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課夏、商、西周的滅亡案例跨越千年尋三代
活動目的:
1.通過小組合作制大事年表,使學生比較系統地掌握夏、商、西周三朝更替的基本史實及西周的分封制,培養小組間的合作協調能力。
2.通過搜集、整理、講述有關故事,培養學生處理信息的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加強各學科之間的有效鏈接。
3.通過對商湯滅夏和武王伐紂故事的講述,使學生認識到人心所向是決定戰爭勝負的關鍵所在。
4.通過本活動,使學生為我國夏商周時期勞動人民創造的巨大成就感到自豪,培養其對祖國歷史的熱愛。
活動準備:
學生:①仔細閱讀教材及其他相關知識
②將資料進行摘錄,同時準備一些小紙條,以備競賽時用
③選出一個主持人主持知識競賽
④合作進行小品表演
教師:創設情景問題,并注意在課堂活動中引導學生分析問題、總結認識。
活動步驟:
1.學生制作夏、商、西周大事年表
2.學生以組為單位進行知識競賽,鞏固本課知識點
3.教師出示問題創設情景
4.學生表演周天子的統治,加深對分封制的理解。
5.學生講故事,在故事中得出認識
活動過程:
1.小組合作制年表:
將學生分為若干個小組,根據課本內容,合作編制一份夏、商、西周大事年表(內容主要包括重要年代、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學生完成任務后,可將其作品進行展示。
2. 知識競賽:
當學生完成年表進行展示后,每組同學將自己認為比較重要的知識點寫在事先準備好的小紙條上,交給主持人,由主持人來主持一個小小知識競賽。以組為單位記分,主要采用搶答、輪流答題的方式進行。教師在一旁協助主持人控制場面。最后根據得分多少評出優勝小組。
3.情景再現:
教師出示創設情景的問題:
“假如讓你穿越時空隧道,回到西周成為周天子,你將如何管理你的國家?”
學生表演周天子的統治:
(通過周天子與眾人的對話來表現分封制的內容。)
學生討論分封制在當時社會中所起的作用。
教師:大家剛才已經學習了夏商周三代的歷史,下面我們來輕松一下,聽聽同學們講故事。
4.學生講故事:
(教師在學生搜集故事的過程中可做適當引導,將商湯滅夏和武王伐紂的故事準備妥當。)
在故事講完后,教師可引導學生思考:
通過商湯滅夏、武王伐紂的故事,我們可以得到什么認識?
學生討論之后在教師的引導下得出“人心所向是戰爭取勝的關鍵”這一認識。
(學生所講部分故事附于背景資料)
課外延伸
今天的課堂上我們學習了商湯滅夏和武王伐紂成功的原因。歷史上像這一類的事例還有許多,為了進一步理解“人心所向是戰爭取勝的關鍵”,大家可以在課后查閱有關資料,找到類似的戰例來加深這個認識。
背景資料:
夏商周時期“王”稱呼的變化
①夏王:據文獻記載,夏王一般稱為“后”。《說文解字》:“后,象人之形,從口”。從文字學的角度看,后字的上半部像一個橫臥著的人,有生育、祖先的意思,引申為宗族之長,由此可見夏王明顯保留著由原始氏族公社的族長發展而來的痕跡。
②商王:在殷墟發現的甲骨文中“王”字寫成“大”,可以理解為上面一橫為天,下面一橫為地,中間的這個“人”頂天立地,是世間的主宰。
③周王:周王將自己披上了神秘的色彩,自認為是天之子,稱“天子”,代表上天來統治國家和人民,是天下的共主。
王安石《浪淘沙·詠史》
伊呂兩衰翁,歷遍窮通。一為釣叟一耕傭。若使當時身不遇,老了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