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課 三國鼎立 教案
第20課 三國鼎立課程 教學資源,完全免費,無須注冊,天天更新!" type="#_x0000_t75">標準:了解三國形成的史實 教學目標:一、知識與能力:1.了解歷史上著名的戰役官渡之戰與統一北方的關系、赤壁之戰與三國鼎立局面形成的關系。2.通過對曹操一勝一敗原因的分析提高學生分析歷史現象,透過現象抓住本質的能力。3.簡述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過程及它對歷史發展產生的影響。提高學生對重大歷史事件的復述能力。指出三國的大概地理位置,提高識圖的能力。4.知道三國鼎立局面形成過程中的著名歷史人物曹操、諸葛亮,了解文學描寫和歷史真實之間的不同,提高學生對歷史事實和文藝創作的分辨能力。二、過程與方法:教學過程以學生為主體,課前學生通過查找與本課相關的歷史材料,學會收集有效信息的方法,從而培養他們自主學習的良好習慣,及解決問題的能力。課堂上通過創設情景、角色表演、史實辯析、講故事、討論戰爭勝敗原因、評價歷史人物、三國代表介紹本國經濟等方式,采用分組討論、探究啟發式教學,充分調動學生參與教學的積極性,主動性,讓學生學會與他人合作交流,共同探索知識的能力,并能得出簡單的結論,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三、情感態度和價值觀:1.通過歷史情境想象,使學生感受分裂割據混戰給人民帶來的巨大痛苦,進而產生對和平的向往,認識到國家統一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2.通過從東漢末年軍閥割據到三國鼎立局部統一局面的形成,了解曹操、諸葛亮作為 我國歷史上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對我國歷史進步所起的作用。3.通過歷史史實和《三國演義》的對比,區分歷史資料與文學作品的不同,培養學生求實、求真的科學態度。教學重點:官渡之戰和赤壁之戰教學難點:曹操統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 教學準備:一、學情分析:1.學生大都看過電視劇《三國演義》或拼音讀物《三國演義》,對三國中的人物及主要故事情節都很熟悉,很容易進入歷史情境;同時在小學語文課中學過《赤壁之戰》一課,對赤壁之戰的有關問題有一定的認識和評價。2、初一學生在智力方面,抽象邏輯思維能力有較快發展,但具體形象成分仍起重要作用,思維的獨立性和批判性顯著地發展起來,但認識能力還不高,仍帶有片面性和表面性;在個性方面,學生的自我意識有了迅速的發展,要求獨立自主,有自我教育的要求二、關于學法和教法鑒于對《課標》的理解,對教材、學生等因素的分析,確定在本課中教師的教學方式以啟發、引導為主,課件演示為輔助手段,加深學生的感性認識,引導學生思維由集中到發散再到集中;學生的活動形式為情景想象、課本劇表演、講故事、討論辨析等為主,采用分組討論、探究啟發式教學給學生充分發散思維的空間,培養個性,并初步掌握學習歷史的方法。三、教材分析:1.東漢末年,群雄并起,國家陷入分裂割據局面,少數民族入主中原,戰亂給人民帶來深重的災難。但同時促進了民族融合,南方經濟得到空前發展,科學技術顯著進步。三國鼎立正是在大分裂時期實現了局部統一,從而為西晉的短暫統一和經濟的發展奠定了基礎。2.基本上落實了《課標》中關于“初步了解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的要求,簡單介紹了兩次重要的戰役 :官渡之戰和赤壁之戰。這兩次戰役與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有著直接的因果關系。黃巾起義使得東漢政權名存實亡,在鎮壓起義的過程中,各地官僚趁機擴張勢力,形成割據,并為爭奪地盤進行混戰。官渡之戰為曹操統一北方奠定了基礎;赤壁之戰為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礎。因果明確,脈絡清晰,易于被學生接受和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