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蝌蚪找媽媽》劇本(精選15篇)
《小蝌蚪找媽媽》劇本 篇1
《小蝌蚪找媽媽》劇本
暖和的春天來了。池塘里的冰融化了。青蛙媽媽睡了一個冬天,也醒來了。她從泥洞里爬出來,撲通一聲跳
進池塘里,在水草上生下了很多黑黑的圓圓的卵。
春風輕輕地吹過,太陽光照著。池塘里的水越來越暖和了。青蛙媽媽下的卵慢慢地都活動起來,變成一群大
腦袋長尾巴的蝌蚪,他們在水里游來游去,非常快樂。
有一天,鴨媽媽帶著她的孩子到池塘中來游水。小蝌蚪看見小鴨子跟著媽媽在水里劃來劃去,就想起自己的媽媽來了。小蝌蚪你問我,我問你,可是誰也不知道。
“我們的媽媽在哪里呢?”
他們一起游到鴨媽媽身邊,問鴨媽媽:“鴨媽媽,鴨媽媽,您看見過我們的媽媽嗎?請您告訴我們,我們的媽媽是什么樣的呀?”
鴨媽媽回答說:“看見過。你們的媽媽頭頂上有兩只大眼睛,嘴巴又闊又大。你們自己去找吧。”
“謝謝您,鴨媽媽!”小蝌蚪高高興興地向前游去。
一條大魚游過來了。小蝌蚪看見頭頂上有兩只大眼睛,嘴巴又闊又大,他們想一定是媽媽來了,追上去喊媽媽:“媽媽!媽媽!”大魚笑著說:“我不是你們的媽媽。我是小魚的媽媽。你們的媽媽有四條腿,到前面去找吧。”
“謝謝您啦!魚媽媽!”小蝌蚪再向前游去。
一只大烏龜游過來了。小蝌蚪看見大烏龜有四條腿:心里想,這回真的是媽媽來了,就追上去喊:“媽媽!媽媽!”大烏龜笑著說:“我不是你們的媽媽。我是小烏龜的媽媽。你們的媽媽肚皮是白的,到前面去找吧。”
“謝謝您啦!烏龜媽媽!”小蝌蚪再向前游去。
一只大白鵝“吭吭”地叫著,游了過來。小蝌蝌看見大白鵝的白肚皮,高興地想:這回可真的找到媽媽了。追了上去,連聲大喊:“媽媽!媽媽!”大白鵝笑著說:“小蝌蝌,你們認錯了。我不是你們的媽媽,我是小鵝的媽媽。你們的媽媽穿著綠衣服,唱起哥來‘各各各’的,你們到前面去找吧。”
“謝謝您啦!鵝媽媽!”小蝌蚪再向前游去。
小蝌蚪游呀、游呀,游到池塘邊,看見一只青蛙坐在圓荷葉上“各各各”地唱歌,他們趕快游過去,小聲地問:“請問您:您看見了我們的媽媽嗎?她頭頂上有兩只大眼睛,嘴巴又闊又大,有四條腿,白白的肚皮,穿著綠衣服,唱起來‘各各各’的………”
青蛙聽了“各各”地笑起來,她說“唉!傻孩子,我就是你們的媽嗎呀”
小蝌蚪聽了,一齊搖搖尾巴說:“奇怪!奇怪!我們的樣子為什么跟您不一樣呢?”
青蛙媽媽笑著說:“你們還小呢。過幾天你們會長出兩條后腿來;再過幾天,你們又會長出兩條前腿來,四條腿長齊了,脫掉了綠衣服,就跟媽媽一樣了,就可以跟媽媽跳到岸上去捉蟲吃了。”
小蝌蚪聽了,高興得在水里翻起跟頭來:“啊!我們找到媽媽了!我們找到媽媽了!好媽媽,好媽媽,您快到我們這兒來吧!您快到我們這兒來吧!”
青蛙媽媽撲通一聲跳進水里,和她的孩子蝌蚪一塊兒游玩去了。
《小蝌蚪找媽媽》劇本 篇2
師:同學們,學完了這一課,我們來談談對青蛙的了解。
生:青蛙會捉蟲,是莊稼的好朋友。
生:青蛙的叫聲很好聽,它還會寫詩:“呱呱,呱呱,呱呱呱,……”
師:你的想像力真豐富。
生:青蛙走路是蹦蹦跳跳的,它還是游泳能手。
師:你觀察得真仔細。
生:老師,我知道蛙泳就是青蛙發明的。
師(微笑地):是嗎?
另一生:不對,是我們學習青蛙游泳時的動作來游泳。
師:也可以說人模仿青蛙的動作。
生:青蛙的肉很好吃。
(教室里一陣哄笑)
師:哦,你吃過青蛙肉嗎?
生:我吃過,爸爸說青蛙會捉蚊子,吃了青蛙,蚊子就怕我了,不敢叮我。
師:其他同學有什么看法?
生:你吃了青蛙,也不可能變成青蛙,蚊子怎么會怕你呢?
生:青蛙是莊稼的好朋友,它一天能提很多害蟲,要保護它,怎么能吃呢?
生:如果我們把青蛙全吃了,那地里的莊稼不就被害蟲吃光了嗎?到時,我們人類還吃什么?
生:哦,原來不能吃青蛙的肉!
【執教者闡述】
新基礎教育理論認為:“任何學校教育活動都會對人的身心產生多方面或積極,或消極的影響。所以,每一項學校教育活動都應顧及學生多方面的發展。”課堂教學尤需如此。教例中,我關注到學生“吃青蛙肉”這一狀況,及時引導學生展開討論,使“愛吃青蛙肉”的同學也受到教育,增強了學生保護有益動物的意識,促進學生健康成長,體現出育人的本質和實現育人的功能。◆
《小蝌蚪找媽媽》劇本 篇3
穿著”,那青蛙就不能露著雪白的肚皮了!
生:也不能把“鼓著”改為“長著”,因為改為“長著”就看不出青蛙眼睛是凸出來的了。
生:改成“瞪著”也不好,那樣的話再讀課文就覺得青蛙媽媽太兇了!“鼓著”多好呀!
師:同學們真會動腦筋!說的真好!老師給你們鼓掌!
心得一:學生結合生活實際,在比較辨析中懂得了課文用詞的準確,生動形象。對于刻畫人物,表達思想內容起重要作用,對培養學生語感和運用語言的能力是大有益處的。在我們的語文教學中,不正是要學生能結合上下文和生活實際理解詞句的意思,在閱讀中積累詞語嗎!
教學片段二:
師:同學們,小蝌蚪終于找到了自己的媽媽。你們覺得高興嗎?
生:老師,小蝌蚪早就應該找到它的媽媽了!在它遇到鯉魚阿姨的時候,如果不是鯉魚阿姨沒和小蝌蚪說清楚它們樣子,它們就不會把烏龜錯認成自己的媽媽了!鯉魚阿姨是認識青蛙,她為什么不說清楚呢?
師:(贊賞)對呀!這個問題連老師也沒想到!那如果同學們是鯉魚阿姨,你準備如何對小蝌蚪說呢?
生:如果我是鯉魚阿姨,我就說:“孩子,你們的媽媽呀,四條腿,寬嘴巴,頭頂上鼓著一對大眼睛,披著碧綠的衣裳,露著雪白的肚皮,你們到那邊去找吧!”
生:如果我是鯉魚阿姨,我還告訴小蝌蚪:“你們的媽媽叫青蛙她叫起來呱呱呱的。”
生:如果我是鯉魚阿姨,我還告訴小蝌蚪:“你們的媽媽經常蹲在大荷葉上,從這個荷葉上一下子蹦到那個荷葉上。你們到那邊去找吧!”
師:你們比鯉魚阿姨說的具體,相信小蝌蚪不會把烏龜認成自己的媽媽了。那么在平時當別人向你詢問問題時,你應該怎么做才能幫助別人呢?
生:我要把我知道的都告訴別人!
生:要說的明白。
生:如果別人問的人是我認識的,我可以帶他去!
心得二:學生大膽的對鯉魚阿姨的回答提出質疑。這種質疑正是學生理解課文基礎上的思維表現。在我們成年人眼中可能覺得這種質疑太簡單或是存在問題。但是對于老師來講應保護學生的這種大膽質疑。“讀須有疑”嗎!而且在質疑之后的教學,不正是對學生進行了較好的說話訓練嗎!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在課堂上得到了有效的提高,學生的獨立思考,大膽想象,敢于表達自己的主觀感受的精神得到了全面的培養,同時學生的動口、動腦能力和發散思維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發展。
雖然學生的這些回答很幼稚甚至是錯誤的。(雌青蛙不叫,呱呱叫的是雄青蛙。但是對小學生來講能抓住青蛙的叫聲這一特點來說,就值得表揚!課后在關于“青蛙知識你知多少”的活動中我和學生了解了很多關于青蛙的知識,當然也包括這一點。)最后和學生談到了生活中的問題關于有人詢問時應如何對待,不正是學語文用語文嗎!
《小蝌蚪找媽媽》劇本 篇4
一、激趣導入。(看動畫)
1、師:池塘里有一群游來游去的小蝌蚪,這會呀他們可著急了!因為(生說:他們不知道媽媽在哪里。)他們正準備去找媽媽呢。(板:找下面就讓我們一起走進這神奇美麗的童話世界,去看看小蝌蚪是怎樣找媽媽的。要求仔細看,認真聽。
2、學生欣賞全文動畫課件
二、初讀課文。
1、看了動畫,大家覺得這個故事怎樣?(生說:很有趣。很好看。)是呀,多有趣呀!有位作者把這個故事寫得可好啦!同學們想讀嗎?下面就把時間交給同學們自由讀書。有兩個要求:一、邊讀邊仔細看圖,動腦思考,看誰最快讀懂這個故事。二、遇到不理解的詞句,可做個記號。有什么問題不明白,待會可提出來。(生自由讀課文,師巡視指導。)
2、師:現在看看同學們讀書后有什么收獲。哪個聰明的小朋友來說說你都知道了什么?
生:我知道了小蝌蚪最后變成了小青蛙。(師板:變)
生:我知道了小蝌蚪找到了媽媽,他們的媽媽就是大青蛙。(師貼青蛙圖)
生:我知道了小蝌蚪找媽媽時碰到了鯉魚和烏龜,他們還把烏龜當作自己的媽媽呢。
生:我明白了小蝌蚪長什么樣。
師:小蝌蚪長什么樣?請看圖,說一說。(生答,師強調看圖和說話要按順序說。)課文里哪一段話是寫小蝌蚪的樣子的?找出來,自己輕輕讀一遍,想想這段話描寫的小蝌蚪給你什么樣的感覺。
生:我覺得小蝌蚪很可愛,很快活。
生:我覺得小蝌蚪很活潑,很開心。我是從“甩著長尾巴,快活地游來游去”中看出來的。
師:誰能把小蝌蚪活潑可愛的樣子讀出來?(一生有感情地讀)讀得怎樣?(生評論)大家像他一樣,讀出小蝌蚪的活潑快活。(生齊讀)
師:你還知道了什么?
生:我還知道了小青蛙會跟著媽媽去捉害蟲,所以我們應該保護青蛙。
3、師:同學們越來越會讀書了!很快就弄懂了這么多知識。聰明的同學還善于發現問題,提出問題。你們有什問題不明白或者還有什么想知道的,大膽地提出來吧!
生:我想知道“迎上去”是什么意思。
生:我想知道“追上去”是什么意思。
生:“游哇游”是什么意思?(師請全班同學作動作告訴他)
生:青蛙媽媽為什么丟下小蝌蚪不管?害得他們到處找媽媽?(一生答是因為青蛙媽媽要去捉害蟲。師給予肯定,并說也許青蛙媽媽是為了讓孩子學會自己獨立生活的本領。)
生:小蝌蚪為什么會變成青蛙?
生:小蝌蚪是怎樣變成青蛙的?
生:小蝌蚪為什么會把烏龜當作自己的媽媽?
師:要想解決這些難題,就必須(認真讀書),請帶著這些問題,再細細地讀課文,邊讀邊劃出有關的句子。認真思考,爭取自己解決問題。
三、細讀課文。
1、生自讀課文,根據問題劃出有關的句子,教師巡視指導。
2、把讀書的收獲跟小組里的同學交流,看看明白了哪些問題。(四人小組交流)
四、解決問題,精讀細品。
1、師:小蝌蚪是怎樣變成青蛙的?誰能根據小蝌蚪身體變化的順序把圖貼好?(請兩名學生合作貼圖,貼完可讓學生點評)
2、師:誰能看著圖把小蝌蚪身體變化的過程連起來說一說?(請一生說,師板書,然后同桌互說。)
3、師:小蝌蚪找媽媽時,看到鯉魚就迎上去,看到烏龜就追上去,他們為什么要迎上去和追上去呢?還有他們為什么會找錯媽媽呢?要理解好這些問題,同學們還得認真讀書。下面分角色朗讀課文三四自然段。
4、指導朗讀。烏龜和鯉魚媽媽的話要讀得(親切,慈祥),就像媽媽對孩子講話一樣。小蝌蚪叫“媽媽”時要讀得(高興,激動)誰愿意讀好他們的話?(學生都爭著想讀,讀得很投入,效果較好)
5、理解“迎上去”和“追上去”
師:(出示帶有“迎上去”和“追上去”的句子)請看看這兩個句子,句子中的“迎上去”和“追上去”換一換,行嗎?
生:不行。
師:為什么不行?請同學們邊看動畫邊思考。(看動畫演示)
生:因為鯉魚和小蝌蚪是面對面,所以要用迎上去。
生:因為小蝌蚪急著想找到媽媽,所以就迎上去。
生:因為小蝌蚪在烏龜的后邊,他們一前一后,所以用追上去。
師:從追上去還可以看出小蝌蚪的什么心情?
生:可以看出小蝌蚪以為找到媽媽又著急又高興的心情。
師:可見這兩個詞語不能換,同學們平時用這兩個詞語時也要注意用準確。
6、理解小蝌蚪為什么找錯媽媽。
師:老師覺得小蝌蚪真笨,居然會找錯媽媽。你們同意老師的看法嗎?為什么?
生:不同意。因為烏龜是四條腿,寬嘴巴。
師:說得還不是很清楚。誰再來說說?
生:因為是鯉魚媽媽告訴他們他們的媽媽四條腿,寬嘴巴,烏龜也是四條腿,寬嘴巴。
生:因為鯉魚媽媽沒有把青蛙媽媽的樣子全部說清楚,所以他們才會找錯媽媽。(這個問題較難理解,應讓學生再讀課文,加深理解)
7、假設問題情景,描述青蛙媽媽的樣子。
師:如果你是鯉魚媽媽,為了讓小蝌蚪一下子就找到媽媽,你會怎樣對他們說?(一生飾小蝌蚪,一生飾鯉魚媽媽,進行對話。直至把青蛙媽媽的樣子說清楚說全面。學生踴躍參與,氣氛熱烈。)
8、師:課文里有一句話把青蛙媽媽的樣子寫得非常美,非常可愛。請用橫線劃出來。
(出示句子)師:自己輕聲讀讀,體會體會哪些詞語作者用得特別好。
生:我覺得“露著”用得特別好,寫出了青蛙肚皮的樣子。
生:我覺得“碧綠的”和“雪白的”用得好,寫出了青蛙身子的顏色很美。
生:我覺得“鼓著”用得好 。因為青蛙的眼睛是鼓鼓的。
師:同學們都說得很好。這段話里的動詞都用得特別好,把青蛙的樣子寫得非常生動。你們知道“披著”是什么意思嗎?
生:“披著”就是衣服不穿袖子,不扣扣子,搭在肩上。(師披衣服演示動作)
師:這里用“披著綠衣裳”好還是用“穿著綠衣裳”好呢?為什么?
生:用“披著”好。因為青蛙肚子上沒扣扣子。(哄堂大笑)
師:這位同學理解了,但是沒有表達清楚。誰能清楚地表達出來?
生:因為用“披著”就可以看到青蛙的白肚皮了,所以用“披著”好。
師:回答得真不錯!作者真會用詞語!誰能讀好這句話?(指名一生讀,讀得不夠好。)
師:請大家評一評。(二生指出他讀得不夠流利及讀錯的字音)
師:讓我們為他的勇氣鼓掌。下面讓老師試試,我會用非常喜歡青蛙的語氣來讀。(師有感情朗讀)
師:老師讀得好嗎?希望大家讀得比老師更好。(生有感情齊讀)
9、師:小青蛙終于找到媽媽了,這回他們是游過去,為什么用“游過去”而不用“追上去”呢?
生:因為青蛙媽媽蹲在荷葉上不動,所以不用“追上去”。
五、發揮想象,續編故事。
師:小青蛙終于找到媽媽了,他們的心里多激動呀!他們會對媽媽說些什么呢?青蛙媽媽又會怎樣說呢?請展開豐富的想象,在小組里找朋友,續編對話。(學生積極參與,續編的故事也富有情趣,但說的量還要加大)
六、結束課文,留下懸念,鼓勵課外探索。
師:我們這節課還有一個問題沒有解決,那就是“小蝌蚪為什么會變成青蛙?”這個問題挺難,就留給同學們課外去想辦法解決,只要大家能夠像小蝌蚪一樣有勇氣,主動去詢問,去探索,并堅持到底,相信大家一定會取得成功的。
《小蝌蚪找媽媽》劇本 篇5
一、教學要求
1學會本課13個生字,認識3個生字。能正確讀寫由要求學會的生字組成的詞語。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3能認真觀察圖畫,了解動物不同特點,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想象能力。
4通過看圖和學文,了解小蝌蚪是怎樣長成青蛙的,教育學生自覺保護青蛙和蝌蚪。
二、教材說明
本課是一篇看圖學文。以小蝌蚪找媽媽為線索,介紹了青蛙的生長過程。本課有三幅圖,與五段話中的三個重點段落相對應:第一幅圖畫的是沒有長腿和長出兩條后腿的小蝌蚪,在詢問鯉魚媽媽。第二幅圖畫的是長出兩條前腿的小蝌蚪,錯將烏龜認做媽媽。第三幅圖畫的是小蝌蚪已經長成青蛙,找到了青蛙媽媽。課文對每幅圖進行了生動形象的文字描述。
本課教學重點是學習生字新詞,朗讀課文,了解青蛙生長特點,懂得要保護青蛙和小蝌蚪。
三、教學建議
(一)課前準備
生字詞語卡片,反映青蛙生長過程的投影片或課件,課文朗讀錄音帶。
有條件的布置學生到溪邊尋找小蝌蚪或養小蝌蚪,觀察它的形態及生長過程。
(二)識字、寫字教學
1識字教學。
本課要求學會的字中,“灰、腿、嘴、龜、追”這幾個字韻母相同,要指導學生在對比中讀準字音。要求認識的4個生字也要進行正音。
分析字形時,要盡量啟發學生用學過的偏旁和部件分析記憶字形,培養學生自己學習生字的能力。注意提示下面幾個字:
鼓:左右結構,右邊是“支”不是“文”。
追:里面是,不是。
2寫字教學。
讓學生注意觀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利用田字格幫助寫好字。重點指導下面幾個字。
蝌:左窄右寬,中間的一豎要寫在豎中線上。
姨:筆畫較多,應寫緊湊些,注意右半部的筆順是:。
寬:寫時注意寶蓋兒要將草字頭完全蓋住,“見”的撇和豎彎鉤要舒展些。
嘴:左右結構,右上邊的“此”要寫得扁一些,右下邊的“角”字要寫得小一些,各部位間穿插適度,使字顯得美觀。
鼓:左右結構,要注意左上邊的第三筆橫要寫短一些。
(三)詞句教學
可先讓學生按順序觀察三幅圖,然后默讀,再仔細對照圖畫,說一說小蝌蚪是怎樣長成小青蛙的。然后引導學生在看、讀、想、議中,理解“游哇游,過了幾天,長出兩條后腿”;“游哇游,過了幾天,長出兩條前腿”;“游哇游,過了幾天,尾巴變短了”;“不知什么時候,小青蛙的尾巴不見了”。這些句子說明小青蛙長得很快,身體變化非常明顯。
對于帶有“迎上去”、“追上去”、“游過去”的句子,要引導學生聯系上下文,認真看圖,進行理解。還可以演一演,使學生體會到小蝌蚪所在位置不同,所以用詞也不同。在鯉魚前面用“迎上去”;在烏龜后面用“追上去”;青蛙媽媽蹲在荷葉上沒有動,所以用“游過去”。體會作者用詞的準確、生動。
第五自然段,可以圖文對照,通過多種形式的讀,讓學生體會青蛙的特點。重點抓住“荷葉上蹲著一只大青蛙,披著碧綠的衣裳,露出雪白的肚皮,鼓著一對大眼睛”這個句子,體會“蹲著、披著、露出、鼓著”和“碧綠、雪白、大”這個詞的意思。對“他們后腿一蹬,向前一跳,蹦到了荷葉上”這句,要抓住“蹬、跳、蹦”這三個詞,讓學生悟出小蝌蚪找到媽媽的高興心情,以及他們長成小青蛙后,動作變得十分敏捷。
學完課文后要指導學生正確讀寫下列詞語:
一群蝌蚪灰色后腿鼓著
阿姨烏龜擺動肚皮寬嘴巴
(四)朗讀指導
這篇課文生動有趣,以對話為主,是進行朗讀訓練的好材料,可用自讀、對讀、輪流讀和分角色讀等多種方式進行朗讀練習。重點體會并讀好以下幾個地方:小蝌蚪在水里游來游去的快活心情;對鯉魚媽媽有禮貌的問話;叫媽媽時高興激動的心情;鯉魚、烏龜和青蛙媽媽說話時慈愛的語氣。
(五)練習提示
第三題,從課文中找出帶有“迎上去”、“追上去”、“游過去”的句子,通過比較讓學生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體會用詞的準確。可以啟發學生把這三個句子對比著讀一讀,并結合看圖,想一想它們的意思有什么不同,然后再演一演,來感受作者用詞的準確、生動。
(六)擴展活動
1說一說青蛙是怎樣保護莊稼的。
2青蛙是捉害蟲能手,我們應怎樣保護青蛙和小蝌蚪。
(七)課時安排
教學本課可用2-3課時。
四、教學設計舉例
例一:
(一)從圖入手,初步了解圖和文的意思。
1先指導學生觀察三幅圖,同時提出問題:“這三幅圖上的小蝌蚪有什么變化?”讓學生初步了解圖意,知道青蛙的生長過程。
2朗讀課文,指導學生讀準字音,了解課文大意。能找到與三幅圖相對應的段落。(多讀幾遍,基本達到讀正確、讀流利)
(二)仔細看圖,逐段朗讀課文。
1讀第一自然段,教師可進行板畫或演示多媒體,引導學生讀出小蝌蚪可愛的樣子和快活的心情。
2看圖,讀第二自然段。知道小蝌蚪先長出兩條后腿和鯉魚媽媽指出青蛙的特點,結合表演理解“迎上去”。
指導讀出小蝌蚪禮貌的詢問和鯉魚媽媽親切回答的語氣。
3看圖,讀第三自然段。知道小蝌蚪又長出兩條前腿和烏龜講述青蛙的特點。
指導朗讀時,要讀出小蝌蚪急切驚喜和烏龜慈祥和藹的語氣。
4看圖,讀第四自然段。要引導學生體會小蝌蚪已經長成一只小青蛙,動作十分敏捷的特點。
5讀第五自然段。使學生體會到青蛙是捉害蟲的能手,引導讀出小青蛙自豪的心情。
(三)練習有感情地朗讀全文,并把課文內容演一演。
(四)學習生字,指導書寫。讀寫詞語。
(五)擴展活動。
例二:
(一)初步看圖了解青蛙的生長過程。用多種形式練習把課文讀正確、讀流利。
(二)看圖講故事。
老師可配上課文插圖,讓學生看圖講《小蝌蚪找媽媽》的故事,每幅圖上寫明要求用上的詞語。如:第一幅圖用上“大、黑灰色、甩著、游來游去”;“迎上去、四條腿、寬嘴巴”;第二幅圖用上“追上去、大眼睛、綠衣裳”;第三幅圖用上“披著、露著、鼓著、游過去、蹬、跳、蹦”。
(三)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可以通過范讀、對讀、分角色讀等多種形式,使學生讀出小蝌蚪、鯉魚、烏龜和青蛙的不同語氣。
(四)把課文內容演一演。
(五)學習生字,指導書寫。讀寫詞語。
(六)擴展活動。
《小蝌蚪找媽媽》劇本 篇6
佚名
教學目的
1.學會本課13個生字和由這些字組成的新詞。
2.使學生從小蝌蚪找媽媽的過程中,了解青蛙在生長過程中的幾次形體變化,培養學生觀察能力。
3.知道青蛙是捕捉害蟲的能手,教育學生要保護青蛙。
4.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時間 3課時
教學重點
了解青蛙在生長過程中的幾次形體變化,從而培養學生觀察能力。
教學難點
學習小蝌蚪怎樣變成青蛙的。
教學準備
1.掛圖
2.幻燈片
教學過程
第一節
一、揭示課題
池塘里有一群小蝌蚪,它們想找自己的媽媽,但又不知道媽媽是誰?它在哪?我們跟他們一起去找好嗎?
(板書:小蝌蚪找媽媽)
二、從圖入手指導總觀全圖
問:小蝌蚪長什么樣?我們看書上是怎么說的?
三、讀全文,理解一、二自然段
(1)讀準字音。
(2)標出自然段。
①問:哪一自然段寫小蝌蚪的樣子?
②學生再讀第一自然段。
問:小蝌蚪什么樣?(大腦袋、黑灰色的身子、甩著長長尾巴。)
③自由讀第二自然段。
問:第二自然段有幾句話?(三句話)說說每句話什么意思?重點指導三個問題,要求先談問題a.過了幾天,小蝌蚪有什么變化?看圖觀察小蝌蚪長后腿的位置?b.它見到了什么,問了什么話?(見到鯉魚阿姨,我們的媽媽在哪里。)c.它是怎樣得到回答的?(板書:四條腿寬嘴巴)
師小結:學習這段我們分三步①讀全文看有幾句話?②想每句話什么意思?③讀問題看圖回答問題。
四、再讀第二自然段,體會小蝌蚪找媽媽的心情
布置作業 :讀第三、四、五自然段。
第二節
一、讀第二自然段,想想第二自然段講的是什么?
二、三個學生分別讀三、四、五自然段
(1)問:三、四、五自然段哪兩自然段與第二自然段敘述方法基本相同?(三、四自然段)
(2)師扶著學習第三自然段。指導學生分步驟學習。
①讀全文,看有幾句話?②想想每句話是什么意思?③讀問題,看圖回答問題。④再讀全段。
(3)放手讓學生自學第四自然段。把第二個問題改為②它們來到了哪里?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③小蝌蚪和青蛙媽媽是怎么說的,怎么做的?
(4)問:小蝌蚪在看見鯉魚、烏龜、青蛙媽媽時怎么做的?(迎上去、追上去、游過去)它們在意思上有什么不同?迎上去:有禮貌,也為了讓鯉魚發現自己。這與我們問路一樣。追上去:小蝌蚪和烏龜前進方向相同,表現它們找媽媽的心情。這也是急中出錯的原因。游過去:真實地表達出小蝌蚪找媽媽的心情,因為這次肯定不會錯了,于是就高高興興地游過去。
三、講讀第五自然段
問:第五自然段有幾句話?
1 第一句話什么意思?出示幻燈,顯示小蝌蚪整個的變化過程。
2 第二句什么意思?從青蛙天天捉害蟲你想到了什么?
四、小結:同學們看圖,小蝌蚪在找媽媽的過程中隨著不斷了解媽媽的特征,自己的身體也在變化,最后終于找到了媽媽,它多高興呀!
布置作業 :課后練習2
板書設計
〖你正在瀏覽《老百曉在線》提供的文章〗 第三節
一、在生字表中標出字的偏旁部首
二、出示生字
1.易寫錯的字:群(第二筆要出頭)寬(注意不要加點)甩(第五筆是)裳(下部是衣,不要少寫亠)鼓(右邊是支,不是攵)龜(下邊不出頭)
2.正音:捕(bu)裳(shang)
3.組詞
腦(大腦)甩(甩開)捕(捕魚)龜(烏龜)
惱(惱怒)用(使用)撲(撲來)魚(金魚)
4.筆畫筆順提示:腦:第八筆是。迎:第二筆是
三、結合課文說說詞語的意思
池塘:蓄水的坑,一般不太大,比較淺。
甩:揮動,課文中是“擺動”的意思。
碧綠:青綠色。
捕食:捉取食物。
鼓:本課是凸起的意思。
四、布置作業 :
1.寫生字
2.寫詞
3.課后練習
《小蝌蚪找媽媽》劇本 篇7
說教材:
本課是一篇看圖學文的課文,以小蝌蚪找媽媽為線索,介紹了青蛙的生長過程。本課有六幅圖,與六段話中相對應:第一幅圖畫的是沒有長腿的小蝌蚪在水里快活地游來游去。第二幅畫的是長出兩條后腿的小蝌蚪,在詢問鯉魚阿姨。第三幅圖畫的是長出兩條前腿的小蝌蚪,錯將烏龜認做媽媽。第四幅圖畫的是小蝌蚪尾巴變短了,找到了青蛙媽媽。后兩幅講小蝌蚪已經長成青蛙,跳上荷葉,并和媽媽一起捉害蟲。課文對每幅圖進行了生動形象的文字描述。
本課教學重點是識字寫字,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了解青蛙生長的特點,懂得要保護青蛙和小蝌蚪。
本課的教學要求是:1、學會本課8個生字,會寫6個生字。能正確讀寫由要求學會的生字組成的詞語。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3、能認真觀察圖畫,并通過朗讀了解小蝌蚪的生長過程,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想象能力。
說學生:
學生對這課的內容是十分感興趣的,但真正很清楚青蛙成長過程的學生并不多,因此在教學中設計讓學生仔細觀察插圖,充分感知課文,利用課件吸引學生。同時,本課篇幅較長,又是第一篇沒有注音的課文,所以,指導學生的朗讀,特別是讓后進生朗讀好課文,是一個很重要的部分。
說設計:
(一)謎語導入,激發興趣。
用一則謎底是青蛙的謎語導入,再出示小蝌蚪和小青蛙的頭飾,讓生形象感知兩者的差異;然后請生提問,看看有什么問題要問它們。這樣,充分調動起學生的學習熱情,興致勃勃地投入到學習中來。
(二)朗讀看圖,整體感知。
1.讓學生準備讀文:先說說遇到不會認的字怎么辦,再自由地讀一讀課文。這樣可以避免生因畏難而不讀。
2.范讀課文(可由師范讀,也可由在自由讀中表現出的讀得很好的孩子來范讀。)學生再讀,標出自然段和生字。
3.同桌互讀,正音。
4.指名接讀課文,注意翹舌音和后鼻音的正音。教讀長句。
(三)自主識字。
1.小組內自主識字,比方法,比識字量。
2.檢查自學。注意鞏固翹舌音和后鼻音,交流好的方法,多表揚愛動腦筋的同學。
3.用生字說詞。
(四)看圖說話,精讀課文。
1.第一自然段抓小蝌蚪的樣子和“快活”理解。結合圖片和自編動作來感受體會,讀好小蝌蚪在水里游來游去的快活心情。
2.第二、三、四、五自然段在仔細看圖后抓住小蝌蚪的變化和相近的句式,從扶到放讓學生學著自學。在朗讀練習中用自讀、對讀、輪流讀和分角色讀等多種方式進行朗讀練習。重點體會并讀好以下幾個地方:對鯉魚媽媽有禮貌的問話;叫媽媽時高興激動的心情;鯉魚、烏龜和青蛙媽媽說話時慈愛的語氣。在表演中理解“迎上去”、“追上去”的不同。
3.第六自然段的學習中選擇了青蛙捕捉害蟲的科普錄像,播放,使學生通過真切可感的情境,了解青蛙捕捉害蟲的本領和可怕的害蟲形態以及少先隊員打著紅旗保護青蛙的活動,從而把保護青蛙這一認識水平深化為高尚的道德品質。
4.讓生利用課件和板畫小結青蛙的生長過程。全文分角色朗讀和表演,升華感情。
(五)指導寫字。
“變”字注意指導學生仔細觀察兩點的方向。“變、條”兩字都要注意上下兩部分大小比例恰當。
其余四字交給學生自學。最后比賽
《小蝌蚪找媽媽》劇本 篇8
一、教學內容分析
《小蝌蚪找媽媽》這是一篇很有趣的課文。一群天真活潑的小蝌蚪在尋找媽媽的過程中,不知不覺變成了小青蛙,并幫助媽媽一起捉害蟲。教材以童話的形式呈現了青蛙生成過程的科學知識,蘊含了從小能獨立生活,遇事主動探索的道理。
二、設計理念
以學生為主體,體現“情趣”教學理念,通過“說”、“讀”的結合,調動學生的生活經歷體驗于閱讀解讀過程,讓課堂充滿生命活力,為小朋友的自主參與創造有利條件。
第一課時
教學目的:
1、看圖初讀課文,了解課文大致內容。
2、正確、流利朗讀課文,能通過讀知青蛙的變化。
3、增強對科學童話的興趣。
教學過程:
一、導入課文
1、謎語導入:今天我給大家介紹一位新朋友,猜猜它是誰?說謎面:大腦袋,圓肚子,細尾巴,黑身子,水里游。
2、生交流,說謎底。板書:小蝌蚪
二、學習小蝌蚪自然段
1、出示小蝌蚪圖片,說說小蝌蚪長得什么樣?
2、課文是怎樣來介紹小蝌蚪的呢?(課件出示第一自然段圖文)
(1)自由讀,找出描寫小蝌蚪的句子。
(2)點名讀,齊讀
(3)指導朗讀:小蝌蚪可愛嗎?是呀,多么活潑可愛的小蝌蚪呀,你能用朗讀讓大家仿佛親眼看到這些活潑可愛的小蝌蚪嗎?
自由讀,指名讀,齊讀。
三、學習青蛙自然段
1、小蝌蚪長大會發生怎樣的變化呢?播放錄音,請同學們聽完故事后想一想,說一說。
2、剛才,大家聽故事非常認真,現在請同學們自由讀文,用“——”在課文中畫出小蝌蚪身體變化的句子。
3、檢查朗讀,點名分段讀課文。
4、指名說說小蝌蚪在找媽媽的過程中,身體發生了哪些變化?生說,師板書:長出后腿——長出前腿——尾巴變短——尾巴不見,指出學生用上“先……再……接著……最后……”來介紹。
5、小蝌蚪在找媽媽的過程中遇到了誰?它們是怎樣接近這些小動物的?它們都說了些什么話?
(1)點名回答:鯉魚、烏龜、青蛙。
(2)小蝌蚪是怎樣接近它們的?比較體會:迎上去、追上去、游過去。
(3)課件演示,播放動畫。
a、小蝌蚪與鯉魚對面迎上去的動畫。
b、烏龜在前面游,小蝌蚪在后面追上去的動面。
c、看見荷葉上蹲著一只大青蛙,就游過去的動畫。
(4)思考:為什么小蝌蚪認定大青蛙是它們的媽媽?
a、點名朗讀鯉魚和烏龜是怎樣向小蝌蚪描述媽媽們的語旬。
b、看圖填空。
課件演示:出示圖文練習
披 蹲 鼓 露
們游到荷花旁邊,看見荷葉上( )著一只大青蛙,( )著碧綠的衣裳,( )著雪白的肚皮,( )看一對大眼睛。
c、指導學生讀句子。
四、分角色讀課文
同學們,小蝌蚪、鯉魚、烏龜、青蛙,你們喜歡誰呢?選擇自己喜歡的角色讀課文。
1、小組分角色朗讀。
2、指導分角色朗讀。
五、夸夸想想
1、孩子們,你們喜歡青蛙嗎?能夸夸他們嗎?
2、自由說,點名說。
3、你們還知道哪些關于青蛙的知識?
(1)點名說
(2)師補充
六、課堂小結
孩子們,現在知道了青蛙是益蟲,今后我們要一起行動起來保護青蛙。
附板書設計:
小蝌蚪 找 媽媽
長出后腿 → 長出前腿 → 尾巴變短 → 尾巴不見
《小蝌蚪找媽媽》劇本 篇9
一、教學目的要求:
1、學會本課9個生字和由這些生字組成的詞語及由熟字組成的新詞。
2、使學生了解青蛙在生長過程中形體上的幾次變化,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及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3、分角色朗讀課文。
二、教學重點、難點:
1、學會生字、生詞。
2、觀察圖畫,理解課文內容,了解小蝌蚪變成青蛙的過程。
三、教具準備:
生字詞小黑板、教學插圖、教學錄像帶
四、教學地點:
多媒體綜合電教室
五、教學課時:
三課時
六、教學過程 :
第一課時
一、啟發談話,引入課題。
同學們,你們認識青蛙嗎?(生:認識!)那大家也都知道我們的朋友如按好壞來分可分為好朋友和壞朋友。蚜蟲是莊稼的壞朋友,那青蛙就是莊稼的好朋友。你們喜歡青蛙嗎?那又有誰知道青蛙小時候是長什么樣兒的?它又是怎樣長大的呢?(幻燈片出示小蝌蚪插圖,然后指出這就是青蛙小時候的樣子,它名字叫——小蝌蚪)那么,小蝌蚪又是怎樣變成青蛙的呢?學了今天這一篇課文大家就知道了。
(板書課題)
二、初識圖意。
1、提出看圖要求:圖上畫了些什么?它們都在干些什么?(幻燈出示第一幅插圖)(生答)
2、逐圖出示另三幅圖,引導學生觀察小蝌蚪在身體上有什么變化?再連續播放四幅圖,讓學生說說小蝌蚪在找媽媽的過程中分別遇到了誰,揭示這也就是——小青蛙成長的過程。
3、提問:大家看到最后兩幅圖了嗎?小蝌蚪最后變成了什么?它們找到媽媽了嗎?它們的媽媽是誰?(生述)
4、小結:
請同學們仔細觀察四幅圖,想想小蝌蚪每次去找媽媽時身體都出現了哪些變化?開頭怎樣?過了幾天怎樣?后來又怎么樣?最后變成什么了?(生述)
三、借助拼音,初讀課文。
1、自輕聲朗讀課文。
思考:小蝌蚪找媽媽找了幾次才找到?它都遇到了誰?
2、糾正讀音(群、捕、迎、裳等)
3、回答思考問題,師生初步分角色朗讀課文。(師:敘述部分;小蝌蚪、鯉魚、烏龜及青蛙媽媽由四組學生分別扮演。)
四、講讀第一自然段。
1、講讀第一自然段,看第一幅圖。
提問:課文中是怎樣寫小蝌蚪的樣子的?找出相關詞句,說一說,并用筆劃出來。
提問:我們池塘里的小蝌蚪有幾只?(生:有一群。)師講解“一群”的意思,然后再指導生給“群”組詞。
指導學生看圖,體會小蝌蚪心情如何?問:從圖上小蝌蚪的什么動作可以看出?自然段中哪一些詞語描寫了小蝌蚪很“快活”呢?(師指導生聯系小蝌蚪甩尾巴的情景回答。)
2、指導學生看圖,師復述小蝌蚪外表。
3、指導朗讀第一自然段,讀出小蝌蚪有趣、快活的神情。
五、課堂作業 :
完成課后作業 第二題(1)小題 網易娛樂新聞
第二課時
一、圖文對照,講讀第二段。
1、看第二幅圖,提問:現在我們的小蝌蚪跟第一幅圖模樣有什么不同?
2、讀第二自然段,說說蝌蚪有什么變化。
3、再讀(指名個別讀)
4、看圖,講述小蝌蚪是為什么會游向鯉魚媽媽?理解“迎上去”意思。
述:因為小蝌蚪們看見鯉魚媽媽在教小鯉魚捕食,于是想到自己也該有媽媽,但又不知媽媽長得怎么樣,所以就游過去問。
述:正面向前叫“迎”。在這里既表示禮貌,也為了讓鯉魚媽媽能發現自己——小蝌蚪。
5、根據講讀內容,提問:鯉魚媽媽告訴小蝌蚪,它的媽媽有什么特點呢?
6、指導朗讀第二自然段。(“我們的”“哪兒”要讀重音;鯉魚媽媽的回答要用長輩式親切的語氣讀出來。)
二、看圖,學習第三、四、五自然段。
1、看圖,提問:小蝌蚪過了幾天身體上又起了什么變化?
生讀第三自然段。
2、學生回答,師板書。
3、小蝌蚪為什么會把烏龜錯認為是自己的媽媽呢?課文中為什么要用“追上去”,而不用“迎上去”呢?(師引導學生回答:一是,一前一后要用“追”;二是,體現出了它們以為找到了媽媽時的高興、迫切的心情。)
4、烏龜媽媽告訴小蝌蚪,它們媽媽的特點是什么?(讓學生劃出文中語句并讀一讀)
5、指導朗讀第三段。小蝌蚪“連忙追上去叫”這一句,要讀出急于找到媽媽的迫切心情。
6、輕聲朗讀第四、五兩段,指導生邊讀邊看圖,思考:
1) 小蝌蚪過了幾天,身體上又起了什么變化?(板書)
2) 小蝌蚪到底有沒有找到媽媽呢?他們的媽媽究竟是誰呢?它們是怎么認出來的?
(生聯系圖及有關句子回答:回顧烏龜介紹的青蛙媽媽的特征,還有前面鯉魚媽媽講的“四條腿,寬嘴巴”,小蝌蚪了解媽媽的特征全面了,也就可以找到媽媽了。)
7、第四段主要講了什么?先讀再說。(自由讀后再指導學生說出段意)
“小蝌蚪已經是青蛙了”,為什么加上個“已經”?小蝌蚪是怎樣跳到荷葉上去的呢?(蹬、蹦、跳)
8、小青蛙跟著媽媽干什么?這說明了什么?(是人類的好朋友)我們應該怎樣對等青蛙呢?(生:我們要保護好我們的好朋友——青蛙)
三、鞏固練習。
1、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讀全文。
2、完成課后第一道題。
3、完成課后第三道題。
第三課時
一、復習:
1、分角色看圖朗讀課文。
2、引導學生,按順序說說小蝌蚪是怎樣長大的。
(大腦袋、長尾巴——長出兩條后腿——長出兩條前腿——脫掉尾巴、換上綠衣裳)
3、指導完成課后第二題。
二、指導有感情地分組朗讀課文。
三、識記生字,分析字形,指導書寫。
1、觀看生字表教學錄像帶,激發學生興趣。
2、指導學習生字。
3、難寫、易錯字形分析:
塘:共13畫,第八畫右邊要出頭,第10筆一豎上下都要出頭,左邊是。
迎:半包圍結構,里面的不要多寫一撇。書空。
龜:共7筆,上邊是,下邊是不是“電”。書空。
裳:共14畫,下邊是“衣”。
鼓:右邊是“支”不是也不是,本課是“凸起”的意思。
4、運用測試及書寫。(師巡視指導并及時對學生進行表揚)
四、總結課堂。
《小蝌蚪找媽媽》劇本 篇10
教學內容:一年級第二冊《小蝌蚪找媽媽》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圖文結合,理解課文內容,了解小蝌蚪的生長過程。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增強學生對科學童話的興趣。
教學準備:小蝌蚪生字卡課件,課文六幅插圖課件,歌曲《小蝌蚪》。
教學教程:
1、創設情境,復習導入
師:一群活潑可愛的小蝌蚪也來到了我們的課堂上,小朋友想不想和它們交朋友?
生:(大聲說)想。
(出示課件1)
師:誰認對一個詞語寶寶就可以得到一只可愛的小蝌蚪。(認對后點擊一下生字卡,小精靈歡快地說:“獎給你一只小蝌蚪”)
生認讀生字。
2、圖文結合,朗讀感悟。
師:小朋友個個都是認字的能手,池塘里的小蝌蚪可高興啦!
(出示課件2,即文中插圖1)小蝌蚪長成什么樣?看誰觀察得仔細。
生仔細觀察后紛紛舉手說。
生一:小蝌蚪有大大的腦袋。
生二:小蝌蚪有黑灰色的身子。
生三:小蝌蚪長著長長的尾巴。
師:你真行,正確地讀出了“長”的兩種讀音。小朋友試著讀一讀第一自然段。
生自由讀。
師:誰愿意來讀一讀第一自然段?
生讀。
師:你帶著笑容把“快活”讀得重一些,小蝌蚪真高興呀!誰也能高興地讀一下這段話。
生高興地讀。
師:真不錯!小朋友讀得這么高興,李老師也想讀一讀,請小朋友認真聽,比一比,賽一賽,看誰讀得最棒!師范讀后,問:老師讀得好不好?
生一(評):老師把“一群” “大大”“黑灰色”讀得重一些,把“長長”讀得長一些。
生二(評):老師帶著微笑讀。
師:謝謝小朋友的夸獎(點擊小精靈),你們想讀好這句話嗎?
生:(笑著說)想!
師:請小朋友自己讀讀這句話。
(出示課件3,即文中插圖2)
師:圖2中的小蝌蚪與圖1中的有什么不同?
生:小蝌蚪長出了兩條后腿。
師:你真棒!(點擊小精靈)小朋友都看一看,小蝌蚪真的長出了兩條后腿。
生:真可愛!
師:小蝌蚪想做什么?為什么會這樣想?
生看圖說話。
師:小朋友真聰明,請小朋友找一找哪個自然寫了這幅圖畫的內容。
生:第二自然段。
師:請同桌小朋友互相讀讀。
生讀。
師:誰愿意來扮演小蝌蚪,讀讀小蝌蚪問鯉魚媽媽的話。
生讀:“鯉魚阿姨,我們的媽媽在哪里?”
師:小蝌蚪是怎樣去問的?
生:小蝌蚪是“迎”上去問的。
師:小蝌蚪不“走”上去問而是“迎”上去問,這是為什么呢?
生:(沉默)哦,小蝌蚪急著想見自己的媽媽。
師:誰來學著小蝌蚪急切的樣子來讀讀這句話。
生讀。
師:誰還能比他讀得更急切一點?
生急切地讀。
師:讀得好,還加上了動作。(點擊小精靈)小朋友自己讀讀這句話。
生自由讀。
師:鯉魚媽媽怎么告訴小蝌蚪的,誰愿意做鯉魚媽媽。
生:(大聲地讀)“你們的媽媽四條腿,寬嘴巴。你們到那邊去找吧!”
師:平時,當媽媽看到你急著找東西時,媽媽是用怎樣的語氣對你說呢?誰能學著媽媽說話的樣子讀讀鯉魚媽媽說的話。
生自由讀。
師:鯉魚媽媽真熱情呀!小朋友也熱情地讀讀鯉魚媽媽說的話。
生自己讀第二自然段。
師:長出兩條腿的小蝌蚪從鯉魚媽媽這里知道了自己的媽媽四條腿、寬嘴巴。沒找到媽媽的小蝌蚪多著急呀!它們該怎么辦呢?
生:(齊說)找哇!
(出示課件4,即文中插圖3)
師:請小朋友學著上圖的學習方法來學習這幅圖。先觀察小蝌蚪的變化,再扮演角色讀一讀課文內容,好不好?
生分小組學習。
師:小朋友學得多認真呀!想不想來展示一下。
生看圖說話。
生一:(自信地站起來)小蝌蚪長出了兩條前腿,它們找到了一只大烏龜。(點擊小精靈)
生二:小蝌蚪游呀游,它們找到了一只大烏龜,這時小蝌蚪已經長出了兩條前腿。
師:你用上了“已經”這個詞,真棒!(點擊小精靈)誰愿意來扮演小蝌蚪和大烏龜?
生爭先恐后地舉手。
師:請一名小朋友讀旁白,你們倆來扮演小蝌蚪和大烏龜,其余小朋友當評委,好不好?
生表演。師:我們來評評他們的表演。
生評。
師:你表演時既有表情,還加上了動作,頂呱呱(點擊小精靈)
生自己讀讀第三自然段。
師:小蝌蚪在找媽媽的過程中一天天長大、變化,雖然很累,但它們不怕累,終于找到了媽媽。
(出示課件5,即文中插圖4)請小朋友仔細觀察,圖上的小蝌蚪有什么變化?它們的媽媽是什么樣子?
生觀察后說說青蛙的樣子。
師:請小朋友邊看圖這聽老師讀第四自然段。(師范讀)小朋友能不能學著老師的表情來讀讀這段話。
生模仿讀第四自然段。
師:你們真棒!都獎一只小蝌蚪。(點擊小精靈)小蝌蚪找媽媽真不容易呀!它們找到媽媽時的心情怎么樣?青蛙媽媽的心情又怎么樣呢?小蝌蚪有什么變化?
(出示課件6,即文中插圖5)小朋友觀察后說一說畫面內容。
生說畫面內容。
師:誰愿意來讀讀小蝌蚪和青蛙媽媽的話?
生一:(笑著叫:“媽媽,媽媽!”)
生二:(笑著說:“好孩子,你們已經長成青蛙了,快跳上來吧!”)
師:你們真行,讀出了小蝌蚪和青蛙媽媽的高興心情。(點擊小精靈)小朋友想不想讀讀小蝌蚪和青蛙媽媽見面時的話語。
生:(齊說)想!
師:趕快立起書來讀讀吧!
生自己讀第五自然段。
師:假如你們是蝌蚪,找到青蛙媽媽時會說什么話呢?比一比,看誰說得棒?(在小組內說)
生一:“媽媽,我們終于找到了你!”
生二:“媽媽,我要天天和你在一起。”
生三:“媽媽,我找到了你真高興。”
生四:“媽媽,我們已經長成你這個樣子了。”
……
師:你們的想象力真豐富。(點擊小精靈)
(出示課件7,即文中插圖6)
師:小蝌蚪找到媽媽后,在干什么?它們有什么變化?
生看圖后說畫面內容,指導朗讀。
生自由讀第6自然段。
3、分角色表演,加深了解小蝌蚪的生長過程。
師:小朋友個個都挺聰明,既會讀還會表演。我還想看一看小朋友的表演,你們愿意把《小蝌蚪找媽媽》的過程表演給聽課的老師看一看嗎?
生:(大聲說)愿意。(戴頭飾表演,一人旁白,一女生扮鯉魚媽媽,兩位女生扮小鯉魚,一男生扮烏龜,一女生扮青蛙媽媽,其他學生扮一群小蝌蚪。)
生朗讀全文
4、活動——歌舞表演《小蝌蚪》
5、總結,課外實踐。
今天這節課上,我們知道了小蝌蚪是怎樣變成青蛙的,它們一找到媽媽,就跟媽媽學捉害蟲的本領。它們天天捉害蟲,一天能捉多少害蟲呢?我們課后去探究一下,在下節課把你們了解的知識講給其他同學聽。
教學反思:
農村小朋友對小蝌蚪長成什么樣,青蛙長成什么樣,小蝌蚪長大變成什么,這些知識對于他們來說是輕而易舉的。在課前我調查了一下90%的同學都玩過小蝌蚪,有的甚至還養過小蝌蚪,但針對小蝌蚪是怎樣變成小青蛙的并非說得清楚。因而我在備課時,以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口語交際能力和朗讀能力為重點,按照從觀察——說話——朗讀——表演的過程來了解小蝌蚪的生長過程。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教學一開始,我利用課件“和小蝌蚪交朋友”復習生字這一教學環節,創設了一個能把學生領入意境的學習情境,利用兒童的好奇、好勝心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課堂氣氛頓時活躍起來,使學生與老師之間更親近。
“胸有成竹,有條不紊”。這是一篇科學童話故事,圖文并茂,形象生動。每幅彩圖都配有一段相關的文字,既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引起他們的注意力,又有助于培養學生的觀察、思維能力。但要低年級兒童用自己的話來完整表達每幅圖的意思,是有點難度,這就要求教師認真細致地指導學生,使學生心中有“譜”。在教學中,我用分段教學法指導學生認真觀察畫面,用自己的話說說畫面內容,只要學生說的話與畫面有一點聯系就作出中肯的評價,重點指導學生觀察每幅圖的小蝌蚪有什么變化及鯉魚媽媽、小烏龜、青蛙媽媽的表情后再叫學生用自己的話說一說畫面內容。一節課下來,收獲還真不小。這樣先指導觀察后說話,學生就會心中有數,不至于東拉西拉,言之無序,自然而然就使學生邊練邊說,提高了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
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學生、文本之間要形成對話和交流的關系,朗讀起到了橋梁的作用。俗話說:“讀書百遍,其義自見”。道出了讀的重要性。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理解、體會、揣摩。我在教學中給學生充分的時間讀書,親自參與理解語言文字的實踐活動。根據一年級學生活潑好動、表現欲強的特點,我在本課教學中采用自由讀、齊讀、分角色讀這三種朗讀方法,讓學生從讀中理解“迎”“追”等詞語的意思,讓學生聯系實際生活去朗讀,讀后同學評價再加上老師的指導,反復練讀。從讀中悟出詞意、句意,學生才能淋漓盡致地進行角色表演,使學生在自主、合作、輕松的氛圍內培養了朗讀能力,也加深了對課文的印象和理解。從本課的教學實驗看,針對不同類型的文章選擇恰當的朗讀訓練,既能培養學生的語感,又能提高學生的說話能力和理解文本的能力。
《小蝌蚪找媽媽》劇本 篇11
以下是一篇關于小班美術活動《小蝌蚪找媽媽》的說課稿范文,歡迎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各位評委,下午好!
我今天要說課的內容是:小班美術活動《小蝌蚪找媽媽》。也許大多數的老師在看到教材之后,首先就會想到設計語言或音樂活動,而我卻選擇為小班幼兒上一節簡單而有趣的手指點畫課。這個選擇首先來源于近十年的從教經驗,使我深刻體會到,美術教育對于幼兒全面發展的重要性。它可以發展幼兒的觀察力、想像力和操作能力;可以開發幼兒的智力,是一種陶冶情操的教育。一件美術作品,既能表現幼兒天真的心靈,又能反映他們不同的個性。教師可以通過觀察幼兒的美術作品去影響幼兒個性的形成和發展。下面,我就從“活動內容”和“活動主體”(即幼兒)這兩方面,具體分析一下這節課的設計意圖。
一、 設計意圖:
(一)說教材
時下正是春光明媚、萬物復蘇的季節。各個年齡段都在以不同的形式開展有關“春天”的主題活動。“小蝌蚪”、“青蛙”作為表現“春天”的主要元素之一,早已被幼兒所熟悉。而且,那些大腦袋,細尾巴的家伙也是自然角里的常客了。也就是說,這節課的“教育資源”就來自于幼兒的生活經驗和周圍環境。適應了《綱要》對藝術活動提出的“引導幼兒接觸周圍環境和生活中美好的人、事、物,豐富他們的感性經驗和審美情趣,激發他們表現美,創造美的情趣。”這點要求。在
幼兒聽過故事,學過歌曲和基礎上,引導幼兒注意觀察小蝌蚪的外形特征和游動姿態,通過“觀察------想象------創作”這一過程,可以進一步豐富幼兒的情感,發展積極性思維及操作能力。
(二)說幼兒
再來談談活動內容與活動主體(即幼兒)之間的適應性關系。《綱要》中指出:幼兒是教育活動的積極參與者而非被動接受者,活動內容必須與幼兒興趣、需要及接受能力相吻合。因此,正確掌握幼兒年齡階段目標和幼兒近期發展情況,是每位教師設計和組織活動的必要前提。還記得這個學期,我剛接任小四班,第一次給他們上美術課時,競然有大部分的孩子舉著水彩筆對我說,“老師,我不會畫!”到底是什么原因,讓這些天真無邪的孩子會“無從下筆”呢。我想,主要應該取決于成人對待幼兒美術活動的態度。首先是教師,直接參與活動的組織實施和評價,可能是孩子們眼中的“權威”。那么,教師能否深刻理解和貫徹《綱要》精神,對孩子的發展就至關重要!《綱要》中明確指出:“要避免僅僅重視表現技能或藝術活動的結果,而忽視幼兒在活動過程中的情感體驗和態度的傾向。”“教師的作用應主要在于激發幼兒感受美、表現美的情趣,豐富他們的審美經驗,使之體驗自由表達和創造的快樂。”根據這些精
神,我在平時的美育活動中,就有意收集一些簡單而有易于幼兒表現的教材,就像今天設計的這節“手指點畫”課,沒有特別難的技能技巧需要掌握,大部分幼兒都能通過動手操作而體驗到成功的快樂。并且在輕松自由的創作中,豐富了他們的情感體驗,這就是我設計這節課的初衷。
二、 教學目標定位:
基于以上這些設計意圖,我將這節課的教學目標定為三點:
1、學習用手指壓印和添畫曲線的方法,表現各種動態的小蝌蚪。這點也是本節課的知識點所在。主要依據《綱要》中提出的:進行藝術活動時,要根據幼兒的發展情況和需要對表現方式和技能技巧給予適時、適當的指導來定位的。
2、培養和發展幼兒細致的觀察力和豐富的想像力。
3、提高幼兒對美術活動的興趣及大膽作畫的能力,體驗美術活動的快樂。這點不僅體現了這節課的主要設計意圖,也體現了《綱要》中要求突出“情感”、“興趣”、“態度”、“個性”等方面的價值取向,著眼于培養幼兒終身學習的基礎和動力。
三、 重點和難點:
目標3的實現,也是本節課的重點所在。主要通過幼兒動手操作的過程,實現幼兒在“興趣”和“體驗”方面的發展,前面已經分析過,這里就不再重復了。這節課的難點,主要在幼兒對小蝌蚪各種動態的表現上。引導幼兒觀察并發現小蝌蚪的各種動態,知道用什么方法能改變小蝌蚪游動的方向,就是難點所在,也是目標1中要求掌握的知識點之一。
四、 教法和學法:
根據設計的活動內容,主要采用的教學法有“直觀演示法”,在課的開始部分,通過課件演示,形象生動的將幼兒導入課題,引起學習的興趣。導入課題后采用了“啟發性提問法”,引導
幼兒帶著問題去觀察并思考。最后采用了“示范講解法”,這是美術活動中最常用的教學手段,能幫助幼兒掌握正確的表現方法,但我把它放到最后,主要體現了“幼兒才是活動的主體,教師應該成為幼兒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這一理念精神。幼兒的學法主要有“討論法”,在觀察之后和操作之前,提供給幼兒一個相對自由的空間,鼓勵幼兒大膽討論,有利于發展幼兒的想象力和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操作法”也是美術活動中常用的學法,幼兒通過動手操作,才能掌握技能技巧和從中體驗情感教育。
五、 活動準備:
根據選材的特點和設計內容,這節課的活動準備主要分為兩個方面:
(一)幼兒生活經驗和知識的準備。要求幼兒在課前已學過“小蝌蚪找媽媽”的故事和歌曲(準備好故事和歌曲錄音磁帶),并在日常生活中,有意的引導幼兒多觀察自然角里的小蝌蚪。
(二)教具及材料準備:包括教師根據活動內容設計的課件和一張“青蛙媽媽”的大圖片;主要用來創設一個“小蝌蚪找媽媽”的游戲情景來貫穿課的始終,體現了《綱要》中提出的“以游戲為幼兒的基本活動”這一理念。
幼兒的的操作材料有:每組一盤黑色的顏料;人手一支黑色水彩筆。
六、 活動程序:
有了以上這些分析和準備,活動程序也就一目了然了。可以簡單的概括為“觀察------想象------創作”三個部分。
(一) 以課件導入課題,引導幼兒細致觀察。
1、幼兒邊聽歌曲邊表演小蝌蚪游動進場入座。利用幼兒學過的本領,增加活動的生動性,讓幼兒一開始就帶著愉快的情緒參與學習。
2、老師:“呱呱呱、呱呱呱,誰來了呀?”(課件里出現青蛙媽媽)
老師:“咦!青蛙媽媽皺著眉頭,好像有點心事,我們一起來聽聽是怎么回事吧!”(課件里播放青蛙媽媽的聲音“唉,聽說我的寶寶在到處在找我,可是到現在還沒有回到我的身邊,真著急啊!”)
老師:“原來是這樣啊!那我們一起來幫助小蝌蚪趕快找到媽媽好嗎?”
3、老師帶領幼兒一起復習兒歌“小蝌蚪,細尾巴,游來游去找媽媽,媽媽,媽媽,你在哪?來了,來了,我來啦!來了一只大青蛙!”(念完兒歌后課件里出現了一群游動的小蝌蚪。)
老師:“哇!真棒!小蝌蚪終于找到媽媽了。它們可開心了,還要感謝我們小朋友的幫忙呢!(這時,課件里的青蛙變成高興的表情)來為我們自己鼓鼓掌吧!”通過復習兒歌這樣的形式,讓幼兒初步體驗
到幫助別人的快樂。同時也引出一下個環節。
4、引導幼兒觀察并提出問題
老師:“小蝌蚪們快活在水里游來游去。請小朋友們仔細觀察一下,它們游得一樣嗎?哪里不一樣?”(課件里出現小蝌蚪往不同方向游動的畫面)用提問法,明確的把“觀察”和“比較”這兩個任務交待給幼兒,
5、幼兒自由討論。在前面幾個集體活動的環節之后,適當的提供給幼兒一個相對自由的空間,鼓勵幼兒大膽表達自己的想法和理解,能充分調動它們學習的積極性。討論結束后,教師小結:“原來小蝌蚪游動的方向都不一樣。尾巴在下面的小蝌蚪是往上游的,尾巴在右邊的小蝌蚪是往左邊游的。真有趣啊!我們也來學學小蝌蚪游泳好嗎?”于是,帶幼兒進入活動的第二個環節。
(二)幼兒自由想象并表現,掌握手指壓印及添畫曲線的方法。
1、老師:“每組的桌上都有一盤黑色顏料和黑色水彩筆,請小朋友們想一想,你可以怎么做,才能把這些材料都利用起來,變出可愛的小蝌蚪呢?”這個環節的設計主要依據于《綱要》對藝術活動提出這樣的要求:“提供自由表現的機會,鼓勵幼兒用不同的藝術形式大膽的表達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尊重每個幼兒的想法和創造,肯定和接納他們獨特的審美感受和表現方式,分享他們創造的快樂。”。所以,我改變以往教師示范,幼兒學習的模式,讓幼兒真正成為活動的主體,變“要我學為我要學”。也許這一過程還會出現許多富有創意的新發現呢。
2、在幼兒自由探索之后,老師請畫得好的幼兒上來畫一畫,說一說自己的方法。老師及時表揚和肯定幼兒的想法和創造。最后,再來解決這節課的知識點(難點)。老師可以一邊示范一邊講解:“先用食指的指腹在顏料中輕輕蘸一下,然后把指腹按在紙上,再用水彩筆畫上彎
彎曲曲的尾巴,一條可愛的小蝌蚪就在游動了。我們可以一次多壓印幾個小蝌蚪的身體,然后在不同的位置添畫細尾巴,這樣,這群小蝌蚪就會朝不同的方向游動了。如果能變換不同的方向壓印就更好了!”小朋友在平時的美術活動中,經常有畫一下換一次工具的習慣,為了避免時間的隱性浪費。
《小蝌蚪找媽媽》劇本 篇12
一、教材簡析:《小蝌蚪找媽媽》是義務教育小學語文一年級下冊第八單元的一篇富有童趣的課文,一群天真活潑的小蝌蚪在尋找媽媽的過程中,不知不覺變成了小青蛙,并幫助媽媽一起捉害蟲。教材以童話故事的形式呈現了青蛙生長過程的科學知識,蘊含了從小獨立生活、遇事主動探索的道理。
二、教學目標:
1、認識“灰、迎”等8個生字,會寫“有、在”等6個生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能通過朗讀感知青蛙的變化。
3、增強學生對科學童話的興趣。
三、教學重難點:讀通課文,通過朗讀感知小蝌蚪變成青蛙的過程。
四、課堂實錄:
一、謎語導入,激發興趣
師:大家喜歡猜謎語嗎?今天老師給大家帶來兩則謎語,猜猜看?
師:小黑魚,滑溜溜,圓圓腦袋長尾巴,池塘里面游啊游。
生:小蝌蚪(師貼小蝌蚪圖)
師:真聰明!再猜一個:綠衣小英雄,田里捉害蟲,冬天它休息,夏天它捉蟲。
生:(齊)青蛙(師貼青蛙圖)
師:你們覺得它們是一家人嗎?為什么長相相差這么大呢?難怪小蝌蚪連自己媽媽都不認識,今天我們就跟著小蝌蚪一起去找媽媽吧!
【評析:猜謎語是學生最喜歡的游戲活動之一,用這種方式開課能夠較好地激發學生走進課文語言的欲望。】
二、初讀感知,識記生字
師:快快打開書p151,這篇課文全部都沒有注音,大家想不想自己先試著讀一讀?遇到不認識的字怎么辦呢?
生1:可以問周圍的同學或老師,
生2:課文中有很多插圖,遇到不認識的字可以根據插圖來猜一猜。(師給予充分肯定)
生:(自由讀全文)
師:剛才我發現有一部分同學讀起來有些困難,沒關系,下面我給大家講講這個故事,同學們可要仔細看,認真聽。(課件顯示故事情節,師范讀)
師:多有趣的故事呀!如果讓你們再讀一遍能比剛才讀得更好嗎?
生:(信心十足地再讀課文)
師:大家快停下來,瞧,小蝌蚪們急著要和大家見面呢!(課件顯示一群小蝌蚪,生字隱藏其中)告訴大家一個秘密,每個小蝌蚪都背著一個字寶寶,小蝌蚪想考考大家,待會兒出現哪個字就請大家從課文中把這個字所在的詞語找出來,行嗎?
生:(躍躍欲試)行!(師操作,生根據出現的生字讀詞語)
(學生活動:1、齊讀2、小組合作讀記生字3、開火車抽查4、反饋:說說自己最會記哪個字?)
師:剛才我們認識了這么多字寶寶,我想現在大家一定能把課文讀得流利通順,你們有信心嗎?待會兒我要請最有信心的同學來展示一下。
【評析:一年級學生首次自讀沒有注音的課文,是有困難的。針對學生自讀可能不到位的實際,老師借助cai課件范讀課文,讓課文文字變成畫面在學生腦中形成印象,然后解決生字、生詞問題,較好地為學生理解課文內容鋪平道路。】
三、細讀課文,讀中感悟
師:瞧,小蝌蚪和青蛙媽媽已經等得不耐煩了,它們非常想跟大家交朋友,你們愿意嗎?
生:(興奮地)愿意!
師:我們先來認識一下小蝌蚪吧!你們在生活中見過小蝌蚪嗎?什么樣?
生1:蝌蚪有大大的腦袋和長長的尾巴。
生2:我覺得蝌蚪很像一個逗號。
師:書上是怎樣寫蝌蚪的,大家找一找?(師播放課件,顯示相關圖片和文字,指名讀)
師:你們覺得小蝌蚪可愛嗎?咱們一定要把這種可愛讀出來,試一試。(生自由朗讀第一節,再指名讀)
師:我也想來讀一讀,大家認真聽!(師范讀后,生再練讀,再指名讀)
師:我們再來認識一下青蛙媽媽吧!(師指著黑板上的貼圖)誰來說說它的樣子?
生1:青蛙媽媽穿著一身碧綠的衣裳,很美!
生2:她鼓著一對大眼睛,露著雪白的肚皮。
生3:青蛙有一張大嘴巴,還有四條腿。小蝌蚪和青蛙媽媽長得一點也不象。
師:大家真會觀察!我們來看看課文是怎樣描寫大青蛙的?(課件顯示相關圖片和文字,指名讀)
師:原來青蛙是這樣的:披著碧綠的衣裳、露著雪白的肚皮、鼓著一對大眼睛。(課件出示這三個短語,生齊讀)
師:假如現在你是一只大青蛙,你能用這些短語介紹一下自己嗎?(同桌交流后,再指名說)
生1:(戴頭飾并做動作)大家好,我是一只大青蛙,我披著一件碧綠的衣裳,露著雪白的肚皮,鼓著一對大眼睛。你們喜歡我嗎?
生:(哄堂大笑)喜歡!
師:快快讀一讀,反你們的喜歡讀出來。
師:你們知道嗎?小蝌蚪在找媽媽的過程中,自己的身體也發生著變化,趕快讀一讀課文,找一找小蝌蚪身體發生變化的句子。(生自由朗讀,邊讀邊找)
師:用筆將這些句子劃下來,在小組里讀一讀,注意一定要按照順序找哦!(生活動,小組交流)
師:誰來把你找到的句子讀一讀?
生1:我找到了第一句,在第二自然段,“小蝌蚪游哇游,過了幾天,長出兩條后腿。”
師:(將小蝌蚪形體變化的三幅圖出示于小黑板)你們覺得應該是哪幅圖呢?
(生齊指長出后腿的那幅,師貼于黑板)
生2:第二句是“小蝌蚪游哇游,過了幾天,長出兩條前腿”第三句是“小蝌蚪游哇游,過了幾天,尾巴變短了”(生選擇對應的貼圖,師貼于黑板)
師:還有嗎?
生1:有!
生2:沒有!
……
師:再看看書,仔細找找!讀一讀你找的這些句子。
生1:老師我找到了,在第六自然段,“不知什么時候,小青蛙的尾巴已經不見了。”
師:你讀書非常認真,我很欣賞你!誰能把這些句子讀一讀,用聲音告訴大家小蝌蚪是怎樣變成青蛙的。
生:(我來讀)
師:下面我們一起來把小蝌蚪變成青蛙的過程整理一下。
師、生:小蝌蚪先……再……接著……最后……(師邊說邊用箭頭將貼圖相連,并在箭頭上板書“先”“再”“接著”“最后”)
師:告訴大家一個好消息,學校要開放一個科學展覽室,準備在我們班選一名解說員,給大家講講小蝌蚪是怎樣變成青蛙的。有沒有勇氣試一試?
生:(信心十足)有!
(同桌相互練說)
師:誰是最勇敢的孩子,上臺來給大家講講小蝌蚪是怎樣變成青蛙的?
生1:(有些膽怯)小蝌蚪先長出兩條后腿,再長出兩條前腿,接著尾巴變短了,最后尾巴不見了就變成青蛙了。
生2:大家好,下面我給大家講講小蝌蚪是怎樣變成青蛙的。小蝌蚪先長出兩條后腿,身上的皮膚從黑灰色變成了暗綠色,再長出兩條前腿,接著尾巴變短了,皮膚也變得更綠了,最后尾巴不見了,變成了一只青蛙,披著碧綠的衣裳。
師:聽了他的講解,你有什么新的發現?
生:我發現小蝌蚪在變成青蛙的過程中,不僅是體形發生了變化,就連身體的顏色也發生了變化。
師:說得好,咱們送給他熱烈的掌聲。(生熱烈鼓掌)
師:來,讓我們再一次用自己最美的聲音,反這個故事講給自己聽吧!(自由讀全文)
【評析:在引導學生感悟教材內容時,老師對教材的整合獨具匠心。避開學生早已熟悉的“怎樣找媽媽”的內容,引導學生先與小蝌蚪和青蛙交朋友,感知他們的樣子,再感悟“小蝌蚪是怎樣變成青蛙的?”這樣學生始終饒有興趣地與文本對話,找變化點,讓學生在閱讀思考、表演解說過程中加深對內容的理解,達到了鍛煉思維、發展語言的目的。】
四、設置懸念,結束本課。
師:小蝌蚪找到媽媽并不容易,中間還得到了兩位好心人的幫助,他們是誰?下節課我們跟著小蝌蚪一起去看看就知道了。
【總評:小學語文課程標準第一學段階段目標中指出:對閱讀的第一目標要求是:“喜歡閱讀,感受閱讀的樂趣。本課教學中,教師嘗試以讀為主線,在每個環節設置一個興奮點,引導學生感受閱讀的樂趣,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學會讀書、喜愛讀書,讓讀在課堂上大放光彩。例如:激趣讀(感知文本),教師創設了層層遞進的階梯式讀書環境,用充滿激勵、充滿賞識的語言滿足兒童的心理需要,激發孩子的讀書積極性,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反復感知文本,并感受到自己成功的喜悅;聽讀(感悟文本),教師改變了過去直接告訴學生,哪里該重讀,哪里該停頓等指導讀書的方法,而是側重于聲情并茂地范讀,學生全神貫注地聆聽,讓學生真真切切地直接感悟后練讀。拓展讀(超越文本),教師通過“小蝌蚪先……再……接著……最后……”這一句式,引導學生自覺拓展語文學習的空間,在生活中積累語言,積淀對語文內涵的感悟。整節課,學生的閱讀興奮點被激活,一篇老童話,被孩子們讀得興趣盎然,津津有味。】
《小蝌蚪找媽媽》劇本 篇13
水墨畫:小蝌蚪找媽媽
活動目標:初步嘗試用點畫的方法繪畫小蝌蚪,體驗水墨畫的樂趣。
活動準備:毛筆、墨、宣紙、范例。
活動過程:
一、 觀察討論:
師:大家都聽過小蝌蚪找媽媽的故事吧,小蝌蚪經過重重艱難,最終找到了媽媽。(出示范例)
你們覺得這些小蝌蚪可愛嗎?看看這些小蝌蚪和我們以前畫過的小蝌蚪一樣嗎?什么地方不一樣?(畫的紙張不一樣)今天的小蝌蚪畫在什么紙張上呢?(宣紙上)旁邊還有誰?(青蛙媽媽)青蛙媽媽就是上次我們手工活動的時候折的。
二、 示范講解
1、 先請上小蝌蚪,今天我們用什么筆來畫呢?(毛筆)
2、 小毛筆,豎豎直,喝飽墨水舔一舔,重重按下輕輕提,變出身體真可愛。(教師示范畫身體)
3、 畫小尾巴:用剛才畫的毛筆在身體的后面添上一條小尾巴。
4、 請幼兒用同樣的方法畫上小蝌蚪。(幼兒示范)
5、 畫水波:用剛才用過的毛筆放在水里洗一洗,指導筆里的墨很淡很淡后再畫水波。(教師示范)
6、 把上次折的青蛙媽媽黏貼在畫面上就行了。
三、 幼兒操作
1、 引導幼兒正確地握筆。
2、 鼓勵幼兒大膽進行嘗試,毛筆一定要喝足水。
3、 毛筆留在紙上不要很長時間,否則宣紙要爛掉。
4、 用淡墨時一定要在水里洗很長時間,毛筆上的墨要很淡,才能畫水波。
5、 黏貼青蛙時盡量找干的地方。
四、 展示講評
幼兒將自己的作品展示出來,大家一起觀察討論:看看你的小蝌蚪找到媽媽了嗎?
《小蝌蚪找媽媽》劇本 篇14
【教學目標 】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了解小蝌蚪和青蛙的外形特點及青蛙的成長過程。
3.通過小組合作學習活動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主動探索精神。
【教學重點】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過程 】
一、學習匯報
1.我會認:認讀上節課學習的生字。
(先在小組內匯報,然后指名匯報。)
2.我會讀:正確地朗讀課文。
二、朗讀感悟
1.讀課文,了解蝌蚪和青蛙的外形特點。
小組學習活動:
(1)將描寫青蛙和小蝌蚪外形特點的詞句混在一起,請學生認讀。
(2)觀察并發現這些詞句與什么有關,接著按照一定的順序重新整理、排列這些句子。
(3)練習有感情地朗讀描寫小蝌蚪和青蛙外形特點的句子。
2.看動畫,給動畫配音,了解小蝌蚪怎樣找媽媽。
3.練習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1)學生自由練習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朗讀交流(先小組內交流,再指名交流。)
(3)匯報朗讀情況,教師相機指導。
(4)小組合作:練習分角色朗讀課文。
4.小組學習活動——我會擺。
讓學生將3張小圖按照青蛙的成長過程重新排列,然后說一說小蝌蚪是怎樣長大的。
5.談一談:你喜歡小蝌蚪和它的媽媽嗎?為什么?
6.朗讀全文。
三、拓展
學生將課前搜集的有關青蛙的資料進行交流。
《小蝌蚪找媽媽》劇本 篇15
《小蝌蚪找媽媽》這篇課文情節生動有趣,以對話為主,是進行朗讀訓練的好材料。在課后,反思自己的教學,當然還存在著很多不足的地方,但自己感覺也有成功的地方,就上我能充分利用教材特點,以讀為本,課堂上充滿了朗朗書聲。
一、激發學生讀書的興趣。
根據低年級孩子特有的年齡特點及他們愛思考,樂于探索新鮮事物的特點。我在讀課文前首先給他們一個有趣的問題或者是讓他們自己讀題質疑。讓他們在讀書中尋找問題的答案。如教學本課時,出示課題,引發學生的好奇心,問學生看了題目有什么感想。孩子們爭先恐后表白之后,我順其自然以"是啊!小蝌蚪為什么要找媽媽?他們是怎么找?他們找到媽媽了嗎?你們提出的問題能不能在課文里找到答案呢?我們趕緊來讀讀課文吧!”孩子們的興趣一下子被激發起來了。以興趣為前提,讓學生主動積極地去讀書,去預習,去尋找問題的答案,再輔助提一些讀書的具體要求,收到的效果非常明顯。孩子們通過自已的朗讀找到了問題的答案,都會興奮不已,這種自我激勵的效用是無限的。在獲得成功發現的同時,孩子們往往又會發現新的問題,培養了他們的探索與創新精神。
二、以讀悟情。
讀出感情是朗讀要求中的難點,而要讀出“情”必須先悟出情,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講解代替。”在朗讀指導中,我不拿自已的標準去要求學生,而是讓學生自已去理解,去感悟,去體會讀。例如在學習《小蝌蚪找媽媽》這課時,有許多對話,如:當小蝌蚪錯把烏龜當成了媽媽時,烏龜笑著說了這樣一段話:“我不是你們的媽媽,你們的媽媽四條腿,寬嘴巴,到那邊去找吧。”孩子,將來我們老了,不在了,你*誰呢?你也應該學會生活的本領,做一只真正的獅子!”孩子們在讀時出現了不同的爭議。有的孩子認為應讀得慢一點,因為他認為烏龜是個慢性子,說話肯定速度很慢的。有的孩子認為烏龜是一種溫和的動物,說話時親切一些,語氣要和藹一些,溫柔可親一些。有的孩子認為這兒烏龜是笑著說的,他覺得小蝌蚪居然會把自己當成了他們的媽媽,有點好笑,但烏龜也肯定沒有嘲笑小蝌蚪的意思,因為烏龜知道小蝌蚪的媽媽工作很忙,沒有時間帶孩子,小蝌蚪連自己的媽媽都沒有見過呢!不認識也是正常的,所以烏龜就笑著告訴小蝌蚪關于他們信息。這些體驗都反映了孩子們對文本的不同理解,而且也都是可以成立的,有什么比獨特的情感體驗更寶貴的呢!
三、為學生搭建展示的舞臺,讓學生自豪地說“我會讀”。
1、用激勵性的評價在學生心理上搭建展示的舞臺。
新課標提出:“朗讀評價應采用激勵性的評語,盡量以正面加以引導,在評價時要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促進每個學生的健康發展。”朗讀評價的目的在于促進學生朗讀水平的提高,要切實針對孩子朗讀的情況,正視孩子們水平的差異,采取多鼓勵、少批評的原則,多一些欣賞的目光,少一些苛刻的指責。如在教學《小蝌蚪找媽媽》這課時,我運用了許多不同的評價語言“你讀得真不錯,讓我們覺得這些小蝌蚪真的很快活。”“聽了你的朗讀,我們真的感覺到這些小蝌蚪是那么的著急。”“讀得真不錯,如果再稍稍響亮一些,就更完美了。”------這樣的評價語言并不是泛泛地一味表揚,而是表揚中指出不足,提出了希望,更好地激發了學生的朗讀熱情,使孩子心理上得到了展示,利于提高學生的朗讀水平。
2、多種形式的朗讀,為學生搭建朗讀展示的舞臺。
閱讀教學中,教師要以多種形式為學生創設朗讀的機會,讓他們享受成功的愉悅。如教學《小蝌蚪找媽媽》這課時,讓學生進行個別讀,分角色朗讀,還提出讓學生表演,要想表演好,讀好課文是前提,而讀好課文必須是在理解故事內容的基礎之上完成。這樣一來,讀中感悟、悟中激情,這些生動、活潑的形式都會令孩子興致盎然。
總之,教師只有在新的教學理念的指導下,憑借教材的優勢,創造性地進行教學,才能為學生打下堅實的語文基礎。相信,只要我們在閱讀教學中用心去引導,孩子們一定會喜歡閱讀,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