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課 三國鼎立,之四
下面我們分別了解一下魏蜀吳三國的發展情況。先來看魏,曹魏屯田,看注解。這種方式是西漢開始的,但主要是在邊防,三國都曾采用過,從規模和成效上,蜀不如吳,吳不如魏。在“定國之術,在于強兵足食”的思想指導下,從曹操到他的后繼者,從許都到黃河、淮河流域,曹魏大興屯田。對此,歷史學家看法很不一致,像著名學者郭沫若說“屯田是把農民被奴役的情況扭回過來”,也有人說“屯田是國家用強制手段把農民的收獲物按官六私四或對半分的高度剝削。”你的看法呢?(屯田是既使曹操占據了地盤,又給他供給了軍糧;官六私四或對半分的剝削是太重了,可是比做豪強地主田莊里的依附農民要好一些;屯田民能有一塊土地耕種,而且也不會被大地主兼并走,生計有了著落;屯田是把農民從豪強地主的奴役下扭回過來,給郭老的話加個定語更確切;屯田民原是流亡農民,無家可歸,成了屯田民,總算有飯吃了,不至餓死;當時洛陽、長安一帶幾乎荒無人煙,不靠政府的組織,也很難把大批荒蕪的土地開墾出來,整個社會的生產上去了,人民的生活才能有所保障。)同學們在談話中重視了一個分析歷史問題的觀察方法,那就是把問題置于當時的時代,歷史地看待歷史。曹操在一首詩中這樣描述他的時代:“白骨露于野,千里無雞鳴。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當時的戶籍“十不存一”,那十分之九的百姓呢?是死于兵火?還是死于饑寒?怕也有不少是顛沛流離,躲避軍閥的兵鋒,蔡文姬詩中的軍閥形象是:“馬邊懸男頭,馬后載婦女。”俘虜是“欲死不能得,欲生無一可”,求生不得,求死不能。把屯田這個問題置于這種歷史環境中去看待,是非功過就清楚。屯田的同時,曹魏還重視了興修水利和新生產工具、技術發明的推廣。你看課本上的圖:翻車,能看出它的用途嗎?(是灌溉工具,從低處往高處,從河里往岸上提水用的。)看課文,汲讀作jī,意為從下往上打水。誰能看著圖講解一下這翻車怎么汲水,有說不出來的地方,我給你“幫腔”。(把木制的水槽靠在岸邊,槽里架一塊和槽一樣的寬的板,板的上端裝一個大輪軸,板的下端有一個小輪軸,一條由一塊塊小板連結成的長鏈環,在那塊板的上下兩面,繞過大小輪軸。)當那兩個人踏動那大輪軸上的拐木,大輪軸轉動帶動長鏈環棗龍骨板葉轉動就把水從下邊,用個什么動詞最妙,最貼近?(刮上來。)如果要把這兩個人解放出來,用什么力量代替?(畜力。)可是牛、馬踏不了那拐木,怎么改裝?(讓牲口轉靡盤,再用一個立齒輪轉動一個臥齒輪,就能帶動大輪軸。)用你們小學自然科學里學過的機械知識,是能完成這個改裝的,可是我們的老祖先還要等幾百年以后才能解決。(翻車也還可以采用水力、風力。)你們的想象很豐富。曹魏時,還把水排棗水力鼓風冶鐵推廣到官營冶鐵作坊里。看那四張圖:牛耕、采桑、播種、揚場,和中原技術差不多了,可這是在今甘肅,說明了整個北方農業的發展。
讓我們轉到西南的蜀漢,它的建立是在赤壁之后,劉備乘機占據荊州的大部,接著以三年時間占領了益州,即今四川,這才發展到三分天下而居其一,何等艱難!孫權見劉備實力增長,襲擊鎮守荊州的關羽,關羽敗走麥城,被吳軍擒殺,結果呢?(劉備失了荊州。)劉備稱帝不久,對東吳如何?(他報復東吳,在彝陵之戰中被東吳用計打敗,劉備病死在長江三峽口的白帝城。)臨終呢?(把兒子劉禪托付給諸葛亮。)從此,蜀國就由諸葛亮來支撐,所以人們說諸葛亮治蜀,說說你知道哪些事?(劉備死后,諸葛亮第一件大事就是派人出使東吳,重修盟好。還有,整頓蜀國,加強法紀,勸民農桑。)我插句話,先請一位同學讀一下課文中諸葛亮的一段話。(“今民困國虛,決敵之資,唯仰錦耳。”)蜀國靠錦的生產和貿易、遠銷魏吳,來維持生存。錦是絲織品中最華麗、最名貴的,要不然怎么會以金字為偏旁呢!蜀地的絲織也源遠流長,最早見于甲骨文的“蜀”字,有一種說法說是桑中蟲,早在戰國時的秦國就在蜀郡設置了錦官,可見早已有了織錦業,到三國時蜀錦在中國各地的織綿業中號稱頭名。請一位同學讀一下諸葛亮重視水利那一段。諸葛亮曾明確指出:“此堰是農業的根本,是國家的資源。”那諸葛亮堤是為了防止洪水沖刷低洼地帶的莊稼而修的。還知道諸葛亮治蜀哪些事?(諸葛亮親自帶兵平定西南少數民族的武裝反抗,七擒又七縱少數民族首領孟獲。)當時西南,今云貴川一帶叫南中,看一下地圖。諸葛亮這七擒七縱是什么戰術?(既打又拉,但攻心為主。)這是采納誰的建議呢?(馬謖,他在諸葛亮南征前說:“心戰為上,兵戰為下。”)為什么“心戰為上”?(南中多山多水,又偏辟,又險要,動用一次武力很不容易。即使武力上打贏了,派駐大量軍隊也不可能,要是人心不服,會再反抗,朝廷承受不起。從地圖上看,南中地方很大,占了蜀國差不多一半,假如南中不真心實意歸順蜀國,蜀國很難辦。從地圖上看蜀國北有魏、東有吳,南中是蜀的后方,南中不安定,諸葛亮怎么能六出祁山?!)諸葛亮平定南中是在225年,從春天開始,秋天結束。結果是孟獲心悅誠服,跪在諸葛亮面前流著淚說“南人不復反,”從此恪守誓言。盡管南中還是非常落后的所謂“不毛之地”,但也不乏金銀戰馬和勇武的戰士,給諸葛亮以巨大支持。諸葛亮派人給南中人傳授煮鹽、冶鐵、牛耕、織錦的技術,至今在那一帶的各族人民中還流傳著對諸葛丞相充滿深情的佳話。在三國當中,論民族政策,屬諸葛亮最為成功。當諸葛亮解除了東顧和后顧之憂,就在他生命的最后八個年頭中,北伐曹魏,歷史上稱之“六出祁山”。但他積勞成疾,病逝于五丈原軍營。唐代大詩人杜甫曾寫道:“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抒發了對諸葛亮和對他未能完成統一大業的無限惋惜之情。諸葛亮在后世人民的心中已達到神靈的程度,把他當作忠誠和智慧的化身。你心目中的諸葛亮怎么樣呢?(我特別佩服他的“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我不佩服,因為他“一心只為酬三顧”,輔佐昏庸的劉禪,就應當取而代之;諸葛亮“未出茅廬,已知三分天下”,明知蜀國地小力弱,卻六出祁山,為了北定中原,興復漢室,其實從東漢桓帝、靈帝以來,百姓吃夠了苦頭,再讓他們“思漢”已不可能,天下本不是劉家的;諸葛亮六出祁山是一種以攻為守、以戰求存的戰略;我敬佩諸葛亮“揮淚斬馬謖”,軍法嚴明,又能自貶三等,做自我批評;諸葛亮治蜀能任人唯賢,開誠布公,集思廣益,他自己也能清廉一生,無愧為一位政治家;諸葛亮還是軍事家,打了許多勝仗,司馬懿說諸葛亮是“天下奇才”;諸葛亮還是氣象學家,發明家,發明了木牛流馬;諸葛亮特別能揣摩人的心理,他是個心理學家。他神機妙算,遇事先知,是個名副其實的“智多星”;我看諸葛亮的神奇,是讓羅貫中給“吹”出來的,以此達到他貶低曹操的目的。)我同意同學說的諸葛亮的事跡未必都是真的,未必那么“神”,我也希望同學能諒解諸葛亮的那種“愚忠”,因為我們要“設身處地”地為古人想,想古人之所想。我心目中的諸葛亮還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也正像同學已經指出的,我最敬佩他高尚的道德品格,特別是“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精神,當然,是為了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