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標下的教學反思
數學課程標準》首先要求的是理念的更新。打破舊的教學模式,掃除滿堂灌、獨角戲、學生被動接受、死記硬背等教學認識態度,倡導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合作探究,情景學習,培養學生創新思維。2、教學藝術的反思:隨著教學內容的展開,師生的思維發展及情感交流的融洽,教師往往會因為一些偶發事件而產生瞬間靈感。這種“想法”要比自己平時所想寶貴得多。這些“智慧的火花”常常是不由自主、突然而至,若不及時利用課后反思去捕捉,便會因時過境遷而煙消云散,令人后悔莫及。
3、教學教益的反思: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學生總會有“創新的火花”在閃爍,教師應當充分肯定學生在課堂上提出的一些獨特的見解,這樣不僅使學生的好想法,好思路得以推廣,而且對學生也是一種贊賞和激勵。同時,這些難能可貴的見解也是對課堂教學的補充與完善,可以拓寬教師的教學思路,提高教學水平。
二、對學生的反思
新課程改革的核心是“一切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圍繞“以人為本,自主管理”的中心任務,創造良好的課堂教學環境。新的課程要求在教材上有突破、創新;在教法組織上給學生合作、創新、探究的機會;在評價上有師生、生生、生師的互動。學生真正達到了懂與會的結合,真正有了“汗”與“活”的效果。
1、學生參與度的反思:學生在課堂上主體地位的確立,是以一定的參與度做保證的,學生沒有參與,或參與得不夠,就算不上“主體”。學生的參與狀態,既要看參與的廣度,又要看參與的深度。就廣度而言,學生是否都參與到課堂教學中,是否參與了課堂教學的各個環節;就深度而言,學生是被動地、應付地學習,還是積極地、主動地探究。從這一點來講,表面上熱熱鬧鬧,實際沒有引起學生多少認知沖突的課不是好課。
2、學生交往的反思:課堂上,教師是否創設民主、平等、寬松和諧的學習環境,讓學生感到自己在這個環境里是安全的、融洽的、自主的,他能和同學、教師甚至教材進行平等的對話。在這個過程中,師生、生生分享彼此的思考、見解和知識,交流彼此的情感、觀念與理念,才有可能豐富教學內容,求得新的發展,實現教學相長。在這樣的環境里,學生迫切地想與大家交流自己的學習體驗,課堂成了學生放飛心靈的天空。
3、學生生成度的反思:學生是否都各盡所能,感到踏實和滿足;學生是否對后繼的學習更有信心。一堂好課,需要豐富的知識含量,更要有真摯的情感、體驗,這是任何時候評價一堂課必須遵守的原則。檢驗的標準就是學生的接受程度與效果。在課堂上,主要考查學生有無真正掌握這些知識,并將這些知識納入自己原有知識體系中的融會貫通的能力。同時,還要了解獲得知識的過程,看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是積極主動地跟進、共鳴、投入,每一個學生是否在原有基礎上得到了盡可能大的進步與發展。在致力于面向全體學生的同時,是否能使優等生“吃得飽”,讓后進生“吃得了”,真正學有所得,各得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