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地理上冊整體復習
74、 6月22日 夏至日 太陽直射北緯23.50(北回歸線),越往北晝越長晝長夜短
75、 12月22日 冬至日 太陽直射南緯23.50(南回歸線),越往北晝越短晝短夜長
76、 3月21日 9月23日 春分、秋分 太陽直射赤道,晝夜平分
77、 每年夏至日南極圈內有極夜現象。具有全年高溫多雨的氣候類型是熱帶雨林氣候。德國的主要氣候類型是溫帶海洋性氣候。分布在赤道附近,終年高溫多雨的大陸自然帶是熱帶雨林帶。既有熱帶雨林氣候,又有寒帶氣候分布的是亞洲。印度半島屬于熱帶季風氣候。七大洲中位于南寒帶的是南極洲。世界上亞寒帶針葉林帶分布最廣的國家是俄羅斯和加拿大。 熟悉地圖:p58 4-1,p61 4-6, p69 4-19 ,p70 4-22,
78、 在北半球最熱月出現在7月,最冷月出現在1月;南半球相反。
79、 一天當中最高氣溫出現在午后2點(14時),最低氣溫出現在日出前后。
80、 世界氣溫分布的規(guī)律:由低緯度(赤道)地區(qū)向高緯度(兩極)地區(qū)逐漸降低。
81、 氣候的重要因素(降水、氣溫)
(1) 天氣和氣候
天氣—時間短,天氣狀態(tài)—多變。氣候—多年天氣平均狀況—變化不大
(2) 氣溫分布規(guī)律(測定時間2時、8時、14時、20時/每天)分布從赤道向兩極逐漸降低:等溫線大致與緯線相平行,同緯地區(qū)氣溫大致相同,海陸交界處氣溫變化大;海拔高處氣溫較周圍低。用1月、7月表示氣溫高低月。
(3) 降水(類型:a 對流雨赤道地區(qū)輻射強多雨;b 地形雨迎風坡多;c 鋒面雨(冷暖空氣交鋒,降雨范圍大。 分布:赤道地區(qū)多,兩極少,中緯度大陸沿海多,中緯度大陸內地少,回歸線穿過的大陸西部或內陸地區(qū)少,迎風坡多)
(4) 能運用氣候資料(各月氣溫和降水表格或氣溫曲線和降水柱狀圖)分析氣溫和降水。
(5) 迎風坡多雨,原因:暖溫氣流被迫抬升時,氣溫降低,飽和空氣,易形成降雨;背風坡少雨,因為空氣沿山坡下沉,氣溫升高,水氣蒸發(fā),不容易形成降雨。(★)
82、 影響氣候的主要因素
(1) 地球的形狀與氣候――太陽輻射隨緯度的增高而減弱,因此從低緯向兩極氣溫逐漸降低。緯度高,溫度低;緯度低,溫度高。
(2) 地球的運動與氣候(白晝黑夜接受太陽輻射不同――晝熱夜冷;一年四季接受輻射不同――夏熱冬冷,出現極晝極夜)產生五帶。
(3) 海陸分布與氣候(氣溫:陸高海低;冬季:陸低海高,靠海溫差小,遠海溫差大。降水:近海迎風多,遠海地區(qū)少,近海背風少)
(4) 地形地勢與氣候(氣溫:山上低,山下高,陰坡低,陽坡高。降水:迎風坡多地形雨,背風坡少雨)
(5) 人類活動與氣候 a改變地面狀況(人工造林、修建水庫和灌溉工程)可使氣溫趨于緩和。任意砍伐森林,則可使當地氣候惡化。b 人類生產、生活活動(排放二氧化碳等)使全球氣溫升高(臭氧層破壞)旱澇、災害頻繁(以及危及人類健康) c 人口密集工業(yè)集中的地市,中心地區(qū)氣溫比郊區(qū)高,風速小,上升氣流顯著,霧和低云增多,易產生熱島效應。 安陽地處五帶中的北溫帶,一年中白晝最短的一天是12月22日。
83、 主要氣候類型
84、 熱帶氣候類型
最冷月平均氣溫在20oc以上,即為熱帶氣候類型。
熱帶雨林氣候:終年高溫多雨(年降水量在毫米以上,各月降水比較均勻)。如亞馬孫平原(南美洲)、剛果盆地(非洲)、馬來群島(亞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