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課 三國鼎立,之四
第20課 三國鼎立教案之四設計思想
本課采用討論式教學方式
意義:
討論課意為以討論為中心的綜合、啟發式課堂教學,具體過程是在教師引導下,師生之間、學生之間,就教師或學生提出的或發現的問題(包括教師有準備的和教學過程中出現的)進行討論的課。
討論課有益于培養學生歷史思維的能力,能較為充分地體現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的主體地位,增強學生同教師以及同學相互交流中主動理解的自覺性和大膽批評的精神,即充分發揮學生創造性的思維。
條件:
討論課應選擇那些社會上廣泛傳播的知識內容,或者課前給學生對課文不足部分的補充材料,并在課前完成閱讀。
對學生在討論內容上的已有基礎,應有清晰的了解和判斷,以便確定討論的知識深度和廣度。
應充分顯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主導作用,討論課中教師的講述要少,但更要精,包括引導學生注意到課文指示出的重要知識點,補充必要的材料,尤其是不能減弱帶有情感和文采的話語。講述的口吻應表現“我”僅是討論中的一員,以利于和諧、合作的課堂氣氛的形成。
討論問題的設計應有深有淺、層次不同,包含“因材施教”和面對全體學生的教育思想。
幾點說明:
這一教案設計前,就三國歷史的兩上重要人物曹操和諸葛亮,在北京八中初一少年班和普通班、北京三中、北京幸福村中心,對這四個層次的學生進行了調查。教案中括號內的學生談話,就是吸收了上述學生調查結果,以往的課堂實錄,經過了語言加工,也多多少少考慮今后學生可能達到的水平而寫成的。限于篇幅和文字表述的限制,不可能把討論課具有的生動活潑的情景如實反映出來。各類不同學校對教案中的討論課題可酌情選用。
教案
(一)教學目的
思想教育:
1.批判地繼承曹操、諸葛亮的道德、精神。
2.了解國家興衰、個人成敗的原因。
知識傳授:
以教材中課文末尾的習題和提示為對學生應掌握知識的要求;其他只要求一般了解。
能力培養:
以多種角度來訓練學生的歷史唯物主義觀點方法的初步運用能力。
將閱讀、聽講、記三方面材料綜合起來的思維能力及獨創、靈敏的思維品質的培養。
口頭表達能力的鍛煉。
教學重點、難點:
對曹操、諸葛亮的評價,是本課的教學重點;
滲透杰出歷史人物的作用與人民是創造歷史的動力相互關系的史觀,是本課教學的難點。
(二)教法建議
以討論為中心的綜合啟發式教法進行本課的教學,教學用具為中國古代史地圖冊(中國地圖出版社出版)的4幅彩色地圖:東漢末年軍閥割據形勢、官渡之戰、赤壁之戰、三國鼎立形勢。
(三)教學過程
我們已經學過第22課棗三國鼎立,就是那像一個圓鼎的三條腿分立似的分布在中國大地上的三國。今天我們再來共同討論這課的內容。
三國鼎立是哪三國?(魏、蜀、吳)我料到你們是知道的,但未必很清楚,請翻翻課本找到關于三國建立的那一段,并參照注解,請一位同學給大家講講。(220年,曹操的兒子曹丕,廢東漢的末代皇帝漢獻帝,建立魏國,歷史上習慣稱之為曹魏,都城在洛陽,即原東漢的都城。第二年,221年,劉備以成都為都城,也稱帝,國號漢,因為在四川,四川古稱蜀,所以又稱蜀漢或者蜀。)蜀漢占有今四川、云南大部分,貴州全部及陜西、甘肅一部分。(222年,孫權稱王,國號吳,229年正式稱帝,史稱孫吳或東吳,都建業,即今南京。)三國從歷史上最后消失的年代是280年,算一下三國這一歷史階段大致上多少年?(60年。)而它的醞釀過程,也就是說從一統天下到天下三分的轉變、過渡,從哪一年算起來合適呢?(鎮壓黃巾大起義、184年。)從184年到220年其間是東漢末期的36年,這些年當中的社會景象、社會特點怎樣?(各地的官吏、豪強趁機擴張勢力,跨州連郡者不可勝數,連年爭戰,東漢皇朝已經分崩離析、名存實亡,真是天下大亂哪!)造成這種狀況的原因是什么呢?(東漢皇朝從中期起就已經非常腐敗,農民起義爆發時無力鎮壓,只能依靠地方勢力,前面講過東漢的豪強地主既有自給自足的大田莊,又有軍事設施塢堡和武裝力量家兵,還把持地方甚至中央政權。)這是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啊。三國鼎立從醞釀時期起,前后加起來長達96年,將近百年。古人常說亂世出“英雄”,當然這英雄要打上引號棗未必真英雄,有的人不過是驕橫一時、稱雄一時。你能不能把這個時代的英雄道出一、二?我們也來了“青梅煮酒論英雄”,盡管沒有青梅和煮酒。(曹操、諸葛亮、劉備、孫權、董卓、袁紹、袁術、呂布、劉表、孫策、周瑜、魯肅……)同學們知道得不少,真是“一時多少豪杰”,他們的故事,以其特有的魅力,被不斷地記載在各種書籍中,代代相傳在人們的口頭上,再經民間藝人的加工,最后由文學家羅貫中寫成一部長篇歷史小說《三國演義》,我記得小說最開頭有這么幾句詞:“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笔欠浅蓴∞D頭空,轉頭之間或得或失,我覺得這個道理突出地表現在官渡之戰和赤壁之戰兩大戰役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