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通西域和絲綢之路》的教學設計
講述:這些成語都和絲或絲織品有關。中國是最早養蠶繅絲的國家,中國的絲綢舉世聞名,古代西方稱中國為"絲國",寄托了他們對古老東方的美好想象。歷史上貫通東西方的一條著名的國際交通要道就是以中國的絲綢命名的,即絲綢之路。今天,我們將追溯歷史的足跡,感受先輩的輝煌,進行一次有意義的探究之旅--尋訪絲綢之路。
二、新課
(一)絲綢之路
課件:絲綢之路路線示意圖(伴配樂詩①《涼州詞》:黃河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渡玉門關。②《渭城曲》:渭城朝雨浥清塵,客舍清清柳色新。勸君更進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講述:古代絲綢之路分為海陸兩路,一直以來人們對陸路絲綢之路的關注更為密切。詩中的陽關、玉門關是陸路絲綢之路上的兩個重要地點,它們以西的廣大地區歷史上稱為西域。今天進行的探究之旅活動將全班同學組成一個聯合考察團,從西安出發沿絲綢之路向西進行尋訪考察。這個團隊由四種不同身份人員組成,即旅游觀光者、考古學家、古代商人、文化使者,將分別為大家介紹沿途景色、考古發現、販運的物品、傳播的文化等。
同學們可根據自己的興趣和特長自由選擇身份,組成四個小組,互相討論、交流。教師鼓勵同學們充分利用課外知識和豐富、合理的想象來完成本組的主題,準備好回答相關的提問。
課件:荒漠、沙漠、綠洲、戈壁、草地、雪山(先顯示圖片,待學生回答后在圖片下方顯示文字)
旅游觀光小組的同學說出以上所顯示的景象名稱,并即興創作成一段簡短的絲路風光的介紹,展示同學們的口頭表達能力。同時教師引導學生認識到對當年徒步往來于絲路的商旅而言,路途不只是遙遠,自然界的沙漠、戈壁、海洋和高山都是障礙,而絲綢之路的暢通,首先就是要克服這些自然障礙,甚至要付出生命的代價,從中體會到行走絲綢之路的艱辛。
考古小組同學點擊學習網站: 中央電視臺新聞專題,揭開樓蘭文明消失之謎。
思考:新疆的樓蘭古城曾是絲綢之路的重鎮,維持了數百年的繁榮,今天,我們已經無法目睹樓蘭古城的輝煌,只能憑借殘垣斷壁去遐想。你認為樓蘭古城消失的原因是什么?你從中受到哪些啟示?
考古小組的同學回答,其它小組可作補充。對于學生聯想到的環境遭到破壞、水源缺失、外族入侵、疾病流行等結論應從思維的角度予以肯定。
學生搜尋網站的專題找出科學考證的結論:人為的亂砍濫伐森林、無計劃地濫用水源是導致樓蘭古城消失的真正原因。教師啟發大家結合相關的地理知識談談自己從樓蘭古城的消亡中得到哪些啟示,從而認識到保護環境、合理開發資源、科學治理的重要性,喚起人們對環境的憂患意識。
課件:胡蘿卜、絲綢、中草藥、西瓜、核桃、葡萄、瓷器、茶葉、鐵農具(圖片、文字顯示)
提問:商人是要講究經濟效益的,如果你從中原出發,可以帶以上哪些商品到西域才能盈利?在你歸來的時候,你應該把西域的哪些物品銷往中原才能賺到錢?
商人小組的同學回答此題。
講述:在人類文化交流中,最普遍的是物產的交流。中國物產在古代大量外流,是中國對世界文明的重要貢獻。同時通過絲綢之路,西域的物產流入中國,也極大地豐富了中國人的生活。中國是絲綢的故鄉,在經由這條路線進行的貿易中,中國輸出的商品以絲綢最具代表性,因此將這條陸上交通路線稱為"絲綢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