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通西域和絲綢之路》的教學設計
教學理念
發揮現代信息技術的優勢,加強教與學的雙向活動,拓寬學生自主學習的時空,實現歷史教學的個性化學習;深入了解學生實際,客觀分析教學內容,找準教學的起點,創造性地組織課堂教學,突出重點,突破難點;精心設計教學環節,調動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積極性,在啟疑、激趣中讓學生做發現者、參與者、探索者,使他們在學習過程中盡情地發揮自己的才能,充分表達自己的思想,勇敢地闡述自己的觀點,真誠地表露自己的感情,以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積極性。
教學目標
1、 知識與能力:
(1)了解張騫出使西域、中央政府對西域實行管轄、絲綢之路等基本史實,使學生初步掌握我國古代歷史上中原地區與邊疆地區的經濟文化聯系和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的歷史過程。
(2)通過課堂活動培養學生探究歷史的興趣和初步探究歷史問題的能力,以及學生的合作意識、集體榮譽感;通過對各種歷史現象的思考,培養學生的想象、理解、分析、歸納、知識遷移等能力以及口頭表達能力,幫助學生形成基本的社會和歷史發展觀,全面、客觀地看待問題。
2、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絲綢之路是古代中國走向世界之路,它是中華民族向全世界展示其偉大創造力和燦爛文明的門戶,也是古代中國得以與西方文明交融交匯、共同促進世界文明進程的合壁之路。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2)通過張騫為報效祖國不屈不撓、勇于冒險和開拓的精神,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感和開拓進取的意識。
(3)強調歷史知識與現實生活的聯系,引導學生關注社會發展,懂得學以致用。
3、過程與方法:
(1)利用多媒體課件和網絡資源組織教學,創設生動活潑的歷史情境,擴大知識視野,提供豐富的歷史學習材料,使學生獲得感性認識和心靈體驗。
(2)調整教學順序,重組教學內容,便于學生的理解。
(3)以模擬活動的形式組織學生自我學習,讓學生豐富的課外知識在課堂得到最大限度的釋放,成為課堂的主人;通過分小組討論,加強同學之間互相協作、溝通的意識。
(4)設計多種類型的問題,充分調動學生的思維,讓學生在思考、歸納、想象、描述、交流中理解和評價歷史,并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
(5)與相關的地理、語文知識相銜接,初步培養學生跨學科綜合思維的能力。
重點和難點
重點:張騫通西域、絲綢之路
難點:如何正確認識絲綢之路的文化內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
教學方法
探究式教學、啟發式教學、情境教學、分組討論法
教學資源
1、多媒體課件(以喜多郎的作品《絲綢之路》為背景音樂)
(1)成語填空
(2)絲綢之路的路線圖(伴配樂詩)
(3)絲路風光圖片
(4)絲路上傳播的物產
(5)絲路上的文化交流
(6)視頻:"絲路集錦"(影視作品的剪輯片段)
(7)古代絲綢之路和現代鐵路圖
(8)戈壁荒漠中的鐵路和公路
(9)絲綢之路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新聞報道(掃描制作)
2、網絡資源:
歷史學習網站: 中央電視臺新聞專題
歷史學習網站: 燦爛的中國文明
--
一、導入
課件:成語填空:
千 萬縷 錦 前程 牛郎 女 衣 還鄉 入扣 花拳 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