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課 對外友好往來
[教師引導]請大家看課本上的插圖《職貢圖》(或用投影放大)
唐朝時期,許多外國使節遠道來到中國,向中國皇帝進獻他們的珍稀寶物,這是中外交往的重要途徑。《職貢圖》就反映了邊遠各族和外國使節攜貢品,來唐朝貢的情景。圖中貢使騎著高頭大馬,前后衛士們為其張蓋護擁。貢使后面的許多人,有的提著鳥籠,有的背著象牙,有的拿著孔雀掌扇,還有人頭頂著寶物,興高采烈地邊走邊談。此畫的作者是閻立德,畫高61.3厘米,寬191.5厘米,我們看到的只是局部。
同學們,隋唐時期(特別是唐朝)的對外關系絕不僅僅停留在接受外來的貢品上,而是一種多層次、全方位的外交,下面我們通過對唐朝和日本、新羅、天竺的關系的學習,來進一步了解唐朝的對外友好交往。
[板書]二、遣唐使和鑒真東渡{
[投影顯示]
同學們,上圖是一艘遣唐使船的模型。隋唐時期日本人到中國乘坐的就是這樣的船。“遣唐使”作為一個特殊的詞語,已經被中日兩國人民牢牢地記在了心里。下面,請同學們看課本相關內容,了解日本“遣唐使”來華情況。
[學生看書]……
[教師講述]日本古稱倭國,唐代始改稱日本。日本自漢朝開始和我國發生正式交往。唐朝時,日本發生大化革新,開始向封建社會過渡。唐朝封建經濟的高度發展與日本的社會變革結合起來,出現了中日經濟文化交流的高潮。
唐朝建立后的630~838年,二百余年間,日本正式的遣唐使來中國的共12次。另有任命后未成行、未到達唐朝、迎入唐使和送客唐使共6次。每次最少250人,最多五六百人。如717年一次共557人。733年的一次共594人。838年的一次651人,中途因遭遇風暴,有一船遇難,實際到唐的只500人左右。因此到達唐朝人數最多的一次是594人。遣唐使組織完備,設有大使、副使、判官、錄事,成員有翻譯、醫師、陰陽師、畫師、史生、射手、音樂長、玉生、鍛生、鑄生、船匠、舵師、水手長、水手等,還有留學生、學問僧多人。遣唐使給唐朝帶來珍珠、絹、琥珀、瑪瑙、水織nf378等貴重禮品。1970年西安發現的日本“和同開珎”銀幣很可能就是遣唐使帶來的。唐王朝也回送一些高級絲織品、瓷器、樂器、文化典籍等。日本奈良東大寺正倉院所存放的唐代樂器、屏風、銅鏡、寶刀等珍貴文物,就有一部分是遣唐使帶回去的。
為了吸收中國的文化成果,日本選派了不少留學生入唐學習,他們被分配到長安國子監學習各種專門知識。他們在中國長期學習,與中國詩人學者結下了深厚的友誼。其中最著名的是晁衡。留學生和學問僧在傳播唐朝制度和文化中起了很大作用。
[教師引導]請同學看書回答,唐朝與日本的交往主要表現在哪些方面?
[學生回答]①日本派遣唐使;②到唐朝的還有留學生和留學僧;③使團把贈品給唐朝,唐朝回禮給日本使團,實際是兩國之間的貿易。
[教師引導]唐朝與日本之間的交往對日本產生了什么樣的影響?
[學生回答]①遣唐使回國后,以唐朝的制度為模式,進行政治改革;②日本人受唐朝文化影響很大,他們參照漢字創制了日本文字;③在社會生活上至今還保留著唐朝人的某些風尚。比如京城的建筑,貨幣的樣式,詩歌、獨特的茶文化等。
[教師引導]那時候,唐朝赴日本的使者和僧人也不少,其中最有影響的是高僧鑒真。唐玄宗時,鑒真應日本僧人邀請,東渡日本,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