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級歷史上冊導學案及答案全冊2
第8課 中華文化的勃興(一)
教學目標:
1.通過學習,重點掌握商朝甲骨文、中國古代歷法和詩人屈原。了解我國先秦文字的演變,天文、歷法、醫學和音樂的成就。
2. 通過指導學生觀察圖片,總結甲骨文、金文、大篆的演變趨勢,做課后“活動與探究”練習,培養學生觀察、想象和概括能力。
3.通過學習,了解我國勞動人民在古代就創造了輝煌的文明,培養我們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通過詳細了解古代科技成果,激發學習興趣,培養嚴謹的治學態度;通過學習“詩人屈原”,對我們進行道德情操教育。
重點是甲骨文、商朝歷法和詩人屈原。
難點是甲骨文的字型結構、古代歷法和《離騷》的藝術成就。
導入新課:利用XX年奧運會的開幕式的古老中國
文明表演引入新課。
自主學習:自讀課文,完成下列問題:10分鐘
1.人物:①圖1是春秋戰國之際的名醫_________。
②圖2是世界文化名人_______。
圖1 圖2
2.地點:湖北_______出土了大量的鐘鼓樂器。
3.時間:相傳_______多年前,就有歷法了。
合作探究:
1.〈小組游戲〉參照現在的漢字想象甲骨文中的“日”“月”“人”字分別應該怎樣書寫?你們造字的依據是什么呢?由此通過從“甲骨文—漢字,漢字—甲骨文”的推理活動,還能得出什么結論(甲骨文是一種比較成熟的文字)
2.請同學們思考一下:甲骨文的被發現,有什么意義?大家可以討論一下。
3. 你見過中醫看病嗎?中醫大夫是如何看病、治病的?我們稱醫術高明的醫生,常說:“神醫扁鵲,起死回生”。為什么人們這樣喜好“扁鵲”
4. 每年農歷的五月初五,人們都要吃粽子、劃龍舟,相傳是為了紀念誰?這種民俗反映了人們什么思想感情呢?
精講點撥:
1.中華民族早在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初期就創造了光輝燦爛的古代文化,其成就一直處在世界前列。我國甲骨文是世界古老的文字之一,它已經具備了漢字結構的基本形式,是一種比較成熟的文字。商周的“金文”比甲骨文規范,西周晚期,有人將文字統一整理成一種樣式,稱“大篆”,隨著書寫工具的變化,字體也發生了變化。甲骨文的發現,其意義非常大,其中主要的一點,便是把文獻資料的真偽可以通過考古成果來證明。到目前為止,對于研究漢字的起源和發展,甲骨文仍然是一種最重要的資料。
2.夏、商、西周的天文、歷法和醫學,處于當時先進水平,古書上關于夏朝流星雨和日食的記載,是世界天文史上的最早的記錄。
3.我國古代偉大詩人屈原,他吸收民歌精華,采用楚國方言,創造出新體詩歌“楚辭”,世界和平理事會把屈原定為世界文化名人。春秋戰國盛行的“鐘鼓之樂”,反映了我國古代音樂發展的較高水平。
屈原是我國古代一位大詩人,后跳汨羅江自殺。相傳,他在五月五日投江,當地人民駕舟前往救援,終于不及。但這一舉動在后來卻變成為一種風俗,就是端午節賽龍舟,現在這個風俗已發展得規模宏大,非常壯觀。另外,汨羅江人每年五月五日都要用箸葉包了粟(黍)米做成“角黍”投入水中,使屈原死后免于饑餓。這一舉動在后世也發展成為全國性風俗,就是端午節要包粽子。粽子便是古代所說的“角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