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課 對外友好往來
[投影顯示]
同學們,圖中顯示的是古黃泗浦鑒真第六次東渡啟航處樹立的石幢。在看完這幅圖后,再看一下課本上的插圖日本《東征傳繪》中鑒真和弟子們準備登船的情景。想一想,鑒真東渡為什么會在中國和日本產生這么大的影響?關于鑒真的古跡、資料還有多少?請同學們課下有計劃搜集。
下面我們看一下關于鑒真東渡的情況。
[投影顯示]
鑒真(688~763),俗姓淳于,揚州人,14歲出家為僧,法號鑒真。他對佛經深有研究,戒律部分尤其精熟。天寶元年(742年),日本學問僧榮睿和普照拜訪鑒真,代表日本圣武天皇邀請他去日本傳播佛教。鑒真欣然應允,立即造船備糧,準備第二年春動身。由于受到干擾,這次未能成行。鑒真并不灰心。天寶二年(743年)十二月,率弟子、畫師、工匠等一百多人,啟程東渡。途中船被巨浪打壞,東渡失敗。接著第三次、第四次東渡仍未成功。天寶七年(748年)第五次東渡,又遇狂風巨浪,風急波峻,水黑如墨,境況險惡。船隨浪涌,忽如上高山,忽似落深谷,船上淡水缺乏,飲海水又腹脹。漂流14天抵海南島南部。這次東渡,榮睿、普照一直同行。榮睿病逝,鑒真雙目失明,先后有36名中日人員在第五次東渡中犧牲。天寶十二年(753年),鑒真以66歲高齡,率二十多人乘一艘回國的日本遣唐使木船第6次東渡,終于到達九州,受到熱烈歡迎。鑒真留居都城奈良最著名的東大寺。由他設計和指導,在奈良建筑了唐招提寺,反映了當時唐朝建筑技術的最新成就。他還傳播了雕塑藝術干漆法(即夾纻法,在泥塑上敷麻布,反復涂漆,漆干后去掉泥土,成纻像,這叫脫活干漆。在木型上涂漆造像,叫木心干漆)。他用鼻子嗅辨藥物,為日本鑒定了許多草藥。他在日本居留XX年,對中日文化交流做出很大貢獻。廣德元年(763年)逝世后安葬于奈良唐招提寺,相傳他的弟子塑造的鑒真干漆坐像一直安放該寺,定為日本國寶,是日本美術史上最早的肖像雕塑。鑒真像的塑造和長期保存,反映了日本人民對中日友好傳統的珍視。鑒真被視為日本文化大恩人。1980年,鑒真干漆塑像被日本友人送回他的故鄉揚州探親,又到北京巡展,表現了中日兩國人民友誼的不斷發展。
[教師引導]從鑒真六次東渡中,你們能得出什么啟示?請大家討論后回答。
[學生討論]……
[學生回答]
生甲:鑒真六次東渡,表明了鑒真有一股不畏艱險、迎難而上的精神。
生乙:鑒真為傳播唐朝文化、促進中日交流,貢獻了自己的力量,我們應該學習這種精神,肯定這種行為,并為中日睦鄰友好盡自己的一份力量。
生丙:從鑒真在日本的地位可知,人們是永遠會記住那些為了國際間的和平、經濟文化交流做出貢獻的人物的。
生丁:鑒真在日本的貢獻及地位同時也從另一個側面反映了唐朝的先進與強大。
……
[教師引導]請大家以遣唐使和鑒真東渡為主題,講一講中日兩國之間交往的事跡。
[學生講述]
日本在646年大化改新后,開始把中國作為學習的榜樣,按照隋唐王朝的政權形式,建立起新的制度。日本全國上下對吸收中國文化非常積極,于是不斷派出大批人員到中國學習,這些人被稱作“遣唐使”。其中正式使節包括大使、副使,有時還有大使之上的持節使、押使,都是日本天皇任命的國家大臣。使團中還有到中國學習的留學生、僧人、工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