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進的科學技術 教學設計
《先進的科學技術》教學設計課程標準:
了解造紙術的發明,認識造紙術對世界文明的貢獻。
知道華佗、張仲景和《傷寒雜病論》。
知道《九章算術》。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通過學習,了解中國古代造紙術的發明與改進,能夠簡要說明造紙術的發明對世界文明發展作出的巨大貢獻;知道秦漢時期“醫圣”張仲景和“神醫”華佗在醫學領域作出的杰出成就;了解我國現存最早的數學專著《九章算術》,知道秦漢時期數學領域的杰出成就。
過程與方法:
課前收集各種書寫載體,結合課文中的有關圖片,就造紙術發明的必然性、時代性和對世界的貢獻展開討論并發言,能整理、歸納秦漢時期科學技術領域中的杰出成果,并能制作成簡單的表格。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通過對秦漢時期科學技術成果的學習,認識文化的繁榮昌盛,是建立在國家統一,經濟發展的基礎上的,并能從學習中感受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和科學家的聰明才智、優良品德和高尚情操,激發民族自豪感和歷史使命感。
教學重點:
利用造紙術的發明對世界的貢獻,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由此產生使命感。在教學中讓學生了解討論的學習方法以及學會制作表格的制表法。
教學難點:
讓學生初步認識多種途徑收集史料的學習方法以及初步認識各學科知識的遷移。
教學用具:
實物教具:
竹木簡、帛、樹皮、樹葉。
投影片:
龜甲、獸骨、青銅器、玉器,蔡倫、張仲景、華佗。
多媒體課件:
“造紙術傳播的時間及方向”。
備課思路:
由于本節課不屬于歷史課程標準的重點,對于本課的知識,只要求掌握在了解、知道這一層面。因此,我們認為本節課教學目的應側重于情感態度價值觀和能力的培養上。
具體如下:(1)利用教材的內容,激發學生民族自豪感,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2)培養學生收集史料的能力。課前將學生分成兩組:一組負責收集有關的書寫材料;一組負責收集張仲景、華佗的故事,在活動過程中鍛煉學生動手、動腦、多途徑收集資料的能力,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
二、教學過程
指導學生歸納已經學過的秦漢時期政治、經濟的特點,指出秦漢時期國家大統一,封建經濟繁榮,促進了這一時期科學技術和文化的發展,今天我們一起學習秦漢先進的科學技術。
請同學們瀏覽一遍課文,說說本節課講幾個問題?
學生:三個。
老師:對,講三個問題:造紙術的發明與改進;醫學的發展;數學成就。我們先看第一個問題。
(一)造紙術的發明與改進(板書)
1.紙發明前的書寫材料(板書)
(由事先已做好準備的同學代表發言并將相應的圖片、實物投影、展示出來)
陶器——龜甲、獸骨——青銅器、玉器——竹木簡、帛
原始社會——商朝——西周——春秋
(向學生介紹一種學習方法:多途徑收集歷史資料的方法)
老師:在造紙術發明前,世界其他國家用什么做為書寫材料呢?印度人用白樹皮和棕櫚樹葉、歐洲人用羊皮、羅馬人用銅板、蘇美爾人用泥板做為書寫材料。請同學們討論,這些書寫材料有何缺點?(用兩分鐘時間自由討論后,請學生發言,老師歸納)
老師:總而言之,在造紙術發明以前,世界各國的書寫材料,有的堅硬,有的笨重,有的價格昂貴,都不是理想的書寫材料,不利于文化的傳播。隨著文化的發展,需要有一種既便宜又方便的書寫材料,這就推動了人們從事造紙術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