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一二三区_九九在线中文字幕无码_国产一二区av_38激情网_欧美一区=区三区_亚洲高清免费观看在线视频

首頁 > 教案下載 > 歷史教案 > 初中歷史教案 > 七年級歷史教案 > 秦帝國的興亡(精選10篇)

秦帝國的興亡

發布時間:2022-12-15

秦帝國的興亡(精選10篇)

秦帝國的興亡 篇1

  〖教學目標〗了解秦兼并六國和秦始皇加強中央集權的史實,探討統一國家建立的意義

  〖教學建議〗

  第一步  讓學生課前查找陜西省地區的民俗風情,如秦腔、房屋(在設計上和中原地區不同)的特點、新浪網(sina支那也就是秦)名稱的來歷,如果有學生去過陜西省可以讓學生自己描述對當地的人土風情的感觸。這樣一來學生就能感受到秦朝至今還對我國產生影響,同時也可以查找有關陜西省的著名的“世界文化遺產”有多少?上網查找秦朝的文物古跡:驪山秦兵馬俑、陜西臨潼秦始皇陵墓、咸陽阿房宮遺址、秦始皇坑儒遺跡。當然在進行這項工作時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來決定,比如學生有旅游的資料圖片最好,上網查找的資料打印然后同學傳閱做到資源共享。

  第二步教師在講授之中可以把學生的資料分類,找出最好的圖片和資料可以在講課時采用,并且把學生感興趣的內容由學生自己講述。

  〖能力培養〗

  培養學生通過認識秦朝的文物古跡來分析秦朝在中國歷史中的作用,同時總結秦朝在統治國家中有那些經驗教訓。

  〖重點難點〗:秦的統一和秦朝統一的措施;陳勝吳廣起義;秦朝統一的措施中對中國歷史發展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的區別。

  〖教學過程〗

  首先讓學生觀看教材北京師范大學版的64頁的秦始皇人物像,教師可以用課件打出李白的詩句:“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揮劍決浮云,諸侯盡西來。”和毛澤東的詩詞:“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然后教師提問:后人為什么在抒發感情是都要提到秦始皇?讓學生帶著問題學習這一課。

  一、秦滅亡六國:

  關于戰爭主要講述長平之戰,講述戰爭過程時最好用兵馬俑圖片,如戰士俑、將軍俑等這樣可以使學生有直接感觀。讓學生發言講述“紙上談兵”成語的來歷,并且看書64頁中的內容后教師把結果告訴學生:統帥陣亡,趙國四十萬官兵向秦軍投降,秦國占領上黨,但上黨人民卻歸屬趙國不投降秦國;于是秦軍作出只饒恕二百四十個年輕官員,縱回趙國,使他們報導兇信趙國,全國震恐。讓學生分析這個結果對秦國和六國的有什么影響?

  教師可以發表自己的見解,把柏楊的先生的見解讀給學生,并同時講解戰爭的方針對全局的影響:“任何一個具有高貴心靈和具有遠見的將領,決不殺降。俗云:‘殺降者不祥。’殺降的功效是立竿見影的,但殺降的后遺癥造成的傷害,可是長久不愈。白起先生雖然不久就死于非命,但我們并不人為那是殺降的報應,因殺降的報應比那嚴厲得多,國家。社會,甚至人民的道德品質,都要為殺降者付出代價。”討論之后告訴學生歷史的結果是自長平之戰后,東方各國再也無力抵擋秦軍的強大攻勢;教師要分析秦國打趙國的原因:趙國是燕國。齊國的屏障,同時趙國最早在軍隊中實行“胡服騎射”學習匈奴的騎兵趙國的殺傷力對秦國的危害很大,因此秦國對于這次戰爭是很重視的他們在戰術上和外交上都是有計劃。有準備地對付趙國。因此長平之戰之后秦國基本上穩操勝劵開始了滅亡六國的行動。從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開始了秦統一六國,從公元前475到公元前221年為時二百六十年的戰國時代就全部結束了。秦朝統一的過程可采用戰國的地圖放在實物投影的最底層,各戰國的國家用一種顏色寫上各國的名稱,把秦國的國家圖成一種顏色,每秦國消滅一個國家就用秦國的顏色壓在戰國的國家名稱上面。先讓學生把40頁的自測《戰國形勢圖》填在書上,教師把秦滅六國的過程在黑板上畫出,并附秦國統一六國的過程的表:

  順序  國別 亡國年代 亡國年份 立國年數

  1 韓王國 70 前230 104

  2 魏王國 70 前225 145

  3 楚王國 70 前223 519

  4 燕王國 70 前222 111

  5 趙王國 70 前222 105

  6 齊王國 70 前221 139

  統一之后的秦朝疆土(秦朝的疆域是東:大海;西:隴西;南:南海;北:長城)可在統一六國的地圖上把秦朝的疆土羅列上,同時和現在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地圖比較,這樣一來學生可以一目了然地知道秦朝在我國的什么方位。如果沒有條件的話可以讓學生在課外對照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地圖找出秦朝包括現在哪些省和自治區。

  二、秦朝統一

  讓學生找出秦朝的古跡:驪山秦兵馬俑、陜西臨潼秦始皇陵墓、咸陽阿房宮遺址、秦始皇坑儒遺跡靈渠;并向學生推薦《古文觀止》中的《阿房宮賦》,同時讓學生發言談談對這些古跡的看法。

  教師講述秦朝的特點:第一個封建王朝、統一、多民族、中央集權國家

  教師提問: 秦朝和戰國時期的秦國有什么區別?

  戰國時期的秦國是諸侯國,疆域比秦朝要小的多。秦朝再沿用秦國以前的政治制度以不能適應新的朝代,因此秦朝制定了一系列的措施。

  廢除了西周以來的分封制,調動學生分析分封制的弊病:中國歷史上諸侯國戰亂5XX年,削弱了周王的權力。戰爭對中國的生產發展起了破壞作用,當然以后諸侯為了各自的生存使用了鐵器。進行了變法才使生產力有了發展,戰爭對生產的破壞是無法估量的,因此秦朝的統一是人民的愿望。秦朝制定的措施讓學生總結,但教師要向學生提供資料如關于戰國各國的政治、經濟、文化的特點告訴學生“田疇異畝,車途異軌,律令異法,衣冠異制,言語異聲,文字異行。”教師要解釋內容及上表“秦朝政權機構表”之后提出如下問題

  1 皇帝稱號的由來

  讓學生看書67頁“每課一得”,夏商周三代最高統治者稱王,秦皇帝采用泰皇最貴之說和上古“帝”位號,建以“皇帝”稱號,從此皇帝作為最高統治者的稱號在中國沿用了兩千多年。

  2 秦朝的行政機構在現今的政治機構中是否還有?

  郡縣制的制定對中國歷史影響很大,直今我們還保留著縣和縣令(長)的制度

  3 “車同軌,書同文”對秦朝有什么益處?

  統一文字制定筆畫規整的小篆作為全國推廣的標準文字對后世影響很大, 后世文字字體都可淵源于秦朝。可以提示學生在歷史博物館中如果有竹簡上筆畫規整的小篆就是秦朝的重要的文物。車同軌有利于經濟發展和調動軍事力量。

  4 經濟上秦朝有那些政策?不統一錢幣對秦朝的危害是什么?

  貨幣統一需要教師講解的有:各國的錢幣特點,注意彼此之間不等值,會給秦朝的經濟發展帶來混亂,還會造成直接經濟損失,六國又會復辟。

  5 秦朝在中國歷史上起了什么重要作用?它進步在哪兒?(相對春秋戰國而言)

  秦朝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國家,就當時而言統一是人民的愿望,周朝自周平王以來國家就出現諸侯爭霸,各國為了能此時作為霸主彼此之間征兵、征稅無形地給廣大的人民增加負擔,同時戰爭也給人民帶來了災害,因此秦朝的統一是人民的要求。同時戰爭對生產力的破壞也是極大的,統一可以是人民安心生產,生活也相對安定。

  6 你能在秦朝文物古跡中看到秦朝有什么特點?

  從兵馬俑和長城看秦朝的傜役繁重,如提示學生“孟姜女哭長城”的故事為什么孟姜女要哭倒長城,這個故事反映了秦朝什么社會問題?關于長城可以從許多方面的問題如手:現代人的看法和秦朝人的看法不同。從兵馬俑看備秦朝的徭役沉重,讓學生可以分組討論找答案。學生討論之后,教師組織學生分別發言對上述問題提出自己的看法,培養學生的分析問題的能力。

  教師總結秦的統一和秦始皇鞏固統一的措施,對中國歷史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但是秦的統治極為殘暴因此它只存在了短短的XX年,在這段統治時期秦始皇為了加強專制作出了如下的事件:

  1) “焚書坑儒”秦始皇采用李斯的建議,下令將秦國以外的史書以及民間收藏的諸子百家書籍燒毀,僅留醫藥、占噬和種植之類的書。并規定聚談《詩》《書》的人斬首,是古非今的人滅族,并把敢于非議秦始皇的儒生和方士460余人全部活埋。提示學生大多數是思想領域的書籍。

  如果你生活在秦朝參與了前課“諸子百家”的討論后會有什么后果?(讓學生發揮自己的想象力,說出自己的感想),“焚書坑儒”的事件可以讓學生評價它的后果及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2) 秦始皇好大喜功,窮奢極欲,動用大量的人力物力為他建造宮殿和陵墓,如: 兵馬俑、阿房宮和驪山腳下的秦始皇陵(歷史記載僅這兩項工程,秦始皇就征用70余萬勞力)當時有民謠:“生男慎勿舉,生女哺用餔。不見長城下,尸骨相支柱”。(男丁都被征役而死,故父母相戒生男不如生女)

  3) 秦朝的法律以殘酷著稱如“族誅”(一人犯法,親族都得處死)“連坐”(一家犯法,鄰里都受牽連)

  因此在秦始皇病死之后就爆發了歷史上著名的第一次農民起義——陳勝、吳廣起義反秦朝。

  三、 陳勝、吳廣起義

  讓學生找出如下內容:

  1 陳勝、吳廣的出身:陳勝、吳廣是農民(可以把<史記陳涉世家》)。

  2 起義的地點:大澤鄉(今安徽省宿洲境內)

  3 起義建立的政權:陳勝自立為王,國號“張楚”

  4 其他隊伍的來源

  六國貴族也紛紛加入,其中有項羽(楚國)和劉邦,從中可以看出六國的力量也在等待時機進行反抗。同時在秦朝的各個階層(農民。貴族。 儒生和方士)中也有對秦朝不滿,因此形成了秦朝的統治者與人民對立從而秦朝的滅亡是必然結果。

  5 起義的結果

  陳勝、吳廣領導的農民起義只存在6個月,沉重打擊了秦朝的統治,六國的貴族也紛紛加入這個反秦的行列,當然六國的貴族和陳勝、吳廣領導的農民起義的目的不同。但是起義為以后項羽和劉邦滅亡秦朝打下了基礎。

  6 對秦朝的影響

  公元前2XX年項羽在巨鹿消滅秦軍主力,同時劉邦率軍攻入關中, 公元前2XX年劉邦占領咸陽,推翻秦朝,使秦朝成為歷史上第一個短暫的封建王朝。同時對以后的朝代在治理國家的問題上作了借鑒,后代的統治者都以秦朝的短暫的存亡作為教訓。讓學生總結一下秦朝的教訓——如殘暴的統治、秦律的嚴酷、沉重的徭役。

  7 討論評價歷史人物——秦始皇

  課外讓學生寫一篇小論文題目為:評價秦始皇的功與,或寫《秦始皇》的歷史劇,散文《兵馬俑前的遐想》。

  〖參考資料〗

  1、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七年級上冊《中國歷史》

  2、人教版, 七年級上冊《中國歷史》

  3、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七年級上冊《中國歷史》

  4、司馬遷(漢代)《史記•秦始皇本記》

  5、賈誼(漢代)《過秦論》

  6、蘇洵(北宋)《六國論》

  7、司馬光(北宋)《資治通鑒》

  8、柏楊(中國臺灣)《中國人史綱》

  9、柏楊(中國臺灣)《現代語文版資治通鑒》

  教案點評:

  在課前,教師安排學生搜集整理了有關秦朝的歷史和文物遺址資料,為上課做好了充分的準備。

  在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通過提問、討論等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引導學生體會、思考、表達各自的見解,在討論中產生思想的碰撞,形成深刻的認識。

  一、單項選擇題

  1.秦統一最重要的意義是(  )

  a.結束了長期割據混戰的局面,符合廣大人民的愿望

  b.徹底摧毀了奴隸主貴族統治

  c.中國從此開始以統一為發展主流

  d.有利于人民安定生活和發展生產

  2.秦統一是在(  )

  a.公元前221年    b.公元前359年

  c.公元前230年   d.公元前3356年

  3.秦統一后的貨幣是(  )

  a.圓形方孔錢   b.蟻鼻錢  

  c.鏟形錢     d.刀形錢

  4.秦始皇建立郡縣制和焚書坑儒是采納(  )

  a.韓非的建議    b.蒙恬的建議

  c.李斯的建議    d.商鞅的建議

  二、雙項選擇題

  1.秦始皇加強中央專制集權的措施有(  )

  a.規定最高統治者稱皇帝,皇帝總攬一切大權

  b.在中央設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c.修筑萬里長城,開發邊疆地區

  d.統一文字、貨幣和度量衡

  2.秦朝時修建的靈渠,連接的兩大水系是(  )

  a.黃河水系  b.長江水系  c.岷江水系  d.珠江水系

  三、材料解析題

  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丞相李斯曰:“……臣請史官非秦記皆燒之,非博士官所職,天下敢有藏《詩》、《書》、百家語者,悉……燒之……。所不去者,醫藥、卜筮、種樹之書。”帝曰:“可。”

  ——《史記•秦始皇本紀》

  請回答:①上述所說的是何時何事?

  ②只有哪些書不燒?

  ③秦始皇這些措施有什么影響?

  四、識圖題

  觀察下圖,請回答:

  ①圖中是什么人?

  ②簡單介紹他的歷史功績。

  答案:

  一、l.a 2.a 3.a 4.c

  二、1.ab 2.bd

  三、

  ①指秦朝時的“焚書”之事。

  ②只有醫藥、占卜和種樹的書不燒。

  ③鉗制了思想,加強了思想控制,摧殘了文化,給我國古代文化造成了莫大的損失;

  四、

  ①我國第一個封建帝王秦始皇。

  ②公元前23o年至公元前221年,當時的秦王贏政陸續滅掉東方六國,建立起我國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都城威陽。秦王贏政統一六國以后稱皇帝即秦始皇。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鞏固中央集權。

秦帝國的興亡 篇2

  說課稿

  一、本課地位:

  我說課的內容是七年級上冊的第13課。課本內容主要包括三部分:1、“秦王掃六合”2、陳勝吳廣起義3、秦漢戰爭(自學內容)。

  秦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的封建朝代。秦的統一,結束了春秋戰國以來諸侯割據混戰的局面,將中國歷史推向一個新的階段。它存在的時間雖短,但對后世影響深遠。所以本課在整個中國古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根據新課改的理念和學習的需要,我對內容作了一些調整和拓展。以“秦王掃六合”作為本節課的主線,增加了對秦朝的短暫的存亡的探討,以史為鑒,談對當今的啟示教訓。而這些也正是我們歷史教學的最終目標,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受到歷史的熏陶,為現實服務。

  二、學生情況分析:

  在網絡迅速發展的今天,學生已經能夠運用網絡,而且他們對新事物也比較感興趣,對一些社會熱點問題也會給予一定的關注。但初一學生知識的積累還較少,同時對國家興亡的概念還比較模糊。

  三、本課目標:

  根據以上情況和大綱的要求,對本課我確定了如下目標:

  1、知識目標:

  (1)了解秦兼并六國和秦始皇加強中央集權的史實,探討統一國家建立的意義。

  (2)認識陳勝吳廣起義。

  2、能力目標:

  (1)通過網絡的自主學習使學生學會查找資料,搜集信息的方法及使用現代信息技術為學習服務的技能。通過探究式的合作學習,使學生學會交流,培養學生樂于同他人合作的意識。

  (2)培養學生通過認識秦朝的文物古跡來分析秦朝在中國歷史中的作用,同時總結秦朝在統治國家中有哪些經驗教訓。

  3、情感目標:通過學習秦統一的歷史意義,認識到秦始皇統一中國,開創了我國歷史的新局面,對我國多民族國家的形成和中華民族的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

  四、本課重點:

  由于初一學生的年齡特點和知識積累程度的限制,對理性的知識較難領會,所以本課的重點是通過一系列的歷史事實如何讓學生認識秦兼并六國的意義和對后世的影響。

  五、本課難點:

  秦為什么能統一中國。在各個諸侯國中,最初秦國并不是最強的,但它后來為什么能統一中國,這是學生較難理解的。

  六、教學方法設計:(展示課件首頁)

  根據要求和新課改的理念,我把本節課設計成網絡探究課的形式,這是目前采用較多的一種課堂的形式。在網絡逐漸普及的時代,信息更為廣泛,老師已經不再是知識的唯一傳授者,學生可以通過多種途徑獲得信息,如何讓學生在自主學習當中最大限度的發揮主觀能動性,學會學習,提高興趣應當是我們教學當中充分考慮的問題。本節課通過網絡平臺,學生自學、搜集資料、討論、動手等多種方式可以取得較好效果。

  七、說學法:

  在本課教學中應著重培養學生的兩種能力:第一是分析問題的能力,通過引導學生討論教材的課內思考題來實現:第二是通過識圖繪圖,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

  八、教學目標 的實現:(結合課件)

  下面我就結合具體教學過程 設計說明一下是如何實現教學目標 的。(展示課件)

  1、復習導入  :通過提問“戰國七雄“是哪七個諸侯國,并要求在事先準備好的戰國形勢圖上填出七國的名字,然后指出是秦統一了六國,引入新課。

  2、“秦王掃六合”,此目內容既是重點,同時也是難點,所以應當花較多時間來探討。這里主要從秦朝統一的歷史背景、完成統一過程、秦朝的建立以及對中國發展的作用四個方面層層深入進行。

  秦朝統一的歷史背景,由學生回顧第二單元的內容,在討論的基礎上,我可以適時的進行引導。主要原因包括統一成為大勢所趨,商鞅變法增強秦國國力以及長平之戰后六國無力抵抗強秦的進攻等。

  完成統一的過程,這個子內容比較簡單,通過多媒體的演示,使學生一目了然。涉及到成語“紙上談兵”,可以由學生進行講述或扮演,可以提高興趣。

  秦朝的建立及其疆域范圍,我不僅僅是通過老師的演示,而是要求幾個同學到黑板上大概繪制,然后展示評比,可以彌補初一學生歷史地理概念模糊的不足,同時增強動手能力。

  秦朝的統一,對中國歷史發展有什么作用?安排學生分組討論。通過討論,使學生明白秦朝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國家,秦朝的統一是人民的要求。戰爭對生產力的破壞是極大的,統一可以是人民安心生產,生活也相對安定。

  3、陳勝吳廣起義。

  首先通過對學生收集的圖片“兵馬俑”、“萬里長城”、“阿房宮”等名勝古跡,從另一個角度反映秦朝的賦稅沉重徭役繁多,從而最終爆發了歷史上第一場農民起義——陳勝吳廣起義。

  其次起義過程,簡單介紹一下“大澤鄉起義”以及起義軍的路線和最后的失敗。涉及成語“斬木為兵,揭竿為旗”。

  最后總結一下我國歷史上第一次農民戰爭的意義,應著重強調其首創精神。

  4、楚漢戰爭。

  楚漢戰爭在教材中屬小字內容,只需引導學生了解戰爭雙方以及結果即可。在講述巨鹿之戰和楚漢戰爭時,簡介“破釜沉舟項莊舞劍,意在沛公四面楚歌“等成語典故的來源。

  5、練習鞏固:

  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權國家是(     )

  A、夏朝          B、西周        C、商朝          D、秦朝

  想一想:秦為什么能統一中國?秦的統一對中國歷史發展有什么作用?

  九、板書設計 :

  一、“秦王掃六合”

  a)    秦統一的歷史背景

  b)    秦統一的經過和秦朝的建立(公元前221年)

  c)    秦統一的歷史意義

  二、陳勝吳廣起義:

  (1)起義的原因

  (2)簡單的經過(公元前209年)

  (3)項羽劉邦領導:A、巨鹿之戰   B、秦朝的滅亡

  三、楚漢戰爭:(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

  (1)性質:爭奪帝位

  (2)結果:劉邦建立漢朝,定都長安,史稱西漢。

  最后,我再說明一下我的課件的設計思想。(結合課件簡單說明)

  以上就是我對本節課的分析和安排,請各位老師指教。謝謝!

秦帝國的興亡 篇3

  年級: 七   學科: 歷史   備課人:  

  課  題秦帝國的興亡

  課時1

  課型新授

  備課時間.10.25.

  上課時間

  教學目標1.     識記:秦帝國建立的時間;秦滅六國的先后順序;陳勝吳廣農民起義。2.     了解秦統一的背景。3.     探究秦統一的歷史意義。

  教學重點目標一

  教學難點目標三

  教具準備

  教學過程與內容一.  導入:有誰知道我國的封建社會有多長時間?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了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權的國家。現在,我們一起來學習“秦帝國的興亡”。二.學習新課:  1.明確本課學習目標。2.學生齊讀導入框內內容。3.學生閱讀“秦王掃六合”并思考: 秦帝國統一的背景和原因是什么。 秦為什么能兼并六國并統一。學生討論后明確:秦統一成為大趨勢。商鞅變法后秦成為最有實力的國家。長平之戰后,六國再也無力抵御秦的攻勢。  4.師生共同活動,了解秦的統一: 根據地圖冊,畫出戰國七雄圖。 用序號標出秦滅六國的先后順序,并在被滅國的國名上打上叉。 重寫一個大大的“秦”字,并在其下標上“前221年統一”。  5.探究:秦的統一有什么歷史意義?學生討論后明確:秦的統一,結束了春秋戰國諸侯國長期割據爭戰的局面。將中國歷史推進到一個嶄新的階段。學生齊讀教材69頁第二段文字。   6.學生閱讀教材“陳勝吳廣起義”、“楚漢相爭”兩個欄目,并思考:  你知道“揭竿而起”、“破釜沉舟”、“項莊舞劍,意在沛公”、“四面楚歌”這些成語及典故嗎?(如果不清楚,可以查一查成語詞典作個簡單的了解)陳勝吳廣起義的原因及影響。楚、漢分別指什么? 師生共同活動解決上述問題。三.小結: 統一(前221)    滅亡(前206)    西漢建立(前202)   ↑         ↑          ↑    前230――前221   由陳勝吳廣起義而開始  秦亡后,項羽、劉邦進行秦先后吞并六國,  的秦末農民戰爭于公元前  了長達四年的楚漢戰爭,建立起中國歷史上  2XX年推翻了秦的統治。  劉邦獲勝,于公元前202第一個統一的多民               年建立西漢。族的中央集權國家。四.作業:1.文后材料閱讀題     2.自我測評,真圖冊。

  教  后  反  思

秦帝國的興亡 篇4

  第13課  秦帝國的興亡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了解秦統一的背景,說出秦兼并六國的順序,完成統一并建立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權國家的時間。

  探討統一國家建立的意義,培養分析問題的能力。

  知道陳勝、吳廣起義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農民起義。

  通過閱讀、繪制“秦朝疆域圖”,掌握識讀、繪制歷史地圖的基本技能。

  過程與方法

  學習收集成語典故的方法,通過討論培養分析問題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學習秦統一的歷史意義,認識秦始皇統一中國,開創了我國歷史的新局面,對我國多民族國家的形成和中華民族的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

  通過對陳勝、吳廣起義的學習,認識陳勝、吳廣起義沉重打擊了秦朝的殘暴統治,知道秦的暴政是導致人民反抗和秦朝滅亡的根本原因。

  教學重點:

  秦并六國建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歷史意義。秦兼并六國完成統一,結束了諸侯割據爭霸的局面,有利于社會經濟的發展,有利于民族融合。秦的各種政治、經濟措施對后世產生了巨大影響。

  教學難點:

  對秦統治的正確評價和指導學生形成正確的情感價值取向。秦統治者既有偉大的歷史功績,又有實施暴政的暗點,通過歷史知識的學習與分析,形成正確的是非功過觀念,提高全面、辨證分析問題的能力。

  教學準備

  教師自制“戰國七雄形勢圖”和各諸侯國國名卡(“齊、楚、燕、韓、趙、魏、秦”)、時間卡(“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XX年”)、朝代卡(大字“秦”“西漢”)以及制作幻燈片(戰國后期的歷史背景、本課線索圖表等)。

  學生預習課文,收集有關成語典故及秦王朝的資料。

  教學方法

  利用掛圖、幻燈片,通過閱讀資料、分組討論、分析問題、動手繪圖進行探究式教學。

  板書設計

  第13課 秦帝國的興亡

  一、“秦王掃六合”           秦的統一(前221年)

  “紙上談兵”

  二、秦末農民戰爭.          秦的滅亡(前2XX年)

  “揭竿而起”“破釜沉舟”

  三、楚漢之爭          西漢建立(前2XX年)

  “洪門宴” “項莊舞劍,意在沛公”“四面楚歌”

  復習戰國形勢

  師:我國在夏、商、西周以后經歷了長達五百多年的春秋戰國時期,諸侯爭霸,社會處于分裂狀態。

  1、請同學們回憶戰國時有哪幾個大的諸侯國?

  (選學生回答戰國七雄:齊、楚、燕、韓、趙、魏、秦,并出示“戰國形勢圖”)

  2、誰能把七個諸侯國名稱貼入老師繪制的戰國形勢圖中相應的位置上?

  (指導一學生將七個諸侯國名稱貼入圖中,其他同學回憶并互相驗證、鞏固七個諸侯國名稱及位置)

  幻燈出示秦統一前的歷史背景材料。

  從經濟條件看,由于生產力的發展,各地的經濟聯系已有一定程度的加強,北方的馬匹、吠犬,南方的象牙、朱砂,東方的魚鹽,西方的皮革都運到中原地區交換,這給統一局面的形成提供了必要的經濟基礎。

  從民族關系講,經過春秋、戰國長期的民族融合,華夏族像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在中國境內形成了一個相當鞏固的民族共同體,且有較高的經濟文化水平,能夠作為一個核心民族,促進各民族進一步融合。

  因為封建割據及混戰不斷,人民遭受了難以忍受的痛苦和災難,人民渴望統一,地主階級也希望建立一個統一的強有力的中央集權國家,以保證對農民的剝削與壓迫。

  3、從以上材料中,同學們能得到什么信息?

  學生進行小組討論。

  小組代表發言:

  生a:統一成為歷史發展的必然要求。

  生b:只有統一才能有利于經濟發展,人民才能安居樂業。

  師:進行概括性總結:經濟的發展、民族關系的融合以及兼并戰爭造成的災難,使廣大人民迫切希望有一個統一安定的社會環境。因此,戰國后期,統一成為大勢所趨。

  師:哪一個國家能順應歷史潮流,肩負起統一大業?為什么?

  生:(1)秦國能完成統一大業,因為秦國在商鞅變法后成為七國中實力最強的國家。

  (引導學生回憶:公元前356年,商鞅在秦國進行了富國強兵、加強中央集權的變法,主要內容是:獎勵生產,承認土地私有;獎勵軍功;編制戶口,加強刑罰;推行縣制,統一度量衡。通過變法,秦國富強起來,國力大增,為兼并六國打下了基礎)

  (2)秦能夠兼并六國,是因為秦始皇是一個有雄心壯志的國王,并且得到了李斯、呂不韋等人的輔助。

  (3)講述長平之戰(紙上談兵)。

  戰國時,趙國名將趙奢的兒子叫趙括,他從小讀了不少兵書,很能談用兵之道,別人往往說不過他,有時他的父親也難不倒他,趙括因此很得意,自以為天下無敵,但趙奢很替他擔憂,認為他只知兵書,不知變通,只是“紙上談兵”。并且說:“將來趙國若用他為上將,肯定會大敗。”后來,秦軍進犯趙國,趙軍在長平堅持抵抗,那時,趙奢已經去世,由老將廉頗指揮作戰。廉頗雖然上了年紀,但身經百戰,很懂用兵之道,他見秦軍勢力強大,便采取持久之計,打算把秦軍拖垮,于是下令堅守營壘,不理睬秦軍的挑戰。秦將白起知道廉頗善于用兵,僵持下去對秦軍不利,便派人散布謠言,說秦軍最怕趙括,別的人都不在乎。趙王正嫌廉頗沒有速戰速勝,不顧別人的勸告,派趙括接替了廉頗。趙括到了長平后,死搬兵書,完全改變了廉頗的作戰計劃,結果被秦軍包圍,趙軍糧絕,趙括在突圍時被亂箭射死,趙國四十萬軍隊全做了俘虜,并被活埋。

  成語“紙上談兵”就是從這個故事發展而來的,比喻只會空發議論,不能解決實際問題。(讓學生概括出這一意思)

  師:以上幾位同學回答得很好。他們從商鞅變法后的富國強兵,秦王嬴政的雄心壯志,以及長平之戰使與秦國抗衡的趙國一敗涂地等幾個方面說明了七國中秦國最有可能完成統一的大業。由秦來完成封建統一,是歷史的必然。

  一、秦王掃六合(板書)

  秦自商鞅變法以來建立了比較鞏固的中央集權的封建政權,經濟發展迅速,軍事力量壯大,在與其他國家交戰中越戰越強,領土不斷擴大,而關東六國則一個一個地衰敗下去,長平之戰后,六國再無力與秦國抗衡。

  請同學們閱讀課本中關于“六合”的注釋,了解六合并非六國,而是指上、下、東、南、西、北,泛指天下。

  再請同學們根據書中所述回答:

  1、秦國在什么時間內兼并了六國?

  (選一學生回答:公元前230—前221年)

  2、誰能把七國形勢圖中其他六國名稱,按秦滅六國的順序撕下?

  選一學生撕國名,其他同學比賽記憶。

  老師將大字“秦”貼到圖中央,并貼上時間“公元前221年”。

  請同學們仔細觀察教師繪制形勢圖的方法,希望同學們在課后能按老師繪制的方法或用自己掌握、喜歡的其他方法動手繪制一幅“秦朝疆域圖”(形勢圖、示意圖等均可)。各小組內評選出最佳繪圖能手。

  師:在秦完成統一大業中,秦王嬴政的功績是不可忽視的。下面我們進行一個小活動,同學觀看課本上“秦始皇像”及李白的詩,摹仿并描述一下秦始皇千古一帶的風貌和神韻(亦可打出幻燈)。

  生:每組選出兩位學生,一位表演,一位描述。

  師:鼓勵、贊揚、補充學生發言,通過活動師生獲如下認知:

  畫像上的秦始皇目光炯炯,一手指向前方的威嚴而傲慢的神態,流露出了當年威震六國,一統天下的壯志雄心;他頭戴冕旒,身穿龍袍,腰佩寶劍,顯示了他那唯我獨尊、君臨天下的帝王身份。唐朝大詩人李白的詩,正好是對這幅像的生動寫照——“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

  請同學們討論下面問題:秦統一對中國歷史發展有何作用?

  生根據秦統一前背景材料分析討論,小組代表發言。

  生a:秦完成統一六國的事業,從此結束了春秋以來諸侯割據爭霸的混戰局面,建立了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

  生b:秦的統一順應了歷史發展的潮流,符合廣大人民的共同愿望,秦統一后,人民可以有一個比較安定的環境從事生產。

  生c:秦王朝推行了許多消除分裂因素的措施,增強了各地區的經濟、文化聯系,為我國長期的統一奠定了基礎。

  學生閱讀每課一得:你知道皇帝稱號的由來嗎?

  師:秦王嬴政幻想秦的統治世代繼續下去,他自稱始皇帝,后代為二世、三世……以至千世萬世。強大的秦王朝是否像秦始皇所設想的那樣傳至千世萬世呢?

  二、秦末農民戰爭(板書)

  1、秦末農民起義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幻燈出示材料:

  (1)徭役、兵役負擔沉重。據史書記載,修驪山陵的有70萬人;北擊匈奴、筑長城的有30萬;移民戍守越族地區50萬,以上共計150萬。再加上修建馳道的,建筑宮殿的,更有大量日夜奔走于途,運輸糧食的。所以秦朝長年在外服役的有二三百萬人。當時全國總人口大約萬,減去婦女1000萬,男子1000萬中除去老弱病殘,青壯年男子總數也只有三四百萬人。因此,“丁男”全部服役也不夠,連“丁女”也抽調去運輸糧餉,出現了“丁男被甲、丁女轉輸”的現象。

  (2)秦朝的賦稅很重,農民要將收獲物的三分之二以上交給國家。

  (3)秦期的刑法很殘酷。單是死刑就有腰斬、車裂等十多種,還有族誅和連坐。據統計全國的刑徒有100萬人以上,占全國總人口的二十分之一。勞動人民稍有反抗,就會遭到殘酷的鎮壓,全國變成了一個大監獄。

  (4)秦二世即位后,他的統治殘暴程度同其父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更加激化了階級矛盾。

  學生閱讀討論:秦建立以后,秦始皇過度地使用民力,超負荷地征收賦稅,使用嚴酷的法律。殘暴的統治終于觸發了秦末大規模的農民起義。所以秦的暴政是秦末農民起義的根本原因。

  請一位同學講述“揭竿而起”的成語典故:

  公元前2XX年復,一些貧苦的農民被征發到漁陽戍邊,隊伍在大澤鄉遇到大雨,因道路被沖毀而無法按期到達,按照秦朝的法律,誤期就要被處死。于是陳勝和吳廣殺死押送的軍官,率眾起義,陳勝振臂高呼:“王侯將相,寧有種乎?”意思是那些王侯將相難道是天生的嗎?號召大家起來推翻秦期的統治,九百壯士“斬木為兵,揭竿為旗”,開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農民起義。起義軍攻下陳縣后,陳勝在眾人的擁戴下,自立為王,國號“張楚”。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農民革命政權,并提出了“伐無道,誅暴秦”的革命口號。起義軍分兵三路直逼咸陽,秦二世驚恐萬分,急忙把幾十萬刑徒武裝起來向起義軍反撲,起義軍寡不敵眾,吳廣、陳勝相繼被害,起義失敗。

  “揭竿而起”的成語典故常指人民起義。

  師:在同學們繪聲繪色的講述中,我們了解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農民起義的名稱、時間、地點、經過、結果等。

  2、討論陳勝、吳廣起義的歷史意義。

  (1)陳勝、吳廣起義沉重打擊了秦王朝的殘暴統治。

  (2)陳勝、吳廣的首創精神鼓舞著全國人民起來反抗暴秦,秦王朝最后被項羽、劉邦等所推翻。

  學生閱讀小字,講述“破釜沉舟”的故事:

  秦朝末年,陳勝、吳廣在大澤鄉起義后,抗秦斗爭蓬勃發展。當時,項羽和他的叔父項梁也在關中起兵抗秦,項羽身材魁梧,氣力過人,他一人能扛起一只大鼎。他和叔父起兵后,獲得節節勝利。

  秦將章邯引軍渡過黃河北上,圍攻趙國。起義軍主將宋義懼怕秦軍,貽誤戰機,被項羽一怒之下殺死,項羽引大軍救趙。當他渡過黃河后,下令擊沉船只,以絕士兵戰敗返渡之念,并燒掉軍帳,每人只發給三天的干糧。他還打破飯鍋,以示戰勝秦兵之決書。這樣一來,全體士兵唯有以死相拼,才能取得戰爭勝利。

  成語“破釜沉舟”就是這個故事的概括,后比喻誓死殺敵取勝之決心和同仇敵愾之士氣。(讓學生概括出這一意思)

  師生鼓掌。

  師:非常精彩。陳勝、吳廣起義失敗后,各地的反秦斗爭仍在繼續,項羽與秦兵在巨鹿展開決戰。劉邦趁機攻取咸陽,秦朝統治者無力抵抗,向劉邦投降,秦朝滅亡。

  三、楚漢戰爭(板書)

  1、楚漢之爭是怎么回事?

  生閱讀回答:

  秦朝滅亡以后項羽自立為西楚霸王,封劉邦為漢王。他們為了爭奪統治權,展開了長四年之久的戰爭,歷史上稱為楚漢戰爭。

  師區分楚漢戰爭與農民戰爭的性質:

  楚漢戰爭已不屬于農民戰爭的范疇,是區別于農民戰爭的另一場戰爭。它是項羽和劉為爭奪統治權而戰的,所以是統治階級內部的戰爭。項羽和劉邦己經不是農民起義領袖,他們的身份分別是“西楚霸王”和“漢王”。

  2、組織學生表演“項莊舞劍,意在沛公”“四面楚歌”的成語典故。

  旁白:

  “項莊舞劍,意在沛公”比喻說話或舉動雖然表面上另有名目,其真實意圖卻在于對某人某事進行威脅或攻擊。

  “四面楚歌”比喻陷入四面受敵、孤立無援的困境。

  3、楚漢戰爭的結果,劉邦打敗項羽,劉邦稱帝,于公元前2XX年建立漢朝,歷史上稱為西漢,劉邦為漢高祖。

  師從圖中去掉“秦”,代之以“西漢”“公元前2XX年”。

  總結

  出示幻燈,結合板書小結:

  本課講了秦帝國的興亡及西漢的建立過程,學習了許多歷史知識與成語典故,希望大家把這些知識、成語應用到我們的現實生活中去,增長智慧、提高能力。

  作業

  收集有關秦帝國的資料并思考,秦的興亡對我們有何啟示。

秦帝國的興亡 篇5

  教學內容:北師大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七年級上冊第十三課

  教材簡析:

  秦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的大一統王朝,結束了春秋戰國以來諸侯國長期割據混戰的局面,將中國歷史推進到了一個嶄新的階段。它存在的時間雖短,但它所創立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管理制度對后世影響深遠,在中國基本沿用了多年,并不斷加以發展和完善。根據新課改理念和學習的需要,我對內容作了一些調整和拓展,在內容結構上以導游的活動講述本課的內容,增加了對秦朝的短暫存亡的探討,以史為鑒,談對當今的啟示教訓。而這些也正是我們歷史教學的最終目標,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受到歷史的熏陶,感悟歷史。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①了解秦統一的背景:戰國以來統一成為大趨勢;商鞅變法后秦實力最強;長平之戰后六國皆無力御秦。培養從不同的角度分析問題的能力。

  ②說出秦兼并六國的順序和完成統一并建立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權國家的時間。

  ③探討統一國家建立的意義,培養分析問題的能力。

  ④知道陳勝、吳廣起義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農民大起義,了解秦朝滅亡是中國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

  ⑤通過閱讀“秦朝疆域圖”,培養識讀歷史地圖的基本技能。

  (2)過程與方法

  ①通過識圖,了解秦兼并六國的基本史實。

  ②通過對“紙上談兵”、“接竿而起”、“破釜沉舟”、“項莊舞劍,意在沛公”和“四面楚歌”等成語典故的運用,了解本課中相關的一些基本史實。

  ③通過聯系對比方法,探討統一國家建立的意義。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①通過學習,使學生理解秦鞏固中央集權的措施對我國多民族國家的形成、中華民族的發展作出的積極貢獻,認同其對中國歷史產生的積極意義。

  ②通過對陳勝吳廣起義的學習,認識到陳勝吳廣起義沉重打擊了秦朝的殘暴同志;通過閱讀相關小字內容,認識到秦的暴政是導致人民反抗和秦滅亡的根本原因。

  教學重點和難點:

  秦兼并六國的歷史意義、秦為什么能統一中國?

  教    具:多媒體課件

秦帝國的興亡 篇6

  《秦帝國的興亡》說課稿

  一、本課地位:

  我說課的內容是七年級上冊的第13課《秦帝國的興亡》。課本內容主要包括三部分:1、“秦王掃六合”2、陳勝吳廣起義3、秦漢戰爭(自學內容)。

  秦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的封建朝代。秦的統一,結束了春秋戰國以來諸侯割據混戰的局面,將中國歷史推向一個新的階段。它存在的時間雖短,但對后世影響深遠。所以本課在整個中國古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根據新課改的理念和學習的需要,我對內容作了一些調整和拓展。以“秦王掃六合”作為本節課的主線,增加了對秦朝的短暫的存亡的探討,以史為鑒,談對當今的啟示教訓。而這些也正是我們歷史教學的最終目標,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受到歷史的熏陶,為現實服務。

  二、學生情況分析:

  在網絡迅速發展的今天,學生已經能夠運用網絡,而且他們對新事物也比較感興趣,對一些社會熱點問題也會給予一定的關注。但初一學生知識的積累還較少,同時對國家興亡的概念還比較模糊。

  三、本課目標:

  根據以上情況和大綱的要求,對本課我確定了如下目標:

  1、知識目標:

  (1)了解秦兼并六國和秦始皇加強中央集權的史實,探討統一國家建立的意義。

  (2)認識陳勝吳廣起義。

  2、能力目標:

  (1)通過網絡的自主學習使學生學會查找資料,搜集信息的方法及使用現代信息技術為學習服務的技能。通過探究式的合作學習,使學生學會交流,培養學生樂于同他人合作的意識。

  (2)培養學生通過認識秦朝的文物古跡來分析秦朝在中國歷史中的作用,同時總結秦朝在統治國家中有哪些經驗教訓。

  3、情感目標:通過學習秦統一的歷史意義,認識到秦始皇統一中國,開創了我國歷史的新局面,對我國多民族國家的形成和中華民族的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

  四、本課重點:

  由于初一學生的年齡特點和知識積累程度的限制,對理性的知識較難領會,所以本課的重點是通過一系列的歷史事實如何讓學生認識秦兼并六國的意義和對后世的影響。

  五、本課難點:

  秦為什么能統一中國。在各個諸侯國中,最初秦國并不是最強的,但它后來為什么能統一中國,這是學生較難理解的。

  六、教學方法設計:(展示課件首頁)

  根據要求和新課改的理念,我把本節課設計成網絡探究課的形式,這是目前采用較多的一種課堂的形式。在網絡逐漸普及的時代,信息更為廣泛,老師已經不再是知識的唯一傳授者,學生可以通過多種途徑獲得信息,如何讓學生在自主學習當中最大限度的發揮主觀能動性,學會學習,提高興趣應當是我們教學當中充分考慮的問題。本節課通過網絡平臺,學生自學、搜集資料、討論、動手等多種方式可以取得較好效果。

  七、說學法:

  在本課教學中應著重培養學生的兩種能力:第一是分析問題的能力,通過引導學生討論教材的課內思考題來實現:第二是通過識圖繪圖,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

  八、教學目標 的實現:(結合課件)

  下面我就結合具體教學過程 設計說明一下是如何實現教學目標 的。(展示課件)

  1、復習導入  :通過提問“戰國七雄“是哪七個諸侯國,并要求在事先準備好的戰國形勢圖上填出七國的名字,然后指出是秦統一了六國,引入新課。

  2、“秦王掃六合”,此目內容既是重點,同時也是難點,所以應當花較多時間來探討。這里主要從秦朝統一的歷史背景、完成統一過程、秦朝的建立以及對中國發展的作用四個方面層層深入進行。

  秦朝統一的歷史背景,由學生回顧第二單元的內容,在討論的基礎上,我可以適時的進行引導。主要原因包括統一成為大勢所趨,商鞅變法增強秦國國力以及長平之戰后六國無力抵抗強秦的進攻等。

  完成統一的過程,這個子內容比較簡單,通過多媒體的演示,使學生一目了然。涉及到成語“紙上談兵”,可以由學生進行講述或扮演,可以提高興趣。

  秦朝的建立及其疆域范圍,我不僅僅是通過老師的演示,而是要求幾個同學到黑板上大概繪制,然后展示評比,可以彌補初一學生歷史地理概念模糊的不足,同時增強動手能力。

  秦朝的統一,對中國歷史發展有什么作用?安排學生分組討論。通過討論,使學生明白秦朝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國家,秦朝的統一是人民的要求。戰爭對生產力的破壞是極大的,統一可以是人民安心生產,生活也相對安定。

  3、陳勝吳廣起義。

  首先通過對學生收集的圖片“兵馬俑”、“萬里長城”、“阿房宮”等名勝古跡,從另一個角度反映秦朝的賦稅沉重徭役繁多,從而最終爆發了歷史上第一場農民起義——陳勝吳廣起義。

  其次起義過程,簡單介紹一下“大澤鄉起義”以及起義軍的路線和最后的失敗。涉及成語“斬木為兵,揭竿為旗”。

  最后總結一下我國歷史上第一次農民戰爭的意義,應著重強調其首創精神。

  4、楚漢戰爭。

  楚漢戰爭在教材中屬小字內容,只需引導學生了解戰爭雙方以及結果即可。在講述巨鹿之戰和楚漢戰爭時,簡介“破釜沉舟項莊舞劍,意在沛公四面楚歌“等成語典故的來源。

  5、練習鞏固:

  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權國家是(     )

  A、夏朝          B、西周        C、商朝          D、秦朝

  想一想:秦為什么能統一中國?秦的統一對中國歷史發展有什么作用?

  九、板書設計 :

  一、“秦王掃六合”

  a)    秦統一的歷史背景

  b)    秦統一的經過和秦朝的建立(公元前221年)

  c)    秦統一的歷史意義

  二、陳勝吳廣起義:

  (1)起義的原因

  (2)簡單的經過(公元前209年)

  (3)項羽劉邦領導:A、巨鹿之戰   B、秦朝的滅亡

  三、楚漢戰爭:(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

  (1)性質:爭奪帝位

  (2)結果:劉邦建立漢朝,定都長安,史稱西漢。

  最后,我再說明一下我的課件的設計思想。(結合課件簡單說明)

  以上就是我對本節課的分析和安排,請各位老師指教。謝謝!

秦帝國的興亡 篇7

  〖課程標準〗  了解秦兼并六國和秦始皇加強中央集權的史實,探討統一國家建立的意義。    知道陳勝吳廣起義。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了解秦統一的背景,說出秦兼并六國的順序,完成統一并建立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權國家的時間。

  探討統一國家建立的意義,培養分析問題的能力。

  知道陳勝、吳廣起義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農民起義。

  通過閱讀、繪制“秦朝疆域圖”,掌握識讀、繪制歷史地圖的基本技能。

  (過程與方法)

  學習收集成語典故的方法,通過討論培養分析問題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學習秦統一的歷史意義,認識秦始皇統一中國,開創了我國歷史的新局面,對我國多民族國家的形成和中華民族的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

  通過對陳勝、吳廣起義的學習,認識陳勝、吳廣起義沉重打擊了秦朝的殘暴統治,知道秦的暴政是導致人民反抗和秦朝滅亡的根本原因。                                              教學重點難點〗重點 秦并六國建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歷史意義。秦兼并六國完成統一,結束了諸侯割據爭霸的局面,有利于社會經濟的發展,有利于民族融合。秦的各種政治、經濟措施對后世產生了巨大影響。

  難點 對秦統治的正確評價和指導學生形成正確的情感價值取向。秦統治者既有偉大的歷史功績,又實施了殘暴的統治。通過歷史知識的學習與分析,形成正確的是非功過觀念,提高全面地和辨證地分析問題的能力。                                          〖教學準備〗

  教師自制“戰國七雄形勢圖”和各諸侯國國名卡(“齊、楚、燕、韓、趙、魏、秦”)、時間卡(“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2年”)、朝代卡(大字“秦”“西漢”)以及制作幻燈片(戰國后期的歷史背景、本課線索圖表等)。

  學生預習課文,收集有關成語典故及秦王朝的資料。                             〖教學方法〗利用掛圖、幻燈片,通過閱讀資料、分組討論、分析問題、動手繪圖進行探究式教學。            〖板書設計〗        第13課秦帝國的興亡

  一、“秦王掃六合”――――秦的統一(前221)

  “紙上談兵”

  二、秦末農民戰爭――――秦的滅亡(前206) 

  “揭竿而起”“破釜沉舟”

  三、楚漢之爭――――西漢建立(前202)   

  “項莊舞劍,意在沛公”“四面楚歌”                    〖教學過程〗

  復習戰國形勢

  師:我國在夏、商、西周以后經歷了長達五百多年的春秋戰國時期,諸侯爭霸,社會處于分裂狀態。

  1.請同學們回憶戰國時有哪幾個大的諸侯國?

  (選學生回答戰國七雄:齊、楚、燕、韓、趙、魏、秦,并出示“戰國形勢圖”)

  2.誰能把七個諸侯國名稱貼入老師繪制的戰國形勢圖中相應的位置上?

  (指導一學生將七個諸侯國名稱貼入圖中,其他同學回憶并互相驗證、鞏固七個諸侯國名稱及位置)

  幻燈出示秦統一前的歷史背景材料。

  從經濟條件看,由于生產力的發展,各地的經濟聯系已有一定程度的加強,北方的馬匹、吠犬,南方的象牙、朱砂,東方的魚鹽,西方的皮革都運到中原地區交換,這給統一局面的形成提供了必要的經濟基礎。

  從民族關系講,經過春秋、戰國長期的民族融合,華夏族像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在中國境內形成了一個相當鞏固的民族共同體,且有較高的經濟文化水平,能夠作為一個核心民族,促進各民族進一步融合。

  因為封建割據及混戰不斷,人民遭受了難以忍受的痛苦和災難,人民渴望統一,地主階級也希望建立一個統一的強有力的中央集權國家,以保證對農民的剝削與壓迫。

  3.從以上材料中,同學們能得到什么信息?

  學生進行小組討論。

  小組代表發言:

  生a:統一成為歷史發展的必然要求。

  生b:只有統一才能有利于經濟發展,人民才能安居樂業。

  ……

  師:進行概括性總結:經濟的發展、民族關系的融合以及兼并戰爭造成的災難,使廣大人民迫切希望有一個統一安定的社會環境。因此,戰國后期,統一成為大勢所趨。

  師:哪一個國家能順應歷史潮流,肩負起統一大業?為什么?

  生1:秦國能完成統一大業,因為秦國在商鞅變法后成為七國中實力最強的國家。

  (引導學生回憶:公元前356年,商鞅在秦國進行了富國強兵、加強中央集權的變法,主要內容是:獎勵生產,承認土地私有;獎勵軍功;編制戶口,加強刑罰;推行縣制,統一度量衡。通過變法,秦國富強起來,國力大增,為兼并六國打下了基礎)

  生2:秦能夠兼并六國,是因為秦始皇是一個有雄心壯志的國王,并且得到了李斯、呂不韋等人的輔助。

  生3:講述長平之戰(紙上談兵)。

  戰國時,趙國名將趙奢的兒子叫趙括,他從小讀了不少兵書,很能談用兵之道。別人往往說不過他,有時他的父親也難不倒他,趙括因此很得意,自以為天下無敵。但趙奢很替他擔憂,認為他只知兵書,不知變通,只是“紙上談兵”。并且說:“將來趙國若用他為上將,肯定會大敗。”后來,秦軍進犯趙國,趙軍在長平堅持抵抗。那時,趙奢已經去世,由老將廉頗指揮作戰。廉頗雖然上了年紀,但身經百戰,很懂用兵之道,他見秦軍勢力強大,便采取持久之計,打算把秦軍拖垮,于是下令堅守營壘,不理睬秦軍的挑戰。秦將白起知道廉頗善于用兵,僵持下去對秦軍不利,便派人散布謠言,說秦軍最怕趙括,別的人都不在乎。趙王正嫌廉頗沒有速戰速勝,不顧別人的勸告,派趙括接替了廉頗。趙括到了長平后,死搬兵書,完全改變了廉頗的作戰計劃,結果被秦軍包圍,趙軍糧絕,趙括在突圍時被亂箭射死,趙國四十萬軍隊全做了俘虜,并被活埋。

  成語“紙上談兵”就是從這個故事發展而來的,比喻只會空發議論,不能解決實際問題。(讓學生概括出這一意思)

  ……

  師:以上幾位同學回答得很好。他們從商鞅變法后的富國強兵,秦王嬴政的雄心壯志,以及長平之戰使與秦國抗衡的趙國一敗涂地等幾個方面說明了七國中秦國最有可能完成統一的大業。由秦來完成封建統一,是歷史的必然。

  一、秦王掃六合(板書)

  秦自商鞅變法以來建立了比較鞏固的中央集權的封建政權,經濟發展迅速,軍事力量逐漸壯大。在與其他國家交戰中越戰越強,領土不斷擴大,而關東六國則一個一個地衰敗下去。長平之戰后,六國再無力與秦國抗衡。

  請同學們閱讀課本中關于“六合”的注釋,了解六合并非六國,而是指上、下、東、南、西、北,泛指天下。

  再請同學們根據書中所述回答:

  1. 秦國在什么時間內兼并了六國?

  (選一學生回答:公元前230―前221年)

  2. 誰能把七國形勢圖中其他六國名稱,按秦滅六國的順序撕下?

  選一學生撕國名,其他同學比賽記憶。

  老師將大字“秦”貼到圖中央,并貼上時間“公元前221年”。

  請同學們仔細觀察教師繪制形勢圖的方法,希望同學們在課后能按老師繪制的方法或用自己掌握、喜歡的其他方法動手繪制一幅“秦朝疆域圖”(形勢圖、示意圖等均可)。各小組內評選出最佳繪圖能手。

  師:在秦完成統一大業中,秦王嬴政的功績是不可忽視的。下面我們進行一個小活動,同學觀看課本上“秦始皇像”及李白的詩,摹仿并描述一下秦始皇千古一帝的風貌和神韻(亦可打出幻燈)。

  生:每組選出兩位學生,一位表演,一位描述。

  師:鼓勵、贊揚、補充學生發言,通過活動師生獲如下認知:

  畫像上的秦始皇目光炯炯,一手指向前方的威嚴而傲慢的神態,流露出了當年威震六國,一統天下的壯志雄心;他頭戴冕旒,身穿龍袍,腰佩寶劍,顯示了他那唯我獨尊、君臨天下的帝王身份。唐朝大詩人李白的詩,正好是對這幅像的生動寫照――“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

  請同學們討論下面問題:秦統一對中國歷史發展有何作用?

  生根據秦統一前背景材料分析討論,小組代表發言。

  生a:秦完成統一六國的事業,從此結束了春秋以來諸侯割據爭霸的混戰局面,建立了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

  生b:秦的統一順應了歷史發展的潮流,符合廣大人民的共同愿望,秦統一后,人民可以有一個比較安定的環境從事生產。

  生c:秦王朝推行了許多消除分裂因素的措施,增強了各地區的經濟、文化聯系,為我國長期的統一奠定了基礎。

  ……

  學生閱讀每課一得:你知道皇帝稱號的由來嗎?

  師:秦王嬴政幻想秦的統治世代繼續下去,他自稱始皇帝,后代為二世、三世……以至千世萬世。強大的秦王朝是否像秦始皇所設想的那樣傳至千世萬世呢?

  二、秦末農民戰爭(板書)

  1. 秦末農民起義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幻燈出示材料:

  (1)徭役、兵役負擔沉重。據史書記載,修驪山陵的有70萬人;北擊匈奴、筑長城的有30萬;移民戍守越族地區50萬,以上共計150萬。再加上修建馳道的,建筑宮殿的,更有大量日夜奔走于途,運輸糧食的。所以秦朝長年在外服役的有二三百萬人。當時全國總人口大約2000萬,減去婦女1000萬,男子1000萬中除去老弱病殘,青壯年男子總數也只有三四百萬人。因此,“丁男”全部服役也不夠,連“丁女”也抽調去運輸糧餉,出現了“丁男被甲、丁女轉輸”的現象。

  (2)秦朝的賦稅很重,農民要將收獲物的三分之二以上交給國家。

  (3)秦朝的刑法很殘酷。單是死刑就有腰斬、車裂等十多種,還有族誅和連坐。據統計全國的刑徒有100萬人以上,占全國總人口的二十分之一。勞動人民稍有反抗,就會遭到殘酷的鎮壓,全國變成了一個大監獄。

  (4)秦二世即位后,他的統治殘暴程度同其父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更加激化了階級矛盾。

  學生閱讀討論:秦建立以后,秦始皇過度地使用民力,超負荷地征收賦稅,使用嚴酷的法律。殘暴的統治終于觸發了秦末大規模的農民起義。所以秦的暴政是秦末農民起義的根本原因。

  請一位同學講述“揭竿而起”的成語典故:

  公元前209年夏,一些貧苦的農民被征發到漁陽戍邊,隊伍在大澤鄉遇到大雨,因道路被沖毀而無法按期到達,按照秦朝的法律,誤期就要被處死。于是陳勝和吳廣殺死押送的軍官,率眾起義,陳勝振臂高呼:“王侯將相,寧有種乎?”意思是那些王侯將相難道是天生的嗎?號召大家起來推翻秦朝的統治,九百壯士“斬木為兵,揭竿為旗”,開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農民起義。起義軍攻下陳縣后,陳勝在眾人的擁戴下,自立為王,國號“張楚”。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農民革命政權,并提出了“伐無道,誅暴秦”的革命口號。起義軍分兵三路直逼咸陽,秦二世驚恐萬分,急忙把幾十萬刑徒武裝起來向起義軍反撲,起義軍寡不敵眾,吳廣、陳勝相繼被害,起義失敗。

  “揭竿而起”的成語典故常指人民起義。

  師:在同學們繪聲繪色的講述中,我們了解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農民起義的名稱、時間、地點、經過、結果等。

  2. 討論陳勝、吳廣起義的歷史意義。

  (1)陳勝、吳廣起義沉重打擊了秦王朝的殘暴統治。

  (2)陳勝、吳廣的首創精神鼓舞著全國人民起來反抗暴秦,秦王朝最后被項羽、劉邦等所推翻。

  學生閱讀小字,講述“破釜沉舟”的故事:

  秦朝末年,陳勝、吳廣在大澤鄉起義后,抗秦斗爭蓬勃發展。當時,項羽和他的叔父項梁也在吳中起兵抗秦,項羽身材魁梧,氣力過人,他一人能扛起一只大鼎。他和叔父起兵后,獲得節節勝利。

  秦將章邯引軍渡過黃河北上,圍攻趙國。起義軍主將宋義懼怕秦軍,貽誤戰機,被項羽一怒之下殺死,項羽引大軍救趙。當他渡過黃河后,下令擊沉船只,以絕士兵戰敗返渡之念,并燒掉軍帳,每人只發給三天的干糧。他還打破飯鍋,以示戰勝秦兵之決心。這樣一來,全體士兵唯有以死相拼,才能取得戰爭勝利。

  成語“破釜沉舟”就是這個故事的概括,后比喻誓死殺敵取勝之決心和同仇敵愾之士氣。(讓學生概括出這一意思)

  師生鼓掌。

  師:非常精彩。陳勝、吳廣起義失敗后,各地的反秦斗爭仍在繼續,項羽與秦兵在巨鹿展開決戰。劉邦趁機攻取咸陽,秦朝統治者無力抵抗,向劉邦投降,秦朝滅亡。

  三、楚漢戰爭(板書)

  1. 楚漢之爭是怎么回事?

  生閱讀回答:

  秦朝滅亡以后項羽自立為西楚霸王,封劉邦為漢王。他們為了爭奪統治權,展開了長達四年之久的戰爭,歷史上稱為楚漢戰爭。

  師區分楚漢戰爭與農民戰爭的性質:

  楚漢戰爭已不屬于農民戰爭的范疇,是區別于農民戰爭的另一場戰爭。它是項羽和劉邦為爭奪統治權而戰的,所以是統治階級內部的戰爭。項羽和劉邦已經不是農民起義領袖,他們的身份分別是“西楚霸王”和“漢王”。

  2. 組織學生表演“項莊舞劍,意在沛公”“四面楚歌”的成語典故。

  旁白:

  “項莊舞劍,意在沛公”比喻說話或舉動雖然表面上另有名目,其真實意圖卻在于對某人某事進行威脅或攻擊。

  “四面楚歌”比喻陷入四面受敵、孤立無援的困境。

  3. 楚漢戰爭的結果,劉邦打敗項羽,劉邦稱帝,于公元前202年建立漢朝,歷史上稱為西漢,劉邦即為漢高祖。

  師從圖中去掉“秦”,代之以“西漢”“公元前202年”。

  總結

  統一 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30-前221年,秦先后兼并六國,建立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權的國家

  滅亡 公元前206年――由陳勝吳廣起義而開始的秦末農民戰爭于公元前206年推翻秦的統治

  西漢建立 公元前202年――秦滅亡后,劉邦項羽為爭奪統治權,進行了長達四年之久的楚漢之爭。劉邦勝,于公元前202年建立西漢。

  出示幻燈,結合板書小結:

  本課講了秦帝國的興亡及西漢的建立過程,學習了許多歷史知識與成語典故,希望大家把這些知識、成語運用到我們的現實生活中,增長智慧、提高能力。

  作業  收集有關秦帝國的資料并思考,秦的興亡對我們有何啟示。                        〖設計說明〗

  在信息網絡時代,教師的主要職能應該是知識的促進者、發掘資源的向導、尋求機會的組織者、思想和技術咨詢的指導者。本課教學過程,就是教師參與、學生自主探究、體驗歷史的過程。

  為了達到本課教學的目標,師生在課前要做大量的準備工作,教師參與指導,學生搜集秦帝國的資料,創設教學情境、設置表演的內容步驟,激勵學生積極大膽地發揮自身才能與創造力。在教師參與指導下,學生能親口描述歷史,親身體驗歷史,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且能從師生準備的材料中敏銳地捕捉信息,進行分析探討、交流合作,充分投入到知識探索之中。

  本教案設計采用多元化教學,既有故事講述,又有歷史人物描繪,歷史劇表演,繪制歷史地圖等活動。

  教師掛圖制作要顯示繪圖的方法,讓學生展開想像力,根據授課情況,當堂繪制“秦朝疆域圖”。文史滲透,用成語典故的描繪表演活動貫穿秦統一、滅亡和西漢建立的全過程,形成動感性的歷史畫面,調動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和探究歷史的積極性并培養學生識圖、繪圖、口語表達、表演、分析問題等多方面的綜合性能力。

  歷史教學過程是每一位學生提高知識面、培養能力的過程,所以本課設計中設置了分層問答,從而調動了每一位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總之,本課教學過程中,由于準備充分,學生投入,課堂氣氛融洽,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既使學生獲得了必要的歷史知識和思考歷史現象的能力,又在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上得到了有益的陶冶。                               〖教案點評〗

  盧秋云老師設計和組織的這節課有以下突出特點:

  1. 體現了差異教學的原則。教師設計不同層次和視角的問題,讓不同層次和水平的學生回答。

  2. 注重歷史學習的直觀性和動態過程。如運用貼紙條――撕紙條的方法體現從七雄并立到秦兼并六國、最后秦統一全國的歷史動態過程。

  3. 重視學習方法的培養。教師通過展示秦疆域圖的繪制方法,讓學生用教師提供的方法或自己掌握、喜歡的方法在課后表示秦的疆域。

  4. 重視過程體驗,通過學生表演和想像來展現歷史。如通過表演來表現成語所蘊涵的史實,根據秦始皇像與李白詩句來描繪秦始皇的歷史風韻。

  5. 注重史料在歷史教學中的思維、信息載體作用。

  6. 充分發揮了歷史成語典故的趣味性、史實性和教育性功能,使學生不僅獲得了相關歷史背景信息,同時進行了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教育,還通過表演培養了學生的綜合能力。

  7. 注重利用“秦為什么能完成統一”“為什么二世而亡”“秦的滅亡對我們有何啟示”等問題讓學生積極思考、合作探究。綜合以上特點,本節設計和組織較好地貫徹了課改思想。

秦帝國的興亡 篇8

  第13課   秦帝國的興亡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了解秦統一的背景:戰國以來統一成為大勢所趨;商鞅變法后秦實力最強;長平之戰后六國皆無力抵抗秦國進攻。培養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分析問題的能力。

  說出秦兼并六國的順序和完成統一并建立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權國家的時間。

  探討統一國家建立的意義,培養分析問題的能力。

  知道陳勝吳廣起義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農民大起義。

  通過閱讀“秦朝疆域圖”,培養識讀歷史地圖的基本技能。

  過程與方法

  通過視圖,了解秦兼并六國的基本史實。

  通過對“紙上談兵”“揭竿而起”“破釜沉舟”“項莊舞劍,意在沛公”和“四面楚歌”等成語典故的運用,了解本課中相關的一些基本史實。

  通過聯系對比方法,探討統一國家建立的意義。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通過學習秦統一的歷史意義,認識到秦始皇統一中國,開創了我國歷史的新局面,對我國多民族國家的形成和中華民族的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

  通過對陳勝吳廣起義的學習,認識到陳勝吳廣起義沉重打擊了秦朝的殘暴統治;通過閱讀相關小字內容,認識到秦的暴政是導致人民反抗和秦滅亡的根本原因。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 秦兼并六國的歷史意義。

  難點:在各個諸侯國中,當初秦并不是最強的,為什么它后來能夠統一中國。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問:戰國七雄是哪七個諸侯國?

  在這七個諸侯國中,最后秦國統一了六國。

  板書[第13課  秦帝國的興亡]

  同學們請看書,看看秦為什么能夠統一六國?

  [ “秦王掃六合” ]

  (先由學生進行討論并整理后回答,教師進行總結歸納)1、當時統一成為大勢所趨。從經濟條件上講,由于生產力的提高,社會經濟的發展,各地區的經濟聯系已有一定程度的加強。北方的馬匹、吠犬,南方的象牙、朱砂,東方的魚鹽,西方的皮革都運到中原地區進行交換。這給統一局面的形成提供了必要的經濟基礎。從民族關系上講,經過春秋戰國長期的民族融合,華夏族像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在中國境內形成一個相當鞏固的民族共同體,而且由較高的經濟文化水平。所以華夏族能夠作為一個核心民族,克服周邊各民族的離心力,促進各族人民逐漸融合。另外,各族人民也強烈的要求統一。農民是統一最熱誠的支持者,因為封建割據以及由此引起的紛爭混戰,給農民帶來了難以忍受的痛苦和負擔。工商業者也渴望統一,因為封建割據,關卡林立,限制了工商業的進一步發展。地主階級更要求統一,因為中國的地主和西方的領主不同,他們不能親自掌握行政權、司法權和軍事權;為了保證對農民的剝削和壓迫,地主階級希望建立一個統一的強有力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

  2、由秦國來完成封建統一,不是偶然的。秦自商鞅變法以來,由于社會變革比較徹底,建立了比較鞏固的中央集權的封建政權,新興地主階級的力量比較強大,經濟發展比較迅速,軍隊裝備比較精良,供給充足,戰斗力強。從公元前361年秦孝公即位,到秦王贏政于公元前238年親自執政,共經歷六代123年,其他六國一個個衰敗下去,唯獨秦越戰越強。在此期間,共消滅六國150多萬軍隊,領土從今關中地區擴展到陜南、陜北、甘肅、寧夏、四川、山西、河南、湖北、湖南等地區,因而秦國最有條件來完成統一。

  3、長平之戰后,六國再也無力抵抗秦國的進攻了。在長平之戰前,六國力量最強的是趙國,是秦統一的最大障礙。趙國在長平之戰中慘敗,元氣大傷,喪失了強國的地位,再也無力和秦國抗衡,秦統一的進程加快了。

  問:秦統一中國的過程是怎樣的呢?

  秦統一中國是一個長期的過程。秦的統一是經過商鞅變法后1XX年的兼并戰爭,不斷蠶食東方鄰國的土地才完成的。公元前230年-前221年,秦在前100多年兼并的基礎上逐一滅了六國,完成了統一;其次,讓學生講述秦逐一滅六國的時間先后順序。

  秦王嬴政

  姓嬴名政。13歲即秦王位,由相國呂不韋執政。22歲親理國政,平定了權勢很大的宦官發動的叛亂,免除了相國呂不韋的職務,消除了已經發展到分裂秦國的兩大勢力。從公元前230年起,發動了最后消滅東方六國的統一戰爭。到39歲,即公元前221年,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秦朝。

  秦滅六國

  前230年派內史騰攻韓,虜韓王安,以其地置潁川郡,韓亡。

  前229年派王翦等大舉攻趙。前228年,王翦大破趙軍,克趙都邯鄲,虜趙王遷,趙亡。趙公子嘉奔代,自立為代王。

  前226年派王翦攻燕,取燕都薊,燕王喜遷都遼東。

  前225年派王賁攻魏,包圍魏都大梁,引河溝水灌大梁城,魏王假降,魏亡。

  前225年派李信率20萬大軍攻楚,楚軍反擊,秦軍大敗。改派已經告老還鄉的王翦率60萬大軍攻楚。前224年,楚集中全國兵力抗秦。王翦堅壁不與戰。楚人一再挑戰,王翦置之不理。楚軍不得戰,引而東,王翦追擊,大破楚軍,殺項燕。前223年,秦虜楚王負芻,楚亡。

  前222年派王賁攻遼東,虜燕王喜,燕亡。

  前222年王賁攻代,虜代王嘉,代亡。

  前221年王賁自燕南攻齊。秦兵入齊都臨淄,民莫敢抗拒。齊王建降,齊亡。

  經過XX年的征戰,秦王嬴政終于先后滅亡了六國,結束了春秋戰國以來長期諸侯割據混戰的局面,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

  “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

  唐代大詩人李白寫的詩句。李白用“秦王掃六合(六合,天地四方。掃六合,橫掃天下之意),虎視何雄哉!揮劍擊浮云,諸侯盡西來”的詩句,來描繪嬴政威征六國,一統天下的雄姿和氣概。詩載《全唐詩》卷161。

  問:秦國完成統一的具體時間、都城和建立者分別是什么?

  公元前221年,秦王贏政在咸陽建立起了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權國家。

  問:秦統一六國,完成大一統由什么歷史意義呢?

  (諸侯爭霸給人民造成巨大危害,那么秦統一對中國歷史發展有什么作用)

  完成統一六國的事業,從此結束了春秋戰國以來諸侯割據混戰的局面,建立了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戰國時代的諸侯混戰,給社會帶來了巨大的破壞。當時有人說:“經過一場大戰,人民的死傷和甲兵的損失,其所費十年之田而不償也。”秦統一之后,人民可以由一個比較安定的環境從事生產。秦王朝推行了許多消除分裂因素的措施,加強了各地區的經濟文化聯系,為我國長期的統一奠定了基礎。這對我國歷史發展,有著深遠影響。長期以來,我國封建社會,以高度發展的經濟和文化,屹立在世界文明的前列,而且能有效抵抗外來侵略,保持國家的獨立,這與公元前3世紀秦統一的開創之功,有著不可分割的歷史聯系。

  歷史小故事:《朝會》

  旁白:秦王統一六國以后的一天,秦王召集群臣商議治國之事。

  秦王:我自起兵以來,南征北戰,東擋西殺,一統天下,建立了千秋基業,今與大家商量國君該如何稱呼?

  李斯(滿臉堆笑):大王的豐功偉績,亙古未有,即使三皇五帝也不能與大王相比。

  秦王眼前一亮:妙哉,那就稱“皇帝”吧,我就是秦始皇,子孫后代,代代相傳,以至千世萬世。我自稱“朕”,朕要在中央設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三職。

  一大臣:大王,哦—不(輕拍自己的嘴巴),皇上。這三個官職具體負責什么?

  秦王:李愛卿,你來替朕給大家解釋解釋。

  李斯連忙走到電腦前按動鼠標:丞相主管全國的行政事務,太尉總領軍事,御史大夫負責監察白官。

  (群臣恍然大悟)

  王綰:皇上,地方上該如何處理。現在諸侯剛剛消滅,特別是燕、楚、齊三國離咸陽很遠,不在那里封幾個王不行,請皇上把幾位皇子封到那里去。

  李斯匆忙接過話來:周武王建立周朝的時候,封了不少諸侯,到后來相冤家一樣互相殘殺,周天子也無法禁止,可見分封的辦法不好,不如沿用我們的郡縣制。

  秦王:好,正合朕的意思,從此廢除分封,設立郡縣。退朝。

  問:秦朝的疆域對比以前有什么區別?

  指導學生了解秦朝的疆域。

  同學們我們這一課講得就是秦朝的興亡,那么我們前面講了秦朝的興,那么秦朝又是怎樣滅亡的呢?

  [陳勝吳廣起義]

  問:陳勝吳廣起義的原因是什么?

  秦王朝的暴政是農民起義的根本原因,因為它激化了階級矛盾,嚴重破壞了社會生產的發展。具體來講,秦朝的暴政主要有以下四個方面:

  1、徭役、兵役負擔沉重。修驪山陵的有70萬人;北擊匈奴、筑長城的有30萬人;移民戍守越族地區的有50萬人,共計150萬人。再加上修建馳道的,修建離宮的,更有大量奔走于途、運輸糧食的。所以秦朝常年在外服役的有二三百萬人,而當時全國總人口才大約XX萬人,減去婦女1000萬,男子1000萬中除去老弱病殘的,青壯年也就三四百萬人。因此當時出現了“丁男被甲,丁女運輸”的現象。

  2、秦朝的賦稅很重,農民要將收獲物的三分之二上交給國家。

  3、秦朝的刑法很殘酷。

  4、秦二世即位后,它的統治更加殘暴,更加激化了階級矛盾。秦的暴政是秦末農民戰爭爆發的根本原因。

  問:陳勝吳廣起義的直接原因是什么?起義的經過是怎樣的?結果又如何呢?這次起義有什么影響?

  1、直接原因:公元前2XX年夏,一些貧民被征發到漁陽戍邊,在大澤鄉遇到大雨,因此無法按期到達。而這是要被處死的。于是陳勝吳廣殺死押運的軍官,發動起義。這是起義爆發的直接原因。

  2、經過:張楚政權的建立。起義軍攻下陳后,陳勝在眾人的擁戴下自立為王,國號張楚。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農民政權。張楚政權建立后,提出了“伐無道,誅暴秦”的革命口號,鼓舞了全國農民的反抗斗爭。

  進軍關中失敗。張楚政權建立后,農民起義軍向秦王朝發動總攻。當時兵分三路,直搗咸陽。由于秦王朝的瘋狂反撲和起義軍內部不純,陳勝、吳廣先后被害,起義很快失敗了。

  3、歷史意義:陳勝吳廣起義,雖然前后只有六個月的時間,但它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農民大起義,其“奮臂為天下倡始”的首創精神,“伐無道,誅暴秦”的革命思想,“削木為兵,揭桿為旗”的英雄氣魄,鼓舞著后來的千千萬萬農民反抗封建統治,為推翻秦王朝的統治奠定了基礎。它沉重打擊了秦朝的殘暴統治。

  陳勝吳廣起義失敗后,各地斗爭仍在繼續。力量最強的是由劉邦和項羽領導的兩支軍隊。在戰斗中,項羽通過巨鹿之戰消滅了秦軍的主力。公元前2XX年,秦朝統治者向劉邦投降,存在僅XX年的秦王朝被秦末農民戰爭推翻了。

  同學們,我們又知道這樣一句諺語,就是“一山難容二虎”,那么在這時涌現出了兩支部隊,就是劉邦和項羽,那么他們之間最終的斗爭結果如何呢?

  [楚漢戰爭]

  劉邦率領的起義軍和秦朝滅亡

  劉邦,字季,沛(江蘇沛縣)人,泗水亭長。他給縣里押送刑徒到驪山去營造陵墓,半路上逃亡了很多,劉邦干脆把剩下的也放了,和他們一起逃到芒、碭一帶的山里。陳勝吳廣起義后,劉邦起兵反秦,攻下沛縣,殺死縣令。大家推舉劉邦作沛公,領導起義軍。起義軍發展到幾千人,服從項梁的指揮。

  項梁戰死后,項羽帶兵渡河救趙,劉邦帶兵西攻關中。劉邦帶領的起義軍攻破武關,到達灞上(陜西長安東)。這時,秦二世已被趙高殺死,趙高除帝號,立子嬰為秦王。秦王子嬰素車白馬,封了皇帝的璽、符、節,向起義軍投降,宣告了秦政權的覆滅。  

  項羽縱兵燒殺搶掠

  項羽進入關中時,劉邦已先入咸陽。由于楚懷王有約在先,“先入關者王之”,劉邦理應王關中。項羽入關后,憑借手中的40萬大軍,企圖消滅劉邦,獨霸天下。因劉邦卑辭言和,雙方暫時和解。項羽隨即引兵西屠咸陽,誅秦降王子嬰,焚燒秦宮室,火三月不滅。搶掠貨寶和美女東歸。秦民大失所望。  

  楚漢戰爭

  項羽在咸陽縱兵燒殺搶掠之后,引兵出關東歸,分封諸侯為王,共分了18個王。項羽分封的時候,有的把他們改徙到較為邊遠的地區,另封自己的親信到那里去做王;有的“有功未得封”,“擁兵無所歸”,不少人心里不服。分封后,不到一個月,就互相打了起來。漢王劉邦乘項羽疲于奔命的機會,出漢中,定關中,與楚相持于滎陽、成皋之間。三四年間,劉邦雖然屢敗于楚,但拓地日廣,形勢益固。項羽雖然屢戰屢勝,卻已兵疲食盡,公元前2XX年八月,與漢約定中分天下,以鴻溝(古運河名,在今河南滎陽北)為界。訂約以后,項羽引兵東歸,張良、陳平勸劉邦乘機追擊,不要養虎遺患。劉邦就帶兵乘勝追擊。公元前2XX年,劉邦大舉進攻項羽,并約韓信、彭越會師。最后把項羽在垓下(今安徽靈璧東南)重重包圍。項羽率數百騎突圍,漢軍窮追不舍,最后項羽自刎于烏江(今安徽和縣東北)。

  項羽被劉邦擊敗,逃至烏江自殺

  公元前2XX年十二月,劉邦派使者約韓信、彭越,說:“請合力進擊項羽,打敗項羽后所得的地,自陳以東歸韓信,睢陽以北歸彭越。”劉邦許以劃地封王的愿以后,韓信、彭越馬上率軍并進,將項羽圍困于垓下。項羽兵少食盡,又聞四面楚歌,以為漢軍已盡得楚地,悲歌一曲,別了美人,率800騎突圍南走。至烏江(今安徽和縣東北),烏江亭長請項羽渡江,以圖再起。項羽笑答無顏再見江東父老,自刎而死。

  總結:本課主要講述了秦朝的興和亡。讓學生總結興的原因和亡的原因,以此結束本課。并讓學生知道一個道理,就是得民心者得天下,因此我們必須始終懷著一顆仁慈的心,這樣才能贏得別人的尊重,才能與他人和平相處。

秦帝國的興亡 篇9

  一、本課地位:

  我說課的內容是七年級上冊的第13課《秦帝國的興亡》。課本內容主要包括三部分:1、“秦王掃六合”2、陳勝吳廣起義3、秦漢戰爭(自學內容)。

  秦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的封建朝代。秦的統一,結束了春秋戰國以來諸侯割據混戰的局面,將中國歷史推向一個新的階段。它存在的時間雖短,但對后世影響深遠。所以本課在整個中國古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根據新課改的理念和學習的需要,我對內容作了一些調整和拓展。以“秦王掃六合”作為本節課的主線,增加了對秦朝的短暫的存亡的探討,以史為鑒,談對當今的啟示教訓。而這些也正是我們歷史教學的最終目標,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受到歷史的熏陶,為現實服務。

  二、學生情況分析:

  在網絡迅速發展的今天,學生已經能夠運用網絡,而且他們對新事物也比較感興趣,對一些社會熱點問題也會給予一定的關注。但初一學生知識的積累還較少,同時對國家興亡的概念還比較模糊。

  三、本課目標:

  根據以上情況和大綱的要求,對本課我確定了如下目標:

  1、知識目標:

  (1)了解秦兼并六國和秦始皇加強中央集權的史實,探討統一國家建立的意義。

  (2)認識陳勝吳廣起義。

  2、能力目標:

  (1)通過網絡的自主學習使學生學會查找資料,搜集信息的方法及使用現代信息技術為學習服務的技能。通過探究式的合作學習,使學生學會交流,培養學生樂于同他人合作的意識。

  (2)培養學生通過認識秦朝的文物古跡來分析秦朝在中國歷史中的作用,同時總結秦朝在統治國家中有哪些經驗教訓。

  3、情感目標:通過學習秦統一的歷史意義,認識到秦始皇統一中國,開創了我國歷史的新局面,對我國多民族國家的形成和中華民族的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

  四、本課重點:

  由于初一學生的年齡特點和知識積累程度的限制,對理性的知識較難領會,所以本課的重點是通過一系列的歷史事實如何讓學生認識秦兼并六國的意義和對后世的影響。

  五、本課難點:

  秦為什么能統一中國。在各個諸侯國中,最初秦國并不是最強的,但它后來為什么能統一中國,這是學生較難理解的。

  六、教學方法設計:(展示課件首頁)

  根據要求和新課改的理念,我把本節課設計成網絡探究課的形式,這是目前采用較多的一種課堂的形式。在網絡逐漸普及的時代,信息更為廣泛,老師已經不再是知識的唯一傳授者,學生可以通過多種途徑獲得信息,如何讓學生在自主學習當中最大限度的發揮主觀能動性,學會學習,提高興趣應當是我們教學當中充分考慮的問題。本節課通過網絡平臺,學生自學、搜集資料、討論、動手等多種方式可以取得較好效果。

  七、說學法:

  在本課教學中應著重培養學生的兩種能力:第一是分析問題的能力,通過引導學生討論教材的課內思考題來實現:第二是通過識圖繪圖,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

  八、教學目標 的實現:(結合課件)

  下面我就結合具體教學過程 設計說明一下是如何實現教學目標 的。(展示課件)

  1、復習導入  :通過提問“戰國七雄“是哪七個諸侯國,并要求在事先準備好的戰國形勢圖上填出七國的名字,然后指出是秦統一了六國,引入新課。

  2、“秦王掃六合”,此目內容既是重點,同時也是難點,所以應當花較多時間來探討。這里主要從秦朝統一的歷史背景、完成統一過程、秦朝的建立以及對中國發展的作用四個方面層層深入進行。

  秦朝統一的歷史背景,由學生回顧第二單元的內容,在討論的基礎上,我可以適時的進行引導。主要原因包括統一成為大勢所趨,商鞅變法增強秦國國力以及長平之戰后六國無力抵抗強秦的進攻等。

  完成統一的過程,這個子內容比較簡單,通過多媒體的演示,使學生一目了然。涉及到成語“紙上談兵”,可以由學生進行講述或扮演,可以提高興趣。

  秦朝的建立及其疆域范圍,我不僅僅是通過老師的演示,而是要求幾個同學到黑板上大概繪制,然后展示評比,可以彌補初一學生歷史地理概念模糊的不足,同時增強動手能力。

  秦朝的統一,對中國歷史發展有什么作用?安排學生分組討論。通過討論,使學生明白秦朝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國家,秦朝的統一是人民的要求。戰爭對生產力的破壞是極大的,統一可以是人民安心生產,生活也相對安定。

  3、陳勝吳廣起義。

  首先通過對學生收集的圖片“兵馬俑”、“萬里長城”、“阿房宮”等名勝古跡,從另一個角度反映秦朝的賦稅沉重徭役繁多,從而最終爆發了歷史上第一場農民起義——陳勝吳廣起義。

  其次起義過程,簡單介紹一下“大澤鄉起義”以及起義軍的路線和最后的失敗。涉及成語“斬木為兵,揭竿為旗”。

  最后總結一下我國歷史上第一次農民戰爭的意義,應著重強調其首創精神。

  4、楚漢戰爭。

  楚漢戰爭在教材中屬小字內容,只需引導學生了解戰爭雙方以及結果即可。在講述巨鹿之戰和楚漢戰爭時,簡介“破釜沉舟項莊舞劍,意在沛公四面楚歌“等成語典故的來源。

  5、練習鞏固:

  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權國家是(     )

  A、夏朝          B、西周        C、商朝          D、秦朝

  想一想:秦為什么能統一中國?秦的統一對中國歷史發展有什么作用?

  九、板書設計 :

  一、“秦王掃六合”

  a)    秦統一的歷史背景

  b)    秦統一的經過和秦朝的建立(公元前221年)

  c)    秦統一的歷史意義

  二、陳勝吳廣起義:

  (1)起義的原因

  (2)簡單的經過(公元前209年)

  (3)項羽劉邦領導:A、巨鹿之戰   B、秦朝的滅亡

  三、楚漢戰爭:(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

  (1)性質:爭奪帝位

  (2)結果:劉邦建立漢朝,定都長安,史稱西漢。

  最后,我再說明一下我的課件的設計思想。(結合課件簡單說明)

  以上就是我對本節課的分析和安排,請各位老師指教。謝謝!

秦帝國的興亡 篇10

  一、本課地位: 

  我說課的內容是七年級上冊的第13課《秦帝國的興亡》。課本內容主要包括三部分:1、“秦王掃六合”2、陳勝吳廣起義3、秦漢戰爭(自學內容)。 

  秦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的封建朝代。秦的統一,結束了春秋戰國以來諸侯割據混戰的局面,將中國歷史推向一個新的階段。它存在的時間雖短,但對后世影響深遠。所以本課在整個中國古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根據新課改的理念和學習的需要,我對內容作了一些調整和拓展。以“秦王掃六合”作為本節課的主線,增加了對秦朝的短暫的存亡的探討,以史為鑒,談對當今的啟示教訓。而這些也正是我們歷史教學的最終目標,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受到歷史的熏陶,為現實服務。 

  二、學生情況分析: 

  在網絡迅速發展的今天,學生已經能夠運用網絡,而且他們對新事物也比較感興趣,對一些社會熱點問題也會給予一定的關注。但初一學生知識的積累還較少,同時對國家興亡的概念還比較模糊。 

  三、本課目標: 

  根據以上情況和大綱的要求,對本課我確定了如下目標: 

  1、知識目標: 

  (1)了解秦兼并六國和秦始皇加強中央集權的史實,探討統一國家建立的意義。 

  (2)認識陳勝吳廣起義。 

  2、能力目標: 

  (1)通過網絡的自主學習使學生學會查找資料,搜集信息的方法及使用現代信息技術為學習服務的技能。通過探究式的合作學習,使學生學會交流,培養學生樂于同他人合作的意識。 

  (2)培養學生通過認識秦朝的文物古跡來分析秦朝在中國歷史中的作用,同時總結秦朝在統治國家中有哪些經驗教訓。 

  3、情感目標:通過學習秦統一的歷史意義,認識到秦始皇統一中國,開創了我國歷史的新局面,對我國多民族國家的形成和中華民族的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 

  四、本課重點: 

  由于初一學生的年齡特點和知識積累程度的限制,對理性的知識較難領會,所以本課的重點是通過一系列的歷史事實如何讓學生認識秦兼并六國的意義和對后世的影響。 

  五、本課難點: 

  秦為什么能統一中國。在各個諸侯國中,最初秦國并不是最強的,但它后來為什么能統一中國,這是學生較難理解的。 

  六、教學方法設計:(展示課件首頁) 

  根據要求和新課改的理念,我把本節課設計成網絡探究課的形式,這是目前采用較多的一種課堂的形式。在網絡逐漸普及的時代,信息更為廣泛,老師已經不再是知識的唯一傳授者,學生可以通過多種途徑獲得信息,如何讓學生在自主學習當中最大限度的發揮主觀能動性,學會學習,提高興趣應當是我們教學當中充分考慮的問題。本節課通過網絡平臺,學生自學、搜集資料、討論、動手等多種方式可以取得較好效果。 

  七、說學法: 

  在本課教學中應著重培養學生的兩種能力:第一是分析問題的能力,通過引導學生討論教材的課內思考題來實現:第二是通過識圖繪圖,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 

  八、教學目標的實現:(結合課件) 

  下面我就結合具體教學過程設計說明一下是如何實現教學目標的。(展示課件) 

  1、復習導入:通過提問“戰國七雄“是哪七個諸侯國,并要求在事先準備好的戰國形勢圖上填出七國的名字,然后指出是秦統一了六國,引入新課。 

  2、“秦王掃六合”,此目內容既是重點,同時也是難點,所以應當花較多時間來探討。這里主要從秦朝統一的歷史背景、完成統一過程、秦朝的建立以及對中國發展的作用四個方面層層深入進行。 

  秦朝統一的歷史背景,由學生回顧第二單元的內容,在討論的基礎上,我可以適時的進行引導。主要原因包括統一成為大勢所趨,商鞅變法增強秦國國力以及長平之戰后六國無力抵抗強秦的進攻等。 

  完成統一的過程,這個子內容比較簡單,通過多媒體的演示,使學生一目了然。涉及到成語“紙上談兵”,可以由學生進行講述或扮演,可以提高興趣。 

  秦朝的建立及其疆域范圍,我不僅僅是通過老師的演示,而是要求幾個同學到黑板上大概繪制,然后展示評比,可以彌補初一學生歷史地理概念模糊的不足,同時增強動手能力。 

  秦朝的統一,對中國歷史發展有什么作用?安排學生分組討論。通過討論,使學生明白秦朝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國家,秦朝的統一是人民的要求。戰爭對生產力的破壞是極大的,統一可以是人民安心生產,生活也相對安定。 

  3、陳勝吳廣起義。 

  首先通過對學生收集的圖片“兵馬俑”、“萬里長城”、“阿房宮”等名勝古跡,從另一個角度反映秦朝的賦稅沉重徭役繁多,從而最終爆發了歷史上第一場農民起義——陳勝吳廣起義。 

  其次起義過程,簡單介紹一下“大澤鄉起義”以及起義軍的路線和最后的失敗。涉及成語“斬木為兵,揭竿為旗”。 

  最后總結一下我國歷史上第一次農民戰爭的意義,應著重強調其首創精神。 

  4、楚漢戰爭。 

  楚漢戰爭在教材中屬小字內容,只需引導學生了解戰爭雙方以及結果即可。在講述巨鹿之戰和楚漢戰爭時,簡介“破釜沉舟項莊舞劍,意在沛公四面楚歌“等成語典故的來源。 

  5、練習鞏固: 

  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權國家是 

  A、夏朝B、西周   C、商朝D、秦朝 

  想一想:秦為什么能統一中國?秦的統一對中國歷史發展有什么作用? 

  九、板書設計: 

  一、“秦王掃六合” 

  a)    秦統一的歷史背景 

  b)    秦統一的經過和秦朝的建立(公元前221年) 

  c)    秦統一的歷史意義 

  二、陳勝吳廣起義: 

  (1)起義的原因 

  (2)簡單的經過(公元前209年) 

  (3)項羽劉邦領導:A、巨鹿之戰   B、秦朝的滅亡 

  三、楚漢戰爭:(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 

  (1)性質:爭奪帝位 

  (2)結果:劉邦建立漢朝,定都長安,史稱西漢。 

  最后,我再說明一下我的課件的設計思想。(結合課件簡單說明) 

  以上就是我對本節課的分析和安排,請各位老師指教。謝謝!

秦帝國的興亡(精選10篇) 相關內容:
  • 七上第20課《北方民族大融合》教學設計(精選5篇)

    第一范文23視頻:五十六個民族是一家教學目標:一、知識與能力1、概述北魏孝文帝促進民族融合的措施。2、培養學生理解和思考歷史上的民族關系問題的初步能力,樹立正確的民族觀念。3、培養學生追蹤歷史發展基本線索的初步能力。...

  • 第二單元自測題(精選5篇)

    一、選擇題1.巴黎和會協約國與戰敗國德國簽訂的《凡爾賽和約》中,不包括下列內容。a.德國歸還侵占法國的領土阿爾薩斯b.允許德國保持相當規模的海軍c.禁止德國實行義務兵役制d.德國承認奧地利的獨立2.下列選項中,與歷史事實不相符合的是...

  • 新課標中國歷史-《燦爛的青銅文明》教學設計(精選4篇)

    教學目標 知識和和能力1.比較全面的掌握夏、商、西周時期以青銅器鑄造業為代表的奴隸制經濟發展的基本史實,包括手工業、農業、畜牧業發展的狀況;了解奴隸制下奴隸的悲慘生活。...

  • 亞非拉的奮起(精選7篇)

    第六單元 亞非拉國家的獨立和振興本單元學習主題:要求學生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戰后亞非拉各國為爭取民族獨立、國家富強所走的不同道路。知識與能力目標主要是:(1)以印度等國為例,簡述亞洲國家實現國家獨立和走上民族振興道路的概況;(...

  • 第1課 祖國境內的遠古居民(精選4篇)

    【學習目標】1.知道祖國境內的三個遠古居民代表、人與動物的根本區別;了解遠古居民的生活狀況2.通過觀察古猿、北京人、山頂洞人的頭部復原像,說一說他們的區別,理解人類的進化 。...

  • 新文化運動(精選12篇)

    第21課 課標要求:概述新文化運動的主要內容,探討其對近代中國思想解放的影響。教材分析本課屬于必修ⅲ文化發展歷程的“近代中國的思想解放潮流”這一單元中的第二部分,它上承“西學東漸與維新變法思想”,下啟“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

  • 甲午中日戰爭(精選16篇)

    二、戰爭的經過1.李鴻章的避戰求和政策師:清朝政府對日宣戰是被迫的,因此李鴻章極力奉行避戰求和的政策,采取消極抵抗的戰略方針。他指示陸軍可守則守,不可守則退;命令海軍保船制敵,不得出大洋海戰。...

  • 封建專制的加強(精選2篇)

    第一節 教學目的:1.基礎知識 軍機處的設置;文字獄2.思想認識軍機處和文字獄是清王朝在政治思想上進一步加強君主專制的措施。3.能力培養① 清朝前期政治的特點是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進一步強化。② 政治特點反映了封建制度的漸趨衰落。...

  • 第25課 北朝的民族大融合(精選2篇)

    天津市南開中學 王慶民(一)教學目的 1.基礎知識: 北魏的建立及其統一黃河流域;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內容和意義;北朝政權的更替和北周統一北方。...

  • 七年級歷史教案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内自拍视频网站 | 无码国产乱人伦偷精品视频 | 女人张开腿让男桶喷水高潮 | 成人av一区二区亚洲精 | 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乱码 | 久久综合激情网 | 国产精品成人竹菊影视亚洲性爱在线 | 欧美日本高清一区 | 欧美国产激情一区二区三区蜜月 | 91久久久久久久久 | 高潮喷水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 久久网一区二区 | 国产精品麻豆网站 | 色一情一乱一乱一区91av换脸 | 九色精品| 欧美色综合一区二区三区 | 国产精品日本欧美一区二区三区 | 国产成年无码a影片在线观看 | 国内综合精品午夜久久资源 | 亚色九九九全国免费视频 | 国产欧美综合一区 | 国产美女久久精品香蕉69 | 自拍偷拍视频网址 | 色综合久久久无码中文字幕波多 | 少妇WWWB搡BBB搡BBB | 成年人在线免费看 | 天天搞天天操 | 水蜜桃在线观看视频 | 91麻豆精品国产91久久久点播时间 | 亚洲人成影视在线观看 | 亚洲欧美日本国产专区一区 | 免费特级毛片 | 亚洲高清精品50路 | 东京热无码av一区二区 | 免费看少妇作爱视频 | 一级黄免费 | 白丝av片 | 亚洲九九九 | 93人妻人人揉人人澡人人 | 日本高清www色视频在线观看 | 国产69精品久久久久人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