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1)引導學生掌握官渡之戰和赤壁之戰的歷史作用、曹操能夠統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戰曹操失敗的原因以及三國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理解諸葛亮的外交政策,進一步提高用歷史唯物觀評價歷史人物的能力。
(2)提高學生對重大歷史事件的復述能力。
(3)通過對曹操一勝一敗原因的分析提高學生分析歷史現象,透過現象抓住本質的能力。
(4)通過對歷史事實和文藝作品中描述的情節進行比較,提高學生對歷史事實和文藝創作的分辨能力。
2、過程與方法
教學過程以學生為主體,通過創設情景、講故事、討論戰爭勝敗原因、評價歷史人物,采用探究啟發式教學,貼近學生最近發展區,充分調動學生參與教學的積極性,主動性,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1)通過對三國鼎立局面形成原因的分析,使學生認識到每一歷史事件的發生都有其客觀條件,但是人們的主觀能動性,特別是符合實際情況的主觀能動性也起重要作用。
(2)通過對曹操、諸葛亮等歷史人物的分析和評價,使學生認識到評價歷史人物時,主要應該看它是否推動了社會進步和生產力的發展。
(3)歷史使人智慧,通過本課學習對學生進行歷史感悟教育、思想品德教育。
教學重點: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和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
教學難點:曹操統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聯系舊知,導入新課
出示曹操的詩《龜雖壽》,學生齊誦詩歌。
神龜雖壽,猶有竟時。騰蛇乘霧,終為土灰。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盈縮之期,不但在天。養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師:這首詩的作者是誰?表達了作者怎樣的志向?(抒寫胸懷建功立業的豪情壯志。此時曹操已經五十三歲了,不由想起了人生的路程,所以詩一開頭便無限感慨地吟道:“神龜雖壽,猶有竟時,騰蛇乘霧,終為土灰!保
師:你印象中的曹操是一個怎樣的人?戲劇中的曹操又是怎樣一個人?
師:曹操是不是大白臉,一臉奸相?諸葛亮是不是會呼風喚雨,能借東風,火燒戰船?三國時期究竟發生過哪些大事?三國紛爭的局面又是怎么形成的呢?下面請同學們跟隨老師共同走進第14課《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揭開謎底找出答案吧!
二、合作探究,學習新知
(一)、從官渡之戰到赤壁之戰
學生自由閱讀課文,歸納東漢末年的社會狀況。
師:東漢末年,在鎮壓黃巾大起義的過程中,出現了許多割據一方的軍閥。其中最為著名的軍閥有哪些?
師:他們為了擴張自己的勢力,彼此長期混戰。刀槍劍戟帶給人民無盡的災難和痛苦,同時也使北方的社會生產遭到嚴重的破壞。人口集中的黃河中下游地區,出現了“白骨露于野,千里無雞鳴”的現象。在這種情況下,人民渴望早日結束戰亂,過上和平安定的生活。那么,誰順應歷史的潮流,是誰順應人民的愿望,結束了這種戰亂局面呢?(生答:曹操)
師:曹操能謀善斷,很有眼光,以統一天下為已任,是我國古代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詩人。他用詩抒發了自己遠大的政治抱負。
指導學生看曹操圖像及詩“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師: 從這句詩中,我們可以看出曹操懷有雄心壯志,他要統一天下。
師:曹操要統一天下,必先統一北方。而在北方的各派軍閥中,實力最雄厚的是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