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守法公民》教學設計(精選2篇)
《做守法公民》教學設計 篇1
第6課 做守法公民
認識依法治國
教學目標: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感受我國實施依法治國的重要意義,增強法制觀念
2.增強學生守法意識,學會用法律來規范自己的言行,做守法公民
[知識與能力]
1.知道依法治國的含義、本質及基本要求
2.了解法治與德治的關系,懂得在推進依法治國的,同時,必須大力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
3.理解法治觀念的內涵及其增強公民法制觀念的重要性
4.了解公民學法、守法與依法維權的關系
5.理解維護未成年人合法權益的必要性
教學目標:
1.知道依法治國的含義、本質及基本要求
2.了解法治與德治的關系,懂得在推進依法治國的同時,必須大力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
3.理解實施依法治國的重要意義,增強守法意識
教學重點:
知道依法治國的含義、本質及基本要求
教學難點:
了解法治與德治的關系,懂得在推進依法治國的同時,必須大力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教學過程:
一、師生問好,導入新授
“要使我們的生活變得更加美好,自己希望生活在什么樣的社會之中?”學生設想生活的美好,教師要注意對學生的引導,談出希望生活在經濟繁榮、民主完備、精神生活充裕等的社會中,教師進一步引導,生活在這樣美好的社會中需要由什么來保證實施?讓學生明確我們要用法律來治理國家,走依法治國之路。從而導入新課。
俗話說:“家有家規,國有國法”,大到國家的治理,小到個人的日常生活,都離不開法律的規范和約束。
依法治國的提出:1997年黨的xx大明確把“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作為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
1999年3月,把“依法治國”正式寫入憲法。
二、新授
1.生活離不開法
例舉:比照兩幅照片,談感想。(注意聯系學生自己的生活實際,結合七年級第五單元《遵紀守法》內容,說明遵守家規、校規、公共場所活動規矩的重要性)
(1)什么是依法治國?
就是廣大人民群眾在黨的領導下,依照憲法和法律的規定,管理國家和社會事務,保證國家各項工作都依法進行,逐步實現社會主義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
理解:
第一:依法治國的本質:崇尚憲法和法律在國家政治、經濟和社會生活中的權威;(結合八年級第五單元《與法同行》中的《神圣的憲法》內容及p77頁的畫面,讓學生得出結論:憲法是國家的根本大法,指出實行依法治國,最根本的<核心>就是依憲治國。)
第二:依法治國的根本目的:保證人民行使當家作主的權利,維護人民當家作主的地位。
第三: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的根本保證:黨的領導。
第四:依法治國不是一蹴而就的事,而是一項長期艱巨的系統工程。(xx大以來的成績和當前的現狀)
(2)依法治國的基本要求: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
建立科學完備的法律體系是依法治國的重要前提。(有法可依)
國家行政機關必須依法行政,依法辦事;司法機關必須公正司法,嚴格執法。(有法必依的關鍵)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公民都必須嚴格遵守憲法和法律,任何違法行為都必須承擔法律責任,受到法律追究。(有法必依)
執法必嚴是實現依法治國的根本要求和必要保障。(引用張居正的話說明依法行事比立法更難)
(3)依法治國的重要性:(為什么要依法治國?)
第一:市場經濟本質上是法制經濟。依法治國,是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客觀需要。
案例:阜陽偽劣奶粉案牽涉者已有1人被逮捕,5人被刑事拘留。有關部門對阜陽劣質嬰兒奶粉事件涉及的11個省區市劣質奶粉案件查處工作進行了督查。共查處劣質奶粉生產企業49家、窩點1家、不合格奶粉生產企業3家,其中阜陽劣質嬰兒奶粉事件涉案企業12家。在查清事實,分清責任的基礎上,依據有關法律法規和程序對有關地方政府和監管部門的97名責任人員作出了處理。查處劣質嬰兒奶粉、嚴懲涉案有關人員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有什么作用?
案例:XX年5月29日下午,某市掃黃打非辦在市影劇院門前舉辦集中銷毀非法音像制品現場會,銷毀非法音像制品、電子出版物10萬多張。非法音像制品、出版物有什么危害?怎樣才能制止非法音像制品、出版物的蔓延?
第二:社會和諧,國家長治久安,是人民群眾的最高利益。實行依法治國,才能促進社會和諧,保證國家長治久安,才能維護人民群眾的經濟、政治、文化利益,從根本上實現人民當家作主。
2.道德和法律緊相連
探究:《被告山杠爺》的思考。說明山杠爺是法盲,法治觀念差,不懂得加強道德建設也必須依法辦事。村民也是法盲,必須開展普法教育。
(1)法律和道德的關系:
法律和道德都是維護社會秩序,規范人們思想和行為的重要手段。它們相互聯系、相互補充。
法律是道德的保障,道德是法律的基礎。
(2)法治和德治的關系:
猶如車之兩輪,鳥之雙翼,相互聯系,相互促進。
法治以其權威性和強制性手段規范社會成員的行為;德治以其感召力和勸導力提高社會成員的思想認識和道德覺悟。
在推進依法治國的同時,必須大力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提高人們的思想道德素質。
三、總結全課,布置作業(同步導學第六課第一課時)
教學反思(略)。
第6課 做守法公民
樹立法治觀念
【知識與能力】
1.理解法治觀念的內涵及其增強公民法制觀念的重要性。
2.了解公民學法、守法與依法維權的關系。
3.理解維護未成年人合法權利的必要性。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增強學生守法意識,學會用法律規范自己的言行,做守法公民。
【教學設想】
本課是在上一節認識依法治國的基礎上進行的,著眼于學生的從知到行的過程,通過具體生動、鮮活的事例來引導學生思想認識上有一個升華。
教學過程的設計
一、導入新課:
回憶上節課接觸到的山杠爺,好心卻落得被捕的下場,從山杠爺的身上,我們懂得樹立法治觀念顯得至關緊要。
【設計思路】從上一節內容講的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的治國方略出發,從邏輯上是講的是三個部分“是什么”、“為什么”和“怎么做”中的第一部分“是什么”。這一節應該是講公民為什么要樹立法治觀念(為什么)和怎樣才能樹立法治觀念(怎么做),特別是青少年。因此從上一節山杠爺的下場出發,能引起學生的共鳴和思考,更重要的是可能是震撼。激發探究的興趣。也可從插入的動畫“6-動畫-2法制與生活”導入新課。
二、新授課文
1.學生代表朗讀課本p80案例后,探究:
(1)分析不法少年、王某表哥及王某三人行為的不當之處。
(2)出謀劃策:為預防此類事件的發生,家庭、學校、社區、及個人應采取哪些措施?
(3)進而質疑:聯系案例,閱讀課本p80—81,思考為什么要樹立法治觀念?如何樹立法治觀念?
【設計思路】從上一節內容導入較好,能引起學生對舊知識的回憶和新學內容的興趣。又從學生的自主學習中激發興趣去探究和討論研究問題。
2.引導學生思考為什么要樹立法治觀念?(為什么)
(1)樹立法治觀念是文明社會對公民最起碼的要求。(聯系諺語:“有毒的藥不能吃,違法的事不能做”。)
(2)增強公民的法治觀念是實行依法治國的重要條件。(聯系上一節課中依法治國的基本要求進行點撥、說明。)
(3)只有人人樹立法治觀念,養成守法習慣,善于用法維權,才能有效地維護社會穩定,才能維護國家利益、集體利益和公民的合法權益。
(學生代表回答,同時引導學生在課本中作出標記,并對應寫出問題。)
【設計思路】充分利用教材,走出教材。學會從教材中找到所學的知識點和情感態度和價值觀,與自己的生活聯系,與自己的思想和行為聯系。由理導思、導行。
1.家庭:應當用健康的思想和品行教育未成年人,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
2.學校:進行法制宣傳教育,規范學生的言行,加強管理,要求他們在校遵守校紀校規,嚴格作息制度。
3.社區:創立未成年人健康成長的社會環境,大力整頓學校周邊環境,為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長創立一個和諧的社會氛圍。
4.個人:加強道德修養,規范自己的言行,爭做一個好少年、好子女、好學生、好公民。
公民必須守法
1. 守法朝朝樂,違法日日愁;
2. 有毒的藥不能吃,違法的事不能做;
3. 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
行動起來請同學們選擇一句交流一下自己的想法。
要點歸結:
1.樹立法治觀念是文明社會對公民最起碼的要求;
2.增強公民的法治觀念是實行依法治國的重要條件;
3.只有人人樹立法治觀念,養成守法習慣,善于用法維權,才能有效地維護社會穩定,才能維護國家利益、集體利益和公民的合法權益。
3.如何樹立法治觀念?(怎么做)
(1)也就是要樹立嚴格遵守法律,以及運用法律武器維護國家利益、集體利益和個人合法權益的觀念。(學生代表回答,同時引導學生在課本中作出標記。)
(2)讓學生聲情并茂地介紹課本p81案例后,請學生探究:
①肖某有哪些失誤?
1)不應隨意答應老板拍攝婚紗照的要求;
2)與別人簽訂協議時,沒有閱讀、了解協議的具體內容;
3)權利遭受侵犯后,不應通過出走選擇逃避。
(學生回答,教師點撥、簡評、歸納。)
②肖某母親代女兒打官司能勝訴嗎?請說明理由。
提示:此處學生討論的結果無非兩種情況。一是認為不能勝訴,因為肖某已經與對方簽訂協議,即合同;一是認為能勝訴,因為肖某是未成年人,且這類理由會居多數。但必須明確這一理由是不充分的,為突破這一難點,應變按部就班地“教教材”為靈活“用教材”,請學生講課本暫翻到p88頁,借助中間的“知識鏈接”加以突破。扣住肖某15周歲,屬于我國法律上規定的“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只能從事與其年齡、智力相適應的民事活動,而拍攝婚紗照這一行為顯然與其年齡、智力特征不相符合,屬于無效行為。
(3)拓展:從案例中可見,肖某的合法權利受到社會上的攝影機構侵犯,母親及時拿起法律武器與維護她的合法權利,而她自身卻選擇了逃避。據此請同學們思考:要是我們未成年人的合法權益免受不法侵害,需要哪些努力呢?
(4)引導學生回答:未成年人的合法權益需要家庭、學校、社會給予特殊的保護,但未成年人自己也要增強自我保護意識,努力運用法律武器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引導學生在課本中作出標記,并對應寫出問題。)
思考:請同學們想一想,在現實生活中,若我們的合法權益遭受不法行為的侵害,我們也象案例中的肖某一樣,采取忍氣吞聲的做法,可能會有什么結果呢?那么我們換種方法,請人對侵權者報復又可能會有什么后果呢?那么,從上面的情境分析中,我們可以得到什么教訓呢?
引導學生回答:當自己的合法權益受到非法侵害時,既不能忍氣吞聲、息事寧人,也不能采用非法手段進行報復。要敢于挺身而出,尋求法律的保護,依靠法律阻止和制裁非法行為。
(引導學生在課本中作出標記。)
因此,在今后的生活中,我們的合法權利遭受侵犯,一定要理智戰勝情感,及時拿起法律武器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5)課后實踐到班級交流:
查找下面的網址和電話(學會查找資料的方法,如上網查詢、收看電視、報紙、圖書館查找)
【設計思路】通過學生的課前預習和自主學習活動,學會分析問題、身臨其境處理問題、動手收集資料的能力。走進生活的案例可選用平頂山網吧失火一個與青少年有關的內容進行討論與探究,分析法與我們青少年的關系。
4.勇于用法維權(怎么做)
(1)學生閱讀課本p82案例后,模擬實踐幫教活動:
(2)引導學生回答,教師作小結。
5.守法必須懂法(怎么做)
1.如果你是該班的學生,根據三名同學的違法行為,你準備向他們宣講哪些法律知識?
答:①未成年人不得參與賭博;
②未成年人應該努力學習、遵守校紀校規;
③賭債不具有法律效力。
2.從這個案例中,我們應該吸取什么教訓?
答:守法必須懂法。
(1)為了提高公民的法治觀念和法律意識,從1986年起我國政府在全國先后制定和實施四個普法教育“五年規劃”,從XX年起,開始實施普法教育規劃,請同學們自行閱讀課本p83正文第一段,了解:法制宣傳教育的對象是誰?其中重點對象有哪些?為什么要將青少年作為法制宣傳教育的重點對象?(結合課本點撥:青少年由于年齡和精力的限制,缺乏生活經驗,辨別是非的能力還不強。)“xx普法規劃”的主要內容有哪些?我們就讀的學校開展過哪些形式的普法宣傳教育活動呢?通過前面的學習,我們懂得要用法、守法必須懂法,而如何懂法呢?(這些設問學生通過自學小組交流可以得出結論,這一段文字內容較易掌握。)
(2)由此引導學生找出課文中的內容:青少年認真學習法律知識的哪些意義。
【設計思路】引導學生在課本中作出標記,并對應寫出問題。可引用圖片
“法制宣傳日”提高興趣,分析問題。
從XX年起,為什么要把每年的12月4日設為全國“法制宣傳日”?
三、鞏固小結,知意導行——走出教材、走進生活
從我做起、從身邊的事做起、從今天做起
教師寄語
我們要認真學法,懂法,增強自我保護意識,提高自我保護能力,自覺守法,依法律己,勇于用法律武器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法與我們同行。
【設計思路】這是課文的核心和拓展部分,我設計了以下有關內容:
1.時政鏈接,結合“八榮八恥”強調樹立法治觀念的重要性。
2.計劃與行動,這是落實本課內容的關鍵,思想與行動的一致性表現在日常學習與生活中。同時與身邊的事結合起來,讓學生有一種法在我身邊的感覺。
3.教師寄語,讓學生齊讀,特別是紅色的標記的字,“我們與法同行”。可引用音像資料“八榮八恥”讓同學們感悟我們與法同行。
《做守法公民》教學設計 篇2
認識依法治國
教學目標: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感受我國實施依法治國的重要意義,增強法制觀念
2.增強學生守法意識,學會用法律來規范自己的言行,做守法公民
[知識與能力]
1.知道依法治國的含義、本質及基本要求
2.了解法治與德治的關系,懂得在推進依法治國的,同時,必須大力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
3.理解法治觀念的內涵及其增強公民法制觀念的重要性
4.了解公民學法、守法與依法維權的關系
5.理解維護未成年人合法權益的必要性
教學重點:
知道依法治國的含義、本質及基本要求
教學難點:
了解法治與德治的關系,懂得在推進依法治國的同時,必須大力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
教學過程:
一、師生問好,導入新授
“要使我們的生活變得更加美好,自己希望生活在什么樣的社會之中?”學生設想生活的美好,教師要注意對學生的引導,談出希望生活在經濟繁榮、民主完備、精神生活充裕等的社會中,教師進一步引導,生活在這樣美好的社會中需要由什么來保證實施?讓學生明確我們要用法律來治理國家,走依法治國之路。從而導入新課。
俗話說:“家有家規,國有國法”,大到國家的治理,小到個人的日常生活,都離不開法律的規范和約束。
依法治國的提出:1997年黨的xx大明確把“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作為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
1999年3月,把“依法治國”正式寫入憲法。
二、新授
1.生活離不開法
例舉:比照兩幅照片,談感想。(注意聯系學生自己的生活實際,結合七年級第五單元《遵紀守法》內容,說明遵守家規、校規、公共場所活動規矩的重要性)
(1)什么是依法治國?
就是廣大人民群眾在黨的領導下,依照憲法和法律的規定,管理國家和社會事務,保證國家各項工作都依法進行,逐步實現社會主義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
理解:
第一:依法治國的本質:崇尚憲法和法律在國家政治、經濟和社會生活中的權威;(結合八年級第五單元《與法同行》中的《神圣的憲法》內容及p77頁的畫面,讓學生得出結論:憲法是國家的根本大法,指出實行依法治國,最根本的<核心>就是依憲治國。)
第二:依法治國的根本目的:保證人民行使當家作主的權利,維護人民當家作主的地位。
第三: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的根本保證:黨的領導。
第四:依法治國不是一蹴而就的事,而是一項長期艱巨的系統工程。(xx大以來的成績和當前的現狀)
(2)依法治國的基本要求: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
建立科學完備的法律體系是依法治國的重要前提。(有法可依)
國家行政機關必須依法行政,依法辦事;司法機關必須公正司法,嚴格執法。(有法必依的關鍵)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公民都必須嚴格遵守憲法和法律,任何違法行為都必須承擔法律責任,受到法律追究。(有法必依)
執法必嚴是實現依法治國的根本要求和必要保障。(引用張居正的話說明依法行事比立法更難)
(3)依法治國的重要性:(為什么要依法治國?)
第一:市場經濟本質上是法制經濟。依法治國,是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客觀需要。
案例:阜陽偽劣奶粉案牽涉者已有1人被逮捕,5人被刑事拘留。有關部門對阜陽劣質嬰兒奶粉事件涉及的11個省區市劣質奶粉案件查處工作進行了督查。共查處劣質奶粉生產企業49家、窩點1家、不合格奶粉生產企業3家,其中阜陽劣質嬰兒奶粉事件涉案企業12家。在查清事實,分清責任的基礎上,依據有關法律法規和程序對有關地方政府和監管部門的97名責任人員作出了處理。查處劣質嬰兒奶粉、嚴懲涉案有關人員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有什么作用?
案例:XX年5月29日下午,某市掃黃打非辦在市影劇院門前舉辦集中銷毀非法音像制品現場會,銷毀非法音像制品、電子出版物10萬多張。非法音像制品、出版物有什么危害?怎樣才能制止非法音像制品、出版物的蔓延?
第二:社會和諧,國家長治久安,是人民群眾的最高利益。實行依法治國,才能促進社會和諧,保證國家長治久安,才能維護人民群眾的經濟、政治、文化利益,從根本上實現人民當家作主。
2.道德和法律緊相連
探究:《被告山杠爺》的思考。說明山杠爺是法盲,法治觀念差,不懂得加強道德建設也必須依法辦事。村民也是法盲,必須開展普法教育。
(1)法律和道德的關系:
法律和道德都是維護社會秩序,規范人們思想和行為的重要手段。它們相互聯系、相互補充。
法律是道德的保障,道德是法律的基礎。
(2)法治和德治的關系:
猶如車之兩輪,鳥之雙翼,相互聯系,相互促進。
法治以其權威性和強制性手段規范社會成員的行為;德治以其感召力和勸導力提高社會成員的思想認識和道德覺悟。
在推進依法治國的同時,必須大力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提高人們的思想道德素質。
三、總結全課,布置作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