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起點,新的挑戰”寫在高一新生入學第一天
一個徒弟向他的師傅辭行,“學滿了,出徒了。”
師傅未置可否,只是叫徒弟拿來一只桶并裝滿石頭。
師傅問:滿了嗎?徒弟答:滿了。
師傅叫徒弟抓幾把沙到桶里,沒有溢出。
師傅問:滿了嗎?徒弟答:滿了。
師傅又叫徒弟撒一些灰到桶里,沒有溢出。
師傅問:滿了嗎?徒弟答:滿了。
師傅再叫徒弟倒幾瓢水在桶里,沒有溢出。
師傅問:滿了嗎?徒弟答:滿了。
… …
故事沒有結局。
“爭上爭先”意指學習上我們要爭上游;活動中我們要爭先進。競爭意識應該造就每個人的“品牌”!競爭意識也必然造就集體的“品牌”!“學習成績爭第一;各項活動立鰲頭”,可以作為這個“品牌”的廣而告之喊出去。信心、決心加恒心,我們必勝!
“學優品優、成人成材”是本著“人”的成長目標提出來的。這個目標不適合“喊”最適合“做”。“做人”是它的核心。“成人”是終極目標、是復合目標,因為它涵蓋“學優、品優、成材”的目標。
我們都會詮釋“人”字結構。通俗的說法是“相互支撐”,但我要問:是什么相互支撐?被支撐起來的是誰?為什么是支撐的形象而不是把直立的人壓“劈開”的形象?----這是空間結構的“人”。
我從另外一個角度觀察“人”,那就是時間結構的“人”。“人”字的一撇伸向過去----這是叫你積累經驗;“人”字的一捺指向未來----那是要你抱有理想。而“經驗”和“理想”搭撐的時空正是“現在”。因此,從“現在”做起,也首先是做“人”!
從“人”字的結構推演下去,“從”字的結構是前面有人踩出一條路,后面有人跟從,這就是人類社會發展史的每一個單元。你是前一個人還是后一個人?
再說“眾”字,它的結構也絕不是“人”的堆積,我們同樣可以從中發現“人梯”的精神,高高在上的人畢竟是少數。倘若上下顛倒,那絕不成“眾”,而是“人人壓人”。“眾”字結構是不是集體精神的寫照呢?
你的人生字典里面是些什么字? 還是用幾句話與同學們共勉吧:一撇一捺寫個人,一生一世學做人,一點一滴修為人,一心一意書寫人!
最后,我要吹響一個號角:我們十一班七彩人生,就要起航了。前路漫漫,迷霧重重。但我相信,也堅信輝煌的陽光一定會照徹每個人的身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