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課 對外友好往來
第6課 對外友好往來●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掌握唐朝和日本的關系、遣唐史和唐文化對日本產生的深遠影響。
2.掌握鑒真和尚東渡日本的情況。
3.掌握隋唐與新羅的頻繁往來。
4.掌握唐玄奘西游取經等史實。
二、能力目標
1.通過對隋唐時期我國同亞洲各國,特別是日本、新羅和天竺等國的友好往來情況的學習,啟發學生思考隋唐時期出現頻繁交往高潮的主要原因,和這種友好交往對歷史發展產生的重大影響,培養學生的分析能力。
2.通過對日本、新羅與隋唐政治、經濟、文化及社會生活等方面相似性的比較,以及對佛教在傳播發展過程中唐朝所起作用的分析,總結出唐文化的世界意義。從而培養學生的比較、概括能力。
三、德育目標
1.通過對鑒真六次東渡、玄奘歷時18年的西游和歷時19年的譯經生涯中體現出的精神的了解,激發學生積極上進、自強不息的精神動力。
2.通過對當時傲居世界文明之首的東亞文明及其中心唐朝的了解,激發學生為自己祖先的業績感到自豪的崇敬之情。
3.通過對本課的學習,使學生更清楚地認識今天改革開放的偉大意義。
●教學重點
1.唐朝與日本的交往
2.唐朝與天竺的交往
●教學難點
1.隋唐時期對外交往頻繁的原因
2.隋唐的對外交往與今天的開放的區別
●教學方法
1.講述法。
2.故事穿插法。
3.比較分析法。(文史結合)
4.聯系現實講解法。
5.圖示法。充分利用圖片資料,使學生對課本上內容有一個更直觀的認識。
6.討論法。
●教具準備
1.投影儀/電腦
2.相關圖片資料
3.《西游記》音像制品及相關設備。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導入語例示一:
(放錄像《西游記》有關唐僧西天取經的一個片斷,然后提問導入)
[教師提問]同學們,剛才我們看到的是電視劇《西游記》里的一個片斷,這是一部怎樣的電視劇?
[學生回答]《西游記》講的是唐僧師徒四人歷盡艱辛、西天取經的故事。
[教師引導]《西游記》里的唐僧,在歷史上實有其人。他就是唐朝的玄奘和尚。唐玄奘歷盡艱辛千里求法之事通過后人的改寫,就是今天我們看到的《西游記》,那么,唐玄奘究竟是一個什么樣的人?他到西天求法與《西游記》里講到的取經故事有什么區別?這些,在我們學完這一節課的內容之后,就會明白的。
導入語例示二:
[投影顯示]
同學們,上面的這尊坐像是一件具有極高審美價值的藝術品,被日本政府定為“國寶”。1980年4月曾遠涉重洋來到中國展出,受到中國人民的熱烈歡迎。你知道這尊塑像塑的是誰嗎?他是哪國人?他有什么事跡?為什么會受到中日兩國人民的尊崇?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方面的內容。
導入語例示三:
[投影顯示]
同學們,投影打出的唐朝壁畫《禮賓圖》反映了唐時與外交往的一個場面。在如今的東南亞、歐洲的許多城市都有一條街叫“唐人街”,你知道這個名字的由來嗎?你知道隋唐時期與中國長期通好的有哪些國家嗎?古代新羅、天竺、大食、波斯等國分別是指今天的哪些國家和地區?日本是中國的近鄰,兩國在經濟文化上早有密切關系。你知道隋唐時期兩國交往的史實嗎?你能舉出日本文化受中國文化影響的具體事例嗎?
要想知道這許許多多問題的答案,就讓我們來學習這一課吧!
導入語例示四:
同學們,請看課本導入框中的內容:一千三百多年前,天竺最有威望的戒日王,在國都曲女城舉行規模盛大的佛學辯論會。到會的有十八個國王及僧人六七千人,還有許多老百姓。在這次盛會上擔任主講的,是來自唐朝的佛學大師玄奘。玄奘宣講佛學論文,大家都被他的精辟論述所折服,沒有人能駁倒他的論點。大會結束那天,戒日王按天竺風俗請玄奘乘上一頭裝飾華麗的大象,繞場一周。陪同者高聲呼喊:“中國法師闡釋佛經,破除異端邪說,十八天來,無人能敵。”人們在兩旁歌唱歡呼。玄奘怎么會到天竺去?玄奘講法是怎么回事?那時中外交往上還有哪些著名的人物、事跡?等學習完這一課的內容,我們就會了解到當時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