自己練“fa輪功”的錯誤。b、黨和政府的教育,使我改正并認識了自己練“fa輪功”的錯誤。c、在黨和政府的教育下,我改正并認識了自己練“fa輪功”的錯誤。d、黨和政府的教育,使我認識并改正了自己練“fa輪功”的錯誤。9、指出下列各句的修辭手法:a、汽車在望不到邊際的高原上奔馳,撲入你視野的,是黃綠錯綜的一條大氈子。( )b、黃與綠主宰著,無邊無垠,坦蕩如砥,這時如果不是宛若并肩的遠山的連峰提醒了你,你會忘記了汽車是在高原上行駛。( )c、黑龍江人常說,這里的土,插根筷子都會發芽。( )d、是不是說口語與書面語沒有區別呢?也不是的。文章是有組織的語言,在這一點上,也可以說文章與語言不一樣。( )c:延伸拓展:石縫間的生命(1)、石縫間倔強的生命,常使我感動得潸然淚下。(2)、是那不定的風把那無人采擷的種子撒落到海角天涯。當它們不能再找到泥土,它們便把最后一線生的希望寄托在一線石縫里。
《草莓》教案 篇3
教學內容
本課在教材中第19--21頁。本課通過對一顆晚熟的草莓的聯想,托物言志,抒發了作者的生活感想,表達了作者對青青歲月的留戀和對時光易逝的感嘆。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通過學習,使學生了解作者表面描寫的是草莓,實際上是通過它來表達自己對生活的感受。
2.要學生了解:作者感情變化的線索是一顆秋天的草莓,也就是文章的題目;作者采用的是托物言志的手法,這是散文的常用手法。
3.通過本課教學,應使學生了解時間是寶貴的,生命的演進是大自然的規律,它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青春歲月是人一生中最值得回味的;教導學生要珍惜現在的寶貴時光,努力掌握科學文化知識,提高自己的素質水平,為將來的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過程與方法
1.教師可以先拿一些草莓讓學生品嘗,然后問學生草莓的味道,指出現在的草莓和其他季節草莓在味道上的區別。然后引出草莓味道不同的原因是季節上的差異,從而把學生的思路引向課文。
2.引導學生的聯想能力,通過觀察事物,把思緒展開,由物及事及人及感,抒發自己的感情。
3.教師可以找一些關于勸戒人們珍惜時光的詩歌進行朗讀,讓學生仔細體會和揣摩。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學習本課,使學生樹立熱愛生活的態度,培養珍惜生命的情感,養成不浪費時間的好習慣。
教學重、難點及突破
◆重點
1.掌握課文中的重點字詞。
2.了解本文的中心思想和作者的寫作手法。
◆難點
1.讓學生通過觀察事物進行豐富的聯想,提高學生的聯想能力。
2.使學生真正體會作者感情的變化,理解作者是怎樣由物及感的。
3.讓學生理解為什么要珍惜時間和青春,怎樣才能生活得更有意義。
◆教學突破
1.通過對一些物品的觀察讓學生談談他們對這些東西的認識。
2.讓學生談談他們認識、得到或失去這些東西的經歷。 ’
3.讓學生談談他們對自己的經歷的感想。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
1.先讓學生在課前預習課文,讓學生提出自己的疑問。
2.課前先買一些草莓,準備上課時帶到教室。
3.課前找一些描寫由夏季到秋季轉變時情景的文章。
◆學生準備
1.課前認真通讀全文,找出自己的疑問。
2.找出本文的寫作手法,并和前面幾篇作比較。
教學步驟
(1課時)
教學流程設計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1.給每個學生發一個草莓,讓其品嘗,導 1.品嘗草莓后回答感受。
入課文題目。
2.讓學生分別找出作者描寫六月和九月 2.讀出教師要求的句子,并說它們的區
的句子,并進行對比。 別。
3.向學生提出有關問題。 3.回答教師提出的問題。
4.讓學生回答作者此時的感受。 4.積極回答問題,進入作者的角色。
一.通過實物導入 新課(約 分鐘)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1.給每個學生發一個草莓讓其品嘗,問
學生感覺怎樣,然后讓學生想象一
下:如果人們在不盛產草莓的季節吃
1.品嘗后說出自己的感覺,或香甜、或酸
甜,回答:在中秋或冬天不盛產草莓時
吃到它會感覺更好,就像冬天吃到西瓜
到草莓,同現在的感受是不是一樣
的?為什么會有不同的感受呢?
2.對學生的回答進行歸納,指出:最主
要的是那時不是盛產草莓的時候,是
季節不同或時間不同導致的。人們
在不同的季節吃到同一樣東西感受
是不一樣的。時間的變化會引起人
們感情的變化。
3.提問:本文作者因為什么原因而引起
感情的變化?是什么把作者的思緒
帶到了夏季的六月?
瓜一樣,感覺就不一樣,因為物以稀為
’貴。
2.聽教師講解,體會到時間的不同會導致
人們對事物的看法也不同,明白一個
道理:一切以時間、地點條件為轉移,
人們對同一事物的認識是會因時間的
變化而變化的。
3.回答:一顆晚熟的草莓,使作者回憶起
六月的景象。領會到,實際上是因為
晚熟的草莓引起作者敏銳的感覺,這
就是時間實際上一刻也沒有停息過,
只不過是自己原來沒有察覺而已。
二、提出問題。引導學生進入情境(約 分鐘)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1.讓學生分別說出作者心中的六月和
九月各是什么樣子的。
2.提問:整個第三段都是說二者的不
同,這些不同最后可以歸結到什么原
因上?讓學生從課文第三段上找出
一句可以印證的句子。
3.提問:第四段在文章中的作用是什
么?作者現在是不是還處于人生的
青春階段?
1.閱讀課文第三段和第一段,在文中找到
答案。
2.回答:是時間的不同,第三段最后一句
可以印證。讀出最后一句話:“還有一
會兒,還有一天,也許兩天……”
3.回答:起承上啟下的作用;作者已經過
了青春期,但還很年輕,從第四段第一
句話和第五段第六句話可以看出來。
三、進入作者角色,體會情感(約 分鐘)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1.提問:第五段與第四段的關系是什么?
從哪句話可以表現出來?“朝霞變幻”
和“似水流年”代表什么?作者說“時間
1.回答:對比關系或第五段是對第四段的
否定,“朝霞變幻”和“似水流年”就代表
時間。(學生談他們自己的看法時可以
對我們有所剝奪,也有所增添”,我們
該怎么理解這句話?
2.提問:青春歲月的特征是什么?成年
期的特征是什么?、作者在談到由青
春期到成年期的改變時,是積極樂觀
還是消極悲觀?
3.讓學生概括指出第五段的中心思想,
提問:最后一段“六月的氣息”是指什
么?作者在最后一段表達了什么樣
的情感?總結本文作者在整篇文章
中所表達的情感:表達了光陰易逝、
時不待我的感慨。
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
2.可以用書本上的話回答,也可以自己概
括,但一定要恰當。
3.回答:時間改變了作者的思想和情感;
“六月的氣息”是指青春歲月;第六段
表達了作者對青春易逝的感慨和留
戀。
本節總結
本課是一篇優美的散文,作者采用托物言志的寫作手法,通過一顆草莓有感而發,層層深入,展開聯想;通過對六月和九月的細微差別,聯想到青春期和成年期的不同,由此表達了對青春不再來、一日難再晨、及時當勉勵、歲月不待人的感慨。通過學習本文,應該讓學生懂得一寸光陰一寸金的道理,勉勵他們珍惜現在的大好時光,發憤學習,熱愛生活,全面提高自己。
板書設計
草 莓
六月: 青春期:
九月: 成年期:
問題探究與拓展活動
本課的學習必須讓學生和教師相互配合,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性,但是由于本課.有些地方較有深度,學生理解起來可能有一定的難度,教師必須給于引導和啟發,主要是理解作者在文章中通過描寫六月和九月的不同來表達的深層含義,為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作鋪墊。
《草莓》教案 篇4
教學目的:理清文章思路,知曉聯想手法。
教學重點難點:文章思路的理清。
第一課時
一、 導入
季節更替、生命演變,這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規律,但每個人因自己的生活的經歷、知識層面的種種不同,對不同的“物”,或者是對相同的“物”,都會有不同的感受。今天我們就一起學習波蘭作家伊瓦什凱維奇的散文《草莓》,體會作者對時光、對生命的別樣的感悟。
二、 初讀
1、 整體把握課文內容。
2、 理清作者行文思路。
三、 正音
槲樹 枝柯 稟賦 馨香 璀璨 惴惴不安 蔥蘢茂密
生意盎然 興味醋然 湛藍 沁人心脾 隱瞞 如花似錦
頃刻之間 韶華燦爛 荒誕 賦予 似水流年 從容不迫
四、 研讀
1、自由朗讀1-3自然段,說說這幾段描寫的主要內容。
••九月的農村景物
2、第1段和第3段描寫的是同一個時節的幾乎又是相同的景物,作者為什么這樣著墨?
••表現的側重點不同,反應出來的人的心境也不相同。
3、 第1段中的景物有何特點?人的心境如何?第3段呢?
4、 作者這樣寫的用意是什么?
••是與六月的景物形成比照,從而強調已逝的六月,景物的“另一種模樣”和人的“另一番滋味”。
5、能不能揣測一下其中更為深層次的意韻?從文中找出相關的句子體會。
••“每一月,每一周,甚至每一天都有它自己獨特的色調”,強調時光是從不隨人的意志在流逝著。
6、可人們的思維有時卻會陷入一下誤區,這個誤區是什么呢?
••以為一切都沒有變。
7、作者這樣一番感悟緣于什么呢?
••一顆晚熟的碩大的草莓
8、由此可見,文章第2段的作用是什么?
••過渡,點題
9、概括1-3自然段的內容,并根據全文行文的思路,說說它的作用。
••敘寫了季節更替的不可抗拒,借此引發下文對生命演變的聯想和感悟。
第二課時
一、導入
回顧上堂課的內容:文章的第一部分,敘寫因季節更替而觸發的情思,這一感悟的核心就是流年不再,作者借此為后文的聯想作了鋪墊。
二、研讀
1、 齊讀4-6自然段,說說對這部分文字的理解。
••是寫對生命演變的聯想和感悟。
2、 說說這部分文字與前文的照應關系。
••4、5段分別照應1、3段
3、 找一些相關的句子。
例:
a:第1段: 一切基本上都沒有變,依然是那樣碧綠的樹,湛藍的天,歡快的心田。
第4段: 常以為自己還是妙齡十八的青年;一切都沒有發生任何的突變;一切都如花似錦,韶華燦爛
b:第3段: 草莓的香味形象使我想起,幾個月前跟眼下是多么不一般。
第5段: 信的字里行間飄散出的青春時代呼吸的空氣,與今天我們呼吸的已大不一般。
c:第3段: 每一月,每一周,甚至每一天都有它自己獨特的色調
第5段: 我們度過的每一天時光,都賦予了我們不同的色彩和形態。
4、 作者借此來說明什么道理?
••時光的一去不復返。
5、 那么作者是否一味地沉浸在逝者如斯的消極感傷里?請從文中找出一些句子來說明。
例:
a、 每日朝霞變幻越來越深刻地改變著我們的心性和容顏,似水流年,徹底再造了我們的思想和情感。
b、 有所剝奪,也有所增添。
c、 還有許多的事情在前面等著我們去辦。
d、 激動不安、若明若暗的青春歲月之后,到來的是成年期成熟的思慮,是從容不迫的有節奏的生活,是日益豐富的經驗,是一座內心的信仰和理性的大廈的落成。
••這些句子表明作者并不是沉浸在一種消極的感傷中,更多的是抒發了對生活的熱愛,表現了珍惜年華、積極進取的精神。
6、 說說對文章最后一段的理解。
••作者將“六月草莓”與“妙齡十八的馨香”融合在一起,展示的是自然與人生的詩意的融合,給讀者以更遼闊的思維空間。
板書設計:
夏意正濃
九月 聯想 流年不再 珍惜生命
六月 秋的氣息
《草莓》教案 篇5
教學目的:
1、通過學習,使學生了解作者表面描寫的是草莓,實際上是通過它來表達自己對生活的感受。
2、要學生了解:作者感情變化的線索是一顆秋天的草莓,也就是文章的題目;作者采用的是托物言志的手法,這是散文的常用手法。
3、通過本課教學,應使學生了解時間是寶貴的,生命的演進是大自然的規律,它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青春歲月是人一生中最值得回味的;教導學生要珍惜現在的寶貴時光,努力掌握科學文化知識,提高自己的素質水平,為將來的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課時安排:1課時
重點
1、掌握課文中的重點字詞。
2、了解本文的中心思想和作者的寫作手法。
難點
1、讓學生通過觀察事物進行豐富的聯想,提高學生的聯想能力。
2、使學生真正體會作者感情的變化,理解作者是怎樣由物及感的。
3、讓學生理解為什么要珍惜時間和青春,怎樣才能生活得更有意義
教學設想: 本課是之前選取入進入初中的一篇教材,作為自讀課文難度也不大,學生讀后基本上能體會文章的主旨,懂得青春的寶貴。所以重點在于通過品味文章的語句,找出草莓引發聯想的語句,掌握文章托物言志的由物及人,由物及理的寫作手法,并進行有效的作文訓練,懂得觀察生活,感悟生活。
◆學生準備
1.課前認真通讀全文,找出自己的疑問。
2.找出本文的寫作手法
3 、了解作家作品和相關背景
自讀預習要達到對以下知識點的掌握:
(一)、作者簡介
伊瓦什凱維奇:即雅羅斯瓦夫•伊瓦什凱維奇,波蘭作家(詩人、小說家、劇作家)。他的詩集《另外的生活》(1938)、《奧林匹克頌》(1948)揭露了德國法西斯屠殺各國人民的罪行。《秋天的辮子及其他詩歌》(1954)、《陰暗的小道》(1957)、《明天收割節》(1963)、《一整年》(1967)等,表現了詩人對祖國、生活、大自然和人類文化遺產的熱愛之情。中篇小說《圣女約安娜》(1943) 描寫17世紀波蘭修道院的生活,1961年被改編成電影。長篇小說《榮譽和贊揚》 (1956~1962)描寫波蘭貴族地主和其他階層人物的命運,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初至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波蘭的生活。他曾三次獲得波蘭國家文學獎一等獎,1969年獲得世界保衛和平委員會授予的約里奧•居里金質獎章,1970年獲列寧獎金。
(二)、相關知識
草莓,多年生草本植物,匍匐莖,葉子有長柄,花白色。果實為紅色,肉質多汁,味道酸甜,供食用。有的地方也稱其為楊梅。
(三)字詞障礙
1、字音字形
枝柯(kē) 生意盎(àng)然 酣(hān)然 沁(qìn)人心脾
韶(sháo)華 荒誕(dàn) 惴惴(zhuì)不安
2、詞語注釋
[疏落] 稀疏零落。
[妖艷] 課文中指鮮艷,明麗。
[興味] 趣味、興趣。
[察覺] 發覺,看出來。
[色調] 課文中指色彩、景象。原指畫面上表現思想、情感的色彩及濃淡。還用來比喻文藝作品中思想感情的色彩。
[稟賦] 指人先天具有的體魄、智力等方面的素質。
[心性] 課文中指性情、性格。
[再造] 課文中指重新改造。原指重新給予生命,多用于表示對重大恩惠的感激。
[若明若暗] 比喻對問題或情況有所認識卻不很清楚,也指對某事態度不明朗。
[馨香] 課文中指香氣、香味。
3、散文分為抒情散文和敘事散文。本文屬于抒情散文。
教學過程:
教學環節
學生活動
教師活動
設計意圖
導入新課
在聽完《青春舞曲》雖然歡快,但是唱出對青春一去不復返的無奈,再來感受一下席幕蓉的關于青春太倉促的詩句。
所有的結局都已寫好/所有的淚水都已起程。/卻忽然忘了是怎么樣的一個開始/在那個古老的不再回來的夏日/無論我如何去追索/年輕的你只如云影掠過/而你微笑的面容極淺極淡/逐漸隱沒在日落后的群嵐/遂翻開那發黃的扉頁/命運將它裝訂得極為拙劣/含著淚,我一讀再讀/卻不得不承認/青春是一本太倉促的書
這是一首能引發共鳴的席幕蓉的《青春》與本文的情感有所貼進,也能引發學生對青春的思考。為課文的理解作好鋪墊。
初步感知課文
思考文章標題為“草莓”,文章中寫了不同時節的草莓,分別有著怎么樣的不同含義?
寫到了夏(六月)和秋(九)兩季的草莓。六月的草莓代表著青春的妙齡,而秋季的草莓代表著生命的成熟。這是一種類比的手法,有利展開文章的主旨升華。
從標題展開去,由淺入深,體會到文章借草莓這一物象來表達深意的意圖。
深入課文
體會:既然是用不同時節的草莓來類比人生的不同生命狀態,為什么前面三節都在寫夏季和秋季的景色,是不是與主旨相悖,這樣的環境描寫有什么作用?
分別找出作者描寫六月和九月的句子,并進行對比。
六月:夏的芬芳
九月:過一天,兩天夏就會消失
景物的比較只是要突出,變化只是人們在不知不覺的。
作用:一方面表現了季節更替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規律,借此引發下文對生命演變的聯想和感悟。
體物作者由景及物的寫作手法,并從中體會這種寫作手法對中心的表達作用。
品味語言,體會聯想的作用
一顆晚熟的草莓引發了作者哪些聯想,通過聯想作者抒發了怎樣的情懷?
這篇散文由一顆晚熟的草莓引發了對季節更替,生命演變的聯想,表現了對生活的熱愛和對生命的珍惜之情,抒寫了對流年似水、青春不再的感懷。
通過品味作者引發聯想的語句,懂得作者寄予的思索,來探求文章的主旨。
作者體會到了的對生命的思考,感悟到青春不再的感懷,作者的感情抒發是不是消極的呢?
但作者并不是消極地感傷,而是感到了歲月有所剝奪也有所增添,雖然時間飛逝,“深刻改變了我們的心性和容顏卻再造了我們的思想和感情。表現珍惜年華,積極進取的精神。
有所剝奪也有所增添,剝奪的是什么,增添的是什么?從現實中找出例子來說明歲月的剝奪與增添
秋盡時,季節的斗轉剝奪了楓樹的蒼翠,卻增添了滿眼的楓葉如丹。
時光的列車,凋謝了居里夫人那美麗的容貌,卻增添了那跨越百年的美麗。
一方面是對文章句子的深入理解,一方面學以致用,能夠結合自已的體會而談。
聯想訓練(一)
聯想有關珍惜時間的經典語句
若拋棄時間的人,時間也拋棄他-莎士比亞
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
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孔子)
盛年不重來,一日難再晨。及時當勉勵,歲月不待人。(陶淵明)
青春是美妙的,揮霍青春就是犯罪—— 蕭伯納
喚起學生已有的知識積累,展開聯想,能夠豐富對課文進一步地解讀。更能讓學五明白青春易逝,應好好珍惜的道理。
聯想訓練
(二)
回憶有關托物言志的作品培養從普通生活中發現美,感悟哲理。
《白楊禮贊》
〈墻角的花〉
生活之中處處都有哲理
拓展對生活的感悟:
如鉆石的璀璨是經歷千錘萬打有何生活啟迪?
曇花一現怒放的生命,煙化瞬間的爛漫。
比較閱讀
與《心田上的百合化》
比較寫作方法上的異同
都是托物言志的方法
都用了類比手法
只不過一個是直接抒發情感,一個是通過擬人語氣寓言式揭露作者的感受。
增加閱讀的廣度,更加獲得對托物言志散文的特點感悟。
作業
寫作
請結合自己的體會以《生命的四季》寫一篇隨筆
選擇你喜歡的一種物體,寫出它的特征和引發你對人生的感悟
鞏固聯想訓練的寫作
比較閱讀:兩篇都是托物言志的散文,在寫作方法上有何異同?
心田上的百合花
作者:林清玄
在一個偏僻遙遠的山谷里,有一個高達數千尺的斷崖。不知道什么時候,斷崖邊上長出了一株小小的百合。百合剛剛誕生的時候,長得和雜草一模一樣。但是,它心里知道自己并不是一株野草。它的內心深處,有一個內在的純潔的念頭:“我是一株百合,不是一株野草。惟一能證明我是百合的方法,就是開出美麗的花朵。”有了這個念頭,百合努力地吸收水分和陽光,深深地扎根,直立地挺著胸膛。終于在一個春天的清晨,百合的頂部結出了第一個花苞。
百合心里很高興,附近的雜草卻很不屑,它們在私底下嘲笑著百合:“這家伙明明是一株草,偏偏說自己是一株花,還真以為自己是一株花,我看它頂上結的不是花苞,而是頭腦長瘤了。”公開場合,它們則譏諷百合:“你不要做夢了,即使你真的會開花,在這荒郊野外,你的價值還不是跟我們一樣?”
百合說:“我要開花,是因為我知道自己有關麗的花;我要開花,是為了完成作為一株花的莊嚴生命;我要開花,是由于自己喜歡以花來證明自己的存在。不管有沒有人欣賞,不管你們怎么看我,我都要開花!”
在野草的鄙夷下,野百合努力地釋放內心的能量。有一天,它終于開花了。它那靈性的潔白和秀挺的風姿,成為斷崖上最美麗的顏色。這時候,野草再也不敢嘲笑它了。
百合花一朵一朵地盛開著,花朵上每天都有晶瑩的水珠,野草們以為那是昨夜的露水,只有百合自己知道,那是極深沉的歡喜所結的淚滴。年年春天,野百合努力地開花、結籽。它的種子隨著風,落在山谷、草原和懸崖邊上,到處都開滿潔白的野百合。
幾十年后,遠在百里外的人,從城市,從鄉村,千里迢迢趕來欣賞百合開花。許多孩童跪下來,聞嗅百合花的芬芳;許多情侶互相擁抱,許下了“百年好合”的誓言;無數的人看到這從未見過的美,感動得落淚,觸動內心那純凈溫柔的一角。
不管別人怎么欣賞,滿山的百合花都謹記著第一株百合的教導:
“我們要全心全意默默地開花,以花來證明自己的存在。”
《草莓》教案 篇6
一、引入
同學們都吃過草莓,香香的,本文的作者吃草莓,雖然只有一顆,卻吃出了不同的味道(大作家果然與眾不同)接下來我們就來看看作者究竟從草莓里吃出了什么?
二、分析課文
提問:
1、作者發現草莓是在什么時候?(9月)
2、9月已經步入秋天,但在作者眼里,仍然是夏意正濃,那么,作者描寫了9月農村怎樣的景物?在下文中,作者筆下的景物又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九月
夏意正濃 秋的氣息
天氣:暖和
樹木:綠 樹木:頃刻會枯黃
天空:藍 天空:不久會變得灰慘慘
心情:歡快
-----------時間
總結:其實景物并沒發生變化,只是作者的感情發生了改變,心境不同,看待問題的結果也不一樣。在九月吃到六月里才有的草莓,那感受是不一樣的。人們對同一事物的認識是會因時間的變化而變化的。
舉例說明:
對父母的態度
小時候:崇拜
現在:對于他們的某些做法有點不以為然
以后:理解
(我舉這個例子的目的有兩方面,一方面是讓學生明白人們對同一事物的認識是會因時間的變化而變化的這個道理,這個例子更貼近他們自身,更有利于理解,另一方面是趁機進行親情教育,讓學生能理解、體諒父母。)
3、作者有草莓想到了時間的流逝,面對時光的一去不返,作者持的是什么態度?(對生活的熱愛、積極向上)。請用文中的句子說明。(課文5自然段)
4、分析5、6自然段
a、青春歲月的特征
b、成年期的特征
六月: 青春期
九月: 成年期
《草莓》教案 篇7
活動目標:
1.看圖譜學唱歌曲《摘草莓》第一段,理解并記憶歌詞。
2.學唱歌曲中的空拍節奏,并初步嘗試倚音的唱法,感受歌曲輕松愉快的情緒。
3.嘗試仿編歌詞,樂意說說歌曲意思。
4.對音樂活動感興趣,在唱唱玩玩中感到快樂。
活動重難點:
學唱歌曲《摘草莓》第一段,通過不同形式的演唱如齊唱、分組唱、對唱等形式記憶歌詞,感受歌曲輕快的節奏。
唱準樂句中的空拍節奏,及初步學唱倚音。
活動過程:
一、發聲練習
引導幼兒用正確的方法發聲。
二、熟悉歌詞
1.教師清唱歌曲一遍,提問:你聽到了什么?瑪瑙綴是什么意思?
2.教師清唱歌曲第二遍,提問:歌詞是按照什么順序出現的?請一名幼兒將歌詞按照順序貼在圖譜上。
3.提問:歌曲帶給你什么感覺?
4.小結:這是一首節奏輕快跳躍,旋律活潑流暢的歌曲,題目就叫《摘草莓》。
三、學唱歌曲
1.自由清唱歌曲,發現難點,通過同伴互助與教師幫助解決難點。
2.難點樂句:理解圖譜,提問:圖譜上有什么?是什么意思?怎么唱?通過試個別試唱、集體試唱、加動作試唱學習唱準空拍和倚音。
四、完整演唱
1.幼兒看圖譜集體完整演唱歌曲。
2.男女比賽唱,教師逐步撤走部分圖片,可加上動作演唱。
3.教師撤走全部圖片,幼兒表演唱。
4.幼兒分組唱。
5.幼兒挑戰教師,與教師對唱。
五、巡回演出
結束活動,準備到小班中班巡回演出。
教學反思:
在活動中大部分幼兒表現積極,但忽視了能力弱的幼兒的表現,在下次活動中需要個別指導。
《草莓》教案 篇8
各位評委,各位老師:
大家好!
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中班數學活動《找一找說一說》這個活動來自山東省編教材中班上冊《我的新班》這一主題。自己的創設與主題緊緊相扣,并且與幼兒的生活密切相關,這一課程即培養了幼兒的想象力,創造力,又培養了幼兒的思維能力,還增強了幼兒簡單數字的運用和識記能力。
下面,我將從說教材,說教法,說學法,說教學過程,說教學反思這幾個方面來進行說課。
一、說教材
1教材的內容及其特點幼兒園數學是一門系統性、邏輯性很強的學科,有著自身的特點和規律,新《綱要》提出“數學教育必須要讓幼兒能從生活和游戲中感受事物的數量關系并體驗到數學的重要和有趣;教師要引導幼兒對周圍環境中數、量、形、時間和空間等現象產生興趣,建構初步的數概念,并學習用簡單的數學方法解決生活和游戲中某些簡單的問題。”由此可見生活化、游戲化已經成為構建數學課程最基本的塬則在新學期的開始,幼兒就有了一定的獨立能力,他們更多愿意獨立的做事情,并且感到自豪。經常聽到他們說杯子是做什么用的?衣服又是做什么用的?冬天的衣服是什么樣子的?夏天的衣服又是什么樣子的?等等。因此,我設計了這堂《找一找說一說》的教學活動,希望孩子們在輕松愉快的游戲活動中和積極參與操作的過程中獲得相關知識。
活動目標
1.復習4以內的點數,或根據物品用途的不同,學會簡單的分類。
2.能用自己喜歡的顏色,學習用花,草等進行簡單的裝飾。
3.會看標志找到自己的用品,不隨便亂用、錯拿,懂得講衛生。
重點難點重點:復習4以內的點數,或根據物品用途的不同,學會簡單的分類。
難點:會看標志找到自己的用品,不隨便亂用、錯拿,懂得講衛生。
活動準備事先剪好的叁角形、圓形、正方形卡片若干,彩筆每人一盒。
.幼兒用書。
二、說教法
在課前我認真分析教材,做好掛圖,準備好所有的教具。以培養孩子“主動學習,邏輯推理,創造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為主旨,活動以“游戲式數學”為精神主軸,增強數學學習的樂趣,讓孩子在輕松,快樂的情景下展開與數學的第一類接觸,在學習歷程中積累足夠的操作經驗,構建完整的數理概念,讓孩子更喜歡數學并養成主動探索,追求知識的興趣和良好的品質。因此我將采用以下教學方法:
1游戲法我將通過組織有規則的游戲來引導幼兒學習。游戲法符合幼兒喜好游戲的天性,能將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和教學興趣結合起來,讓幼兒在感興趣的游戲中輕松的學習。
比如說我把小朋友自己用的杯子,飯盒,毛巾等小物品都全部打亂,讓小朋友自己去找到自己的東西并把它放回塬處,這樣教會他們不亂放東西,并且養成良好的習慣。
2動手操作法我讓幼兒找自己的用品,讓他們找到以后在向我介紹這些用品是做什么用的?他們是怎樣找到的?再讓幼兒說說自己的標志是什么。這樣既發展了幼兒的觀察力,學習能力,認識能力以及思維能力,又促使幼兒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我先做示范,畫幾多簡單的花紋,讓小朋友們模仿,然后在讓他們自己動手動腦設計標志,貼在自己的用品上,防止拿錯等。
三、說學法
整個活動我以幼兒為主體,變過去的“要我學”為現在的“我要學”,讓幼兒在看看、聽聽、想想、說說、玩玩的輕松氛圍中掌握活動的重點、難點,幼兒運用了討論談話法、游戲聯系法等學習方法。討論談話法:幼兒在討論、談話中能無拘無束地說出自己的理解與看法,是幼兒練習說話的好機會。
游戲練習法:幼兒在游戲中,邊游戲邊聯系故事中的有些句子,正體現了《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提出的“語言能力是在運用過程中發展起來的。”
四、活動程序
1.閱讀幼兒用書,復習4以內的點數,會進行簡單的分類。
(1)看看圖上有什么?說說這些物品有什么用?(喝水用的、擦手用的、睡覺用的、放衣服用的)(2)數一數每種物品有多少?
2.照照自己的用品在哪里?
告訴來是你的衣帽櫥、小床、杯子、毛巾、小椅子都在哪里?你是怎么找到的?請幼兒說一說自己的標志是什么?知道標志能幫助我們很快找到自己的用品,不易拿錯。
3.動手設計標志。
激發幼兒制作的興趣。動物學校也開學了,小動物們總是拿錯用品,這樣亂用物品很不衛生,他們想請小朋友幫它們一起設計用品上的標志,你們愿意嗎?我們設計什么樣的圖案呢?幼兒自由討論。
在幼兒討論的基礎上,老師示范幾種簡單的花紋畫法,如圓形花瓣、長形花瓣等。
幼兒動手在已準備好的圖形卡片上,進行大膽的設計,老師巡回指導。
4.展示作品,幼兒互相欣賞。
鼓勵幼兒大膽向同伴介紹自己的作品,并能講出他人作品的可取之處。
小結:小動物收到標志牌很高興,以后它們再也不能用錯物品了,謝謝小朋友們!
提醒幼兒記住自己的標志,知道使用完杯子、毛巾后,要放回塬處。會輕拿輕放,愛護自己的用品。
教學反思:
在整個活動中利用幼兒的好奇心引起他們的學習興趣,并且達到了預期目標,效果非常好,甚至超過了預期效果。整個活動既讓幼兒體驗了實驗成功時的快樂、增強了自信心,也知道了保護環境的必要性,同時也培養了幼兒的觀察力及動手操作的能力,這個活動在中班開展是非常有意義和有必要的。
《草莓》教案 篇9
活動目標:
1、認識勞動工具,激發幼兒對勞動的熱愛。
2、引導幼兒學習觀察技能,培養幼兒觀察的持久性。
3、探索、發現生活中的草莓的特征。
4、積極的參與活動,大膽的說出自己的想法。
活動準備:
1、整理種植園地(地勢稍高一些)。
2、勞動工具:鍬、鏟、水壺、塑料薄膜等。
3、草莓秧苗。
4、設計觀察記錄表。
活動過程:
1、回憶吃草莓的情景,激發幼兒種草莓的愿望。
2、幫助幼兒認識草莓秧苗,知道草莓秧苗是生長在泥土中的。
3、引導幼兒認識勞動工具:鍬、鏟、水壺等,并了解各自的勞動用途和方法。
4、組織幼兒開展種植活動。(主要以教師為主,幼兒重點了解種植的過程)
(1)組織幼兒觀察教師種植過程:
整理地塊—鋪塑料薄膜—栽草莓—澆水
(2)幼兒參與種植活動
(3)引導幼兒觀察勞動工具在活動中的使用方法。
5、組織幼兒學習記錄種草莓的活動過程。
6、延伸活動:
(1)組織幼兒觀察草莓的生長情況,并學習照料活動,如:除草、澆水等。
(2)作觀察記錄。
活動反思:
我以提問的形式進入了這節課,整節課的內容上下來幼兒的思路一直跟著我走,而內容中,很多環節我沒有讓幼兒自己去嘗試,在這次的活動中還存在這很多問題,沒有考慮到很多問題就管自己上下來了,以后的教學中我會考慮獨到。
《草莓》教案 篇10
【活動目標】
1、能從食物中發現紅色系色彩元素。
2、嘗試用紙漿塑形并將其染色,體驗色彩變幻和調色的樂趣。
3、感受制作紙漿蛋糕的樂趣。
【活動準備】
1、餐巾紙,水,顏料,生日蛋糕餐碗,糨糊,教師事先做好的紙漿蛋糕。
2、各式各樣的蛋糕圖片(以草莓蛋糕為主)。
3、故事《給熊奶奶過生日》。
【活動過程】
一、欣賞故事,導入活動。
1、欣賞故事《給熊奶奶過生日》。
2、欣賞豐富多樣的蛋糕圖片,觀察各種蛋糕的造型并感知草莓色。
3、師:小朋友們,熊奶奶今天過生日,我們來做一個好吃的蛋糕送給熊奶奶吧!大家一起來研究下怎么做一個特別又好吃的蛋糕?
二、魔法變蛋糕,制作紙漿蛋糕。
1、出示范例紙漿蛋糕。
2、引導幼兒觀察紙漿蛋糕的特別之處,想象它的制作方法。
3、探索用紙漿變奶油,制作紙漿蛋糕。
制作奶油的步驟:準備紙一浸濕餐巾紙并搗碎一準備糨糊一紙漿和糨糊混合一添顏料斗準備底板。
要點提示
(1)將餐巾紙或衛生紙浸濕后搗碎,如同攪拌面粉一樣。
(2)用不同的顏料將紙漿染色,染出有草莓感覺的色彩:
先調入白色,再加入少許紅色,一層層加,感受色彩的亮度和色澤的變化。
(3)用不同的方式將紙漿裝點在倒扣的碗上,然后伸出手指,抹一抹、按按平。
整個小手在紙漿上面按一按,將奶油平鋪在蛋糕上。再用手搓一搓,變一變,變出不同形狀的奶油,作為蛋糕漂亮的花紋。將深顏色的奶油搓成小圓圓,便成了一個珍珠小球。用手指挖一塊,輕輕捏兩下,作為裝飾物輕輕放到蛋糕上,邊上還可以配上綠葉。
三、給熊奶奶送蛋糕,展示并欣賞蛋糕。
【評析】
愛吃是孩子的天性,每個孩子都是“食神”。在愉快的創作中充分感受紅色系色彩元素。做中學,不僅鍛煉了孩子的手部肌肉,而且加深了孩子對色彩的認識和運用。或許多年之后回憶起今天的這一幕:開心的制作,視如珍寶的作品,還有學到的一切……
附故事:給熊奶奶過生日
森林里的熊奶奶過生日,小動物們都在準備禮物。
小鳥啾啾對熊貓達達說:“達達呀,我們要送給熊奶奶什么禮物呢?對了,我唱首歌給熊奶奶聽。”
熊貓達達說:“你的歌聲這么好聽,熊奶奶一定很高興,對了,我來畫張畫送給熊奶奶。”
小鳥啾啾說:“你畫的畫這么好看,熊奶奶一定很高興。”
啾啾和達達一起出門,準備到熊奶奶家吃蛋糕,他們在路上遇到了小老虎乖乖,啾啾問道:“乖乖,你要到哪里去呢?”
乖乖回答:“我要到熊奶奶家,跳舞給她看。祝熊奶奶生日快樂!”
于是,啾啾、達達和乖乖三個人一起來到熊奶奶家,一起祝賀熊奶奶生日快樂。熊奶奶真高興!她送給大家一人一罐蜂蜜。
就這樣,大家度過了快樂的一天!
《草莓》教案 篇11
活動目標:
1、感受歌曲輕快的情緒,初步學習用兩個聲部進行演唱歌曲。
2、在圖譜的幫助下演唱歌曲。
3、積極參與活動,體驗歌唱活動的快樂。
4、通過學唱歌曲,體驗歌曲的氛圍。
5、能唱準曲調,吐字清晰,并能大膽的在集體面前演唱。
活動準備:
圖譜。
活動過程:
一、練聲。
“孩子們,讓我們先來亮一亮咱們的嗓子吧!”
二、學習歌曲。
1、欣賞教師范唱,了解歌曲與內容。
“今天,有位小姑娘,她也要上山摘草莓,我們一起來聽一聽。”
“好聽嗎?”“這首歌曲比較輕快,非常的好聽。歌曲的名字就叫《摘草莓》。”出示背景圖。
2、再次欣賞教師范唱。
“再來仔細地聽一聽,聽聽歌曲里唱了什么?”
根據孩子的回答,取出大圖譜,放于黑板。
3、擺放圖譜。
“誰來把這些圖譜根據歌曲擺一擺?”擺得對不對呢?我們一起來看一看。”
4、看圖完整演唱第一聲部,將歌詞與圖譜匹配。
“讓我們看著圖譜跟著老師輕輕地來唱一唱。”
三、練習兩個聲部。
1、討論、了解第二聲部演唱的位置。
“老師這兒還有一些小圖譜,為了使歌曲更好聽,我們還要在歌曲里加入小圖譜,放在哪兒呢?”
“不僅要唱大圖譜,還要唱小圖譜,小圖譜怎么唱呢?”
2、教師唱第一聲部,并用體態提示幼兒演唱第二聲部。
“我們來試一試唱這首歌,你們唱大圖譜,我來唱小圖譜。”
3、將幼兒分成兩個聲部演唱2——3遍。
“在唱歌的時候,我們要一邊唱歌,一邊聽別人的聲音,和別人的聲音和諧一致就好聽了。”
四、活動結束。
“我們把這么好聽的歌去唱給弟弟妹妹們聽聽吧!”
活動反思:
1、圖譜與歌曲的`結合。
在活動前,我準備了背景圖、大圖譜以及小圖譜,活動中,我先利用大圖譜來學習歌曲的第一聲部,在用小圖譜來學習歌曲的第二聲部,吸引、調動孩子來參與活動,并通過擺一擺、看一看,使孩子們從中理解了歌詞,記憶了歌曲。
2、動作與歌曲的結合。
由于孩子是初次嘗試演唱兩聲部的歌曲,對于第二聲部的切入,孩子們不能很好地把握節奏,所以在活動中我利用肢體動作來提示孩子,被分成兩部分的孩子看了指揮就能很好地演唱歌曲了。
3、活動流程層層遞進,過渡流暢。
用《摘蘋果》的曲調來唱《摘草莓》練聲,從兩聲部練聲到學習新歌,再加入第二聲部,環節層層遞進、環環相扣。
過渡時,緊接練聲時的情景銜接道:“有位小姑娘,她也要上山摘草莓”來引出新歌,引出老師的范唱。在出示大圖譜時,由于每張大圖譜上有兩句歌詞,所以范唱完讓孩子說,當孩子說出一句的時候,我會追問與之一起的另一句,“除了風輕輕吹,還有什么在飛?”“什么在風中飄香味?”“一顆顆紅草莓好象什么?唱了幾次?”等等語句組織得很自然、流暢。
當然,“有完美的教案,沒有完美的課堂。”課堂是活的,總會存在一些不足,或者說有些地方可以上得更好。在這個活動中,讓孩子擺大圖譜的時間控制得再短一點,再緊湊一些,在請兩三個孩子擺完后,我就可以清唱來糾正孩子擺放的對錯與否。
《草莓》教案 篇12
活動目標
1.能從食物中發現紅色系色彩元素。
2.嘗試用紙漿塑形并將其染色,體驗色彩變幻和調色的樂趣。
3.感受制作紙漿蛋糕的樂趣。
活動準備
1.餐巾紙,水,顏料,生日蛋糕餐碗,糨糊,教師事先做好的紙漿蛋糕。
2.各式各樣的蛋糕圖片(以草莓蛋糕為主)。
3.故事《給熊奶奶過生日》。
活動過程
1.欣賞故事,導入活動。
(1)欣賞故事《給熊奶奶過生日》。
(2)欣賞豐富多樣的蛋糕圖片,觀察各種蛋糕的造型并感知草莓色。
(3)教師:我們也要做一個好吃的蛋糕送給熊奶奶。大家一起來研究下怎么做一個特別的蛋糕哦!
2.魔法變蛋糕,制作紙漿蛋糕。
(1)出示范例紙漿蛋糕。
(2)引導幼兒觀察紙漿蛋糕的特別之處,想象它的制作方法。
(3)探索用紙漿變奶油,制作紙漿蛋糕。
制作奶油的步驟:準備紙一浸濕餐巾紙并搗碎一準備糨糊一紙漿和糨糊混合一添顏料斗準備底板。
要點提示
1)將餐巾紙或衛生紙浸濕后搗碎,如同攪拌面粉一樣。
2)用不同的顏料將紙漿染色,染出有草莓感覺的色彩:
先調入白色,再加入少許紅色,一層層加,感受色彩的亮度和色澤的變化。
3)用不同的方式將紙漿裝點在倒扣的碗上,然后伸出手指,抹一抹、按按平。 整個小手在紙漿上面按一按,將奶油平鋪在蛋糕上。再用手搓一搓,變一變,變出不同形狀的奶油,作為蛋糕漂亮的花紋。將深顏色的奶
油搓成小圓圓,便成了一個珍珠小球。用手指挖一塊,輕輕捏兩下,作為裝飾物輕輕放到蛋糕上,邊上還可以配上綠葉。
3.給熊奶奶送蛋糕,展示并欣賞蛋糕。
《草莓》教案 篇13
4、草莓
――伊瓦什凱維奇
一、教學目的:
1、通過學習,使學生了解作者表面描寫的是草莓,實際上是通過它來表達自己對生活的感受。
2、要學生了解:作者感情變化的線索是一顆秋天的草莓,也就是文章的題目;作者采用的是托物言志的手法,這是散文的常用手法。
3、通過本課教學,應使學生了解時間是寶貴的,生命的演進是大自然的規律,它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青春歲月是人一生中最值得回味的;教導學生要珍惜現在的寶貴時光,努力掌握科學文化知識,提高自己的素質水平,為將來的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
1、掌握課文中的重點字詞。
2、了解本文的中心思想和作者的寫作手法。
◆難點
1、讓學生通過觀察事物進行豐富的聯想,提高學生的聯想能力。
2、使學生真正體會作者感情的變化,理解作者是怎樣由物及感的。
3、讓學生理解為什么要珍惜時間和青春,怎樣才能生活得更有意義。
三、教學設想
1、教師可以先拿一些草莓讓學生品嘗,然后問學生草莓的味道,指出現在的草莓和其他季節草莓在味道上的區別。然后引出草莓味道不同的原因是季節上的差異,從而把學生的思路引向課文。
2、引導學生的聯想能力,通過觀察事物,把思緒展開,由物及事及人及感,抒發自己的感情。
3、教師可以找一些關于勸戒人們珍惜時光的詩歌進行朗讀,讓學生仔細體會和揣摩。
四、教學突破
1、通過對一些物品的觀察讓學生談談他們對這些東西的認識。
2、讓學生談談他們認識、得到或失去這些東西的經歷。 ’
3、讓學生談談他們對自己的經歷的感想。
五、課時安排:二課時
六、教學內容和步驟
第一課時
一、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
1、先讓學生在課前預習課文,讓學生提出自己的疑問。
2、課前先買一些草莓,準備上課時帶到教室。
3、課前找一些描寫由夏季到秋季轉變時情景的文章。
◆學生準備
1、課前認真通讀全文,找出自己的疑問。
2、找出本文的寫作手法,并和前面幾篇作比較。
二、教學步驟
(一)、教學流程設計
教師活動
1、給每個學生發一個草莓,讓其品嘗,導入 課文題目。
2、讓學生分別找出作者描寫六月和九月的句子,并進行對比。
3、向學生提出有關問題。
4、讓學生回答作者此時的感受。
學生活動
1、品嘗草莓后回答感受。
2、讀出教師要求的句子,并說它們的區別。
3、回答教師提出的問題。
4、積極回答問題,進入作者的角色。
(二)、通過實物導入 新課
教師活動
1、給每個學生發一個草莓讓其品嘗,問學生感覺怎樣,然后讓學生想象一下:如果人們在不盛產草莓的季節吃到草莓,同現在的感受是不是一樣的?為什么會有不同的感受呢?
2、對學生的回答進行歸納,指出:最主要的是那時不是盛產草莓的時候,是季節不同或時間不同導致的。人們在不同的季節吃到同一樣東西感受是不一樣的。時間的變化會引起人們感情的變化。
3、提問:本文作者因為什么原因而引起感情的變化?是什么把作者的思緒帶到了夏季的六月?
學生活動
1、品嘗后說出自己的感覺,或香甜、或酸甜,回答:在中秋或冬天不盛產草莓時 吃到它會感覺更好,就像冬天吃到西瓜瓜一樣,感覺就不一樣,因為“物以稀為貴。”
2、聽教師講解,體會到時間的不同會導致人們對事物的看法也不同,明白一個道理:一切以時間、地點條件為轉移,人們對同一事物的認識是會因時間的變化而變化的。
3、回答:一顆晚熟的草莓,使作者回憶起六月的景象。領會到,實際上是因為晚熟的草莓引起作者敏銳的感覺,這就是時間實際上一刻也沒有停息過,只不過是自己原來沒有察覺而已。
(三)、提出問題。引導學生進入情境
教師活動
1、讓學生分別說出作者心中的六月和九月各是什么樣子的。
2、提問:整個第三段都是說二者的不同,這些不同最后可以歸結到什么原因上讓學生從課文第三段上找出一句可以印證的句子。
3、提問:第四段在文章中的作用是什么?作者現在是不是還處于人生的青春階段?
學生活動
1、閱讀課文第三段和第一段,在文中找到答案。
2、回答:是時間的不同,第三段最后一句可以印證。讀出最后一句話:“還有一會兒,還有一天,也許兩天……”
3、回答:起承上啟下的作用;作者已經過了青春期,但還很年輕,從第四段第一句話和第五段第六句話可以看出來。
第二課時
(四)、進入作者角色,體會情感
教師活動
1、提問:第五段與第四段的關系是什么? 從哪句話可以表現出來?“朝霞變幻” 和“似水流年”代表什么?作者說“時間對我們有所剝奪,也有所增添”,我們該怎么理解這句話?
2、提問:青春歲月的特征是什么?成年期的特征是什么?、作者在談到由青春期到成年期的改變時,是積極樂觀還是消極悲觀?
3、讓學生概括指出第五段的中心思想,提問:最后一段“六月的氣息”是指什么?作者在最后一段表達了什么樣的情感?總結本文作者在整篇文章中所表達的情感:表達了光陰易逝、時不待我的感慨。
學生活動
1、回答:對比關系或第五段是對第四段的否定,“朝霞變幻”和“似水流年”就代表時間。(學生談他們自己的看法時可以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
2、可以用書本上的話回答,也可以自己概括,但一定要恰當。
3、回答:時間改變了作者的思想和情感;“六月的氣息”是指青春歲月;第六段表達了作者對青春易逝的感慨和留戀。
(五)本課小結
本課通過對一顆晚熟的草莓的聯想,托物言志,抒發了作者的生活感想,表達了作者對青青歲月的留戀和對時光易逝的感嘆。
本課是一篇優美的散文,作者采用托物言志的寫作手法,通過一顆草莓有感而發,層層深入,展開聯想;通過對六月和九月的細微差別,聯想到青春期和成年期的不同,由此表達了對青春不再來、一日難再晨、及時當勉勵、歲月不待人的感慨。通過學習本文,應該讓學生懂得一寸光陰一寸金的道理,勉勵他們珍惜現在的大好時光,發憤學習,熱愛生活,全面提高自己。
三、板書設計
草 莓
六月: 青春期:
九月: 成年期:
請畫出本文的結構圖表。
四、課后練習全解
1、一顆晚熟的草莓引發了作者哪些聯想?通過聯想作者抒寫了怎樣的情懷?
這篇散文由一顆晚熟的草莓引發對季節更替、生命演變的聯想,表現了對生活的熱愛和對生命的珍惜之情,抒寫了對流年似水、青春不再的感懷。作者并不是消極地感傷逝者如斯,因為盡管流年似水,“有所剝奪”,但更“有所增添”。雖然時間飛逝,“深刻地改變著我們的心性和容顏”,卻“再造了我們的思想和情感”,“還有許多的事情在前面等著我們去辦”,從而抒發了對生活的熱愛之情,表現了珍惜年華、積極進取的精神。
2、課文一、三兩段同是描寫九月的景物,第一段意在表現“夏意正濃”,第三段卻意在表現“秋的氣息”。從文章的思路看,這樣寫的目的是什么?
這樣寫,一方面表現了季節更替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規律;另一方面,從全文的行文思路看,也是為了引發下文對生命演變的聯想。
3、季節更替、生命演變,這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規律,但每個人對此都會有不同的觀察和感受。細讀課文,體會作者的觀察與感受,說說你從中得到的啟迪。
既要細讀課文,體會作者的觀察與感受,又要結合自己對生活的觀察與感受,爭取說出有個性特點的啟迪。
五、補充資料
(一)、作者簡介
伊瓦什凱維奇:即雅羅斯瓦夫·伊瓦什凱維奇,波蘭作家(詩人、小說家、劇作家)。他的詩集《另外的生活》(1938)、《奧林匹克頌》(1948)揭露了德國法西斯屠殺各國人民的罪行。《秋天的辮子及其他詩歌》(1954)、《陰暗的小道》(1957)、《明天收割節》(1963)、《一整年》(1967)等,表現了詩人對祖國、生活、大自然和人類文化遺產的熱愛之情。中篇小說《圣女約安娜》(1943) 描寫17世紀波蘭修道院的生活,1961年被改編成電影。長篇小說《榮譽和贊揚》 (1956~1962)描寫波蘭貴族地主和其他階層人物的命運,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初至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波蘭的生活。他曾三次獲得波蘭國家文學獎一等獎,1969年獲得世界保衛和平委員會授予的約里奧·居里金質獎章,1970年獲列寧獎金。
(二)、相關知識
草莓,多年生草本植物,匍匐莖,葉子有長柄,花白色。果實為紅色,肉質多汁,味道酸甜,供食用。有的地方也稱其為楊梅。
(三)字詞障礙
1、字音字形
枝柯(kē) 生意盎(àng)然 酣(hān)然 沁(qìn)人心脾
韶(sháo)華 荒誕(dàn) 惴惴(zhuì)不安
2、詞語注釋
[反常] 跟常理相反,跟常情不同。
[疏落] 稀疏零落。
[起眼] 課文中是顯眼、引人注目的意思。
[歡歌笑語] 歡樂地歌唱,快活地笑。形容十分高興、非常歡喜的場面。
[妖艷] 課文中指鮮艷,明麗。
[興味] 趣味、興趣。
[漫步] 沒有目的而悠閑地走。
[碩大] 指非常大,超出一般。
[稀世] 世上少有。
[消逝] 消失。
[察覺] 發覺,看出來。
[色調] 課文中指色彩、景象。原指畫面上表現思想、情感的色彩及濃淡。還用來比喻文藝作品中思想感情的色彩。
[幻覺] 課文中指虛幻的、不真實的感覺。原指在沒有外在刺激的情況下而出現的不正常的知覺。幻覺有多種,如幻聽、幻視、幻嗅、幻味、幻觸等。
[隱瞞] 課文中指否認、不承認。原指掩蓋真相不讓人知道。
[妙齡] 課文中指青春年少的時期。原指女子的青春時期。
[突變] 突然的或急劇的變化。
[如花似錦] 形容風景、前程等十分美好。也用來比喻色彩絢麗。
[稟賦] 指人先天具有的體魄、智力等方面的素質。
[心性] 課文中指性情、性格。
[再造] 課文中指重新改造。原指重新給予生命,多用于表示對重大恩惠的感激。
[剝奪] 課文中指強行奪去。通常還用以指依照法律取消。
[若明若暗] 比喻對問題或情況有所認識卻不很清楚,也指對某事態度不明朗。
[馨香] 課文中指香氣、香味。
3、同義詞辨析
(1)碩大 高大 巨大
三個詞都是形容詞,都有很大的意思。
主要區別:
“碩大”:比較強調形體上非常大,超出一般規模和水平,沒有局限于高度、規模、數量等。“高大”:的基本含義是又高又大。
“巨大”:則指規模、數量等很大。
本課例句:“在林間草地上我意外地發現了一顆晚熟的碩大的草莓。”
(2)思緒 思路
兩個詞都是名詞,都有思想的線索的意思。
主要區別:“思緒”除了具有“思路”的基本含義以外,還有一層意思,即指情緒、心情。如:思緒不寧。
本課例句:“這香甜把我的思緒引向了六月,那是草莓最盛的時光。”
(四)練習設計
A:生字與簡答題
1、給下面加點的字詞注音
枝柯 韶華 稟賦 饕香 惴惴不安
2、作者為什么一開始認為一切都沒有變?
答案與提示:因為當時天氣反常地暖和,樹上也見不到一片黃葉。
3、作者在文章中說:“有所剝奪,也有所增添”,剝奪的是什么,增添的又是什么?
答案與提示:剝奪的是時光和青春的快樂,增添的是成熟的思想、經驗以及信仰和理性等等。
4、散文分為——散文和——散文。本文屬于——散文。
答案與提示:抒情(敘事) 敘事(抒情) 抒情
B:個性練習設計
1、選擇最恰當的詞語代替劃線的詞語。
從信的字里行間飄散出的青春時代呼吸的空氣,與今天我們呼吸的已大不一般。( )
A、氧氣 B、氣息 C、味道 D、氣味 答案與提示:B。
2、下面加點詞語使用不當的是( )。 答案與提示:D。
A、我意外地發現了一顆晚熟的碩大的草莓
B、那時,我們的歡笑是另一番滋味
C、它卻浸透了一種不可取代的香味.
D、季節更替,生命變換,這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規律
3、有四個含“草莓”的句子,請選出“草莓”含義有別于其他三項的一項。( )
A、在林問草地上,我意外地發現了一顆晚熟的碩大的草莓
B、這香甜把我的思緒引向了六月·那是草莓最盛的時光
C、草莓的香味使我想起,幾個月前跟眼下是多么不一般
D、它雖然曾經使我們惴惴不安,卻浸透了一種不可取代的香味,真正的六月草莓的那種馨香。 答案與提示:D。
4、每日朝霞變幻越來越深刻地改變著我們的心性和容顏。這句話的主語是什么?(限兩個字)。
答案與提示:“變幻”或“朝霞變幻”。
5、選出下列加點詞注音全對的一組:( )
A、蔥蘢( cōng ) 璀璨(cu? ) 槲樹( hú ) 生意盎然(àng )
B、蔚藍( wèi ) 彌漫( mí ) 稟賦(b?n ) 惴惴不安(zhuì )
C、荒誕( huān ) 晶瑩(yíng ) 馨香( xīn ) 沁人心脾(qìn )
D、枝柯( kē ) 挺拔( bá ) 湛藍(zhàn ) 興味酣然(hāng )
6、下列詞語中沒有錯別字的一組是:( )
A、宛然 沒精打彩 渴睡 野草荒藤
B、惦記 英雄倍出 婀娜 綠草成蔭
C、羞澀 一泓清泉 朗照 急于求成
D、落寞 夏始春余 清淅 心神恍惚
7、根據意思選擇相應的成語:
A、隨著時間增長而增長。 ( )
B、豪華美麗,有氣派。 ( )
C、形容遇事鎮定,毫不慌張。 ( )
D、沒有任何反應。 ( )
8、意思表達正確的一項是:( )
A、在黨和政府的領導下,使我認識并改正了自己練的錯誤。
B、黨和政府的教育,使我改正并認識了自己練的錯誤。
C、在黨和政府的教育下,我改正并認識了自己練的錯誤。
D、黨和政府的教育,使我認識并改正了自己練的錯誤。
9、指出下列各句的修辭手法:
A、汽車在望不到邊際的高原上奔馳,撲入你視野的,是黃綠錯綜的一條大氈子。( )
B、黃與綠主宰著,無邊無垠,坦蕩如砥,這時如果不是宛若并肩的遠山的連峰提醒了你,你會忘記了汽車是在高原上行駛。( )
C、黑龍江人常說,這里的土,插根筷子都會發芽。( )
D、是不是說口語與書面語沒有區別呢?也不是的。文章是有組織的語言,在這一點上,也可以說文章與語言不一樣。( )
C:延伸拓展:
石縫間的生命
(1)、石縫間倔強的生命,常使我感動得潸然淚下。
(2)、是那不定的風把那無人采擷的種子撒落到海角天涯。當它們不能再找到泥土,它們便把最后一線生的希望寄托在一線石縫里。
《草莓》教案 篇14
活動目標
培養寶寶會看圖畫畫。
認識草莓身上有幾種顏色。
活動準備
水果若干(草莓)
草莓簡筆畫圖片
水彩筆
活動過程
1、老師先出示水果,引起寶寶的興趣。
寶寶們知道老師手里端的'是什么水果嗎?
說說水果的名字和味道,寶寶自由回答。
2、引導寶寶畫草莓,涂顏色。
寶寶們知道這么多,那我們一起看看草莓簡筆畫圖片畫畫草莓吧!
草莓畫好了,我們再來給它穿上花衣裳吧!一起觀察草莓的花衣裳,都有什么顏色?
草莓身上穿著紅色的衣裳,上邊有黑色的小點,還有綠色的葉子。
3、品嘗草莓。
寶寶們可以把畫好的草莓帶回家給家人展示。
寶寶們都畫累了吧!那我們一起來吃草莓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