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課 對外友好往來
[板書]第6課 對外友好往來
一、隋唐對外交往的特點
[教師引導]隋唐時政治清明、經濟發展、國力強大,對外交往也呈現出一些新的特點,新的氣象。下面請同學們看課本的第一段,然后找出隋唐時期對外交往的特點。
[學生看書]……
[學生回答]隋唐時期對外交往有以下一些特點:①對外交往比較活躍,與亞洲乃至非洲、歐洲的一些國家都有往來。②唐政府鼓勵各國商人到中國貿易,允許他們長期居住。③長安、洛陽、廣州、揚州等地都有頻繁的外貿活動。④唐朝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聲望,各國稱中國人為“唐人”。
[教師引導]請同學們看課本上“唐朝對外主要交通路線圖”,從中我們可以看到,陸路從長安出發,向西經過河西走廊,越蔥嶺到達波斯、大食、歐洲,向南到達印度。水路從揚州出發,向東到達朝鮮、日本;向南到達東南亞、南亞、一直到西亞。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唐朝的對外交通發達是唐時對外交往活躍的一個主要原因。那么,唐時對外交往活動比較活躍的其他原因是什么呢?請同學們結合我們前面學過的知識,討論以后回答。
[學生討論]……
[學生回答]
生甲:唐朝國力強盛、經濟發達、政治清明、文化先進,尤其是唐朝在國際上有很高的威望,對各國有很強的吸引力。
生乙:唐政府比較開放的對外政策,給對外交往提供了有利條件。
……
[教師分析]唐朝時期,中外交往異常頻繁,周圍國家派遣來唐的使節和商人、學者、僧人、旅游者,人數眾多、絡繹不絕,其足跡遍及唐朝的北方和南方。這些外國人不僅和唐朝進行雙邊的經濟和文化交流,而且他們之間又彼此接觸,進行了多邊的經濟、文化交流,唐朝在各國的經濟、文化交流中發揮了罕見的橋梁作用,是各國經濟、文化交流中心。在中國歷史上,兩漢是中外經濟、文化交流的第一個高潮,唐朝是第二個高潮。唐朝能夠成為當時中外經濟、文化交流的中心,除了有發達的對外交通外,主要還有以下兩方面的原因。
[投影顯示]
(一)唐朝國家統一,國力強盛,經濟繁榮,文化昌盛,創造了高度發達的封建文明,在當時世界上居領先地位,各國向往中國的文化,穆罕默德(伊斯蘭教創始人)曾勉勵他的弟子說:“學問雖遠在中國,亦當求之。”從這個時候起,各國人民開始把中國人稱為唐人,這種稱呼在一些國家中,一直保留至今。
(二)唐朝的統治者實行比較開明的對外政策,他們對“遠夷”不歧視,對外來文化不排斥,在一定程度上實行了開放政策。這種政策的形成,一是他們對外來文化的需要,二是對自身文化的自信,所謂“盛唐無忌”。外國的商品、外國的藝術、外國的服飾,豐富了達官貴人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而越發感到不可缺少。這是唐統治者推行對外開放政策的根源。世界上大多數文明古國的傳統都在外來征服的過程中先后中斷了,只有中國從沒有被征服過,中國的傳統文化對于外來各種文化具有改造和吸收的特殊功能,使之逐漸中國化。唐朝統治者敢于放手進行中外交流,也就是不懼怕外來文化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沖擊,具有較強的自信心。
唐朝與亞洲各國進行的廣泛的經濟文化交流,不僅推動了亞洲各國的社會進步,而且促進了唐朝自身的發展,燦爛多姿的唐文化兼容并蓄了許多外國文化的精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