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的自然環境》第一課時教案分析
學段
初中
學科
地理
學校
揚中市八橋中學
執教
趙新文
課題
自然環境(第一課時)
教學構想及目標
創設一個模擬錄制《開門大吉》節目的情境,共設五扇門。每一扇門之后都是本節課的知識,同時每一扇門又是相互聯系的,環環相扣。讓學生在“開門”的過程中學到知識,寓教于樂。
知識與技能:1)掌握亞洲地形特點。
2)掌握亞洲河流流向特點。
3)能夠運用地圖分析地勢對河流流向的影響。
過程與方法:1)通過讀亞洲地形圖,能夠總結出亞洲地形、河流流向特點。
2)掌握歸納一個地區地形、河流流向特點的一般方法。
情感態度價值觀:通過本課的學習,增加學生對亞洲的了解,激發學生身為亞洲人的自
豪感。
教材分析
本課是人教版地理七年級下冊第六章《我們生活的大洲----亞洲》的第二節,內容包括地勢起伏大,長河眾多和復雜的氣候兩個部分。課程的內在要求是通過學習亞洲的地形、河流和氣候特點,學生能夠遷移到其他大洲。學生對地形圖有一定了解,但了解不深,運用不自如。因而專門設置了學生對地形圖判讀的指導,以期學生能夠舉一反三。本課的學習對于其他大洲地形的分析是有著非常重要意義的。本節課的學習是十分重要且必要的。
學情分析
七年級學生真正接觸地理有一個學期,對于地理學科的學習方法有所了解,但不能完全領會。很多學生在看書的過程還是會出現只看文字不看圖的現象。綜合分析地理事物地理現象的能力還在養成之中。因此我們必須在教學過程中注重對學生的引導,增強他們學習地理的興趣,積極引導他們去讀圖、識圖,使他們發現很多問題通過他們自己的讀圖都可以解決,增強他們學習地理的信心以及主動分析思考問題的能力。
本課程選取的《自然環境》這樣的主題和內容,符合此年齡階段學生的心里特征和知識結構的需要。
本節課的教學,試圖通過分組討論的方式,激發學生的興趣和動機、提高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應用能力。培養良好的自主學習習慣,進而為夯實基礎知識,逐步形成較為完善的知識體系打下基礎。
教學重點
1.閱讀亞洲地形圖,得出亞洲地形地勢特點
2.地勢對河流流向的影響
教學難點
通過對地形圖的判讀,得出亞洲地形地勢特點
教學方法、
手段
1.活動教學法:通過小組活動能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絕大多數同學的學習積極性,使他們參與到課堂活動中來。也給了學生展示自己的機會,從而增強了學生的自信心。
2.合作學習法:合作學習法能使同一小組的同學互幫互助,消除少數學習能力低,基礎薄弱的同學的畏難心里,也給他們展示自己和吸收高一層次知識的機會。同學之間互幫互助,互相交流,能夠促進呢他們友誼和學習的共同進步。
3.講授法:對于學生通過自學小組討論之后,依然不能解決的問題,教師進行有重點的講授,可以幫助學生理解,加深記憶。
4.總結歸納法:通過例子讓學生自己歸納,很好的鍛煉了學生解決問題
的能力。
所需設備
電腦多媒體輔助設備、網路資源、黑板
教學過程
教學流程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1課間播放音樂視頻《亞洲雄風》。
2 創設情境將去錄制《開門大吉》,進行知識儲備和選拔賽導入新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