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課 承上啟下的魏晉南北朝文化(二)
第24課 承上啟下的魏晉南北朝文化(二)
一、學習目標
1.學習本課應掌握的基礎知識主要有:王羲之的書法;顧愷之的繪畫;佛教的盛行和《神滅論》;云岡石窟和龍門石窟。
2.通過學習,培養學生的鑒賞能力,綜合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3.石窟藝術是我國文化的精華,其成就值得中華民族自豪,從而加深對祖國的熱愛。
二、重點與難點
本課的重點:王羲之的書法、顧愷之的繪畫、云岡石窟和龍門石窟。
難點:書法、繪畫藝術。
三、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回顧:哪位同學說一說魏晉南北朝時期,有哪幾位杰出的科學家?他們的主要貢獻是什么?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科學技術如同一幅幅光彩奪目的圖畫映入我們的眼簾。的確,我國古代人民所創造出來的燦爛的文明就象是一串串的明珠,永遠放射出迷人的光彩。每當我們看到這些,一種驕傲、自豪之感便油然而生。為我們都是中國人而驕傲、自豪。今天,我們繼續學習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文化。內容是文學藝術及其成就。
2.明確目標:(多媒體展示學習目標,)
首先我們要明確學習任務,學生齊讀或指名學生讀。
3. 自主學習,初步了解基礎知識
4.學生展示(教師補充)
書畫藝術
多媒體出示王羲之畫像和《蘭亭序》的摹本,向學生進一步介紹王羲之及《蘭亭序》,學生觀察《蘭亭序》中以“之”字最多,計有20個字,字字別開生面,無一雷同。
學生思考:你從王羲之身上學到什么?(各抒己見)
漢字的演變過程?(多媒體出示)
教師過渡:自古書畫不分家,魏晉南北時期書法藝術百花爭艷,繪畫藝術上也是俊才輩出,最著名的當推東晉的顧愷之。
多媒體出示《女史箴圖》講解顧愷之的人物化的特點“傳神”和“神氣”,即即刻畫人物質性格和內心世界,主要表現在眼睛上。只要他點眼睛,畫中的人就象要活了一樣。并介紹《女史箴圖》摹本在19xx年八國聯軍侵占北京時,被英國所掠,現存倫敦大英博物館。國內只能看到此圖的復制品。(對學生進行愛國教育,認識落后就要挨打的歷史教訓)
佛教的盛行和《神滅論》(本部分內容學生通過看書了解即可)
輝煌的石窟藝術
強調一下石窟開鑿的時間、地點,之后出示有關山西大同云岡石窟和河南洛陽龍門石窟的圖片,使學生對石窟藝術有直觀的印象,其成就值得中華民族自豪,從而加深學生對祖國的熱愛。
5.課堂探究、展示、評價
(學生回答后教師適當點撥補充:研究歷史、旅游、藝術性等)
6.學生回顧知識點教師總結
(歌謠記憶)
東晉羲之寫字行, 書法藝術集大成,
代表作品《蘭亭序》, “行書”天下第一名,
后人給王送美譽, 尊稱他為大“書圣”。
東晉愷之畫人物, 形象逼真好藝術,
代表作品有兩幅, 《女史箴圖》《洛神賦》。
北朝劈山鑿石窟, “云崗”“龍門”最杰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