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課 印刷術
a。制作活字 b。活字排版
發明者畢升 c。涂色上紙
4、組織學生分組討論制作活字的方法、材料和工具,并準備好有關材料。
(1)把全班學生分成多組討論具體活字的制作方法。注意問題——反刻、反排版。
(2)準備好材料、工具。如:橡皮、刀片、印泥、毛刷、紙等。
【2】制作活動:
1、學生分為多組制作活字。(教師可選擇一首唐詩,每小組制作一句)
2、每個學生相互觀賞制作好的活字,并嘗試簡單印刷,后把所有的活字集中按順序排在一起簡單印刷。
3、學生討論制作中的體會及與現代印刷術的差異,使學生既能體驗歷史的真實,又能感受科技的進步。
活動說明:1、請篆刻專家講解與學生分組收集多種材料嘗試制作的學用方式,使學生在動手的過程中體驗歷史的真實,在制作的實踐中感知科技的進步。
2、以動手制作與歷史學習結合的方式,使學生易于感知,樂于學習,有助于提高學習的積極性。
3、以回顧活字印刷的發展與參觀學校印刷室聯系比較的學習方式,使學生進一步體會科技發明與社會發展的關系。
補充材料:
印刷術的發明
印刷術的發明,必須具備一些條件:具備紙張、筆、墨等物質條件,具備刻印的工藝技術,掌握反字印刷原理。
印刷術的發明溯源于印章和拓石。
1、中國早在戰國時期已經出現了“印章”,每方印章三四個字,有陽文和陰文兩種,都刻成反字,結果是白底黑字,印出來就成了正字。既清楚又好看,但它面積小,刻印的字數有限。
2、在紙張發明后,我國有發明了“拓石”技術。所謂拓石就使用紙在刻有文字的石碑上拓印。人們用堅韌柔軟的白紙,先用水浸濕,貼在石碑的文字上,然后用碎布、帛絮扎成的小槌子,在紙上輕輕的均勻捶拍,在刷上一層墨汁,略干后揭下紙張,就成了黑底白字的讀物。拓石則一次可拓印很多字,面積比印章大,因此,“拓石”成為最古老的印刷術。不過因碑文多用陰文,產品多為黑底白字,不夠清晰,不利于閱讀。
印章和拓石兩者取長補短,就發明了雕版印刷術,擺脫了人工謄抄書籍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