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課(學案) 輝煌的隋唐文化(二)
【資料:】
“顏筋柳骨”是品評楷書書法的術語,最先提出這種說法的是宋代文人范仲淹。“顏”指顏真卿,“柳”指柳公權,二者都是我國唐代以楷書著稱的大書法家。
顏真卿的楷書剛柔結合而以豐筋為勝,筆遒筋健,韌而富于彈性,結構端莊大氣,點畫之中具有內在功力,具有一種渾厚雄偉之美;柳公權的楷書方圓兼施,點畫瘦硬,剛勁之中卻含秀潤,嚴謹之中具有生動,充分體現字的骨力之美。
“筋”和“骨”都是講筆畫運轉能凝聚著堅定的筆力。顏真卿的楷書和柳公權的楷書相比,二者雖然都具有力的美,但顏書渾厚,點畫之間寬容而不渙散,柳書清瘦秀淡,在雋麗之中呈現著雄健。正是因為他們的書法各有特點,所以都能給人以強烈的吸引力。
* * * * * * * * * *
我國的歌舞藝術發(fā)展到唐朝,已進入鼎盛時期。唐代大曲,就是當時廣為流傳的一種歌、舞、曲相交融的多段體樂曲。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大曲是宮廷樂舞《霓裳羽衣》(包括《霓裳羽衣曲》和《霓裳羽衣舞》)。
相傳,這部著名的樂舞是唐開元中西涼節(jié)度使楊敬述進獻給唐玄宗的,原名《婆羅門曲》,后經唐玄宗潤飾并制歌詞,改名為《霓裳羽衣》。《霓裳羽衣》由“散序”“中序”“曲破”三部分組成,其樂曲、舞蹈、服飾著力描繪了虛無縹緲的仙境,塑造了一群楚楚動人、姿態(tài)優(yōu)美的仙女形象。因原曲已散佚,這部樂舞的演出盛況就只能從白居易的詩中來了解了。
白居易在《霓裳羽衣舞歌和微之》一詩中,對樂舞的結構、舞姿、場面、氣氛都作了細致的描寫。“散序”,為器樂演奏,在舒緩、悠揚的旋律中把人們引入奇妙的仙境;“中序”,伴隨著歌聲和樂舞的節(jié)拍,“仙女”們輕歌曼舞,讓觀眾飄飄欲仙;“曲破”為全曲高潮,重于獨舞表演,樂曲急促,聲調鏗鏘。臨曲終時,樂曲轉慢,舞而不歌,演員們徐徐向兩邊退下……
《霓裳羽衣》的表演形式靈活多樣,既可以數百人進行大型群舞,也可是雙人舞或獨舞。據《楊太真外傳》記載,天寶四年(745年),楊玉環(huán)被封為貴妃,她通音律,善歌舞,尤善舞《霓裳羽衣》。在晉見唐玄宗時,她表演的就是獨舞,表現出了很高的舞技。
【思維拓展】
在古老的絲綢之路上,有一顆璀璨的明珠──敦煌莫高窟。莫高窟又稱千佛洞,共一千多個洞窟,保存有大量的佛經、文書、壁畫和彩色塑像,是世界最大的藝術寶庫之一。1987年,敦煌莫高窟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你聽說過“敦煌學”這個名詞嗎?敦煌莫高窟是我國的文化寶庫,可歷史學家陳寅恪卻說:“敦煌者,吾國學術之傷心史也。”你知道敦煌在近代發(fā)生了怎樣的傷心故事嗎?請查閱相關資料,給同學們講一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