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課《三國鼎立》
【教學任務】
教學目標 知識與
能力 (1)曹操能夠統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戰曹操失敗的原因以及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
(2)通過對曹操一勝一敗原因的分析提高學生分析歷史現象,透過現象抓住本質的能力。通過對歷史事實和文藝作品中描述的情節進行比較,提高學生對歷史事實和文藝創作的分辨能力。
過程與
方法: 通過課前準備,培養學生查閱資料、搜集信息的能力。引導學生分析曹操統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戰失敗的原因以及三國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讓學生學會分析歷史問題的方法,并充分利用自學、討論、辯論等方式,讓學生積極動腦、動口、動手,增強學生的參與協作意識。
情感態
度與價
值觀 (1)通過對三國鼎立局面形成原因的分析,使學生認識到每一歷史事件的發生都有其客觀條件,但是人們的主觀能動性,特別是符合實際情況的主觀能動性也起重要作用。通過對曹操、諸葛亮等歷史人物的分析和評價,使學生認識到評價歷史人物時,主要應該看它是否推動了社會進步和生產力的發展。(2)歷史使人智慧,通過本課學習對學生進行歷史感悟教育、思想品德教育。
重點 曹操統一北方、赤壁之戰以及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
難點 1、如何正確認識三國鼎立是歷史的進步,即怎樣看待三國鼎立這一局面。
2、如何全面評價曹操、諸葛亮等歷史人物。
【教學流程】
環節 教學問題設計 教學活動設計 問題最佳
解決方案
情境引入 方案一:溫故知新:
問題:前面學習了我們封建社會的第一個階段是哪個時期?特點?
方案二:課前播放電視劇《三國演義》主題曲《滾滾長江東逝水》同時掛圖展示曹操、劉備、諸葛亮等三位人物的簡單描述資料
方案三:引用課前小故事導入新課。
學生:回顧舊知,回答問題
教師:提出問題并總結::前面我們學習了秦漢歷史,這四百多年是我國封建社會首次出現大一統的時期,而三國西晉南北朝時期是封建國家的分裂和民族大融合。其中的“三國”是第一個分裂的時期,本課我們共同學習《三國鼎立》,從歷史的角度探索。
教師:引導學生觀看資料。然后總結導入新課。
學生:講述故事導入新課。
自主探究
同步學習與探究p84〈探究過程〉
教師:因為本課內容多,頭緒亂,可督導生完成基本的《學探》知識,以整體把握教材。
學生:自學,積極動腦、動手、主動參與教學,整體把握教材。依據探究快速閱讀標注課文,發現疑難問題
1、閱讀材料
材料一:東漢人口由“光武中興”以后的5300萬,銳減到東漢末年的760萬。
材料二:曹操在他的《蒿里行》一詩中描寫當時凄涼景象時寫道:“白骨露于野,千里無雞鳴”。
材料說明了什么?假設你生活在那個年代,你希望什么局面呢?誰能順應歷史的潮流,誰能順應人民的愿望,結束了這種戰亂局面呢?
2、曹操要統一天下,必先統一北方。那他能統一北方的條件有哪些?(曹操要完成統一,他采取了什么措施來增強自己的實力呢?)
3、統一北方的決定性的戰役是什么?有何影響?為什么曹操在這次戰役中能取勝?
4、曹操統一北方時,南方有哪兩股勢力隨之發展?當他得勝還朝途經渤海邊時,留下了怎樣的豪情滿懷的詩句?該詩反映了曹操怎樣的抱負?這一年曹操53歲了,他的壯心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