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教學設計
師:曹操要統一北方,必先擊敗實力雄厚的袁紹。那么,曹操的勢力是如何發展壯大的呢?
學生看書歸納曹操勢力是如何發展壯大的?
師:隨著曹操勢力的壯大,曹操與袁紹展開了決戰,這就是著名的官渡之戰。
學生講述官渡之戰。
教師引導學生一起歸納:
表格1:
官渡之戰 赤壁之戰
時間 公元2XX年 公元2XX年
交戰雙方 袁紹和曹操 曹操和孫劉聯軍
戰爭特點 以少勝多 以少勝多
結果 曹操勝利 曹操失敗
師:官渡之戰,曹操以少勝多打敗了袁紹。
學生各抒己見:曹操為什么能以少勝多打敗袁紹呢?
師:從剛才的交流中曹操勝利、袁紹失敗的原因已非常清楚。曹操勢不及袁紹,而竟能克紹者,非惟天時,亦人謀也。正可謂:勢弱只因多算勝,兵強卻為寡謀亡。若使許攸謀見用,山河焉得屬曹家。從上述詩中我們可以看出:袁紹的謀士許攸降曹并建議偷襲烏巢,是官渡之戰曹操取勝、袁紹失敗的關鍵。
師:官渡之戰奠定了曹操統一北方的基礎。官渡之戰以后,曹操陸續消滅了袁紹的殘余力量,又陸續地消滅了一些軍閥,基本上統一了北方。
師:“假如你是曹操,請談談統一北方后的感想?”過渡到“赤壁之戰”。
師:曹操統一了北方,又想乘勢統一全國。但這時南方有兩股勢力可以和他相抗衡。一個是江南的孫權,一個是依附于荊州的劉備。割據江東的孫權,統治比較穩固。依附于荊州的劉備,自稱是東漢皇族的后裔,在軍閥混戰中,不甘寄人籬下。他聽說諸葛亮有安邦定國之策、濟世安民之術,便請他出來相助,于是就有了“三顧茅廬”的故事。(生講故事)
學生講述赤壁之戰。
教師引導學生完成上面表格的第二部分內容
師:官渡之戰和赤壁之戰都是我國古代以少勝多的著名戰役。這兩次戰爭的主角都是曹操,卻出現了不同的結局。
暢所欲言:赤壁之戰中軍事上居于優勢的曹操為什么會失敗?
以史為鑒:歷史使人智慧。前事不忘,后事之師。從曹操在官渡之戰和赤壁之戰一勝一敗的不同結局中,你得到什么啟示?
師:赤壁之戰是三國鼎立局面形成的關鍵。赤壁之戰后,三方的力量對比發生了新變化。曹操退守到黃河流域一帶,不敢再輕易南下。孫權在長江中下游的勢力得到鞏固。劉備乘機占領湖北、湖南的大部分地區,又向西進占四川。這樣,三個軍閥的勢力相當,誰也打敗不了誰,但又都不具備統一全國的條件。這樣就形成了三國鼎立的局面。
(二)、魏、蜀、吳的建立
學生看書完成下面表格:
政權名稱 時間 創建者 都城(今名)
魏 220年 曹丕 洛陽
蜀 221年 劉備 城都
吳 229年 孫權 建業(南京)
(教師強調魏國的建立者是曹丕,所以曹操不是三國時期的人物,曹操也沒稱帝,他是在曹丕稱帝后追尊為武帝的)
教師指出:魏、蜀、吳的建立,標志三國鼎立局面正式形成
教師引導學生歸納三國鼎立局面形成的影響?
三國鼎立局面形成,結束了東漢末年眾多軍閥混戰局面,雖然三國時期是我國的分裂時期,但由于三方互相牽制,這種相對的形勢又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戰亂給人民帶來的痛苦,有利于社會經濟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