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課兩漢經濟的發展案例我給導演當顧問
活動目的:
①知識與能力:通過活動使學生了解兩漢時期水利的興修,農業生產技術的進步,農作物種植的推廣,絲織、冶鐵技術的發展和城市的繁榮情況。拓寬、豐富學生的歷史知識,培養學生形成豐富的歷史想象力和運用、歸納歷史知識的能力。
②過程與方法:布置課前準備工作,培養學生查閱資料,收集有關信息的能力。采用讓學生給歷史題材的影片當顧問的方式,讓學生融入歷史情境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使學生主動思考、相互探討,培養其學習的主動性和參與意識。
③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學習,使學生了解到兩漢時期我國農業生產有很大發展,手工業取得許多新成就,商業發展,城市興盛,在當時世界上居領先地位,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通過活動,培養學生嚴謹求實的治學態度。
活動準備:
①教師在課前將活動方案告訴學生,要求學生認真閱讀教材及相關書籍,查閱一些相關網站內容,收集資料,形成自己的設計方案和論證依據(包括圖片),作好參與活動的準備。
②教師可將教材中涉及的耬車、水排等工具的工作原理用多媒體手段制成動畫,在活動中適時向學生介紹。教師還要考慮學生在設計過程中可能出現的錯誤,作好正確引導的準備。
活動步驟:
①教師公布活動方案,要求學生為一部兩漢題材的影片中的幾幕場景提供設計方案和相關依據。
②學生就影片中的不同場景,根據兩漢時期的經濟、社會生活特點提出各種設計方案,并對自己的方案進行論證。教師加以適度的引導和鼓勵。
③師生共同探討學生設計方案中所反映出的兩漢經濟特點的成因。
活動過程:
教師:各位同學,大家所熟悉的一些經典影片,如《辛德勒的名單》《拯救大兵瑞恩》《英雄》等,都屬于歷史題材的影片。當我們觀看這些影片時,那一幕幕逼真的場景,緊張的情節,讓我們恍若置身遙遠的過去,深受震撼。
現在,有一個電影攝制組想拍攝一部以兩漢時期歷史為背景的電影。由于劇情的需要,其中要設計三個場景:一是黃河岸邊農村的田園風光,二是城市中的商貿活動,三是貴族家庭中的宴樂生活。為了力求表現出兩漢時期真實的社會原貌,導演想請大家擔任這部影片的歷史顧問,給這三個場景的設計提供一些建議。大家的方案當然要符合兩漢時期社會生活的實際,并且盡可能體現出兩漢時期的一些特點。因此,你的方案還要拿出相應的歷史依據來。首先是第一幕場景:黃河岸邊的田園風光,請大家來出謀劃策。
學生:這一幕場景可以設計成:黃河蜿蜒東流,岸邊良田萬頃,田地上農民在辛勤耕作。因為我翻閱資料得知,西漢漢武帝時期曾大規模治理過黃河,消除了水患。東漢漢明帝時又任用王景治理黃河,修筑黃河大堤,使黃河下游兩岸幾十個縣的荒地變成良田。
學生:在田地上耕作的農民有的在驅趕兩頭牛開墾土地,有的在使用耬車這種工具播種。因為據史書記載,漢代的牛耕已使用了二牛抬杠的耕作方法,犁上還安裝了便于翻土碎土的犁壁,比歐洲早1000多年。兩漢還發明了新型的播種工具──耬車。
(學生出示自己搜集的漢代牛耕圖和耬車復原圖,教師可展示接車的動畫工作過程)
學生:坐在田埂上休息的農民正在吃飯,吃的是“蒸餅”,就是我們今天的饅頭。因為史書上說,兩漢時小麥在北方普遍種植。用小麥磨成面粉,籠蒸而食,就是蒸餅,即饅頭。北方人喜歡吃面食,就始于漢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