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下歷史 單元三復習 ;
單元三復習 教學設計示例從公元1368年明朝建立,到1840清朝鴉片戰爭以前,我國的封建社會逐步走向衰落。
1、《明朝君主專制空前加強》
這課教材首先介紹朱元璋在反元農民戰爭中起家,進而發展勢力,建立明朝,統一全國。接著介紹明朝建立以后,為保證明王朝的長治久安,朱元璋及前期的皇帝不斷加強和擴大君權。通過對地方和中央行政機構的改革、廠衛制度的設置、八股取士等,使明朝封建專制空前加強,最后講靖難之役發生,這是一場統治階級內部爭奪皇位的斗爭。斗爭的結果朱棣奪取了皇位,繼續實行一系列強化封建專制的措施。
“明朝的勃興”要了解以下內容:①關于紅巾軍起義,其爆發的根本原因是元朝統治者對各族人民實行殘酷的階級壓迫和民族壓迫。②關于朱元璋勢力的發展,要注意朱元璋注意吸收地主階級的知識分子為自己出謀劃策,這是他的實力不斷壯大的一個重要因素,也是他由起義領袖演變成開國帝王的一個原因。其中,朱升提出“高筑墻,廣積糧,緩稱王”的建議,對朱元璋勢力的發展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③明朝的建立,結合《明太祖》的圖畫,要記憶此圖;知道元朝在全國統治的結束,明朝完成統一。觀看《明朝疆域》圖了解明朝疆域的大致范圍。
“廢除丞相加強君權”這一目包括兩個內容言①加強君權。明太祖加強君權的措施很多,教材集中敘述了他改革地方和中央的行政機構的措施。②內閣制度的形成。只要知道明成祖時閣臣可參與機務,協理朝政,以后形成專設衙門即內閣,就可以了。
本目小字敘述明太祖懲治貪污的情況。通過閱讀要明白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鞏固明朝的封建統治,因為官吏的貪污,既侵犯了封建國家的經濟利益,又額外加重人民的負擔,會激起人民的不滿和反抗,威脅到明朝的統治。
“錦衣衛和東廠”這一目學習時,要掌握三點:①錦衣衛和東廠的設置及其職能;②設立廠衛的目的是為了監視官吏和鎮壓人民;③廠衛均由皇帝直接管轄,因此它是加強君權的一項重要措施,是明朝君主專制空前退化的表現。
本目小字部分,用具體事例說明廠衛特務是如何監視官吏和鎮壓人民的。
“八股取士”敘述明朝沿襲科舉制度,用八股文來選拔官吏及其所造成的嚴重后果。閱讀課文中的一段古文,加深對明朝科舉束縛思想不求實際的印象。
“靖難之役”這一目包括三個內容:①“靖難之役”的起因和性質。明太祖實行分封制,原意是想讓藩王“夾輔王室”,起到保護君權的作用,結果適得其反,藩王勢力膨脹,形成“尾大不掉”之勢,反而對君權構成威脅,建文帝只好實行削藩。這激化了皇室內部的矛盾,導致了“靖難之役”的爆發。燕王起兵的目的是為了奪取皇位,因此戰爭的性質是一場統治階級內部的斗爭。
②“靖難之役”的過程。這部分內容是作為小字安排的,可自行閱讀。③“靖難之役”的結果。戰爭最后以朱棣的勝利告終。他為了保護自己搶到手的皇位,繼續實行建文帝的削藩政策,加強了君權。而削藩的結果,封在北方的藩王,或者被削去護衛,或者被遷往南方,使北方對蒙古的防御力量大為削弱。為了彌補這個缺陷,他又于1421年下令遷都北京,“以天子備邊”。
2.《稀疏的資本主義萌芽》
這一課介紹了明朝社會經濟發展的情況。明朝初期,為安定社會和增加財政收入,明太祖實行休養生息政策,使社會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農業方面,引進、推廣新品種,使農作物產量提高,品種增加。手工業方面,紡織、制瓷、采礦、冶煉業技術都比前代有了很大的提高。農業、手工業的發展;促進了商品經濟的活躍,到了明朝中后期,在商品經濟繁榮的江南一帶地方,稀疏地出現了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萌芽。