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課兩漢經濟的發展案例我給導演當顧問
學生:這幕場景中還應該有幾座農舍,農舍的周圍都種著桑樹,農舍中幾個農婦正在給蠶喂桑葉,還有幾個農婦正在用提花機進行紡織。因為史書上說,兩漢時黃河中下游的農村,戶戶房前屋后種植桑樹。絲織業很發達,已使用提花織機。
學生:在這幕場景中還可以設計一座蓋在小河邊的冶鐵作坊。這個作坊在用水排這種工具鼓風冶鐵,燃料用的是煤。因為東漢時南陽太守杜詩已發明了水排利用水力鼓風冶鐵,提高了冶鐵質量。西漢時冶鑄已開始用煤作燃料。
(教師可展示水排的動畫工作過程,加深學生的印象)
教師:好,剛才第一幕場景大家就給導演提了很多的建議,下面是第二幕場景:城市里的商貿活動。
學生:城市里應該是街道寬闊筆直,兩旁綠樹成陰,還有排水溝,街上車馬行人熙熙攘攘。因為史書上記載,當時的一些大城市如西漢都城長安和東漢都城洛陽,規模宏大,長安人口50萬,比當時歐洲最大的城市羅馬大3倍以上,東漢洛陽人口100萬,也是世界上少有的大城市。城市布局嚴整,街道縱橫交錯,綠化工作搞得很好。
學生:市場上應該店鋪云集,商品琳瑯滿目。特別是經營絲織品的店鋪,品種繁多,絢麗多彩。因為兩漢時期城市商業已有較大發展,并且絲織業發達,技術高超。
學生:市場上購物的人使用的是五銖錢。因為自漢武帝開始就統一鑄造五銖錢,并通行全國使用。(學生出示五銖錢圖片)
學生:街道旁幾個官員模樣的人正在對一個民宅的主人處以罰款,因為他家院內沒有種樹。還有一個官員正在制止一個想在樹上掏鳥蛋的小孩。因為兩漢時規定,城市內春夏不得掏鳥窩里的蛋,不得“彈射飛鳥”。城內民宅必須種樹,否則要受罰。當時的人們已有較強的環保意識。
教師:好,大家對第二幕場景設計的建議也很有道理,下面是第三幕場景:貴族家里的宴樂生活。
學生:這個貴族家里的擺設布置一定要顯得奢侈豪華,體現這個貴族的地位和身份,因為兩漢時期貴族地主勢力很大,很富有?梢栽诓贾脮r擺設一些兩漢時期文物的復制品,如“銅奔馬”、“長信宮燈”、“博山爐”等等。
(學生出示“銅奔馬”、“長信宮燈”、“博山爐”等文物的圖片)
學生:正在飲酒作樂的貴族們身穿非常華麗的絲綢服裝,色彩、花紋都很美麗,式樣繁多。因為兩漢時期絲織業很發達,已經使用提花機,可以織出精美的綾錦。
(學生出示兩漢時期絲織品的圖片)
學生:貴族們吃的除了山珍海味外,還有蘿卜、芹菜、韭菜等蔬菜,因為兩漢時期已經有了這些蔬菜品種。與老百姓不同的是,貴族們吃的蔬菜是當時市場上見不著的反季節蔬菜,是溫室栽培的。因為兩漢時已經有用溫室栽培蔬菜的技術。這屬于世界首創,比歐洲早1000多年,當然一般人是吃不到溫室蔬菜的。
學生:貴族們應當是席地而坐,旁邊的家具也應當比較矮小,因為漢代還保持著席地起居的習俗,成語“席地而坐”就是由古代這一習俗而來。
教師:大家的建議真令我驚訝,看來大家在課前,不但對教材作了仔細閱讀,而且還查閱了不少資料,找到了許多其他有用的信息。我為大家的方案感到驕傲,你們真行!
其實大家今天提出的這些方案,很多都反映了兩漢時期經濟發展的情況。從中我們應該發現:兩漢時期農業生產已有了很大發展,手工業技術進步,城市也相當繁華,在當時處于世界先進地位。那么,造就兩漢時期經濟發展的原因有哪些呢?請大家各抒己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