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精選6篇)
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 篇1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知道三國鼎立局面形成過程中重要歷史人物曹操(諸葛亮、劉備、孫權),區別文學描寫和歷史原貌之間的關系;了解歷史上著名的戰役“官渡之戰”和“赤壁之戰”,說出其與三國鼎立局面形成的關系;簡述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它對歷史發展產生的影響);指出三國的大概地理位置,提高識圖能力;通過錄像、材料分析,提高學生的綜合概括能力。
過程與方法:利用多媒體教學,直觀形象地了解三國鼎立局面形成的有關史實。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本課的學習,能認識到國家統一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通過學習從東漢末年軍閥割據到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這一時期的史實,了解曹操(諸葛亮)等作為我國歷史上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對我國歷史進步所起的重要作用。
〖設計思路〗
學情分析 學生對三國歷史多少有一些了解,對歷史課的學習興趣濃厚,表現欲望強烈,通過形象直觀的多媒體教學,可以進一步刺激學生對歷史知識的渴求;通過學生的課堂討論分析,可以增強師生的互動性。
教材分析 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是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初期階段。東漢末年政局混亂,黃巾大起義使東漢政權名存實亡,地方割據勢力膨脹,軍閥混戰,民不聊生,百姓渴望結束混戰,實現統一,恢復安定生活。經過“官渡之戰”曹操統一了北方;經過“赤壁之戰”,曹操、孫權、劉備分別據有中原、江東、四川等地,形成三分天下之勢,最終形成三國鼎立局面。
教學設計 充分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展示大量的影像、動畫、圖片等信息,不斷地為學生創設一種歷史情境,通過幾段錄像及動態的過程圖,激發學生的興趣,刺激學生的有意注意。討論題的設計,有目的地引導學生去探究。在討論中,既可以解決教學中的重點、難點問題,又可以培養學生交流、合作的意識。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圖片1:課題動畫
圖片2:(錄像)講課前我們先看一段反映東漢末年政治、經濟、軍事狀況的錄像,然后我們比一比,賽一賽誰的記憶力好,誰的綜合分析能力強。
下面我們就看一看同學們誰的記憶力好,誰的綜合分析能力強,通過錄像我們可以看出東漢末年政治、經濟、軍事情況如何呢?
要求說出:政治上:政局混亂,外戚宦官專權,朝政腐敗,農民起義
軍事上:軍閥割據
經濟上:生產遭到嚴重破壞,民不聊生。
教師歸納;外戚宦官輪流執政導致東漢后期政局混亂,政治非常腐敗,朝政腐敗,官逼民反,公元184年爆發了張角等領導的黃巾大起義,朝廷無力撲滅烽煙四起的農民起義,只好號令各地豪紳組織地方武裝就地鎮壓,由此造成地方勢力惡性膨脹,中央政權日益衰落,東漢政權名存實亡,逐漸形成群雄割據,天下大亂的局面,三國鼎立的時代也從此拉開了帷幕。
一、曹操統一北方
1.了解東漢末年軍閥割據混戰情況(識圖)
圖片3:我們來看當時主要的軍閥割據勢力有哪些呢?
學生回答:有曹操,袁紹,袁術,孫權等,在中原的軍閥混戰中,有一個人越來越突出,他就是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和軍事家曹操。曹操以數千人起家,他採取了哪些措施使自己的實力逐漸強大起來的呢?
2.材料分析:曹操勢力日漸強大的原因(材料一)
政治上:挾天子以令諸侯;唯才是舉,招賢納士。
經濟上:實行屯田,獎勵農耕。
圖片4:材料分析
196年,曹操把流離失所的漢獻帝接到許昌,從此“挾天子以令諸侯”,在政治黨取得了優勢地位。曹操愛才若渴,連下幾次唯才是舉令,于是一大批賢臣名將聚于麾下,采用屯田政策,(招募流亡農民,墾荒屯田,不僅解決了流亡農民的生計問題,而且對北方的生產恢復發展起了積極作用,更關鍵的是它解決了大部隊糧草供應的難題)。就這樣,曹操敢于向當時的大軍閥袁紹挑戰,雙方在官渡展開了一場生死決戰。
3.講解“官渡之戰”
flash動畫:官渡之戰
4.分析曹操以少勝多的原因(附材料二,加以說明)
材料分析:毛玠語太祖曰:“……宜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織,蓄軍資,如此則霸王之業可成也。”太祖敬納其言。
——《三國志》
我們看到在官渡之戰中,曹操明顯處于劣勢,然而兵力并不能決定戰爭的勝負,它還取決于其他很多因素,曹操之所以能夠以少勝多打敗不可一世的袁紹是因為他占有許多優勢。回憶一下我們所講的內容,想一想曹操擁有哪些有利條件?
政治上:挾天子以令諸侯,招賢納士。
經濟上:實行屯田,獎勵農耕。
挾天子以令諸侯,擁有政治上的優勢。招賢納士,謀士如云,勇將如雨。
實行屯田政策,解決了大部隊糧草供應問題。
而袁紹這一方面我們也可以看一則材料
圖片5:材料分析:沮授說紹云:“……宜迎大駕,安宮鄴都。挾天子以令諸侯,蓄士馬以討不庭,誰能御之。”……紹弗能用。
——《三國志》
袁紹自恃祖上根基深厚,地大,兵多,糧足,聽不進正確意見。
在官渡之戰中,袁紹傲慢,不采納許攸的建議;曹操虛心,接受降曹的元少謀士許攸的意見,也是曹軍取勝的重要原因。
5、強調官渡之戰的作用
圖片6:官渡之戰,曹操以少勝多,打敗了袁紹,為統一北方奠定了基礎。
二、赤壁之戰
1.了解曹操的遠大志向
圖片7:官渡之戰后,曹操繼續對袁紹的殘余勢力作戰,又陸續消滅了一些軍閥,2XX年基本上統一了北方,當他得勝還朝途經渤海邊時,留下了豪情滿懷的詩句: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當時曹操 53歲了,他的壯心時什么呢?(南下統一全國)那他將遇到的對手是何許人也?
2.簡述劉備、孫權情況。
3.重點介紹:三顧茅廬,隆中對。
這時孫策遇刺身亡,他的弟弟孫權繼承父兄的基業并大有發展,控制長江下游的江南一帶。
劉表沒有什么大志,反倒是依附于他的劉備不甘寄人籬下,思賢若渴,三顧茅廬請出了在隆中隱居的諸葛亮,接受了這位年僅26歲的臥龍先生為他設計的戰略思想,也就是著名的隆中對,最終實現了三分天下的鼎立之勢。
在隆中對中,諸葛亮為劉備設計了一幅怎樣的戰略藍圖呢?看書102頁回答,從此隆中對策成為劉備集團的戰略方針,按照這個戰略方針,諸葛亮出山的第一件事就是聯吳抗曹,孫劉聯軍同曹操展開了著名的赤壁之戰。
4.分析赤壁之戰交戰雙方的優劣勢
2XX年曹操率領20多萬大軍南下,而孫劉聯軍當時只有不足5萬兵力。這一次曹操是占有絕對的優勢兵力,然而我們都知道他卻殘敗而回,我們不妨來分析一下原因。
我們先來看一看這一戰對曹操有哪些不利因素:
多北方士兵,不習水戰。鐵鎖聯船。
(北方士兵水水土不服,疾病流行。)
曹操被表面的強大沖昏頭腦,驕傲輕敵。
再看對孫劉聯軍來說可說是天時、地利、人和。他們利用曹軍的弱點,制定了火攻的計劃,運用詐降計,在一天夜里,東南風起,黃蓋詐降,火燒赤壁,曹操慘敗,倉皇逃回北方。
歸納:曹操:20多萬人馬,占有絕對優勢;士兵多為北方人,不習水戰,只得用鐵鏈將戰船連在一起;驕傲輕敵,中了黃蓋的詐降計。
孫劉聯軍:不足5萬,處于劣勢;采用火攻,大敗曹軍。
圖片8:flash動畫:赤壁之戰
5.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
赤壁之戰后,曹操率殘部倉皇逃回北方,無力南下,孫權在長江中下游的地位得到鞏固,并向嶺南地區發展。劉備占據了湖南湖北大部分地區,攻占四川,也得到了休養生息的立足之地。所以赤壁之戰形成了天下三分的格局。公元2XX年曹操病死,他的兒子曹丕廢漢獻帝,自稱皇帝,國號魏,建都洛陽。221年劉備在成都稱帝史稱蜀,222年孫權也稱王,國號吳,定都建業,(簡單分析孫權稱王而不是稱帝的原因)。至此,三國鼎立局面形成。
三國是中國歷史發展過程中的分裂時期,但在中國歷史發展過程中,分裂只是暫時的,統一是歷史發展的趨勢,三國鼎立局面最終結束于西晉的統一。
105頁小字,了解三家歸晉。
三、每課一得
了解《三國志》與《三國演義》的區別
圖片9:三國鼎立從醞釀到結束,將近百年,一時多少豪杰,他們的故事,以其特有的魅力,代代相傳,經過民間藝人的加工,最后由文學家羅貫中寫成了一部長篇歷史小說《三國演義》,它來源于歷史,卻又有別于歷史,三國演義中有許多虛構的內容,我們學習歷史要注意辨別小說與史書的不同。
四、鞏固練習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我們了解了三國鼎立局面形成的歷史背景和經過。在這個過程中,我們重點學習了兩次戰役:官渡之戰和赤壁之戰(我國歷史上以少勝多的著名戰役)。不知同學們注意到沒有,這兩次戰役都和一個人物有關(曹操),但結果卻不同:官渡之戰曹操以少勝多,赤壁之戰曹操卻在擁有絕對優勢兵力的情況下慘敗而回,這是為什么呢?(學生展開討論)
圖片10:評價曹操(略)學生展開討論。
教案點評:
本節課的教學設計突出體現了教師引導,學生探討的探究式的教學理念。首先,教師通過展示反映東漢末年政治、經濟、軍事狀況的錄像,要求學生分析和歸納東漢末年的社會狀況,使學生機獲得了直觀的歷史感受,又提高了學生分析材料的能力。其次,教師通過補充大量的文字、圖片、動畫等材料引導學生分析了官渡、赤壁兩次戰爭的勝敗決定因素,既提高了學生分析歷史事件的能力,又加深了學生對這段歷史的理解。第三,教師特別重視區分文學作品和歷史中的人物的區別,引導學生對此進行了專門的探討,有助于學生重新審視三國歷史,學會區分文學和史學的不同。第四,教師重視歷史地圖的運用,有意識的培養學生理解歷史地圖的能力。
總之,本課的教學設計堅持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充分發揮了學生的能動性,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效果,發展了學生的其他能力,是一堂素質教育的好課。
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 篇2
第20課 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
一、學習目標:
1、掌握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及著名歷史人物曹操、諸葛亮。
2、了解著名戰役————官渡之戰與統一北方的關系,赤壁之戰與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的關系。
3、簡述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過程及歷史發展影響。
4、指出三國的大概地理位置,提高識圖能力。
二、重點與難點
重點:曹操統一北方、赤壁之戰。
難點:辯證的評價曹操、諸葛亮等歷史人物;正確認識三國鼎立是歷史的進步。
三、知識要點梳理
1、官渡之戰與赤壁之戰
戰役名稱 時間 地點 交戰雙方 結果 意義
官渡之戰
赤壁之戰
2、三國建國年表
國名 建國年代 建國者 定都
魏
蜀
吳
3、263年,魏國滅( )。
266年,魏國權臣( )-廢魏帝自立,定國號為( ),仍以洛陽為都,史稱( )
280年,西晉滅( ),統一全國。
四、合作展示
1、為什么是曹操而不是其他軍閥最終統一北方?
2、曹操為什么在官渡之戰中獲勝而在占據優勢的赤壁之戰中反而失敗呢、
3、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到底是歷史的進步還是歷史的倒退?
五、當堂練習
一、選擇題
1、“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這首詩中的“烈士”指的是誰( )
a 項羽 b 諸葛亮 c 劉備 d 曹操
2、東漢末年,曹操在封建軍閥集團割據混戰中取得政治優勢地位的原因是( )
a 挾持漢獻帝,“挾天子以令諸侯”
b 實行屯田制,保證軍糧供應
c 獎勵農耕,得到農民的支持
d 官渡之戰打敗勁敵袁紹
3、曹操以少勝多,奠定了統一北方的基礎戰役是( )
a 淝水之戰 b 赤壁之戰 c 巨鹿之戰 d 官渡之戰
4在右圖所指的古代戰爭中,來自北方的軍隊戰敗的原因不包括( )
a 北方軍隊不習水戰
b 北方軍隊以寡敵眾
c 北方軍隊流行疾疫
d 南方軍隊戰術得當
5,關于赤壁之戰的下列說法,哪一項是錯誤的( )
a 發生在三國鼎立時期
b 發生在三國鼎立形成前的東漢時期
c 是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
d 赤壁位于長江邊上
6三國時,吳國位于東南,其京都建業就是今天的( )
a 洛陽 b 長沙 c 廣州 d 南京
7、三國之前是( )
a 東漢 b 西漢 c 東晉 d 西晉
8、對三國時期的歷史情況表述錯誤的是( )
a 是東漢末歷史的倒退
b 民族融合得到加強
c 各國都重視發展生產
d 分裂中孕育著統一
9、“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是杜甫對( )的評價
a 劉備 b 孫權 c 曹操 d 諸葛亮
10、三國鼎立局面形成的時間是( )
a 220年 b 221年 c 222年 d 230年
11、下列人物不屬于三國時期的是( )
a 曹操 b 劉備 c 孫權 d 諸葛亮
12、促進三國鼎立局面形成的著名戰役是( )
a 赤壁之戰 b 官渡之戰 c 巨鹿之戰 d 淝水之戰
13、閱讀材料題:
材料二:毛玠與太祖(曹操)“宜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織,蓄軍備,如此則霸王之業可成也。”
————《三國志》
材料三:“設使國家無有孤(曹操),不知當幾人稱帝,幾人稱王”
—————《三國志注》
請回答:
(1) 材料一中于曹操有關的兩個戰役分別是什么?結果如何?
(2) 結合材料一和材料二,說說曹操能夠統一北方的原因。
(3)結合材料三談談曹操統一北方的意義。
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 篇3
第14課 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 導學案
【目標要求】
1.識記與理解
識記官渡之戰和赤壁之戰的時間、交戰雙方和戰爭結果,理解兩次戰爭的特點及其
對歷史發展的影響。知道魏蜀吳三國的建立者、建國時間、國號和都城,理解鼎立局面
的形成和影響。理解諸葛亮的外交政策,進一步提高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評價歷史人物
的能力。培養學生評價歷史上戰爭的能力和透過現象抓本質來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2.能力與方法
播放電視劇《三國演義》中赤壁之戰的片斷,讓學生感受戰爭場面和人物性格。通
過列表比較魏蜀吳的建國時間等知識,通過讀識《三國鼎立形勢圖》了解三國的形勢。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正確認識人的主觀能動性對歷史發展的作用。樹立初步的評價歷史人物的唯物主義
觀,把推動社會進步和生產力的發展作為評價歷史人物的第一標準。
【預習導學】
1.東漢末年,中央政權名存實亡,眾多軍閥割據一方,互相兼并,連年混戰。在軍閥中,
著名的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等。
2._______年,袁紹和曹操在_______對壘,曹操以少勝多,獲得勝利,官渡之戰后幾年,
曹操基本____________。
3.________年,曹操以東漢王朝丞相的身份率領大軍南下,企圖一舉占領南方,統一全國,
_____、______組成聯軍,在_______一帶的長江兩岸與曹軍展開激戰,結果以少勝多,
大敗曹軍。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_________ 。
4.220年,曹操病逝,他的兒子曹丕脅迫漢獻帝退位,自己登基稱帝,改國號為________,
建都______。221年,劉備在_____稱帝,國號漢,歷史上叫做____或____。______年,孫權正式稱帝,國號吳,定都_____。隨著魏、蜀、吳的建立,三國鼎立局面正式形成。
【問題探究】
統一是歷史發展的主流。東漢是統一政權,而其后的三國時期是分裂時期,這是歷
史的倒退嗎?請寫出你的觀點和理由。
【例題精析】
1.奠定曹操基本統一北方基礎的戰役是 ( )
a. 長平之戰 b. 巨鹿之戰 c.官渡之戰 d.赤壁之戰
【解析】解答此題首先要分清楚哪些戰役與曹操有關,a、b兩項與曹操無關,是戰國時期
和秦朝時期的史實。官渡之戰與赤壁之戰均與曹操有關,這就要弄清楚這兩次戰役各自
的結果與作用。故選c項。
2.官渡之戰中,袁紹擁有“精兵十萬,騎萬匹”,但曹操卻能大獲全勝,你認為曹操取勝
的原因主要在于 ( )
a.采取正確計謀 b.軍事力量強大 c.得到人民支持 d.袁紹剛愎自用
【解析】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對歷史知識理解探究能力。官渡之戰是以少勝多的戰役,故b
項錯誤;兩者都是軍閥,故c項錯誤;d項是客觀原因,故選a項。
【目標檢測】
1.曹操在《蒿里行》一詩中寫道:“白骨露于野,千里無雞鳴。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
它描寫的這一慘境發生在 ( )
a.東漢初年 b.東漢末年 c.三國時期 d.西晉時期
2.曹操是一位著名詩人,他在《龜雖壽》一詩中寫道:“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
壯心不已。”表達了他的雄心壯志。結合下列史實,你認為他的雄心壯志是( )
a.消滅袁紹勢力 b.統一黃河流域 c.南下統一全國 d.廢掉漢獻帝
3.“東望夏口,西望武昌……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這是宋朝的蘇軾對下列哪次
戰役發出的感嘆?
a. 長平之戰 b. 巨鹿之戰 c.官渡之戰 d.赤壁之戰
4.下列對赤壁之戰中曹操戰敗原因的分析,不正確的是 ( )
a.曹軍來自北方,不習慣水戰 b.曹操對孫劉聯軍根本不屑一顧
c.曹軍疾疫流行,戰斗力減弱 d.天氣環境刮東南風是敗因之一
5.三顧茅廬、七擒七縱、空城計、借東風……這些家喻戶曉、婦孺皆知的故事,
這些故事都與我國古代一位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有關,他就是 ( )
a.曹操 b.諸葛亮 c.周瑜 d.孫權
6.歷史課上,同學們講了一些有關三國時期的故事,下列符合歷史史實的是( )
a.曹操在洛陽建立了魏國 b.劉邦在成都稱帝建蜀漢
c.孫劉聯軍戰曹軍于赤壁 d.孫權在徐州建立了吳國
7.閱讀下列材料,正確回答問題:
材料一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
紅。……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三國演義》的開篇詞
材料二 ……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杰。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
檣櫓灰飛煙滅。 ——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
請回答:
(1)材料一、二中的“三國”指哪三國?材料二中的詞句與我國古代歷史上哪一著名
的戰役有關?請寫出這次戰役的時間。
(2)材料二中的“周郎”指的是誰?與他一同指揮這場戰役的還有哪一位?
(3)試評述“檣櫓灰飛煙滅”的原因。(寫出兩點即可)
(4)三國時期,英雄輩出。你最喜歡哪一位,請用一句話說明你喜歡的原因。
【質疑反思】
【預習導學】
1.袁紹 曹操 孫權 劉備 2.200 統一北方 3.208 赤壁 劉備 孫權 長江 赤壁之戰
4.魏 洛陽 蜀漢 蜀 229 建業
【問題探究】
從漢朝的統一政權到三國鼎立是歷史的進步。這是因為,東漢末年,中央政權名存
實亡,眾多軍閥各據一方,互相兼并,連年混戰,人民處在水深火熱之中。魏、蜀、吳
統治者在軍閥混戰中脫穎而出,完成了各自境內的相對統一,并采取了一些穩定社會、
恢復和發展生產的措施,人民生產生活狀況有所好轉。從這些史實看,從漢朝的統一政
權到三國鼎立,既有利于統一局面的重新出現,也有利于人民生活的改善和社會的發展。
因此,這是一種歷史的進步。
【目標檢測】
1.b 2.c 3.d 4. b 5.b 6. c
7.(1)魏國、蜀國和吳國。赤壁之戰。公元2XX年。
(2)周瑜,諸葛亮。
(3)因為曹操自恃兵力雄厚,驕傲輕敵,麻痹大意。加上曹軍來自北方,不習水戰,
又不服南方水土,很多人得了疾病。這就埋下了失敗的禍根。而孫劉聯軍采用
了正確的戰術,火攻曹軍,結果大敗曹操。
(4)如喜歡曹操。因為他有遠大志向,善于謀略。在官渡之戰中以少勝多大敗袁紹,
基本統一北方,促進了北方生產的發展。(也可寫其他人,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 篇4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1)引導學生掌握官渡之戰和赤壁之戰的歷史作用、曹操能夠統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戰曹操失敗的原因以及三國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理解諸葛亮的外交政策,進一步提高用歷史唯物觀評價歷史人物的能力。
(2)提高學生對重大歷史事件的復述能力。
(3)通過對曹操一勝一敗原因的分析提高學生分析歷史現象,透過現象抓住本質的能力。
(4)通過對歷史事實和文藝作品中描述的情節進行比較,提高學生對歷史事實和文藝創作的分辨能力。
2、過程與方法
教學過程以學生為主體,通過創設情景、講故事、討論戰爭勝敗原因、評價歷史人物,采用探究啟發式教學,貼近學生最近發展區,充分調動學生參與教學的積極性,主動性,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1)通過對三國鼎立局面形成原因的分析,使學生認識到每一歷史事件的發生都有其客觀條件,但是人們的主觀能動性,特別是符合實際情況的主觀能動性也起重要作用。
(2)通過對曹操、諸葛亮等歷史人物的分析和評價,使學生認識到評價歷史人物時,主要應該看它是否推動了社會進步和生產力的發展。
(3)歷史使人智慧,通過本課學習對學生進行歷史感悟教育、思想品德教育。
教學重點: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和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
教學難點:曹操統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聯系舊知,導入新課
出示曹操的詩《龜雖壽》,學生齊誦詩歌。
神龜雖壽,猶有竟時。騰蛇乘霧,終為土灰。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盈縮之期,不但在天。養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師:這首詩的作者是誰?表達了作者怎樣的志向?(抒寫胸懷建功立業的豪情壯志。此時曹操已經五十三歲了,不由想起了人生的路程,所以詩一開頭便無限感慨地吟道:“神龜雖壽,猶有竟時,騰蛇乘霧,終為土灰。”)
師:你印象中的曹操是一個怎樣的人?戲劇中的曹操又是怎樣一個人?
師:曹操是不是大白臉,一臉奸相?諸葛亮是不是會呼風喚雨,能借東風,火燒戰船?三國時期究竟發生過哪些大事?三國紛爭的局面又是怎么形成的呢?下面請同學們跟隨老師共同走進第14課《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揭開謎底找出答案吧!
二、合作探究,學習新知
(一)、從官渡之戰到赤壁之戰
學生自由閱讀課文,歸納東漢末年的社會狀況。
師:東漢末年,在鎮壓黃巾大起義的過程中,出現了許多割據一方的軍閥。其中最為著名的軍閥有哪些?
師:他們為了擴張自己的勢力,彼此長期混戰。刀槍劍戟帶給人民無盡的災難和痛苦,同時也使北方的社會生產遭到嚴重的破壞。人口集中的黃河中下游地區,出現了“白骨露于野,千里無雞鳴”的現象。在這種情況下,人民渴望早日結束戰亂,過上和平安定的生活。那么,誰順應歷史的潮流,是誰順應人民的愿望,結束了這種戰亂局面呢?(生答:曹操)
師:曹操能謀善斷,很有眼光,以統一天下為已任,是我國古代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詩人。他用詩抒發了自己遠大的政治抱負。
指導學生看曹操圖像及詩“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師: 從這句詩中,我們可以看出曹操懷有雄心壯志,他要統一天下。
師:曹操要統一天下,必先統一北方。而在北方的各派軍閥中,實力最雄厚的是誰?
師:曹操要統一北方,必先擊敗實力雄厚的袁紹。那么,曹操的勢力是如何發展壯大的呢?
學生看書歸納曹操勢力是如何發展壯大的?
師:隨著曹操勢力的壯大,曹操與袁紹展開了決戰,這就是著名的官渡之戰。
學生講述官渡之戰。
教師引導學生一起歸納:
表格1:
官渡之戰 赤壁之戰
時間 公元2XX年 公元2XX年
交戰雙方 袁紹和曹操 曹操和孫劉聯軍
戰爭特點 以少勝多 以少勝多
結果 曹操勝利 曹操失敗
師:官渡之戰,曹操以少勝多打敗了袁紹。
學生各抒己見:曹操為什么能以少勝多打敗袁紹呢?
師:從剛才的交流中曹操勝利、袁紹失敗的原因已非常清楚。曹操勢不及袁紹,而竟能克紹者,非惟天時,亦人謀也。正可謂:勢弱只因多算勝,兵強卻為寡謀亡。若使許攸謀見用,山河焉得屬曹家。從上述詩中我們可以看出:袁紹的謀士許攸降曹并建議偷襲烏巢,是官渡之戰曹操取勝、袁紹失敗的關鍵。
師:官渡之戰奠定了曹操統一北方的基礎。官渡之戰以后,曹操陸續消滅了袁紹的殘余力量,又陸續地消滅了一些軍閥,基本上統一了北方。
師:“假如你是曹操,請談談統一北方后的感想?”過渡到“赤壁之戰”。
師:曹操統一了北方,又想乘勢統一全國。但這時南方有兩股勢力可以和他相抗衡。一個是江南的孫權,一個是依附于荊州的劉備。割據江東的孫權,統治比較穩固。依附于荊州的劉備,自稱是東漢皇族的后裔,在軍閥混戰中,不甘寄人籬下。他聽說諸葛亮有安邦定國之策、濟世安民之術,便請他出來相助,于是就有了“三顧茅廬”的故事。(生講故事)
學生講述赤壁之戰。
教師引導學生完成上面表格的第二部分內容
師:官渡之戰和赤壁之戰都是我國古代以少勝多的著名戰役。這兩次戰爭的主角都是曹操,卻出現了不同的結局。
暢所欲言:赤壁之戰中軍事上居于優勢的曹操為什么會失敗?
以史為鑒:歷史使人智慧。前事不忘,后事之師。從曹操在官渡之戰和赤壁之戰一勝一敗的不同結局中,你得到什么啟示?
師:赤壁之戰是三國鼎立局面形成的關鍵。赤壁之戰后,三方的力量對比發生了新變化。曹操退守到黃河流域一帶,不敢再輕易南下。孫權在長江中下游的勢力得到鞏固。劉備乘機占領湖北、湖南的大部分地區,又向西進占四川。這樣,三個軍閥的勢力相當,誰也打敗不了誰,但又都不具備統一全國的條件。這樣就形成了三國鼎立的局面。
(二)、魏、蜀、吳的建立
學生看書完成下面表格:
政權名稱 時間 創建者 都城(今名)
魏 220年 曹丕 洛陽
蜀 221年 劉備 城都
吳 229年 孫權 建業(南京)
(教師強調魏國的建立者是曹丕,所以曹操不是三國時期的人物,曹操也沒稱帝,他是在曹丕稱帝后追尊為武帝的)
教師指出:魏、蜀、吳的建立,標志三國鼎立局面正式形成
教師引導學生歸納三國鼎立局面形成的影響?
三國鼎立局面形成,結束了東漢末年眾多軍閥混戰局面,雖然三國時期是我國的分裂時期,但由于三方互相牽制,這種相對的形勢又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戰亂給人民帶來的痛苦,有利于社會經濟的發展。
過渡:三國形成后,各國都努力鞏固自己實力,同時又試圖消滅對方,那么,他們的關系發生了什么變化?
(三)、魏、蜀、吳的關系:學生自己閱讀
蜀吳關系:結盟―――破裂―――重新結盟
蜀吳與魏:敵對―――吳魏靠攏,蜀孤立―――蜀吳結盟與魏對立
諸葛亮的外交策略:聯吳,制魏,保蜀
三、總結擴展
教師引導學生采用圖示法小結全課:東漢末年,軍閥混戰,曹操在官渡之戰中大敗袁紹,為統一北方奠定了基礎。幾年后,為統一全國,曹操南下,然而赤壁一戰曹操大敗歸北,三國鼎立局面由此形成。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他們互相制約,結束了東漢的軍閥混戰局面,同時,他們又試圖消滅對方,所以,不斷壯大自己,重視發展生產,也推動了地方經濟的發展,這為后來中國的統一奠定了物質基礎。
師:在中國歷史發展的過程中,分裂只是暫時的。天下大勢是分久必合,統一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但最后究竟是誰獨霸天下,問鼎九州呢?請聽下回分解。
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 篇5
課程標準
了解三國鼎立形成的史實。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知道三國鼎立局面形成過程中的重要歷史人物曹操、諸葛亮,區別文學描寫和歷史原貌之間的關系。
了解歷史上著名的戰役“官渡之戰”和“赤壁之戰”,說出其與三國鼎立局面形成的關系。
簡述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已及它對歷史發展產生的影響。
指出三國的大概地理位置,提高識圖能力。
過程與方法
利用歷史教學掛圖,直觀形象地了解三國鼎立局面形成的有關史實。
收集有關三國的歷史小故事,從多方面了解歷史任務和歷史事件。
閱讀課文內容,找出曹操統一北方的原因,提高從課文中獲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本課的學習,能認識到國家統一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
通過學習從東漢末年軍閥割據到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這一時期的史實,了解曹操、諸葛亮作為我國歷史上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對我國歷史進步所起的重要作用。
重點難點
本課主要是讓學生了解三國鼎立局面形成的史實,教師可通過重點分析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和曹操統一北方的原因,培養學生一定的歷史分析能力,其中曹操統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是教學難點。
教學內容
幻燈片:復習鞏固:
說秦漢、道秦漢,
秦漢文化不簡單;
西漢佛教傳進來,
東漢道教興起來;
《史記》首創紀傳體,
秦陵兵馬俑
創造了世界大奇跡。
幻燈片:提問:“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 這句話是誰說的?他是什么時期的人?寫了一本什么書?這本書被魯迅稱譽為什么?這本書的體裁、內容是什么?
辨析題:右圖(老君巖)反映的是本土宗教——佛教。
一、 導入新課
幻燈片:播放電視劇主題曲《滾滾長江東逝水》。《三國演義》家喻戶曉,你認為印象最深刻的人物是誰?你認為曹操是怎樣的人?
幻燈片:京劇臉譜 歷史上的曹操真的就是一個陰險疑詐的奸臣嗎?
學習朗讀課文“導言”
幻燈片: 第20課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
導入新課。
二、 講授新課
1、曹操統一北方
(1) 曹操統一北方的背景
由于黃巾大起義的打擊,東漢政權名存實亡。在鎮壓起義的過程中,北方出現許多軍閥割據的政權。它們為了擴張勢力,彼此連年征戰,百姓苦于戰亂,渴望早日統一。曹操和袁紹后來成為有實力統一北方的兩大軍事集團。從兵力上看袁紹強于曹操,但結果卻是曹操統一北方。
幻燈片:官渡之戰示意圖
(2) 官渡之戰
雙方矛盾加劇,唯有決一雌雄。2XX年,官渡之戰爆發,引導學生看圖,生動講述戰爭經過,結果曹操以少勝多,此戰曹操基本奠定了統一北方的基礎。學生閱讀課文,師生互動討論“曹操統一北方的原因” “挾天子以令諸侯”;招賢納士;實行屯田,獎勵農耕。
幻燈片:1. 東漢末年軍閥混戰
2.曹操勢力的壯大
3. 官渡之戰(2XX年)
4. 結果:曹勝袁敗---以少勝多
5. 影響:曹操奠定統一北方的基礎
幻燈片:赤壁之戰示意圖
2、三國鼎立
官渡之戰后,曹操統一北方,想進一步統一全國,結合圖,講述南方的兩股勢力,是曹操統一全國的最大威脅,分別介紹孫權和劉備的所處位置和情況,孫權承其父兄,延攬人才,苦心經營,在江東地位日益穩固。劉備三顧茅廬(學生表演小品),得諸葛亮輔佐(學生表演隆中對),勢力不斷增強。2XX年,曹操與孫劉聯軍戰于赤壁,曹操強于孫劉聯軍,(引導學生看圖),可讓學生繪聲繪色介紹赤壁大戰的經過(小故事),結果孫劉聯軍大敗曹操,以少勝多。此戰奠定三國鼎立局面形成的基礎。220年曹丕稱帝,國號魏,都洛陽。221年,劉備成都稱帝,國號漢,史稱蜀。222年,孫權建業稱帝,國號吳。至此,三國鼎立局面最終形成。
幻燈片:請思考:赤壁之戰勝敗的原因?
幻燈片:二、赤壁之戰和三國的建立
1.戰前形勢
2.赤壁之戰(2XX年)
3.三國的建立
幻燈片:“我們講到曹操很容易就聯想起《三國演義》,更而想起戲臺上那一位花面的奸臣,但這不是觀察曹操的真正方法。……其實曹操是一個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個英雄。” —— 魯迅
幻燈片:念奴驕·赤壁懷古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
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杰。
幻燈片:三、課堂練習:選擇題
1.曹操以少勝多,奠定了統一北方基礎的戰役是( )
a.巨鹿之戰 b.長平之戰 c.官渡之戰 d.赤壁之戰
2.官渡之戰中,曹操取勝的主要原因是( )
a.兵精糧足 b.戰術得當 c.政治優勢 d.取得民心
3.“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 ”。這里的“老臣”是指( )
a.劉備 b.孫權 c.曹操 d.諸葛亮
4.大型電視連續劇《三國演義》中的“三國 ”是指( )
①曹魏 ②蜀漢 ③孫吳 ④東漢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5.官渡之戰與赤壁之戰中,失敗一方主觀上的共同原因是( )
a.軍心渙散 b.驕傲輕敵 c.準備不充分 d.士兵不習水戰
6.三國鼎立局面形成的時間是( )
a.220年 b.221年 c.222年 d.230年
7.三國獨立,三國建立的先后順序是( )
a.蜀、魏、吳 b.吳、蜀、魏 c.魏、吳、蜀 d.魏、蜀、吳
8.“萬事具備,只欠東風”一語跟下列哪一次的戰役有關? ( )
a.官渡之戰 b.赤壁之戰 c.淝水之戰 d.長平之戰
9.下列人物不屬于三國時期的是( )
a.曹操 b.孫權 c.劉備 d.諸葛亮
問答題
曹操一生中最關鍵的兩次戰役是那兩次?這兩次戰役結局有何不同?各產生了什么重要影響?
幻燈片:四、鞏固小結
第20課 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
一、 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
官渡之戰——曹操奠定統一北方的基礎
赤壁之戰——三國鼎立初步形成
二、魏、蜀、吳的建立——三國鼎立局面正式形成
三、280年西晉滅吳,統一天下
幻燈片:讀歌謠助記憶:
東漢末年軍閥戰,諸葛草廬知三分;
二0 0年官渡戰,曹統北方基礎奠;
二0八年赤壁戰,孫劉抗曹鼎局現;
三國曹魏吳蜀漢,曹丕孫權劉備建。
四、 板書設計
曹操——袁紹 曹操——孫劉聯軍 魏220年曹丕洛陽
官渡之戰 赤壁之戰 蜀221年劉備成都
2XX年 2XX年 吳222年孫權建業
統一北方 三國鼎立
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 篇6
第14課 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
【課程標準】了解三國鼎立形成的史實。
【教學目標】
識記和理解:記住官渡之戰和赤壁之戰的時間、交戰雙 方、戰爭結果與影響;知道魏、蜀、吳三國的建立。三國鼎立局面形成的過程、影響;諸葛亮的外交政策。
能力與方法:通過對官渡之戰的赤壁之戰的學習,提高學生評價戰爭的能力和方法;通過對曹操在官渡之戰和赤壁之戰中一勝一敗的原因分析和三國鼎立對歷史的影響的分析,培養學生透過現象看本質的分析問題的能力;通過曹操、諸葛亮等歷史人物的評價,培養學生用正確方法評價歷史人物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正確認識人的主觀能動性對歷史發展的影響;樹立把推動社會進步和生產力發展作為評價歷史人物的第一標準。
【教學重、難點】
重點:赤壁之戰、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
難點:三國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影響及三 國的關系。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學生讀引言
2.教師引入:大家聽說過曹操、諸葛亮等名字嗎?誰來為大家講講他們的故事?請幾個學生講三國的故事。同學講的故事哪些符合歷史的本來面貌, 哪些又不符合呢?請認真看教材尋找答案。
二、新課講授
(一)從官渡之戰到赤壁之戰
1、 學生閱讀教材,了解東漢末年的軍閥混戰的情況。教師出示“軍閥割據圖”及古詩 ,幫助學生理解。
2、 曹操勢力的膨脹:學生讀教材,歸納出三點原因①“唯才是舉”,重視人才②“挾天子以令諸侯”③本人的才能
3、官渡之戰:結合“官渡之戰示意圖”,學生講解,老師適 當補充,然后歸納出 知識要點:時間、地點 、交戰 方、結果、影響等。
4、赤壁之戰:以曹操詩《龜雖壽》來解讀曹操的志向:統一全國,從而引出赤壁之戰。出示“赤壁之戰示意圖”請學生講經過,歸納要點:時間、地點、交戰方、結果、影響等。
5.用表格歸納“東 漢末年的兩次著名的戰爭”, 引導學生思考這兩 次戰爭出現的相反的結果的原因。
(二)三國鼎立的形成
1、三國鼎立的形成:教師:請同學們仔細讀教材,完成老師給出的表格(包括:政權名稱、建立時間、建立者、都城、統治范圍)
出示“三國鼎立形勢圖”,讓學生形成空間概念。
2、三國時期三國的關系:學生讀書,學生分類歸納:蜀吳關系、蜀魏關系、魏吳關系。
(三)課堂小結
學生歸納,教師補充。
(四)學習測評
完成課后學習測評題。
(五)拓展思考
1.三國時期的社會特點給你的整體感覺是什么?
2.《三國演義》中的歷史人物、歷史故事 與真正的歷史有沒有區別,應該怎樣看待這種區別?
【教學后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