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課 明清經濟的發展與閉關鎖國教案設計
第20課 明清經濟的發展與閉關鎖國教案設計
教學目標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掌握明清時期經濟發展的狀況,即農業、手工業較前代有了發展,商品經濟空前活躍,明朝中后期我國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使學生了解清朝實行的“閉關鎖國”政策及其影響。
通過探索明清時期農業和手工業發展、商品經濟活躍與資本主義萌芽之間的關系,提高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指導學生通過研讀史料,從材料入手解決問題,使學生掌握學習歷史的方法,提高學習歷史的能力。
通過分析、討論“閉關鎖國”政策的后果,提高學生以史為鑒、擁護改革開放政策的自覺性。
重點和難點
本課重點是清朝“閉關鎖國”的政策。清朝“閉關鎖國”政策是中國漸漸落后于世界而被西方列強欺辱一百多年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學生理解現實、學習新知識的基礎,所以應重點掌握。
“資本主義萌芽”這一概念學生較難理解,為本課難點。
一、明清經濟的發展
1.農業:
大家還記得葡萄是從哪里來的嗎?(西域)知道唐朝引進了什么農作物嗎?(唐朝從波斯引入胡椒,從尼泊爾引進菠菜等。波斯棗等.宋朝從越南引入占城稻。)
問:大家吃過番薯嗎?知道哪里番薯嗎?那知道我們中國番薯的祖先是從哪里來的嗎?(越南)說一說它被引進中國的經過。
(參考p115導入框,由學生講述)
問: 明朝還大量引種了哪些外來高產農作物?
板書:1.農業:明朝引進了玉米、甘薯、馬鈴薯、花生和向日葵等。
這些作物傳入中國后得到明朝和清朝統治者的大力推廣。
過渡:為什么統治者會大力推廣這些外來作物?這些新作物的引進對明清時期的中國產生了什么影響?我們便參考以下材料,邊解決問題。
小黑板出示:
(1.明清時期,耕地面積的增長速度遠遠不及人口的增長速度。這會帶來糧食危機。
2.外來作物的引進,一方面緩解了明清時期人多地少,耕地不足的壓力;另一方面,糧食產量的大幅度提高頁促進了糧食商品化和農民轉入手工業生產。
而花生、向日葵等經濟作物的引進則能促進農業中商品經濟的發展,并為手工業提供更多的原料。)
2.手工業:
請同學們說出明清時期的手工業都有怎樣的發展?
(p115第二段)
板書:1.棉織業:在明代已從南方推向北方。
這樣子,南北方都涌現出了一批棉紡業基地。可是北方在用棉花紡紗織布卻遇到了問題-----經常斷紗,織不出高質量的棉布。
問:后來北方勞動人民想到了什么辦法(半地窖式的房屋)為什么這種房屋能織出緊實細密的棉布?(因為北方比較寒冷、干燥,紡紗布不僅要求一定的溫度,更重要的要求一定的濕度。半地窖式的房屋既有利于保持一定的濕度,也有利于維持常溫,所以可以織出好棉布。)
問:那么,明代跟清代的絲織業中心分別是哪里呢?
板書:2.絲織業中心:明代蘇州;清代南京
我們前面學過了鄭成功七下西洋,最受外國人歡迎的是絲綢跟瓷器,剛才的絲織品方面的我們已經說過了,那么接下來我們看看瓷器方面的,當時鄭成功的瓷器有許多青花瓷。
問:青花瓷主要產自那個地方?(景德鎮),景德鎮在當時在全國的地位怎樣?(全國制瓷中心)
3.全國制瓷中心:景德鎮(青花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