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課 三國鼎立,之四
第二年,2XX年,孫劉聯(lián)軍在長江邊的赤壁與曹操對壘。請大家談?wù)勗谶@一戰(zhàn)中居于優(yōu)勢的曹操,弱點在哪里?(曹操遠道而來,十分疲勞,已如強弩之末;曹軍將士多是北方人,不習水土,不習水戰(zhàn),可偏偏要“舍鞍馬,仗舟楫”,舍長用短;剛剛降曹的荊州水軍,懷有戒心,疑慮重重,軍心渙散;……)曹操有多年的作戰(zhàn)經(jīng)驗,手不離兵書,對兵法非常精通,可對自己的這些弱點怎么能全無認識?是什么蒙蔽了曹操的智慧?(是他的驕傲。2XX年與2XX年的曹操已今非昔比,況且又輕易地拿下了荊州,他像2XX年官渡之戰(zhàn)時的袁紹一樣,禁不住迷惑,一再地中計,這也說明他的對手看準了他的弱點而有充滿信心地謀劃設(shè)計。)說說曹操中了哪些計?(蔣干盜書,中了周瑜的離間計,殺了荊州水軍兩員難得的將領(lǐng);龐統(tǒng)的連環(huán)計,把戰(zhàn)船用鐵鏈、鐵釘連鎖在一起,上鋪木板,減少風浪的顛簸。)這些情節(jié)中都有虛構(gòu)的成份,我得插幾句話:“《三國演義》這部小說得之于歷史,歷史因小說而得到廣泛傳播,但歷史畢竟是歷史,小說又終歸是小說,魯迅說《三國演義》是七實三虛,要注意加以分辨。接著說曹操中計。(最后中了東吳老將黃蓋的詐降計,黃蓋得以輕舟載著澆了油的柴草向北駛向曹操水寨,趁風縱火,火借風勢,使曹操水寨立刻陷入火海之中。)這是陰歷十一月冬天,何來東南風?是諸葛亮在七星壇祭告上天而來嗎?(當然不是。是因為諸葛亮“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氣象預報得準確。是因為根據(jù)當?shù)乩习傩盏纳畛WR,已把握了這里氣候的特殊性。)說得太好了,你們把歷史和演義已經(jīng)在加以分辯了。我記得蘇軾的《赤壁懷古》詞里形容“談笑間”,曹操戰(zhàn)船已“灰飛煙滅”,但也有人認為曹操不是因水戰(zhàn)火攻戰(zhàn)敗的,(我見過一個材料說當時曹軍瘟疫流行,死了許多人,迫使曹操退兵,材料上說這是對這一帶做了大量科學調(diào)查的結(jié)果。)是的,我也見過這個材料,這與史書《三國志》上的記載也是一致的。撇開導致赤壁之戰(zhàn)勝負的具體原因,還是看人心所向?(南方人對曹操南下,打破他們比北方人相對安定的生活,心情上肯定是不歡迎的,所以才拼命地抵抗。)你能否找到更深層的原因?(看來南北統(tǒng)一條件并不成熟,或者說雙方勢均力敵。)是啊,曹操也省悟到這一點,敗歸北方后,未敢再南下。
但是,曹操仍“壯心不已”,從2XX年起三次下令求賢,看看課文。2XX年起親自率軍西征,看地圖,占據(jù)了雍州、涼州、伸向西域,一詩人贊頌他“拓土三千里,往返速若飛”。220年,曹操病逝,對他一生的評價是一個1000多年來爭論不休的問題,依你之見呢?(曹操的人生哲學是“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他心黑手狠,殺華佗、呂伯奢、孔融、楊修……攻打陶謙時,殺男女數(shù)萬口;曹操愛惜人才,他從下層選拔,從敵方爭取,像對關(guān)公、趙云,不惜一切代價。官渡戰(zhàn)后發(fā)現(xiàn)的他手下人通袁紹的書信,他下令燒毀說:“自身難保,何況眾人”,包括為袁紹寫過討伐曹操文告的用詞尖刻還罵了祖宗的人,曹操也能委以重任。不少的英雄才士聚到他的帳下,形成了一支勁旅,一個智囊團。曹操重視文化,從匈奴贖回蔡文姬,他本身也是一位大詩人;曹操是既仁慈又暴虐,既是氣質(zhì)豪放,又是心胸狹窄,既聰明又刁鉆,正如人家說他的,是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雖然曹操到死還是漢朝的魏王、丞相,但因為他為他兒子篡權(quán)準備了充分的條件,所以,有人把他說成亂臣賊子,這是不對的,誰有本事誰就該當王稱帝。羅貫中以漢朝為正統(tǒng),盡管劉備都已經(jīng)破落到織席販鞋的地步,但因為他是皇族后代,再高舉“興復漢室”的旗幟,羅貫中就對他和他的下屬大加美化,而在《三國演義》的影響下,曹操就成了戲曲舞臺上的白臉的奸臣,這是不公平的。)同學們對曹操分析得很全面,曹操是一個既多疑奸詐,又最有大信,既兇殘殺人,又最寬洪大量的人,在他身上充滿著好多好多矛盾,但你看能不能從矛盾中找尋一條主線?這就是他的自我評論:“設(shè)使天下無有孤,不知當幾人稱帝,幾人稱雄。”意思是假如國家沒有我,不知會有多少人稱帝,多少人稱王。他戎馬一生,兼并群雄,統(tǒng)一北方,發(fā)展生產(chǎn),功勞是不可低估的呀。對曹操的評論就談到這兒。曹操死后三國相繼建立,人們常說曹操是三國時人,其實他一天也沒在三國時代生活過。我還想請你們說說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是歷史的進步還是倒退?(從秦漢以來統(tǒng)一的國家到三國鼎立,這是歷史的倒退;從東漢末年群雄并起、割據(jù)混戰(zhàn)到形成三國是實現(xiàn)了幾個大范圍的局部統(tǒng)一,就是進步的;三國是從分裂到統(tǒng)一的過渡、轉(zhuǎn)變時期。)好,這是由于看問題的角度不同而得出不同的結(jié)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