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課 對外友好往來
●備課資料
遣隋使在中日交流史上的歷史地位
遣隋使在中日關(guān)系史具有特殊的歷史地位。不僅是日本直接向中國全面汲取優(yōu)秀文化的嚆矢,更是以后規(guī)模巨大的遣唐使的前奏,為以后乃至今天日本的輝煌發(fā)展,奠定了基石。
(一)肇始日本民族直接汲取中國先進文明,改造國家的積極行動。
6世紀以前的中日交往史,是完全循著自然演變,并非有意識的人為努力。其間日本為數(shù)不多的遣使訪華,僅是一般的修好,并不具有政治的和文化交流的意義。隨著中國先進文明的逐漸滲透,以及對日本民族從物質(zhì)到精神生活兩方面影響的日益加深,當時略通中國典籍、粗知中國文化的日本先覺者們,例如當政的圣德太子,于是產(chǎn)生“無寧深入到堪稱東方文化淵源的中國本土,直接汲取優(yōu)秀文化的念頭”。因此,遣隋使的貢獻,首先在于標志著日本民族不滿足于自然傳播,而采取派遣使團直接汲取中國先進文明、改造國家的積極行動的肇始。
(二)成為后來長期、連續(xù)派遣的遣唐使的先驅(qū)。
自600~6XX年日本雖然僅任命了四次遣隋使,且組織規(guī)模不大;但日本在初步直接接觸中國的優(yōu)秀文化并有所汲取之后,“對中國優(yōu)秀文化益加嘆羨和憧憬,朝野上下醉心于學習和模仿,形成一股狂熱的學習高潮”。遣隋使惠日等人在623年回國后,上奏說:“大唐國者,法式備定,珍國地,常須達。”這種力說唐朝制度文物的隆盛發(fā)達,必須與唐長期通好的進言,對做出遣使赴唐的決定起了促進作用。
于是,為了實現(xiàn)繼續(xù)直接地向中國學習優(yōu)秀文化之目的,日皇廷組織大型集團,派遣優(yōu)秀人物為使節(jié),以便更有效地學習;并隨派大批留學生、留學僧,以便長期從事學習。從7世紀初葉至9世紀末的二百六十多年間,任命20次、成行16次的遣唐使,規(guī)模之大,歷史之久,為后人所驚嘆;他們?nèi)〉玫呢S碩成果,對日本文化的提高和國家改造所作的宏偉貢獻,為世人所公認。
(三)充分表明了日本民族勤于學習、善于學習的可貴精神。
遣隋使們以其強烈的求知欲,在貪婪地吸取中國優(yōu)秀文化后返回了日本,并為日本帶去了改造國家體制,提高文化水平等好處。如惠隱被延入皇宮講經(jīng),南淵請安當了“大化改新”的中心人物大兄皇子和中臣鐮足的老師,高向玄理和僧旻擔任了最高的政治顧問國博士,成為大化元年(645年)開始的新政治的主要設(shè)計人。
同時,應該指出的是,日本民族這一勤于學習、善于學習的可貴精神,不僅古代有之,近代也在繼承發(fā)揚。明治維新以來,日本民族積極汲取西方文明,并不斷創(chuàng)新,終于使日本成為世界上發(fā)達國家之一。追本溯源,絕非偶然。
歷史再次表明,近親繁殖只能使物種退化;一個民族的發(fā)展、振興,在很大程度上要依靠與外界文化的頻繁接觸、交流。對遣隋使這一課題的研究,必將為總結(jié)這一歷史經(jīng)驗提供有力的證據(jù)。
(王心喜 摘自:《歷史教學》.7)
日本和朝鮮在唐朝的留學生
(一)日本留學生
中國政府有文字記載的批量接收外國留學生,始于隋朝;最早派人來華留學的國家是日本。其時正值推古天皇在位、圣德太子攝政期間。此前漢語漢字在日本上層社會已然有所傳播,圣德太子即具有濃厚的漢學功底。他重視發(fā)展同隋朝的關(guān)系,從開皇二十年(600)至大業(yè)十年(614)派“遣隋使”達5次之多且于推古十六年(608)開創(chuàng)派留學生來中國學習的先例。史留其名的日本來隋留學生共13人,多為漢人后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