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課 南方經濟的發展 (北師七上)
2、手工業經濟造船業:東晉南朝造船業有較大的發展。建安郡的侯官(今福建閩侯)、番禹(今廣州市)都是當時造船業中心。湘州也是制造大船的據點之一。東晉末建康一次風災,據說損失的船只達10000艘。梁時大船的載重量已達XX0斛(約噸)。有人認為,南齊時,有個慧深和尚到達了美洲,如果這一說確實,那么中國人到美洲要比哥倫布早一千年。造紙業:自漢代發明造紙術后,經過500多年,到南朝造紙業又有了更大的發展。無論在產量、質量、加工等方面都有新的提高。在原料方面,90%仍為麻,此外,又發展到桑皮、藤皮、稻草、麥秸。在品種上,除白紙外,還能制造青、赤、綠、桃花等色紙。白紙比漢紙更平滑、細薄、潔自。南梁蕭繹《詠紙》詩云“咬白猶霜雪,方正若市棋”。紙的產量也有很大提高。梁簡文帝蕭綱做太子時,把四色紙3萬張送人;大書法家王羲之任會稽內史時,一次贈送謝安紙9萬張。東晉南朝時,紙已不再是貴重難得之物。東晉末桓玄曾下令,“今諸用簡者,皆以黃紙代之”。南朝時,紙已完全代替了竹簡和絹帛,這對文化、科學乃至書法藝術的發展都有重要的意義。制瓷業:青瓷是中國瓷的鼻祖。東晉南朝是青瓷發展的成熟階段,青瓷燒造成為專業。當時的瓷業以越窯規模最大,產量最高,質量也最好。越窯的主要產地在浙江上虞、余姚、紹興等地,這里是我國最先形成窯場眾多、分布地區廣、產品風格一致的瓷窯體系。其燒制的青瓷,釉色灰青,透明而潤澤,潔瑩如玉,在當時已能夠大量生產,為南朝上流社會廣泛使用。江蘇、浙江地區的六朝墓葬都有青瓷出土。宜興西晉大將周處墓出土的熏爐極為精巧,表現了高超的燒制技術。還有仿生活用品的青瓷米篩、畚箕、水桶等,說明青瓷用途已在生活中十分普及。總之,這時期的瓷器已逐漸代替漆、木、竹、陶、金屬制品,顯示出它勝過其他材料的優越性。紡織業:這一時期,用麻織成的布品種增加,質量也提高。其中高級織品甚為精巧,以至劉裕因其“精麗勞人”而下令禁織。隨著紡織技術的提高,到南朝末年,出現了晚上浣紗而次日早晨織就的“雞鳴布”。劉裕滅后秦,曾把關中錦工遷往江南,成立錦署,此后南方高級絲織業有不進一步發展。其織成的紗幔,內外相觀,飄著煙霧。不過,此時南方絲織業雖日趨發達,還比不上北方,要趕上和超過北萬,則是唐代以后的事了。3、商業城市的興起:重點介紹建康、蘇州、杭州等江南名城。4、海上貿易雛形:向東到朝鮮半島、日本,向西至印度、伊朗、大秦,開通了:海上絲綢之路。[小結]三國兩晉南北朝是我國歷史長達300多年的政權分立時期。在這期間,北方處于政局動蕩、戰爭不斷、分立混亂的局面。南方地區相對穩定,又因北方戰亂,人口大量南遷,江南經濟得到開發。而江南六朝是江南經濟發展的重要時期,并為唐宋全國經濟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