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蝌蚪找媽 媽》活動反思(精選2篇)
《小蝌蚪找媽 媽》活動反思 篇1
童話對兒童來說具有重要的發展價值,兒童是非常喜愛童話的,我們成人可能都講厭了,但是兒童卻經常讓我們重講一些他們已經熟悉的童話,如果你講錯了一個細節或讀錯了一個字,那些小小孩就會忙著幫你矯正。他們就是以如此的熱情重復體驗著這些故事,將自己的愛恨情仇、焦慮、擔憂、內疚、善良等等投射和融匯在童話中的生靈身上。
《小蝌蚪找媽 媽》是一篇傳統的童話故事,講述了一群小蝌蚪出生后,看到小鴨子跟在媽 媽后面游泳,就想著去找自己的媽 媽,在途中它們問了許多小動物,厲盡艱辛,當小蝌蚪看到青蛙,懷疑青蛙不是自己的媽 媽,青蛙媽 媽解釋后,最終母子相認。故事情節生動、有趣而深受孩子的喜愛。
首先在活動導入中我請孩子觀看圖片,說說你都看到了什么,讓孩子通過觀察說說自己的想法,這樣既鍛煉了孩子的觀察力,也鍛煉了孩子的語言表達力。接著通過教師的引導性提問,引出主題“小蝌蚪找媽 媽”。引導幼兒說出小蝌蚪有圓圓的身體,細細長長的尾巴,一邊用畫筆畫出自己的所見、所知和所想的事物,同樣引導幼兒觀察魚、烏龜、白鵝、青蛙等的外形特征并畫出它們的特征。這樣將“小蝌蚪找媽 媽”的故事貫穿于整個美術活動之中,使孩子們始終保持著高漲的學習熱情。
在活動中孩子們的參與是積極的,每個孩子面對著“小蝌蚪找媽 媽”的故事,都能主動的選擇自己喜歡的表現方式來詮釋連環畫。在最后的作品展示中,我覺得眼前為之一亮,很有特色的連環畫啊!在結束活動時我請孩子們講述自己繪畫的連環畫,“小蝌蚪找媽 媽”的故事在孩子們的嘴下,特別生動有趣!這不僅集中了幼兒的注意力,更讓幼兒有了一個豐富的想象空間。不管幼兒畫的怎樣,我都盡可能地鼓勵。這樣他們才覺得有趣,才能充分發揮想象力,養成敢于想象,善于想象的良好習慣。
《小蝌蚪找媽 媽》活動反思 篇2
語言活動《小蝌蚪找媽 媽》是上一周的主題,故事內容很豐富,孩子們對這個故事也比較熟悉,但是當我再一次上這一活動時,孩子還是和原來一樣完全被故事吸引住了,似乎將幼兒帶入到童話世界。因此,正當孩子們非常期待的時候,我一步一步地啟發和鼓勵幼兒重復角色中的對話,在小蝌蚪找過鴨媽 媽,又找魚媽 媽時,練習故事中的句子。活動中最有趣的是當老師問:“小蝌蚪怎么問魚媽 媽,而魚媽 媽又是怎么說的呢?”小予小朋友說小蝌蚪沒記性,鴨媽 媽都告訴他,他的媽 媽有一對鼓眼睛,大嘴巴,他為什么還找魚媽 媽做自己的媽 媽呢?她認為魚嘴巴不是大嘴巴。有的還說“小蝌蚪的媽 媽生下寶寶就走了,小蝌蚪沒見過他媽 媽”;還有的說“小蝌蚪沒有耳朵當然就沒聽見啦!”;“不對” “小蝌蚪有耳朵,不然怎么聽見鴨媽 媽的話”;“對,小雞的耳朵就在眼睛旁邊,你看不見吧,被雞毛擋住了?”……孩子們紛紛開始議論起來,,已遠遠地離開了活動主題,我還幾次想把幼兒的思路引回到活動主題中,都被幼兒的再提問、再回答打斷。沒記性的小蝌蚪在小朋友激烈的議論中倉促地找到了媽 媽……
可見,本次活動遠遠超出了我所預設的范圍,課后經過反思,我認為這對孩子已經聽過這個故事比較有練習,在備課當中,應該把這一活動作為第二課時,把重點放在小蝌蚪找媽 媽這個途中所發生的事情,可以讓孩子們發揮想象力,自由暢想。雖然在這個活動中精心地做了材料準備和知識準備,但是在活動中出現插曲時是我預想不到的,其實我應該適時地轉變角色,在活動中支持幼兒、幫助幼兒,需要更加注重幼兒的探究性學習。并且還缺乏靈活機動,在組織活動中過多注重了自身教育行為和教育目標的完成。孩子的自由發展也經常在活動中體現,我想作為教師,更該為幼兒創設交流、想象、表述和展示的機會,讓幼兒在發現、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自己尋找真正屬于他們自己的小蝌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